找着二位了。”正说着话,地方的官员带着几个下属垂手递上书信,轻声道,“陛下密旨。”
宇文成都展信来看,上面不过寥寥数字,“闻李渊不轨,卿视之。”
那官吏禀道:“信使还说陛下准备巡幸太原,天宝将军和长公主殿下在唐国公处等候即可。”
看完信的宇文成都想去牵回旁边的手,才发现一眨眼的功夫,人已不在身边,迅速环顾四周,瞧见琼花站在角落处那个早上拉着他们叫卖东西的老妇摊边看东西,才放下心来。一面确保她在自己视线范围内,一面闲话问着来送信的官员,“你们各地往来,可曾听闻太原有什么新鲜事?”
“没听说过。”那人想了想,倒也实话实说。
琼花连蹦带跳地跑了回来,手里还拿着个饰品。
“一日下来了。这个奶奶怎么还是什么都没卖出去。”之前回驿站她特意拿了钱。此时一面嘟囔,一面拿着买来的红豆坠饰往宇文成都腰间玉佩上一系,比了半日,又道,“不好看,还是我自己拿着玩罢。”
送信的官吏们自动往后一退,低下头去,当自己是个聋子。
“哪里不好看了?”宇文成都急忙按着坠饰,不想让她有拿回去机会。仓促间手中掉下了杨广的书信。
两人一同俯身捡信,琼花将字看了个明白,抬头问他道:“太原,出什么事了?”
“回驿站再细聊。”
宇文成都关好了门窗,再三确定周边无人。
“如果并非新出了什么事。那么你还记不记得我们几年前在破庙遇到他们家,元吉提及的那个童谣。”坐在圆桌烛下,琼花托腮思考,手指在自己脸上按着玩。
宇文成都在一旁坐下,问道:“杨花落尽李花开?”
“对,就是这句。”先不提这里的剧情。如果说史书上真的有这个童谣存在,正常人现代人的思维是这是李唐当政之后编出来的瞎话,以隋末就有李家代杨家坐天下的传言来证明自己是得天所授。
之前在做杨丽华任务时就说过,一号老早就在电视上看见过写着“开棺即死”的李小孩石棺,然后搜索过李小孩的生卒年以及父母什么的。百度上说李小孩的父母宗族,杨丽华的女儿女婿一家,是被杨广杀死的因为杨花落李花开的传言。李是自古以来的大姓,不可能全部杀光,只能重点排查,李敏小名洪儿,又应合了当年杨坚曾经做过的洪水冲了大兴城的梦。隋末的时候杨广江山不稳,疑心生暗鬼,把这两件事结合了一下,就把李敏一家做了,李小孩因为早卒,反倒得以厚葬,成了后世的一个考古的对象。
李敏死的时候,李家还没准备反,所以李敏的死差不多能证明真的有预言这回事。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性,史书是后世编的嘛,李敏可能就是死于别的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李唐当政后为了证明自己天命所归,就编排说他是因为姓李而死。
说回到这里的剧情,就现在而言,这个“杨花落,李花开”的预言是切实存在着的。
宇文成都想了想,觉得这样是通顺的,“因为这句歌谣,陛下他觉得当是李姓之人颠覆江山。是以朝中李氏多加贬谪,就连李敏都削爵外放为官。”
这个倒不是。杨丽华太爱女儿女婿,以至于在杨坚尚在的时候把明明外放为官的李敏硬留在宫里当值,杨坚死了,她也跟琼花提过一嘴说想同杨广请求等到自己死了之后要把汤沐邑以及一切荣耀财产都转给女儿女婿。琼花便各种暗示,大姐,你清醒一点。爹事事听你宠你是因为亏欠你,你弟弟是什么人你不知道吗?跟你也许还有点微末的姐弟感情,跟娥英跟李敏都隔着辈分呢。你把李敏抬得越高,杨广每天见着他,想到杨花李花的,你哪天死了他还有命活吗?反正现在李小孩身体也好了,还不如让李敏夫妇早早离开京师,见不着总比将来没命强啊!
所以,借着地方官员弹劾李敏枉当刺史之名却常留首都的理由,让李敏自请削爵离京实际上是琼花为李敏想出的规避死亡的办法。出了都城,就天高皇帝远,万一后续杨广又还是抽风要杀他,他也有选择反抗逃命的机会。说起来其实她那时候的任务是让宇文娥英婚姻幸福?幸不幸福地真介入不了,至少暂时他们一家三口是活着的。
不过现在宇文成都合情合理地认为李敏被贬是杨广颇信预言,她当然不会去否认。只针对其他话,看着他道:“你觉得什么叫颠覆江山?也许可以去问问,对于家破人亡的赵老伯,一把年纪还要做饰品养家的那个奶奶,甚至因为苛捐杂税背井离乡的姜家母子来说,皇帝姓杨姓李,姓桃姓柳姓芍药算不算是颠覆江山?”
宇文成都想了想,正色道:“也许朝代更替确是自古常有,可频繁变动,到头来苦的还是百姓。”
“不对,不对。”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但是细究起来还是能有反驳的点。见桌上烛火偏了,琼花拿了桌上的竹签子随手撩拨起了灯芯,火星子引到了竹签上,忽地开出朵花来。她还没来得及反应,竹签已经到了别人手里,火花也被吹灭了。
宇文成都放下已经烧了一大半的竹签,笑着问她,“哪里不对了?”
琼花翻过他的手心轻轻抹着,再三确定手上的黑灰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