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南周行

第八章 七夕的传说

    与《南周行》相关的友情推荐:----------------------------------------------------------------征途-弑仙---悍戚-----哑医--------------卧唐------------------------------------------------------&nbsp-替身------------------------浮霜----------------瑾医---------------类神--牛男--------

    以下是:天津为你提供的《南周行》(正文第八章七夕的传说)正文,敬请欣赏!

    第八章七夕的传说

    果不其然,第二天的生意比第一天更加火爆,大家都是冲着“九文钱一件”来的,一个时辰左右,当天的“九文钱商品”就全部售的一干二净,不得已,只好把第三天的货品也拿了出来,没买到的众人这才不再抱怨。

    与此同时,董掌柜请来的工匠日夜不停的忙碌着,不仅要重新粉刷墙面,店门和货架也需要漆上醒目的红色。而且,余跃还亲自请人重新制作了古韵轩店铺的幡旗,因为资金的问题,还有很多地方无法兼顾,只好优先最重要的部分了,其余的往后有钱了再慢慢来。

    第三天,董掌柜担心的告诉余跃,城里竟然有人开始效仿余跃的点子,不同行业都出现了类似的“八元店”、“六元店”。

    余跃果断让董掌柜停止了甩卖活动,心道:别人开始用了,我怎么可能再用?咱脑子里的好点子可还多的很呢。

    一边安慰着董掌柜不用担心,一边也对这个时代的人的商业模仿能力进行了重新定位,看来还是小看古人了。

    余跃叮嘱董掌柜夫妇二人督促工匠加快速度,自己却拿了些银钱,说要出门一趟,办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余跃在城里闲逛,一见到大一点的茶楼就进,不一会儿又摇着头出来了,一连走了好几家,也没有露出满意的表情。

    究竟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找茶楼干嘛?

    其实,余跃这是要找说书先生!还得是说的好的说书先生。

    他发现城里只要是稍大一点的茶楼,都有请说人在店里说书,可说书先生的水准也是参差不齐,余跃这是在试听呢。

    说书先生说的故事大多都是历史上的名人传记,余跃对这个世界的历史没有概念,自然没有茶客那么大的共鸣,可说书这行要区分好坏,说起来也简单,好的说书先生,甭管故事如何,他都能给你说得津津有味,引人入胜,听了还想听,就算故事说完了心里也是意犹未尽。

    可一连听了好几个说书先生的故事,没一个能入得了他的法眼。

    这时,余跃已经来到了紫楠阁前,这是城里有名的茶楼,达官贵人出入此地的多不胜数,如果在此也找不到满意的说书先生,那就真是伤脑筋了。

    此时未时刚过,紫楠阁已是茶客云集,人声鼎沸,台上的说书先生年约四十左右,正在口若悬河,字字铿锵的说故事,余跃便找了一张桌子坐下,要了茶水和瓜子,饶有兴致的听起了书。

    听了一会儿,好像说的是本朝开国时候,各路英雄抗击敌寇的传奇故事,故事说的节奏紧凑,张弛有度,听书的茶客也个个全神贯注,随着说书先生的节奏忽悲忽喜,时而大笑时而愤怒。

    虽然故事里的人物一个都不熟悉,可余跃也被说书先生的口才吸引了,不得不说这故事之所以受欢迎,大半是靠这说书先生的演绎。

    半个时辰后,故事终于圆满的结局了,敌寇被击退,主角一干人等论功行赏,拜相封侯。茶客们大声叫好,掌声不断。

    说书先生鞠了一躬,便往后台走去,余跃早早等在台下,连忙上前,道:“先生请留步。”

    说书先生回头打量余跃一番,道:“小哥,有事吗?”

    “先生有礼,刚才先生说的实在精彩之极,鄙人听得也是热血沸腾,心里十分佩服先生的才学。”余跃恭敬道。

    “在下身份粗鄙,靠嘴皮子混口饭吃而已,照本宣科而已,何来才学一说,小哥言重了。”说书先生应付道。

    “先生切莫谦虚,具我所知,这说书一门,可绝不像先生说的那么简单,既要头脑清醒,吐词清晰,又要控制语气语境;串口活儿也是需要打小就练起的,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还有那抖包袱的节奏与时机,更是其中精髓所在。”余跃一脸敬佩之色。

    外行人对说书一行都颇为轻视,只觉得有嘴就能说,不是什么难事儿。余跃这番话可谓说到了先生心坎里,其实谁都喜欢被人奉承,说书先生也不例外,平日间茶客们赞扬的虽多,可无非都是些不痛不痒的场面话,真正知道这行艰辛困难的是少之又少。

    想不到面前的青年人居然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于是颜色一下便得和颜悦色起来,道:”想不到小哥还是行家里手,惭愧惭愧。“

    ”不知先生可否移步二楼一叙?“余跃道。

    说书先生对余跃印象很好,爽快道:”请。“

    紫楠阁的二楼中间是一个较大的天井,从二楼也能直接看到一楼的戏台,二楼最外围的房间都是雅间,天井的四周也设了茶桌,这样雅间里的客人如果兴致好,也能出来在这喝茶听书。

    雅间花费颇贵,余跃当然不愿花这冤枉钱,只想找个稍微安静的地方叙话即可,自然就坐在了天井周围的茶桌上。

    ”还未请教先生贵姓。“

    ”在下季子兴。“

    ”原来是季先生,鄙人余跃,余音绕梁的余,跃跃欲试的跃。“

    ”余跃,鱼跃龙门?嗯嗯,好名字。“

    一番闲聊后,余跃开始将话题引向了重点。

    ”季先生,您可曾听过七夕的传说?“余跃道。

    季子兴想了想,道:”七夕?不曾听过,是何故事?“

    余跃当然知道季先生没听过,他昨晚乘凉时看着星空,便跟董掌柜提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没想到董掌柜董夫人都没有听过这个故事。余跃不知道这”七夕节“的是汉代才有的,这个世界”汉代“是不存在的,自然不会有这个故事流传下来了。

    ”那我就班门弄斧,先给先生讲个故事,不知先生可有兴趣?“余跃道。

    ”余兄弟请讲,在下洗耳恭听。“季子兴笑道。

    ”从前,有个男子,因为他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所以,大家都叫他牛郎。有一日,牛郎放牛时,无意间看到了美丽的仙女们在附近的河里沐浴嬉戏,牛郎念念不忘,没想到回家后,老牛居然说话了,还帮牛郎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到仙女为妻。

    第二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又来到河里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水中的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了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余跃喝了口茶,继续道:“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天空中一划,一霎间天空中变得浊浪滔天,横空多出了一条银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便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据说,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

    此外,这天夜里,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乘凉,就能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余跃说完,只安静的喝着茶,不在言语。

    良久,季子兴才悠悠的道:“这般恩爱的夫妻被拆散,实在令人可惜啊,不过终究一年能见上一次,实属欣慰了。”

    显然,季子兴也深深的投入到了故事中。

    这正是余跃期望的效果,道:“季先生觉得这个故事好不好?”

    季子兴赞道:“好,太好了!“

    不想季子兴话锋一转,道:”只是,若将这故事再细细打磨一番,就再好不过了。”季先生又犯了职业病。

    余跃道:”那小弟将这个故事赠与季先生可好?“

    季子兴突然站起身来,语气有些大好,道:”有用得着季某人的地方,余兄弟只管吩咐。“

    余跃左右看了看,见没有人,便道:”季先生只需这样“

    随后,余跃跟季子兴神神秘秘的聊了大半个时辰才离开紫南阁。

    正所谓隔墙有耳,他们谈话的内容悉数落入了隔壁雅间二人的耳朵里,正是叶小姐和丫鬟小玉。

    ”小姐,那王母和玉帝也太狠心了。“小玉气道。

    ”就是这人想出“九文钱一件”主意的?看来一点也不傻啊,是什么来路?“叶颖柔心道。

    ”小姐,七夕那天喜鹊真的都会飞到天上去吗?“小玉好奇的问道。

    ”没想到他还有这本事,居然分文未动,便请到了季先生。“叶颖柔心道。

    ”小姐,七夕那晚我们去院子里的葡萄藤下乘凉好不好,我也想听听牛郎织女他们说了什么“小玉脸蛋有些微红。

    ”啊?小玉,你说什么“叶颖柔问道。

    ”小姐“小玉嘴巴已经嘟的老高了。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