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历史上的进程一样,在位四十五年的嘉靖皇帝驾崩。()消息传出之后,举国的反应……欢呼,不能不说,嘉靖把皇帝做到这个程度,也能算是千古一帝了。
对于这些反应,张远不置可否,只能一笑了之,加紧自己的计划。毕竟,身怀改变历史之志,张远觉得自己的担子太重了,重到自己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六年,只还有六年,六年之后,自己就将紧随万历的步伐登上历史的舞台。届时,自己将以一己之力,撬动历史的车轮,看看自己到底能将历史的轨迹改变到何种程度,想想,都觉得浑身都热血沸腾。
徐阶绕过高拱,带着张居正二人共同起草遗诏,迎裕王为帝,是为隆庆。
隆庆元年,鞑靼叩关,京师戒严,京师风声鹤唳,一派紧张的神色。在京师的武举们一起参加了京城的保卫之战。其中一个人的表现引起了张远的注意——戚继光,这个后世被人所敬仰的人物也开始展露自己的头角。张远也开始关注戚继光的行踪。
很快,鞑靼遁走,大明和鞑靼订立合约,开营马市。此后,东南沿海稍开海禁,是为隆庆开关。这是后话不提。
隆庆皇帝很快从裕邸移驾紫禁城,张远一年半的伴读生涯宣告结束,重新开始了形单影只的张公子的简单生活。
这天,管家急匆匆赶回家中,对着张远道:“公子,宫中传召,老爷让您赶紧入宫觐见,现在老爷正在府衙等候公子共同入宫。”张远闻言,顾不得更衣,便随着管家去寻张居正共同进宫了。()
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五年了,张远还是第一次来到大明朝的心脏中枢。
前世,张远有幸也曾经到过故宫。只不过彼时的故宫,大红大黄,显得低俗不堪,没有感觉到一点点底蕴,给人一种暴发户的感觉,似乎总想处处炫耀自己。但是高大的宫殿旁边有的只是低矮的小屋,那是奴才们住的地方,肮脏,破旧。
此时,张远跟随着张居正行走在宫中的驰道上,两旁是肃立着全副武装神情肃穆的大汉将军,不时还会有巡逻的队伍在军官的带领下走过。地面干净整洁,角落里还有不时扫打的太监,殿外有侍立的太监和宫女,偶尔有两个人走动也是神色匆匆步履匆忙,一派井然有序忙而不乱的景象。
跟随着小太监到达殿外,小太监恭敬地对张居正低头说道:“张大人请稍后,奴婢这就进去禀报。”
过了一会,店内便传出了一声尖锐的通传声:“宣……张居正父子觐见。”
张居正赶紧一整衣襟,又扫了张远一眼,确定不会君前失仪之后便带着张远步入殿内。张居正大步进去,跪伏在地上三拜九叩:“臣张居正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张远也是有样学样,只不过称呼却一时没有改正:“拜见殿下……”
张居正闻言,勃然变色:“大胆逆子……”
隆庆也听见了张远的拜谒之称,看见张居正的反应之后,赶紧出言制止:“张爱卿,童言无忌,爱卿不必多虑,来,平身吧。”
张居正再次跪谢道:“犬子无状,冲撞了陛下,臣代犬子谢陛下恕罪。允儿,还不谢陛下。”
张远吓了一跳,心知自己犯了错误,忙不迭拜谢皇恩:“谢陛下恕罪。”
隆庆爽朗的笑声传来:“不必拘泥,允修,来,过来,几月未见,让朕来看看。”张远规规矩矩地来到隆庆的身边,隆庆道:“朕瞧瞧,哈哈,胖了哈,来,告诉朕,是不是数月未曾读书以致发胖啊。”
张远昂首道:“陛下冤枉允修了,家父督促甚严,允修数月以来一毫未敢松懈。”
隆庆回头对着一直肃立的张居正称赞道:“张爱卿果然教子有方,甚好甚好。”
张居正拱手拜谢,一脸骄傲道:“陛下谬赞,只是允儿聪慧,自己喜好读书,臣只不过顺水推舟,不敢居功。若说好学,还多亏允儿曾为世子伴读,才能懂得读书之妙。”
殿外忽然传来了一声惊喜的叫声:“允修哥哥……”
张远闻言向殿外望去,只见世子穿着四爪蟒袍,在太监的跟随下,器宇轩昂的走进殿内。
世子进来之后,规规矩矩地向隆庆:“儿臣拜见父皇。”请安之后就拉着张远的手站在一旁了。
隆庆看见世子的吃惊道:“几日未仔细看看皇儿了,皇儿今日这般稳重倒是让朕吃了一惊啊。”世子微微昂首,故作成熟道:“父皇自进了这皇宫,就是天下之主,是天下臣民的楷模,儿臣自然也不能和原来一样冒冒失失了,儿臣……儿臣……”世子似乎卡了壳,小脸憋的通红,半天继续道:“儿臣也要做天下儿子们的楷模。”
隆庆一脸惊讶,憋了半天哈哈大笑:“哈哈哈……好,皇儿这么想就对了,这是谁告诉你的啊。”
世子一指一旁随侍的太监道:“是大伴告诉儿臣的,只是儿臣……儿臣匆忙之间忘记了大伴还告诉儿臣什么了。”说着,世子的情绪就开始有点低落了。
隆庆出言安抚道:“皇儿竟有如此觉悟,好,张爱卿,依朕看啊,朕的钧儿也不必允儿差啊,哈哈。”
听见隆庆夸赞自己竟然和自己一直敬佩的允修哥哥一样棒时,世子心情瞬时多云转晴,喜笑颜开了。
张居正惶恐道:“陛下折煞臣了,世子天纵之姿,犬子和世子云泥之别,怎敢妄比。”
隆庆道:“张爱卿不必过谦了,冯公公,果然不愧是黄公公赏识之人,果然伺候有方,深孚朕望,该赏,该赏。”看了一眼旁边扭动不安蠢蠢欲动的世子,隆庆继续吩咐道:“冯公公,把世子和张公子待下去吧,这俩小子见面之后就不把朕放在心上了,张爱卿,你留下,朕有事要和你相商。”
世子和张远迫不及待的向隆庆告退之后便由冯保带到一旁的偏殿了。隆庆和张居正心里都不由得嘀咕了一声:“这个混小子。”
看见二子出殿,隆庆对着张居正道:“张爱卿从裕邸开始一直是朕的讲读,朕有个想法,提前和爱卿通通气。”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