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不战而胜

第一百四十三章 振奋人心

    常云涛说到接下来要把书报亭的项目迅速扩张到全国的话,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很兴奋,更让他们兴奋的还在后面。(全文字更新最快)

    常云涛不紧不慢地继续说到:“这些还只是量的变化,接下来还要有质的变化。我们要改变整个运营模式。”

    众人都不知道他什么意思,运营模式就这样,还能怎么变?

    只见常云涛竖起一根手指,说到:“第一步,我们公司要变为报刊杂志在本地的物流中心,尤其是本地的日报。由我们到报社的印刷厂集中提货,由我们负责自行分发,统一与媒体结算,而这部分物流成本要支付给我们。”

    报刊杂志尤其是日报,一般委托第三方运送到邮政局及分发点,然后再由分发点运送至销售点或者个人自行提取,还有一部分由邮政分送至预订客户。

    现在就是两大块分开来了——书报亭与邮政系统分开,除了邮政那块的业务,其余的基本都由申江报刊发行服务公司负责分送与结算,货出印刷厂,媒体就可一概不管了。

    启动这种合作方式,最大的难度就在本地日报,因为他们原有一个分送体系,现在等于要打破原来的东西,可能会牵扯到别人的利益。

    在这之前,杨颖已经通过欧阳和报社接上头,而且还在红酒会所“偶遇”了几次社长,而且报社又是申江报刊发行服务公司的股东之一,这一关过了,他们已经同意了这种合作方式。

    有了第一家,运作起来以后,对成本更加清楚,与其它单位洽谈底气就更足,不怕其它本地日报社不同意合作。

    这个配送体系一旦建立,对那些外地周刊、月刊还是相当有诱惑力的。

    以后他们在书报亭零卖的部分,只要全部交给申江报刊发行服务公司就可以了,也不用一家家去送货、退货、结算、收钱。

    在座的人都是行业里的人,常云涛的话一说出来大家都明白了,这么一变原本的业务就有利润出来了!

    这么多的报刊杂志原本都是分散发送的,现在集合到一家公司来做,当然成本可以摊薄许多,这个帐谁都会算!

    如果刚才他们还只是为公司的规模扩大的前景而开心,但是那个可能是总公司的事情,对上海公司、对个人可能并没有直接的利益,而现在则是看到明确的“钱”景啊!

    现在会议室里不是兴奋而是上海公司的人无需知道太多,所以,常云涛没有说的很细。

    “无论我们与杂志怎么一个方式去合作,承包人的收入不可以降低,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欧阳虽然兴奋让杨天不动神色的搞定了,他只要负责一些具体的接洽对口工作就可以了,那些吃吃喝喝拿外快的机会是少了许多,不过也不用担什么责任。

    而且常云涛大幅提高了他的工资,又不限制他的自由,让他舍不得放弃这份工作。

    也许是时间久了,而且在这两年的接触过程中,他对杨天的能量有所体会,也就更好奇常云涛为什么可以找来这种人来帮忙,对常云涛也渐生钦佩,今天听了常云涛的话也挺为了公司的发展前景感到高兴。

    正是因为这一点,常云涛才下定决心重用他。

    “老金,接下来要在全国铺开来,要一批城市一批城市地做,光靠我们自己的人,自己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最好是在外地找到合作伙伴,如果没有,我们也要找到当地可以用的人,除此之外还要搞定当地方面面面的关系。当然这方面杨总是可以负责搞定了,不过就他一个人也是忙不过来的。你们也算一直有合作,你有没有兴趣一起承担起这部分工作呢!”

    金一鸣看看杨天,说:“我也就上海有点小关系,人头熟点,跟杨总的关系那是没法比的。出了上海我也是两眼不抹黑。”没想到,他对杨天是真服气,说不准杨天在他身上也是花过功夫的,不管怎么样,这更合常云涛的心意了。

    常云涛摇摇头:“我不是要利用你的关系,我看重的是你这种搞关系的经验!如果你有兴趣,你就和杨总搭档,搭起一套班子,专门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城市拓展。你就从上海公司借调出来,调到总公司。这个部门叫什么好呢?”

    杨天在旁边插了一句,说:“公路建设部?”

    他说的很形象,专门为公司的业务拓展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两人会心一笑,常云涛说:“先叫事业拓展管理本部吧,长是长了点,有声势,你就是部门经理,杨总对外用的是总公司副总经理的头衔,这个头衔也可以唬唬人。”

    金一鸣表态到:“谢谢常总给我这个机会,以后也有机会跟杨总多多学习。”

    常云涛说:“好!就这么定了,你的办公室还在这,内部交流也方便,这面开会你也可以参见,发表一下意见。”

    事情谈好,三个人说说笑笑地往外走。

    杨天突然说:“你说咱们的业务,将来会涉及城际运输吧?”

    这句话问的常云涛一愣,这个问题他还真的没有想到过。

    为了上海的业务,常云涛找了一家专门做本地配送快件的公司,收购下来,因为没有什么固定资产,用不了多少钱。

    他分给原来的负责人一小部分股份,由他来管理,但是企业原有的利润还是全部归他,书报亭的业务从报社分包过来,单独重新核算,给予最低的报价。

    这样弄下来,对方相当于平白多了一份收入。

    而常云涛之所以要收购,就是想要了解其中的一切费用,这样可以保证绝大部分利益留在报社。

    这种公司的管理费用也非常低,下面业务、接货、送货,基本都是提成为主,交通工具也是员工自备,所以算账也很容易。

    之前的设想,如果复制上海的模式,期刊也是交给当地的申江报刊发行服务分公司,由他们委托物流配送,倒是没有想到是否将来会否承担全国范围的配送。

    如果业务丰富起来似乎未尝不可,不过常云涛也有自己的顾虑。

    他跟杨天说:“城际公路运输公司好像许多都是东北人,背后隐隐有黑道的影子,还听说两家公司为了抢生意打群架的故事。”

    杨天一撇嘴:“黑社会?中国哪里有那么多黑社会!想靠力气赚钱的就是公司。再说,咱又不怕什么黑势力,他有短处只有好!”

    这话说的常云涛心中一动。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