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不战而胜

第一百四十四章 彻夜未眠

    如果能承担刊物的全国物流,说好听是提供更好的服务,另外一面就是对他们的控制力会加强,他们一旦享受这种服务,对自己的依赖性就会加强了。()

    这对下一步计划应该是有好处的。

    而且如果形成了一个全国的配送、结算及终端网络,也许还能为书报亭衍生其它的业务。

    就撇开这些不谈,单独这个业务也是挺不错的生意。

    投资也是可大可小,自己卖车可以,也可以找个人自带车加盟,各自分成,这样投资会小许多。

    各地的成员分公司只要承接业务,总公司负责搭建与管理配送网络,再与各个城市的快件公司对口,就形成了一个门对门的货运公司。

    以前做投影的时候,总是要到快运公司去提货,他们市内运送能力有限,公司业务等不及,当时就在想如果城际与市内快递接起来多好。

    这种需求应该还是不小的,所以他们才会忙不过来。

    不收经济周期的影响;不直接受上家资源控制;不用利用个人能力去说服买家,减少对销售人员的依赖,这是常云涛心目中理想的商业模式,觉得这种生意稳定、长远。

    如果不陷于直接的价格竞争,市场偏好不会变化太快就更好了。

    运输业或者时髦点说是物流业,看上去粗糙、简单、传统,但简单的生意往往就是最好的生意。

    这也就是为什么常云涛从网络游戏转身看上了书报亭的生意,还收购了快递公司。

    总觉得这种生意简单、可靠,不依赖于个人能力,而且量巨大,不仅企业能赚钱,还能为社会解决大批就业问题。

    如果书报亭有五万个,货运网络有五万人,不是至少解决了10万人的工作?

    如果这些人平均年收入是5万,那么扣除管理成本,公司赚3万也是可行的吧,那一年就是收入30个亿!

    这就叫规模产生效益。

    常云涛笑着对杨天说:“如果有合适的机会,进入这个行业也是不错的。”

    杨天没有说话。

    与杨天的几句简单的谈话,不知怎么就牵动了常云涛的神经。

    他开始思考到底要找什么样的行业去做。

    书报亭按照目前的这种模式发展,自己无需追加多少投资,至少目前是如此。()

    红酒一直在产生现金流,而且真的是现金,支撑本身的发展是足够的,如果需要随时还可以调个一千万出来。

    游戏当然更无须自己投入,如果不是有了新的目标,常云涛说不准会挖空心思套现出来呢。

    而房地产这块现金多的吓人,一部分提出来,准备注入新的项目,但一时半会不会投太多,常云涛是要做精品的,高利润、慢发展,是他追求的企业发展格调。

    如果新楼盘再有商用面积,就准备长期持有了,这也是杨立新前一段时间自己搞二手楼盘得到的启示。

    其余的款还在售楼代理那里,常云涛急着找方式把这些资金转移,如果一下子全部进入公司账面,税收不得了。

    慢慢的,他把目光投向了医疗、医药行业。

    这个行业规模是足够大的,而且也不受经济形势变化影响,与吃穿都属于永不衰落的生活必须,但又不像餐饮、服装行业那么市场多变,竞争残酷。

    目前的国内的医药公司普遍规模一般,虽然有些医药企业或者医药集团成功上市,市值也可达几十亿、上百亿,但与国外医药公司还是没法比。

    尤其是上市的公司多数属于国营单位,而中国有中国的独特的股市特性,股票价格与市值并不能反映企业的价值与盈利能力,这些公司或者没有意识或者没有实力去搞产品研发,能够做好产品品牌推广的也是寥寥无几,在各方面都与国外公司无法抗衡。

    还有许多单体的小药厂,包括上市公司也有不少是有下面一堆小厂在那里充数。

    如果能把这些整合起来,将各种独立的产品整合在一个品牌下,集中力量投入研发,统一进行品牌推广,应该可以产生巨大的效益。

    问题就在于,从那个地方入手?

    自己对医药行业了解不多,也不太可能自己就开药厂,收购的话,目标是什么?什么代价可以承受?又如何整合品牌?

    摆在眼前的问题很多很棘手,不过常云涛既然对这个行业有了浓厚的兴趣,不愁找不到引路人。

    前几年为了钱爽的事请出版署的田小苗吃饭,当时厉军请了几个朋友,有一个是卫生部的叫沈黎明,因为后来又遇见过,所以还有印象,只是不太清楚现在什么职务。

    还有一个是什么医院的,具体名字就记不清了。

    开始想把这几个人请到上海来,在会所以厉军的名义招待一下,后来想想好像太张扬了,现在是去请教别人又不是要唬住别人,常云涛决定还是让厉军在北京张罗,自己一个人去北京。

    这就是是厉军组织的一次普通聚会,常云涛正好路过而已。

    大家都说一些轻松的话题,有些人见过常云涛,顺口问了问近况,常云涛也只是说自己在搞书报亭的项目。

    后来话题自己而然地集中到了医药与医疗行业的现状。

    在座的除了沈黎明是学金融的,负责内部审计工作,其他人基本都在或者曾经做过医生。

    所以都是围绕着医疗体制、医患矛盾展开的,虽然与医药生产制造无关,却是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常云涛也听得很是入神。

    北京跟上海一样,全国人民都挤到这里的三级甲等医院,不管毛病大小,看病难是一个很突出的矛盾。

    这个事情常云涛也是身有体会,自己因为很少生病,也就很少去医院。

    可是女儿开始上幼儿园开始,就几乎每个月要去次医院,虽然明知道基本就是感冒,也不敢掉以轻心,一发烧就去医院,每次都要排几个长队,没有两个小时别想从医院出来,就算上个电梯都要排半天。

    这是普通人的疾苦,权贵也有权贵关心的问题。

    他们觉得自己生命宝贵,也不愿与老百姓一样去排队,遇到大点的毛病或疑难杂症,喜欢找名气最大的专家单独会诊,厉军有两个朋友就做这个事情,可以约名医飞到患者所在城市去出诊,或者对方来北京就诊。

    一个晚上聊下来,对常云涛还是颇有启发的。

    看病难,是我们国家医疗资源匮乏或者医疗条件差异所造成的,但是没有合理使用医疗资源也是一个问题。

    许多人都是小毛小病,去社区街道医院就可以了,但是多年来的习惯让大家对这种地方不信任,是一大障碍。

    最后大家都用到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医院,拥堵不堪。

    另外一方面,大医院又存在过度医疗的现象,由于诊疗费有限,只能在检验上提高项目和价格,多开高价药,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如果解决呢?

    请专家单独会诊的事情给了他进一步的启发。

    外国有家庭医生之说,其实就是私人诊所,本身谈不上医术多高,也没有先进的诊疗设备。

    但是他们与家庭成员常年接触,对个人身体情况比较了解,知道出现问题该如果救治,也不用排队,可以约时间,也可以医生上门,他们与其说是医生还不如说是医疗顾问。

    这样施行起来,也比街道医院、卫生所的形象要好,尤其是白领和中高收入的人群是可以接受的。

    需要高端的服务可以另外申请,如果确实遇到重大疾病、疑难杂症,家庭医生有更多更可靠的信息来源。

    而低收入或者老人,以社区或者街道救助的形式进入,他们也能接受。

    如果从企业的角度,提供这方面的服务觉得利益有限。

    但是如果利用中国国情-医、药不分家的国情,可以通过这个体系进行药物销售,就可以获得所需的利润。

    实现服务的场所呢?没有一个场所,多数人是不信的。

    可以以连锁药房的形式,里面设坐堂医生,同时也发展家庭医生的服务,这就像酒吧的经营,就有会员业务,也有店面生意。

    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医药的销售终端,再依靠这个终端向上游——医药生产厂家发展。

    对呀!不是说绝大多数药厂经营不好吗?

    药厂的产品出厂价到病人的高额药价中间差许多,大部分利润都到了中间环节,如果这么一来不就省去了中间环节吗?

    先筛选合适的供应商,合作一段时间,就可以深入了解对方的情况,进行控股收购,就可以打造一个完成的链条了。

    如果有政府的支持就更好了,首先要允许这种形式存在,另外经营过程中会不会有道德危机?

    这些医生要有什么资格认定?哪里去找?

    他们会不会利用个人职务便利进行其它商业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

    万一在服务过程中误导或者延误治疗,该如何避免?

    一大堆难题摆在面前。

    很快天就亮了,一夜未睡,就在兴奋与忧虑中度过,不知有多久没有这样过了!

    常云涛站起身,走在窗前,舒展了一下身体,长长地吐了一口气。

    虽然晚上没睡,他感觉精神非常好。

    拿出手机,给厉军拨了过去。

    “沈黎明这个人怎么能够搞定?”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