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持了几个月,终于对方沉不住气,率先开始了动作。(本章节由网友上传)
原来是科林资本,他先是向对方提出收购要约,对方不同意,开始了了强行收购。
科林资本这几年还是很活跃的,连续收购几家大中型医药企业,实力雄厚,手段多样,几乎没有失手过。
常云涛让厉军及迟昊出面与对方试探性接触一下,对方的意思他们一定要拿下。
常云涛的想法如果对方是想获利,那就好办,等对方离场后,再顺势打压,以低价收购,无非是搭上一些时间成本。
如果对方是收购,就先协商,如果协商顺利,就很容易获得足够的筹码,保障收购的成功。
现在对方态度强硬,常云涛他们也就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方案实施了。
当然这之前,常云涛也与这家上市公司的高层接触了一下,结果对方是无力反击,也就不可能按照协议价收购常云涛手里的股票。
于是,厉军的壳公司同时竞争性举牌。
一时间,收购目标与壳公司同时大涨,厉军的壳公司按照高价收进,对方也做了同样的事。
而同时,常云涛的其它各个账号也在高价位抛出两家公司的股票。
最后厉军名下的壳公司没有做太多抵抗就宣布收购失败,按照一个亏损的价格将自己的股票抛出,而此时其它账户的股票早已在高价位获利了结离场了。
两下一计算常云涛总体角度上还是赚了一票,不过没有收购成功。
科林最后是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这家企业的控股权,不过由于常云涛中间插了一脚,成本无疑高出了一大截。
这次能够全身而退,最开心的是迟昊,经此一役他信心大增,开始帮助常云涛积极地寻找下一个目标。
而就在选定了第二个目标,并且在一段时间潜伏之后,正准备开始举牌收购的关键时刻,常云涛陆续遇到了各种麻烦!
这一切都是从常云涛名下的影业公司开始。
游戏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以后,除了在海外通过不断的收购获得技术、产品与市场,在国内最大的举措就是成立了影视娱乐公司。()
借助在红酒生意上与张嘉琳愉快的合作,双方在电影方面也是一拍即合。
由游戏公司出面成立电影投资公司,而张嘉琳成立电影工作室的方式进行合作。
张嘉琳利用她在圈内的影响力也收罗了一大批演艺人员、导演、编剧加盟,一时间风光无限,不仅拍出了几部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张嘉琳也是重拾往日风光,回到了一线影星的地位,频频出席各种红毯与时尚活动,红酒的生意也借此东风获益匪浅。
常云涛与张嘉琳的公司另外还捧红了一大批新人,包括当初与常云涛在红酒会所发生过口角的余佩琪与刘苏,后来被陈坚实所弃用,投到常云涛麾下,却一下子成为人气新星。
常云涛的影业公司很快成为行业的翘楚。
可是最近却遇到了一些麻烦事,张嘉琳一筹莫展找了常云涛几次,今天又是如此。
本来今天与杨颖在讨论工作,商量报刊发行公司接下来如何推行与媒体新的合作模式。
常云涛觉得目前发行网络已经足够强大了,媒体也非常依赖他们提供的服务,是时候推行一种全新的模式。
在工作开展之前,需要与杨颖有一个充分的沟通,毕竟这里面许多关键工作要由她来实施,常云涛只参与策划与布局。
在外面随便吃了点便饭,常云涛与杨颖来到红酒会所的办公室,侃侃而谈,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环境好,沙发舒服,常云涛还是比较偏爱这里。
“以后所有媒体要进书报亭的,都必须直接与发行公司联系,洽谈所有事宜。而书报亭承包人所得的比例由我们来定!”
杨颖点点头:“这个没有问题。除了试行的几个杂志,还有几个主要的刊物也都同意了这种合作方式。而书报亭那面我们也试点了许久,多数人发现改变承包方式之后负担轻了,收入增加了。这方面应该也没有什么阻碍。”
常云涛接着说到:“接下来他们会更加开心!我们要重新对书报亭的外观与陈列进行统一调整,把杂志分成几大类,每一类选几家杂志重点合作。在书报亭外面对他们的当期杂志进行重点宣传。这样,那些办得好的刊物就会得到更多推荐,销量也会越来越好,老百姓也更容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刊物。”
这个是目前书报亭的一大通病,只要有刊号的合法刊物,你送书报亭,它都要,摆的满满的,可是大多数销量非常差,只有个别杂志能够引人瞩目,许多刊物大众并不知道。
杨颖说:“重新布局之后,会有更多优秀的杂志获得推荐,而读者的购买也会提升,对杂志和书报亭都是好事情!”
常云涛说到:“有好处也要有代价,杂志得到甜头以后,我们就要收推荐费了。毕竟位置极其有限,你想,这就是遍布全国的户外广告位呀!我觉得比那聚众还是分众还要牛,只不过,我们不想上市,也不想把这个作为企业的卖点。”
杨颖笑了:“你这是先下套,再掉他们上钩啊!”
常云涛也笑了:“不过,这绝对是甜蜜的圈套,只有利没有害。书报亭销售额上去了,我们提成差也可以扩大,利润就增加了!”
杨颖点点头,这些生意上的帐,她很少去算。
常云涛说:“接下来,我还要增加一些项目,现在正在申请审批,那就是卖饮料与畅销书。”
这件事常云涛已经预谋已久,只是没有对外提起,杨颖也是第一次听说,她好奇地看着常云涛,等着他的下文。
果然,常云涛没有停顿,解释了自己的想法:“我们有最强大的户外广告位,有最强大的销售终端网络,当然什么都可以做。这两样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中间环节的利润空间非常大,远超报纸;销量也可以非常大,远超杂志期刊。而且它们所占体积都不大。”
常云涛习惯性地停了一会儿,接下来才是谈话的重点:“我们不是书店,不可能分门别类各种书籍都卖。我们必须是精选书籍,货架上同时顶多摆放十几,二三十本书。我们与传统书店的优势在于遍布街头、唾手可得,重点突出,还有一个价格低。为什么盗版横行?因为价格低。我们的书统一定价20元,作者4元,外面一本三十几元的书作者还不一定能拿到这么多。而且一般也就卖个几万本算大卖了。书报亭分4元,制作与发行顶多也就4元,我们可以得到8元,当然利润没有那么高,还有一部分库存损失。我们几万个书报亭,每个亭卖两本也超过10万册了!”
杨颖在杂志里面待过,出版社、作者朋友也挺多,当然也知道目前的出版业的情况,她被常云涛描绘的蓝图感染到了。
常云涛头伸向她说:“你的任务就是--选书。你以后就是杨大出版人了!我们所有的书都是我们自己签作者,自己出版!”
杨大出版人一下子震惊了!
原本她进这个公司,做这个事情,就是当初常云涛描绘的远景打动了她,说有一天能够依靠强大的发行网络掌握那些刊物杂志的生杀大权,甚至对刊物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
经过几年的努力,刚才常云涛的陈诉,她已经看到了希望,觉得这一天已经近在咫尺了,没想到,还有更大的惊喜在那里等着她!
自己选作者,自己出版,这好像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梦想。
杨颖半天没有说话,她陶醉在做出版人的欢乐当中。
常云涛没有说话,喝着酒,等着她醒。
过了好一会儿,杨颖终于回过味来,“我行不行呀?如果我选错了,书全砸在手里怎么办?”
常云涛说:“其实这与电影很像,喜欢不喜欢都是很个人的感受。这里面需要投资人对市场的把握。我觉得以前你搞过出版,做过广告,还是有一定把握市场的能力的。一部电影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一本书印个十万二十万册不过花个百来万,一年选个一百本,也就一部电影的投资,你不会每一本书都全砸手里吧?”
常云涛这么一说,好像杨颖的心里负担就轻了许多。
不过她还是皱着眉头。
常云涛看着她,嘴角里露出微笑,都说男人认真做事的时候最帅,其实女人认真的时候也很美。
杨颖低声嘀咕到:“我可以找几个知名的媒体人与作家,成立一个评估小组,每年出几本新书,捧新人。也约几个知名的畅销书作家,每年给我写几本。也想刊物一样,把出版的书分成几类。”
她已经很快进入了角色,似乎在自言自语地思考,又像在与常云涛商量。常云涛觉得她的思考非常对路,看起来她还是值得信任的。
这时,常云涛接到了张嘉琳的电话。她的语气很不开心,想要与常云涛见个面。常云涛看了看杨颖,说:“那你过来吧,我在红酒协会的办公室。”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