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名刹神殿无不在高山名川,远离人间凡尘,去寻找那一份神秘的幻想中的境界。可是有一寺的盛况被人做了如下描述:“棋布黄金,图拟碧络,云廓八景,雨散四花,国土盛神,塔庙崇丽,此其极也。虽五香紫府,太息芳馨,千灯赤城,永怀照灼,人间天上,物外异乡,固可得而言也”。
描写的却是一个大隐于市的庙寺,所说的就是汴州最大的寺庙—大相国寺。
相国寺大殿,香烟弥漫,众多信徒在大佛像前拜礼许愿。其中一老者,也手捧香烛,低头喃喃祈祷。祈祷完毕,抬起头,正是张平。原来张惠与朱温成亲几年来,终于有了身孕。张惠受母亲影响,自小信佛,因身子愈发沉重,行为不便,就委托张平代替前来烧香祈福。
主持明和见张平拜毕佛像,上前合掌施礼:“张施主辛苦了,请到后堂用茶!”
张平合掌回礼道:“多谢大师,张平久闻相国寺大名,一直无机会参观,不知是否可四处走走,一圆夙愿?”
明和笑道:“理应为张施主引导!”宽大的僧袖一摆,示意四周:“大相国寺在战国时期曾是魏公子信陵君故宅。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各地纷纷建立寺院,到了北齐天宝六年,就在此址建立了一座寺院,名为建国寺,后来遭受兵祸,可惜就荒废了。
本朝初,这里成为歙州司马郑景的宅园。景云二年,惠云禅师购得郑景的宅园,因附近有一个福慧寺经坊,就将此宅园改建为寺宇,名福慧寺。在改建掘地时,得一北齐时建国寺的古碑,禅师知是建国寺的遗址,遂改福慧寺为建国寺,并将前在神龙二年募铸的高一丈八尺弥勒像安奉寺中。
睿宗延和元年,朝廷敕令拆毁不具名分的寺院,建国寺亦在其列。惠云禅师乃于弥勒像前泣泪焚香,至诚礼拜,郑重祷告说:若与此有缘,当现奇瑞,策悟群心,以保全寺院。少顷,佛像头上忽放金色之光,照耀天地,满城信众闻见,纷纷前往瞻礼,叹为观止。采访使王志喑、贺兰务同时记录祥瑞报于朝庭。睿宗以旧封相王即皇帝位,又为感梦,遂干延和元年七月诏改建国寺为大相国寺,并于先天元年八月御书碑额,大相国寺藉此名扬天下。”
明和双手合十,面向大佛:“张施主所拜之佛,乃惠云禅师募铸的弥勒佛像。高一丈八尺,是本寺镇寺之宝。”
张平注目观看,弥勒佛像果然显的比一般寺庙高大,但神态端详,使人一见似有将心中愿望向他倾吐的感觉,这就是佛家要的“大慈大悲”吧?
明和又道:“金像彩绘乃王温所装饰。王温善于装饰彩画,其精工妙技,时人称他古今绝手,因而其金像彩绘被众人排为本寺“十绝”之一。”
张平好奇,拱手问道:“请问哪十绝?”
明和竖起手指,一一道来:“其一,大殿内弥勒圣容,中宗朝僧惠云干安业寺铸成,光照天地;其二,睿宗皇帝感梦于延和元年七月二十七日,改古建国寺为大相国寺,睿宗御书碑额;其三,匠人王温重装圣容,金粉肉身,并三门下善神一对;其四,佛殿内吴道子画文殊维摩像:其五,供奉李秀刻佛殿障日九间:其六,明皇天宝四载乙酉岁,令匠人边思顺修建排云宝阁:其七,阁内西头有陈留郡长史乙速令孤为功德主,令石抱五画护国除灾患变相:其八,西库有明皇先敕车道政往于阗国传北方毗沙门天王样来,至开元十三年封东岳时,令道政于此依样画的天王像,其九,门下有环师画梵王帝释及东廓障日内画二十八晶功德变相:其十,西库北壁有僧智严画三乘因果人道位次图”。
张平啧啧称赞。
明和示意两旁塑像:“大殿两旁的菩萨、罗汉佛像及净土院大殿所塑佛像,皆杨惠之所塑,不知张施主可曾听说‘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张平道:“我家使君生前和我等谈到相国寺,就说过开元年间杨惠之的塑像与吴道子的画齐名天下,两人皆奇才也。”
明和双手合一:“善哉善哉,可惜这样的人才皆出于盛唐太平时期,今日难觅啊!”佛殿两边的高墙上,都绘有彩图。张平仔细观瞧,不禁被一副吸引。此副壁画气势磅礴,中有二人,左首一人天竺相貌,端坐禅床,衣衫似有摆动,如风轻抚。禅床前有一菩萨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然目光威炯,正俯身与之交谈。菩萨身后还环有各菩萨、罗汉,神态各异,皆聚精会神地聆听两者的交谈。
明和指点道:“此即吴道子画的文殊维摩像。”张平大惊:“此乃画圣所绘的?怪不得如面真人。此画场面不知有何典故,请大师说教!”
明和道:“维摩诘,又名维摩,梵名维摩罗诘,乃清净无垢之意,为佛陀的在家弟子,居住天竺毗舍离大城。
佛陀在毗舍离城教化时,知道病中的维摩居士期望佛陀派遣弟子慰问。佛陀首先要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前往,舍利弗恭敬地说:‘佛陀!弟子没有资格去探他的病。昔日弟子在树林下禅坐,维摩居士对我说:‘舍利弗!像汝这样的坐法,不能算是禅坐。真正的禅坐是观身如幻,达意无碍,无有三界的形迹,理事无碍,融于事相而现诸威仪才是禅坐;不舍一切道法,于凡夫界作种种利济社会的事业,能如此观想才是禅坐;心识了知根尘诸法之性本空,内外皆能不住才是禅坐;能够不动于诸见,而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才是禅坐;了达烦恼性空,当体即是涅槃,才是禅坐。若能作如是如法的禅坐,才能与佛心冥资相契,得到佛陀印证许可。’当时弟子听到这番话,默然不知如何回答,故不堪担任去向维摩居士探病的任务。’
佛陀于是转而希望目犍连前往探病,目犍连也推辞:“因为昔日在毘舍离城街上为居士们说法时,维摩居士就说:‘你并没有如法说。所谓的法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法泯绝时空,常住寂然,本来无相,又离于诸相,无有所缘,离名字相,离觉观戏论,如虚空般常住不动。要能了知众生根器的利钝而当机说法,发自利利人的大悲心,说大乘法来续佛慧命,报答佛恩。’维摩居士如此辩才,现场八百位居士即刻发大菩提心。佛陀!弟子没有如此的辩才,所以没有资格去探病。”
佛陀又一一问过大迦叶、须菩提、富楼那、迦旃延、阿那律、优波离、阿难等大阿罗汉,都纷纷表示曾被维摩居士分别就乞食、说法、四法印、天眼、出家真义、佛陀的病等所弹呵,因此一致推辞,不堪前往。乃至佛陀问及弥勒菩萨、光严童子、持世菩萨、长者子善德等,也都曾被维摩居士针对菩提、道场、破魔、法施等辩倒。由于声闻弟子、菩萨都不肯去,佛陀最后只好指派智德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率领众菩萨、弟子数千人前去探病。
在维摩居士的丈室中,文殊菩萨首先传达佛陀的问候,继之询问患病的起因,维摩表示:“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又说:“菩萨疾者,以大悲起。”维摩居士以菩萨慈愍众生的悲心,示现病相,为前来探病的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诸王子、官员等数千人,明示众生真正的病,是由贪瞋痴三毒所起,使在场大众起无上菩提心。
接着,文殊等三十二位菩萨,与维摩居士谈论有关空、无相、入不二法门的真义。诸菩萨对此,各依其所修所证,提出见解,文殊菩萨则认为:“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如是才能名为入不二法门。”说罢,反问维摩居士:“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当时,在场数千大众只见维摩居士正襟危坐,静默无言。
不久,文殊菩萨似有所悟,欢喜赞叹:“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现场五千位菩萨以此因缘,皆悟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而断绝轮回。可谓‘维摩一默,如雷灌耳’。
画圣所描绘的即是此景。”
张平叹道:“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
明和道:“不舍道法,现凡夫事。阿弥陀佛,张施主乃有佛缘之人啊!”
张平拱手道:“多谢大师点化!今天下不平,生灵涂炭,佛与众生皆人也。佛是康健矫强之人,众生是病弱羸瘦之人。张平定尽微薄之力,助度化众生!“
二人边说边往后院走去。
明和手指那高高的佛阁和两头塔楼:“其佛阁名排云宝阁,东西两塔分别名为普满塔和广愿塔。刘商曾作:
晴日登临好,春风各望家。
垂杨夹域路,客思逐扬花。”
谈着谈着,天色已晚,天空又下起绵绵细雨。明和笑道:“今日和张施主相谈甚欢,可惜老天在催客回府了!”张平合掌告辞。
走出寺门。雨下的更大了,此时路面几乎没人。
张平刚走几步,路边树丛好像传来一两声的婴儿的啼哭声。雨声沙沙,再仔细听,没有了。
张平笑了笑,摇摇头,“老了,耳朵不行了。”
刚走两步,好像又有一两声的婴儿的啼哭声。张平停住脚步,没错,是真的婴儿的啼哭声。
张平跑到树丛跟前,扒开树杈,一双黑漆漆的眼睛看到张平,不哭了,居然露出欢喜的目光。
自古名刹神殿无不在高山名川,远离人间凡尘,去寻找那一份神秘的幻想中的境界。可是有一寺的盛况被人做了如下描述:“棋布黄金,图拟碧络,云廓八景,雨散四花,国土盛神,塔庙崇丽,此其极也。虽五香紫府,太息芳馨,千灯赤城,永怀照灼,人间天上,物外异乡,固可得而言也”。
描写的却是一个大隐于市的庙寺,所说的就是汴州最大的寺庙—大相国寺。
相国寺大殿,香烟弥漫,众多信徒在大佛像前拜礼许愿。其中一老者,也手捧香烛,低头喃喃祈祷。祈祷完毕,抬起头,正是张平。原来张惠与朱温成亲几年来,终于有了身孕。张惠受母亲影响,自小信佛,因身子愈发沉重,行为不便,就委托张平代替前来烧香祈福。
主持明和见张平拜毕佛像,上前合掌施礼:“张施主辛苦了,请到后堂用茶!”
张平合掌回礼道:“多谢大师,张平久闻相国寺大名,一直无机会参观,不知是否可四处走走,一圆夙愿?”
明和笑道:“理应为张施主引导!”宽大的僧袖一摆,示意四周:“大相国寺在战国时期曾是魏公子信陵君故宅。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各地纷纷建立寺院,到了北齐天宝六年,就在此址建立了一座寺院,名为建国寺,后来遭受兵祸,可惜就荒废了。
本朝初,这里成为歙州司马郑景的宅园。景云二年,惠云禅师购得郑景的宅园,因附近有一个福慧寺经坊,就将此宅园改建为寺宇,名福慧寺。在改建掘地时,得一北齐时建国寺的古碑,禅师知是建国寺的遗址,遂改福慧寺为建国寺,并将前在神龙二年募铸的高一丈八尺弥勒像安奉寺中。
睿宗延和元年,朝廷敕令拆毁不具名分的寺院,建国寺亦在其列。惠云禅师乃于弥勒像前泣泪焚香,至诚礼拜,郑重祷告说:若与此有缘,当现奇瑞,策悟群心,以保全寺院。少顷,佛像头上忽放金色之光,照耀天地,满城信众闻见,纷纷前往瞻礼,叹为观止。采访使王志喑、贺兰务同时记录祥瑞报于朝庭。睿宗以旧封相王即皇帝位,又为感梦,遂干延和元年七月诏改建国寺为大相国寺,并于先天元年八月御书碑额,大相国寺藉此名扬天下。”
明和双手合十,面向大佛:“张施主所拜之佛,乃惠云禅师募铸的弥勒佛像。高一丈八尺,是本寺镇寺之宝。”
张平注目观看,弥勒佛像果然显的比一般寺庙高大,但神态端详,使人一见似有将心中愿望向他倾吐的感觉,这就是佛家要的“大慈大悲”吧?
明和又道:“金像彩绘乃王温所装饰。王温善于装饰彩画,其精工妙技,时人称他古今绝手,因而其金像彩绘被众人排为本寺“十绝”之一。”
张平好奇,拱手问道:“请问哪十绝?”
明和竖起手指,一一道来:“其一,大殿内弥勒圣容,中宗朝僧惠云干安业寺铸成,光照天地;其二,睿宗皇帝感梦于延和元年七月二十七日,改古建国寺为大相国寺,睿宗御书碑额;其三,匠人王温重装圣容,金粉肉身,并三门下善神一对;其四,佛殿内吴道子画文殊维摩像:其五,供奉李秀刻佛殿障日九间:其六,明皇天宝四载乙酉岁,令匠人边思顺修建排云宝阁:其七,阁内西头有陈留郡长史乙速令孤为功德主,令石抱五画护国除灾患变相:其八,西库有明皇先敕车道政往于阗国传北方毗沙门天王样来,至开元十三年封东岳时,令道政于此依样画的天王像,其九,门下有环师画梵王帝释及东廓障日内画二十八晶功德变相:其十,西库北壁有僧智严画三乘因果人道位次图”。
张平啧啧称赞。
明和示意两旁塑像:“大殿两旁的菩萨、罗汉佛像及净土院大殿所塑佛像,皆杨惠之所塑,不知张施主可曾听说‘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张平道:“我家使君生前和我等谈到相国寺,就说过开元年间杨惠之的塑像与吴道子的画齐名天下,两人皆奇才也。”
明和双手合一:“善哉善哉,可惜这样的人才皆出于盛唐太平时期,今日难觅啊!”佛殿两边的高墙上,都绘有彩图。张平仔细观瞧,不禁被一副吸引。此副壁画气势磅礴,中有二人,左首一人天竺相貌,端坐禅床,衣衫似有摆动,如风轻抚。禅床前有一菩萨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然目光威炯,正俯身与之交谈。菩萨身后还环有各菩萨、罗汉,神态各异,皆聚精会神地聆听两者的交谈。
明和指点道:“此即吴道子画的文殊维摩像。”张平大惊:“此乃画圣所绘的?怪不得如面真人。此画场面不知有何典故,请大师说教!”
明和道:“维摩诘,又名维摩,梵名维摩罗诘,乃清净无垢之意,为佛陀的在家弟子,居住天竺毗舍离大城。
佛陀在毗舍离城教化时,知道病中的维摩居士期望佛陀派遣弟子慰问。佛陀首先要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前往,舍利弗恭敬地说:‘佛陀!弟子没有资格去探他的病。昔日弟子在树林下禅坐,维摩居士对我说:‘舍利弗!像汝这样的坐法,不能算是禅坐。真正的禅坐是观身如幻,达意无碍,无有三界的形迹,理事无碍,融于事相而现诸威仪才是禅坐;不舍一切道法,于凡夫界作种种利济社会的事业,能如此观想才是禅坐;心识了知根尘诸法之性本空,内外皆能不住才是禅坐;能够不动于诸见,而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才是禅坐;了达烦恼性空,当体即是涅槃,才是禅坐。若能作如是如法的禅坐,才能与佛心冥资相契,得到佛陀印证许可。’当时弟子听到这番话,默然不知如何回答,故不堪担任去向维摩居士探病的任务。’
佛陀于是转而希望目犍连前往探病,目犍连也推辞:“因为昔日在毘舍离城街上为居士们说法时,维摩居士就说:‘你并没有如法说。所谓的法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法泯绝时空,常住寂然,本来无相,又离于诸相,无有所缘,离名字相,离觉观戏论,如虚空般常住不动。要能了知众生根器的利钝而当机说法,发自利利人的大悲心,说大乘法来续佛慧命,报答佛恩。’维摩居士如此辩才,现场八百位居士即刻发大菩提心。佛陀!弟子没有如此的辩才,所以没有资格去探病。”
佛陀又一一问过大迦叶、须菩提、富楼那、迦旃延、阿那律、优波离、阿难等大阿罗汉,都纷纷表示曾被维摩居士分别就乞食、说法、四法印、天眼、出家真义、佛陀的病等所弹呵,因此一致推辞,不堪前往。乃至佛陀问及弥勒菩萨、光严童子、持世菩萨、长者子善德等,也都曾被维摩居士针对菩提、道场、破魔、法施等辩倒。由于声闻弟子、菩萨都不肯去,佛陀最后只好指派智德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率领众菩萨、弟子数千人前去探病。
在维摩居士的丈室中,文殊菩萨首先传达佛陀的问候,继之询问患病的起因,维摩表示:“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又说:“菩萨疾者,以大悲起。”维摩居士以菩萨慈愍众生的悲心,示现病相,为前来探病的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诸王子、官员等数千人,明示众生真正的病,是由贪瞋痴三毒所起,使在场大众起无上菩提心。
接着,文殊等三十二位菩萨,与维摩居士谈论有关空、无相、入不二法门的真义。诸菩萨对此,各依其所修所证,提出见解,文殊菩萨则认为:“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如是才能名为入不二法门。”说罢,反问维摩居士:“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当时,在场数千大众只见维摩居士正襟危坐,静默无言。
不久,文殊菩萨似有所悟,欢喜赞叹:“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现场五千位菩萨以此因缘,皆悟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而断绝轮回。可谓‘维摩一默,如雷灌耳’。
画圣所描绘的即是此景。”
张平叹道:“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
明和道:“不舍道法,现凡夫事。阿弥陀佛,张施主乃有佛缘之人啊!”
张平拱手道:“多谢大师点化!今天下不平,生灵涂炭,佛与众生皆人也。佛是康健矫强之人,众生是病弱羸瘦之人。张平定尽微薄之力,助度化众生!“
二人边说边往后院走去。
明和手指那高高的佛阁和两头塔楼:“其佛阁名排云宝阁,东西两塔分别名为普满塔和广愿塔。刘商曾作:
晴日登临好,春风各望家。
垂杨夹域路,客思逐扬花。”
谈着谈着,天色已晚,天空又下起绵绵细雨。明和笑道:“今日和张施主相谈甚欢,可惜老天在催客回府了!”张平合掌告辞。
走出寺门。雨下的更大了,此时路面几乎没人。
张平刚走几步,路边树丛好像传来一两声的婴儿的啼哭声。雨声沙沙,再仔细听,没有了。
张平笑了笑,摇摇头,“老了,耳朵不行了。”
刚走两步,好像又有一两声的婴儿的啼哭声。张平停住脚步,没错,是真的婴儿的啼哭声。
张平跑到树丛跟前,扒开树杈,一双黑漆漆的眼睛看到张平,不哭了,居然露出欢喜的目光。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