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汉宣中兴录

第41章:燕王的上书

    ()()第41章:燕王的上书

    谁曾想到这个在匈奴呆了十九年的苏武转眼之间成为一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先是昭帝命苏武立刻去太庙谒见前朝的列祖列宗,接着就是给与苏武的赏赐,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子一个。\\\超速首发\\后来,在霍光和昭帝的商议下,就是任命苏武为典属国,专门负责匈奴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事物。

    这几天在长安的街头传来传去的就是关于苏武十九年如何威武不屈,说者是唾沫飞溅,听者是点头颔首,好像是人人亲眼所见一样。

    李陵也是刚刚听说苏武回来的消息,他本来是和我在落日马场一起在视察神策军的训练,因为每天铁正言总会把消息传给我,这个算是今年的最大新闻,又怎么不会被人知道。

    我知道对李陵来说,当年被迫投降匈奴已经成为他一身最大的伤痛,对于一个军人来说,本来投降已经是最大的耻辱,更何况李陵投降之后却是面临的全家人被杀戮的情形,这样的伤痛又是谁可以知道的。

    当我把苏武回来的消息告诉了李陵,这个在司马迁看来是继霍去病以后,汉朝最具才华的军事天才,现在则完全没有了当时的锐气。

    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安慰道:“李叔叔,其实什么样都是活下去的,当年我师傅被迫受到宫刑的时候也是痛不欲生,但是后来不还是写了一本书,而这本书一定会在后世留下来的。”

    谁知李陵并不没有我想象的那样,李陵淡淡的道:“苏武是我的好友,他能回来我自然高兴,至于我自从回来之后一直在看你师傅的这部书,看了很多,也想了很多。”

    我没有说话,只见李陵走到一个山坡上面,看着下面正在冲杀的骑兵道:“这些人都是怀着建立雄图大业的目的来到这里,虽然有的人是为了钱,有的人是为了建功立业,但是都是目标,所以我觉得怎么样做都可以,只是不要错过了。”

    我说道:“李叔叔,你?”

    李陵慢慢的道:“你想要做什么,既要把他做好,千万不要后悔或者有什么动摇,李叔叔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的。”

    我很为李陵可以解开这个心结而高兴,但是接下来的消息怎是令我吃惊了,因为据我们在上官桀内部的细作来报告说,现在上官桀已经准备要动手了,时间就在明年的时候,而这个具体的时间还没有定下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上官桀准备趁着新年的时候动手,具体是怎么样的部署,目前还不清楚。

    我看了看李陵道:“李叔叔,你看,有人要动手了。”

    李陵道:“这次上官桀输定了。”

    我有些惊讶的问道:“李叔叔,你怎么这样认为?”

    李陵淡淡的道:“当年在我们之间,有所谓的‘三杰’的说法,就是霍光、金日磾和我,金日磾为人虑事周详,谨慎小心,现在已经死了就不去说他。而霍光绝对是一个奸雄,这个人狡狠险戾,而上官桀当时只是一个小校尉,至于怎么被武帝选为辅政大臣的我不知道,但是他是一个一勇之夫,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而且,现在霍光是首席的辅政大臣,上官桀仗着长公主的势力在朝中肆虐百官,这样的人又怎么会不失败。”

    我真实佩服了李陵,刚见到他的时候,我以为他是一个不懂政治的人,怎么现在居然分析起局势头头是道,对了,他自从回来,除了读书和训练将军什么事情也没有,不读书做什么,中国的史书教人最多的就是怎么搞阴谋和害人。想到这里,我不禁释然,说道:“李叔叔,现在你有什么看法阿。”

    李陵一笑道:“怎么做你很清楚,现在为何你说这些,只是在没有事情说说,只不过我要告诉你的一句话,就是做一个帝王,是要宽严相济,怎么让下面人又佩服又畏惧,才是你要好好学着做的。”

    我慢慢的咀嚼着霍光说的:“怎么让下面人又佩服有畏惧”,是的,自己最近是有些刚愎自用了,很多事情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可以听进去别人的意见,通常是自己想好了,早以下定了决心,而名义上的征求别人意见,也只不过是在满足自己一个“从谏如流”的愿望罢了。也许,在自己看来,这个心底最深处的愿望远远要比可以从实际中获取的东西。

    想到这里,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道:“李叔叔时间不早了,我们回去吧。”

    是的,现在的局势有些让人出乎意外,在苏武回来之后所带来的余波刚刚过去,朝中立刻有人起来攻讦苏武,主要罪证就是说苏武在外十九年,如果一切真的如苏武所说的那样,在北海一个人牧羊十九年,那么这些地方连匈奴人都不在那里,你苏武一个人是如何生活的。

    这也只是在说苏武的名节的问题,但是随后的就是关于苏武是否是匈奴的细作,现在也只不过是回来为他的匈奴主子服务。而更有甚者,直接就波及到大将军霍光,大意也不外就是这件事情从头到尾都是霍光的主意,其意就是在谋反。

    明眼人都知道围绕着苏武的问题,其实就是朝中即出现了大的变动,而在这个时候,昭帝忽然收到了燕王刘旦的上书,说道:“现在朝廷的局面极为复杂,据臣来看,大将军霍光仗着自己是辅政大臣,在朝中飞扬跋扈,在外面则大肆收罗各地执政的州郡长官,其意已经昭然若揭。现在臣身为大汉的藩臣,面对即将出现叛臣的局面,臣愿意进京保卫皇上。”

    燕王刘旦的上书更是在本来已经一触即发的京城里又添上了一把火,昭帝在接到这封上书之后,立刻叫来了右将军张安世、光禄大夫杜延年、京兆尹隽不疑以及中郎将赵充国商议现在的局势。

    在大家传看了燕王的上书之后,隽不疑道:“燕王谋反由来已久,现在又公然要求宿卫京师,臣以为应该将其交付廷尉。”

    杜延年道:“虽然燕王一直图谋不轨,但是只是远在边疆,现在情势危急,臣以为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处置这里面关于到大将军的事情。”

    张安世接口道:“这也正是我担心的地方,就是现在这样的一封上书要不要明发天下,而且又怎么处置大将军,很明显,这个东西只是上官桀一伙准备来收拾大将军的。”

    昭帝道:“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处置霍光?”

    张安世道:“陛下,关于大将军本身就不是处理的问题,而是如何安抚的问题,臣以为即然燕王上书,那么就可以知道这件事情已经传遍了,而天下人都在看着陛下的处理,怎么处理都会让朝廷的局随时发生动荡。”

    赵充国在一边道:“右将军,为什么?”

    张安世道:“如果这件事情是涉及到谋反的话,那么按照本朝的惯例不是下狱,就是派人直接查清楚,这个时候朝政按照顺序就会落到上官桀的手中,只要上官桀一旦掌握朝政,他就会立刻叛乱。而不查,又无法向天下人交待。”

    说到这里,张安世一叩头道:“臣等恭请皇上圣裁。”

    昭帝其实早已想明白了,在这个时候,只要自己稍有不慎,敌人就会一口咬过来,现在怎么向天下交待子已经想好了,现在主要是如何面对上官桀一触即发的攻击。

    想到这里,昭帝道:“大将军的忠心,朕是信得过的,但是现在朝里面的局势还是不大明朗,大家还是留意一下。还有,赵充国你现在升为水衡都尉,朕这里的建章宫卫军,期门军、羽林军以及羽林孤儿全部归你节制,没有朕的手谕,任何人都不用管了。还有隽不疑你最近要把京城搞干净一点,还有几天就是十五,先帝定下来在今天放焰火的规矩还是要搞下去,执金吾一职暂时由你代理。好了,大家都退下去吧。”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