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帝国的终结
1912年,辛亥革命之火日盛,当年的1月11日,北洋军全体将领通电清政府,现值军情紧急,请求皇帝命令王公大臣捐献私财,毁家纾难,共济时艰。这是袁世凯压制满族主战派的一个手段,满族王公大臣气势汹汹,天天叫嚷南征戡乱,但是要他们出钱筹饷,一个个就噤若寒蝉了,主战高调一下子就压了下去。
同时袁世凯派人四处散布谣言,把革命党人说成三头六臂,凶神恶煞,他们已经派人钻进北京城,一旦发生暴动,主战派谁也休想活命,更加把那些主战派吓得不敢开口了。
到了1月12日,袁世凯终于把牌摊了出来,他指使奕劻在宫廷会议上,提出了皇帝退位和民国政府优待清室条例,大多数王公哑口无言,但是以良弼为首的少年亲贵却坚决反对,会议意见分歧严重,不欢而散。
四天之后,袁世凯粉墨登场,亲自出马了,他上奏隆裕太后说“自古无不亡之国”,接着劝诱道,今天大清皇帝退位,仍能保持尊号,享受岁费,这是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创举啊。
谁知当天上午,袁世凯退朝回家,路过丁家街三义茶馆门口,突然一颗炸弹从茶馆楼上扔了下来,马车慌忙疾驶而过,刚刚走到祥宜坊酒楼门口,又一颗炸弹从酒楼飞了出来,一声巨响,袁世凯的随从们死伤一片,袁世凯本人却安然无恙。
行刺的人是同盟会会员和其他革命团体成员,他们认为袁世凯一日不除,民主共和一日不能实现,他们的行动是自发的,同盟会组织并不知情,结果十人被捕,三人被判处死刑,袁世凯却毫发未损,安然无恙。
从这天起,袁世凯称病不朝,却让他的亲信赵秉钧、胡惟德、梁士诒代他逼宫,逼迫清帝退位。满族的王公大臣载沣、奕劻等主张或者是被迫同意退位,但是以溥伟、良弼为首的青年亲贵,结成了一个以保全皇位为宗旨的“宗社党”,坚决反对退位。
清帝退位是袁世凯当总统的先决条件,没想到却受到了宗社党的阻挠,袁世凯不仅忧心如焚,他一直避免采取强硬手段逼宫登基,夺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背上千秋万世的骂名。于是他让长子袁克定,去请汪精卫帮忙。
袁克定把宗社党阻挠清帝退位的内幕,告诉了汪精卫,指出“杀一人而全局可定”,汪精卫经过一番策划,刺杀任务落到了老同盟会会员彭家珍的头上。
紫禁城太庙正殿门口,良弼、溥伟、铁良、善耆等身着朝服的皇亲王公们正愤怒势下,刺杀袁世凯、良弼等人成为京津同盟会的首要目标。1月16日,同盟会会员行刺袁世凯,却未能得手。袁世凯遇刺后遁入府内,深居不出。
袁世凯深居不出,良弼遂成为北方党人的第一眼中钉。良弼幼年在成都生长(跟彭家珍还算半个老乡),曾留日学习军政,有才气,有大志,自负韬略,被看成旗人中“崭新的军事人才”,并参与清末振武图强的系列活动,如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等。
总之,良弼算是清廷宗室最后一个有肝胆的干将。除掉良弼,可以破宗社党,进而逼清帝退位,这是同盟会刺杀他的显见理由。
烟尘散尽之后,良弼家的仆人才赶过来,扶起良弼,惊慌失措地呼喊着:“老爷,老爷……”
良弼虽然受了伤,但却未致命,他微睁双眼,艰难地问道:“那刺客呢?”
一个仆人道:“他已经被炸死了。”
良弼挣扎着向彭家珍的尸体看了一眼,颇有感慨地道:“这位刺客,倒也算是一条好汉!我八旗子弟中若多些这样的好汉,又岂会被袁世凯来欺辱?唉,莫非是……天要灭我大清啊!”
三日后,良弼吃了袁世凯心腹赵秉钧送来的中药,一命归西。
良弼临死前说道:“我辈军人,死何足惜!我见朝廷无所为,故组织宗社党以图挽救。今我死,清室亦亡。刺我者,真知我者也!”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