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辛亥革命

第八节 退位诏书

    第八节退位诏书

    坚决维护满族皇权、积极主战的军谘使良弼身亡后,皇亲贵族大臣们,再也不敢反对共和,纷纷逃离北京。

    袁世凯乘机派出民政大臣赵秉钧、邮传大臣梁士诒等入宫恐吓隆裕太后,并晓以利害。隆裕太后见大势已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于2月3日授权袁世凯,与南京临时政府磋商退位条件。

    南京临时大总统府办公室内,伍廷芳义愤填膺,怒道:“荒谬,真是荒谬!袁世凯来电,声称清帝退位后,南方政府要立即解散,由他在北方另外组织政府。”

    孙中山斗志地道:“国璋,把你的快刀借我。”

    冯国璋吃了一惊,以为袁世凯要当众斩杀唐绍仪,不过他虽然愣了一下,最终还是服从地抽出腰刀,递了过去。

    袁世凯接过寒光闪闪的快刀,阴沉着脸色:“绍仪,我来问你,我何时赞成过共和?”

    唐绍仪固执地道:“大帅你只有赞成共和,才能被推举总统。”

    袁世凯问道:“此事谁能保证?”

    “‘甲日皇退,乙日拥公’,此乃孙文亲口所说,信誓旦旦。”唐绍仪十分不解地望着袁世凯道,“孙文并非言而无信之徒,大帅如何不肯相信他?”

    “我为什么要信他?”袁世凯不屑地道,“在座的诸位当中,只有你唐绍仪见过他孙文,他不过是个遭到朝廷缉捕多年却未曾抓获的江洋大盗,十数年来四处行骗!”

    唐绍仪反驳道:“大帅此言差矣!我这位广东同乡,不但医道精深,而且心胸坦荡,做事光明磊落,绝非权术小人。”

    袁世凯手持快刀,试着锋刃,威胁唐绍仪:“你敢保证,甲日宣统退,乙日孙文退?”

    唐绍仪耿直地道:“敢!”

    袁世凯的脸色阴晴不定,手中快刀指向唐绍仪,口中念道:“好刀,削铁如泥!”

    唐绍仪怔住,以为袁世凯仍然不肯信他,一脸悲愤地道:“要杀要砍,悉由大帅!”

    不料袁世凯的嘴角微微上翘,露出一丝笑意,他提刀起身,将那刀抛向唐绍仪道:“接刀!”

    唐绍仪不解其意地接过刀,只当袁世凯要逼他自刎,遂耐心地等其下令。

    袁世凯却猛地把辫子甩到前边,果决地端起长辫道:“明日内阁集体辞职,颁布皇帝逊位诏书,请首席代表唐绍仪为我斩掉此辫,以示拥护共和!”

    唐绍仪的内心,意外之中又掺杂着惊喜,顿时挥刀劈下,将袁世凯的长辫子斩落地上,那辫子仿佛是一条连接朝廷的脐带,辫子被斩断了,袁世凯与朝廷之间的联系也将彻底断绝。

    “哈哈哈……”众人的耳边传来了袁世凯狂放震耳的大笑声。

    经过南北议和代表的磋商,南京临时政府方面于1912年2月9日向清政府递送有关清帝退位优待条件的修正案。

    这项修正案共有三项内容:

    第一项,共八款:

    (1)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待以各外国君主之礼;

    (2)清帝岁用四百万两由民国政府拨发;

    (3)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4)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酌设立卫兵保护;

    (5)光绪陵寝如制妥修,民国政府支付实用经费;

    (6)宫内各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7)清帝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8)原禁卫军归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第二项,共四条:

    (1)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2)皇族具有与国民同等的权利;

    (3)皇族私产一体保护;

    (4)皇族免服兵役之义务。

    第三项,共七条:

    (1)与汉人平等;

    (2)保护其私有财产;

    (3)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4)民国政府为生活过艰的王公代筹生计;

    (5)先筹八旗生计,在未筹定前,其俸饷仍旧支放;

    (6)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

    (7)听其自由信仰原有宗教。

    寒冬的紫禁城蒙上阴冷与灰暗,从午门通向养心殿的长长御路,隐约听到养心殿里传来了太监宣读皇帝退位诏书的声音。

    养心殿坐落在紫禁城后廷西部。从乾清宫西庑的月华门走出,穿过七米宽的西长街,走进对面的遵义门,就是居西六宫之南的清帝居留时间最长的寝殿——养心殿。清自雍正皇帝开始,这里便成为皇帝日常起居和理政所在地。

    养心殿及其配殿是“工”字结构,这里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期的近两百年间,一直是君主中国的政务决策地,除了皇帝之外,只有皇帝宣召的人员才得以在宦官的引领下入内。

    殿内大堂正中,悬挂着雍正皇帝的手书大匾:中正仁和。大匾下是红木龙椅宝座,座前为楠木黄缎案桌。殿内东暖阁悬挂着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的圣训。其“惟仁”匾两侧的对联写着:“诸恶不忍作,众善必乐为。”

    殿内西暖阁北墙悬挂着雍正帝御匾:勤政亲贤。匾下是乾隆皇帝的诗篇屏,诗两侧为雍正皇帝的著名格言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殿前的抱厦中安放着香炉,每天清晨,清帝在缭绕的香雾中开始一天的政务。在大清帝国建国二百六十七年后的公元1912年,隆裕太后流着泪,在这养心殿中宣告清帝退位。

    “国家这些年费了多少金银,谁想到却养活了这群喂不熟的白眼狼?我倒不如像先帝爷一样,早死了干净……”隆裕太后抹了抹脸上的泪。

    时至如今,无可挽回。皇宫中除了那不懂事的小皇帝还在无忧无虑地玩耍外,其余皇族亲贵早就树倒猢狲散。群情惶惶之下,就连隆裕太后身边的总管太监小德张也被袁世凯买通了,他不时在隆裕太后耳边敲边鼓:“主子,你也别太着急上火,照奴才看,不管这君主也罢,共和也罢,老主子全是一样。讲君主,老主子也不过就用用宝;闹共和了,太后还是太后。不过,可得先答应了南边的条件。要不然啊,革命党打到了北京,那可就全完了!”

    隆裕太后无言以对,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满心悲戚的她,耳边忽然又回荡起那日小皇帝溥仪和袁世凯的对话。

    “共和是什么,好吃吗?”

    “皇上,共和就是您再也不用上朝听政了。”

    “我可以去玩了吗?”

    “皇上,您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了!”

    “那共和太好玩了!”

    ……

    太和殿光线幽暗,围绕御座旁六根金漆的蟠龙大柱,似乎失去了支撑皇家的力量,明清两朝的帝王轮流坐的金銮宝座,从此永远空座了。

    金銮宝座上,遗留着一枚小皇上玩耍过的糖人吹凝的小猪。

    当一阵寒风袭来,地上散落了一地的奏折、翎毛、笏等杂物,在微风中被掀动起来,几顶遗弃的花翎顶戴官帽,在地上随风摇滚。

    1912年2月12日(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朝宣统皇帝溥仪退位。紫禁城的东华门外告示栏贴出宣统:“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围观的京城百姓密密匝匝地围了一圈又一圈,看了诏书之后,顿时纷纷议论开来。

    “这么说,皇上真的退位了!”

    “哎呦,那咱大清朝岂不就完了!”

    “嗨,你这人,看了半天都还没明白过来呢?现如今已经是中华民国了!”

    “中华民国,那接下来到底谁当皇上啊?”

    次日,北京的各大报纸毫无例外地全文登载了清帝退位的诏书。上市的报纸很快便被一抢而空,北京城内一片沸腾。街头巷尾,人们见面后纷纷拱手相告:“皇上退位了!共和了!”

    在喜庆的鞭炮声和锣鼓声中,商家们也悄悄地收起了昔日的龙旗,改换成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放眼望去,街巷楼阁、酒馆茶肆一片彩旗飘展,一个全新的共和时代已经来临。

    在挂五色旗的同时,街头巷尾到处都有人在剪辫子,被剪掉的辫子则被丢弃一地,旧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