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弱。人们知道的事情越多,各方面的欲望就会越强。看见你穿皮衣了,他就会想好衣服;看见你吃鱼肉了,他就会流口水。所以,抑制欲望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要让他看见。按照我的总结,就是‘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德经》)。”
“噢,那不就是愚民?”师旷又问,对老聃的话,他有些吃惊。
“事是那么回事,可是不要说得这么难听啊。”老子笑了,不过师旷看不到。
“那,怎么才能让老百姓无知无欲呢?”叔向问,在这一点上,他同意老聃的说法。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道德经》)。”老聃迅速给出了答案,国家不要大,老百姓也不要多,凡是省力的先进的器具都不许使用,老百姓干死干活的收成都只够活命,整天拴在土地上,哪里也不去,什么也不想。
“人要是这样,跟牛马还有什么区别?”师旷忍不住又问了一句。
“不错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人和牛马本来就没有区别啊。”老聃又是笑着回答,师旷还是没有看见。
对于老子所说的“常使民无知无欲”,叔向是支持的。不过这小国寡民的方式,叔向的感觉是难以实现。
“这个,有点难。”叔向摇摇头,说道:“就算一个国家这样做了,但是如果周边的国家不这样,岂不是也不行?岂不是也会有诱惑?”
“所以,还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老聃想得还挺周到,他的意思,邻国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这样,外部的诱惑就又没有了。
闭关锁国,原来根源就在老聃这里。
师旷没有再反问,叔向也没有再提问。师旷常年在国君身边,对于国家大事知道得很多;而叔向更是常年和国内外的权臣们打交道,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更加真实。
“图书馆里的理想主义者。”叔向和师旷在内心里都这样评价老聃,叔向不是不赞成老聃的主张,但是老聃的方法是在太过天真,基本上就是异想天开,绝没有操作性可言。而师旷根本就不同意老聃的说法,对于老聃的小国寡民以及老死不相往来这些话,都当作痴人说梦。
这,就是学院派和实操派之间的区别。在图书馆里想象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在图书馆里描绘的理想世界往往是缺乏人性和现实基础的。
老聃突然发现叔向的眼睛已经不再瞪着,而师旷的耳朵早已经耷拉了下来,他难免有些扫兴。看来,自己的精彩想法并没有得到共鸣。
老聃有些尴尬,于是夹了一块肉来吃,以掩饰自己的失落。
“老子,按照你的说法,其实没有国家是最好的。”师旷突然说话了,他一向就这么直率,没有等到老聃回答,师旷接着自己回答了:“可是,如果没有国家,谁来养活我们?所以还要有国家。”
老子有点发愣,这个问题他确实没有想过。该怎么回答?没有等他回答,师旷又说话了。
“你说的抑制人们欲望的方法恐怕不行,人有很多欲望,最基本的欲望就是求生。你的方法,实际上是增强了人们求生的欲望,从而压抑了人们其他的欲望。如果人们仅仅能够生存,那么一旦天灾来到,人们就无法生存,于是求生的欲望会更大,这个时候,没错,人们不会去强jian,不会去追求好吃好喝,可是人们要活命,就会去抢劫杀人,这难道更好吗?既然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就是上天所给的,你为什么要去抑制它呢?”师旷大声问道,看上去他有些激动了。
“大师误解了,我的意思,是大家自觉自愿,不是强迫。”老聃辩解。
“你怎么能让大家自愿抑制欲望呢?”
“只要国君垂范就行了,所以君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只要国君无欲无为,老百姓就会跟随啊。”
“国君无欲无为?要是国君无欲,谁还当国君?当国君不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吗?不为了女人、不为了财宝,谁当国君?”
“大师,话不能这么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那些身外的诱惑太多,会使人迷乱,所以好的国君只要吃饱肚子就行了,不玩女人啊。就像大师您,您自己弄瞎了眼睛,不就是为了避免受到太多的诱惑吗?”老聃继续辩解。
“那我可不是你说的君子了,没错,眼睛瞎了可以避免眼睛看得见的诱惑,可是我是为了让耳朵承受更多的诱惑,好专心于音乐啊。吃饱了睡,睡够了吃,那样的君子跟猪有什么区别?”师旷大声说。
老聃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不知道再说什么。
叔向看见两个人说得僵了,急忙来缓和气氛。
“哈,两位的高见都令人佩服啊。不过今天高兴,不说这些沉闷的话题了。”叔向开口,转移话题。
“就是就是,太傅有什么好想法?”太子晋急忙附和。
“师旷大师是当今音乐造诣最高的人,而太子据说笙吹得一流。既然今天聚在这里,机会难得,何不合奏一曲?让我们开个眼界?”叔向的主意不错。
太子晋当场赞同,师旷也不好拒绝。乐器是现成的,于是师旷鼓瑟,太子晋吹笙。后来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两大高手合奏,自然奏出一首名曲,叔向听得如痴如醉,就连老聃也听的心情大悦,忘记了自己所说的“五音令人耳聋”。
当天,尽欢而散。
太子晋尤其敬佩师旷,特地赠送他乘车一辆。
——王姓始祖
俗话说:天妒英才,天才不寿。
第二年,太子晋竟然病逝,年方十六岁。
噩耗传出,天下为之惋惜。也正因为天下为之惋惜,所有就有了下面的传说。
据汉刘向的《列仙传&8226;王子乔》,太子晋擅长吹笙,能从笙中吹出像凤凰呜叫一样的声音来。他常常一个人到伊水、洛水的岸边去漫游。有个叫浮丘公的道士,看见王子晋有仙风道骨,就把他引到嵩山上去修炼。有一次,王子晋在山上遇见了一个名叫柏良的老朋友,他就对柏良说:“请你回去告诉我家里人,七月七日这天,叫他们在缑氏山下等我,我要和他们告别了。”
到了那天,周灵王一家等候在山脚下,只见王子晋乘着一只白鹤,徐徐降落在缑氏山的顶峰,拱起手来向山下的家里人告别。家里的人看着他的音容笑貌,却无法登上那险峻的山峰。王子晋在山巅停了几日,然后骑上白鹤,飘飘然消失在白云蓝天之中了。只从云彩里落下两只绣花拖鞋,算是他临别时留给父亲的纪念,这个地方因而被后人称为“抚父堆”,堆上还修了一座庙,叫“子晋祠”。传说每当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人们常常听到箫管的声音从祠中传出来,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历朝历代,都有许多诗人咏太子晋。
屈原在《远游》诗中写道:“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南朝《古诗十九首》也存有“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的诗篇,李白则写下“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杜甫也写道:“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白居易也有“子晋庙前山月明,人闻往往夜吹笙。鸾吟凤唱听无拍,多似霓裳散序声。”
武则天在去嵩山封禅之时,专门来到了缑山之颠拜谒子晋庙,并在此立下了著名的“太子升仙碑”,随后修建了升仙太子庙。
如今,升仙太子庙杳然不存,只有孤零零的太子升仙碑伫立在缑山之颠。
升仙太子碑之侧,有几座后人追念太子晋的石碑。其中一个乾隆所立,碑上写道:“缑岭葱茏嵩岳连,传闻子晋此升仙。割来太室三分秀,望去清伊一带绵。”
史上多有说太子晋因进谏而被废为庶人,此说不见于正史,且不合常理。
太子晋早夭,留下一个遗腹子王孙敬宗。而太子晋的弟弟王子贵被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周景王。
王孙宗敬长大之后,出任周朝司徒。后来王孙宗敬辞官远走,来到晋国的太原,太原人称他们为“王家”,从那以后,太子晋的后人以王为姓。
王孙宗敬之后的王家开始在太原繁衍,他的后代中产生了数不尽的英雄豪杰。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大将王剪和儿子王贲功劳最大,王剪就是太子晋的后代。
后来王贲的儿子王离为秦朝大将军,被项羽击败而自杀。王离的长子王元徒居山东琅琊,就是琅琊王氏始祖。王离次子王威则回到太原,但是不久前往扬州。后来,王威的九世孙王霸重返故里,定居太原,成为太原王氏。
中国历史上,太原王和琅琊王都是名门望族,人才辈出。东汉的王允、晋朝的王导、王羲之,唐朝的王维王昌龄王之涣,宋朝的王旦、王安石,明朝的王阳明、王夫之等等,都是这两处王家的后人。
南北朝时,只有王家在南北两朝都是名门望族。
王姓后来分为二十一郡望,即二十一处,这二十一郡望并不都是太子晋的后代,但是以太原和琅琊为王氏之首。
基本上,中国历史上的王姓名人,十之八九出于或自称出于太原王和琅琊王。如今,南方各地王姓多半出于太原王和琅琊王。
据日本栗田宽《氏族考》,日本“山田、山田御井志、广野、三宅等六氏皆为王氏传人”。
第二二四章史上最牛音乐发烧友
太子晋的死讯传到晋国,恰好师旷和晋平公在一起。
“唉,可惜了可惜了,绝顶聪明的人,又很懂礼貌,就这样夭折了。看来,上天真是不眷顾周朝啊。”师旷感慨,很遗憾的样子。
“大师,我知道你和太子晋关系很好,不过你似乎并不悲伤啊。”晋平公问,他很尊重师旷。
“是啊,因为去年见他的时候,就听到他声音清亮中带点痰喘,肺火极大,我就知道他恐怕只有一年的寿命了。因此,我并不意外,所以也就没有悲伤,只是有些遗憾。”师旷说,说完,师旷告辞回家。
“来人,送大师回家。”晋平公下令。
师旷,不过是一个乐师,顶多是一个大夫级的首席乐师,晋平公为什么对他如此恭敬?
——乐圣
师旷出身于乐师世家,从小博览群书,尤其酷爱音乐,可是在音乐上的造诣总没有多大的进境。
“怎么回事呢?我该怎么办呢?”师旷很困惑,他真的很热爱音乐,所以他更困惑。
于是师旷开始反思,他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各国出色的乐师多半是瞎子,为什么呢?父亲告诉他说:“那是因为瞎子看不见,所以耳朵分外的好使。”
可是,仅仅是这样吗?师旷索性蒙起自己的眼睛来,很快他发现,当眼睛看不见的时候,不仅仅是耳朵更好使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看不到光怪陆离的世界之后,注意力会更集中,受外界的诱惑会更少。
“技之不精,由于多心;心之不易,由于多视。”这就是师旷的结论。
于是,师旷作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弄瞎自己。
就这样,师旷用薰香薰瞎了自己的双眼。
世界上多了一个瞎子,也多了一个顶尖的音乐家。
师旷,史上最牛的音乐发烧友
在成为一个瞎子之后,师旷果然能够集中精力于音乐。很快,他就成为顶尖的音乐家。于是,晋悼公将他召入宫中担任首席乐师。令晋悼公惊讶的是,师旷不仅音乐造诣深厚,还通古博今,对国家及国际大事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因此,晋悼公没有把师旷简单当成一个艺人,还把他当成老师和朋友,时常向他请教。
有记载说师旷天生是个盲人,如果真是如此,师旷就应当仅仅懂得音乐而已,他的学识从哪里而来?因此,师旷在成为盲人之前一定阅览过大量的书籍,他怎么可能生来就是盲人?
师旷是春秋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传说名曲《阳春》、《白雪》就是出自师旷之手。
师旷音乐知识非常丰富,不仅熟悉琴曲,并善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音响,描绘飞鸟飞行的优美姿态和鸣叫。传说,当师旷弹琴时,马儿会停止吃草,仰起头侧耳倾听;觅食的鸟儿会停止飞翔,翘首迷醉,丢失口中的食物。
师旷听力超群,有很强的辨音能力。汉代以前的文献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淮南子汜论训》说:“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周书》记载他不仅擅琴,也会鼓瑟。师旷也通晓南北方的民歌和乐器调律,《左传》记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楚必无功’!”
《庄子齐物论》说师旷“甚知音律”,《洪洞县志》云:“师旷之聪,天下之至聪也。”
《荀子&8226;大略篇》也记载:“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师旷。”
到晚年时,师旷已精通星算音律,撰述了《宝符》100卷,可惜均失佚。
乐圣,这是师旷应得的地位。
由于耳朵太好使,师旷后来被神仙化。
在道教的天后宫、城隍庙等宫观建筑的门殿东、西两次间,通常设有站像千里眼和顺风耳,他们是道教寺庙的护卫神。顾名思义,千里眼的本领是眼睛能看到千里以外之物,顺风耳能听到千里之声。
中国民间有个“十兄弟”的故事”。十兄弟依次叫顺风耳、干里眼、大力士、钢头、铁骨、长腿、大头、大足、大嘴、大眼,各有独特本领。到了元朝时期,历史小说称千里眼和顺风耳为“聪明二大王”。他们指的是离娄和师旷两位古人,其中,离娄是黄帝时人,传说目力极好,百步之外能见秋毫之末,就是不仅看得远,而且分辨率极高。
千里眼、顺风耳是道教中的两位守护神,地位虽然不高,流传却很广泛。这两位小神分别拥有特异功能,千里眼能够看到千里之外的物体,顺风耳则能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中国古代的小说里很早就有他们的形象,而关于他们的来源却无法考证,到元朝(1206-1368年)时,一些小说开始以古代的两位人物作为他们的来源,他们就是师旷和离娄。
后来他们被道教纳入神仙体系,成为该教的护卫神,他们的塑像一般安置在宫观的大门口,同时又在他们的旁边加了两位武士,合称“四大海神”,实际上是模仿佛教的四大金刚。《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闹东海、搅地府后,事达天庭,玉帝询问“妖猴”来历,班中闪出千里眼、顺风耳,将“妖猴”的来历奏明。
——五音六律
既然说到师旷,顺便介绍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古代对于音乐非常重视,因此《史记》专门用了一卷来介绍乐。
且来看看太史公怎样说“乐”。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乐者,通於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什么意思?大致就是说,人和禽兽的区别在于人能说话唱歌,禽兽不能;君子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君子懂得乐,而一般人不懂。
所以,上古时候,乐盲跟流氓没什么区别。要混进上流社会,非要懂得乐不可。
《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乐,不过,雅颂才是正规的乐,风多来于民间,因此常常有歌无乐。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这一段什么意思?一个国家要治理好,就要做好四个方面:礼、乐、刑、政,乐的地位高居第二,超过了刑法和行政。
乐和民声,就是说乐可是用来实现和谐社会。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这两段,都在讲述乐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这一段,讲述了上古音乐的起源,舜制作了五弦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乐器。而舜的大臣夔开始作乐,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音乐。
不过,按照《山海经》的说法,“伏羲造琴瑟”。
按照《礼记》,神农做琴。神农做的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分别称为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又增加了两根弦,新增加的两根弦称为少宫和少商。
其余的乐器,女娲发明了笙和簧,随发明了芋,巫咸发明了鼓,舜发明了萧。
太史公在这一卷的最后这样总结:“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
琴长八尺一寸,正度也。弦大者为宫,而居中央,君也。商张右傍,其馀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则君臣之位正矣。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j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於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於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滛佚也。夫滛佚生於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辟无由入也。”
这一段,把乐的作用提高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其中,多次提到宫商角徵羽,那么,宫商角徵羽是什么呢?
宫商角(音决)徵(音止)羽是上古五声音阶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合称五音,基本相当于现在简谱中的1、2、3、5、6。在《管子&8226;地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
来看看管子怎样形容这五音,颇为有趣。原文不录,直接翻译:徵的声音,就好像小猪被抱走,而老母猪发觉之后惊叫的声音。羽的声音,好像荒郊的野马叫;宫的声音,就像地窖里的牛叫;商的声音,就像失群的羊的叫声;角的声音,就像山鸡在树上鸣叫。
管子有具体的如何校正五音的办法,此处不录。
那么,“宫商角徵羽”这五个名称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有多种说法了,有“天文说”、“畜禽说”、“图腾说”。譬如天文说认为,五音从二十八个星宿的名称而来的,如“宫”来自二十八星宿环绕的中心——中宫,其他四音来自不同的星宿名称。所有,后来也用五音来形容君臣关系。《史记》中写道: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俗语常说“五音不全”,而不是“七音不全”,就是来自于这里。
《孟子》写道: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意思是:就算师旷这样的大师,没有六律,他也弄不清五音。看来,六律也很重要,什么是六律?
古时用竹管做成的定音器定音,共有十二个,各有固定的音高和名称,合称十二律。十二律分为阳律和阴吕各六个,其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所谓六律,实际上就是指六律和六吕。
从低音开始,六律分别是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分别是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由于律吕的发音,阴阳相生,左右旋转,能发出许多声音,周而复始,循环无端,所以六律后来有许多衍生的解说。譬如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等等。
《史记》专有“律书第三”一卷说律,也列了六律的计算公式。
《国语&8226;周语下》中有周王的首席乐师伶州鸠向周景王解说六律六吕。
——亡国之音
师旷对音乐的理解出神入化,通古博今,令人叹为观止。
据《史记》,有这样一则故事。
那一年卫灵公前往晋国访问,路过濮水,恰好到了傍晚,于是就在濮水边上投宿。当晚,皓月当空,微风徐来。卫灵公夜不成眠,猛然间听到从江中飘来弹琴的声音,悠然动听。于是,卫灵公叫来左右,问他们听到琴声没有。可是奇怪的是,没有人说自己听到了。
“请师涓。”卫灵公下令,师涓是谁?卫国首席音乐家,此次随行。
很快,师涓来了。
“刚才我听到琴声,可是左右都说没听到,你听到没有?”卫灵公问师涓,如果师涓也没有听到,那就是自己的耳朵有问题了。
“我也听到了。”
“那,是不是听起来悠悠然,好像从江上飘过来?”卫灵公精神一振,进一步核实。
“不错,似乎是鬼神之音。”
“哎,对对。”卫灵公更兴奋。
正在高兴,突然师涓皱一皱眉头,随后用手按住嘴唇。
“嘘,琴声又来了。”师涓说。
卫灵公侧耳细听,果然也听到那悠然的琴声。
“快,备琴,大师替我把这段曲子记下来。”卫灵公下令。
左右急忙备琴,师涓坐定,一边听,一边在琴上模拟记谱。
第二天一早,卫灵公醒来,还想着昨天的事情,立即召见师涓。
“怎样?谱子记下来了吗?”看见师涓,卫灵公急切地问。
“主公,记下来了。”师涓说,略带着一丝疲倦,因为昨晚一夜未眠。
“弹来给我听听。”
“不过,还不熟练,给我一天时间练习吧。”
于是,卫灵公又在濮水边上住了一天,师涓略事休息,开始练习。到了晚上,琴声又传来,师涓再把谱子反复核对,一边随着琴声演奏,知道自己的弹奏与原曲如出一辙,天衣无缝。
第三天一早,卫灵公醒来第一件事还是把师涓招来。
“怎样了?”
“妥了。”师涓面带喜色,架好了琴,开始演奏。
琴声悠扬,十分悦耳,隐隐然还有些神鬼之音,与晚上所听到的琴声完全一样。
“太好了。”卫灵公大喜,这下可以为晋平公献上一曲新声了
卫灵公一行来到了新绛,晋平公在施惠之台设宴招待。双方都很高兴,一边喝酒一边神侃一边看歌舞。眼看着喝得差不多了,卫灵公说话了。
“晋公,我们在来的路上啊,听到了一个新曲子,那叫一个好听。这么好听的东西,我不忍心一个人听啊,就想献给您。”卫灵公早就想好了,正在大家高兴的时候提出来。
“那好啊,快啊。”晋平公果然更高兴。
于是,卫灵公让师涓去师旷的旁边坐下,这边也准备了琴。歌舞暂停,就等着师涓奏这个新曲。
师涓开始演奏,新曲一出,满座寂然,太动听了。
随着新曲的步步展开,大家听得如痴如醉。
只有师旷一个人皱起了眉头,没等一曲奏完,师旷拍了拍身边的师涓的肩膀。
“兄弟,打住了,打住了。”师旷竟然阻止了师涓。
师涓一愣,停了下来。琴声戛然而止,众人都很吃惊。
“为什么?”师涓问师旷,莫非师旷奏不出这么好听的曲子,嫉妒自己?
“因为这是亡国之音,不能奏完。”师旷厉声说。
师涓愣了,不知道该说什么。
“大师,这个曲子什么来历?”晋平公开口问了。
“这个曲子,作曲的叫做师延,是商纣王的乐师,专为纣王创作靡靡之音。后来武王伐纣,师延出逃,投濮水自尽。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个曲子叫作《清商》,必然是在濮水听到的。我知道,听到这首曲子的国君,他的国家一定会被削弱的。”师旷不仅把这首曲子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还把危害也说了出来。
卫灵公和师涓都听得瞠目结舌,因为这确实是在濮水上听来的。
“大师,你看我别的爱好也没有,就爱听听曲子,既然听了这么多,还是让我听完吧。那什么,师涓,麻烦你奏完它。”晋平公不管那么多,执意要听完。
既然晋平公下令了,师涓就不得不服从了。何况,就算听了这曲子真的有师旷说的那些坏处,又干自己球事?
师涓沉了沉气,然后接着刚才弹到的地方继续,直到把整首曲子弹完。
“师旷,照你说,《清商》就是最厉害的一首了?”晋平公听完,有些不以为意,这样问师旷的意思是说最厉害的也不过如此啊。
“当然不是,还有更厉害的,叫做《清徵》。”师旷有些不高兴,一来想要镇一镇晋平公,二来也要在卫国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博闻。
“还有更厉害的?那大师弹来听听。”晋平公的意思,不是太相信。
“不行,主公的德行不够,不能听。”师旷拒绝了,而且不给面子,他一向就是如此。
“哎,有什么?有什么灾祸我自己扛着,又不赖你,来来来,奏来听听。”晋平公就这脾气,你不让他干什么,他就偏要干什么。
师旷想了想,要是不演奏吧,这么多人,都会说自己只会夸夸其谈,那就太没面子了。演奏吧,确实对晋国不好。想来想去,师旷最后想明白了:这个国家又不是我的,他自己都不在乎,我怕什么?
想到这里,师旷点了点头。
师旷点了头,早有人把师旷的琴送了上来,就摆在师旷的面前。
师旷沉吟片刻,开始弹奏《清徵》。
琴声一出,四座寂然。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刚才师涓的琴声已经让大家如痴如醉,惊为天外之音。如今师旷出手,比师涓又高了一筹。
这个时候,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不知从哪里飞来了十六只白鹤,就落在了廊门。之后,随着琴声,发出欢快的鸣叫,展开翅膀,翩翩起舞。
一曲终了,久久回味。
“哇噻,太美了。大师,祝你身体健康,万寿无疆。”晋平公很激动,起身为师旷祝福。坐下来之后,晋平公意犹未尽,问:“除了《清徵》,还有没有更厉害的?”
“有,有一首曲子叫作《清角》,是当年黄帝大合鬼神时演奏的。以主公您的德行,如果听了,国家将有大灾难。”师旷脱口而出,说完之后,才有点后悔。
“嗨,我都这么老了,我死后,哪怕他洪水滔天?来吧。”晋平公又来了劲。
师旷没有再拒绝,他知道他今天无法拒绝,况且,他想验证一下。
大家聚精会神,要听这首最厉害的曲子。
(慢镜头)师旷的大拇指拨动了角弦。
琴声响起,悠扬婉转,令人肝肠寸断。只见白云从西北飘来,随后,随着乐曲的渐入佳境,狂风大作,暴雨倾盆,瓦飞砖裂。现场一片惊骇,纷纷奔逃,晋平公在左右的扶持之下,赶紧躲到廊屋之间的安全处。
风雨之中,只有师旷岿然不动,依旧拨动琴弦,沉浸于琴曲之中。一曲终了,师旷长吁一口气,他累坏了。
此后,晋国连旱三年。
为此,《史记》写道:听者或吉或凶,夫乐不可妄兴也。
第二二五章知音
如果仅仅是一个音乐家,师旷的历史价值就要打折扣。实际上,师旷对于国家大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是非常好的见解。
晋平公曾经向师旷讨教治国的方法,结果师旷就把向老子请教来的那套“清静无为”的主张原封不动趸给了晋平公。
师旷性格直率而爽快,敢说敢骂甚至敢打,反正闭眼的不怕睁眼的。
——大师小故事
那一年还是晋悼公十四年(前559年),卫国的孙林父赶走了卫献公。(事见第四册第146章)
“卫国人把自己的国君赶走了,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晋悼公问师旷,他有些犹豫是不是要干预一下卫国的内政。
“不一定啊,也许是卫国国君自己太过分了。”师旷立马反对,他一向就认为一个国家出了问题,基本上都是国君的责任。“我听说贤明的国君扬善惩恶,爱民如子,保护他们,宽容他们。这样,臣民就像爱戴父母一样爱戴他,就像仰望日月一样仰望他,就像敬重神明一样敬重他,就像畏惧鬼神一样畏惧他。这样的君主,老百姓怎么可能赶走他呢?反过来,如果君主让老百姓吃了上顿没下顿,国家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样的君主还有什么用?为什么不赶走他?人家夏朝的时候,每到了初春,都会有宣令官来到大街上,专门听取百姓的意见,以便君主改正自己错误。上天非常热爱自己的百姓,怎么能容忍有人其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呢?所以,昏庸的君主被赶走正是上天的意思。”
师旷的意思很清晰,民意就是天意,如果一个君主被百姓赶走,那就是罪有应得。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君主对百姓不好,就应该被赶走。
晋悼公点了点头,终于还是没有干预卫国的内政。
晋悼公薨了之后,晋平公对师旷也很尊重,时常讨教。
“大师,我最近学习晋国历史,看到文公称霸那一段,狐偃和赵衰两个人,你说谁比较贤能一些?”晋平公问。
“那肯定是赵衰啊。”师旷回答。
“为什么?狐偃可是比赵衰的能力强啊。”
“我给你举个例子,阳处父是个有学问的人,找狐偃推荐他,结果三年都没推荐上去。可是找赵衰,三天就推荐上去了。不能了解别人的才能,是不聪明;了解了不能向上级推荐,那是不忠诚;想推荐又不敢推荐,那是不勇敢;推荐了不被采纳,那就是不贤能。不管怎么说,狐偃不如赵衰贤能。”
师旷的这个观点,后来被孔子用来比较管仲和鲍叔牙。
“大师,你看你弄瞎了自己的眼睛,有没有后悔过?”一天,晋平公问。
“没有,有所失必有所得,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没什么好后悔的。”师旷笑道。
“可是,你什么也看不见,岂不是饱受昏暗之苦?”
“主公,眼睛看不见东西算不上真正的昏暗,真正的昏暗有五种,其一是君主不知臣子行贿博名,百姓受冤无处伸;其二是君主用人不当;其三是君主不辨贤愚;其四是君主穷兵黩武;其五是君主不知民计安生。主公,要是你不小心治国,那就比我昏暗多了。”师旷借着这个由头,来规谏晋平公。
师旷的点蜡烛理论也很著名。
晋平公二十四年(前634年),晋平公突然想起什么来,于是请师旷来请教。
“大师,我现在其实挺想学习,可是这不都五十多了,读书太晚了吧?”晋平公说得很真诚的样子,似乎真的很想学习。
“晚了?那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师旷回答。
“大师,拿我找乐啊,我不是说天晚了,是说我晚了。”晋平公差点笑出来。
“我怎么敢拿主公找乐呢?我的意思是,少年好学,好比早上的太阳;壮年好学,好比中午的太阳;老年好学,好比点着蜡烛的明亮。那你说说,点着蜡烛行走,总比黑灯瞎火在黑暗中摸索要强吧?”师旷也差点笑了。
“嗯,有道理。”晋平公说。
有道理虽然有道理,可是你不按照道理去做,那也没用。
跟师旷对话之后没几天,晋平公决定征调民工,修建一座宫殿,叫做(厂+虎,音司)祁之宫。
一时间,民怨。
不久,在魏榆(今山西榆次)发现了一块会说话的石头。为什么石头会说话呢?晋平公又来请教师旷。
“大师,你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下怎么石头会说话。”晋平公觉得石头说话可能又是音乐现象,说不定能把石头请过来演奏一曲什么靡靡之音。
“嗨,别听他们瞎说,石头怎么能说话呢?我估计,是老百姓的误传。”师旷眼都没眨一下,因为他没?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