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说春秋第六部完

说春秋第六部完第21部分阅读

    公无碍,不过是做个长梦,真是神医啊。”董安于急忙把扁鹊介绍给了赵简子,把扁鹊的诊断详细说了一遍。

    赵简子有些不敢相信,勉强说了感谢。

    所以说,如果一个人连睡七天,他一定是去见上帝了。如果超过了九天,那就永远留在上帝那里了。

    就在这个时候,家人端了饭菜上来,七天没吃饭,知道赵简子一定饿坏了。赵简子确实饿了,看见香喷喷的饭菜,忍不住要吃。

    “慢着,把这些饭菜撤下去。”扁鹊说话了,大家都有点吃惊,不知道他要说什么。“赵元帅七天没有饮食,胃肠都已经粘连在一起,骤然吃得太多,胃肠都会破裂。现在只宜少量喝稀粥,一日可以五六餐,每次不过一小碗。一直到有大便之后,才可以慢慢加量,要恢复正常饮食,必须三天之后。”

    扁鹊一番话,众人恍然大悟。

    现在,赵简子不能不对扁鹊刮目相看了。

    “先生,你医术如此高明,不如不走了,就留在晋国,我给你四万亩地。”赵简子要留下扁鹊,开价不低。

    “哈哈,元帅,我要是爱财,也就不会出来行医了,随便留在哪里都吃用不尽了,那也就不会认识元帅了。元帅的好意我领了,不过我还要游走天下,为天下人治病。如果元帅需要,随时派人找我就行了。”扁鹊推辞了,他并不喜欢留在某一个地方享受财主的生活,他喜欢到处走走,挑战各种疑难病例。

    说起来,扁鹊还是个驴友。

    ——老中医

    扁鹊的真名并不是扁鹊,他原本姓秦,名越人,是齐国渤海(今河北任丘)的郑国移民。扁鹊的身世看上去比较复杂,他祖上一定是秦国人,可能他母亲是越国人,所以名叫越人。他的父亲很显然是郑国人,他本人出生在郑国,可是后来移民到了齐国。

    所以,扁鹊身上集中了东西南北中的特征。

    年轻的时候,扁鹊从郑国到齐国打工,结果就在渤海这里一个客栈担任领班。有一个住客名叫长桑君,扁鹊就觉得这个人不一般,因此对他特别关照。长桑君经常来住店,转眼间过了十年,这一天长桑君约了扁鹊出来聊天。

    “阿扁,我看你为人善良,又很聪明。我这里呢,有祖传医学秘方,我已经老了,无儿无女,因此就准备传给你,不要跟别人说啊。”长桑君果然是个有料的人,要把祖传秘方传给扁鹊。

    “太好了,多谢多谢,我一定不跟别人说。”扁鹊喜出望外,当个医生当然比给人打工好得多。

    长桑君于是把自己的秘方取出来,都给了扁鹊,然后又教给他诊脉的技术。等到扁鹊完全掌握了医术,长桑君走了,后来不知所终。

    从那之后,扁鹊游走天下,诊治病人。扁鹊的医术不仅仅限于某个方面,而是非常全面。到邯郸,这里女人地位比较高,扁鹊就重点看妇科;到洛邑,这里老人受尊重,扁鹊就重点看五官,因为老人多半五官不灵;到秦国,秦国人看重小孩,扁鹊就重点看儿科。走到哪里,随当地的民俗转换自己的医疗重点。

    既然说到了扁鹊,顺便说一说中国古代医学。

    中国医学,从神农尝百草开始,神农是中药的始祖。而针灸由更早的伏羲发明。到扁鹊,又有了切脉。而中医的真正成系统,要到汉朝《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出现以后。

    中医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阴阳说:《黄帝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以生理病理来看,正常的生理活动,全依靠人体内的“阳气”和“荫精”保持协调的结果,如果阴阳失调,发生阴阳偏盛偏衰现象,就会生病。就诊断治疗来说,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

    五行学: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这是生克变化规律,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等等广泛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理论体系,指导着医学与临床实践。如木克土,联系五脏,肝属木,脾属土,那么肝就可以抑制脾,治脾往往肝脾共治,因而有“扶土抑木”的原则。

    经络:经络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功能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叫经脉,多循行于人体深部;络是经脉的分支,象网络一样联系人的周身,循行于人体浅部。经脉的组成有:正经、奇经八脉以及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筋经等。其中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是经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五脏六腑各司其职,对应不同的症状。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天人相应:人要保持健康不生疾病,就必须顺应自然,适应四时气候和昼夜规律,以保持人体内外协调。反之,就会生病。所以,中医治病,既掌握病情发生与发展,还注意自然环境的外界因素对病人的影响。

    扁鹊之前,秦国有名医医和医缓,如果加上扁鹊的秦国祖籍,基本上可以说,秦国在当时医学界是领先的。

    ——忌疾讳医

    扁鹊终于还是没有留在晋国,而是来到了齐国。齐国国君齐桓侯听说了扁鹊给赵简子看病的事情,于是派人请扁鹊进朝做客,算是认识认识。

    在人家国家,当然这个面子是要给的。所以,扁鹊进朝去见齐桓侯。

    两人落座,刚刚寒暄完,扁鹊突然脸色一变,说道:“您有小病在肌肤之间,如果不治,将会进入血脉。”

    “哈哈哈哈,先生开玩笑,你看我,身体倍好,吃饭倍香,怎么会有病?”齐桓侯笑了,身体好着呢,谁没病找病啊?

    两人聊了一阵,扁鹊走了。

    “医生都这样,为了挣钱,把没病人也说成有病。”齐桓侯对身边的人说。

    “就是就是,医生就恨不得人人都生病。”身边人附和道。

    过了五天,扁鹊再去见齐桓侯。

    “几天不见,您的病已侵入血脉了,不治恐怕会深入体内了。”扁鹊一见面就对齐桓侯说。

    “别扯了,我没有病。”齐桓侯有点不高兴了。

    扁鹊有些尴尬,搭讪了几句,走了。

    又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见齐桓侯。

    “哎哟,不太好,您的病已在肠胃间,不治将更深侵入体内。”扁鹊的表情有点夸张。

    齐桓侯没搭理他,心说这还非要把我说出病来吗?

    热脸贴上了冷屁股,扁鹊灰溜溜地走了。

    又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见齐桓侯。这一次,扁鹊看见齐桓侯之后脸色大变,一言不发,转身就走。

    齐桓侯原本就等着扁鹊说自己有病,然后痛骂他一顿,驱逐出境。可是这次人家扁鹊没说话,你不说话,我还想听了呢。于是,齐桓侯派人追上扁鹊,问他为什么转身就走。

    “既然你来问,我就实话实说了罢。最早呢,疾病在皮肉之间,汤剂、药熨的效力就能达到治病的目的;之后疾病在血脉中,靠针刺和砭石的效力就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再之后疾病在肠胃中,药酒的效力就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而现在疾病进入骨髓,就是掌管生命的神也无可奈何,我因此不再要求为他治病。”扁鹊对来人说。

    又过了五天后,齐桓侯的病症开始发作,于是派人召请扁鹊,可是扁鹊早已经逃离齐国。不久,齐桓侯就病死了。

    这段故事最早见于《韩非子》,不过其中不是齐桓侯,而是蔡桓公,在《史记》中则为齐桓侯。其实,历史上,既没有蔡桓公也没有齐桓侯。所以,这段故事的真实性待考。

    不过,这段故事贡献了一个成语:忌疾讳医。

    ——起死回生

    逃离了齐国,扁鹊决定去一趟秦国,一来回到祖先的国家看看,二来作些学术交流。

    一路向东,就又来到了晋国,眼看到了虢地(今河南三门峡),离秦国已经不远了。

    虢地大夫姓韩,是韩家宗族。扁鹊知道赵韩两家的关系非同一般,于是决定去虢地大夫府上拜会,顺便在府上休息几天。当时的晋国,各地大夫都称为侯,因此虢地大夫也称为虢侯,家中的嫡长子也叫太子。

    来到虢侯家门口,就看见守门的人好像很不高兴。

    “拜托通报,就说赵元帅的朋友扁鹊先生拜访。”扁鹊对守门人说。

    “不好意思,主人不见客。”守门人冷冷地说。

    “为什么?”

    “因为太子死了。”

    “死了?怎么死的?”出于医生的本能,扁鹊脱口问道。

    “我听说是因为血气运行没有规律,阴阳交错而不能疏泄,突然抽搐,口吐白沫,造成内脏受伤,昏倒而死。”看门人说。

    “他什么时候死的?”

    “从鸡鸣到现在,不到半天。”

    “收殓了吗?”

    “还没有。”看门人回答得不耐烦,心说这人大概是卖棺材的。

    “请禀告虢君,我是扁鹊,曾经给赵元帅看病。听说太子死了,我能使他复活。”

    “吹罢?”看门人当然不相信,斜着眼睛看着扁鹊说:“我听说上古的时候,有个叫俞跗的医生,治病不用汤剂、药酒,镵针、砭石、导引、按摩、药熨等办法,一解开衣服诊视就知道疾病的所在,顺着五脏的腧|岤,然后割开皮肤剖开肌肉,疏通经脉,结扎筋腱,按治脑髓,触动膏肓,疏理横隔膜,清洗肠胃,洗涤五脏,修炼精气,改变神情气色,先生的医术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能做到如此,却想要使他再生,那就是忽悠老百姓了。”

    “唉。”扁鹊朝天叹了一口气,心说这哪里是治病的,分明是杀猪的。“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竹管中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我用的治疗方法,不一定要给病人切脉、察看脸色、听声音、观察病人的体态神情,才能说出病因在什么地方。知道疾病外在的表现就能推知内有的原因;知道疾病内在的原因就能推知外在的表现。人体内有病会从体表反映出来,据此就可诊断千里之外的病人,我决断的方法很多,不能只停留在一个角度看问题。你如果认为我说的不真实可靠,你试着进去看看太子,应该会听到他耳有呜响、看到鼻翼搧动,顺着两腿摸到荫部,那里应该还是温热的。”

    “啊,是吗?”看门人听完扁鹊的话,目瞪口呆,当时不敢再说,急忙进去通报。

    虢君听守门人说完,急忙迎了出来,一来是扁鹊的大名早就听说过,二来是扁鹊是赵简子的座上客,三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他看到了救活儿子的希望。

    “扁鹊先生,久闻大名啊。先生能够救活我的儿子,我们全家都对您感激不尽啊。”看见扁鹊,虢君就像看见了救星,说着说着,流下眼泪来了。

    “不用急,您的儿子得的病,就是人们所说的‘尸蹶’。那是因为阳气陷入阴脉,脉气缠绕冲动了胃,经脉受损伤脉络被阻塞,分别下注入下焦、膀胱,因此阳脉下坠,阴气上升,阴阳两气会聚,互相团塞,不能通畅。阴气又逆而上行,阳气只好向内运行,阳气徒然在下在内鼓动却不能上升,在上在外被阻绝不能被阴气遣使,在上有隔绝了阳气的脉络,在下有破坏了阴气的筋纽,这样阴气破坏、阳气隔绝,使人的面色衰败血脉混乱,所以人会身体安静得像死去的样子。太子实际没有死。因为阳入袭阴而阻绝脏气的能治愈,阴入袭阳而阻绝脏气的必死。这些情况,都会在五脏厥逆时突然发作。精良的医生能治愈这种病,拙劣的医生会因困惑使病人危险。”扁鹊讲了一通医学理论,虢君不住地点头,其实根本没听懂,心里说“别说了,赶快下手吧。”

    扁鹊进到虢太子的房间,虢太子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扁鹊观察了一阵,又切了脉,点点头,确认了自己的诊断。

    随后,扁鹊叫他的学生子阳磨砺针石,在百会|岤下针。

    过了一会儿,虢太子睁开了眼睛,苏醒过来。

    虢君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惊喜交加。

    之后,扁鹊又让学生子豹准备能入体五分的药熨,再加上八减方的药剂混和煎煮,交替在两胁下熨敷。

    过了一阵,太子能够坐起来了。

    “不碍事了,再养一阵,不出一个月,将一切如常。”扁鹊说。

    “扑通。”虢君跪在了地上,给扁鹊磕了三个头,就差说“感谢你祖宗八辈”了。

    扁鹊就留在了虢地,进一步给虢太子调和阴阳,内外兼治。二十天过去,虢太子的身体就已经恢复得和从前一样了。

    从那之后,扁鹊的名声更响亮了,到处都在传说他能够起死回生。

    “我不是能使死人复活啊,这是他本来就没有死啊,我能做的只是促使他恢复健康罢了。”扁鹊说,随后总结说:“如果能预先知道没有显露的病症,及早诊治,那么疾病就能治好,性命就能保住。有六种患病的情形不能医治:为人傲慢放纵不讲道理,是一不治;轻视身体看重钱财,是二不治;衣着饮食不能调节适当,是三不治;阴阳错乱,五脏功能不正常,是四不治;形体非常羸弱,不能服药的,是五不治;迷信巫术不相信医术的,是六不治。”

    《史记》: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於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扁鹊死了

    离开了虢地,扁鹊终于来到了秦国。

    在秦国,扁鹊依然四处行医,同时找秦国同行交流医术。这个时候的秦国太医名叫李醯,扁鹊登门拜访。两人进行了一番交流之后,李醯就知道自己肚子里这点货色跟扁鹊相比那是太小儿科了,心情非常不爽。

    “那什么,恰好我家主公最近这段时间身体有点不舒服,我还要准备汤药,就不多陪了。”李醯的意思,就要请扁鹊走人了。

    “什么?我能不能去看看?”扁鹊没有察觉到李醯的意思,反而对秦国国君的病产生了兴趣,想去看看。

    原本,扁鹊也就是想给秦国国君治病,也算是帮李醯一个忙,没有别的意思。可是李醯这时候正妒火中烧,他所想的就是扁鹊想来抢自己的饭碗了。

    想当初扁鹊连赵简子的封地都不要,又怎么会来抢你这个太医的职位呢?

    “不必了,一点小病,不劳先生了,到我实在搞不定的时候,再去请先生吧。”李醯拒绝了,不过说话还算客气。

    扁鹊没有坚持,告辞了出来。从那之后还在秦国行医,再没有去想秦国国君的病。

    没有多长时间,扁鹊在秦国名声大噪,连秦国国君也听说了。

    到这个时候,李醯就更担心自己的位置不保了。

    怎么办?李醯想了三个办法。

    办法一,利用自己的关系,诬告扁鹊非法经营,予以逮捕;办法二,花银子收买扁鹊,请他知趣地离开;办法三,聘请黑社会杀手出马,暗杀扁鹊。

    李醯权衡了三个办法,办法一操作性强,但是扁鹊名声太好,担心引发秦国百姓的谴责,事情闹大了反而不好;办法二没有把握,如果扁鹊不接受收买,自己反而更没面子。想来想去,还就是办法三一劳永逸。

    几天之后的一个晚上,扁鹊接到一个急诊,说是小孩子突然晕厥,请先生救命。扁鹊立马上路,结果中了诡计,在路上被李醯聘请的黑社会分子杀害。

    就这样,一代神医扁鹊被人害死了。

    据传,虢太子听说扁鹊被害,特地派人将扁鹊的头颅从秦国找回,葬在今河北邢台内丘的蓬山,并立庙祭祀。如今,这里有扁鹊墓和扁鹊庙。也有说法是赵简子派人安葬了扁鹊的头颅。此外,在陕西、河南、山东、山西也都有扁鹊墓,莫辨真伪。

    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

    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第二三九章王良和伯乐

    扁鹊被害,赵简子十分悲愤。安葬了扁鹊的头颅之后,赵简子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什么事?率兵攻打中行寅和范吉射。

    赵简子统率下的晋国军队节节获胜,将中行和范家包围在朝歌。此后,郑国军队护送粮草支援范家和中行家,于是,晋国军队与郑国军队在戚地交锋,晋国军队大获全胜。(事见第五部第241页)

    战斗结束之后的庆功宴上,大家喝得高兴,于是开始论功。

    ——王良

    “我今天被郑国人打了一戟,满口吐血,趴在弓箭袋上。可是就是这样,我依然坚持擂鼓,怎么样,我的功劳最大吧?哈哈哈哈。”赵简子很得意,他觉得自己的表现不错。

    大家都笑起来,大家知道,真正论功行赏的时候,赵简子是绝对不会跟大家争功的。

    “元帅,要说功劳,当时您被击中之后,我奋不顾身击退郑国人,在车右里,我功劳最大。”蒯聩也喝得不少,也来邀功。蒯聩并不是晋国人,而是卫国的太子,因为被驱逐,投靠了赵简子,这次战斗,他是赵简子的车右。

    没有人跟蒯聩争功,他救了主帅,当然功劳最大。

    可是,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大声说话了。

    “拜托就别吹了,冲锋之前你吓得掉下车的事情忘了?要不是我拉你上来,你都被后面的车给碾成肉酱了。”说话的是谁?赵简子的御者王良,王良并没有冤枉蒯聩,蒯聩确实被吓得掉下了战车,多亏王良急中生智,甩了一根带子给蒯聩,把他拉上了车。

    “那是那是,改天我单独请你。”蒯聩急忙表示感谢,他不仅感谢王良的救命之恩,还要感谢他激励了自己,在自己被王良拉上车之后,王良曾经大骂他“你他娘的就像个娘们”,结果,蒯聩深受刺激,后面的战斗才勇猛无敌。

    这下,大家的注意力都到了王良的身上。

    该轮到王良得意了。

    “各位,说到功劳,御者里我是第一名。”王良拍着桌子说,他也喝得二五二五了。

    “吹罢,哈哈哈哈。”大家起哄。

    “吹?告诉你们,我的骖马的肚带早就要断了,可是这种情况下我还能控制好我的马,你们谁行?”王良说,扫视大家。骖马的肚带要是断了,战车失去平衡,一定会翻,所以,这个功劳还真是不小。

    “口说无凭啊,拉出来看看啊。”大家又起哄,不是不服气,而是想看看王良到底有多大能耐。

    “看看就看看,来人,把我的车套上。”王良来了劲,一边让人去套车,一边站起来,向大帐外走去。

    赵简子跟着众人呼啦啦都出了大帐,他也想看看。

    不一阵,有人套好了王良的战车,驾了过来。

    王良飞身上了车,站到了御者的位置,左手执缰,右手执鞭,对大家说:“看好了啊。”

    说完,王良一松缰绳,鞭子挥了出去,喊一声“驾”。

    四匹战马同时启动,奋蹄而出。这时候,就听到“啪”的一声,什么声音?骖马的肚带断了。

    王良拉住了缰绳,战车戛然而止。

    “哇噻。”惊叹声,随后是欢呼声。

    赵简子又是惊喜,又是后怕,也就是王良了,要是别人为自己驾车,恐怕就死在郑国人的手下了。

    “王良,人才啊。”赵简子慨叹。

    王良,确实是个人才。

    如果知道王良的另一个名字,就更知道他是个人才了。

    ——王良即伯乐

    王良,晋国大夫。

    王良的父亲是周王室的王子,王子朝事件之后,跟随父亲到晋国避难。因此,王良本是王孙。王良父亲在晋国的封邑在邮,因此又以邮为姓。因为是王孙,王良又叫孙阳。因为封邑在邮,又有个名字叫邮无恤,在《国语》中,又叫邮无正。王良的字叫伯乐。

    王良就是伯乐。

    自古以来,伯乐是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秦穆公时人,名叫孙阳;另一种说法是就是王良。按照《国语》、《韩非子》的记载,伯乐就是王良,按照《列子》、《淮南子》的说法,伯乐则是秦穆公时期的孙阳。如何判断呢?

    从古人的判断来说,多半认为伯乐就是王良。抛开古人的判断,我们来进行分析。

    古人的著作,特别是诸子百家的著作,重逻辑而轻考据,因此人名多有错讹。相比较,《国语》和《韩非子》比《列子》、《淮南子》要准确得多。为什么这样说?《国语》被认为取材于晋国典籍,公认的严谨。而《韩非子》出于韩非之手,韩非是韩国公子,可以轻易看到韩国的典籍。由于晋国被瓜分之后,晋国典籍归于韩国,因此韩非可以看到晋国典籍。也就是说,关于晋国的人物事件,韩非有第一手材料,具有权威性。

    我们再从人名上进行简单分析,由于文化的不同,各国的人名有显著区别,伯乐这个名字是典型的晋国人名,而秦国人基本没有类似的名字。

    所以可以推断,王良就是伯乐。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有两个伯乐,两个伯乐都存在。但是,这种可能不大,不采用。

    王良的驾车技术炉火纯青,战国时期的大量著作中,王良和造父往往并提,作为驾车技术最高超的两个人。《韩非子》里就举了个例子,说是王良和造父的驾驶技术出类拔萃,但是如果让他们两人同驾一辆车,那肯定跑不快。

    因为王良的驾车技术高超,后来将天上的星星命名为王良。《史记&8226;天官书》写道:汉中四星,曰天驷。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马,车骑满野。

    ——给领导当司机

    跟随父亲从洛邑逃奔晋国的时候,王良的岁数还小,不过他已经明白了很多事情。长大之后,王良投奔了赵家,他看得出来赵简子一定能够成就大事。

    那时候,王良的驾车技术就已经很高超了。

    “你说你的驾车技术很好?”赵简子喜欢人才,不过他不会轻易相信一个人的自吹自擂。

    “是的。”王良说,他很自信,因为他很懂得马性,知道怎样驾驭他们。

    “那好,我派个人跟你去打猎,考验你的技术。”赵简子给了王良一个机会。

    赵简子派了自己的宠臣嬖奚去面试王良,由王良驾车,嬖奚射箭,前去打猎。

    整个一天下来,嬖奚连个野鸡毛都没射到。

    “面试结果怎样?”赵简子问嬖奚。

    “什么驾车技术啊,简直就是垃圾。”嬖奚很恼火,他的射术很高,辛苦一天没有任何斩获,也觉得很没面子,对王良当然没有一句好话。

    “小骗子,哼。”赵简子摇摇头,觉得王良看上去就是个骗子。

    过了两天,王良一大早来打探面试结果。

    “你还敢来?跑了一天一根鸡毛都没打回来,你还有脸来?”赵简子有些恼火,要不是看王良长得挺帅,早就乱棍打出去了。

    “元帅,再给次机会。这次如果还是空手而归,那我就再也不来烦您了。”王良坚决请求。

    赵简子想了想,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于是,嬖奚又上了王良的车,一脸的不愿意。

    早上出发,到了中午,王良驾着车回来了。再看嬖奚,满脸笑容,看看车上,十多只野鸡野兔,收获颇丰。

    “这么早回来了?怎么样啊?”赵简子看见嬖奚,问他,估摸着又是一无所获。

    “哎,这小兔崽子技术真好,晋国真找不到第二个了。”嬖奚赞不绝口,把自己的战利品也都拿了上来。

    “噢,那以后他就作你的御者吧。”赵简子将信将疑,索性把王良派给了嬖奚。

    第二天,王良来见赵简子,赵简子告诉他被录用了,今后做嬖奚的御者。

    “不行不行,我不干。”出乎赵简子的意料,王良拒绝了,想想也是,给领导开车和给领导的马仔开车,那是绝对不一样的。

    “为什么?”赵简子有点不高兴,心说给你个工作就不错了,还挑肥拣瘦。

    “元帅,你知道为什么第一天一无所获,第二天满载而归吗?我告诉你。第一天,我按照规范来驾车,结果他什么也射不到;第二天,我完全就着他来驾车,他就屡射屡中了。如果打起仗来我不按规矩驾车,整个队伍就被冲乱了。所以,第一天一无所获是他不懂规矩。《诗经》说得好啊:‘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按照规矩驾车,就能射中目标。嬖奚是个不懂规矩的小人,我怎么能给他驾车呢?算了,我不干行吗?我到魏家和韩家去应聘算了。”王良说完,抬屁股就走人。

    赵简子一看,这小子岁数不大,车驾得好,还能运用《诗经》,还这么有胆量,这是人才啊。既然是人才,不能留给别人啊。

    “慢着,我上你的车,亲自面试你。”赵简子要看看王良的驾驶技术到底有多高。

    一圈下来,赵简子就作出了决定:“小子,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的御者了。”

    王良驾车的技术令赵简子感到惊诧,车速快而稳,而且马跑得很轻松。赵简子知道,自己碰上了一个天才。

    “王良,我也想跟你学学驾驶技术,你看我行不?”赵简子本身也会驾车,不过还想提高一下。

    “好啊。”王良答应了。

    从那之后,赵简子拜王良为师,学习驾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王良宣布自己把所有的技术都教给了赵简子,赵简子可以毕业了。

    “嘿嘿,咱们比赛一把怎么样?”赵简子感觉自己已经学得不错,能够跟王良一较高低了。

    于是,王良和赵简子进行了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赛车。比赛的结果是王良轻松获胜,一点不给赵简子面子。

    “小子,好啊,留了一手是不是?”赵简子很生气,有被忽悠的感觉。他不仅输了比赛,还差点翻车。

    “该教的我都教了,你之所以输,那是你自己的比赛态度有问题。”王良一点也不害怕,反过来批评赵简子。

    “我比赛态度有什么问题?”

    “比赛中,我的注意力全都在马的身上,根据路况和马的情况来确定马的速度和步法。所以,马跑起来不累而且战车很平稳。可是领导您呢,您的注意力不在您自己的马身上,而在我的马身上,领先的时候怕我追上,落后的时候想着超过我,那你的马怎么能跑好?你的战车怎么能平稳?”

    赵简子恍然大悟,服气了。

    “王良,你说得对啊,我不能光盯着中行家和范家,重要的是建好自己的基地啊。”赵简子就是这样一个人,能够及时反省并且举一反三。

    ——恩怨分明

    反思之后赵简子决定经营晋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于是派董安于在晋阳筑大城。(事见第五部第232页)

    事实证明赵简子的反思是非常及时的,后来中行寅和范吉射两家联合攻打赵家,赵家就凭借晋阳城死守。(事见第五部第235页)

    战胜范家和中行家之后,赵简子决定继续经营晋阳。由于董安于已死,赵简子派尹铎前往晋阳,主持晋阳的工作。

    “主公,去之前我要问问,主公是要把晋阳当作财源,还是当作根据地?”尹铎临行前问。

    “根据地。”赵简子说,他没弄明白尹铎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

    “好,还有什么吩咐?”

    “晋阳城外的军营堡垒都要拆掉,我看见那些东西就是看见了范吉射和中行寅,恶心死了。”赵简子下令,那些堡垒是当年范家和中行家攻打赵家时修建的。

    “好。”尹铎应承了,然后走了。

    很快,赵简子就知道尹铎临走前问那个问题的原因了。

    尹铎到了晋阳,立即进行了减税,还利于民,收买人心。

    “哇,尹铎真是个能人啊,做得好。”赵简子非常高兴,没多久,他决定去一趟晋阳,当面表扬尹铎。

    赵简子带着一帮手下,兴高采烈来到了晋阳。可是到了晋阳,还没有进城,赵简子的脸色突然变得很难看。

    “尹铎,你个阳奉阴违的东西,我非杀了你不可。来人,进城去杀了尹铎,然后我再进去。”赵简子竟然要杀尹铎,大家一听,都有些傻眼,不过仔细一看,都回过神来。

    原来,晋阳城外,范家和中行家的修建的军营不仅没有拆除,反而又进行了整修加固。

    赵简子的家臣们纷纷为尹铎求情,可是,赵简子就是不干:“王八蛋,这不是替中行家和范家向我示威吗?”

    别人劝不管用,王良说话了:“尹铎说过,人要居安思危。如今尹铎加固营垒,是为了防备万一,到时候可以抵御强敌,完全是为了主公您啊。这样的人你如果反而要杀,谁还会跟随你呢?”

    赵简子一听,这话有道理。

    “嗯,你说得对啊,差点杀了好人。”赵简子的火气消了,带着人进了晋阳,不仅没有杀尹铎,还重重地奖赏了他。

    尹铎得了赏赐,之后才知道这都是王良帮自己说话的结果,他非常感动,非常非常感动。为什么非常非常感动?因为他跟王良一直有矛盾,两人平时见面都不说话的。

    于是,尹铎带着赵简子的赏赐去找王良。

    “老弟,多谢你的救命之恩啊,这些赏赐我不敢要,都给你啊,千万别说不要。”尹铎真的很感激。

    “别,我帮你说话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主公,咱们之间没有什么关系,我还是瞧不起你,你快走吧。”王良不要,并且拒绝和解。

    王良,真是高风亮节啊。

    说来奇怪,晋国遍地腐败分子,可是王良这样公私分明的人也很多。

    ——伯乐相马

    王良的驾驶技术高超,人又很正直很有才干。不过,自从韩愈写了“马说”之后,后世的人对他的了解就基本上局限在他相马的本领上了。

    王良驾驶技术高超,很大一个原因是他对马的认识十分高深,什么马有多大能耐,怎样使用最合适,他心里清清楚楚。

    由于相马属于一个技术活,而王良在这个行当鹤立鸡群,因此但凡说到相马的时候,人们就不敢直呼其名,而用他的字来尊称他。所以,说到相马,王良就要改称伯乐了。

    伯乐相马,历来有些传说。

    有一次,伯乐驾车从邯郸到晋阳,翻越太行山。上山的时候,恰好前面有一个商队用马车拉着货,其中的一匹马喘着粗气,迈步艰难。

    “主公,那是一匹千里马。”伯乐指给赵简子看。

    “怎么会,那么瘦,而且气喘吁吁,都快走不动了。”

    “千里马步伐有力,速度快,但是耐力不是它的长处。所以,千里马在在疆场驰骋,出类拔萃,但用来拉车,还不如驽马。主公要是不信,咱们不妨换了他这匹马,回去看看。”伯乐解释,并且提出建议。

    赵简子同意了,他想看看伯乐的眼光到底怎样。

    伯乐停了车,来到那匹马的身边,轻轻地抚摸它的鬃毛,那匹马突然像遇到了主人一样精神大振,昂起头来大声嘶鸣。

    现在,伯乐更加相信这就是一匹千里马。赵简子这边有多余的马,伯乐就挑了一匹很健硕的马与商人交换这匹千里马。商人非常高兴,以为自己无缘无故赚了一笔。不过,对于商人来说,这样的交换确实是合算的。

    到了晋阳,伯乐开始精心喂养这匹马,一个月之后,当他套上这匹马为赵简子驾车的时候,赵简子吃惊得合不拢嘴。

    千里马,启动有力,速度快而且跑起来非常平稳。

    “伯乐,牛。”赵简子又服了。

    从那之后,伯乐相马的名声传遍了天下。

    伯乐相马的名声之大,以至于战国时代的名士们常常借用伯乐或者编造伯乐的故事来阐述自己的道理,这里略说一二。

    《战国策》中,苏秦的弟弟苏代要请淳于髡(音昆,古时剃去男子的头发,为一种刑罚)把自己引荐给燕王,于是讲了一个伯乐的故事。

    一个人有一匹好马要卖,可是在市场上站了三天,竟然无人问津。于是,这个人就来找伯乐。

    “伯乐先生,帮个忙吧,我有一匹好马在市场要卖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