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说春秋第六部完

说春秋第六部完第20部分阅读

    欲望的,是趋利避害的。要求人像天地一样无为无欲,本身就是不现实的。即便这样所可以“天长地久”,但是,这不是人类所追求的。

    《道德经》的伟大在于讲述了自然、道和天地,或者说讲述了宇宙和地球。但是,恰恰在对于人的讲述上是缺乏说服力的。所以,道家讲了几千年的无为而治,结果从来没有人愿意去尝试,因为那不符合人性。

    《说苑》里有一个邓析的故事,说是邓析游学到了卫国,看见五个卫国农民用瓦罐从井里打水,然后用来浇灌韭菜地,一天下来只能浇一块地。邓析就教他们说做一个杠杆在井口,后重前轻,这样取水就轻松而高效多了,一天能够浇灌上百块地。

    “不好,我们老师教导我们说:‘机械有它的好处,必定也有它的坏处。’我们不是不会造机械,我们只是不愿意制造而已。您请走吧,我们还是一心一意背水,不想改变。”让邓析没想到的是,农夫们竟然拒绝了他的合理建议。

    “为什么呢?”邓析一路上都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农夫们不肯改变呢?

    一直到回到郑国,邓析还没有想通,整天皱着眉头冥思苦想。

    “老师,您怎么了?”学生们觉得很奇怪,从来没见老师这么痛苦过。

    邓析把农夫的故事告诉了大家。

    “一定是他们冒犯了老师,我们去卫国打丫的,给老师出气。”学生们纷纷表示。

    就在这个时候,邓析眼前一亮,他突然想通了。

    “算了,我想通了,他们就是传说的圣人了,可以请他们出来治理国家的。”邓析说。

    邓析为什么这样说?五个农民怎么就成了圣人?学生们都很奇怪地看着他。

    “想想看,按照现在的办法,他们的时间安排得很充实,每天都有活干,最终也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可是,如果用了机械,他们早早把活干完,剩下的时间干什么?人闲着就会产生欲望,产生欲望就会去想办法获得,于是就会坑蒙拐骗进行争夺。如果他们能够克制住自己欲望而安心地闲下来,他们就会习惯于闲暇,到了农忙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适应,就会耽误农时。所以,无论怎样,改变都是没有好处的。想想看,当初周朝建立的时候,土地的产出仅仅够大家吃饱的,衣服仅仅够大家穿的,人们早出晚归也不过刚刚好把事情做完,那时候天下多么太平。后来,人口多了,土地多了,产出多了,财富有多余了,时间有闲暇了,可是争夺就开始了,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内部的争夺不断,人们哪有一天安生日子过?”邓析给大家分析。

    邓析的这个故事,就是在说清净无为。

    可是,邓析所说的这五个圣人,我们都认为他们是傻子。事实上他们就是傻子,因为你们不用机械,别人会用,一旦大家都用了,你们迟早会被饿死的。

    所以清净无为听起来不错,但是违背了人性,根本无法实现。

    从《道德经》的角度,鼓吹愚民就是必然的结果。如果大家都是傻瓜,就接近于天地万物了,这个世界就是最清平的,人可以活很长而且没有痛苦。但是,那是人类所要的生活吗?

    老子知道,人类的欲望最终将摧毁人类。只有道可以让人类长存。但是,老子没有明白的是,如果没有欲望,就不会有人类产生。这就如同一辆汽车,开得越狂野越刺激,车报废得就越早。老子的意思是,汽车放在车库里不用,就能长久地保持完好。可是,汽车不就是拿来用的吗?如果不用,汽车的价值在哪里?如果人类不追逐欲望和利益,人类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

    道,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是崇高的。但是,道并不适用于人。人不是天地,人是渺小的短暂的,就像火和电,来得快去得也快,追求的是瞬间的亮度而不是永恒的存在。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的欲望是出于自然,与道处于相同的层次,只能法自然而不能法道。而自然规律是什么,人并不知道,所以顺其自然就是法自然了。

    所以,以老子的道来说,用到单个人的人的身上往往是不现实的,而用到越大的单位,也就是越接近于天地运行规律的单位,也就越有道理。譬如,老子说“知足常足”,如果人人都是这样,世界就不能发展,人类社会就是因为不知足才有了各种创造。但是,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一点却很正确,譬如美国宪法几百年来没有变化。

    换个角度说,老子的道理适用于宏观,不适用于微观。适用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但是不适用于社会中的个体。

    《道德经》中有大量的名言警句,看似有理,实际上未必有理。譬如知足常足、自胜者强、报怨以德、上善若水等等,其本源都是无为。

    从中举个例子,来看看知足常足,这句话现在转换为成语“知足常乐”。眼下炒股成风,亏多赚少。很多人都说是因为太贪的缘故,如果知足常足,少赚点就出来,就不会被套或者亏钱。

    说起来,似乎知足常足在这里很有道理。可是,如果一个人真的知足常足,他根本就不会去炒股。知足常足,有时候等同于守株待兔了。

    股市中,确实有高手急流勇退,不追高不逐暴利,有人说这就是知足常足。其实不然,这样的高手通常都是股海中浸滛多年,有了许多经验教训,掌握了股市规律,掌握了股市的“道”,懂得何时退出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这种人,怎么是知足的人呢?他们这一次的退出,是为了下一次的进入。

    世界上只有一种人可以知足,老人。

    一个理论之所以高深,往往就因为这个理论怎么也实现不了。

    ——太上老君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不过,道教不等同于道学。

    春秋时期的人物中,除了老子被尊为道教教祖之外,太子晋和师旷也都被奉为道教神灵。除了他们,还有两个人。

    当初周公的三儿子茅叔被封在茅(今山东济宁金乡与江苏丰县之间),就是茅姓的始祖之一。春秋末期,茅国被邹国所灭。茅国君主并不伤心痛苦,而是兴高采烈,大呼“脱烦也。”然后带着家人进山学道去了。后来道成,骑龙升天,成为道教中最离奇的先祖之一,被道家典籍称作“茅君”。

    还有一位是苌弘,是周朝的大臣,刘文公的心腹谋士,能力很强。后来晋国内乱,范家和中行家被赶走,因为刘家和范家是世代姻亲,赵简子十分讨厌刘家,迁怒于苌弘,威胁刘文公除掉苌弘。刘文公无奈,只得杀了苌弘。苌弘被杀的时候怨气冲天,感动了上帝,血落在地上都化为碧玉,尸体也随即不见,飞升为神仙。苌弘化碧,这是道教中的著名传说之一。

    第二三七章说人坏话孔子挨骂

    老子西行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鲁国,有一个人对此大为感慨,认为老子这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最终只能流亡海外,实在是中国的一大损失。此人是谁?孔丘。

    孔丘是谁?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全世界最认真贯彻周礼的人,公开招收学生授课教授周礼。孔丘,也就是孔子。几年前孔丘曾经去老聃那里查阅周朝典籍,两人有过一番交谈,孔丘对老子的学识佩服得五体投地。《史记》记载,孔子对自己的弟子这样描述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

    这个时候,孔丘在鲁国无人赏识,也混得很艰难。

    “老师,老子都去西面了,您为什么不出去走动走动?”学生子贡看见老师叹气,提出了一个建议。

    “好,明天去齐国看看。”孔丘回答,齐国一向对外国人才张开双臂,孔丘想去看看那里有没有合适的位置。

    ——不要随便说人坏话

    带着几个得力的弟子,孔丘北上齐国了。经过朋友的朋友的介绍,孔子师徒几人就暂住在了高家。

    托关系找门路,总算,孔丘得到了一个见齐景公的机会。

    “孔丘先生,一般情况下,到我这里来求职的,都要先见晏婴先生,你为什么不去见他,直接来见我呢?”齐景公问,通常,他都要让晏婴先把把关。

    “不瞒主公说,晏婴这人,曾经跟着三个国君混,跟每个国君都混得很和谐。可见得此人有三颗心,这样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我不想见他。”孔丘回答,表现得很直爽很有性格。

    “哦。”齐景公倒吃了一惊,不知道这人是缺心眼还是太实在。“那什么,说说你的治国方略吧。”

    “我的治国方针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君要像国君,大臣要像大臣,老爹要像老爹,儿子要像儿子。每个人都摆正了自己位置,都不做非分之想,国家自然就和谐了。”孔丘说道,这是他的政治理念,看齐景公在点头,又说:“政在节财,国家要节俭一些。”

    齐景公对孔丘的君君臣臣比较欣赏,如果能够实现孔丘的这个想法,那么田家就不会有非分之想,自觉自愿当他们的臣子,自己岂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孔丘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齐景公听得饶有兴趣,非常高兴。

    “好,你先回去,我考虑考虑。”齐景公恭恭敬敬送走了孔丘,他觉得孔丘是个人才,应该留下来,不过,这事情要跟晏婴商量。

    孔丘也高高兴兴地回去,他感觉得出来齐景公对自己的欣赏。

    “要发财了。”孔丘暗暗说。

    第二天,晏婴来见齐景公,齐景公就把自己和孔丘见面的事情说了一遍,还把孔丘说晏婴的坏话也告诉了晏婴。

    “啊,他也这样说我?”晏婴有些恼火,孔丘这人他听说过,据说人品不错,可是没想到竟然背后说自己坏话。

    “怎么,还有人这么说过?”齐景公看出了晏婴的不快,不过他很想知道还有谁这样说晏婴。

    “对,就是梁秋据。”

    “啊,老梁?你怎么回答他的?”

    “我说我能和三个国君都相处融洽,不是因为我有三个心,而是因为我只有一个心,那就是国家利益这颗心。有这一个心,别说跟三个国君,就算跟一百个国君也能和谐相处。如果有三个心,跟一个国君也处不好。”

    “你说得太好了。”齐景公说,原本他准备提一提重用孔丘的事情,可是看见晏婴一脸的怒气,决定还是等一等再说。

    回到家里,晏婴越想越气愤。梁丘据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说那样的话也就罢了。可是孔丘是个有学问的人,名声也挺好,他如今这么说,影响就太坏了。

    “奶奶的,从鲁国到齐国来,竟然说我的坏话,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晏婴实在气不过,于是派人前往孔丘的住处,专门回答他这个问题。

    晏婴的家臣带着晏婴的回答就到了孔丘师徒的住所。

    “孔丘先生在吗?”晏婴家臣敲着门问。

    “在在。”孔丘的学生子路急忙开门。

    “我是晏婴先生派来的,找孔丘先生有话说。”

    “啊,屋里请,屋里请。”子路急忙把晏婴家臣让了进去,里面,孔丘正在研究周礼。听说晏婴派人来了,恭恭敬敬地问:“啊,晏婴先生有什么指教?”

    “晏婴先生让我回答你的问题,我晏婴家族世代效力于齐国国君,要不是行得正站得端,早就出局了。我听说。喜欢一个人,就看他什么都是优点;不喜欢一个人,就看他什么都是缺点。所以,喜欢的就说他好话,不喜欢的就说他坏话。我是一颗红心辅佐三个国君,所以都能融洽;若是三颗心跟着一个国君干,那一定干不好。如今孔丘先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根本不了解情况就在那里说我的坏话。告诉你,身正不怕影子歪,脚正不怕鞋子小,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你孔丘这些年来穷困潦倒,四处碰壁,我说你什么了吗?你现在是打鱼的笑话砍柴的,种地的指责打猎的,你不是吃饱了撑的吗?从前我以为儒家挺值得尊重的,现在我蔑视你们。好了,话我转达完了,再见。”晏婴的家臣连珠炮一般痛斥了孔丘一顿,连屁股都没有拍,转身走了。

    孔丘目瞪口呆,这一切太突然了。过了半晌,才回过味来。

    “唉,我真傻,我怎么在齐国议论晏婴呢?我缺心眼啊。”孔丘自我批评,心里埋怨齐景公出卖了自己。孔丘不知道,当国君的根本不懂得人情世故,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会为别人考虑的。

    “那,怎么办?”子路问。

    “看见没有,古人说过:言发于迩,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一个人的言行,别人都看在眼里。不该说的话,千万不要乱说。我私下议论晏婴,却没有说到点子上,我错了。错了,就要认错,就要道歉。赐,你去一趟,道个歉。”孔丘派端木赐去给晏婴登门道歉,端木赐就是子贡,在孔丘的弟子中最为能言善道。

    子贡领了老师的指令,去道歉了。

    这一边,弟子们都有点沮丧,老师竟然被人骂了一顿还要给人道歉,大家都有点愤愤然。

    “老师,晏婴仗势欺人,他难道就是圣人,就没有过错?”子路大声说道。

    “嘿嘿,好像也不是吧。齐灵公这人很邋遢,晏婴就劝他整洁;齐庄公喜欢打仗,晏婴就劝告他慎战;齐景公很奢侈,晏婴就处处简朴。可以说,晏婴确实很善于辅佐君主。可是,晏婴对上面好,对下面可不怎么样,说起来,不过是个小人罢了。”孔丘说道,有些为自己圆场的意思。

    孔丘的原话是: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晏子春秋》)

    子贡并没有见到晏婴,因为晏婴根本不屑于见他。因此,子贡只是向晏婴的家人转达了孔丘的道歉。

    原本以为风波已经过去,可是两天之后,风波再起。正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晏婴的家臣又来了。

    不是已经道过歉了吗?又来干什么?孔丘的弟子们都有些奇怪。

    “孔丘先生,听说你说晏婴先生‘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晏婴先生很生气,又派我来见你,让我回答你这个问题。晏婴先生说了:我这种人,不能靠收学费养家糊口,为什么呢?因为等待我提供祭品祭祀的同族人就有数百家,而等着我封邑的粮食养家糊口的士人也有数百家,我如果不能跟国君和谐,不当好我的官,怎样做到这点?我跟你这个收学费的人相比,到底谁对下面的人好一些?”晏婴的家臣说得毫不客气,孔丘师徒一屋子尴尬。

    这又是哪个多嘴的把孔丘的话给说出去了?

    看来,缺心眼的不止孔丘,还有不知道哪个弟子。

    “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我错了还不行吗?我听说啊,如果一个人比别人强,那就把别人当朋友;如果一个人不如别人,那就把别人当老师。现在我随便议论晏婴先生,晏婴先生批评得对,确实批评得对,晏婴先生就是我的老师啊。麻烦您替我向晏老师赔罪,我错了。”孔子又认错了。

    知道自己错了,就勇于认错,这是孔子的优点。

    晏婴的家臣撇了撇嘴,走了。

    恭恭敬敬送走了晏婴的家臣,孔丘师徒回到了住处。

    “老师,晏婴也太盛气凌人了。”有学生又在为老师打抱不平。

    孔丘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心说要不是上次你们替我不平,我怎么会又犯一次错误呢?还让我犯错误啊?

    “胡说,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人家晏婴先生造福这么多人,人家到处吹嘘了吗?人家弥补了三个国君的不足,人家居功自傲了吗?没有啊,晏婴,那就是君子的典范啊,今后谁要再说他的坏话,我跟谁急。”孔子大声说道,从此之后,做梦也不会再说晏婴的坏话了。

    过了一段时间,齐景公觉得事情差不多也算过去了,决定要咨询晏婴的意见,准备给孔子一块封邑,就把他留下来当晏婴的助手,共同管理齐国。

    “不行,这人不能用。”晏婴强烈反对。

    “为什么?”

    “孔丘这个人非常自以为是,不能教导百姓;喜欢礼乐,却不懂得治理国家;嘴上夸夸其谈,行动力很差,干不好自己的本职;提倡厚葬,提倡长年守孝,劳民伤财,重死人不顾活人;治理国家,手段才是最重要的,可是儒家那点精力都花在面子上了,穿衣戴帽讲究得不得了,用他教育学生那套东西教育百姓,那怎么行?周朝越来越衰弱,可是乱七八糟的礼节越来越多,音乐越来越多。如今孔丘的这一套就是这样,讲究繁文缛节,讲究排场和歌舞,哗众取宠。看上去很博学,实际上都是些没用的垃圾;看上去很努力,实际上根本没有想到百姓的疾苦。看看他们那一伙人,他们的学说在鲁国都没人稀罕,他们挣的那点钱连自己都养不活,只知道搞些邪术来迷惑国君,用声乐来愚弄人民。他们的学说不能用来教导百姓,他们的治国理念狗屁不通。如果用他,齐国就要跟鲁国一样衰落了。”晏婴说得很激动,把孔丘的学说贬得一无是处。

    齐景公点点头,晏婴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齐景公决定不用孔丘,可是,也不好意思明说。

    此后,孔丘又托关系见过齐景公两次,齐景公每次都很热情,可是,绝口不提请孔丘留下来担任个什么职务,也绝口不提给他封邑的事情。同时,齐景公还注意到了,孔丘似乎只对礼乐感兴趣,一旦谈到国际形势和国内斗争,他就没有什么办法可想了。

    时间不长,孔丘看出来齐景公的意思,也从侧面了解到了晏婴的态度。

    “唉,走吧,回鲁国吧。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地,走吧。”孔丘对齐国绝望了,带着弟子们南下回国了。

    尽管与晏婴没有见过面,孔丘对晏婴始终心怀敬畏。

    ——春秋宝剑

    孔子走后不久,又有人来见齐景公,并向他献上一把宝剑。宝剑看上去不错,因此齐景公派人去请晏婴来一同鉴赏。

    “这把剑怎样?”齐景公问晏婴。

    “是一把好剑。”晏婴拿起宝剑,翻来复去看了一遍说。

    “算是天下名剑吗?”

    “这虽然是一把好剑,可是与天下名剑相比,就太小儿科了。”晏婴答道。

    “那什么剑才是天下名剑?”

    “主公听说过巨阙和干将没有?”

    “没有。”

    “那我给你讲讲。”晏婴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起春秋名剑来。

    越国有一个铸剑师名叫欧冶子,铸剑技术天下第一。

    楚灵王爱剑如命,于是派风胡子到越国去找欧冶子,要定做三把宝剑,价格随便开。

    “好,我接单。”欧冶子接了这个外国大单,平时也就打打菜刀斧头之类,白白浪费了技术。如今若是这三把剑铸成,够吃一辈子了。

    收了定金,接了单之后,欧冶子开始准备铸剑了。

    要铸好剑,除了工艺技术之外,还需要三个条件:铁英、亮石和寒泉。所谓铁英,就是上等的铁矿石;所谓亮石,是用来磨剑的石头,类似钻石;所谓寒泉,就是冶炼用的好水。

    有了资金,欧冶子底气足了,于是带着徒弟,满世界寻找这三样东西。

    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欧冶子总算把这三样东西找齐了。

    这三样东西,都出于龙泉(今浙江龙泉市),欧冶子先在龙泉秦溪山的两棵千年松树下发现了七口古井,这七口古井排列成北斗七星的形状,井水明净如镜,冷澈刺骨,是少见的上等寒泉。于是,欧冶子师徒就在这七口井旁就凿池储水,这就是剑池。

    在龙泉境内的茨山,欧冶子发现了上等的铁英,而在秦溪山附近,发现了一个亮石坑。

    材料具备之后,欧冶子师徒修炉炼铁,之后铸剑。

    整个冶铁铸剑过程用了一年,终于铸出了三把宝剑。

    第一把叫做“龙渊”,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

    三把宝剑剑型完美,熠熠生辉。最神奇的是,这些宝剑弯转起来,围在腰间,就像腰带一般,松开之后,剑身立即弹开,笔挺笔直。如果这是铜剑,绝没有这么柔韧。

    三把宝剑的剑锋锋利无比,软硬通吃。向上空抛一方手帕,从宝剑锋口徐徐落下,手帕就被切成两半。斩铜剁铁,就像削泥去土。

    能够制作成这样的宝剑,需要极其先进的冶炼技术和铸造技术。

    三把宝剑造好,欧冶子献给了楚灵王。拿到宝剑,楚灵王大喜过望,重重赏赐。

    三把宝剑中,龙渊和泰阿更为著名。

    龙渊剑又称龙泉剑,唐代在欧冶子铸剑所在地置县,以剑名命名为龙渊县,后来避唐高祖李渊的讳,改称龙泉县,而龙渊剑也就正式称为龙泉剑。

    泰阿又叫太阿,常用来总称宝剑。

    后来,太阿宝剑被秦始皇得到。李斯《谏逐客书》写道:“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三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翠凤之旗,树灵龟之鼓。”

    再之后,到了晋朝,龙泉和太阿再次面世。《晋书&8226;张华传》记载:张华见斗、牛二星之间有紫气,后使人于丰城狱中掘地得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如今,三把宝剑都已经失传。

    太阿倒持,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授人以柄,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别人手中。

    欧冶子为楚王造剑,很快越王允常就知道了。

    “既然我们有这么好的工匠,我自己为什么不造几把好剑呢?”越王允常这样想,于是派人去找欧冶子,要他为自己造剑。

    “大王说了,要五把宝剑,限期一年。”越王特使下了命令。

    欧冶子有些不太高兴,因为来人不仅态度恶劣,而且不给报酬。虽说现在钱有的是,为自己的国君做点贡献也没有什么。可是,国君也不能因为别人爱国就欺压别人啊。

    欧冶子不想给越王铸剑,问题是,如果不给越王铸剑,就只能逃到楚国去,可是背井离乡终究不是什么好事,何况楚国也不是太安定。

    “算了。”欧冶子最后还是决定给越王铸剑,不过再花那么大工夫铸铁剑就不会干了,要铸,只能铸铜剑。

    对于欧冶子来说,不干就不干,既然要干,就一定要干得最好,以免坏了自己的名声。欧冶子在湛卢山(今福建松溪县)建炉开工,再造宝剑。

    一年时间,欧冶子铸了五把宝剑,三长两短,分别是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其中,湛卢剑最为精致,被称为中国第一名剑。

    后来,越王允常把湛卢、巨阙和鱼肠送给了吴王,之后落在公子光手中,鱼肠剑用来刺杀吴王僚。

    据传,湛卢剑在唐时为薛仁贵获得,宋代则到了岳飞手中。岳飞父子遇害后,湛卢剑不知下落。

    四十多年前,越王勾践剑出土。该剑出土时完好如新,锋刃锐利,剑身满布菱形花纹,用鸟篆刻镂的铭文为“越王鸠浅自作”,用质子x射线荧光非真空技术分析得知,剑是用相当纯粹的高锡青铜铸成的,黑色花纹处含有锡、铜、铁、铅、硫等成分,铸造工艺非常高超。

    现今留世的吴王诸樊剑、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锋锷犀利,装饰精美,其剑身上的暗纹,至今仍是世界科技考古学者苦思冥想的难题。现在,先秦宝剑的防锈防腐蚀技术解密了,原来兵器的表面有一层十微米的铬盐氧化物。美国掌握这种技术已经是上世纪的五十年代。

    与欧冶子同期,吴国还有两位铸剑高手,那是夫妻二人,男的叫干将,女的叫莫邪。有说法干将与欧冶子是同门师兄弟,也有说干将是欧冶子的徒弟。

    干将和莫邪曾为吴王阖闾铸剑,两人同样是四处寻找好的铁矿石,“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在熔铸过程中,金铁不能熔融在一起,莫邪将自己的头发和指甲削下来扔进炉中,于是“金铁乃濡”。

    这样说来,这不仅是铁剑,而且是合金剑。

    最终,铸成宝剑两柄,就以两人的名字命名,一把干将、一把莫邪。

    两把宝剑,干将和莫邪私藏了干将,只把莫邪献给了吴王阖闾。

    可惜的是,干将莫邪到后来只剩下传说,没有人知道它们的下落。

    ——欲速则不达

    转眼到了齐景公四十八年,晏婴七十八岁了,齐景公也已经年过六十。

    感觉到自己的去日无多,晏婴请求把自己的封邑全部上缴,齐景公一口拒绝,因为齐国没有这样的先例。

    在这一点上,晏婴和叔向是一样的。

    终于,吹灯拔蜡的时间到了。

    晏婴鞠躬尽瘁了。

    晏婴去世的当天,齐景公正在外地游玩,骤然听说晏婴去世,哪里还有心情游玩?

    “快,去晏婴家。”齐景公下令。

    马车开始奔驰起来,可是齐景公还是嫌慢。

    “你怎么赶的车?怎么这么慢?”齐景公大声呵斥御者。

    “我,我已经是最快了。”御者小声回答。

    “快个屁,还不如我走得快。停车,我下去走。”齐景公急了,然后不等车停稳,从车上跳了下来,一个踉跄险些摔倒,然后大步向前走去。

    坐在车上嫌车慢,下车自己走路才发现车比自己走路快得多。

    “停车停车,让我上去。”齐景公没走出几步,赶紧又上了车。

    没走多远,齐景公又嫌车慢,跳下了车。

    就这样一会上车一会下车,一共四次上下车,齐景公总算是急匆匆地赶到了晏婴的家中。

    晏婴安详地躺在床上,齐景公不顾一切扑了上去,伏尸大哭,不是假哭,是真哭。一边哭,还一边哀号:“夫子啊,你活着的时候整天监督我,纠正我的错误。如今你走了,我可怎么办啊?呜呜呜呜。”

    齐景公哭得很伤心,他是真的明白晏婴的价值,真的敬爱晏婴。哭了一阵,齐景公突然跪了起来,把自己的玉佩摘下来,放在了晏婴的身上。

    “主公,这不合乎礼啊。”一位叫弦章的大夫提醒齐景公,因为齐景公的玉佩只能陪葬国君。

    “什么礼不礼啊?夫子不在了,国家说不定都要灭亡了,还讲什么礼?”齐景公没有理睬弦章,不仅把佩玉放在晏婴身上,还把自己的帽子也摘了下来。

    齐景公哭了很长时间,之后才恋恋不舍而去。用《晏子春秋》的话:哀尽而去。

    《史记》中有“管晏列传”,晏婴和管仲放在一起,可以说“得其所矣”。当然,从能力和成就上来说,晏婴比管仲有差距。

    太史公称赞晏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以司马迁这样高傲的人,愿意做晏婴的马仔,可见得对晏婴的人品有多么崇拜。

    后世有《晏子春秋》记述晏子的言论事迹,流传至今,内容非常精彩。关于《晏子春秋》,作者历来有争议,比较公论的说法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先生中的墨家人物所著,因为晏子的思想与墨家较为契合。

    晏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民本思想非常严重,因此不受历代统治者的待见。

    晏子的崇高人格令人景仰,即便是遭到他痛斥以及排斥的孔子也对他充满敬意。《孔子家语&8226;辩政篇》里孔子说道:“夫子产于民为惠主,于学为博物,晏子于民为忠臣,于行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孔子认为晏子爱民和恭敬,自己把他看成兄长。

    第二三八章神医扁鹊

    晏婴去世,有人伤心有人高兴。最高兴的除了田家之外,就是晋国人了。

    “嘿嘿,齐国这下更不行了。”晋国中军元帅赵简子高兴地说,齐国实力衰退,有利于赵家向东部扩张。

    可惜的是,没高兴几天,赵简子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不轻到什么地步?连续五天不省人事,眼看就要追随晏婴而去了。

    赵家上下慌做一团,不过董安于还没有绝望。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来报告,说是名医扁鹊正在这里行医,不妨请来给赵简子看病。

    “快请。”董安于下令,赵简子病重,赵家就是董安于主事了。扁鹊这人他也听说过,有没有传说中那么神不好说,但是事到如今,也只好死马当做活马医了。

    ——赵简子见上帝

    扁鹊很快请到了。

    扁鹊来到,众人将他请进了病房,来到病榻前。

    “请大家回避。”扁鹊提出要求。

    董安于挥挥手,大家都出去了,房里只剩下董安于和扁鹊。

    扁鹊在赵简子身边坐下,作个手势示意董安于不要说话,董安于站在身后,静静地看。

    扁鹊凝视着赵简子的脸,看了一阵,脸上似乎有些疑虑。

    之后,扁鹊掀开赵简子的被子,将赵简子的手轻轻拉出,放在自己的腿上。随后,扁鹊用自己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轻搭在赵简子的手腕上,然后侧起脑袋,似乎在倾听什么。

    过了一阵,扁鹊点点头,松开了手,站起来,走了出去。

    “先生,我想先问问,你把手搭在主公的手腕上做什么?”董安于首先想把这件事情弄清楚,他觉得有些奇怪。

    “切脉,这个位置有脉跳,通过切脉,就能够察知病人的身体情况。”扁鹊说,原来是切脉。

    《史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什么意思?以脉诊病的祖师爷,就是扁鹊。

    “那,切脉切出来什么?”董安于急切地问。

    “脉象一切正常,所以不用担心,没事,就当是深度睡眠,该醒的时候就会醒过来。”扁鹊说得轻松,拍了拍手,接着说:“当年秦穆公也曾经一口气睡过七天,醒过来的时候对公孙枝和公子絷说:‘我做了好长一个梦,梦到去了上帝那里,上帝告诉我说晋国要大乱,然后要称霸,最后会被瓜分。’后来的事情果然这样。赵元帅这个状况应该和秦穆公相同,最多再睡三天,醒过来一定会说他做了个大梦。”

    董安于算是博学的人了,可是也没有听说过秦穆公这个故事,想想说:“先生,既然这么说,我们也就放心了。不过,为防万一,还是请先生多留几日,等主公醒过来。”

    董安于的意思,是担心扁鹊是个骗子,自己治不了就说这些话来骗人,到最后耽误了治疗。

    “好。”扁鹊欣然同意,这样的病例难得一见,他也很愿意看到赵简子醒过来是什么样子。

    转眼,两天半过去。

    “哇。”赵简子大叫一声,睁开双眼,一挺身坐了起来。

    董安于、扁鹊等人正在外间闲谈,听到里面赵简子大叫,急忙跑了进去。

    “主公,你醒了?你终于醒了。”董安于一时又是高兴又是后怕,又想笑又想哭,眼泪含在眼眶中。

    “安于,这是怎么回事?”赵简子见自己在床上,董安于又哭又笑的样子,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主公啊,你知道你睡了几天吗?七天半啊,把我们都给急死了,看见你醒过来,能不笑吗?能不哭吗?哈哈哈哈。”董安于大笑起来,泪水也被挤了出来。

    “哈哈哈哈,原来这样。不过我告诉你这七天我去哪里了,我做了好长一个梦,梦到去了上帝那里。”赵简子尽管七天半没吃没喝,精神还不错:“上帝很热情地款待了我,还让众神陪我吃喝玩乐,听天上的音乐,那叫一个动听。上帝还带我打猎,有一只熊向我扑过来,被我一箭射死;又扑上来一头罴,又被我一箭射死。上帝很高兴,赏给我两个盒饭。我看见儿子无恤在上帝的旁边,上帝赏给我一头洋犬,说是等无恤长大了给他。上帝还告诉我说,晋国就快完蛋了,只剩下五世国君了,我们赢姓将要兴起了。”

    赵简子一边说,董安于就在一旁记着。

    “哎,这位是谁?”说了半天,赵简子才发现屋里有个生人。

    “啊,这位是神医扁鹊,我们本来都要给主公安排后事了,多亏他来了,告诉我们说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