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原来李鸿章

原来李鸿章第6部分阅读

    反对派:津通一带以车船运输为生之人共有六万余人。他们本来过着平稳安定的生活,社会秩序也在正常运转。如今火车一开,这些人都将失业,令其何以为生?合理的社会秩序被扰乱,必定带来社会动荡。对方只顾修铁路谋利益,可有为那些生活艰难的百姓着想?

    赞同派:西方各国的经验表明,铁路开设之后,原以水陆运输为业者既可仍操旧业,也可从事与铁路有关的行业。例如,搬运货物行李、卖报纸、贩茶果等。他们的就业机会不是减少了,而是大大增加,怎会有失业之民?如唐芦铁路已行车两年,铁路旁边的新河民船仍穿梭往来,并行不误,人们出行只是有了更多选择,所谓铁路剥夺小民生计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这次论战中李鸿章是绝对的胜利者,为修筑铁路扫清了障碍。反对派只能在“见电杆而伤心,听铁路而掩耳”的无奈中,慨叹世道无常,人心不古。

    这场辩论中还有一些首鼠两端的中间派。两广总督张之洞便是其中代表。他并不反对修铁路;但也不支持李鸿章的津通铁路修筑计划。他建议不要继续修筑津通铁路,应修筑一条由卢沟桥至汉口的铁路,这样可大大便利南北交通。为平息论争,清廷采取了惯用的扬此抑彼策略,宣布暂停修筑津通铁路,改筑芦汉铁路。

    对于这一细微变化,奕?并未看出其中的门道。他以为此次论战已取得彻底胜利,公开赞扬张之洞的芦汉铁路计划“别开生面”。然李鸿章清楚,张之洞其实想用芦汉铁路之名扼杀修筑津通铁路之实。芦汉铁路全长三千余里,所需经费达三千余万两白银,当时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不过六千余万两,修成这条铁路几乎不可能。津通铁路已向外国银行借债二百多万两,花掉了十三万余两,李鸿章原本打算以津通铁路所得收入归还所欠洋债、并支付津沽铁路商股的利息。如今,一切化作泡影。

    就在清政府为修建铁路而争论不休时,沙俄进一步逼近中国,直接威胁龙兴之地——满洲。李鸿章联合总理衙门大臣奕?上奏,请求缓修芦汉铁路,先办关东铁路。清政府授权李鸿章全权办理关东铁路事宜,他再次将筑路之权握于手中!

    关东铁路属官办性质,将芦汉铁路每年二百万两经费全部挪用,其中户部拨款一百二十万两,十六省各分摊五万两。李鸿章将津沽铁路接修至山海关,再由山海关延伸到牛庄、沈阳、吉林,形成东北铁路干线。两年后,关东铁路铺至山海关,全长一百多公里,1894年正式通车。

    第21章汉人第一权臣

    1870年,天津接连发生幼童迷拐案。城内一时谣言四起,认为天主教所办育婴堂专用药诱拐儿童,将其挖眼剖心以制西药。6月18日,当地民众捕获了匪徒武兰珍。据武所供,迷拐幼童正是使用法国教堂提供的药。此讯传出,城内百姓群情激愤,纷纷到法国教堂门前示威,声讨杀人者。迫于压力,育婴堂的修女们同意民众入内巡查。21日,法国领事丰大业率书记官西蒙持枪闯入三口通商大臣衙门。通商大臣崇厚见势不妙躲入后堂。丰大业赶往教堂途中,路遇天津知县刘杰,开枪将其射伤。丰大业的强盗行径激起民众的强烈不满。他们将丰大业和西蒙当场打死,其后又冲入法国教堂,打死两名神父和十名修女。四名法国男女、三名俄国人和三十多名中国教民也在着情激愤中被打死。人们对帝国主义列强久压的怒火一时间迸发出来,将法国领事馆砸毁。此即近代史上轰动一时的天津教案。

    法国驻华公使罗淑亚立即通电总理衙门,同时命法国军舰在大沽口作好战争准备。清政府急令直隶总督曾国藩前往天津处理教案。曾国藩深知此行凶多吉少,临行前立下遗嘱,命家人准备楠木棺材一口。由此可见事态之严重。曾国藩到天津后,对教案“元凶”作出严肃处理: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充军黑龙江,十五人处以极刑,二十一人流放。这一处理,使曾国藩招致了卖国贼的骂名,弄得他“内疚神明,外惭清议”,好不尴尬。正巧新任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清廷给曾国藩找个台阶,令其回任两江;同时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处理天津教案。

    李鸿章接手前,专门拜会了老师曾国藩。曾国藩忧心忡忡地问李鸿章:“你准备如何与洋人交涉?”李先是谦虚一番:“门生正要向老师讨教。”然后道:“与洋人交涉,我首先要同其打起‘痞子腔’。”曾国藩怒道:“‘痞子腔’怎么打法,你倒打给我瞧瞧?”李鸿章道:“门生信口胡说,望老师指教。”曾考虑良久,道:“关键在于‘诚’。洋人也是人,只要以诚相待,一定会令其感化。”李答曰:“诺!”由此可见曾、李二人在外交策略上存在很大不同。曾国藩一味同外国人讲道理,结果适得其反。李鸿章却又是打“痞子腔”,又是拖延,又是寻找调解人,外交手腕灵活多变。李鸿章的“痞子腔”倒是在外交场合为自己赢得了尊严。1897年,李鸿章接见法国公使施阿兰。施阿兰少年得志,根本没把李鸿章放在眼里,态度非常傲慢。两人交谈几句后,李鸿章突然问道:“阁下今年贵庚多少?”施阿兰一愣,告诉李鸿章自己的年龄。李鸿章大笑道:“你和我的孙子同岁啊。我在巴黎曾和你祖父谈得很投机,不知你是否记得?”施阿兰讨了没趣,此后见到李鸿章总是十分恭敬。

    李鸿章到天津后积极进行外交斡旋,希望英驻华公使威妥玛充当调解人。李鸿章对威妥玛说,丰大业两次向中国官员开枪,显然事端由其挑起。驻华外交官公然向中国官员开枪,绝无先例,曾国藩处决杀人者的裁定最公平不过。至于法国人提出的张光藻和刘杰应为丰氏抵命,也无道理。刘杰确为丰大业枪击致伤,然杀丰大业的人却非张、刘二人。

    命运之神眷顾了李鸿章。当时正值普法战争时期,天津教案后不久法军于色当战役中惨败,法皇拿破仑三世也被普鲁士军队俘虏。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因此希望早日完结天津教案。清政府正法案犯二十人,发配二十五人;向法国赔偿白银二十一万两,赔偿被害人白银二十五万两;派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作为特使亲赴法国道歉。天津教案到此完结。

    天津教案是李鸿章政治生涯的又一转折点。不久,清廷命其兼任北洋大臣,他从曾国藩手中接过了汉人第一权臣的指挥棒。一位英国外交家在1883年这样说:“总理衙门不过是李鸿章天津衙门的下属机关罢了。”

    第22章马关议和

    甲午战败,国人纷纷将责任集中于北洋海军的统帅——李鸿章一人身上。其实,李鸿章看到自己倾力创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心中滋味可想而知。编纂《李文忠公全书》的幕僚吴汝纶后来追忆道:“平壤之败,李相痛哭流涕,彻夜不寐”;“旅顺失守,愤不欲生”。此时,一度意气风发的光绪帝也没了主意,哭着要求老师翁同?想办法。慈禧最终决定:起用李鸿章负责善后事宜。当时李鸿章已被革职,清廷赏还李鸿章三眼花翎及黄马褂,委任其为全权大臣。有人评论此事云:中国的政治实在民主,前天是权倾一时的重臣,昨天就变成罪该万死的误国蠢材,今天又成为代表大清帝国的谈判代表。

    李鸿章受命赶至北京。临行前他提出,“割地与否,鸿章不敢做主”。户部尚书翁同?亦认为,割地不可行,不妨多赔点款。大学士孙毓汶则指出,割地议和乃唯一可行之道。光绪帝左右为难,向慈禧太后请命。慈禧却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表态。光绪帝无奈,授予了李鸿章“商让土地”之权。次日,李鸿章请求带上曾任驻日公使的儿子李经方随同谈判,得到允准。赴日前夕,李鸿章上折道:我会审时度势,尽全力同日人辩争,商定一个最为可行的条约。所做一切,只要有利于国家,我甘愿承受怨谤。

    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李鸿章的远行:“炮口勒逼之下的委曲求和既是难事,又是污名。但面对‘日人方图远略,举倾国之师,逼我和款,所索即奢,且不愿遽和’的局面,却没有一个人愿为天下作计,分担难事和污名。‘诸人相对默默’正写出了当初一腔义愤与如今一腔和心的对比。若以这些人作为反衬的景观,李鸿章白发远行的伶仃身形确乎显出了挺拔和刚毅。”

    1895年3月19日下午,李鸿章一行三十三人抵达日本马关。

    3月20日,双方全权代表举行首次会谈,是为第一次谈判。互换全权文凭之后,中方代表宣读了拟请停战的英文备忘录,日方答以次日作覆。随后,双方转入一般性的谈话。李鸿章向伊藤博文婉转地表达了乞和之愿,他说:“在亚洲,中日两国最为邻近,且使用同一种文字,怎可自相残杀?两国应团结对外,反抗欧洲白种之民侵蚀亚洲黄种之民。”

    3月21日,中日举行第二轮谈判,开始进入实质性的话题。

    谈判记录如下:

    李鸿章:日军并未到达大沽、天津、山海关,为何条款规定占据此三地?

    伊藤博文:议和停战乃中方要求,为体现诚意,日军需占领三地作为抵押。

    李鸿章:驻扎此三处的中国士兵很多,日军占据后他们到哪里去?

    伊藤博文:随便去哪里,只须划定两军界限即可。

    李鸿章:天津的官员怎么办?

    伊藤博文:这个问题以后再谈。此议案你能照办吗?

    李鸿章:这个问题关系重大,不能不谈。天津是通商口岸,日本也要占领么?

    伊藤博文:可暂时归日本管理。

    李鸿章:三地均为险要之所,如停战期满议和不成,日本先行占据,岂不是反客为主?

    伊藤博文:停战期满,和约签订,日军马上撤离。

    李鸿章: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贵国所定条款未免欺人太甚,是否还有其他解决办法?

    伊藤博文:别的办法我们还没想到!现在两国相争,中国忽然要求停战,对日军士气大有妨碍,所以要先占据险要之地作为抵押,才不会吃亏。

    李鸿章:我乃直隶总督,三地均归我管辖。伊藤先生设身处地想想,我怎么会答应?

    伊藤博文:中堂为贵国考虑,要求停战;我也从本国利益出发,只有此法可行!

    在抵押三地问题上,李鸿章坚决不肯让步。双方谈判陷入僵局。李鸿章转而提出先不讨论停战条件,双方应直接切入和约谈判。由于日本根本不想真正议和,一时拿不出和约草案,双方商定三天后继续谈判。

    这次会谈结束前,李鸿章对伊藤博文说:“希望议和条款不要像停战条件那样苛刻。贵大臣应顾全大局,所拟和约应体谅本大臣力所能及之处。”伊藤博文弦外有音地说:“本大臣也愿顾全大局,以有益于两国长远利益,只是不清楚贵大臣以为如何!”

    会谈结束后,李鸿章立即给总理衙门发去电报,表示日本以三地为抵押的要求坚决不能答应;非但如此,还要在大沽、天津、山海关一带严加戒备。

    三天后的3月24日下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举行第三次会谈。

    伊藤博文一改往日的彬彬有礼,凶相毕露地提出:李鸿章必须无条件接受二人所订和约,不经清廷批准就立即生效,否则战争会继续升级。李鸿章道:“此事关系重大,希望您考虑到我权力有限,力所能及的可当场应允,难以实行的必须要由中国皇帝作出裁决。”说罢李鸿章向伊藤博文索要和约文本。

    李鸿章: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游历中国时曾对我言及,不可轻言战事。我一直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此次与日本国开战,贵大臣难道不知这并非我本意么?

    伊藤博文:战争确实劳民伤财,然两国乃为形势所逼,不得已而开战。

    李鸿章:战争乃不仁之举。我现在年纪大了,不忍再看杀人的场面了。贵大臣才是年富力强,雄心勃勃。

    伊藤博文:战争开始时,议和条款极为简单,可惜贵国并不同意。譬如人走路,相距几里路,不会有冲突,现在只有几百米,回头就难了。

    李鸿章:少走几百米不行吗?纵然你再走几千里,难道能将中国尽行占领?

    伊藤博文:我国军队现正在攻打台湾,不知台湾民情如何?

    李鸿章:贵国不愿议和的真正目的可能就在于此。然贵国出兵台湾,恐怕英国人不会善罢甘休。

    伊藤博文:此事有损于中国,未必有损于英国。

    李鸿章:别忘了,台湾与香港相邻。

    伊藤博文:两国相争,无损第三国利益。

    李鸿章:听说英国不愿他人有盘踞台湾之意。

    伊藤博文:贵国如将台湾送给别国,别国必将笑纳。

    李鸿章:台湾是中国的一个行省,决不能送与他国。

    这次会谈基本没有涉及实质性的条约内容。会谈结束后,李鸿章乘马车返回住处。行至宾馆时,忽有一人从人群中跳出,朝李鸿章开枪射击。子弹击碎左侧眼镜片后伤及李鸿章左眼下颧骨,血流不止。李鸿章当即晕厥。此事发生后日本方面陷入被动。迫于国际压力,日本宣布无条件停战。李鸿章身受一颗子弹,换得了三周的停战协定。

    李鸿章并未进行手术治疗,而是抓紧时间同伊藤博文磋商议和条件。

    伊藤博文:停战期限短促,和议条款应迅速签订。我已经准备好条款节本,中堂大人看后可表态同意或不同意。

    李鸿章:不准分辩了么?

    伊藤博文: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鸿章:第一款提出军费赔偿白银二亿两,为数巨大,不能承担。

    伊藤博文:减到此数目已不能再减。战争再打下去,数额将更多。

    李鸿章:借款利息太重,此数目中方绝对无力承担,还请再减一些。

    伊藤博文:借债还款是中国人自己的事!

    谈判进入僵局。李鸿章只好转入割地问题。

    李鸿章:泰西各国交兵,未有将占据之所尽行割让的先例。

    伊藤博文:西方的惯例对日本无效。

    李鸿章:台湾全岛日军还未侵占,为何强行割让?

    伊藤博文:这是彼此商让之事,无论兵力到与不到!

    李鸿章:我不肯让,又将如何?

    伊藤博文:如果一定限于兵力所到之处,日军已占山东及东北各省,你们能全行割让么?况且,中国吉林、黑龙江已割让俄国,台湾问题可援引此例。

    李鸿章:让与俄国多为不毛之地,人烟稀少;台湾已立行省,不能相比。

    伊藤博文:尺寸之土,均为国家社稷,哪有荒凉与繁盛的区别?

    李鸿章:总之,二万万赔款数目太大,营口请贵军退出,台湾亦不必再提。

    伊藤博文:不能照办,就算驳回。

    李鸿章:不许反驳了么?

    伊藤博文:你只管驳我,但条件不能稍有改变。日军已在广岛准备补给船六十余艘,运输量为两万吨。兵粮均已备齐,只等停战协定到期。

    李鸿章:赔款还需再减五千万两,台湾不能相让!

    伊藤博文:这样,我们立即出兵台湾!

    朝中几番争议,最后,李鸿章得到光绪帝批示:赔款尽量减少;允许割台湾一半地方;牛庄、营口尽力争取。4月15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了最后一轮谈判,在辽东割地划界、赔款利息及占地军费上进行了局部的改动。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代表中日双方在马关春帆楼签署《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举国愤慨,朝野。李鸿章父子一时成为民族罪人。即使对李鸿章中枪一事,民间亦谣言四起。甚至有人向光绪禀报:“今道路传言,云有见李鸿章者,谈笑自如,依然故态,面上并无一点伤痕。然则非真中枪也,恐人议与倭通,故假捏之耳。”

    第23章垂老远游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政治上失势。清廷革去其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之职,徒留文华殿大学士虚衔。日本在东北势力的急剧膨胀,引起了俄国的警惕和担忧。俄国政府借1896年5月2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的机会向清政府发出邀请,希望能派员参加,更重要的是,借机讨论如何限制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李鸿章当时赋闲在家,且是亲俄路线的坚决拥护者,自然是出使大臣的最佳人选。清廷决定派使团赴俄,顺访英、法、德、美等国。

    1896年,李鸿章已是七十四岁高龄的老人。临行前家人恐其不测,专门准备一副楠木棺材随行。李鸿章使团一行除其子李经方、李经述外,还有兵部主事于式枚、洋员德国人德璀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的弟弟赫政、英国医生伊尔文等人。

    4月30日,李鸿章一行抵达俄国圣彼得堡。李鸿章并未安排在国宾馆住宿,而是住在一位名叫巴舍夫的商人家中。巴舍夫是俄国著名的巨商,富比王侯。

    李鸿章到巴舍夫私邸时首先看到的是一座中式大牌楼,上面插满龙旗,中间竟镶嵌着李鸿章的照片。李鸿章受到了巴舍夫一家最隆重的接待。

    财政大臣维特负责全程接待李鸿章一行。维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最为杰出的外交家之一,可见俄国政府对中国使团的重视。维特尤其注意在细节上照顾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按照外交惯例,公开场合吸烟极不礼貌。维特考虑到李鸿章吸烟的习惯,每次专派两人伺候,将点燃的香烟送到他口中。在俄期间,沙皇尼古拉二世两次秘密召见李鸿章,亲自与其谈判签约一事。

    5月26日,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李鸿章前往祝贺。次日,各国显要都入宫庆贺。李鸿章被安排在首席贺臣的行列中,同英国皇太子、德国亲王、日本皇弟等人平起平坐,可谓风光一时。

    不久,李鸿章与俄国政府秘密签订条约,史称《中俄密约》。其主要内容有:一、中俄两国遇有战事,互相援助;二、中俄两国不得私自同敌国定立和约;三、如遇紧要战事,中国所有口岸允许俄国军舰驶入;四、中国允许俄国修筑一条从黑龙江、吉林到海参崴的铁路等。

    1896年6月13日,李鸿章抵达德国首都柏林。

    德国人对李鸿章的隆重礼遇,恰巧和十几天后来德国访问的日本外务大臣山县有朋形成鲜明对比。伦敦记者就此事采访山县有朋,问及是否会因待遇不同而嫉妒李鸿章。

    山县有朋说:“中国乃大国,李鸿章又是举世闻名的人物,德国举行盛大仪式欢迎他是应该的,我不会嫉妒他。”李鸿章受到的待遇果然不同寻常。德国人充分考虑到李鸿章的喜好,房间茶几上摆着雪茄烟,庭院长廊中挂着画眉鸟。德国人之所以如此接待李鸿章,其实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即希望中国能够从德国订购大批武器。

    不料李鸿章在德发表声明,此次德国之行,的确见识到德国制造业的发达。回国之后,我会向皇帝报告,今后有机会定来德国采购军火。德国人方才明白,李鸿章并非为购买军火而来。

    英国媒体报道了德国人的失望情绪:“李鸿章走了,现在不知有所收获的是谁?黄金雨不降,白玉雪不飞,我们如同做了一场梦!他要走了,我们的梦才醒了。这真是自寻烦恼,自作自受啊!”

    6月16日,德皇在新建的皇宫设宴接待李鸿章。宴会结束后,德皇邀请李鸿章阅兵。只见德军阵式变化缓急有序,李鸿章由衷地说道:“我如果能有这样的十个营,甲午一战就不会败给日本。”

    李鸿章在国际外交界素有“东方俾斯麦”之称。来到德国,当然要见识一下真正的俾斯麦。李鸿章下榻的德国行馆,墙上即并列挂着李鸿章和俾斯麦的大幅照片。伦敦《中国新闻报》报道说,“此次李鸿章垂老远游,来到德国,俾斯麦亦早闻李鸿章大名,两人机缘巧合一处,怎能不见面”?

    6月17日,李鸿章与俾斯麦会面了。李鸿章身着黄马褂,俾斯麦则胸佩大十字宝星,头戴御赐王冠。李鸿章先作揖为礼,两人握手致意。坐定后,李鸿章向俾斯麦问候:“贤王身体可好?”俾斯麦答:“夜里总是难以入睡。”李鸿章切入正题,道:“此次前来,有一事请教。欲复兴中国,何道善之?”俾斯麦答:“承阁下相问,可惜两国相隔太远,我对贵国政务一无所知,实在无法明断。”李鸿章又问:“何以图治?”俾斯麦道:“以练兵为立国之基,舍此别无良策。兵贵在精而不在多,五万足矣。”俾斯麦从德国经验出发,认为军队不必超过五万。他以己度人,果真中国仅有五万军队,岂不闹出笑话!李鸿章着实感叹:“挑选五万精兵绝非难事,然中国缺乏教授军事之人。二十余年,鸿章处心积虑建设国防,哪知甲午一战全军覆没,真好生惭愧!”吃罢晚餐,二人合影留念。李鸿章给俾斯麦留言道:“仆闻王盛名十余年,不过如空谷之应声耳,今乃觌面见之,直如剑气珠光,不敢逼视。”

    7月4日,李鸿章使团离开德国,行至荷兰。此时荷兰国王刚刚逝世,其女被拥立为新国王。次日晚上,皇太后宴请李鸿章。宴会后的歌舞表演给李鸿章留下了很深印象,他当即赋诗一首,云:“出入承明四十年,忽来海外地行仙。华筵盛会娱丝竹,千岁灯花喜报传。”席间,皇太妃赏赐李鸿章金狮子大十字宝星一枚。

    7月9日,李鸿章一行到达比利时。在比利时,李鸿章参观了克革列枪炮厂。李鸿章对一尊新式大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赞不绝口,迟迟不肯离去。军火商见其十分喜爱,讨好说愿赠送一尊。李鸿章顺水推舟道“烦劳您送抵京城”。军火商果然于本年冬天将大炮运抵京城。比利时国王设宴款待李鸿章。席间,李鸿章按捺不住,竟点着烟抽了起来。按照西洋礼节,这是对主人的不尊重。但比利时国王并不介意,而是巧妙地拿出各种烟卷分发给诸位宾客。

    7月13日,李鸿章抵达法国巴黎。次日正巧是法国共和纪念日,法国总统福尔在塞纳河畔举行了隆重庆典。17日,法国外交部在艾菲尔铁塔设宴款待李鸿章。法国是西方美食大国,本想向李鸿章炫耀,同东方美食较量一番。当时艾菲尔铁塔已安装电梯,登塔并不费力。李鸿章却以伤风为由婉拒登塔。

    8月2日,李鸿章离开法国的哈伦港,抵达英国南安普敦港。李鸿章下榻于伦敦市中心议院贵族琅司岱的私宅。8月5日,李鸿章在奥斯本行宫觐见维多利亚女王。李鸿章仔细打量这位世界最强大国家的君主,只见她身着黑服,头披白纱,左臂系一白色罗带,下吊金盒,金盒上插有其已故夫婿的照片。女王起身折腰为礼,李鸿章则以三鞠躬还礼。女王特意安排李鸿章到朴茨茅斯军港参观英国海军。李鸿章乘坐“矮孛打”号巡阅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港口共停泊着二十七艘铁甲舰、二十艘巡洋舰。李鸿章每至一舰,各舰均降旗致敬,军官率领着士兵立于甲板之上接受检阅。“矮孛打”号驶进港口时,鸣礼炮十九响,表示对李鸿章的尊敬。8月18日,李鸿章参观伦敦电报局。当时伦敦电报局共雇佣发报员三千人,令人惊叹。李鸿章当即写就一封八十五字的电报,发给中国电报局督办盛宣怀。盛宣怀很快发出九十四字的回电,7分钟后抵达伦敦。同时,李鸿章还参观了格拉斯哥的缝纫机厂,并带走两台作为纪念。

    8月29日,李鸿章到达纽约。次日,李鸿章拜见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作为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生前好友,李鸿章亲手在其墓前种下一棵纪念树。格兰特是美国第十八任总统,1879年卸任后曾到中国游历。来华后,格兰特与李鸿章一见如故,视为知己。李鸿章尤其喜欢格兰特的手杖。格兰特看出李鸿章的心意,道:“我知道你很喜欢这支手杖,本应馈赠于你,只是这手杖乃是我卸任总统时国人赠送给我的,因此不便送你。待我回国后将此事告知大家。如大家赞同,我马上转赠于你。”回忆往事,李鸿章无限伤感。李鸿章听说格兰特夫人尚在,决定登门拜访。格兰特夫人非常高兴,邀请绅商百余人作陪,盛宴款待李鸿章。宴会结束时,格兰特夫人当众宣布:“承蒙各位厚爱,赠送一根手杖给先夫。先夫经常与我提起,李中堂非常喜欢这根手杖。因手杖乃各位所赠,不便转赠李大人。本想征得诸位同意再转寄李大人。不料此事未竟,先夫已撒手人寰。今天有幸李大人到此,我想征求各位意见,完成先夫夙愿。”在座众人全体赞同将手杖赠给李鸿章。

    9月5日,李鸿章离开美国坐火车到达加拿大。在加拿大,李鸿章参观了尼亚加拉大瀑布,访问了多伦多、温哥华等城市。尤其对加拿大的铁路事业赞不绝口,连呼“为天下第一大工,各国罕有伦比”。

    10月2日,李鸿章经日本横滨返回天津,完成了其环游世界的行程。

    李鸿章在致吴汝纶的信件中,抒发了对西方文明的无限向往。他说,西方各国上下一心,齐心合作,无事不举,积富为强;反观中国,政事杂乱,多方掣肘,生财之法也远远落后。

    第24章李鸿章之死(完)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对华战争。联军很快攻占天津,进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出逃西安。逃亡途中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发布“罪己诏”,授予李鸿章全权大臣之职,令其迅速办理谈判事宜,朝廷“不为遥制”。李鸿章再次临危受命,北上调停。李鸿章首先致电英、法、德、俄、日五国公使,提出“先靖内乱,再议善后”的解决方案。列强表示同意李鸿章北上。李鸿章离开广州时,曾对南海知县裴景福感叹:“内乱如何得止?我不能预料,唯有竭力磋磨,暂缓年份,尚不知做得到否?我能活几年,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不鸣了,和尚也就死了。”

    李鸿章于上海启程北上,由俄国军舰护送抵达天津。李鸿章垂暮之年,看到熟悉的天津城如今残破不堪,不禁放声痛哭。其幕僚梁肯堂曾记曰:“相公时下忧时泪,谁道而今非哭时?譬以等闲铁如意,顿教捶碎玉交枝。皇舆播荡嗟难及,敌垒纵横不敢驰,曾是卅年辛苦地,可怜臣命已如丝。”

    李鸿章马不停蹄,赶至京城。此时的北京城也是一副惨景:“京师尸积遍地,腐肉白骨路横”;“火焚数千万家,昼夜烈焰腾空”。李鸿章在京城贤良寺住下。京城各国驻军只承认奕?和李鸿章两位全权大臣的居住之所为中国地方,其余均为“外国辖境”。其实,奕?住宅外有日本兵持枪护着;李鸿章住所也有荷枪实弹俄国兵把守,外国报纸评论云:奕?“如一囚徒”;李鸿章“实际上是受到礼遇的俘虏”。

    经过九个月的艰苦谈判,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与列强签订了中国近代以来最为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约之后,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猝,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譬诸多病之人,善自医调,犹恐或伤元气,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矣。

    李鸿章拖着衰朽的躯体为签订和约竭尽心力,他的生命一步一步走到了尽头。1900年12月底,李鸿章开始生病,一个月后高烧不退。1901年7月,李鸿章病情加剧,不能视事。9月,又患上伤风,“鼻塞声重,精神困倦”。《辛丑条约》签字后,李鸿章病情急转直下,饮食不进。两个月后,部下周馥接到李鸿章病危的消息,赶到贤良寺探望。此时李鸿章已病入膏肓,身着殓衣,呼之能应,口不能语。1901年11月7日中午,周馥哭号着说:“君有何放心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之事,我辈可办,放心去吧!”李鸿章忽然嘴唇喃喃颤动,两行清泪从眼窝中滚出,须臾气绝。终年七十八岁。

    李鸿章的一生,他自己曾这样概括:“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

    是的,就仕途名位而言,李鸿章是幸运的。他抓住了时代提供给他的所有机会,青云直上干重霄。然而,这时世的艰难困顿,既是他一切荣耀的来处,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

    这古老的中华帝国,穿越数千年历史的尘埃,终于接近了她的终点。她是如此的疲惫、衰老,在英气勃勃的现代文明之前,这般的捉襟见肘,窘迫难堪。然而,她还不甘心就此退却,她还试图挣扎。但这挣扎愈是激烈,其结局愈是凸显出命运的无奈与历史的无情。

    在滔滔历史洪流前,人只是沧海之粟,所有的反抗总是无力。李鸿章也是无力的。这是他的不幸。这也是适逢其时的每一个中国人的不幸。

    时局惟艰,干戈未息。临终前,李鸿章依然无限牵挂,吟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

    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乱,

    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

    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

    诸君莫作等闲看。

    (完)

    【一汀烟雨】整理

    免费小说下载shubao2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