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宋之铁骨风流

大宋之铁骨风流第9部分阅读

    。

    “看看,看看,你别说,大方这小子的口才就是不错,你听听,听听,嘴跟炒豆子似的,要真是我上去,可说不了这么顺溜。”今天是大喜事儿,刘天宁也多喝了几碗,看着贾大方站在檐下表演,刘天宁扭脸着对赵长安说道。

    “就是就是,大方这小子就是不当兵也没事儿,哪怕上街去卖狗皮膏老鼠药呢,也照样能混到饭吃。对了,金兄弟,来,咱再喝一碗!”赵长安一边笑着应合刘天宁,一边举起碗来,和金祯碰了一下。

    这个金祯就是当时在离平塞大战时,赵长安他们救下的防守右角塞的承局,更是带着两个兄弟前去客室偷看人家嘿咻的头领,在离平塞之战中,带领赵长安他们前去右角塞放火的三人之一。

    回到米脂塞后,金祯他们自然是回归了廿七指挥,在赵长安等人立功保叙,各各升职的时候,廿七指挥却受了原第六指挥弃关逃跑的牵连,没能得到好处,金祯诸人自然是白忙活了一场。

    可是战场上打出来的交情,却是不能抹煞的,因此等李清结婚时,赵长安派人前去给金祯下了喜帖,没想到一请他们就全来了。

    “金兄弟,我看不如这样,回头我去和你们指挥使说一声,调你们都来我旗下如何?现在的老兄弟我手里只剩了三十几个,还有两个重伤必须回乡的,人手也不够用。”

    一直分开养伤,自然是难以见面,如今见了面才发现,当初廿七指挥的三十七个人中,活下来的这十一个人,伤势最重的两个,甚至到现在胳膊还都吊在脖子上没能放下来。自己这一都人活着的全都升了职,但金祯他们却什么也没得到,赵长安心里觉得颇为对不起他们。

    “那敢情是好。”金祯将碗里的酒一饮而尽说道。

    “赵头儿,我听说,西夏人最近又要大举进攻了,有句话我不知道当说不当说。”金祯想了想说道。

    “都是自己兄弟,客气什么?有什么话,情只管说了。”赵长安说道。

    “赵头儿,你知道不,在咱大宋军中,一旦当了指挥使,那就很难再升官了?”金祯问道。

    “这个我好象听说过一点。”赵长安点头道,不过金祯此言一出,连刘天宁也停下了筷子,等着听金祯说话。

    “所以我想说,赵头儿,你现在是罗监军面前的红人儿,眼看西夏人不久就要大举来犯,你要是想升大官,就向罗监军要求去前线冲杀,不定还真能升了大官。但若是你想带着兄弟们平平安安的过活,就不如向罗监军要求,就调第六指挥来驻守休宁寨。”金祯看着赵长安的眼睛说道。

    “多谢兄弟指教。”赵长安缓缓点了点头道。

    金祯说的不错,指挥使这个职位,在大宋军中有它的特殊xg,确实是很不容易升职的。

    在大宋朝,“指挥”是一个编制单位,标准编制五百人,设指挥使一名,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营级编制——在大宋朝,“指挥”的通称的确也就是“营”。

    大宋朝开国之初,接手的是五代十国的烂摊子。自从唐季以来,五代十国纷争分立,天下藩镇林立,zhongyang朝廷在短短的四五十年内,连上黄巢,竟然换了七代!

    所有这些原因,都是因为武将擅权的缘故。而为了防止五代故事重演,宋太祖赵匡胤就制订了种种措施,来严防武将擅权,其中的一条便是“更戍制”。

    所谓“更戍”,就是将全国的部队隔一段时间,大约是两年到五年的时间吧,就大范围调动驻地一次。但调动的时候,只调动士兵,却不调动高级军官,真正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这么一来,就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状态,有效的防止了武将经营军队,把国家军队变成私人藩镇的可能,彻底的消除了中唐以后根深蒂固的藩镇割据局面。

    当然,调动士兵的时候,对于主管调兵的枢密院来说,不可能以单个的士兵为单位去调动部队,而是以“指挥”即营为单位来调动部队。

    可以说,营级指挥使这个职位,是大宋朝手下拥有固定士兵的军官中,职位最高的一个了,但也正因为如此,各营会隔年就被调动一次,而营级指挥使的上司却不调动,因此各营隔个年就会换一次上司,这升官当然就很不容易了。

    当然,赵长安对于升官这个事情,本来就是没有什么兴趣的。甚至对于打仗,他心里也有一种深深的厌倦感。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话一点也不假。赵长安不过从一个押官升任一个小小的指挥使,手下的九十多个兄弟,就只剩了如今的三十几个,减员达到了三分之二。这样还没算上离平塞死掉的弓手和廿七指挥的士兵,倘若都算上的话,赵长安这一都之中,已经没有活人了。

    这个金祯的建议倒是很不错。自己这一都的兄弟,都重伤初愈,战斗力远远没有恢复,而新的指挥自己还没上任,根本不知道情况。

    因此赵长安决定,就采纳金祯的意见,等一回米脂寨,就向罗大英要求前来守卫休宁寨。料想自己刚刚伤愈归队,罗大英和张虞候当然是要答应的。

    “金兄弟这话说得好,我听你的,明天回去,我就去找罗监军和张将军说去!另外,顺便把你们几个也调进第六指挥来!好了,兄弟们,咱闹洞房去!”赵长安笑道。

    “好咧!”大宋朝结婚都是在晚上,见天se已经全黑,洞房里红烛高烧,窗纸上剪好的窗花洋溢着盈盈喜气,兄弟们都呵呵笑着,站了起来。

    “爹爹,爹爹,我要抱!”赵长安也准备起身前往时,却被小伢伢拽住了腿,他连忙俯身把她抱了起来。

    “伢伢,你怎么不在姑姑那里,怎么跑出来了?”赵长安捏着她的小脸蛋问道。她不知道怎么想的,总是管赵长安叫爹爹,管李清叫达达,怎么教都不肯改。

    “爹爹,我不要姑姑,我要你。爹爹,阿娘和达达他们干什么去了?”小伢伢忽闪着明亮的大眼睛问道。

    “呃?他们呢?他们办事儿去了,明天就抱你回去跟阿娘睡,啊?”赵长安哭笑不得,不知道怎么回答小丫头。今天是李清和娟姑娘结婚的ri子,总不能让小伢伢再去妨碍人家办事儿吧?

    “那我晚上要爹爹,我不要姑姑,我要爹爹……”小丫头仿佛生怕赵长安把自己送回李玉儿那里,伸手紧紧揪住赵长安的衣襟就是不肯放手。

    可这小丫头,除了李清两口子之外,就只认自己,看起来,晚上还得哄她睡觉,想想兄弟闹洞房的热闹劲,赵长安只好苦笑一声,抱起了小丫头。

    “好徕,爹爹带伢伢出去玩喽!”

    呵呵朋友们多给点票票

    第三十章无品芝麻皮(五)

    唐人王建曾作新嫁娘词曰:“三ri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虽说王建本是颖川人,不过这诗里写的,可正是大唐长安一带的风俗,历沿至宋,自然也就是陕西的风俗了。

    按陕西的规矩,新媳妇进门第三天的一大早,就得鸡叫起床,洗手做饭,以供舅姑宾客。陕西人爱吃面,因此上这顿饭一般是姑嫂妯娌齐来帮忙,满满的下上一大锅面条。

    而吃过这顿饭后,那就算是结婚仪式彻底完成,宾客邻居们来帮忙的也就此散去,又各忙各的去了。

    就在都中的兄弟们热闹乐呵,一起吃娟姑娘和李玉儿做的面条之时,突然老营外面传来了马蹄声,接着便见张虞候带着两个亲兵,满面严肃的走了进来。

    众人都停下了吃饭的动作,一齐抬起头来,看着张虞候。

    谁都知道,这肯定是有大事发生了。张虞候身为一军之将,要见赵长安竟然不用传令兵来召,而是亲自到了赵长安的宅子里来,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赵都校,兄弟们的伤,都好得怎么样了?”院子里站着的,多是赵长安都中的老兄弟们,张虞候扫了一眼后,首先问道。

    “除了两个兄弟必须退役以外,其余的都没什么大碍了。张将军,是不是有仗要打了?”赵长安问道。

    “是有仗要打了,不过我今天来,不是为这件事情。正好兄弟们都在,天宁你们两个跟我进来!”张虞候示意两个亲兵在宅子门口守着,低头便闯进了屋里。

    进了屋子后,张虞候这才一愣,原来,他们进的正是李清的新房!幸好这个时候娟姑娘和李玉儿都在厨房里忙活,新房里一个人也没有。

    “算了,也就一顿饭的工夫就说清了,就在这屋里告诉你们好了。”张虞候仿佛赶得很急,示意赵长安两人坐下后,便和他们说起了近期的局势。

    原来,在赵长安他们养伤的这两个多月里,陕西战场上的局势,已经悄悄的发生了重大转变。

    仿佛是嵬名阿山在离平塞锻羽而归吓坏了西夏人,在此后的时间里,鹿延路一带,一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但陕西其他各路,可就大不一样了。

    在陕西沿边六路的边境上,陆续都发现了大规模的西夏人部队,仿佛西夏人又要发起新一轮的总攻。于是宋明公下令诸将,要求他们严防西夏人的进攻,游师雄和张虞候自然凛遵不违。

    但到了chun天,战事却发生了变化。在大宋陕西六路当中,熙河路是个特殊的地方,因为它是大宋名将王韶从吐蕃人手中夺过来的。

    也正因为如此,熙河路的军队中,“蕃兵”极多,且多数都是和西夏党项人有仇隙的吐蕃人。因此熙河路的军队,乃是大宋朝军队中和西夏人交战时最为勇敢的部队。

    就在二月底的时候,西夏人又一次进犯熙河路,却被熙河路总管王厚觑到了他的虚实,带兵奋起反击,不但击退了西夏兵,而且趁势越界攻入西夏,一直占了西夏人上百里的草原!

    刚刚占领西夏人的地盘时,王厚心里也有些惴惴,生怕西夏人再来夺取,便派属下ri夜不停的修筑寨堡,意图巩固战果。

    谁知道寨堡都修筑成功了,西夏人却没有一点前来进攻的迹象,王厚这才觉得有些不对劲,急忙把战况上报给宋明公。战报中声称,很可能是因为现在正是chun季牲畜繁殖的ri子,所以西夏人兵民合一,因此抽不出人手来打仗。

    得到王厚的战报后,又经过分析,宋明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这很可能是西夏人目前国内遭遇了困难,所以玩起了“虚张声势”的把戏,以攻为守,防止宋朝趁虚而入,进攻西夏本土。

    敌人不想要的,那正是我们要做的,于是宋明公当即下令,着陕西各路人马,立即展开反攻,进攻西夏人本土!

    宋明公的将令发下来之后,游师雄却不愿意执行。做了十几年边帅的游师雄,对于西夏人的的战术,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

    或许西夏国内确实遭遇了困难,甚至西夏国内的几股势力正在内斗,但从去年以来,并没有听说西夏人发生过什么大的灾荒瘟疫,西夏人的战斗力尚在,宋军贸然深入敌境,定会招致失败。

    而且,这个假设,还是建立在宋明公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个基础之上,倘若宋明公判断是错误的呢?西夏人不是玩的虚张声势,而是在玩诱敌深入,又该如何是好?

    于是游师雄便给宋明递上了禀帖,把自己的想法说了,请他三思而后行。

    然而就在游师雄递上禀帖的这段时间内,除了鹿延路外,其余各路,都取得了不小的战果,甚至环庆路已经攻占了一小段秦长城!

    秦长城呵!对于大宋朝来说,倘若能把长城沿线全部夺回来,使西北重起屏障,那得是什么样儿的大功呢?宋明公的心里,不禁火热了起来,就在此时,游师雄的帖子也到了。

    见诸路都立了大功,唯有游师雄寸功未建,宋明公心里就已经很不高兴了,偏偏游师雄在信里还有“西人狡狯,每每有诱敌深入而后借地形之利,地势之变以败敌者,望将军三思……”等话头。

    宋明公顿时大怒,这不明显怀疑自己的指挥能力和判断能力么?他当即便命令自己的一个心腹宦者李仪前往鹿延路,任鹿延路都监军,总管鹿延路军事。

    “喔,原来是这样。那张将军,你今天前来,可是要我去第六指挥上任么?”因为一直没有销差,所以赵长安虽然被封为实任指挥使,但其实至今为止,他还没有去第六指挥上任。

    “不错,估计那李仪后天就要到来,因此你今天前半晌必须到任!然后我和游将军才好给你下札,委你驻守休宁寨呀!”张虞候说道。

    “咦?休宁寨?”赵长安和刘天宁相视一笑,搞得张虞候莫名其妙。“怎么了?难道休宁寨有什么不对么?”

    “没有,没有,张将军,前几天我还在念叨说,这要是能驻守休宁寨就好了,兄弟们都离家近点,没想到这会儿就真驻守休宁寨了。”赵长安连忙拿话掩饰,总不能说,前几天我们还在算计着,在休宁寨又闲又安全吧?

    “赵兄弟,你等都刚刚伤愈,第六指挥的兄弟,其实你也还都不认得,所以我和游将军商量了,让你就带着第六指挥,驻守休宁寨。今天所以这么急着来找你,也是怕你一旦晚上不回营住,明天办理不及,别再出一次罗大英在的时候那种事情了!”张虞候一边说着,一边伸手从袖子里掏出一张札子来,赵长安接过一看,正是委任自己为休宁寨寨主的札子。

    “多谢张将军!我现在就领着兄弟们前去办理移营事务!”赵长安心里也有些感动,其实张虞候和游师雄,也算是很替自己着想了,自己绝不能辜负了他们的一片心意才是。

    “好!明天申时之前,你一定要移防休宁寨!”张虞候拍了拍赵长安的肩膀,急步出了房门,看样子,这次来了都监军,他和游师雄的事情,还多得很。

    “天宁,你拿着札子赶往休宁寨中,告诉他们,就说让他们立即把营房给腾出来!大方,铁汉大哥,咱们带着其余的兄弟赶回米脂寨,立即补入第六指挥,前来休宁寨!金祯,刚才我已经禀明张虞候,你带着咱这十一个兄弟们直接补入第六指挥,你任第二都副都头,其余兄弟们都任押官承局!李清,再放你一天一夜的假,明天一大早,到休宁寨报道!出发!”

    “好!”众兄弟齐齐答应一声,跟着赵长安出了老营而去。

    写到这里,就必须说说宋朝时候陕西的地理情况了。

    陕西,在大宋朝的时候,是一个地域名称,基本上相当于如今陕西省秦岭以北的部分,外加宁夏的一半,甘肃的一小部分。大宋朝刚刚立国之时,将这一部分划成了一个“路”,即陕西路。宋朝的地方政区,虽然没有“省”这个称呼,但其实它的“路”的分区,基本上就相当于今天的省级行政区。

    后来,路制几经变化,陕西路又被一分为二,以武功县为界,南边是秦凤路,北边是永兴军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北宋二十三路中的秦凤永兴军二路了。

    不过永兴军路和秦凤路都是“转运使司路”,也就是按照以民政为主的各路最高长官“转运使”管辖范围所划分的,属民政范畴。

    在大宋朝,一路总共有三个长官(神宗时有一段时间为四个,即加了一个仓司)。除了主管民政、漕运等的“转运使”之外,还有主管刑狱司法的“提刑使”,一般来说,转运使司和提刑使司虽然衙门所在的城市可能不同,但它们管辖的范围大致是一样的。

    但各路的另外一个长官,即“安抚使”,情况却有所不同。安抚使是大宋朝派往各路的军政主官,俗称“帅司”,主管一路的军事活动。

    对于不和敌国交界的内地来说,各安抚使司的管辖范围,也大致相当于转运使司、提刑使司,但在和敌国交界的地方,比如陕西,比如河北、河东,各安抚使所管的地方,可就要小得多了。

    单是在陕西,安抚使司就分为六路,即鹿延路、环庆路、永兴军路、秦凤路、泾原路、熙河路,而河北也分为四路,河东分为两路,这都是因为和外敌接壤的缘故。

    第三十一章无品芝麻皮(六)

    张虞候急迫的cao作果然没有白费心思,就在赵长安带着第六指挥移防休宁寨的第二天一大早,鹿延路总监军李仪就到走马上任了。他下的第一道手令就是:命令前沿寨堡守军,全线出击,进攻西夏本土!

    在李仪看来,如今其余各路都已经得了不少实地战绩,而条件极好的鹿延路,竟然因为游师雄畏战不前,而导致寸功未建,实在是大大浪费了战机。

    不过游师雄耽误的时间,自己会把它给抢回来的,李仪踌躇满志的想道。于是下达命令后,李仪又下了一道命令:因米脂寨一带便于指挥,因此都监行辕移至米脂寨,李仪自己也亲临前敌指挥!

    “金祯,天宁,你俩说说,按照这些天来的行事,这李大监军到底怎么样?”与前线打得如火如荼不同,移防休宁寨的第六指挥,那可是悠闲得紧,这天晚上,赵长安就让亲卫置了一桌小菜,和刘天宁、金祯两个心腹兄弟在一起商议。

    如今休宁寨地近老营,距离前线又远,因此晚上的时候,赵长安就放有家眷的兄弟们回老营去了,刘天宁金祯他们三个是光棍,当然就住在寨子里。

    “赵头儿,要依我看,这李大监军行事中规中矩,完全听命于宋将军,如今也算拓地数十里,歼敌百余人,算是一场小胜了吧?”刘天宁一边喝着酒,也没怎么想,就直接说了出来。

    相处ri久,赵长安早就发现,刘天宁这个家伙,别看他在战场上勇猛善战,而且还颇能利用天时地利,但到了生活中,你若想让他分析局势,那可就算是完全找错人了。

    但金祯就大不相同。这个金祯,相处了些ri子后,赵长安发现,他竟然是个宝。

    说他是个宝吧,首先他是个活宝。当初在离平塞所以认识他,就是因为他极爱带着手下的两个兄弟一起,前去偷窥别人在客室里嘿咻,而且平常这家伙说话,也是大大咧咧,一幅没心没肺的小丑模样,逗人发笑。

    但他又确实是个极有用的人才。相处得时间稍长,赵长安就发现,这个金祯,竟然是个识字的,而且他还是做参谋的上佳人选。

    要说起来,在大宋军中,识字的人是极少的,赵长安自己就只识得简体字,繁体字连在一起还能读,要是分开来,很多字根本就认不出来了,至于写嘛,那基本就得找本书照着描摩不说,他又没练过毛笔字,那字写得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要多烂有多烂。

    可金祯不同,他不但识文断字,而且字还写得极好,因此自从防守休宁寨以后,兄弟们的家书,就再也不用赵长安用他那虫爬狗刨式的破字去糊弄了。

    最重要的是,在商量重要的事务时,这个金祯每每有深思熟虑、出人意外的想法。象这次防守休宁寨,虽然最后是游师雄早就计划好了的事情,但在接到命令之前,金祯就向他建议过,这更让赵长安觉得,这个金祯,是个做参谋的大好人才。

    在大宋军中,唯有军一级的设置里,才有参谋之职,象赵长安这样的指挥一级,根本没有参谋这个职份,于是赵长安才把他安排在王铁汉手下,做了第二都的副都头。毕竟这家伙平常没个正形,让他自己带兵他也不干,只能做个副手。

    离平塞的生死与共,也让赵长安原第五都中的兄弟和金祯所带领的那十个兄弟们,都结成了生死之交,因此赵长安也就没拿金祯当外人,一有事情,就和他商量。

    “赵头儿,要按我说,李仪这个没卵蛋的,最近竟然打得这么顺利,我怎么觉得有点不对劲呀,有点象那个什么感觉来着?就象夜里睡觉做梦,梦见憋了一大泡尿,一直找不到地方撒,最后可算找到一个茅肆(方言,指厕所),痛痛快快的尿了半天,最后醒了,发现全都尿炕上了!”金祯也喝了一大酒,皱着眉头说道。

    虽然嘴里不改搞怪的毛病,但此时此刻,却看得出来,他的神情非常严肃。赵长安一愣之下,也听明白了他话中的意思。

    “你的意思是说,最近西夏人让咱大宋军队进攻,都是诱敌深入之计,准备吃下咱进攻的部队?不过看起来不象呀,据说熙河路和环庆路那边,连寨堡都修好了,哪儿有这么诱敌深入的?再说西夏人也就五十来万部队,还得四面防守,这咱光进去的就二十多万禁军了,他也没这么大胃口吧?”赵长安也皱起了眉头。

    “赵头儿,我没说都是诱敌深入之计,但我想,恐怕在鹿延路这边,确实是诱敌深入之计了!赵头儿,你想想,西夏人又不傻,就算是那四路都是攻其不意,让西夏人来不及反应吧,咱这鹿延路,可是比那五路晚了十几天才进攻,西夏人部队却还是一见就跑,根本不给你决战的机会,这正常吗?最起码他们也得在横山那一带防守一下才是!”金祯说道。

    “赵头儿,你知道不,西夏人总共有三名主将?”金祯突然间又转换了话题。

    “你说的是嵬名阿吴、仁多保忠和梁乙逋这三个吧?”赵长安问道。身为保捷军第六指挥使,赵长安对于西夏三大主将,陕西五路的死敌,当然是知道的。

    “不错,赵头儿,据我看,咱原来在离平塞时候,带兵的肯定是梁乙逋,但现在,恐怕是西夏人正在换主将,才给了咱们可乘之机。不过一旦主将换过,不管是嵬名阿吴还是仁多保忠来,对咱都不是什么好事儿呀!”金祯叹息道。

    “是的,我也听说这个梁乙逋嫉贤忌能,眼高于顶,还偏好讳过饰功,打仗远远不如另外两人。”刘天宁突然插嘴道。

    “赵头儿,嵬名阿吴身为宗室,西夏皇帝年幼,他势必不能离开皇帝左右,所以我估计,这次换来的,肯定是仁多保忠。倘若真是他来了,赵头儿,就连我们,也得小心些才是。”

    听着炉子上的酒咝咝作响,三个人都沉默了下来。仁多保忠呵,这个号称“西夏兵神”的主将,倘若真的到了宋夏边境,那恐怕就真的麻烦了。

    要说起来,大宋和西夏虽然世代为仇,但当今大宋官家和西夏皇帝之间,还竟然颇有些“缘份”。

    西夏国上一代的皇帝李秉常和大宋朝先皇宋神宗,两个人在斗了一辈子之后,终于在同一年撒手而去,李秉常的儿子李乾顺年方三岁,宋神宗的儿子赵熙年方十岁就在同一年登基,分别成了两国的皇帝。

    赵熙登基后,改元为“元佑”,如今是元佑五年,赵熙刚刚十五岁,而李乾顺才只有八岁。

    一个八岁的小孩子,懂得处理什么朝政?当然是和大宋朝一样,由女后垂帘听政了。大宋朝是太皇太后高氏垂帘,而西夏人就是皇太后梁氏理政了,两国的小皇帝,如今都还是傀儡。

    不过这么一来,西夏人的军权就分成了三部分:以太后梁氏为代表的梁家,主将为太后亲弟弟梁乙逋;宗室嵬名家,主将为宗室嵬名阿吴;最后是中立的大臣,代表人物便是这个仁多保忠。

    仁多保忠在西夏人眼里,是战神一般的存在。当初宋神宗派五路大将攻夏,连夺西夏兰州、宥州、盐州等要害州镇,眼看西夏国就是败亡之局时,便是这个仁多保忠先率部扒开了黄河七级大渠,一举截断了宋人的粮道和归路,这才击败了宋人。

    而后永乐城之役,又是仁多保忠在后筹谋,结果是役击杀宋军将校三百二十人,兵员、役夫二十余万,连主将徐禧都难逃一死,彻底绝了宋神宗攻克西夏的念头,也成就了自己的战神之名。

    而如今,倘若金祯的分析是正确的,西夏人换了这样一位名将前来,恐怕这一次的战事,就又危险得很了。

    第三十二章名将的战争(一)

    大宋皇城,金銮殿内。

    “禀太后、禀皇上,陕西快报传来,宋将军已经率军攻下横山、长城一线,深入夏人境内百余里,掳获牛羊七万余头,生口五千余帐,斩敌数百人!”枢密使韩忠彦喜气洋洋的向太后禀报道。

    “真的?”五十八岁的高太后和十五岁的大宋皇帝,竟然不约而同的问了出来。

    “正是如此,臣手中有宋某的捷报在此,请太后检阅!”枢密副使刘奉世也站出班来,从袖中取出一份禀帖,双手捧到了高太后案前,一个宦者出来接着,送进了帘后。

    高太后的案子前,自然是由帘子挡着,但透过帘子,群臣依然能看到太后脸上的喜se。

    “好!好!宋明公一战成功,夺回横山、长城一线,没有辜负了先帝和我的一片殷殷期望,枢密院拟诏,令宋某在陕西便宜行事,广建堡寨,定要巩固长城、横山一线,使之永为我大宋西陲屏障!”高太后激动之下,连声音都比平时抬高了许多。

    “臣等遵命!”知枢密院事韩忠彦、同签枢密院事刘奉世带着枢密院的几名属下,一齐躬身答应。

    谁也没有注意到,从那份捷报拿出来后,年少的皇帝脸上的表情。

    皇帝虽然只有十五岁,但却天xg聪颖,父亲神宗又是因为西夏战事不顺郁郁而终的,这对非常崇拜父亲的赵熙来说,是一份刻骨铭心的仇恨。

    大宋与西夏打仗,一直是败多胜少,如今有了关于西夏的捷报,皇帝也是极希望看到的。可枢密院却直接把捷报送入了太后的帘后,而太后看过之后,更是顺手把捷报递给了起居注舍人存档,根本没有给皇帝看的意思。

    名义上,大宋皇帝仍然是天下之主,所以他当然是南面而坐,而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案子,则是在大殿的右边。群臣虽然南朝皇帝列班而站,但其实一到奏事的时候,都齐齐转向高太后。

    皇帝与高太后之间的距离很宽,因此,当群臣都面向高太后时,皇帝所能看到的,只不过是大臣们的脊背和跪拜高太后的屁股罢了。

    “等着吧!等我亲政了,我要你们一个个都给我好看!”大宋朝五千万百姓、数千里江山名义上的皇帝赵熙,在自己的心里发着狠。

    就在大宋朝君臣庆贺胜利的时候,西夏宥州城内,刚刚到达宥州的新主将仁多保忠却悠闲得很,正在院子里拨弄自己新买的一只小猎犬,仿佛陕西宋军的五路攻势,都不过是玩的过家家游戏罢了。

    “将军,那些宋人的堡寨,已经修得差不多了。”鹰眼头目突然闯了进来,向仁多保忠报告消息。

    “喔?是吗?先不用着急,等着他们的人马都驻进堡寨后,再来告诉我!”仁多保忠连头也没抬,继续蹲在地上,拨弄他的那只小猎犬。仿佛宋军在长城一带修筑堡寨,不过是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儿一般。

    大宋元佑五年五月十三,秦凤、环庆、鹿延诸路的宋军,都正式驻进了新修筑的堡寨之中。宋军上下都洋溢着一股喜气洋洋的气息,虽然宋军的战斗力不行,但再差的军士,也不希望自己打败仗,这一仗轻轻松松的就拓地百里,看样子这次大胜仗后,升官发财那是指ri可待了。

    然而仅仅两天后,也就是五月十五,陕西人俗称的“大端午”这天,宋军就遭遇了突如其来的败绩。

    按照宋明公的布置,宋朝一举拓地上百里,也为宋明公赢得了“名将”之称,然而他这个名将,却远远比不起仁多保忠这样从血海里拚杀出来的名将。

    陕西诸路占据实地之后,宋明公当即命令诸路人马修筑堡寨,严防西夏人突袭,更严防西夏人截断粮道——这些都是西夏人惯用的战术,宋军也在这件事情上屡屡吃亏。

    可是,仁多保忠这次要利用的,并非这些。哪怕宋明公再英明,他也无法和在平夏生活了数十百代的党项人相比,比如说大黑河的汛期。

    大黑河是无定河的一条支流,这条支流并不算长,河水也清浅,无法托起舟船。它从西夏境内发源后,途经万安堡等堡寨,直通绥州城,在绥州城外汇入无定河。

    李仪出征前,宋明公已经仔细研究过鹿延路的山川地形,何处需要严加防守,何处只须少许兵马驻守即可,早已了然于胸。

    象绥州城这个地方,在宋明公眼里,前有米脂寨开光堡两道防线,侧有义合寨、平夏城、万安堡等防御,根本不需要留守兵马,李仪当然遵照宋明公的意思,几乎将绥州城倾巢带出,前去西夏本土进攻了。

    可如今是五月,原本宋明公以为不可能行船、无法运输兵马的大黑河,在上游三天大雨之后,河水突然暴涨了起来,于是仁多保忠便派嵬名阿山率领jg兵一万顺流而下,突袭绥州城。

    嵬名阿山是宗室主将嵬名阿吴的堂弟,也是西夏著名将领。

    但在梁乙逋为前敌主将之时,因宗室与后党乃是政敌,所以嵬名阿山的兵权被剥了个干净不说,梁乙逋还常常掣肘于他,这才让他处处受制,无法建功。

    如今换了仁多保忠前来,又将兵权还给了他,调拨一万jg兵归他指挥,便如同猛虎添翼一般,再对上毫无防备的绥州,还有何幸?不到一个时辰,绥州城便被撞城槌击破城门,嵬名阿山率军一涌而入,绥州城顿告失守!

    绥州告破,鹿延二州前线的寨堡中数万大军的粮道顿时被截断,已经令宋军军心恐慌不已了,而在绥州腹地出现了一万西夏jg兵,更是令驻守米脂寨的鹿延路都监军李仪心神不宁。

    倘若是与嵬名阿山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游师雄仍在指挥,则此时此刻,他必放弃西夏堡寨,将兵力收缩到米脂寨一带,同时严令义合、平夏、休宁诸寨固守,令百姓坚壁清野,将侵入腹地的孤军麟府路折家军方向驱赶,而后双方夹击诛杀之。

    若是张虞候指挥,他必将米脂周围寨堡的兵员全部收拢,移动到绥州城下,与嵬名阿山相持,然后上表京兆府,请总监军或是经略使派大军前来,来个关门打狗,消灭嵬名阿山于坚城之中。

    但李仪以前其实从来没上过战场,不过是因为在签事房内和宋明公喝酒聊天,聊到军事上的时候说对了点子,讨得了宋明公的欢心,这才带出来当成了心腹。在战事按照宋明公推断的情形往下发展时,尚能按步就班的进行,一旦出现重大变故,当即就不知所措了。

    如今被敌人的尖刀部队插入后方,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收缩兵力于米脂寨中,哪怕不去主动进攻绥州城吧,也一定要有自保能力才行,毕竟嵬名阿山的部队人并不多,打仗的目的,又多半是掠夺,是不可能一直往后袭击的,肯定是在绥州城大掠一番,然后再突破李仪和罗大英的防线,杀回平夏境内。

    可李仪惊慌失措之下,急忙先派人飞马赶往京兆府,向宋明公汇报此事,还是驻扎在前线的罗大英觉得事体不妙,连忙派亲兵赶往米脂寨,请他收拢兵力时,他才想到此时,这才派人往义合、平夏诸寨发令,让他们留守的部队朝自己靠拢。

    可是已经晚了。李仪的命令刚刚发出,嵬名阿山就攻到了米脂寨下。

    为了攻打西夏本土,多立战功,李仪基本上把前线各堡寨的部队抽调一空,就连米脂寨中,也仅剩了三个指挥的兵力。

    一个最多算是文官、只率领了一千多杂兵的宦者,对上嵬名阿山这样率领了一万jg兵的名将,宛如豆腐块遇上铁锤一般,还有什么说的?自然是不到半天,米脂寨就被攻破,一千多禁军全部阵亡,李仪也被嵬名阿山用从绥州城里缴获的床子弩she死。

    第三十三章名将的战争(二)

    “将军,嵬名将军已经攻破绥州城,又击破米脂寨,宋军都监军李仪,也被嵬名将军击杀!”宥州城内,鹰眼喜气洋洋的向仁多保忠汇报道。

    “好!这么一来,鹿延路局势当即糜烂,折掘家那边,有梁将军拖着,谅他们也腾不出手来救援鹿延路。命令大军,出击!”闻报之后,仁多保忠大喜,一改平ri懒洋洋的样子,腾的一声站了起来了。

    “这些宋人,跟咱大夏国打了几十年,还是这套老把戏。你们真以为,在我大夏国土上筑起堡寨,就是扎下了钉子么?力分则散,势分则弱,纵使你们扎下的真是钉子,难道经得起我这八万大军的铁锤吗?”仁多保忠看着地图,嘴里喃喃说道。

    绥州失陷后不到一个时辰,赵长安就得到了消息。虽然只有三十里路,赵长安可丝毫没有拿自己这颗鸡蛋,去撞人家石头的意思。

    单看绥州城里的烽烟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