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埃莉诺怂恿的结果。她和亨利二世行同路人,关系十分疏远,她也因此为自己招来了经年累月的牢狱之苦。要是这个”爱心荡漾”的家族的创始人看到了这些情形,一定会被吓死的。 作为英格兰和法兰西大片地区的统治者,亨利二世决定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把领土分割开来,以便他的儿子们都能各得其所。他甚至在继续保有英格兰国王头衔的时候,就让长子小亨利同他分享这个称号。如果说亨利二世希望自己的做法能够让儿子们高兴起来,并且在他死后能够彼此和平相处的话,那他可是大错特错了。孩子们要的不只是头衔,他们还要权力,而且在亨利二世表示自己不能让权的时候,他们就开始造反了。他们诡计多端、背信弃义,不光和父亲作对,就连彼此之间也在钩心斗角。 威斯敏斯特的王宫里曾经悬挂着一张绣毯,上面绣制了4只嗷嗷待哺的雏鹰正在向大鹰要吃的,其中第4只小鹰在大鹰的脖子旁边,正准备啄它的眼睛。据说亨利二世曾经感叹道:”这4只雏鹰就是我那4个儿子,就算我死了他们也不会让我安生的。最年轻的那个现在还在我的怀里撒娇,但是今后他肯定比别的儿子更让我痛苦。”这一切都让他说着了。 跃跃欲试地要啄掉父亲眼睛的第4只雏鹰,日后成了亨利二世最喜爱的老疙瘩,他就是后来著名的”宪章国王”约翰。亨利二世为了约翰的未来付出了不少努力,因为约翰并没有像他的兄弟一样继承到土地,因此他的名字常常和”缺地”联系在一起。为了表示对父王的”感激”,约翰加入了哥哥理查(狮心王)发起的最后一次叛乱。 理查至少还有些理由与父亲反目成仇,起码有传闻表示,亨利二世和理查的未婚妻睡在了一起,但是亨利二世无法忍受约翰的背叛。亨利二世发现自己最疼爱的儿子背地里不再对自己忠心,而且他的名字在一长串反叛者的名单中位居榜首,这下他被这个不争的事实击垮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国王颓然倒在床上,在绝望中闭上了眼睛,就此魂归天堂。接着,在下一位君主理查一世的统治时期里,约翰也没闲着,而是不遗余力地企图趁哥哥在十字军中奋战的时候把他的王位偷过来。正是在这样一个同胞兄弟不仁不义的背景下,传说中的罗宾汉横空出世,大显神威。 转眼间好几代人过去了,但是王室成员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好转。1326年,与爱德华二世长期不和的王后伊莎贝拉和情夫一起篡夺了丈夫的王国,然后用极其卑劣的手段杀死了爱德华二世(参见本书第9部)。爱德华三世(爱德华二世和伊莎贝拉的儿子)的后代们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家族斗争,延续了大约30多年,人们管那场斗争叫”玫瑰战争”。  
第23章同室操戈(1)
亨利八世的孩子们彼此之间毫无手足之情可言。他们分别来自3位不同的母亲,而且那些大多出于心血来潮的废嗣事件也让他们无法走到一起。他们每个人都是其他兄弟姐妹危险的竞争对手。亨利八世期盼以久的儿子是他的第3任妻子简·塞穆所生,他是最年幼的孩子,并于1547年继承了王位,成为了爱德华六世。虽然当时爱德华只有9岁,但他是个早熟的孩子,小小年纪就纵览诗书,而且精通多种语言。他同时也心肠冷酷、为人傲慢,曾经用尽了办法剥夺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和伊丽莎白的王位继承权。 别看爱德华还是个孩子,他可是个老资格的宗教狂热分子。当年亨利八世由于第一次婚姻是否有效的问题和教皇意见相左,并与罗马教廷闹翻了,但是英格兰教廷在教条和规范上仍然沿用原始的天主教法则。坚定的新教信徒爱德华六世与拥有同样信仰的支持者们立志要通过改革把旧教的残渣余孽扫除干净,但当时影响改革进程的一个问题就是年幼的国王龙体欠安。 爱德华六世知道,一旦自己归天了,和自己同样狂热的宗教分子-信奉天主教的姐姐玛丽就会即位,然后她会破坏掉自己在宗教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并让英格兰回归罗马教廷体系。尽管玛丽受到了不少威胁,但她仍然没有改信新教。爱德华六世为了报复姐姐的固执态度,开始着手让她永远不能坐上王位。 在爱德华六世患上肺结核苟延残喘的时候,他颁布了新的《继承诏书》,该诏书宣布玛丽和伊丽莎白为”非嫡系后代,依法不具有继承权”。这个”亲爱的”小弟弟直呼姐姐们为不适合统治国家的”杂种”,也直截了当地违背了亨利八世的遗诏,没有让玛丽和伊丽莎白继承王位,反而把王冠留给了他们的表亲简·格雷。他希望两个姐姐放弃与生俱来的权利,安于天命,并”按照我们的约定平静地生活下去”。 他的愿望很难实现了。 1553年,16岁的爱德华六世夭折了,简·格雷才做了9天女王,玛丽就正式宣布王位应该归她所有。可怜的简最后被斩首了,但是玛丽一世把难消的怒火全都发泄在妹妹伊丽莎白身上。虽然这位英国历史上首位名正言顺的女性君主曾经带着伊丽莎白一起参加过在伦敦举行的庆功游行,但是两人之间多年的积怨很快就死灰复燃。玛丽一世永远也不会忘记伊丽莎白的母亲安妮·博林对自己的母亲阿拉贡公主凯瑟琳和她本人施加的报复x虐待。 尽管安妮·博林挤走凯瑟琳并成为亨利八世的第二任王后时伊丽莎白还没出生,但玛丽一世从同父异母的妹妹身上看到了安妮的影子,这令她感到厌恶。她总是说伊丽莎白拥有”英俊小生马克·斯米顿(rkston)的面容和神态”,这可不是夸她漂亮。斯米顿是被凭空指控为安妮的情人而被处死的。玛丽的意思很明确-虽然伊丽莎白的样子比自己更像亨利八世,但她们俩根本就不是同胞姐妹。 玛丽一世不光恶意猜疑伊丽莎白的身世,她更加不放心的是英国人民对伊丽莎白的拥护和支持,最严重的问题是伊丽莎白对新教的笃信。她对妹妹本来就心存顾虑,西班牙驻英大使还在一旁添油加醋,因为他也认为如果今后伊丽莎白即位,她将对以天主教为国教的西班牙构成潜在的威胁。他警告玛丽一世说,她的妹妹”可能在自身野心的驱使下,或是在别人的诱导下作出危险的计划,而且别人将很难阻止她按照计划采取行动”。这个提醒对玛丽一世来说纯属多余。 机敏的伊丽莎白十分清楚,玛丽一世那套贯穿全部政策始终的狂热天主教主义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强大的威胁。毕竟”血腥玛丽”的绰号并不是空|岤来风。在她掌权期间,数以百计的新教教徒命丧火刑柱。玛丽一世那犀利的眼睛、果断的语调和毫不妥协的行事准则向世人表明,这位女王可不是吃素的。伊丽莎白明智地决定遵守姐姐的游戏规则,并加入了天主教教会。 玛丽一世一开始并不知道伊丽莎白作出这么大的转变究竟是怀着什么目的,所以她感觉很高兴,并赏给妹妹很多珠宝首饰。但她不会永远被蒙在鼓里的,因为伊丽莎白就像坐不住的小孩子似的扮演不好虔诚教徒的角色,一来是演技不够,二来是不大情愿。根据记载,伊丽莎白在第一次做弥撒的时候”在前往教堂的路上一直面露苦色地大声抱怨胃疼”。伊丽莎白在救赎仪式上如此不敬让玛丽一世大为光火。很快,玛丽一世就对她新仇加旧恨一起清算了。 不过伊丽莎白对玛丽一世驯服的态度让玛丽一世无法与妹妹反目。虽然她向议会提交了议案,宣称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的婚姻无效,所以伊丽莎白不是合法后代,但这只能算是陈词滥调罢了。包括她父亲和弟弟在内的大多数英国人都曾经管安妮·博林的女儿叫”野种”。玛丽一世要想打败妹妹就得找点别的事由,而她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倾注在了这件事上。 这个时候,玛丽一世作出了一个灾难性的决定,论其可怕程度,在她5年的统治期里其他所有的举措都无出其右者。她决定和西班牙王位继承人-未来的腓力二世缔结婚约。以排外著称的英国人历来就对外国人没什么好感,这下听说要有个外国佬来统治英国,他们就更不干了。玛丽一世全然不顾臣民对于外国人的排斥,执意要通过与腓力的联手统治让英格兰重新回到罗马教廷的怀抱。玛丽一世认为伊丽莎白是鼓动人们反对这场婚姻的主谋。她给伊丽莎白修书一封,恶狠狠地警告说:”你目前愚蠢的行为我已经了如指掌,如果你再从中作梗的话,你将为此感到后悔的。”当英国人民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发展为反抗和暴动之后,玛丽一世说到做到地兑现了自己的威胁。  
第23章同室操戈(2)
伊丽莎白原本在玛丽的许可下离开了宫廷,搬到乡下居住,但是当托马斯·韦亚特(thoswytt)率领的起义军攻到首都伦敦的时候,玛丽一世立刻把伊丽莎白召了回来。由于这次起义的目的是辅佐伊丽莎白即位,所以她受到了严密的审讯,但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她与此有关。但是玛丽一世不管审判的结果是否认定伊丽莎白有罪,就把她关进了伦敦塔,多年以前伊丽莎白的妈妈就是在那里被砍了脑袋。 伊丽莎白对自己可能遭遇的厄运感到非常恐惧,她恳求在自己被押送之前能够再有一次给姐姐写信的机会,因为她相信必须靠这封信澄清事实才能救自己于水火之中。在信中,她发誓说自己”绝对没有听取或实施任何企图颠覆女王统治的阴谋,也从未允许过任何可能有损您人身安全或是可能危害国家的事情发生”。 伊丽莎白知道只依赖这样空泛的保证肯定收效甚微,因为玛丽一世坚信自己的妹妹就是个深藏不露、心肠恶毒的异教徒,所以她得从更高的层次上争取女王的同情。首先,她提醒女王说在她出发去乡下之前,女王曾承诺”在没有正当理由和确凿证据的情况下”绝对不会惩罚她,然后她顺水推舟地提起她们两个共同目睹过的一场悲剧。 在她们的弟弟爱德华六世当国王的时候,他的舅舅托马斯·塞穆连求饶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协助幼主代理朝政的摄政王斩首了,而那摄政王不是别人,正是托马斯的亲兄弟。伊丽莎白认为玛丽一世急于将自己赶走的行为有一部分动力来源于她那群超级保守的天主教顾问,于是她接着写道:”我这一生中听说过很多类似的情况,人们的恳求根本就无法报与君主知晓。我向上帝祈祷,希望姐妹之间不要因为j佞小人的诱骗或是错误的汇报而拔刀相向。”但玛丽一世一点也没被妹妹的辩解所打动,反而怪罪下人为什么伊丽莎白还能有时间写下这些东西,而没有按照命令被直接关进伦敦塔。 第二天,女王如愿以偿,伊丽莎白在倾盆大雨之中被驳船运走了。在即将进入那几个世纪以来见证了无数酷刑、处决和谋杀的禁地之前,伊丽莎白鼓足勇气,显示出过人的才华和胆识,正是这些品质使她后来成为了优秀的女王。起先她拒绝离船进塔,后来她态度缓和下来,向大家宣布:”作为囚犯,我和所有曾经在这里登陆的人一样忠诚正直。”说完,她跳下台阶,拒绝继续前进。雨点猛烈地打在她的身上,很多人都求她赶紧进塔,但她态度坚定地一口回绝了。”坐在这里也比坐在更糟糕的地方强。”她怒斥道。 很多在场人士为了虽落难但却依然保持着高贵和尊严的都铎公主流下了热泪,但是伊丽莎白立刻声明此举与绝望无关,她只是为了抗议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一位目击者曾说:”她知道真理站在自己一边,所以她觉得别人犯不着为了她哭哭啼啼的。”就这样,伊丽莎白昂首阔步地走进了监牢。 没有真正的定罪就无法永远关押伊丽莎白,这一点令玛丽一世深感郁闷,而且她钻天觅缝也找不到任何证据。但这没有让玛丽一世为难,在最终不得已将妹妹释放以前,她绞尽脑汁地刁难伦敦塔里的伊丽莎白。当玛丽听说有个5岁的小男孩每天都在伊丽莎白放风的时候给她献花时,她便下令禁止了这个无甚大碍的善行。于是那男孩伤心地对伊丽莎白说:”公主,我以后再也不能给你带鲜花了。” 伊丽莎白被放出伦敦塔以后,又被玛丽一世施以软禁,关押地点就在玛丽一世的庄园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软禁在那里还不如在伦敦塔坐牢呢。在一位忠于职守的守卫的严格看管下,伊丽莎白几乎没有人身自由。恼怒的伊丽莎白又给玛丽一世写了一封信,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她在信中始终称呼玛丽为”你”,而不是使用”殿下”或”陛下”等正确的称呼。这封信没有促进姐妹俩的团结,玛丽一世在回信中言辞激烈地重申了自己怀疑伊丽莎白叛变的理由,并提醒她说她受到的惩罚”与其他犯下类似罪行的人受到的惩罚相比要轻得多”。受到轻蔑的玛丽一世在信的结尾表明,今后她绝不希望再被如此”文过饰非且充满谎言的信”所”马蚤扰”。 虽然玛丽一世为了打败伊丽莎白可谓机关算尽,但她仍然一步一步地走向失败。就在她把成百上千的新教教徒送上火刑柱的同时,她也逐渐失去了民心,而且她还在丈夫腓力国王的劝说下加入了徒劳无功的对法战争。在战争中,英格兰失去了加来这块在欧洲大陆仅存的英占区。所有英国人民和玛丽一世的感情都受到了重创,而且玛丽一世正好因为一次假怀孕风波遭人耻笑,她本希望能生个继承人,那样就能把伊丽莎白彻底地从王位边赶走了。 另一方面,伊丽莎白在遭受迫害期间得到的尊敬则与日俱增。玛丽一世不得不承认她无法再阻止妹妹的行动。在接连几次重大失败的打击之下,玛丽一世一病不起,但她一直眼睁睁地看着伊丽莎白成为了民众目光的焦点,而且继承王位对她来说已是大势所趋。这是个残酷的打击。内心悲凉的女王最后于1558年闭上了眼睛,终年42岁。听到这个消息,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喜形于色。她双膝跪地,用拉丁语呐喊道:”这是上帝的杰作呀,在我们的眼中这就是奇迹。”葬礼上谁也没有为逝者垂泪。 又过了一个世纪,另一对姐妹女王彼此展开了殊死搏斗。  
第27章战斗中的波拿巴一家(1)
几个世纪以来,就在英国的王室成员们内战不休的同时,在英吉利海峡那一边的古老国家里也在进行着同样的角逐。在法国,战争的格局要么是瓦卢瓦对瓦卢瓦,要么就是波旁对波旁,然后就轮到波拿巴家族开战了,他们也许是最没用的王族了。 一开始,拿破仑凭借着几次疑点颇多的军事胜利,在大革命过后的法国混得还不错,一跃成为了耀眼的新星。但是这个雄心万丈的科西嘉矮子非要当皇帝不可。到1804年,他刚自封为皇帝,他那群性情暴戾的家族成员便都想占山为王。要是以波拿巴家族成员相互威胁的手段高低作为评判标准的话,他们家里个个都是顶呱呱的好手。 在波拿巴家族成员的目标还不是权力和财富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活动是反抗兄弟拿破仑的专制统治以及给他的生活制造别扭。德瓦斯内夫人曾经在拿破仑的加冕仪式上说:”皇帝的亲戚们让他十分不快。他们就像一群魔鬼一样终日折磨着他。”而皇帝本人则肆意纵容着兄弟姐妹们对于政权、地位和金钱的贪婪野心,因为他乐意这么做。但是当他觉得这么做不合适时,他连眼睛都没眨一下就夺回了先前的馈赠。为了感谢他慷慨的施舍,他的兄弟姐妹们对他俯首帖耳。 拿破仑的迅速崛起对他的长兄约瑟夫来说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情,因为在这个缺少父爱的家庭里,老大一直充当着一家之主的角色,不论谁遇到麻烦都会去找他解决,他的话就是家法。就连从不向任何人低头的拿破仑也曾把自己的薪水交给约瑟夫,让他代为投资理财。在拿破仑还没有发迹的时候,他还没有完全关闭心扉,而且曾一反常态地给大哥写过一封饱含深情的信。在信中,他写道:”我的朋友,不论命运如何对待你,你都该知道我是你惟一的挚友,我对你一片深情,我盼望着你过上幸福的生活……咱们在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始终团结一致、同心协力,你最清楚我是多么热爱你。我感觉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心里荡漾着从未有过的情感。” 波拿巴兄弟之间的深情厚意很快就蒸发掉了。嫉妒在约瑟夫的胸膛中翻腾不息,因为他的弟弟拿破仑焕发出的夺目光芒,完全抢走了自己的风头,而且看样子拿破仑不光要在家里称王称霸,还要统治整个欧洲呢。荣誉和地位正在离他而去,尽管拿破仑赐给他有利的地位和其他补偿性质的奖赏,但这种感觉仍然像巨石一样压在约瑟夫的心头,让他憋闷得很。 拿破仑希望他全家都能在他开创的新帝国里各得其所,但他作出了一个令自己永远与约瑟夫决裂的决定。那个时候拿破仑还没有孩子,于是他指定侄子为皇位继承人,而约瑟夫始终认为皇位应该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他气得七窍生烟,朝拿破仑的画像开枪解气:”要是我弟弟不能把皇位委托给我,要是他不能为我做他该做的事,那么……这么多年以来,有人为他牺牲了自己的享受,放弃了自己的抱负,不求回报,也得不到任何权力和地位。这个人一直忍受着这一切,到头来却两手空空,这人不是疯了就是天生的阴谋家。” 在拿破仑举行加冕仪式的几个月前,激烈的一幕在波拿巴兄弟之间爆发了。约瑟夫为了维护自己作为家里老大的权利而咆哮,拿破仑被他这通不知天高地厚的言论激怒了。”他居然有胆量向我要求他的权利和他的利益!”拿破仑大怒道:”他在我的面前表现出的嫉妒和要求简直就是在我的软肋下刀子。我绝不会忘记这件事的……这就好像他对一个深情款款的情人说他睡了人家的情妇一样。这么说吧……我的情妇就代表着我创造出来的权力,我历尽千辛万苦才征服了她,别人休想把她抢走,想都别想。” 当拿破仑的顾问之一想替约瑟夫说几句好话的时候,拿破仑又恼了:”你一定是忘了,如果没有我,我的兄弟们就一事无成,是我让他们今天这么风光的……成千上万的法国人正在为这个国家奋力工作着。但是请你们正视现实吧,约瑟夫不是当皇帝的料,他比我还要老,我肯定活得比他长,而且我现在非常健康。更重要的是,他地位太低,不该抱此幻想……他和我一样出身平凡,但是我靠着自己的实力提升了地位,而他却仍然保持着刚出生时的地位。要想做法国的皇帝,必须血统高贵,或是有本事让自己从芸芸众生之中脱颖而出……所以这皇位一定要由我们的晚辈来继承,因为他们一生下来就是皇族。” 在加冕典礼前夕,约瑟夫和拿破仑之间的口角就这么继续着,一点也没有减弱的架势。约瑟夫威胁说自己将拒绝参加该仪式,这么做等于是在激化矛盾。拿破仑警告说:”如果你不来参加我的加冕典礼的话,你就是把自己当成我的敌人了。事已至此,你觉得你还有什么招数可以和我斗呢?你的军队在哪儿?你手无寸铁,我完全可以歼灭你。”怒气冲冲的约瑟夫还是参加了典礼,在前往巴黎圣母院的御用马车里,他一路上都恶狠狠地瞪着坐在对面的拿破仑。拿破仑攻克了那不勒斯之后,封约瑟夫为那里的国王,但约瑟夫仍然怒火难消,而当拿破仑后来把他强推上西班牙王位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了。  
第27章战斗中的波拿巴一家(2)
约瑟夫认为拿破仑攻打西班牙的举措考虑欠周,而且会造成大量的生命与财产的损失,所以他根本就不想去那里当国王。但是约瑟夫其他的3个弟弟也都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接受西班牙王位,于是约瑟夫就像只被赶上架的鸭子,离开相对平静的那不勒斯,前往那个不愿意被法国统治的动荡半岛西班牙。在约瑟夫出发之前,拿破仑向他保证绝对不把那不勒斯交给外人。但是约瑟夫刚一跨过西班牙边界,拿破仑就一如既往地违背了自己的诺言,把那不勒斯的统治权移交给妹夫若阿希姆·缪拉(jochiurt)。 约瑟夫对拿破仑的背叛感到十分愤慨,但是当他到达马德里的时候,更多的麻烦扑面而来。马德里人民为了反抗法国人的野蛮统治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起义。新国王约瑟夫才上任就逃跑了。”你打起仗来就像个邮政监察,哪里有将军的样子?”拿破仑在他逃跑后骂道。虽然在拿破仑及其军队的支持下,王位又回到了约瑟夫的手里,但他始终没有真正统治国家的机会。约瑟夫希望拿破仑对西班牙采取怀柔政策,因为他觉得这才是平息西班牙国内反法情绪并重建秩序的关键,但拿破仑对他的请求置之不理。”约瑟夫还觉得他比我资格老,”拿破仑对此嗤之以鼻,”他还梦想着在家里做领导。还有什么事比这更荒唐吗?” 拿破仑没有听取兄长的意见,继续对西班牙进行武力镇压,而且利用强权控制着西班牙政府,于是约瑟夫只得像木偶一般任其摆布。约瑟夫在致妻子的信中写道:”如果他的目的是让我讨厌西班牙的话,他可真的成功了……我无法接受他对我的安排,他想让我成为一国之君,但这个职位却让我有苦难言。我想知道他到底想让我怎样。如果接受这样的王位就得忍受侮辱的话,我宁可甩手不干。我不愿意时刻被身边的人(法国军官和其他官员)监视着,我不想看到各个省份都被我不信任的人管理着,我也不想像那些头戴王冠的幼主一样什么都做不了,因为我不需要用王冠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且我感觉自己有这个实力,犯不着用这样的虚名给自己脸上贴金。” 约瑟夫去巴黎和弟弟当面对峙,要求得到更多的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独立自主权,并要求对西班牙实行经济援助。拿破仑表现出默许的态度,于是约瑟夫带着一丝欣慰返回了自己的”王国”。但是短短4天之后,拿破仑就宣布:所有在欧洲王国里居统治地位的波拿巴家庭成员(共3人),其称号全部从国王降至法国王子。但是,这么做一点儿也没有提高约瑟夫在西班牙的地位。西班牙贵族们对拿破仑的法令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们表示:”约瑟夫充其量是个法国统治者手中的牵线木偶,而且是所有热爱国家独立和荣誉的西班牙人民蔑视的对象。” 由于拿破仑征服西班牙的同时还对俄罗斯发动了战争,而这两场战争均损失惨重,因此他决定从西班牙撤军。但他不但没有把自己的计划告诉约瑟夫,反而让他负责武装镇压西班牙的暴动,结果这次”假打”又夺去了不计其数的生命,而且早已决定撤退的法国没有因此得到任何好处。尽管拿破仑一次又一次地辜负了约瑟夫的信任,而且还厚颜无耻地责怪哥哥出师不利,但约瑟夫直到最后都对弟弟拿破仑保持着高度的忠诚。 别的波拿巴亲戚可没这么听话。 在去往拿破仑的加冕典礼的马车里,坐在约瑟夫身边的是他的弟弟路易。如果说约瑟夫对拿破仑的情感属于怨恨的话,那么路易心中翻绞不停的则是只有在疯子的心里才能产生的仇恨。路易的精神确实不太正常,这可能和他以前得过淋病有关。路易和约瑟夫一样,也和王位继承权失之交臂,因为他的精神状况不断恶化,他的儿子得到了继承权。 ”不,我决不答应!”路易在得知拿破仑剥夺了他的继承权,转而立他的儿子做继承人时怒吼着:”我宁可离开法国也不愿放弃我的权利,更不能向我儿子低头……让咱们看看你敢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把我的儿子从我身边绑走!” 路易的妻子是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带过来的女儿奥尔唐斯,他认准了奥尔唐斯一定参与了让自己靠边站的阴谋,所以把她当成了出气筒。他不让奥尔唐斯和母亲见面,把她关在家里,还派人24小时全天候地监视她的一举一动。他对她威胁道:”假如你为了你母亲的利益而牺牲我的利益的话,我发誓会让你后悔的。我会让你和儿子分开,我还会把你锁在高墙里,谁也不知道那地方在哪儿,谁也无法救你出来,你的后半辈子就得天天祈祷着我和家里人什么时候能屈尊去看你一眼。你听清楚了,我这些恐吓绝对不会传到我哥哥的耳朵里!只要我一生气,就算他权力再大也保护不了你。”  
第27章战斗中的波拿巴一家(3)
1806年,拿破仑让路易做了荷兰国王,虽然他没有直接把荷兰吞并过来,但所谓的自治权也是名存实亡了。在荷兰统治的路易简直就是约瑟夫在西班牙的翻版,只不过路易比约瑟夫多了点头脑方面的毛病。在路易的幻想中,他自己就是荷兰人,而且不论他的荷兰语说得多么糟糕,他也要坚持说下去。他撤掉了大部分拿破仑派去的顾问,并命令剩下的人放弃法国国籍,并和他一样改说荷兰语。 1808年,为了远离古怪的丈夫而躲在巴黎的奥尔唐斯又生下了一个儿子,她拒绝把儿子送到路易那里。拿破仑没有理睬弟弟路易的要求,他强迫奥尔唐斯与自己合作,并宣布他将收养那个孩子。他们兄弟间的裂痕越来越大了。在两年之后,这一切都将结束,因为那个时候拿破仑把路易赶下了台,并把荷兰抓在了自己的手里。 拿破仑把法国的所有资源都耗在了对欧洲各国的战争中,他还责怪路易没能协助他保持住欧洲的稳定。当时,英国发动了对荷战争,正好给拿破仑夺走弟弟的统治权提供了绝好的借口。路易不愿意退位,他认为自己还有选择权,于是就给拿破仑写信讲条件:”如果陛下您一定要下此命令的话,我只在一种情况下同意退位,那就是让我代替我儿子享有继承权。” 拿破仑早就对荷兰觊觎已久。他很快就拒绝了路易的要求,并回复道:”如果荷兰国王退位的话,无论如何我都不会让他代替皇太子的……他的统治将断送在英国远征军的手里。当一个国王处处都显示出自己无法保卫国土的时候,荷兰就要灭亡了。” 他们之间的是非恩怨我们就说到这里吧。 在拿破仑的兄弟中,只有约瑟夫和路易出席了他的加冕典礼。吕西安·波拿巴就没去成,因为那个时候他正在流放中,原因是惹恼了哥哥拿破仑。在拿破仑迅速崛起的时候,吕西安是他的得力同盟。为了报答他立下的汗马功劳,拿破仑在升任首席检查官的时候让吕西安顶了内政部长的肥缺。 风度翩翩的吕西安和所有波拿巴家的人一样贪婪,他以权谋私地将大量国家财产据为己有,供自己和情妇们肆意挥霍。当大部分法国人民都挣扎在贫困线上时,拿破仑不希望自家人这么明目张胆地敛财。不过这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就连吕西安这个不称职的内政部长把部门搞得一团糟也不是大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拿破仑发现弟弟吕西安对权力怀有很大的野心,这对他是个强劲的挑战。不幸的是,吕西安的野心也构成了对哥哥的嘲弄。 吕西安就好像稳健的拿破仑一样,他也在努力稳固自己的自治政府。他甚至动用政府资金印制了一本小册子,题目为《恺撒、克伦威尔、蒙克和波拿巴之间的相似处》(prllelsbeeencesr,crowell,onck,ndbonprte)。这么做真是太过分了。在小册子里被形容为狂徒的拿破仑其实和狂徒没什么区别,他迅速地革了弟弟吕西安的职位,并派他去做西班牙大使这个苦差。 这个决定带来了一场灾难。吕西安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五世那里收受了巨额贿赂,并保证促使法西双方签订和平条约,然后席卷着国王赏给他的所有财产从西班牙逃跑了。因为那份条约送到拿破仑手上的时候就已经板上钉钉了,吕西安害怕一旦拿破仑在没有事先认可和斟酌的情况下会拒绝承认该条约的效力,那时他就必须交还那些财产。历史学家路易·马德兰(louisdel)写道:”吕西安完全没有判断能力和道德标准,他的野心使自己变得绝对疯狂,贪欲使自己干脆去抢劫。”但是在拿破仑看来,更恶劣的是他使情妇亚历山德里娜·茹贝东(lexndrejouberthon)怀了孕,并娶了她。正是这件事导致了吕西安和拿破仑的决裂。 拿破仑对于兄弟姐妹的婚姻大事早有安排,他认为吕西安娶的那个荡妇根本配不上他家的门第。”背叛!纯粹是背叛!”拿破仑咆哮道。新婚夫妇被发配到意大利,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法国。多年以后,已经当上皇帝的拿破仑一刻也不停地想破坏他们的婚姻,但是吕西安却固执地拒绝离开妻子。在回复拿破仑最后通牒的信中,他写道:”我不能自取其辱地与一个给我生了4个孩子的女人离婚。在社稷大业中我也许能为哥哥效力,但是为什么我就不能用担任某个非世袭制工作的方式对他表示我的忠心呢?这样的工作和我的妻子儿女是没有关系的呀。” 拿破仑是这样说的:”随他去吧!就让他自生自灭吧。我知道我必须按照政治的需要行事。吕西安在对我摇尾乞怜,只要他肯离开那个破产者(亚历山德里娜的第一任丈夫)的老婆的话,我会仁慈地认可他的孩子的……然而他提出的要求是荒诞无礼的。在我的王国里,吕西安想做什么都行,就是想当王子也不为过,他的孩子们也可以为我效劳,但是他们只能在我的家族里做王子。吕西安居然不能接受这个条件。好吧,一切都结束了!我警告你们,也包括我的家人,永远也不要再和我提起这件事。”  
第27章战斗中的波拿巴一家(4)
波拿巴家族最小的弟弟热罗姆在奉命甩掉妻子方面比吕西安顺从多了,因为他可不想为此失去一切。1803年,19岁的热罗姆在去往巴尔的摩的旅行中与美国姑娘伊丽莎白·帕特森(elizbethpttern)结了婚,这下他可捅了大娄子。拿破仑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签发命令禁止他弟弟带着新娘回国。他下令说:”如果他带她一起回来,她将不能踏上法国的土地。如果他自己回来,我将原谅他的错误。” 拿破仑本想让兄弟姐妹们的结婚对象都是欧洲最显赫的家族成员,可是已经有一个兄弟破坏了他的计划,他不能再忍受另一个兄弟娶个平民回家了。热罗姆则相信如果哥哥能亲眼见到他妻子的话,他一定会软下心肠的,所以他带她一起坐船回法国,想参加拿破仑的加冕典礼。但是途中他们的船遇到风暴沉没了,他们也就错过了那个庆典。 与此同时,拿破仑正在努力破坏掉这段姻缘。当热罗姆和妻子终于到达欧洲的时候,已经有孕在身的伊丽莎白被告之不许在欧洲停留,这是皇帝的命令。恼火的热罗姆把妻子留在岸边,并动身去和哥哥理论。他在信中对她说:”安心休息吧,你的丈夫不会抛弃你的。我会把生命献给你和孩子的。” 伊丽莎白和他从此天各一方。 拿破仑抓住热罗姆追求享乐的本能诱惑他,他说如果热罗姆不放弃妻子的话,就没人偿还他欠下的高额债务,他将失去一切头衔和地位,并不得不退出继承人的行列,而且他将被驱逐出境。习惯于过舒服日子的热罗姆对哥哥的意思心领神会,他的合作态度为他换取了丰厚的奖赏和地位的提高。拿破仑甚至从德国的独立省份中划出一个威斯特伐利亚王国交给热罗姆统治。 波拿巴家的老幺把新王国当成自家的游乐场一般胡闹,只要他突发奇想,不论代价多大都得付诸行动,威斯特伐利亚被他渐渐耗干了。这样的情况令拿破仑十分头疼,因为他认为自己有权从兄弟们的王国中巧取豪夺,以维持他在欧洲大陆上的战争暴行,但让热罗姆当国王他就什么也拿不到了。不堪重负的威斯特伐利亚人民在这两个波拿巴兄弟的压迫下开始反抗,拿破仑不得不前去解救他那倒霉的弟弟。拿破仑皇帝对热罗姆国王好一顿痛骂:”你的国家里没有警察,没有储备,也没有组织纪律。一个只会享乐,连手指头都懒得动一下的人是当不了国王的。我真希望暴乱能落到你头上,而且我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教训。”唉,他就是不长记性。 就在拿破仑的帝国开始崩溃的时候,俄罗斯军队逼近了,而热罗姆在皇帝哥哥最需要他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职责。拿破仑本想让威斯特伐利亚充当缓冲区,但是俄军刚一入境,热罗姆就抱头鼠窜。拿破仑后来被迫退位,并企图自杀。对此,他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