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红楼之林家女婿

红楼之林家女婿第16部分阅读

    ,御姐女王的气场全开,盯着黛玉说道:“你已经行过拜师礼了,现在是我的弟子了,我是你的老师,我要教你什么,旁人毋庸置喙,就算是你的父母也不行。”

    然后,长乐公主问道:“现在,我问你,你想学骑射吗?”

    黛玉想学骑马吗?答案是肯定的。

    黛玉身体强健,从小到大就没有生过病,对于骑马这项运动,黛玉很感兴趣,她的父亲会骑马,她的哥哥们会骑马,就连和她同龄,身体没有她健壮的“玥哥哥”,都在不久前学会了骑马。

    就在拜师之前,黛玉和贾敏说,她也想学骑马,当时,贾敏是这样说得:“玉儿是大姑娘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毫无顾虑了……玉儿是女孩子,就要有女孩子的样子,骑马射箭,不是女孩子应该做得事情,你若是有闲暇时间,就去读一点书,做一点女红,可好?”

    当时,黛玉懵懂地点了点头,心中却很是不明白——“我为什么不能骑马?难道就因为我是女孩子?”

    如今,在长乐公主的气势压迫下,黛玉将刚开始接触的女四书,以及“卑弱”、“敬顺”、“曲从”等等,让黛玉从心底觉得抵触的东西,全都抛到了脑后,大声地答道:“想!我想学!”

    长乐公主笑了,笑得极为开心,说道:“很好,你很好!”

    然后,长乐公主挥了挥手,便有一位女骑师牵着一匹温顺的母马走到了黛玉的身前。

    长乐公主对黛玉说道:“上马,不会骑没有关系,我先让人牵着马走上几圈。”

    得了长乐公主的允许,黛玉在女骑师的帮助下,来到了马背上。

    黛玉脚踩马镫,手握缰绳,感受着□骏马的气息,看着身体两侧缓缓倒退的景色,黛玉兴奋极了,就在黛玉骑着马小跑起来的那一刻,黛玉觉得这种感觉是如此的美妙,在黛玉的心底,某样东西碎了……这样东西的名字,叫做“枷锁”。

    黛玉年纪幼小,又是初学骑马,长乐公主便只让黛玉骑着马小跑了几圈,便结束了今日的“骑射课程”。

    看着黛玉红扑扑的小脸,长乐公主笑着问道:“喜欢吗?”

    黛玉用力地点了点头,大声答道:“喜欢!”

    长乐公主收敛了脸上的笑容,挥了挥手,让周围的人都退了下去,然后对黛玉说道:“你可知,我为什么让你学骑马?”

    黛玉疑惑地看着长乐公主,却并没有说话,而是等着师父为她解惑。

    长乐公主的眼神有些迷茫,像是回忆起了几十年前的往事,口中说道:“我年轻时能连着十箭都射中靶心,我的马球打得极为出色,就连哥哥们也赢不了我……其实,和骑马相比,我更喜欢读书、抚琴、作画、赏花、品茶……你可能会问,‘既然不喜欢,那为什么要在这上面消耗时间’,我的答案是,我要证明,男人能做到的事情,女人也一样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见黛玉有些迷茫,长乐公主说道:“世人皆道,女子卑弱,女子天生弱于男子,女子天生就比男人低贱,可我问你,你可知为什么?”

    长乐公主深吸一口气,说道:“玉儿你天资聪颖,年仅五岁便读了四书,就算和同龄的男孩子比较,也没有人比得上你,可是,若按照《女诫》上的说法,你却比这些不如你的男孩子卑弱低贱,我问你,这是为什么?”

    听了长乐公主的问题,黛玉就像被雷劈了似得,觉得脑子里乱极了,黛玉接受的教育告诉她,“女子卑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女子天生就比男子低贱……

    可是,为什么?所有人都说女子卑弱,却没有人能说出答案来。

    刹那间,黛玉的世界观,崩溃了。

    黛玉定了定心神,躬身说道:“请师父为弟子解惑。”

    长乐公主摇了摇头,说道:“我也不知道答案,我的祖母,康慈皇太后,曾经和我说过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我将这句话送给你,对于‘真理’,你既然心存疑惑,那就去探求答案吧,不要急着否定自己……”

    长乐公主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已经和你的父母约法三章了,你的父母不得过问我教授你的内容,我传授你的东西,你不得外传,否则……”我和你都将面临生命危险。

    黛玉天资聪颖,对于长乐公主说的话,黛玉还是听明白了一些的,黛玉有一种感觉,她的师父为她打开了一扇大门,如果没有师父的话,她也许永远看不到这扇门内的风景……

    黛玉敛衽而礼,恭敬地道:“师父的教诲,弟子谨记在心,另外,师门秘传,弟子不敢泄露。”

    长乐公主欣慰地点了点头,对黛玉柔声说道:“你去整理一下,换一身衣裳,然后到书房找我。”

    说罢,长乐公主叫来了几名婢女,吩咐她们领着黛玉去梳洗一下。

    长乐公主是被康慈皇太后教养长大的,在康慈皇太后的熏陶下,长乐公主对于“女子天生比男子低贱”这种说法唾之以鼻,在长乐公主的心中,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

    不过,长乐公主虽然极为骄傲,却不是不知妥协的人。

    就算在社会风气极为开放的本朝初年,女人的地位极高,可这个社会却依然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如今,程朱理学重新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整个社会对女子的束缚越来越大。

    长乐公主历经四朝,手腕极为高明,自然不会做扑火的飞蛾……

    今日,在长乐公主和黛玉身边伺候的人,都是长乐公主最信任的人,长乐公主和黛玉说话时,周围百米之内,空无一人,并且毫无遮挡。

    看着黛玉的背影,长乐公主又叹了一口气,她这个弟子虽然极有灵气,但却实在是太小了,也不知她听懂了多少。

    可是,长乐公主不得不这样做,对于黛玉,长乐公主寄予厚望,所以,长乐公主绝不希望自己的弟子被《女诫》这种毒草迫害。

    看着黛玉的背影,长乐公主喃喃自语道:“祖母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火种,我已经播下了,也不知何时才能有真正的“男女平等”……”

    对于黛玉在长乐公主府接受的教育,林如海夫妇一无所知,就在黛玉思考“男女为何不平等”的同时,林如海在户部构建属于自己的班底,贾敏则在筹备林谦的婚事,贾玥在苦读圣贤书……

    48下聘

    今年年初,太上皇禅位,承瑞帝登基为帝,大赦天下,并决定开恩科,笼络天下读书人。

    林谦身上有功名,也想参加这次恩科,可是,太上皇已经为他指婚了,林谦的年纪也不小了,和他同龄的男子,大多已经结婚生子了。

    若要参加恩科,则必要用心苦读,婚期就要推迟大半年的时间,林如海夫妇不忍儿子身边连个知冷知热的人都没有,本想说“不急于一时”,让林谦先成婚。

    结果,林谦的岳祖父萧乾说,不要耽误了孙女婿的前程,半年的时间还是等得起的。

    林如海夫妇方才作罢。

    一般人家皆是成婚前一两个月下聘,如今,距离林谦的好日子至少还有半年的时间,林家却决定现在就下聘。

    因为,这门婚事是由太上皇指婚的,林家早早地下聘,是为了安太上皇的心。

    经过协商,下聘的日子定在了六月中旬。

    时间匆匆而过,转眼间就到了林家下聘的日子。

    这一日,萧府热闹非凡,神京半数以上的权贵,云集至此。

    林家准备的聘金聘礼,自林府大门而出,浩浩荡荡地前往萧府,竟在神京中画出了一条红色的长龙。

    “这只是林家的聘礼,竟比得上别家的嫁妆了,而且只多不少。”

    “林家和萧家门当户对,林大爷和萧小姐真乃天作之合。”

    ……

    十里红妆,招摇过市,让无数人对聘礼指指点点,然后猜测萧小姐的嫁妆有几何,有说十万的,也有说二十万的。

    一担连一担、一箱接一箱的聘礼,被抬进了萧府的大门,在萧府正堂中一一排开,供人过目。

    在得知聘金竟有四千两金子之后,在场的宾客皆大吃一惊,然后感叹林家的大手笔。

    萧家不知元春之事,所以也给荣国府下了请帖,贾母带着邢王二夫人来到了萧家。

    贾母知道这聘礼一定是她女儿的手笔,想到自己辜负了女儿的信任,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王夫人站在贾母的身后,看着金灿灿的聘金,听着宾客们赞叹林谦一表人才,赞叹林家和萧家门当户对,赞叹林谦和萧小姐是天作之合,虽知没有人注意自己,但王夫人还是觉得所有人都在用鄙夷地目光看着她。

    想到元春在宫中过得苦日子,王夫人心中又嫉又恨,盼望着女儿能够成为人上人,她好能扬眉吐气。

    萧家虽没有“白玉为堂金作马”,“珍珠如土金如铁”这样的名声,但是,萧家拥有的财富,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相比,只多不少。

    林家的聘礼虽然极为贵重,但萧乾夫妇还不放在眼中,他们看重的,是林家对他们孙女的重视。

    萧老夫人笑着说道:“这些聘礼我们一文不动,全给孙女做嫁妆。”

    宾客听了,皆说“老夫人对孙女真是疼到了骨子里”。

    贾母这个“买孙女求荣”的人听了,羞得无地自容,却要装成没事人似得,附和道:“老夫人对孙女真好。”

    萧老夫人对于元春一事,一无所知,她知道贾母是她孙女未来的婆婆的母亲,便对贾母说道:“我就这么一个孙女,自然是当做心肝肉来疼。”

    不止一个孙女的贾母听了,脸上的笑容都僵硬了。

    王夫人听了,羞愤难当,恨不得上前撕了萧老夫人的嘴。

    可是,萧老夫人是内阁首辅萧乾的妻子,王夫人的丈夫只是工部的一个五品小官,萧乾很有可能连贾政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就算给王夫人八个胆子,王夫人也不敢动手。

    听了萧老夫人的话,宾客皆笑,贾母和王夫人也跟着笑了。

    王夫人恨得要死,却无可奈何,对于萧家来说,荣国府都是无足轻重的,更别说贾政这个芝麻小官了。

    林府,正院。

    林如海对贾敏说道:“谦儿的婚事算是成了一半了,我也能放心了。”

    贾敏笑道:“虽然定下来了,却还不能放松。”

    林如海疑道:“为什么?”

    贾敏叹道:“你难道只有一个儿子不成,谦儿都十七了,算算年纪,诚儿十五,谆儿十三,也都该娶媳妇了,之前谦儿的婚事出了波折,咱们无暇顾及诚儿和谆儿,现在,谦儿的事儿圆满了,也该给诚儿谆儿想看媳妇了。”

    林如海说道:“本想着谦儿成婚后,就可以歇息歇息了,如今,谦儿媳妇还未过门,诚儿和谆儿也大了……儿子多了,太累人。”

    贾敏斜了林如海一眼,嗔道:“你这家伙,越老越不正经。”

    贾敏虽然都要娶儿媳妇了,但才刚过了三十六岁生日,因保养的极好,依然风姿绰约,这一刻的风情,让林如海心头一荡。

    林如海握住了贾敏的玉手,说道:“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贾敏俏脸一红,啐道:“刚说你老不正经,你就不正经了。”

    想到儿子要成婚了,林如海聊发了一回少年狂,当日晚上,被翻红浪,鸳颈相交……

    王夫人虽然不是良善人,但对贾瑜,当真是疼到了骨子里去了。

    所以,王夫人虽然厌恶贾敏,却和贾母的心思是一样的,想让贾瑜娶黛玉做媳妇。

    贾瑜看上去是金尊玉贵的公府嫡子,可真正的身份却极为尴尬,虽为荣国公贾代善的嫡亲孙儿,又有一个位高权重的舅舅王子腾,但却只是一个五品小官的嫡次子。

    王夫人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却不得不承认,以贾瑜的身份,很难娶到和她心意的媳妇。王夫人厌恶贾敏,恨屋及乌,也不喜欢黛玉,但是,对于黛玉的家世,王夫人极为满意。

    王夫人并不担心黛玉过门后会和自己作对,王夫人觉得,自己是婆婆,儿媳妇给婆婆立规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黛玉就算有一个尚书爹,有一个大长公主的老师,也不敢不尊重自己。

    至于手段,王夫人对自己很有自信,觉得自己一定能在黛玉过门后拿捏住她,至于贾母,王夫人不认为贾母能活到贾瑜成亲。

    “一个毛丫头能有什么心机手段。”王夫人不屑地想道。

    林家虽然势大,但王夫人却不担心林家到时候为黛玉撑腰。

    荣国府是贾敏的娘家,林家难道会为了一个女儿和荣国府翻脸,只要黛玉嫁进了荣国府,就算受了委屈,林家又能怎样,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就算林家和荣国府翻脸了……王夫人心道:“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联络有亲,一荣皆荣,一损皆损,难道还会怕了林家不成。”

    可是如今,王夫人犹豫了,因为这一日,王夫人听到了这样一条传闻。

    “长乐大长公主极为疼爱林小姐,把林小姐当做亲生女儿似得来疼,听说,长乐大长公主想把‘长乐公主’这个爵位传给林小姐……”

    虽说本朝从没有过异性公主,但事涉长乐大长公主,王夫人心里也没底。

    长乐大长公主都八十岁了,还能有几年好活,若是长乐大长公主真的在死后将‘长乐公主’这个爵位传给了黛玉……

    王夫人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画面——自己跪在黛玉面前,高呼“公主千岁”,贾敏站在黛玉的身侧,嘴角挂着讽刺的笑容。

    王夫人打了一个哆嗦,她可不想给儿子娶一个“活菩萨”回来!

    于是,王夫人犹豫了。

    就在王夫人听到这个传闻后没几日,就收到了妹妹的书信。

    王夫人的胞妹,下嫁到皇商薛家,现居住在金陵,有一双年幼的儿女。

    看着手中的书信,王夫人的嘴角露出一丝无奈的笑容,对于这封信中的内容,王夫人就算是不拆不看,也能猜出个七七八八来。

    “先生说宝钗有才气,胜她哥哥十倍……宝钗小小年纪,便能帮着我管家了……前儿请到了一位神医,说宝钗的病不碍事的,只要好好调理,成年后与常人无异……请姐姐帮忙寻找那癞头和尚……”

    对于妹妹的心思,王夫人心中跟明镜似得——想和荣国府结亲,让薛宝钗嫁给贾瑜。

    王夫人之妹薛王氏,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却嫁到了皇商薛家,薛老爷做生意需要借助王家和贾家之势,所以对薛王氏极为敬重。

    本朝沿袭明制,商籍子弟也能参加科举,出仕做官,只要商家中出了官员,便能变成官宦人家。比如,前明的内阁首辅张四维,就是出身于山西盐商世家。

    薛王氏的丈夫薛老爷,在经商上极有天赋,专心经营家中生意,背靠王家和贾家的大树,将薛家的生意扩张了数倍,却没有参加科举,也没有捐官,所以,薛家并没有改换门庭,依然是商家。

    “士农工商”,商排最末,薛王氏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却嫁为商人妇,薛家豪富,薛王氏在薛家过的极好,却看不上商家,想让女儿嫁到官宦人家,或是权贵人家。

    对于唤作“薛宝钗”的这个侄女,王夫人也有所耳闻,知道宝钗虽然才七岁,却已经出落得极好了,是一个极为出色的女孩子。

    但是,王夫人从没有动过和薛家结亲的心思。

    薛宝钗出生时,从胎里带出一股热毒来,自幼体弱多病,恶疾缠身,也不知能不能活到成年,就算能活到嫁人的年纪,这样虚弱的身子骨,也不知能不能生下儿子来。

    为了给薛宝钗治病,她的父母花重金聘请了无数名医,却没有人能治好宝钗身上的怪病,薛老爷和薛王氏都快绝望了,却没想到突然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他有一个“海上方”,可以医治宝钗的怪病。

    薛老爷大喜,忙请那癞头和尚写下方子。

    这癞头和尚写了小半张方子后,突然脸色大变,口中说了一些“变数”、“天机”之类的话,扔下了手中的笔,一句话没有多说,转身飘然而去,薛家的几十名家丁都没有拦住。

    薛老爷追出去时,那癞头和尚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薛老爷无奈之下,只得命人按照那半张方子抓药,做成药丸,给宝钗服下。

    没想到,服下药丸后的,宝钗的病情竟好了几分。

    薛老爷和薛王氏又惊又喜,四处命人打探这癞头和尚的踪影,却一无所获。

    薛王氏虽然远在金陵,却也听说了贾瑜的名声,知道贾瑜不光出身好,还极为上进,便动了和贾家结亲的心思。

    既然如此,薛王氏便不欲让荣国府知道自家女儿的病,可是,薛家虽然有权有势,却只在金陵有影响力,逼不得已,薛王氏只得将女儿的病告诉了哥哥姐姐,希望哥哥姐姐能动用贾王两家的影响力,寻找那癞头和尚……

    王夫人从没有产生过和薛家结亲的心思。

    在王夫人看来,贾瑜天资聪颖,又知道上进,想要通过科举出仕,虽然只是一个五品小官的嫡次子,却有一个位高权重,深得太上皇信任的舅舅,连林如海的女儿都娶得……王夫人心说:“只要我没疯,我就不会让瑜儿娶一个商人之女!”

    其实,就算薛家不是商家,而是官宦人家,王夫人也不会让儿子娶恶疾缠身的宝钗做媳妇的。

    王夫人从周瑞家的手中接过书信,见周瑞家的脸色很是不好,便漫不经心地问道:“你这是怎么了?”

    周瑞家的打了一个哆嗦,说道:“太太,姨老爷没了,姨太太命人来报丧来了。”

    王夫人猛地站起身来,然后深吸一口气,拆开了手中的书信。

    没错,薛老爷确实是没了,王夫人的妹妹做了寡妇。

    王夫人未出嫁时和妹妹感情很好,虽不想和薛家结亲,却希望妹妹过得好。

    王夫人想到薛王氏的长子还不到十岁,恐薛家族人欺负她们“孤儿寡母”,忙对周瑞家的说道:“你去告诉老爷一声。”

    周瑞家的应了下来,王夫人叹了一口气,说道:“你去收拾收拾,和周瑞去一趟金陵……我娘家必也会派人去的,到时候你们一起走,不要让薛家的人欺负了姨太太,还有蟠儿和宝丫头。”

    49进士

    承瑞元年秋,林谦参加了乡试,中了举人。

    时间匆匆而过,秋去春来,转眼间,就到了承瑞二年春,这一日,是“春闱”放榜之日。

    林谦是林家年轻一代中第一个参加“春闱”的人,放榜的前一晚,贾敏紧张得半夜才睡着,第二日清晨,没睡几个时辰的贾敏便醒了过来,翻身下了床,早早地吩咐管家去看榜。

    林如海心中也很紧张,但还是板着脸说道:“谦儿还不到二十岁,中了举人,已是侥幸……”

    贾敏嫌烦,朝着林如海挥了挥手,说道:“你既然不在意,就去衙门,你不是说这些日子部里很忙吗。”

    林如海尴尬地咳了几声,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儿,管家一脸喜色地跑了进来,一边跑,一边喊道:“中了,中了,咱们家大爷中了!”

    贾敏猛地站起身来,用略有些颤抖的声音问道:“真的中了?”

    管家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气喘吁吁地道:“禀老爷太太,咱们家大爷中了,第一百零八名!”

    贾敏眉开眼笑,大声地说道:“好!全家上下都加一个月的月钱!”

    管家及院子里的仆人都跪了下来,满脸喜色地道:“谢老爷太太赏。”

    贾敏定了定心神,便和林如海商议:“老爷,谦儿中了贡士,乃是天大的喜事,咱们该派人给四处报喜去。”

    长子中了贡士,进士指日可待,林如海也极为欢喜,听了贾敏说的话,林如海笑着点头称是,然后和贾敏商议都给何处报喜:“萧家是必送的,还有你的娘家……”

    不一会的功夫,林家便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贾敏又问道:“玉儿还在大长公主那里呢,用不用接她回来。”

    林如海轻轻地皱了一下眉头,说道:“不用,这样太轻狂了。”

    神京,长乐公主府,跑马场。

    “驾!”,黛玉身穿骑装,挥舞着马鞭,驾驭着骏马在跑道上奔驰,光洁的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俏脸上却没有一丝疲惫,反而十分精神,眼睛中充满了神采。

    黛玉驾驭着骏马跑过了一个弯道,看到长乐公主来到了跑马场,黛玉的小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欢快地喊道:“师父!”

    看着英姿飒爽的黛玉,长乐公主的嘴角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朝着黛玉挥了挥手。

    黛玉一扯缰绳,让骏马停了下来,然后利索地翻身下马,跑到了长乐公主的身侧,乖巧地叫了一声“师父”,然后问道:“您怎么来了?”

    黛玉很是自律,就算长乐公主不在身边,也绝不会在功课上产生一丝懈怠。

    所以,长乐公主会在黛玉练习骑射时,做一些别的事情。

    长乐公主笑道:“不过是来告诉你一声,你大哥考中了,成了贡士。”

    黛玉眉开眼笑,合掌笑道:“大哥的学问极好,自然能高中,也许还能像父亲一样,高中进士及第。”

    长乐公主无奈地笑了笑,黛玉虽然天资聪颖,但年纪尚小,缺乏常识。

    黛玉小声地问道:“师父,弟子哪里说错了。”

    长乐公主言简意赅地答道:“你父亲是朝廷重臣,所以你大哥绝对不能进一甲,甚至不能排在二甲前十名……你大哥的学问是很好,却比不得前明的杨廷和。”

    在前明完善了科举制度后,仅有一位当朝高官的儿子,在父亲官居高位时,高中了状元————前明正德年间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儿子,杨慎。

    “杨慎”这个名字,你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于“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这句话,你一定不会觉得陌生。

    黛玉皱眉问道:“为什么?就因为父亲是高官,大哥就不能得好名次,这不公平。”

    长乐公主平声说道:“公平?这世间哪里有绝对的公平?而且,就算是不公平,也是对寒门士子不公平。”

    见黛玉面露不解,长乐公主又道:“且不说寒门弟子求学有多艰难……权贵人家的孩子不用参加科举,就能出仕做官,这对寒门子弟来说,就是不公平……咱们再来说说排名,你大哥就算排名靠后,因有一个位高权重的父亲,也一定能成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反观寒门子弟,就算是高中了状元,又能怎样,没有门路、没有关系的寒门进士,他们的仕途之路远比出身权贵的进士要坎坷……”

    黛玉极为聪慧,一点就透,听了长乐公主的话,黛玉羞得无地自容,蚊呐道:“师父,我错了。”

    长乐公主点了点头,说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见黛玉小脸红得像苹果,长乐公主笑道:“玉儿,你大哥就算是寒门子弟,就算学问再好,也绝对不可能在今年高中状元。”

    黛玉不解道:“为什么?您不是说……”

    长乐公主无奈地笑了笑,答道:“因为你大哥长得太俊俏了,新科状元,必为貌丑之人……长得越丑,越有可能中状元。”

    黛玉眼中全是问号,长乐公主却笑而不语,然后,长乐公主问道:“你大哥中了贡士,你可要回家去。”

    黛玉想了想,答道:“弟子自然是想回家去的,可按照时间表,现在是弟子练习骑射的时间,弟子的功课还没有做完,不能回家。”

    长乐公主欣慰地笑了笑,说道:“你虽然聪慧,但我最看重的,是你这份心志,去吧,今日下午的课程我给你免了,你做完骑射上的功课,就可以回家了。”

    神京,荣国府。

    听了林府下人说得喜讯,贾母的老脸笑得跟朵菊花似得,连说了三声“好”,命人打赏。

    王夫人也跟着笑了起来,笑容却有些僵硬。

    林谦中了贡士,只需通过殿试便可成为“进士”,出仕做官。

    “五十少进士”,林谦未满二十岁便成了“进士”……王夫人觉得自己的脸被狠狠地抽了!

    贾政自幼好读书,虽然没有功名,却极为羡慕尊重有学问的读书人,如今,听说林谦高中了贡士,贾政后悔莫及,恨自己为何要把女儿送进宫去,否则,他就有了一位进士女婿了。

    贾政回想起是王夫人执意将女儿送进宫去的,登时怨上了王夫人。

    王夫人在贾母那里假笑了半天,脸上的肌肉都僵硬了,心里十分不痛快。

    当晚,王夫人憋着一肚子火,回到了屋子,见了贾政,王夫人的嘴角挤出一丝笑容,说道:“老爷回来了。”

    贾政一见王夫人,登时气不打一处来,冷哼了一声,拂袖而去,只留下一句“我今日歇在赵姨娘那里”。

    王夫人尴尬地站在那里,周围的下人都恨不得变成柱子,过了一会儿,大丫头奓着胆子问道:“太太,该安置了。”

    王夫人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羞愤,对大丫头点了点头,大丫头松了一口气,忙上前服侍王夫人更衣卸妆。

    躺在热气腾腾的炕上,王夫人觉得心很冷,翻来覆去,却怎么样睡不着……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说得就是王夫人现在的样子。

    神京,紫禁城。

    对于参加科举的考生来说,“中或不中”乃是天大的事情,但对于坐在乾清宫中的太上皇来说,这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小事而已。

    如今,太上皇坐在宝座上,面前站着一个年过四旬的男子,这名男子正在向太上皇汇报:“圣人,那人已经招了。”

    太上皇眼睛中闪过一道精光,问道:“他是谁的人?”

    那中年男子答道:“他说他是浙闽总督赵宇的人,赵宇派他来京都,是为了……”中年男子停顿了。

    太上皇沉声说道:“他说了什么,告诉朕,不得有半点隐瞒!”

    那中年男子低下了头,说道:“他说,赵宇派他来京都,是为了向新皇……投诚。”

    中年男子本以为太上皇会暴怒,却没想到太上皇平静地说道:“赵宇对朕忠心耿耿,朕绝不相信他会背叛朕,定是有人诬陷赵宇,”

    中年男子低着头说道:“那臣再去审问,定要问出背后主使是何人来。”

    太上皇闭上了眼睛,说道:“不用再审了,直接杀了,派人将人头送到赵宇那里,告诉他,朕信任他,绝不相信他会背叛朕。”

    中年男子见太上皇脸上闪过一丝疲倦,便说道:“臣这就去办。”

    太上皇没有睁开眼,只是说道:“去吧。”

    这名男子是一个三品官,却是一个权势滔天的人物,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敢和太上皇叫板的萧乾,也不敢忽视他手中的权势。

    这名男子的名字是“杨冀”,身上的官职是锦衣卫都指挥使。

    杨冀走出了殿门,冷风一吹,杨冀才发现自己出了一身冷汗,看着万里无云的晴空,杨冀的心中却极为压抑:“太上皇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我……到底该做些什么?”

    时间匆匆而过,会试结束后不久,便到了殿试的日子,林家虽然豪富,但林谦穿得却是一身半新不旧的衣裳。

    林如海勉励道:“你已经中了贡士,无论如何,也会有功名的,不用紧张,就当成是一次寻常考试。”

    林谦点了点头,说道:“儿子明白。”

    林谦走后,贾敏便坐立不安,甚至还求菩萨保佑——贾敏不信佛,只不过是自我安慰而已。

    这个时代的科举之路有六道关卡——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林谦一路过关斩将,只要过了殿试这一关,就能鱼跃龙门,获得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荣誉——“进士”。

    林谦考完回府后,自觉考得还不错,让林如海和贾敏都安下了心来。

    转眼间,便到了放榜之日,因知道林谦这次绝不会落榜,所以林如海夫妇并没有太过于焦急。

    事实证明,林谦确实考得不错,中了二甲第五十三名,赐进士出身。

    消息传来,贾敏喜极而泣,林如海也极为欢喜,时隔不久,林府又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林谦中了进士,林府中最忙的便是贾敏和林谦,贾敏在林谦高中的当日,便将早就准备好的请帖送了出去,邀请亲朋好友来林府吃酒,想到林谦都十八了,还没有媳妇,贾敏又开始准备林谦的婚事,准备迎娶萧家小姐,忙得脚不沾地。

    林谦也很忙,这个年代,不是中了进士便万事大吉了,林谦辛苦了近一年的时间,却依然不能闲下来,既要和同年们一起庆祝,又得一起去拜见座师……

    寄予厚望的长子高中进士,还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名次,林如海自然极为欢喜,但是,在得知了太上皇钦点的状元是那个名士后,林如海的心中瞬间敲响了警钟。

    状元是何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新科状元,仪表堂堂,气质不凡。

    贾敏和林谦皆忙得脚不沾地,林如海也不想坏了妻子和长子的心情,便将次子林诚和弟子贾玥叫到了身前。

    林如海压抑着心中的怒气,说道:“太上皇到底想做什么,咱们这位新科状元,雅望非常,只要瞎子才会说他长得丑陋,这是圣人继位后第一次开科取士,新科状元应为貌寝者,从兴祖皇帝重开科举后,便一直如此,虽没有明文规定,但历任圣人皆是这样做的……太上皇这是当着天下读书人的面,从圣人脸上掀下了一层皮来!”

    50难过

    “状元必为貌寝者”,听上去很是荒唐,却是本朝真实存在的不成文规定。

    承瑞帝是本朝立国后的第四位皇帝,承瑞帝之前的三位皇帝,在继位后的第一次科举中,选中的状元,皆为貌寝者。

    前明建文二年,建文帝开科取士,在殿试中考了第一名的那位读书人,名为“王艮”,按理说,王艮应该顺理成章的成为新科状元。

    但是,建文帝觉得王艮长得丑,所以将状元给了一个名为“胡广”的读书人,王艮屈居于胡广之后,做了“榜眼”。

    史书记载:“貌寝,易以胡广,即胡广也。”

    永乐帝攻克南京后,王艮这个被建文帝嫌弃的人,在家中自杀殉国,胡广这个被建文帝钦点为状元的人,则投降了永乐帝。

    投降永乐帝后,胡广平步青云,成为明朝首任内阁的成员之一,被封为文渊阁大学士,官至内阁首辅,死后被追封为礼部尚书,赠太子少师,而且,胡广还是明朝第一位获得谥号的大臣,谥为“文穆”。

    历史总是充满了讽刺。

    不过,风水轮流转,前明灭亡后,建文帝的后人,本朝兴祖皇帝起于草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成为了新一任的大明皇帝。

    兴祖皇帝登基后,虽然没有罢黜发动“靖难之役”的永乐帝朱棣的皇帝称号,但对于那些背叛了建文帝的臣子,兴祖皇帝一点也没有手软。

    胡广,这个背叛了建文帝的永乐朝重臣,被兴祖皇帝剥夺了一切荣誉,开棺鞭尸,然后被悬挂于城门之上,警醒世人。

    之后,兴祖皇帝命人修改了前明的登科录,改王艮为建文二年的状元,称赞王艮为“国之忠臣”。

    再然后,兴祖皇帝恢复了科举制度,开科取士,钦点了一个貌寝者为本朝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兴祖皇帝当着文武百官说了一句话:“国家开科取士,是为了选取有德才的人,而不是选美,从今日开始,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就算相貌丑陋,也可进一甲,也可为官!”

    兴祖皇帝之后的两任皇帝,皆在继位后的第一次科举中,点了貌寝者为状元,经过百年时间的发展,这项传统已经演变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听了林如海的话,林诚说道:“太上皇是在用行动告诉世人,他虽然退位了,但依旧是大明的统治者。”

    贾玥点了点头,说道:“太上皇禅位后,仍居于乾清宫,把持朝政,如今已经是承瑞年间了,此次科举是新皇继位后第一次开科取士,状元非貌寝者,太上皇是想告诉世人,他不承认圣人的皇帝身份。”

    林如海摇了摇头,说道:“没有那么严重……圣人虽然纯孝,但太上皇却不放心,毕竟,圣人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

    贾玥说道:“太上皇是怎么想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朝臣、权贵,乃至天下人是怎么想得,圣人非嫡非长,之所以能登上皇位,全赖太上皇的扶持,如今,太上皇把持朝政,圣人虽为皇帝,却只是‘皇储’……而且,太上皇虽然将圣人扶上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