绷怂? ?
关羽闻言一愣,聪明如他者,如何猜不到刘继的意图。山阳王家是整个关东士族的代表之一,与汝南的袁家同时依附在大将军何进麾下。
只要他动手杀了王稻,就会成为整个何进集团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到时整个大汉之中,能保住他性命的人,绝对不超过一手之数,而刘继正好是其中之一。此事之后,他若想要活命,就只能死心跟着刘继。?
关羽红脸微动,看着不断靠近的王稻,凤眼之中一道冷光闪过。?
“噗!”?
一只大脚如闪电般的伸出,正好踢在王稻的胸口之上,一声胸骨碎裂的声音刚刚响起,王稻廋弱的身体便飞出四五米远,撞翻数个案犊之后,重重的摔到了地上。?
被关羽一脚踢的胸骨明显塌了下去的王稻,吐出口中的淤血后,奋起全身最后一丝余力,指着刘继说道:“你…一…定…会…后…悔…的!”?
“后不后悔不用你操心了!”刘继明显对于这个将死之人的威胁不屑一顾,“正如你所做出的选择,最后的结果就是身死族灭,后悔又有什么作用?”?
王稻已经提不起丝毫的力气来回答刘继的问题,只能将一双愤怒的眼睛狠狠瞪向刘继,片刻之后,王稻眼中的神采终于逐渐消失,彻底死去。?
看着王稻死去,关羽知道他已经彻底打上了刘继集团的烙印,他的性命也将与刘继息息相关。?
“云长!”刘继摇头轻叹,对着身旁的关羽笑道:“你这一脚也确实够狠的。”?
“不过,我喜欢!”?
关羽闻言后顿时怒哼一声,便将头转向一边,自顾自闭目养神去了。?
对于关羽的无礼举动,刘继早已经习惯了,见状只是轻轻一笑,便吩咐门外的兵士,将王稻的尸体抬了出去。?
刘继看着面前如同破革一般被抬出去的王稻,不由戏谑的想道:“得罪了整个关东士族的关羽,刘备还敢收留吗?哈哈!”?
王稻之死不过是这场屠杀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定陵县城之中的屠杀仍在继续,直到深夜时分,陈宫,赵云和刘勇才满身血迹的向着县府走去。?
“公台,子龙,阿勇!”刘继见三人出现在门口,连忙起身问道:“事情可还顺利?”?
“君候放心,一切都很顺利!”?
“君候!”陈宫微微向前跨了一步抱拳说道:“经过审查,此次勾结黄巾叛贼入城的大族共有十三家,其中以王家为首,其余十二家皆是受其蛊惑!”?
“恩!”刘继点了点头,挥手示意三人先坐下后,继续说道:“这些家族的成员都抓起来了吗?”?
陈宫微微一笑,回道:“今夜一共杀了反抗的大族成员两百多名,捕获成员四百多人,还请君候示意该如何处置这些人!”?
“这么多人?”刘继有些发愣,若是将这四百多人全部杀了,只怕他屠夫之名就要坐实了,“将这些人全部关入大牢,待平定黄邵之后押送洛阳,交给天子处置。”?
陈宫微微点头,既然首恶王稻已除,他也不会计较这些无关轻重之人的死活了。?
“你们先下去吧!”刘继有些疲惫的挥手示意三人离开:“子龙,整顿军务的事就交给你了,等到徐奉等人到来,便直取阳谷!”?
“诺!”
…………………………?
洛阳,大将军何进府中。?
王谦此时正双眼通红的看着从定陵送来的密函,还未看到一半,豆大的汗珠便从他的脸上落下。
“刘继小儿,简直欺人太甚!”
信笺看完之后,王谦只感觉一股恶气从腹中缓缓升起,直冲脑门。
“兄长…!”
王谦愤怒的扔掉手中的白绢,整个身子开始微微颤抖起来。
正从门外路过的王粲,听到王谦凄厉的大喊声后,慌忙跑了进来问道:“父亲,你怎么了?”
“你伯父…”王谦擦干眼中的泪水后,指着地上的白绢,悲声说道:“你自己看吧…”
王粲连忙捡起地上的白绢,仔细看了起来。看完之后,王粲顿时大惊:“伯父被刘继杀了?”
“恩!”王谦一张老脸泪痕犹在,看着王粲说道:“就在十多日前,我们王家在颍川的分支,几乎被人灭族!”
“刘继小儿,简直犹如疯狗一般,竟然做下如此惨绝人寰之事!”
王粲闻言一愣,“父亲,那刘继为何要诛灭我颍川王家?”
王谦微微一叹,说道:“据说是你伯父勾结黄巾叛贼入城,害死了定陵县令。”
“这…”
“此事我定要上凑天子,我王家累世三公,素有清名,怎能这般任人欺辱!”
王谦说完之后,便要抬步向着门外走去。王粲见状连忙一把拉住,悲声说道:“父亲不可!”
“粲儿,让开!”王谦想一把甩开王粲,却又怕伤到他,只好回身说道:“难道就让你的伯父这么死了吗?”
“父亲,若是此时面见天子只能将事情变得更糟!”王粲见王谦依旧拖着他向外走去,连忙跪道:“父亲,父亲!”
“粲儿,快起来!”王谦看着王粲的手臂被他拉出一条血痕,心中顿时一软:“快起来说话!”
王粲见王谦停住脚步,连忙说道:“父亲,请听我一言,在去面见天子不迟!”
王谦看着还不到他胸口的王粲,心中闪过一丝自豪。虽然王粲只有十余岁,却经常被人称作神童,不仅聪慧异常,更有过目不忘之能,将来一定能够将王家发扬光大。
“粲儿,”王谦轻轻的摸了摸王粲的头,满眼都是慈爱之色,“你说吧!”
“父亲,据信中所言,刘继一下便抓了定陵十数大族,共有四五百人之多,只怕伯父勾结黄巾之事不会假了!”王粲轻轻一叹,“唉,父亲此时若是面见天子,只怕会被那些宦官抓住这个机会,恶言中伤!”
黄巾之乱时,何进被天子拜为大将军,并且趁机大肆扩张势力,在外招揽各地名士,作为羽翼,在内广置党羽,控制朝政。
天子身边的近侍张让等人对何进妄图专权之事非常反对,两个集团虽然表面非常和睦,但暗中却是争斗不休。
王谦此时为大将军府中的长吏,乃是何进的心腹之人,若是被张让抓住勾结黄巾叛贼这个把柄,以张让打压政敌的手段,只怕整个洛阳王氏亦逃不掉灭族之祸。
王谦顿时被吓出了一声冷汗,幸亏有王粲拉着,不然险些酿成大祸。
“粲儿言之有理,如今宦官已有从头再起之势,唉!”王谦脸上忧虑久久不散,沉思一会后,才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道:“粲儿认为此事该如何处理?”
王粲眉头一紧,思虑片刻后说道:“父亲,应该将此事先通知大将军和侍御史袁绍!”
黄巾之乱结束后,何进便上表当时大将军府掾袁绍为侍御史,主监察百官之责。
王谦有些疑惑的问道:“为何要通知袁绍?”
“此事一旦传入朝中,张让必定会借此机会打压关东士族,若将此间的厉害关系告诉袁绍,他定然不能置之不理!”
“父亲,此时最重要的是保住洛阳王氏一脉,报仇之事只能缓缓图之!”
王谦听到王粲的一番分析之后,脸上的哀伤更重,许久之后才点了点头说道:“也只能如此了!”
此时正在颍川为出征阳谷作准备的刘继,全然不知他已经得罪了一个神童,依旧翘首以盼徐奉和三千新兵的到来。
正文第八十五章汉朝士族
2014-8-1819:49:42本章字数:3316
刘继在定陵县亲手下命屠杀了城中十数大族的事,很快便传遍了整个颍川,随后的一个月的时间里,通过颍川一众士人的有意传播,很快整个大汉已经无人不知此事了。
董太后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几乎同时派遣了心腹之人前往定陵,将刘继一顿狠批。
刘继看着案犊上摆了一大堆的谴责书信,心中不由对士族势力之大,影响力之强感叹万分。
在东汉时期,一个人要想通过正规途径做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士人;第二,必须通晓经学;第三,必须被举为孝廉。
州郡举孝廉就是孝子廉士,这是对德的要求。通晓经学也叫明经,这是才的要求。必须是士人,则是身份的要求。
自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除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士人成为了最高一级的平民。
后来平民逐渐分为四种,即士农工商。士,就是士民;农,就是农民;工,就是工民;商,就是商民。农民务农,工民做工,商民经商,士民读书。
士以读书为业,以做官和传承文化为目的。所以士农工商之中,士的地位最高,商的地位最低,他们甚至无权做官。??
这样一说谁都明白,但当时能够达到这三个标准的人还真不多。别的不说,光是通晓经学就很难,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书读,都读得起。如果还要求什么都不做,专门只读书,那就更难。因此,只有那些有书读,读得起,读得进,读得好,而且并无其他职业的读书人,才可能做官。
做官必须读书,读书为了做官,读书与做官就变成了一件事,变成了职业。一个家族,如果以读书做官为职业,就叫“士族”。如果世代读书做官,就叫“世族”。但是,以读书为业的,差不多也都世代为官。所以,“士族”即“世族”。?
由此可见,所谓“士族”,就是由于世代读书做官,而从平民阶级中分化、产生出来的特殊阶层。他们的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垄断仕途,控制舆论,变成豪强。士族为什么能垄断仕途呢?因为一个人既然是有条件读书的,又做了官,他们的子孙后代自然也比别人更有条件读书,更有条件做官。即便读书人多起来了,祖辈、父辈做过官的人,同别的读书人竞争,总要容易些。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做官的人,世世代代都做官,甚至都做高官,比如“四世三公”的袁家就是。这样一来,做官的名额就有可能被若干家族垄断,或者垄断某些官职。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一个人做了官,就有了推荐权,可以推荐别人做官。推荐什么人呢?两种人。一种是自己人,还有一种是社会地位较低的读书人。这些人做官机会较少,一旦被推荐,一般都会感恩报恩,甚至与推荐人在政治上发生从属关系,情感上发生父子关系,成为他们的“非血缘关系家族成员”。一个人,官越大,推荐权就越大;做官的时间越长,使用推荐权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世代做大官,就会形成“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面。这些“门生故吏”也可以推荐别人做官。但他们既然是某某家族的“门生故吏”,那么,他们在行使推荐权的时候,当然要看这些家族的眼色,或者贡献若干名额作为报恩。因此,一个家族的“门生故吏”越多,他们掌握的推荐权也就越多。时间长了,也就垄断了做官权。
第三,享有推荐权的人还可以互相推荐,也就是我推荐你的人,你推荐我的人。这种“投桃报李”的做法也是官场的“潜规则”,人人心知肚明,往往不用讨价还价便能默契地进行。最后是推荐权和做官权都被大大小小的士族瓜分。?
不仅如此,士族控制着整个汉朝的舆论,因为这群人原本就是由于读书才做官,由于做官才成其为士族的,当然最有学问最有文化。因此,作为思想界、文化界、学术界的领袖,士族便不难团结一大批文化人,这就是名士和太学生。太学生就是太学里的生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后备干部”。名士就是社会上的知名人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社会贤达”。名士不一定出身士族,有的名士还兼有其他身份,比如窦武是外戚兼名士,刘表是宗室兼名士。但不论何种身份,都与士族关系密切,大体上是名士依傍士族,士族借重名士,太学生则成为他们的拥趸。
所谓的“名士”,就是现代的“意见领袖”或者“公众人物”。这些人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发表意见,褒贬人物,议论时政。这种意见,当时就叫做“清议”。清议的影响力很大,杀伤力也很强。一个人,如果被清议所褒扬,就身价百倍;如果为清议所不齿,就臭不可闻。清议的力量这样大,发表清议的名士又和士族站在一边,还有太学生作为呼应,士族当然就控制了舆论。?
士族掌握了做官权,就控制了仕途;掌握了发言权,就控制了舆论。有了这两个条件,他们就不难成为豪强。成为豪强也并不奇怪,因为东汉原本就是由豪强(主要是南阳豪强)建立的政权。主宰这个王朝的,也一直是豪强,比如外戚、宦官、大商人。他们也都是大地主。士人出身中小地主,原本不是豪强。但是,士人变成士族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由偶然做官变成了世代做官。做官,地位就高,就有名。做官,权力就大,就有利。既有名又有利,他们的家族,就可以利用自己占有的政治资源和政治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从中小地主变成大地主,成为雄视天下称霸一方的豪强。这样的大姓豪族,就叫“世家大族”,也叫“衣冠望族”,还叫“名门望族”,也简称世族、士族、望族、势族。世家,就是世代做官;衣冠,就是诗书传家。诗书传家,自然有声望,所以叫“望族”,也叫“名门”。世代做官,自然有权势,所以叫“势族”,也叫“世族”。既没有权势又没有声望的庶民之家,就叫“寒门”,也叫“庶族”或“寒族”。?
显然,士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阶层。他们不是贵族(皇亲国戚),也不是庶族(普通平民)。属于平民阶级,却比平民高贵;不能世袭官职,却能垄断仕途。就性质而言,他们是“半世袭的准贵族”;就地位而言,是接近贵族的“高级平民”。他们与名士的关系最为密切,有联系也有区别。区别在于:士族是族群,名士是个人;士族必须做官,名士则不一定。但在多数情况下,名士与士族的阶级立场、道德观念、政治理想是一致的。因此士族往往充当名士的后tai老板,名士则往往充当士族的代言人。
汉光武帝以后,逐渐开始重文轻武,所“重”的“文”也非汉武帝时期“外儒内法”的“文”,而是更偏重于“纯儒学”,尤其以研习“古文经”的士人,“古人经”是始皇帝“坑?儒”的“幸存者”,当然不可能跟法家思想沾上边儿。
后汉欲行“王道”,而“王道”早在周王东迁时就已寿终正寝,根本不可能再造盛世了。
后汉立国之初所推行?的“纯儒学”经过皇帝的干预,大力发展谶纬之学,更倾向于人造神学,甚至有“代汉者,当涂高”的预言,这当涂高,指的便是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袁氏。
相对于前汉初期的“无为而治”,后汉前期的“重文轻武”在政治意义上实在是短视之为。
而士族的最终政治理想是什么?
他们只是想建立一个由士人阶级掌握的政权而已,此时权倾天下的何进,亦不过是关东士族选出来与宦官对抗夺权的政治代表而已。
汉朝真正灭亡,与士族垄断官吏选拔和宦官争权夺利脱不了干系!
………………
颍川之地多山川湖泊,因此一到春天便是细雨连绵。
因为这一场春雨的耽搁,徐奉,张郃和苏青若带领的三千新兵,直到二月下旬才缓缓到来,一起到来的还有明灯和数百辆遮盖十分严实的牛车。
刘继高兴的将被张郃残忍操练了一个月的新兵安排好进军营后,连忙召集众人商议出兵之事。
徐奉张郃苏青三人连忙行李说道:“君候!”
“月余不见,三位风采依旧!”刘继微微一笑,“诸君既然来了,我欲三日后出兵,诸君认为如何?”
陈宫摇了摇头,说道:“君候,斥候刚报,汝南黄巾贼帅刘辟带着万余精壮已经向着阳谷赶去,准备支援黄邵!”
“万余精壮?”刘继微微一愣,黄邵号称的三万兵力之中,以老弱妇孺居多,真正能战者不过万余,此时加上刘辟的万人,足足有两万多人了,“刘辟到哪里了?”
陈宫说道:“预计今日就会到达郾县!”
刘继有些担忧的说道:“贼众势大,恐难破之!”
“呵呵!”此时却听一阵轻笑之声响起,刘继一看,戏志才正面露不屑的看着门外说道:“一个刘辟,破之易如反掌,君候何必忧虑!”
刘继连忙问道:“志才可有妙计破敌?”
“恩!”戏志才点了点头,将目光重新放到了刘继身上,“正有一计!”
正文第八十六章兵发阳谷
2014-8-1819:49:42本章字数:2251
刘继一脸兴奋的问道:“志才,计将安出?”
“呵呵!”戏志才缓缓从座榻上起身,将目光投向了屋外连绵的细雨之中:“君候所忧虑的不过是刘辟与黄邵合兵一处而已,志才斗胆向君候讨要千名骑士和勇将一名,七日之内定可破刘辟援军!”
刘勇闻言顿时怒目一瞪:“军中之事岂是儿戏,你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文弱书生,竟敢妄言七日便破一万大军?”
戏志才微微一笑,将目光从屋外收回之后,又从在做诸人的脸上一一扫过:“刘军侯,我军此时占据地利,又有骑兵的优势,未尝不可一试!”
陈宫见刘继微笑不语,只好起身说道:“君候,此时正应派遣骑兵沿途马蚤扰刘辟大军,阻止刘辟与黄邵合兵一处!”
“恩!”刘继轻轻点头,无论如何应该先阻止刘辟到达阳谷,为他破黄邵赢取时间:“志才,子龙听令!”
“命赵云率领本部千名骑兵,即刻前往郾城方向,戏志才为随军司马,参赞军事,务必阻止刘辟大军与黄邵合兵一处!”
两人连忙抱拳答道:“诺!”
“其余诸人率领本部兵马,明日随我前往阳谷先破黄邵!”
阳谷位于定陵县西南五十里处,刘继带着三千新兵行了三日,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阳谷。
“此地三面都被大山环绕,只有一个狭窄出口,果然是个易守难攻的险地,”陈宫站在刘继身旁,指着不远处的阳谷继续说道:“若是黄邵死守不出,只怕…”
“是啊!”徐奉也是一脸凝重之色,望着人声鼎沸的谷中说道:“谷中空间颇大,数万人生存也不会觉得狭窄。两旁山崖虽然只有百米高,但却光滑如平镜,根本无处攀登,看来只能强攻了!”
三千新兵强攻数万人防守的险恶要塞,徐奉对此事的结果,只能摇了摇头。
刘继轻伸手掌,却并未感觉到手心的湿润。
雨停了!
“我已有一法,可破贼众!”刘继微微一笑,看着乌云逐渐散开的天空说道:“诸君明日且看一场好戏!”
第二日清晨,诸人便早早来到了中军大帐之中,期待着刘继所谓的好戏。
“诸位来得好早!”刘继挥手示意众人坐下后,对着身旁的亲兵说道:“去将明灯大师叫来!”
等到亲兵出了大帐,刘继才缓缓说道:“黄邵区区小贼,不足畏惧!”
陈宫笑道:“君候胸有成竹,看来今日这黄邵定要命丧此地了!”
徐奉脸上担忧不散,看着刘继一脸自信的模样又忍不住问道:“君候不要卖关子了,究竟如何破这如同乌龟一般防守严实的黄邵?”
刘继神秘的说道:“能破此贼的非我,而是另有其人,伯才勿慌,等下就知道了!”
众人坐了不久,帐外便传来一阵沉重的脚步声,随后明灯犹如铁塔般巨大的身子从帐门之中挤了进来。
对着众人行了一礼后,明灯才对着刘继说道:“君候,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
“好,这些天辛苦大师了!”刘继抚掌而笑,随后对着众人说道:“诸君随我出营,会一会这黄邵!”
刘继带着众人刚刚走到谷外一箭之地,便听到一阵叫骂之声传来。
“刘继小儿,我阳谷兵精粮足,据险地而守,就凭你区区三千新兵就想攻下吗?”站在巨石上的中年壮汉转身对着身旁起哄的黄巾士兵嘿嘿一笑后,又对着刘继的方向大声喊道:“还不快滚回阳翟去,免得在这里浪费大爷的时间!哈哈!”
刘继策马上前,大声问道:“喊话之人可是黄邵?”
石头上的壮汉笑道:“某家正是你家大爷黄邵!”
“黄邵匹夫!”徐奉听到黄邵多次辱骂刘继,双眼顿时气得通红,大声回道:“我定取你狗命!”
黄邵闻言一笑:“哈哈,有本事你就攻进来,我大好头颅在此,就看你的本事了!”
徐奉闻言顿时气急:“你…!”
刘继见状轻拍徐奉手臂,轻声安慰道:“不过一黄巾小贼,伯才何必与他置气!”随后又对着黄邵的方向喊道:“黄邵,此时投降还为时不晚,我再给你一注香的时间,若是你仍然执迷不悟,就别怪我翻脸无情了!”
“投降?哈哈!”黄邵大笑:“有本事就攻进来,想让我投降,门都没有!”
刘继也不答话,只是目光炯炯的看着黄邵,等待着时间一分一秒的缓缓流过。
黄邵被刘继看得浑身都不自在,一颗颗鸡皮疙瘩从身上冒起。
“刘继小儿,要攻便攻,何必如此看着我!”
在黄邵的叫骂声中,一刻钟的时间转眼便到!
“既然如此…”刘继轻轻挥手,对着明灯说道:“准备去吧!”
随着刘继的命令,百辆被干草遮盖得严严实实的牛车,终于被无数兵士掀开了干草,露出了牛车上的巨大木箱。
“开箱!”明灯洪亮的声音响起。
木箱被打开,首先露出的是一团细心折叠好的粗布,粗布下面是一个可以容纳四五人的巨大竹框。
这霍然就是上百个热气球!
“恩!”刘继走进一看,与想象中的热气球几乎一模一样,顿时满意的点了点头:“不错!”
“明灯大师,这热气球大概能飞多高?”
明灯正捡起地上的桐油罐,对着竹框上的铁盆倒了进去,听到刘继的问话后,连忙将手上的活计交给了一旁的兵士后,回道:“若是五个人的话,只能飞到四五十丈的高空!”
刘继心中略微一算,四五十丈的话大概也就一百五十米了,恰好可以飞过阳谷的山头。
“恩!”刘继微微点头,又问道:“明灯大师,若是只乘两人,可以携带多少桐油?”
明灯对着竹框一阵比划后,说道:“大概可以携带十罐!”
一罐桐油大概二十斤,十罐的话也有两百斤了。刘继侧目望向阳谷之中,看着依旧咒骂不停的黄邵,眼中狠色一闪而过。
一百个热气球就是两万斤桐油,足够把阳谷付之一炬了!
“徐奉,苏青,张郃听令!”
“带领本部兵士围住谷口,所有逃出来的黄巾士兵一律生擒,不得有勿!”
三人连忙上前答道:“诺!”
正文第八十七章阳谷之战
2014-8-1819:49:42本章字数:2234
随着刘继一声令下,上百个热气球缓缓升上了天空,巨大的竹框在热空气的带动下缓缓而起,很快便飞上百米,成为一个拳头大的小点。
刘继看着高度差不多了,便转身对着手持大旗的明灯吼道:“准备丢桐油!”
明灯点了点头,手中大旗对着连挥数次后,在天空飘荡的竹框之中便冒出数个人影,手拿一个人头大小的陶罐,向着明灯望去。
明灯一声大喝:“丢桐油!”,手中大旗也同时向下狠狠一挥。
欢迎刚落,无数陶罐如雨点一般向着阳谷之中快速落下,随后狠狠的摔在地上,发出响亮的破碎之声。
“这是什么东西?”
看着天上不断掉落的不明物体,将一些慌乱奔逃的黄巾士兵砸的头破血流。黄邵连忙带着亲兵躲到一棵大树之下。
“这味道…”一名黄邵亲兵轻轻的嗅了嗅空中传来的刺鼻气味,顿时脸色大变:“桐油?大帅,这些都是桐油!”
黄邵还未想明白,刘继怎么能将人和物送上百米高空,就被亲兵的一番话吓出了一身冷汗。
“这么多桐油?”豆大的汗珠不停从黄邵的脸上滑落,“刘继是要活活烧死我数万大军啊!”
一名亲兵见不到盏茶的时间,阳谷之中便是满地的碎裂陶罐和四处流淌的桐油,连忙对着黄邵大声喊道:“大帅,快下令突围吧,一旦刘继引火就来不及了!”
亲兵所说的道理,黄邵如何不懂?
只是谷口如此狭窄险恶,仅仅只能容纳十数人同时出谷,如何能够布开阵型,从容突围?
即便能够出谷,也只能成为谷外持弓而立的三千官军的活靶子!
“难道我黄邵真的要命丧此地?”
刘继并没有给黄邵太多感慨人生的机会,每个人做选择的机会只有一次,一道做出了决定,注定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点火!”
上百个燃烧的火把,被站在热气球中的兵士扔了出来,火把刚刚接触地面上桐油,便熊熊燃烧起来。随着桐油的四处流淌,不到片刻的时间,整个阳谷之中都燃起了冲天的大火。
“快灭火!”黄邵此时那里还顾得上被大火烧伤,连忙冲进火场,对着正在四处乱窜的黄巾士兵吼道:“快去打水灭火!”
此时场面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已经被突如其来的大火吓破胆的黄巾士兵,哪里还顾得上听从黄邵的指挥,为免葬身火场,只好慌忙向着没有大火的谷外跑去。
“公台!”刘继微微一笑,指着从谷口成群结队跑出来的黄巾兵说道:“黄邵选了个好地方啊!”
陈宫三角胡微微翘起:“君候之计神鬼莫测,那黄邵怎能想到会有一把大火从天而降,将他如炉中野稚一般烤熟?”
阳谷之中的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才彻底熄灭,黄邵和数以万计的黄巾士兵同时葬身火海,只有不到五千身强力壮的黄巾士兵依靠体力上的优势,从火场之中逃了出来,被守卫在谷口的徐奉生擒活捉。
“阳谷之战几乎不损一兵一卒便大破数万贼军,君候用兵之神,简直让奉叹为观止!”
徐奉将手中的事情处理完后,连忙来到了中军大帐。
“伯才来了,快坐!”
徐奉刚刚进帐,刘继便微笑着拉着他的手臂,做到了他的下首位。对于能够只用三天时间就破了数万如同乌龟一般死守的黄邵大军,刘继显然十分的高兴。
刘继一脸兴奋的说道:“子龙和志才那边有消息了!”
“哦?”徐奉看着刘继面上流露出的兴奋,顿时高兴的说道:“可是有好消息了?”
”是的!”陈宫接过了话头后,继续说道:“赵云和戏志才趁着刘辟在平地之上安营未闻之时,带着骑兵百里奔袭,彻底打垮了刘辟的万余敌军,并且擒获了贼首刘辟!”
“抓了刘辟?”徐奉一脸惊讶,果然若戏志才所料,居然真的靠一千骑兵七天之类破了刘辟,“子龙和志才真乃大才!”
“恩!”刘继点了点头:“我已经派人通知子龙和志才先行带着刘辟前往定陵,伯才,你也下去准备一下,明日大军起程,返回定陵!”
徐奉抱拳答道:“诺!”
刘继带领大军回到定陵的时候,赵云和戏志才已经在城外等候许多时候了。
“恭喜君候旗开得胜,兵不血刃破除盘聚颍川数月的强贼黄邵!”
刘继一脸笑意:“志才与子龙亦是大功一件,千骑便破汝南黄巾贼首刘辟!”
此时正是初春时节,春风之中还带着些许冷意。
“诸位先随我进城细逃不迟!”
一行数人一路欢笑,很快便到了县府之外。门口已经有两人押着一个满脸血迹的魁梧壮汉等候多时。
戏志才微微上前,指着不断挣扎的汉子说道:“此人便是刘辟!”
刘继微微点头:“把他带进来!”
县府之中,刘继高坐主位,对着身下跪着的刘辟问道:“你可愿降?”
刘辟也不狡辩,直接说道:“愿降!”
“好!”刘继轻轻点头:“既然如此,我便放你回汝南,劝降剩下的黄巾来投,你可愿意?”
刘辟理了理凌乱的头发,颓然的说道:“愿意!”
“好,那我就等你好消息了!”刘继轻轻点头后,将目光放在了赵云身上:“子龙,送他出城!”
“可是…”
刘继说道:“没有可是,去吧!”
刘辟对于刘继来说根本就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即便杀了也得不到丝毫好处,纵然他回到汝南后又重新叛乱,也不关他颍川太守之事。若是他真能说动汝南黄巾的另外一名大帅龚都来投,那么就能平白多出上万军队,岂不赚翻了?
对于刘继来说,这不过是一场不需要本钱的赌博而已,他又何乐而不为呢?
刚刚回到定陵,军中许多大事还需要处理,刘辟之事处理好后,众人又寒暄了一阵,便各自散去了。
此时刘继面临一个问题,这五千黄巾降卒该如何处理。
杀又杀不得,放又不能放。
颍川多次经历战乱,各地流民需要许多粮食来安抚,在没有恢复生产之前,只怕无法顾及这些降卒了。
正文第八十八章灵帝驾崩
2014-8-1819:49:42本章字数:2547
刘继和陈宫戏志才等人商量许久之后,最终决定采用军屯之法来安置这群黄巾降卒。
定陵县的豪族几乎都被刘继屠戮一空,刘继趁此机会将大量的无主土地收归府库,这些空闲土地根本无人耕种,五千黄巾败兵正好填补了这个缺口。
只要将今年熬过,这些黄巾降卒就可以自给自足,甚至还能为刘继提供一大批的粮食。
最重要的是,这五千黄巾降卒都是身强力壮的青年,经历过不少的血战和恶战,稍加训练就能直接上战场,到时候只需要派遣一员良将指挥,就能成为一只战斗力不俗的队伍。
屯田的黄巾降卒人数太多了,刘继只好将徐奉,张郃,苏青等人都留在了定陵,带着本部的三千步兵监察屯田。徐奉性格谨慎,将此事交给他最为放心。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不久之后洛阳就会大乱,颍川郡与洛阳相隔很近,出了轩辕关只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便可抵达洛阳。
徐奉是刘继最心腹之人,只有将这只军队交给他,刘继才会放心。
刘继从未想过与朝堂中的大佬们争权,但世事如此,逼得他不做长远之计。此时的他已经被迫卷入了庙堂之争,若是不能慎重行事,下场便是身死族灭之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纵然他不为自己考虑,也不能不顾及跟随他的一众属下。
颍川之战已经告一段落,刘继将屯田之事跟徐奉交代一番后,便和陈宫,戏志才,还有赵云的千名骑兵匆匆赶回阳翟。
再次来到阳翟,城门之在迎接他的人群明显冷清了许多,刘继策马远眺,只有荀彧和数名小吏在烈日之下,焦急的等着他。
“文若,”刘继相隔老远便翻身下了马,对着远处的荀彧跑去:“劳烦文若在此烈日下等候,继之过也!”
荀彧从怀中抽出一张锦帕,微微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水后说道:彧不过受了些许日晒,怎能比得上君候征战沙场辛苦。”
“君候!”身材有些矮小的郭嘉卖力的从众人身后挤了出来,说道:“今晚有酒喝了!”
刘继闻言顿时笑道:“自然有酒喝了,文若可不许食言。”
荀彧行了一礼后,笑道:“今晚当设宴为君候接风,还请君候勿要推辞。”
“文若相邀,我怎能不去?”刘继哈哈一笑后,双眼扫过城门口相迎的众人,脸色顿时一沉:“元常和公则呢?”
荀彧抱拳答道:“前几日已经举族前往洛阳了!”
“恩?”刘继一愣,在这个时代举族迁徙可是不得了的大事,“走了就算了吧,不能与两位大才共事,真是可惜!”
刘继心中明白,钟繇和郭图都是关东豪族袁家的故吏,他们定然是知道了他尽屠定陵豪族之事,所以有意避开自己。
刘继振奋了精神,对着众人笑道:“出征月余,早已经不知道酒是什么味道了,文若还不快些前面带路,让我过一过酒瘾?”
………………
颍川大贼黄邵被刘继一战而定,其余有异心的诸县无不胆寒,基本上都是传槁而定。
刘继任命陈宫为郡主薄,戏志才为郡功曹,征集各县干吏,总算是建立起来一个像样的班底。
汉朝太守任期只有三年,任期满了以后,朝廷曾多次征召刘继到到洛阳任职,都被刘继以各种理由推脱掉了。
公元188年,灵帝因各地叛乱不断,又增新设了“西园八校尉”,征召天下豪杰属之,以御四方。
西园军属于皇帝私家军,灵帝一向宠信的小黄门蹇硕,颇有勇力,因此被任命为统领。
刘继也被汉灵帝亲自下诏,任命为下军校尉,刘继不敢违抗,只好辞别众人,带着刘勇和百名白马义从慌忙奔向洛阳。
其余六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汉灵帝刘宏亲自任命的上军校尉蹇硕不仅统领西园军,就连大将军何进也归他统领,其权力之大,一时无两。
刘继抵达洛阳之后,便派遣信使迅速前往颍川,从五千屯田卒中抽取精壮敢战的壮士千人,由陈宫带领星夜赶往洛阳,补充进正在招募勇士的西园军中。
经过四年的军屯生活,这些黄巾降卒已经逐渐融入到了刘继的集团之中,成为了他的一大臂助。
刘继入洛阳不到半年的时间,便传来了汉灵帝刘宏病逝的消息,还在操练军队的他,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