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无垠星光

第九章:新世界与太空鳐鱼

    方舟作为人类最后的希望,其登船时的安检措施是相当严格的,除了常规的安全检查之外每一位方舟的乘客都在方舟的数据库内录入了自己的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的指纹,虹膜,面部特征,甚至dna序列与笔迹。而依托于主机强劲的性能,灵溪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将这些信息检索完毕。

    很快灵溪就生成了一份报告,跟我先前预想的一样,西泽尼亚确实是个地名,只不过这个地方并不在太阳系的任何一个角落也不在神话传说里,西泽尼亚是个预设的地点,这个名字在主机出产时就被输入进了数据库,方舟进入最终远航阶段后碰到的第一个可殖民行星将会被自动命名为西泽尼亚。根据资料记载这个名字的来源是一位名叫道勒维奇·霍斯特·伊斯坎恩的科学家,他曾是方舟内生态循环系统的设计者,而且现在就在我脚下的这艘方舟内冬眠。不过那张涂鸦并不是霍斯特画的,他的笔迹跟纸片上的有很大区别。在查找相关信息的时候灵溪发现了一篇日记,这篇日记存储在加密等级并不高的公共网络上。

    我不知道方舟的设计者对于合成体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反正他赋予了我各种稀奇古怪的权限,只要不危害到方舟和里面乘客的安全我就可以为所欲为,像这种偷看别人日记之类的事当然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

    这篇日记很长,我觉得它应该不是一天写成的,霍斯特先生似乎并没有随手加上日期的习惯,因为文章中间有很多的空白行,而每一个空白行的前后两篇文章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性。与西泽尼亚相关的文章被用红色标记了出来,从内容上看这时候的霍斯特还没有离开地球,也就是说那时的方舟还没起航。

    上面的人又在催进度了,想不明白为什么联合政府要派这些根本对技术一窍不通的政客来管这个项目,方舟的建造根本容不得任何差错,每一个螺丝钉的位置都要精确到毫米。最近新来的那个叫亚历斯特的胖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工人们的不满,进一步提高的工作强度也很容易引起质量和安全问题。每一艘方舟的建造时间预定在十五年,阿尔及尔盆地那边的合金厂无论是从产量还是质量上都高于我们这边的,而且那边的太空船坞也比我们早了一年半开工,亚历斯特居然提出说要在三个月内赶上甚至超过阿尔及尔,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还不知道从哪里摸出来一本历史册子说书上就是这么说的。然而那本册子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我们一半以上的工程师都心知肚明,那上面讲的是一个炼钢的故事,故事的结尾也告诉我们冒进是不可取的。只可惜亚历斯特那可怜的脑瓜根本看不出这本书的深意,他只是死盯着上面的钢铁总产量不放。这种人就应该送到阿西达利亚去种玉米才对!

    不过听说他很快就要被调走了,上面会重新派下来新的管理者,而且据说这个新的管理者会是一位有着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的高材生,希望他的到来能够稍微缓和一下船坞里紧张的气氛,最好能给我们放个小假休息一下。

    伊芙的病情仍然不容乐观,大夫们已经对伊芙的病情下了诊断报告,他们说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伊芙在痊愈之前无法进入冬眠舱因为冬眠舱的保护液体会侵蚀她已经变异的脑部神经,而以现有的医疗水平即使抑制了病情的恶化也无法修补患者已经变异的脑部神经,它们在接触到冬眠保护液后会快速与其中的特定成分发生反应导致细胞膜溶解。这对我们一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伊芙今年才十二岁,而方舟在三年内就会起航,我不能失去她。

    我是不会放弃的,还有三年的时间,虽然人类的重心都在方舟建设上,,但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我们的医疗水平也在迅速提高,听说科学家们上周攻克了一种不可抑止的恶性肿瘤,我相信伊芙迟早也能好起来。

    昨天上午的工作结束后就到了每周半天的假期,通常这时候我都回去医院里面陪陪伊芙,她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即将到来的事情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未免太过于残酷了,所以我和护士们都骗她说这只是一种很麻烦但是并没有太大危害的病。在一次闲聊中值班的护士告诉我伊芙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控制,但还需要在医院里接受一段时间的抑制性治疗,我对这个安排并没有感到什么不满,在来到这家医院之后伊芙的病情确实得到了很大的程度的好转。护士还问我伊芙有没有受到过什么精神上的刺激,因为她不止一次听到伊芙晚上发病的时候在念叨西泽尼亚这个名字。我私底下问过伊芙,她说这是她为新世界起的名字。于是我告诉护士让她不要担心,西泽尼亚不过是一个女孩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而已。

    但是西泽尼亚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字,伊芙有一个夭折的姐姐,她在一个半月时候死于医疗事故,从那之后我们就不再去任何一家小型医院。但是伊芙绝对不会听说过这个名字,西泽尼亚这个名字只是个非正式的名称,我们对伊芙也守口如瓶,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有这么个姐姐存在过。但是伊芙却说出了这个本该随着那孩子一同离去的名字,我希望这只是个巧合。

    “所以,霍斯特用她已故女儿的名字给新世界命了名?”

    “是的。”灵溪看着报告说。“在方舟启程前的最后一次新世界命名表决上,霍斯特提出的西泽尼亚以百分之七十五点二的压倒性优势击败了对手。”

    “对手起的名字叫什么?”

    “资料库中没有记录,或许公共网络上记载有相关的信息,需要我查找一下吗?”

    “不了。”我摆摆手。“只是随口问一下,既然没有记录下来就算了。”

    “那伊芙最后怎么样,有成功登上方舟了吗?”

    “伊芙最后的结局并没有登录入资料库中,但根据霍斯特的资产记录,他在方舟启程前将自己的全部资产都转入了伊芙的名下,这笔资产的数目大到足够她在肆意挥霍中度过一生。”

    “这有意义吗?”我不解地看着灵溪。“太阳的寿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以现在的科技没有人能够在那样一次超新星爆炸中活下来。”

    “事实上,太阳寿命走到尽头这个说法并不准确。”灵溪随手点出来一些图表。

    “首先与红巨星悠久的寿命,即使是处于衍化末期也能继续燃烧数万年的时间,当然这其中仍有危险因素,超新星爆炸会在下一秒至未来数万年内的任意时刻发生。”

    至此,西泽尼亚的事情暂且告一段落,接下来该为即将到来的外星飞船做准备了。对方已经进入了减速阶段,预计在未来四十八小时内就会脱出超空间,快子探测器上已经能够显示出对方的形状,由于隔着亚空间泡我们只能从外层空间发散的快子捕获到对方的信号,因此探测器上只能显示出一个模糊的三角形。

    灵溪对从方舟释放出去的探测器的位置进行了再一次调整,对方的曲率引擎功率比先前预计的要大,这也使对方能够更加深入恒星引力场。我把探测器部署到预测地点靠近恒星的一侧,探测器与恒星的距离比先前的位置近了大约一个天文单位。

    宇宙是一个能够一次又一次刷新人的三观的地方,这句话是火星一位著名哲学家说的,当然我更倾向于包括那个哲学家本体在内都是我自己瞎编的,反正对这句话我深有体会。

    在二十三个小时有四十三分钟后,传说中的“外星飞船”终于散去了身边的亚空间泡,来自探测器的画面经由量子纠缠通讯无延时地呈现在我面前,我看到了一群太空鳐鱼!当然,并不是真正的鳐鱼,它们大小不一,最大的身长达到了四百余米,小的才几十米,外观呈三角形,且在三角形的底边上有一根长长的尾巴。这些外来物种身体的透光性很好,我透过它们的皮肤甚至看到里面的脏器,我不知道这些生物有没有血液,因为他们的内脏呈梦幻的粉红色,而其全身却晶莹剔透如同水晶雕铸而成。

    这应该是某种外星生命体而不是我最初猜想的宇宙飞船,它们的运动方式完全尊崇了生物的本能,包括在太空中航行时它们都会摆动自己的胸鳍和尾巴。这种生来就拥有空间航行能力的生物拥有超乎寻常的机动能力,它们在恒星系内以亚光速航行时我们的探测器必须要开足功率才能勉强不掉队。

    它们明显发现了探测器的存在,但这些生物似乎对它并没有兴趣,只有几个幼年体在围着探测器打转。探测器传来的扫描结果显示这些物种的表层异常光滑,而在它们体内则聚集着巨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以一个微妙的方式在它们粉色的脏器中流转并通过身体上的小孔排放到宇宙空间中,它们通过这种方式将自身变成了一艘使用非工质推进的宇宙飞船。而能量的来源我也很清楚了,在这些太空鳐鱼的体内无时无刻都发生着核反应,氢元素在它们的内脏发生聚变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而氢元素在整个宇宙中有是相当常见的,恒星,气态巨行星以及星云都储存着大量的氢,或许他们体内的氢正是来源于这些地方。

    不过就目前来看这些会飞的核弹并没有展现出太多的攻击性,我稍稍变动了一下探测器的航速让它跟一个幼年体处在撞击路线上,那只幼年体微微一斜很灵巧地从探测器上方划过。不过它并没有对探测器发动攻击而是调头跟在它的后面。它在吸探测器的尾气!与方舟的零点堆不同,探测器使用的是更为小巧的核聚变反应堆,后者的输出功率虽然有限但相比之下更易于制造和维护。虽然聚变堆排出的废气中氢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但是谁也不能保证这些鳐鱼就只吃氢,看它们沉迷于探测器尾气的样子我想到了地面上那些吸食毒品的人。

    但是显然探测器的尾气对他们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几只幼年体轮流在探测器的喷口后面待了十几分钟就离开了。

    这些鳐鱼总共有十四条,它们从一出现就开始朝恒星前进,鳐鱼们在星系内的巡航速度大约为光速的百分之二十五,一周后它们会触碰到蓝超巨星的表面。不过我觉得它们应该不会撞上去,毕竟一群外星生物组团找死的场面从各个角度来说都太过于挑战三观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