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蓝超巨星三点二光年之外有一颗相比之下黯淡许多的恒星,这是一颗处在主序星阶段的黄矮星,它的质量密度等各项属性都与太阳相差无几,因此它的寿命也与太阳差不多,光谱分析表明这颗恒星已经稳定燃烧了大约四十亿年,对于黄矮星来说这个年龄还是相当年轻的。
不过灵溪告诉我这颗黄矮星内部的核聚变速率相比于其他恒星有着明显的加快,这导致它在主序星阶段只能维持大约六十亿年。但问题是加快后的核反应必然会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事实上这颗恒星理应会膨胀至当前体积的三倍大小,但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这些能量到哪儿去了?
噬星者们聚集在黄矮星的表面补充能量,似乎携带方舟这么个大家伙赶路消耗了它们大量的能量。黄矮星的辐射强度和温度与蓝超巨星相比根本不值一提,这些奇怪的生物直接进入了恒星的表层大气,它们的身形在熊熊燃烧的恒星大气中时隐时现,一些幼年的噬星者时而还会深潜下去再一下子窜出来就如同火星水族馆里的海豚。据说火星水族馆刚刚建立的时候上面的生物还是从地球搬来的,由于火星的重力比地球小很多,那时候经常有海豚趁着管理员不注意跳到观众席上。
在等待噬星者吞噬恒星气体的这段时间里我跟灵溪当然不会闲着(当然主要是她不会闲着,收集数据这种事情她可比我强多了。),事实上我们已经找到了恒星核反应速度变快的原因。在这颗黄矮星的核心有一个金属的内核,其直径大概在两千公里左右,这个内核运转所需的能量大的惊人以至于需要人为将整个恒星的反应速度调快,当然它的威力也是相当强的,它维持着一个异常空间畸变场,这个畸变场被恒星因自身重力扭曲周围空间而形成正常的空间扭曲覆盖,灵溪也是在针对性地扫描中才发现了它的存在。
之所以说是异常畸变是因为这个内核所维持的畸变并不是依靠自身的固有属性而是凭借大量的能量强行扭曲空间。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将宇宙比作是一个具有还原性的平面,那么一颗颗恒星就如同是这平面上的玻璃球,因为它们本身巨大的质量这些恒星会将这个平面压下去一截,而围绕着恒星则会形成一个漏斗状的空间扭曲,所有的行星都在这个扭曲的轨道上高速运转以保证自己不会“滑向”恒星。而内核不一样,就比如有人用手指强行把这个空间的一部分按了下去,以手指为中心也会形成一个扭曲场,这个扭曲场本质上跟恒星因自身重力星城的扭曲场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由于空间自身的还原性,手指必须一直保持对空间做功才能保证这个扭曲场稳定存在。放到现在的情况来说这根手指就是黄矮星内部的那个金属内核,而它的能量来源正是整个黄矮星。
噬星者吃饱喝足之后离开了那颗可怜的恒星,虽然对于后者来说它们吃掉的部分最多也就是一秒钟不到的能量,但是作为一个大个子被这些小不点在身上钻来钻去还真是怪没面子的。
噬星者离开恒星之后却并没有走远,准确说它们只是从恒星的“内部”转移到了表面而已。这些噬星者浑身释放出强烈的光芒,这些光芒是由剧烈的核反应造成的,剧烈的核聚变导致噬星者的体表温度很快超过了恒星,在热量监视器上来看它们就好像是黑夜中的萤火虫一般耀眼。不过当我正对这一现象感到惊奇的时候,灵溪却注意到了别的事情,噬星者并没有约束这些闪光,由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伴随着反应的持续开始以光速向周围的空间发散。然而发散的总量总是比产生的能量要少一部分,有大约百分之十五的能量在离开原点之后消失。灵溪猜测消失的这一部分能量应该是通过一种难以被直接观察到的手段或者设备转移到了内核之中,因为她检测到来自恒星内部的异常畸变场正逐渐增强并从恒星原本的扭曲场中分离出来。随着能量的逐渐注入整个装置也渐渐苏醒过来,远处的星光已经发生了抖动,恒星附近的空域已经发生了肉眼可见的扭曲,大约五分钟之后远方的星光已经从点变成了一条条曲线,整个宇宙仿佛都以这星系为中心卷了起来,等到整个过程完成之后我看到了无数个太阳,甚至利用高倍光学望远镜我还看到了它旁边的无数个方舟,这种感觉就像是你站在两面正对着的镜子中间一样。只不过方舟现在不是停靠在两面镜子中间,而是停留在一个由镜面构成的球里。
当然,并不是彻彻底底的镜面,来自远方的星光依旧能够投射进来,不过却很稀疏而且发生了严重的形变,整片空间已经变成了一个闭合的玻璃球,无论朝哪个方向看去都能看到一连串的黯淡恒星,甚至是停留在它旁边的方舟。
空间内的各种辐射信号简直一团糟,各种辐射在穿过一层空间泡之后散发到外界的宇宙,但是更多的则被反射回球里,通过快子信号我们勉强测算出这个球的直径在3au左右,我不知道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人做的,但应该不是噬星者族群的产物,它们的智商还没到那个程度。
智力和身体强度往往成反比,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就是这么来的。当然也有一些例外的生物,在前宇航时期地球上曾生活着一种名叫欧鳇的鳍足目生物它们平日里生活在食物富足的水中,在吃饱喝足之后偶尔也会上岸晒晒太阳,其聪明的头脑和发达的肌肉组织使得他们通常以抢夺他人的劳动成果为食。当时生活在水底的一种名为非鳅的水生生物就常常受到欧鳇的压迫,非鳅们在收集完食物之后常常会聚集在一起对食物进行分配,由于弱小的非鳅难以获取到足够的食物,因此它们必须依靠这种平均分配的方法来维持族群的生存。每当非鳅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欧鳇便会对非鳅发动攻击,通常三到五只欧鳇结队便能冲散几十只非鳅,它们在非鳅的食物翻找那些富有营养的东西并将它们带到岸上食用,离开时它们还会用学会的非鳅语言嘲笑非鳅。由于非鳅无法在脱离水中环境,对于欧鳇的这种行为它们也无可奈何。
但造物主都是公平的,欧鳇的寿命只有五年而且繁衍速度极低,再加上其因肉质鲜美而被人类大量捕杀,很快这些生物就只能在保护区和水族馆见到了。
原本我以为包裹方舟的是一个超大型的亚空间泡,但很快我就发现不对。亚空间泡内的物体在曲率航行的过程中虽然短暂脱离了现实宇宙但是与后者还是有相当紧密的联系的,透过空间泡你能够看到外面扭曲的星光。当黄矮星的装置彻底启动之后我们就立刻彻底脱离了现宇宙,而黄矮星本身似乎是一个固定的装置,它并不随着我们的运动而改变自身的位置,几乎是一瞬间这片宇域就暗了下来,透过半透明的空间膜我看到外面也不再是熟悉的星空,一片漆黑中有着类似云的东西存在,这些云朵比周围的环境稍亮一些。就如同在多云的天气里仰望夜空,黑暗的天幕中总能看到一些暗紫色的云彩。
噬星者开始在这片小天地中来回浮动,方舟派出一艘探测器跟在它们后面。我们还在这个空间内撒出了大量的探针,这些探针分布在整个小宇宙的空间膜上,它们传回来的数据将帮助我们分析现在的情况。
逃亡历1年5月14日
毫无疑问的是,方舟现在已经脱离了当前的三维宇宙,这种旅行方式大概类似于超空间跳跃,由于更高维度的物体无法被我们这些低维生物理解,因此我现在只能看到外面那些光怪陆离的云雾。这种旅行方式拥有比曲率跃迁更高的效率,因为高维空间下几乎不存在时间流逝,理论上方舟可以在这一秒进入高维空间然后在下一秒出现在上千万光年之外的宇域。
灵溪正在对高纬空间的性质进行分析,显然这种旅行方式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曲率跃迁虽然能够达到光速的数十甚至数百倍,但是这样的速度对于宇宙浩瀚的尺度来说依旧跟爬没什么区别,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够以上千万倍光速穿越空间的能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