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混淆。假说也是一种假设,对于它最终的真正价值我并不需要确信,但是,我期望这个假说能够通过实验最后得到证实,被证明是正确的,或者被证明是错误的而被否弃。对于虚构的东西我就不会有这样的期望,我从一开始就知道它是假的或是矛盾的,尽管如此我仍然使用它,而且会非常成功。
我们还记得,康德在他的著作中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曾经使用过“似乎”这个表达方式,即在解释理性、心灵、宇宙和上帝的观念时使用过它。魏欣格尔现,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当中,我们始终会把这个方法运用到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去,譬如,在数学中无限小的概念,尽管它是有矛盾的,但也不可缺少。在自然科学、法学、国民经济学、历史学中也有无数类似的假设。又比如,伦理学中的意志自由在逻辑上就是无稽之谈,尽管如此,它仍然构成了我们的道德和法律秩序的基础。在宗教中也是这样,我们仍然保留着那些虚假的和得不到证实的假设,就因为我们觉得这些假设“可爱”,也就是说它们是实用的、有用的并且是必不可少的。
思想是一种艺术。逻辑学是思想的艺术理论。除了逻辑学的正规的方法和技巧规则之外,还有“艺术概念”,非常规的思想方法,也可以说是诀窍,在生存斗争中这些诀窍被证明是合目的性的。其中最重要的诀窍就是虚构。于是,魏欣格尔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究竟是如何从错误的假设当中获得正确的结果呢?他又回答说:思想具有合目的性的有机功能,思想最初只是用于生存斗争的工具,它是为生物的自我保存服务的。思想并不是为思想本身而存在的。在进化过程中——根据“工具超越目的”的规律——思想最终成为一种为思想而存在的理论思想,成为纯粹“认识”的目的,可是思想本来并不是为此而生的,所以对此也是勉为其难。
虚构的世界渐渐地成为一个非现实的自在自为的世界,虽然这整个“虚构的”世界是非现实的,但是它也不是无价值的。恰恰相反,对于人类的较高级的精神生活,对于宗教、伦理、美学、科学来说,这个非现实的“虚构的”世界甚至比“现实的”世界更为重要。魏欣格尔因此而得出一种完全改变了的真理概念,“真理”就是可预性,就是一种经验的可预测性,我们由此而获得希望,并且根据它来正确地调整我们的实际行为。如果虚构的世界实现了它的目的,那么它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真实的”。真理就是对于生活的实用性。根本就不存在另一种衡量真理的“客观”标准。魏欣格尔与美国实用主义的共同之处现在看来已经是再清楚不过了。
73?新本体论和新形而上学(1)
20世纪的哲学思想运动——如我们在本章的开篇所说——并不是按先后顺序相继生的,它们大部分都是并列展的。就此而,我们可以称20世纪的哲学是一种“多声部世纪”里的哲学这是库尔特·霍诺尔卡的一本研究20世纪音乐书的书名。。
(1)批判本体论:尼古拉·哈特曼
哈特曼的主要著作是:《认识的形而上学纲要》、《伦理学》、《精神存在问题》、《本体论基础》、《可能性与现实性》及《实在世界的结构》。上述著作中的后面三部构成了哈特曼本体论哲学的体系。哈特曼的《本体论的新方法》是一本入门性的书,其基本内容可概括如下:
新旧本体论
虽然认识范畴以我们的认识为基础,但是认识范畴并不是最先而是最后被认识的。与此相反,本体论则是自然认识的延续,毕竟康德也不是从判断形式的图表中推断出范畴的图表,而是从他对对象的渊博知识中推断出范畴,只要他那个时代的科学所能认识到的知识,他都加以利用。因此可以说,不存在对于范畴的先验认识。
存在的范畴——倘使它与我们的认识范畴相一致,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看也似乎如此——是否确实导源于我们的认识范畴。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恰恰不知道认识范畴在多大程度上与存在范畴相一致。除此之外,我们还缺乏对我们的认识范畴的直接认识。人对自然的认识总是直接面向自然对象的,人对认识本身的反思则是认识后来的展阶段。我们必须走另一条道路,也就是采用从内容中推断出结论的方法,也就是以科学认识的全部成果以及人类在其他领域内的全部经验为依据,并且以分析的方法从中剖析出存在的范畴。这种方法就叫做范畴分析。关涉现实性概念的几个基本错误必须从一开始就加以避免。
先,我们不要把现实性与物质性相混淆。人的命运、历史事件以及其他许多事都不是物质性的,但是,它们仍然是极其现实的,它们在人的生活中都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其次,我们也不要把现实与呆板的存在等同起来,恰恰相反,一切现实都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的,因此,要想确定存在也就意味着必须确定变化中的存在方式。再次,我们必须清楚这一点,即在每一种范畴理论中都会残留一些非理性的因素,即使是众所周知的因果性原则,我们对它的最内在的本质也不可能一览无遗。最后,我们也不要把范畴与其构成物及其多样性相混淆,物质的东西、植物、动物、人类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存在等级,但是,这每一种构成物本身也已经包含了不同的存在等级,我们需要先对其进行剖析。
与所有以前的本体论所采用的方式相比,哈特曼的“批判本体论”认识实在世界的方式存在两点区别:第一,对哈特曼来说,实在世界既非不能被完全认识,也非能够被完全认识;毋宁说,它只可以在某种限度内被认识,或许甚至可以说,它不被认识的程度比它被认识的程度要更大一些。第二,哈特曼试图避免哲学通常所犯的那个错误,即当一种哲学原理在某个存在领域内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人们就不加思考地把这个原理运用到其他领域中去。
在20世纪的另外两位思想家那里也产生了一种批判本体论的认识论萌芽,我们在这里也应该提一下他们的名字:埃利希·贝歇尔和埃洛伊斯·文策尔。
实在世界的结构
在实在世界中,整个存在是由四个主要阶层构成的。分别由有形的物质和生命体组成的两个较低的阶层共同构成了外在空间世界,在其上面是一个非空间性的世界,也分为两个阶层,一个是灵魂现象的阶层;一个是精神现象的阶层。
这些阶层必须从本体论上加以确定,先要确定它们固有的范畴;其次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够证明某个范畴是一切阶层所共有的,但又不仅仅限于此,也就是将这个范畴置于物质性的实在阶层之下来考虑,那么这些范畴就可以被称为基本范畴。作这样的分析必须要有批判的精神而且也要小心谨慎,我们不能把一个阶层的范畴不假思索地套用到另一个阶层那里去。在最低的阶层那里被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对于认识生命和精神来说则是远远不够的,唯物主义的缺点就在于此。
83?新本体论和新形而上学(2)
同样,精神范畴也不适宜于对物质范畴的把握,这也就是黑格尔所犯的错误。中间阶层,即由生命体构成的阶层,也不允许把他们的范畴任意地套用到其他阶层那里去。虽然这样跨越界限便于人们用一种原则解释世界,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获得一个真实世界的完整图像。当然,范畴之间打破界限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世界的统一性——此外也不应该先入为主地以此为先决条件——并不仅在于一种原则的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也可以是一种结构的统一性和一种连贯的秩序。
以上仅仅是几点预备性的说明,范畴分析本身也是一门完整的科学,因此在这篇简短的叙述中不可能说得清楚,不过我们可以把最重要的几点归纳如下:
基本范畴可穿越存在物的所有阶层,它是存在物各阶层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借助于它们,世界的某种统一性特征便有可能昭然若揭。这一类基本范畴是:统一性和多样性,一致性和矛盾性,对立和范围,基本要素和结构,形式和物质,决定性和依赖性等。这些基本范畴的每一种会从一个阶层转变为另一个阶层。
譬如,决定性在物质的范围内具有因果关系的形式,决定性在生命体的范围内就表现为完全另外的形式,它表现为部分功能的彼此合目的性,表现为整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表现为生命个体的可再生性,这个过程是由遗传系统控制的。心灵活动的决定性形式几乎还是个未知的领域。在精神存在的阶层,决定性的形式则表现为目的性,包括人的所有道德愿望和行为的有意识的活动都具有目的性。价值的决定性是精神领域内的另一种形式。另一方面,独立性也是每一个存在阶层中的重要因素,这是一种“范畴的创新”,它构成了每个阶层的独特性。经过对基本范畴和个别阶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之后,哈特曼总结出了如下的五个“划分阶层的规律”:
1在叠加在一起的所有存在阶层中,较低阶层的范畴总是会再现于较高阶层的范畴中,但是,较高阶层的范畴却从来都不会再现于较低阶层的范畴中。范畴之间的跨越只会是从低到高,而不会从高到低。
2范畴的再现也总是有一定条件的。不是所有较低阶层的范畴都会在较高阶层的范畴中再现,也不是所有较低阶层的范畴都能够毫无困难地延伸到一切较高阶层的范畴中去。这种再现在某个阶层也可能会中断。
3从较低阶层跨越到较高阶层的过程中,再现的范畴也会生转变,它会被较高阶层的特性所消化吸收。
4较低阶层的范畴的再现永远都不会影响较高阶层的范畴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总是因一种范畴创新的加入而产生,这种范畴创新则是因新形式范畴的出现而形成。
5存在形式的递增序列并不构成一种连续性。当范畴创新的因素在这个序列的许多特定的切入点上同时加入新范畴的时候,存在阶层则会明显地相互远离。
哈特曼也以类似的形式列举出了个别阶层中的一系列依赖性。毕竟也存在一些涉及范畴之间联系的原则。旧形而上学中的一系列偏见借助于这种阶层分析的方法就可以被消除。比如那个极端引起争议的问题:世界是由物质决定的还是由精神决定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存在的分层结构则避免了这种一般化的矛盾。
哈特曼又以透彻的分析方法对存在的各个不同范围作了进一步的划分,这在某些方面带有现象学的特点。在他的自然哲学中,又划分为无机存在和有机生命;在他的精神哲学中,又划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精神,如他所认为的那样,语、道德和法律都属于客观精神的范畴。尽管哈特曼的这种划分方式与黑格尔的有些类似,但是哈特曼得出的结论却与黑格尔不同,甚至可以说恰恰相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哈特曼的阶层划分学说中,精神对于物质来说是次要存在的东西,因而精神也是较弱的和缺乏持久性的东西。对哈特曼来说,在通过范畴分析而获得的划分阶层的规律中,存在物各阶层之间的独立性、依赖性、相互依赖性或惰性最终显露出了世界的统一性特征。当然,在哈特曼那里,世界的统一性并不表现为一种(在通常的“一元论”意义上的)统一性的原则,不过或许可把世界的统一性看做是一种有秩序的结构,对我们人类来说,这个结构在我们的认识界限之内也是可以被认识的。然而,哈特曼认为,在这个只能被部分地认识的结构统一体的后面,假如我们还试图去寻找一个在终极原则或人格化上帝的意义上的“宇宙终极因”,那根本就是毫无意义的事。
93?新本体论和新形而上学(3)
人——决定论与自由
在日益尖锐的矛盾中,旧有的思维模式对于人的考察已经不再适用。人是集全部阶层结构于一身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把握住人的本质。此外,我们还应认识到,这同一个阶层结构也在人的实在世界的结构中存在着,所以说,如果不理解世界,我们也不可能理解人,同样,如果不理解人,我们也不可能理解世界。
自由问题在阶层分析的光照下似乎也完全改变了颜色。决定论与自由在每一个阶层都有不同的意义。过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所有尝试都是从决定论或非决定论的错误观念出的,决定论不能与自由达成一致,非决定论不能与自然规律达成一致。这样,我们就总是会遇到不可克服的矛盾。康德作出了天才的选择,他撇开非决定论来理解自由,他认为,若想将决定论与自由融合起来,人们就必须假定,在由因果律决定的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自由世界。
因果决定论完全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范畴阶层上与自由达成一致。简单地思考一下就可得知,恰恰这种因果关系可以通过一种更高的级别而“转变形态”。因果过程对于结果是漠不关心的,可以说它是盲目的。每一种新加入的成分都可能改变过程的方向。看似牢不可破的自然的因果关系甚至为人类对它的干预提供了条件。因为,一旦人类看清了这种规律性并努力使自己适应它,那么人就可以操纵这个过程的展方向。假如宇宙万物不是由因果律决定的,那么人就不可能实现任何目的,因为他无法选择能够帮助他在因果的道路上实现目的的工具。
虽然不厌其烦的提示很有可能会使读者生厌,但是我们在这里还是想再重复说一遍,上述的观点也只是从哈特曼思想世界里截取的一个片段而已。
评价
在一篇题为《哲学思想及其历史》的学术论文中,哈特曼指出,迄今为止的哲学史基本上是一种构造许多伟大的哲学体系的哲学世界观的历史,而不是一种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历史,而且对于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意义深远的思想成果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哈特曼来说,在哲学展史上,思想体系和学术观点根本就不具有什么深远的意义和真正的重要性,毋宁说,具有更为深远和重要意义的倒是哲学所犯的错误和它的失误以及它出于自己思想体系的考虑而削足适履地对事实的歪曲,简之,是那些成问题的东西,或者用康德的话说是“一种科学的展所缺乏的摸索精神”。在哈特曼看来,谁要是以这种方式把哲学的历史处理成思想体系的历史,那么他给出的就是“很多土而很少金子”。这里的金子是指那些经过许多世纪逐渐积累起来的经久不衰的思想成果,这样的成果只有通过对客观问题进行严谨的和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获得。
遵照这样一种观点,哈特曼自己当然也不是一个“体系思想家”。与此相适应,谁要是想研究哈特曼,那么他既不能简单地接受,也不能简单地拒绝哈特曼的观点。先,他必须研究哈特曼对他自己研究的大量客观问题所作的回答。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思想家始终要求人们从实际出,从“问题的整个范围”出,并且他也是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的,可是,他自己却又恰恰爱好无所不包的思想,甚至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因为哈特曼涉猎了经验世界的所有领域以及哲学的所有分支。显然,在科学变得极度专业化的时代,即使一个像哈特曼这样的天才也不可能同时在科学的所有领域内都游刃有余。尤其在生物科学领域内,哈特曼走在了他那个时代的前沿。
哈特曼的哲学没有形成任何“学派”,几乎没有一个思想家可以被看做是他直接的学生和后继者。他的影响之所以迅速缩小,倒不是因为他遭到了正面的反对或“反驳”,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时代精神”已经对他不感兴趣,并且开始转向另一种思潮,主要是转向存在主义。但是,哈特曼并不是孤军奋战,我们也可以把他与一个通常被称为“新形而上学”的较大的思想运动联系在一起,在哈特曼之前就已经产生影响的一些思想家也可以被列入这个思想运动之中。
103?新本体论和新形而上学(4)
(2)新形而上学
有三个人物应得到较为详尽的评价,他们中一个是德国人,一个是澳大利亚人,还有一个是英国人。
或许是巧合,这个德国人与尼古拉·哈特曼同名,他叫埃德华·冯·哈特曼。他死后的声誉经久不衰,这主要是归功于他的青年之作《无意识哲学》,这本书的核心概念是曾经在谢林那里出现过的无意识。对哈特曼来说,无意识是存在的最后根据,是“在物质和意识后面并与之相等的第三种存在”,是世界本质的基础、根源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统一性。哈特曼仔细研究了无意识在物质、动植物、人体、思想、爱、感、艺术创造、语和历史中所起的作用。
哈特曼把他的著作看成是对黑格尔和叔本华思想的综合,其中黑格尔的因素占据较多的成分,黑格尔的世界精神和叔本华的意志都包含在他的无意识之中。这个概念在哈特曼那个时代已极为流行,这主要是通过谢林的学说。如今每个人都知道,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在无意识的世界里现了一个神奇的新大陆,哈特曼应该被看做是这个思想运动的先驱。
当然,诗人作为人类灵魂的伟大鉴赏家早就已经在这个无意识的王国里畅游了,并且从中汲取创作灵感,显然,他们也认识到了无意识的存在。如让·保尔所:“如果我们忽略了那个广阔无垠的无意识世界,忽略了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内在新大陆,那么我们的自我意识的疆域将会变得非常狭窄。我们的记忆就如同巨大而广袤的地球,它旋转着,只有几个被照亮的山峰才能够在我们的意识里凸显出来,而其余的整个世界却隐藏在阴影之中。”
完成了这部“青年之作”以后,哈特曼数十年如一日地精心研究了几乎所有的哲学领域:认识论、宗教哲学、伦理学、美学、自然哲学、心理学以及语哲学,而且他也表了一系列著作,其中也有广为流传的作品。他反复强调说,“无意识哲学”并不是他的整个体系里的唯一一块基石,若想认识和评价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就必须了解他的全部著作。
哈特曼在世的时候,他后来的著作中没有一部能够抵得上他的第一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只是在他去世以后,况才有了些改变。近来人们较少把哈特曼看做形而上学家,而更多地把他看做认识论思想家。他的与此相关的主要著作《先验实在论的批判基础》、《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范畴学》为他的《批判实在论》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家那里,批判实在论已经赢得了它的展土壤。从某种程度上说,批判实在论是处于一种单纯的实在论——它将既有的东西干脆就作为实在的东西来接受——和康德的超验唯心论之间的。批判实在论与单纯的实在论之不同在于,先,它清楚地意识到,被感知的东西只是意识里的东西,还不是“实在”;其次,它把现象世界和实在世界区别开来。但是,与康德的唯心论不同,它是实在论,它不认为实在的外在世界是不可认识的。就此而,埃德华·冯·哈特曼与其同名者尼古拉·哈特曼应获得同等的荣誉。
萨缪尔·亚历山大出生在澳大利亚,他一直在英国生活和讲学。他的主要著作于1920年表,书名是《空间、时间与上帝》。亚历山大的哲学吸收了各种不同的精神营养,除了上述新形而上学的一般特征之外,我们想在下面特别强调他的两种思想。
空间—时间。宇宙的基本要素是空间和时间。这也是亚历山大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空间和时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把它们分开来是一种概念化。实在是由空间—时间点组成的。空间—时间也是形成其他所有东西的材料。我们看到,他的这一思想与相对论极为接近,因为在相对论那里,空间和时间是一个“四维的连续统一体”,物质和万有引力与空间“弯曲”是有联系的。亚历山大的思想并不是依赖于物理学而产生的,这也表明,相对论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其创立者的头脑,而是在科学和哲学的展过程中产生的。
113?新本体论和新形而上学(5)
存在的等级。我们之所以提及亚历山大的这一思想,是因为他的这一思想虽然在名称及内涵上与尼古拉·哈特曼的有些不一致,但是整体来说它们的形式却极为相似,而且这也是当今形而上学的明显特征。
有四种不同的实在等级。其中“范畴”是涵盖所有等级的,在亚历山大看来,时空性就是属于这个等级的。“质”是一个或多个等级所特有的。最低等级的质也会出现在较高的等级中,但是反过来则不可以,存在的较高等级中显露出与前此等级相比更为新颖和不可预见的质。当然,这种从低到高的过渡是连贯的和连续的。究竟较低等级是如何过渡为较高等级的,对此我们不得而知。
阿尔弗雷德·诺特·怀特海是数学教授,他做这份工作直到63岁为止。他和罗素合作表了著名的三卷本著作《数学原理》,后者曾经是他的学生。对于他到了晚年才开始研究的哲学来说,他的这部著作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准备。他的著作是迄今为止对自然科学的成果所做的最完美的哲学处理。他的另两部著作《科学与近代世界》和《过程与现实》为他的形而上学奠定了基础。这两部著作都是他晚年在哈佛教书时表的,从那时起他开始真正转向哲学,其中前一部书读起来比较容易一些。
(3)新经院哲学和新托马斯主义
对历史和思想体系的兴趣也在持续不断地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这种兴趣一开始就转向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实质性内容。为了真正理解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人们又必须追溯它的源头,也就是要从广度和深度上研究基督教哲学的历史展。细致认真的历史研究又推动了一种新的客观化和体系化哲学思想的产生。
献身于这项工作的人大多是从事历史方面的研究,另一些人则是从事于思想体系方面的研究。属于前者的有德国耶稣会会士弗兰茨·埃尔勒、克莱门斯·鲍穆克尔、马丁·格拉曼卜,以及法国人埃田那·吉尔松。属于后者的有康斯坦丁·古布勒特、约瑟夫·茅斯巴赫,还有法国的多米尼克教徒勒基纳尔·马丽·加利高·拉格朗以及德国的耶稣会会士埃利希·普利茨瓦拉。法国人雅克·马里坦也许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他在24岁时改信天主教,后来成为新托马斯主义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新托马斯主义主要是指承袭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运动。就像托马斯是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人物一样,新托马斯主义也是近代天主教哲学中最重要的并且也是传布最广的思想潮流。所以人们有时把“新托马斯主义”和“新经院哲学”作为同义词看待,但是两者并不完全一致。有些思想家从奥古斯丁那里承袭下来的成分要比从托马斯那里来得多,而有些思想家则是从邓斯·司格脱的思想或者从“新经院哲学家”苏阿雷茨的思想出。因此,新经院哲学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
另外,在托马斯主义的内部也存在一些不同的思想流派。不过整体来说这个学派带有一种值得我们注意的封闭型。努力维护一种古老的传统,这在许多思想运动中并不少见,托马斯主义的思想家们也是这样,他们为此写作了大量的专题论著和评论集。最长的托马斯评论集是用拉丁文和法文写成的,竟长达好几十卷之多。这个学派在法国巴黎、瑞士弗莱堡、意大利米兰、德国以及盎格鲁撒克逊都有活动中心。
在认识论方面,这个学派主要是讨论康德的思想以及其他唯心主义学说。一般来说,他们在这方面更倾向于一种批判实在论。
这个学派的中心议题是作为存在学说的形而上学。他们的中心概念就是“能力”和“行为”,或者说是可能性与现实性。在他们的思想中既有亚里士多德对材料和形式的基本区分,也有我们在其他形而上学家那里已经熟悉的存在的等级结构理论,即认为存在是由相互叠加并可跨越界限的等级组成的,其中精神位于最上层——精神是非物质的,它独立于时空中的物质秩序。
从一般特征来说,新托马斯主义与怀特海以及尼古拉·哈特曼的哲学都属于存在哲学,因此,将新托马斯主义放到这一章里来叙述也是合合理的。
124?现象学(1)
(1)现象学的产生
虽然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并不是完全没有受到新康德主义的影响,但是真正给他指明方向的老师却是弗兰茨·布伦塔诺,布伦塔诺起先是一位天主教牧师,离开教会以后,他仍然与经院哲学以及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保持着紧密的精神联系。20世纪哲学与生命哲学和实用主义一样大都带有一种抛弃康德的倾向,在这个世纪的上半期繁荣起来的现象学也是如此。抛弃康德也表现在人们向康德以前的思想家如经院哲学家、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复归。由于许多思想家都是直接承袭了布伦塔诺的学说,这样他后来就成为19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不仅胡塞尔是从他那里出的——其现象学被看做是存在主义的土壤,而且与现象学有密切关系的阿莱克修斯·梅农的“对象理论”也是从布伦塔诺的思想中汲取营养的。
逻辑规律与思维意识的过程是不一致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真理,是一种自在原理。现象学所关注的就是这种观念的客观实体,现象学是一种本质哲学。另一位思想家伯恩哈特·波尔扎诺产生影响比布伦塔诺要早一些,他是哲学家和数学家,同样也是一位康德反对者,而且也是通过胡塞尔才被人了解的。胡塞尔特别强调了他的一个基本思想,即逻辑学不依赖于心理学。
(2)艾德蒙特·胡塞尔
胡塞尔所受到的教育是做一名数学家,他曾经做过著名的数学家k?th?魏尔施特拉斯的助手。他写的第一本书《算数哲学》遭到哥特卢普·弗雷格的激烈批评,他指责胡塞尔的“心理主义”,说他一方面模糊了逻辑学和数学之间的界限;另一方面模糊了逻辑学和心理学之间的界限。胡塞尔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是《逻辑研究》,正好表于世纪之交,人们常常把这本著作与普朗克、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并列放在一起。胡塞尔的核心思想是非常明确的,他拒绝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威廉·狄尔泰称这部著作是“自康德以来哲学的第一次伟大进步”。
我想先再列举一下胡塞尔的其他主要著作。自1923年起,他出版了《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其中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它可以被看做是这整个学派的基础性著作。确切地说,这本著作分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题为《现象学导论》。本书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后来经胡塞尔助手的整理于1952年才表。1929年,胡塞尔表了《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试评逻辑理性》。
希特勒统治时代对胡塞尔来说是不利的。他的另一本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的约三分之二篇幅只能在贝尔格莱德的一本流亡者刊物《哲学》上表。
在写作上述两本著作期间,胡塞尔又撰写了《笛卡儿的沉思》,如书名所表示的那样,这本书先以法文版问世,德文版是在他死后于1950年才出版的。
什么是现象学呢?“现象学”一词是从希腊语phesthi——自我显现,彰显的动词不定式那里引申来的,分词phonon意思是“自我显现的东西”,而且哲学史上自古以来它就与“显现于感官和意识的东西”是同一个意思。
在这个意义上,康德把显现出来的东西放到了物自体的对立面“现象”一词在口语中还有“引人注意的、不寻常的现象”的意思。。在哲学中,“现象学”主要是被赫尔德尤其是黑格尔使用。胡塞尔在他的《观念》的导中解释说,他将要建立的现象学不是事实科学,而是本质科学。为了认识本质,需要一种特别的态度。我们必须将习以为常的认识态度“悬置起来”,而将整个为我们而存在的自然世界“加括号”。我们称这个步骤为“epoche”,也就是说要撇开整个存在的现实世界而进入“纯粹意识”的世界。
读者可能期望胡塞尔能够在他的三卷本代表性著作中列举一些实例,能够向人们展示一下该如何运用他的方法以及运用这种方法将会得到什么结果。但是,在胡塞尔那里我们几乎找不到令人信服的例子,而他的学生如马克斯·舍勒却做到了这一点。他们非常认真地响应了胡塞尔所倡导的“回到事物本身去”的号召,然而他们放弃了他“先验地”提出来的方法,“现象学”在他们那里干脆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无任何偏见的和方法精确的思维方式。
134?现象学(2)
(3)马克斯·舍勒
舍勒的主要著作,特别是他的《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唯物论的价值伦理》是在柏林写成的,他有时作为一名自由作家在那里生活。
舍勒对于伦理学作出了意义深远的贡献,这明显地表明,他不仅把“洞察本质”的现象学方法运用到了认识论领域,而且还把它运用到了伦理学中,运用到了价值领域。价值尼采将这一概念引入哲学中来。有其独立的存在它与物质的存在不同。,我们能够直接把握价值,而且不是通过理性,而是通过感觉。价值的本质是不可改变的可改变的是我们的知识以及我们与知识的关系。。价值也是有等级之分的,价值的最低等级是感官的愉悦,在其上面的价值就是生命感、高贵和平庸,更高一级的价值就是精神价值、认识、真、美、正义,最高一级的价值就是宗教和神圣。舍勒的这种“唯物论的价值伦理”与康德是背道而驰的,他指责康德的伦理学是“形式主义”,而且把感觉从伦理学中排除了出去。
在社会学中,舍勒考察了社会状况与知识和科学展的关系《知识的社会学》。他将知识划分为功能知识、教育知识和幸福知识。他也认识到了社会状况与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但是他否认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持的那种认为唯有社会存在才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舍勒对人类感生活的考察,特别是对同和爱与恨的考察就是运用现象学方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舍勒考察了三个领域:第一,同,又可细分为相互同比如共同悲伤。,绪相互感染比如在人群之中。,“感合一”比如与心爱的人或与大自然。;第二,爱与恨,在这里,人的精神之爱,自我的灵魂之爱和激之爱是不同的;第三,“异己的我”,舍勒在这里考察了在儿童的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你”所扮演的角色。
舍勒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又转向对人类学的研究,他撰写了一本篇幅较小的著作,可惜并没有最后完成。他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人的本质以及他在宇宙中的位置。关于此,我们将在本书的下一章中加以讨论。
除舍勒之外,受胡塞尔思想影响较大的思想家还有亚历山大·普芬德尔和海德威希·康拉德·马蒂乌斯,萨特和海德格尔也对胡塞尔进行了深入研究。
11?存在主义哲学(1)
(1)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存在主义哲学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时代的哲学。这个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为了寻找存在主义的源头,我们必须再回溯到克尔凯戈尔那里去。
克尔凯戈尔的几个思想特点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所共同具备的:
1存在始终是人的存在,是特殊存在方式的人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存在主义哲学都是“人道主义的”,人处于中心位置。
2存在始终是个体的存在,是以特殊方式存在的个人的存在。在此意义上说,所有存在主义哲学都是“主体的”。个体的存在是不可延伸的,个体的存在并非如柏格森所说是超个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