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在海德格尔身上将生一种思想转折或断裂,海德格尔自己常常称之为思想上的“急转”,而且这也意味着他沿着《存在与时间》的道路继续向前迈进了一步。随着这种思想上的急转,人从一个“虚无的占位者”变为存在的守护者和牧人。也就是说,通过虚无,人体验到存在。虚无是“走向存在者的不”,完全的另一个人面对所有存在者。虚无是“存在的面纱”。
这种通过虚无而部分显露和部分遮蔽的存在这也是“存在的面纱”这个词的意义。就是海德格尔的基本概念。那个再三被引用的关于自我封闭的源泉的比喻倒是最能说明这里是意指什么,因为它不能在概念上被领会和说明。存在是根本的基础,是统辖一切存在的意义。由于这个存在是非对象性的,它不能通过存在者有说服力的思想而被认识,因此,对海德格尔来说,哲学就这一点而显然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种科学这种科学始终是与单独的存在者有关的。。毋宁说,哲学是存在的思念,它是处于存在的命令和服从中的思想。这样一来“何为思”这个问题在海德格尔那里就变成“思命令我们做什么”。如果哲学追求“真理”,那么这个真理也不是“正确”或与存在者一致意义上的真理。毋宁说,真理是一种“无蔽状态”。真理是自我掩蔽和自我去蔽的存在,因而理性又回到“审问”中去。“直截了当地说,思是存在的思。这里的第二格具有双重含义,思是存在的思,意思是说思由存在生并且也归属于存在。思同时是存在的思,因为思属于存在,并听从存在。”
《关于人道主义的信》,读者或许会从我们这里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简略陈述中隐约获得一个大致的轮廓,或许还会感觉到海德格尔思想和语的庄重和严谨,并且也许还能够嗅到海德格尔后期著作中的一丝气息。海德格尔从自己已经获得的立场出,接着又去专心致志地探讨一系列问题,他写的那些大量的短小精悍且内容丰富的文章就证明了这一点。海德格尔尤其关注的是语,对他来说,语从来都不单纯是一种人类相互理解和交流的工具。在海德格尔看来,语是一种媒介,“在其中,存在自我澄照并开口说话”。语是“存在之家”这里的存在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存在!并且也是“人类的居所”。如果思想是一种对存在心怀感激的思想,它“在它的说中将存在没有说出的话说了出来”,那么思想就会自觉地去接近写作。思想家和诗人是隔山相望且比邻而居的。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海德格尔花费了许多年的时间去研究荷尔德林,为什么他写了那么多阐释荷尔德林诗的文章。对海德格尔来说,荷尔德林是“诗人的诗人”。在所有伟大的诗人当中,荷尔德林是最纯粹的诗人的化身,是最符合海德格尔理想的诗人。
92?存在问题的阐释:马丁·海德格尔(4)
海德格尔的其他重要思想涉及现代科学的展《科学与沉思》、《世界图景的时代》。值得一提的是,海德格尔还翻译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著作残篇并对其作了详尽注释。在前苏格拉底哲学家那里,在哲学的曙光中,海德格尔现了对存在的理解力,他认为,此后的形而上学丧失并埋没了这种理解力,之所以丧失这种理解力当然并不是由于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而是由于机缘和命运,是因为“受到存在的迷惑”。为了重新揭开存在之谜,为了使古希腊思想家们遗留下的大量断编残简能够重见天日,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拨开两千年以来形成的西方形而上学迷雾。
(4)影响与遗著
在我们这个世纪几乎还没有一位思想家能够像海德格尔这样引起了如此广泛的公开讨论,也许维特根斯坦是个例外。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关于海德格尔与希特勒政权的关系总是不断地出版一些新书,尤其是在法国。确实,在希特勒于1933年上台以后,海德格尔受到了当时德意志民族觉醒氛围的感染,在起初的一两年内,他并没有意识到希特勒选择的道路会把德国引向不幸和毁灭。许多值得尊敬的德国人以及他的同胞的大部分都犯了和他同样的错误,只是他比其他许多人都更早地认识到了这个错误。
第二个原因比第一个更为重要。正在出版中的海德格尔全集使许多海德格尔的鲜为人知的思想得以逐渐显露出来,这为人们认识他的思想轨迹带来了新的光明。这套全集大约有100卷之多,截至1998年,其中的大部分已经出版。海德格尔早期的讲演稿如《现象学的基本问题》表明,当时海德格尔作为一名杰出教师所获得的名誉是理所应当的。在早些时候,曾经有海德格尔的评论家认为,海德格尔的许多著作至今未能付印,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它的大部分仍然隐藏在水面以下,当这些著作的大部分与公众见面以后,很可能会使得我们对海德格尔进行重新评价。我想拿1989年出版的海德格尔全集的第65卷作为一个例子,这一卷的书名是《哲学论文集》,写于1936—1938年。有些评论家认为,除《存在与时间》之外,这本论文集是海德格尔的第二部重要著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本著作都没有最后完成。自1975年开始出版的海德格尔全集的第一部分包含作者在世时已经表的著作,第二部分包含他的讲座文稿,在海德格尔诞辰100周年之际开始出版全集的第三部分,其中包含海德格尔生前未表的著作及演讲集。这个顺序是海德格尔自己确定的,他希望他的某些讲座文稿——特别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逻辑学”的“问题”选讲》,作为全集的第45卷出版——能够在他生前与读者见面。
如前所述,有人把海德格尔的《哲学论文集》看做是除《存在与时间》之外他的第二部主要著作,他在论文集中重新又对《存在与时间》中的中心问题进行了研究。如该书前中所说:“经过了长时间地拖延和压抑之后,我在此重新拾起过去的话题。”这表明,长时间以来,海德格尔就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他只是觉得思想还未成熟,还不足以作为通常意义上的“著作”公之于众,认为那还只是一种思路,或思路的开端。《哲学论文集》带有一种暂时性的特点,因为某些章节经过了较完整地处理,而某些章节则类似于提纲式的工作笔记。
若想简单介绍海德格尔,那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随着他思想的展,他越来越强烈和执拗地使用一种与众不同的语。若想让门外汉去理解他,那就是更为困难的事,况且海德格尔本人也并不希望人人都能理解他,他只为“少数人”而写作,只为那些“为了沉思存在的高贵和说存在的唯一性而甘愿忍受孤独的少数人写作”。这可能会使读者气馁,即使他不知道海德格尔曾经在另一个地方说过,哲学若想把明白易懂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那就无异于自杀。不过我还是想提请读者注意以下几点。
102?存在问题的阐释:马丁·海德格尔(5)
海德格尔写出针对“世界观”的论辩就表明他脱离开了纳粹这篇文章的写作始于1936年,手稿厚达九百多页。。所谓“世界观”是指,它宣告一种对宇宙的认识,它“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这恰恰也是哲学所反对的,因为哲学就是建立在问题之上并不断地提出问题。世界观是为大众准备的,它是“阴谋诡计”,它以“宣传口号”作为斗争的工具。与之相反,哲学则植根于折磨人的困境之中,哲学并不想“摆脱这种困境,而是忍受它并去追究它的原因”。
对海德格尔来说,西方哲学大部分都是畸形展,并没有达到目的这也是他要回归到哲学之初始的原因。,不仅如此,他还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几乎决定我们的思想、追求和行为的西方科学主要是近代科学,因为中世纪的“学说”和古希腊的“认识”都与此不同。。科学不是“一种根本性真理的建立和维护意义上的知识”。在《科学的原则》的第76段中,海德格尔对此作了较深入的说明,下面引述几个片断:
并不存在通常意义上的“科学”。艺术和哲学是“自成一体的”,而科学则必须划分为个别学科。科学的专门化并不是一件坏事或者一种堕落现象,而是科学的本质使然,因为专门化的科学更能够将存在或存在的一个范围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着眼于一个学科或紧紧依靠一种解释方法即返回熟悉的和易于理解的事上去。是严格科学的先决条件。这是科学取得成功的基础,但也是科学的限度。
因果性序列中的思想表明科学的“诡诈的本质”。用这种方式去认识生命则是一种错误做法,这个观点既适用于自然也适用于历史。“人们承认‘偶然性’和‘命运’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这先证明了因果性思想的独断性,因为‘偶然性’和‘命运’只是表明人们对历史事件中的那些不易被认识的因果关系还不甚了解而已。一个历史事件可能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结局,对此历史从来都不能清楚地作出解释。”科学中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即把科学自身的方式方法看得比学科领域更重要。人们并不想了解,构成某个学科领域的基础的存在物到底有哪些本质特征,而只是一味去寻找“结果”,并且这个结果最好要“直接地符合用途”,就这样,每一个“结果”旋即又会给人们带来新的鼓舞,于是人们就又能够心安理得地继续从事研究。
根据几个关于自然科学问题的原则,海德格尔作出如下预测:“随着一切科学追求实用的技术性本质越来越显著,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具体区别也越来越小……”——“作为科学研究和教学机构的大学将会变为纯粹的和‘越来越讲求实际的’企业机构……”——“在大学里,尤其是在一个将要企业化的机构里,哲学将无容身之地,这里所指的哲学是对真理的思索,亦即对存在问题的思索,而不是指那种历史性的和制造‘体系’的学问。”——还有更为激烈的辞:“所有这些人等争相追逐的那个隐蔽的目的都是缘于纯粹的无聊,只是他们对此毫不预知,或者根本无力预知……”“历史性的人文科学将会变成新闻学,自然科学将会变成机械制造学。”
关于“科学的原则”的内容被编排在论文集的第二部分,标题是“相似之处”。文集的整体结构是:核心内容由六个部分构成,标题分别为“相似之处、传递、飞越、创建、前景、最后的上帝”。前面还有一篇“展望”,结尾部分则是“存在”。
在“飞越”篇中有如下一段呐喊式的文字:
自然与大地。
自然,经过自然科学之手被从存在中分离出来,技术对自然都做了些什么?技术正在使自然走向其终结或毁灭。那么自然以前是什么样呢?当自然尚在存在本身中休养生息的时候,自然曾经是众神的栖身之所。
从那以后,自然立即就成为一种存在物,然后就再也得不到“恩宠”,它不得不在所谓科学的蹂躏下忍受煎熬。
最后还剩下“风景名胜”和疗养胜地,而它们也破例为大面积开的目标,变成大众的消费对象。然后呢?难道就此为止了吗?
112?存在问题的阐释:马丁·海德格尔(6)
大地为何面对这满目疮痍静默无语?……
除海德格尔之外,谁在五十多年前曾有这样的先知式的远见?
就在这些精彩的激扬文字之旁,在巨大的“原始岩脉采石场”海德格尔在“存在”篇中这样称自己的著作。堆放着许多令人费解的碎片。何为“最后的上帝”?海德格尔对此的答复是:“这是指完全另一个上帝,是针对既有的那一个,特别是针对基督教的上帝而的。”为何海德格尔有时称“上帝”,有时称“这个上帝”,而常常称之为“众神”呢?下面一句话究竟是何寓意:这句话的神秘性意指它的封闭性,也就是将不知内者排除在其可理解性之外。是否已经到了遥不可及的地步了呢卡尔·波普称之为不诚实或诡诈,因为哲学家——如黑格尔和海德格尔——使用如此晦涩难懂的语,以至于人们无法明确地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因而人们也无法明确地反驳它。?
海德格尔处理他的中心概念“存在”为了突出这个概念与通行的意义有所不同,海德格尔将se(存在)写成seyn。的方式有点类似于否定神学处理上帝概念的方式。关于存在我们不能直接说出什么来,我们只能换一种表达方式,也就是可以说出存在以及“上帝,那个完全另一个”。不是什么。
我对海德格尔的介绍可能过于简短甚或不足,或许会给读者造成这样的印象,与其说海德格尔是个以“难懂”、“固执己见”、“晦涩费解”而著称的思想家,倒不如说他是个窃窃私语地讨论存在问题的巫师,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这篇简短的介绍能够使一些读者鼓起勇气,亲自去读一读海德格尔的某一本著作最好先读一下他的论文集如《路标》或《林中路》。。
(5)海德格尔在法国——介绍几位法国思想家
自1945年以后,海德格尔在德国的声誉和影响不仅没有减退,而且变得越来越大。尤其在法国,况就更是如此。主要是让·博夫莱的《与海德格尔对话》使得海德格尔在法国出了名,海德格尔曾在一封信中和他讨论了人道主义问题;在这方面除了博夫莱之外,还有众所周知的让保尔·萨特;新近还有雅克·德里达,他在他的一本新书里对海德格尔的近25年内的著作作了细致的阐释;此外还有后面将要提到的伊曼努埃尔·莱维纳斯。
让·博夫莱的著作也被翻译成了德语。他的著作显示出,他是如何阐释大师的思想,他又是如何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展大师的思想。我之所以在这里提及博夫莱,主要是因为他写给海德格尔的信感动了海德格尔,使得海德格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能够对博夫莱提出的问题作出详尽的回答,这对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海德格尔后期的思想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博夫莱向海德格尔提出的中心问题是:“ntredonnerunsensuot,hunis??”人如何才能为“人道主义”一词赋予新的意义?海德格尔的回答是:为此人必须先重新或“从头开始”去认识人的本质,而不要再去走哲学——它在古希腊就已蜕变为形而上学——所走过的老路。这也就意味着要抛弃所有过去的人道主义思想,即萦绕在人们头脑中的那些陈腐的思想,因而也要抛弃存在主义哲学所投下的思想阴影,其中也包括萨特的哲学。迄今为止,所有企图解释人的本质的尝试,不管是马克思的,还是基督教的,或者是萨特的,他们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他们都把人放入一种既定的自然、历史和宇宙整体的关系中加以考察,也就是把人作为存在者,考察人与存在的关系,而不是反过来追问存在与人的关系。事实上,人并不是存在物的主宰,而是“存在的邻居”或看守者。人在开口说话之前应该先让存在与他攀谈,他应该静待存在对他开口说话。
这里我们又遇到海德格尔的中心概念“存在”。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这个概念,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像那些无边无际的文献所显示的那样,解释者们的意见是高度的不一致。
122?存在问题的阐释:马丁·海德格尔(7)
迄今为止,引起争论的不仅仅是海德格尔的“se”或“seyn”,而且还有他对语所持的态度,在他的思想展过程中,语问题越来越占据了中心位置,以致可以这样说,标志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简单表达形式已经不再是“存在与时间”,而是“存在与语”。“不是我们拥有语,而是语拥有我们。”语并非纯粹是人类的工具,而是“存在之家”和人类本质的居所。我们应该细心地静听语自身对我们诉说什么。思想的本质只能从语的本质上来理解,但是语的本质则只能从诗的本质上来理解。在此意义上,荷尔德林对海德格尔来说就是真正的诗人,海德格尔总是不厌其烦地阐释他的诗作。
有两个例证可以说明,人们关于海德格尔的语哲学思想存在着多么大的分歧。
著名的海德格尔研究者共特·沃尔法gunterwohlfrt,他认识到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尽管他的人格并不伟大。指出,人们应该注意到海德格尔产生的广泛的国际影响,他简练地断定,虽然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富影响的语哲学家,但是最伟大的语哲学家则是海德格尔。
与之相反,“语说话”,“虚无虚无化”,像这样的句子是否真的有意义呢?而且,我们是否能够从语史上或词源学上探究出它们的真正意义呢?浪漫主义者马里奥·万德鲁茨卡是个精通很多种语的人,他对海德格尔所使用的语涉及他的《何为思》作出如下评注:海德格尔曾说,“一切令人忧虑的东西都人深思。那么何为最令人忧虑的事呢?在我们忧虑的时候显露出什么呢?最令人忧虑的事显露出,我们还没有思想。我们仍然还没有思想,虽然世界的状况还仍然那么令人忧虑。”对此万德鲁茨卡说:“这样的句子简直就像从奈斯特洛伊口中说出来的一般。”在后面的“语”一节里,我将不再回过头来讨论海德格尔。
如果说1945年以后法国的哲学争论主要是由德国思想家引起的,这种说法也并不过分夸张。在这方面,除了海德格尔之外,先还有卡尔·马克思,尤其是他早期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前20年内,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成为哲学舞台上的主角,不仅仅在萨特那里是这样。路易·阿尔都塞——他的论文集于1968年被翻译成了德文,其中有一篇的题目是《赞同马克思》——以及罗杰·加洛蒂或许是其他许多人的代表。加洛蒂于1970年被迫离开了圈子,之后他改信了伊斯兰教,他转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以及整个西方文明的批判者。尚在政权在东欧垮台之前,作为法国思想模范的马克思所起的作用就已经结束了。
第三位备受法国思想界关注的德国思想家就是弗里德利希·尼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法国思想家是吉尔·德留兹,他的著作《尼采与哲学》已于1976年被译成了德文。
在拉康的推动下,其他法国人也与拉康一起共同承担了德国人所没有完成的任务:考察弗洛伊德著作中的哲学含义和结论,因为在纳粹的统治下,弗洛伊德的著作无法正常出版,他被迫流亡英国。毫无疑问,弗洛伊德的思想和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形象。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只有在一种很狭窄的意义上,人类才可被看做是理性动物。哲学家们通常将之类比为独立的“理性”的“自我”倒是更像一种坚硬的果壳,它在无意识的海洋里来回摇摆。德留兹作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深入研究并解释了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著作。与菲利克斯·加塔利合作,他写出了《反俄狄浦斯》。在法国,研究心理分析的中心人物则是雅克·拉康,他本人所从事的职业就是心理分析。1980年,出版了他的著作的三卷本德文版,在他卷帙浩繁的研究班课程演讲稿中,《心理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被翻译成了德文。
为了不致造成一种印象,让人觉得法国哲学仅限于阐释海德格尔以及其他几位德国哲学家,我们在此介绍两位完全不同类型的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是当代法国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德国也很有名,因为他的主要著作已被译成德文。性可以作为一部重要哲学著作讨论的主题吗?为什么不可以呢?性难道不是人类本性中最重要的属性吗?某些哲学家对这个领域作了详尽地讨论,而另一些哲学家则几乎对此只字未提,难道这不是有些奇怪吗?读过拉康的人都会自问,他是否正在阅读一个哲学家的著作,当今法国哲学家们的著作也常常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特别是与文学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不久前,受人尊敬的保尔·利夏尔曾指出这样一种危险,被看做哲学家的一些人终于抵不住诱惑,他们在大众传媒和各种会议上频频抛头露面,与严肃的哲学研究相比,他们更注重在广大公众中的影响。关于此,利夏尔说,这是一种危险的“思想泡沫”。
132?存在问题的阐释:马丁·海德格尔(8)
福柯的第一本著作《物的秩序》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作者自己将其视为中心议题,这就是主体。尤其通过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思想的主体占据了哲学的中心位置,在福柯看来,这对于寻找确定性不是一种恰当的出点,与其说主体是原因和根据,倒不如说它是结果。“主体”更多的是在“坦白的强迫下”产生的,这种强迫自中世纪以来就在欧洲成为一种主要的社会仪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在教会范围内和在宗教法庭的审理程序中以及在刑事法庭上的忏悔圣礼和坦白供述用以取代过去为了确定某人是否有罪而采用的方式,如誓、辩论或上帝的审判。。“坦白”的范围一直扩及,扩及心理分析他还要坦白他做的梦。,而且也扩及文学新的文学类型取代了过去的英雄传说和圣徒故事,在其中要以自我省察、忏悔和供认的形式公开真实的自我。。废黜主体或主体死亡以及“清除主体”,这些词语在其他法国思想家那里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德国读者刚一接触他的著作时可能会觉得,他与马丁·布波有些相似之处,其中原因有二:其一,赖维纳斯是在虔诚的犹太教传统环境中长大的,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其二,和布波一样,赖维纳斯也将“你”、单独的个人和“他人”他的著作涉及犹太教、犹太教法典以及弥赛亚主义,这证明了他的思想限于犹太传统的立场。他的许多著作也已被译成了德文。他的《他人的足迹》一书可以作为对其“对话式”思想的证明。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伊曼努埃尔·莱维纳斯的思想时就会现,我们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赖维纳斯对海德格尔及其老师胡塞尔的哲学术语非常精熟。自尼采和维特根斯坦以来,思想家们开始对语失去信任,他们开始对传统的形而上学进行“解构”这是个当今在法国颇为流行的哲学术语。并对其产生怀疑,这也是赖维纳斯的思想出点,他怀疑一切,包括有意义的话语、理性和人文主义遗产。但是他又认为,怀疑语的可靠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必须要说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冷淡的态度取代责任。如果问题涉及“他人”,涉及周围的人,那就不应该采取漠不关心的冷淡态度。这个“他人”不应该遭到我的思想的冷落。虽然在我和他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消除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也对我提出了要求,要求我去认识对方并对其承担责任。如果谁把他人看做是一幅完成了的图画,那么他也就是把他人降级为一种物品,在必要的时候他就可能将其清理掉。
赖维纳斯又转向人性中的女性因素,他歌颂丰硕的繁殖力并指责许多西方哲学家,尽管他们并不是修道士,但是他们却更倾向于一种禁欲主义的和僧侣般的理想,而在犹太教的传统信仰中,一个信徒会在天堂之门被盘问:你是否已经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这令我们想起古代印度传统中的理想,一个人在进入智慧的老年阶段之前,也就是在他可能去过一种孤独和清心寡欲的生活之前,他应该先履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所应履行的义务。赖维纳斯始终努力尝试在犹太传统、基督教和“用希腊语思想的”哲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他人敞开心扉——这不应该被当做供奉在独断专行的理性圣坛上的牺牲,同时也要对无限者敞开心扉。对他人敞开心扉,这还意味着要对他人表达爱。
我们若把赖维纳斯与法国同时代思想家作一比较就可能产生这样一种印象,相对来说,赖维纳斯更为传统或更为保守。可是有人对此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一个现代哲学家甚或一个“后现代”哲学家的责任究竟何在?或许这句话反过来说同样也是合理的,关于这一点,当今的一位德国哲学家在他1989年表的一本著作的开篇就说,他希望他的书中并不包含什么“全新的东西”,因为凡是涉及正确人生的问题,真正新颖的可能只是错误的东西。
143?马克思主义的辉煌和发展(1)
(1)哲学的角色
20世纪末,所有的一切都表明,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强有力的统治时代已经终结,即使在那些马克思主义继续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它的绝对正确性也受到了质疑。尽管如此,这个思想运动在历史上所起的无与伦比的作用也仍然值得我们对它加以进一步的考察。
这整个的思想体系被划分为三个领域:1哲学;2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中哲学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是将三个领域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它不仅是一种认识论或方法论,而且还是“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综合。所谓世界观就是从整体上阐释人的存在,或者说阐释全部存在,但这里所说的阐释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探索性的阐释,而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最终的、不可更改的、被实践证明了的、无可辩驳的阐释,它是一种教条。毫无疑问,在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哲学对于个人以及人类的生活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哲学受到这样高的评价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假如一个“西方的”自然科学家公开表明自己的论点,认为哲学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当今人类所有重要的认识都是来自个别科学的研究成果,那么他可能会遭受来自马克思主义阵营的迎头抨击。
(2)物质概念与唯物主义
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原子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组成的——而且大部分是空洞的空间,基本粒子之间的那些极为复杂的力量和相互作用越来越多地被人们现,尽管如此,我们也只能认识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原子核具有放射性并且可以被人工“毁灭”。根据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物质”对我们来说是多义的,几乎成为不可理解的东西,成为能量的同义词。批评家们说,在这样的况下,谁要是仍然教条主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那么他就是否定了几百年来自然科学的展。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们有时会倾向于用一种不屑置辩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即所谓的唯物主义,其理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后来的列宁——列宁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教导说,“物质”这个概念早就已经不再值得争论了,他们所理解的物质是一种物质实体,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这种原子几乎还是德谟克里特思想中的原子,亦即组成整个自然界的那种恒定不变的、致密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后物质颗粒。迄今为止的物理学的展已经否定了这样的观念。
这样的批评意见未免过于轻率了,因为列宁就已经认识到,如果不能重新表述物质概念,自然科学的展必然会动摇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在讨论德国经验批判主义者即恩斯特·马赫以及理查德·阿芬那留斯的过程中,列宁就指责他们的物质概念过于陈旧和狭隘。对列宁以及列宁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物质“是用以标记客观现实的哲学范畴”。这样一种物质定义比原先的定义更为宽泛,事实证明,当人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上去解释物质时,它显得特别具有灵活性。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来说,运动是物质的本质。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这里的运动是指一切形式的变化,不仅仅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它还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变化过程。
对弗里德利希·恩格斯来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尤其是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机能和特性”。所谓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指意识能力如我们所知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神经系统的生物身上才会产生,意识是大脑物质的产物。所谓意识是物质的机能是指:如列宁所,意识过程和正在思维着的大脑中的生理化学过程并不是两种过程,而是一种统一的过程,意识仿佛是在其“内在状态”中或在其内部合成的。
(3)辩证唯物主义
只有当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基本思想,即把辩证法作为一种普遍的物质运动规律,我们才能真正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以及它的灵活性和说服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在马克思主义那里,社会展的辩证法也被看做人类历史的普遍展规律,关于此我们将在下一节中加以讨论。。物质的本质在于运动,从整体来看,运动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展过程,运动使低级的物质现象不断地向更高级更复杂的物质现象展,使无生命的物质展为有生命的物质,在高级展阶段产生了我们所熟悉的生命形式并进而形成了社会形态和与之相关的意志形态。
153?马克思主义的辉煌和发展(2)
这是如何生的呢?辩证法可以对此给出合理的解释。我们在黑格尔那里就已经了解到辩证法的思想。辩证法告诉我们,随着物质的展必然会产生前所未有的东西,会生质的“飞跃”。人们用一个形象的时髦词语“本体论的剩余价值”称呼这种“飞跃”。辩证的飞跃必须与“由量到质的突变”这样一个命题联系起来看,因为一切都是在运动和变化之中,存在物的性质的变化先是以量变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存在物的阶梯结构理论与尼古拉·哈特曼的思想有某些相似之处。其区别在于,哈特曼认为,在精神层面上存在一个独立的精神领域;其相同之处在于,哈特曼和马克思都认为,在较高级的展阶段会出现某种全新的东西,一种“绝对前所未有的东西”,它将不可能再返回原来的较低级的阶段。虽然生命是在化学生理变化过程中诞生的,但是生命又不等同于化学生理变化,而且就其本质来说,它也不可能被从化学生理变化中推导出来。尽管如此,在马克思看来,生命还是起源于一个历史展过程。
在一定的限度内,运动并不能使物质的属性和性质生改变。但是当超过一定的程度以后,就会生突变,就会出现飞跃,从而就会产生在性质上完全不同的新事物。譬如,水被加热时,水仍然是水,但是水被加热到100c时,水就会变成另一种性质的存在形式。铁被分割成小块,它仍然是铁,但是,当铁被进一步分割并达到一定的限度时,那么再进一步分割它就不是铁了。铀在不改变性质的条件下可以被堆积起来,当达到一定的数量以后就会生核裂变,瞬间生的链式反应便会导致大爆炸和铀原子的分裂。
辩证法也形成了许多分支观点,作为物质展一般规律的辩证法包含一系列特征。由于在有限的篇幅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下面我们只好选取斯大林的表达方式作为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斯大林列举出辩证法的如下几个特点:1现象之间的一般关系;2自然与社会中的运动和展;3展作为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4展作为对立面的斗争。其中的前三点我们已经谈过了,关于社会的展我们将在下一节中讨论。
何为“对立面的斗争”呢?由于除了物质之外不存在任何可能推动物质运动的东西,这样物质的运动就始终是自我运动。我们再回顾一下黑格尔的观点,对他来说,世界进程也是一种自我运动,而且是世界精神的运动。世界精神的运动方式是,一切“积极的东西”、一切“规律”、一切存在物自身之内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和自我否定的因素。对马克思主义来说,世界进程的运动不是世界精神的自我运动,而是物质的自我运动,促使事物辩证展的矛盾就寓于物质自身内部。这样,矛盾严格来说就是一种逻辑概念:两种观点可能会相互矛盾。现实事物可能并不相互矛盾,而只是相互对立。这里的矛盾是指事物的对立特性,比如吸?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