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诏书扔到桌上,道:“亏你们是两个大男人。方今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正是建功立业之际,如今方才起步,便想着投奔他人。”
春桂唐浩僮听了,眼睛皆是一亮,相视一眼。二人相交已久,心意相通,只看一眼便知对方所想与自己一般。春桂望了自己妹妹一眼,笑道:“没想到临到大事上,我们还不如妹妹有见识。”唐浩僮听了,也点点头。春兰难得听哥哥夸赞一次,十分高兴。
春桂遂回绝来使。使者回到许都,据实禀报给曹操。曹操对荀彧道:“春桂不肯招安,如之奈何?”
荀彧道:“如今大事正多,那春桂不过一跳梁小丑,得之何喜,失之何忧?”
郭嘉也道:“荀公所言极是。”
梁习掌管兵马粮草事宜,进报今春粮草状况,然后道:“诸将对裁军皆怀抱怨,各营均不按实数裁军,下官不能禁止,望丞相早做打算。若到时候粮草不济,恐出大事。”
曹操带兵已久,如何不知粮草对军队的重要?郭嘉对曹操道:“我也对此事有所耳闻,今日正准备跟主公商议此事。裁军所缺的数目,以夏侯惇将军最多。”
曹操怒道:“惇领兵已久,怎么如此糊涂。”
郭嘉道:“夏侯将军乃主公最亲近之人,他尚且如此,其余诸将可想而知。臣私下窃想,如今我兵马已经远不及袁绍,若后者与此事举众来攻,事可忧矣。单单裁军,不是办法。”
“如今主公虽携天子号令天下,占据中原腹地,然而处境却甚是危险,他日若被四方诸侯围攻,纵使天助也难脱厄境。”
曹操道:“此事我也想了许久。以奉孝之见,该当如何?”
郭嘉道:“以臣之见,主公需不辞辛劳,早日兵伐徐州,一者可解除后患,再者可掠夺粮草,以解决军中燃眉之急。”
毛玠道:“不可。主公若是东征,倘若袁绍趁机攻取许都,如之奈何?更若攻而不胜,岂不陷于两难境地?”
郭嘉道:“袁绍见事迟疑,手下谋士多不相合,不足为虑。徐寿新定徐州不久,吕布刚附,尚未心服,若于此时东征,一战可定。”
荀彧也道:“袁绍好谋不断,不足为患。然讨伐徐州,必须速战速决,若迁延日久,粮草不敷,事可忧矣。”
曹操听了,皱眉道:“徐寿背靠山东,若想速胜,恐怕难了。”
郭嘉笑道:“某有一计,可速擒徐寿。”
曹操忙问何计,郭嘉道:“我见徐寿行事好走偏门,非以正道制胜。我今与徐寿相比,非但兵力多与后者,能征善战之将更是徐寿所不能及。主公可分多路假意出兵,令他将打出主公旗号,而主公却藏重兵在许都。那徐寿必不会以己所短来对主公之所长,若我所料不错的话,那时徐寿会撇弃主公各路军马,集中兵力,冒险径犯许都,那时再令各路大军立刻回转,包围徐寿,将其聚歼在许都之郊,必能生擒徐寿。若擒徐寿,其余皆不足虑。”
曹操听着郭嘉的这个计策,颇有些听天方夜谭之感,难以置信的看着郭嘉,疑惑的问道:“奉孝莫非戏言?那徐寿敢来犯许都?”说完又看看荀彧,他见荀彧今日与郭嘉同来,还以为他两个早已拟定好了这个计策。然而若说善出奇谋的郭嘉能想出这等诡异的计策还情有可原的话,老成的荀彧若也是同样心思可就令曹操大跌眼镜了。
荀彧却正低着头,似是在思考郭嘉的计策,略想片刻,便摇摇头,道:“轻入重地,此乃兵家之大忌,便是偏僻之将也都知道,那徐寿怎会如此?奉孝怎会有这等想法?”
曹操向来信服郭嘉,虽然感觉郭嘉这次的谋划太过于儿戏,仍然又问道:“奉孝如何知道那徐寿定会如此用兵?”
郭嘉想了想,笑道:“不知为何,我心中总有此感觉。若说那徐寿一定会如此,嘉也不敢保证。然当今之计,除此一策可速擒徐寿之外,别无他法。”
郭嘉说完,又道:“非常之人,乃行非常之事。某虽与徐寿只有一面之缘,然自信对其有所了解。徐寿思维异于常人,因而才能想人所不敢想,做人所不敢做。向者主公与吕布数战不能全胜,而徐寿自山东昌邑起兵,不过短短两年多时间,便先后窃据山东、徐州,更以半年多的时间彻底剿灭吕布,或许正是因此之故。”
“当年徐寿尚在山东之时,吕布起七路大军讨伐,那徐寿竟然敢置自己根本重地于不顾,孤注一掷集中兵力径袭徐州,结果竟能全胜。或可说那次徐寿能够得胜是因为运气太好,然主公与诸公可以想想,当时若徐寿不这样做,而是分兵据守,结果会是如何?”
曹操等听了,都暗自忖思道:“当时徐寿不管是兵员数量、兵员素质都大大弱于吕布,新占山东又十分不稳固,若是分兵据守,只怕很快手下众兵将都会纷纷倒戈,结果自然是……一败涂地!”
第六十五章郭嘉之惑
郭嘉接着道:“我私下也想过许久,若当时我是徐寿,即便能想到,也必不敢用此兵家之大忌,但结果必然会被吕布所杀。因而徐寿此人用计,实不能以兵家惯例来猜度。”
众人听了,暗暗咋舌。郭嘉在曹操军中素有“鬼才”之称,皆是因他常常想人所不敢想,做人所不敢做,结果竟常常能出奇制胜。如今连这个“鬼才”都说自己“不敢做”,可见这徐寿“鬼”到了什么地步!
郭嘉又道:“再譬如说用人。自古至今,包括主公在内,用人多来与他人举荐,或者其人的名望。而徐寿所用之人,如白毅、张顺、诸葛亮等,皆是碌碌无名之人,然徐寿却就敢启用此等人担当大任。白毅以弱冠之龄被委一州之重任,然春桂十万贼兵讨伐徐州,这白毅竟能以弱胜强,其才智可见一般。”
现在徐寿手下,在诸侯中最出名的除了吕布就算是白毅了。诸侯常年征战,因而对各处的战争十分关注。白毅当初驻守徐州,春桂举众来伐,兵力对比近乎是一比十,虽然匪兵相对较弱,但白毅手下的也不是什么正规军,此战竟能得胜,不失为一可载入兵书的经典战例。只是众人不知,此战的首要功劳,却出自于白毅的漂亮妹妹白雪,在三国这个时代给春桂这群草莽玩了一场“心理战”。
“再比如说诸葛亮,年龄不足二十,其祖上不过是一小吏,本人更是远近无名。然当初徐寿兵伐吕布,从昌卢一路追击至昌邑,其势虽盛,其势却已将竭,若再迁延与吕布鏖战,胜败熟难预料。而徐寿却在此时对吕布主动提出罢兵,而且以联姻的方式,此事看似徐寿饶了吕布一命,实是徐寿所获最大。主公可回想一下,当年主公曾将吕布打得只剩下数千骑兵,却仍未将其斩尽杀绝,以至于后来使其占据徐州,对主公造成大患。徐寿此招之高,正在于此。而这联姻之策,便是出自那诸葛亮之手。”
众人这才知道徐寿好端端的突然提出与吕布联姻,原来是一个叫“诸葛亮”的小子的撺掇。众人对徐寿之事本未过多主意过,郭嘉也是因自己对徐寿的“偏爱”,近一年间大量派人往徐州打探消息,才得知的这些事。
郭嘉说到这里,摇了摇头,叹息一声,道:“据我所知,当初那诸葛亮是主动去投徐寿的。诸葛亮刚来之时,徐寿亲自跑到门外迎接,欣喜若狂,立刻便委之重任。我到此刻都想不明白,那徐寿怎么就能一眼看出这诸葛亮是个人才?我私下曾想,以诸葛亮当时的年龄,他自己对他自己有多大本事恐怕都很难评价,难道这徐寿能未卜先知?”
郭嘉等退后,曹操想了许久,仍然拿不定主意。突然想起贾诩来,忙找他来问。贾诩听完,道:“徐寿此人,我也有所耳闻。此子不以正道取胜,善走偏锋,不是成就大业之人,主公何必急于伐他?”
曹操道:“今若不伐,只恐将来袁绍与其联结,左右不能相顾。”
贾诩笑道:“主公何必定要与袁绍为敌?袁绍能联结徐寿来伐主公,主公为何不能先同袁绍讨伐徐寿?日前曹操将所辖各州分封给子嗣,那袁谭分到青州,却只的青州之一半,正怀怨恨。主公何不去书与袁谭,让其往说袁绍与主公联合讨伐徐寿,获胜之后袁绍可的青州,主公可的徐州,两者相便,袁绍又何乐而不为?”
曹操听了,眼睛一亮。略加忖思,又皱眉道:“若袁绍不肯,为之奈何?”
贾诩笑道:“如今主公之患,在于粮草不足。那袁绍若不肯伐徐寿,放着大好的青州不取,非有他谋,必也因粮草之故难以出兵远征,因此必也不会轻易起兵南下,主公便可趁此养精蓄锐,待一年之后,不用他袁绍,主公便可一战踏平徐州。”
曹操听了大喜,便修书令人发往北海袁谭处。果如贾诩所言,袁谭在北海觊觎山东已久,见到曹操来信大喜,立即便明手下人暂领青州,自己亲持曹操书信往邺都去了。袁绍接到书信,也想将山东夺过来,便召集群臣商议。
田丰听袁绍说完,立刻摇摇头,道:“主公连年用兵,前者刚刚剿灭公孙瓒,冀州疲敝,百姓困苦,粮草不济,正宜休养生息,以积攒实力,不宜再次动兵。”
郭图摇摇头,道:“非也。方今天下大乱,诸侯争雄,主公该当积极向外扩张,获取土地和人口,以为将来成就霸业之资。徐寿新造之国,便接连大战,并无实力的积攒,若的曹操出兵徐州,那徐寿必倾力往敌,山东多无守备,山东如若在我之掌中。如此美事,弃之岂不可惜?”
袁绍听了郭图的建议大喜,道:“此言甚好。”
沮授当初向袁绍建议培植徐寿以作为将来攻曹之后备,如今见袁绍将当日之言完全忘却,十分失望,长叹口气。袁绍向以衷怀纳谏自诩,见沮授长生叹息,问道:“沮公有何见解啊?”
沮授又叹了口气,道:“主公可还记得当初徐寿新在山东起兵时,在下对主公所言?”
袁绍一怔,想了一下,方才回忆起来,点点头,道:“嗯。”
沮授道:“当时山东亦甚是空虚,彼时不取,是为留下徐寿,以作为将来攻曹之用,何故今日又要去取山东?如此反复无常,岂是君子所为?”说罢,又摇摇头,叹息一声。
逢纪向与沮授不和,闻言谏道:“沮授之言,同与小儿之见。以主公之英明神武,将来讨伐曹操,何须区区徐寿之助?更若的山东,对主公而言,如虎添翼。沮授再三为徐寿进言,莫非与之有旧,望主公明察。”
沮授听了大怒,指着逢纪骂道:“逢纪,我一身清白,岂容你在此诋毁。”
逢纪不甘示弱,冷笑道:“是黑是白,只有你自己知道。”
沮授对国事侃侃能谈,吵架却并非其所长,被逢纪一语顶回来,气得浑身发抖,想回骂两句,却想不出什么骂词,只好求救与袁绍,道:“主公……逢纪血口喷人,我……”
袁绍手下的谋士经常吵架,袁绍也十分头疼此事,听见沮授全身颤抖着都想哭了,摇摇手道:“好了,沮公,你的忠心我是向来知道的。不过,关于讨伐曹操之事……”
说到这里,忽报说审配押运粮草回来了,袁绍忙叫传入,对众人道:“审配素有见识,且听他一言。”
审配进来,参见袁绍毕,后者取出曹操书信与他看,问道:“曹操约孤同伐徐寿,公以为如何?”
审配将信看完,呵呵一笑。众人被这一声笑弄得莫名其妙,袁绍也怪问道:“审公何故发笑?”
审配道:“那曹操欲取徐州,却要我出兵相助,主公何必为曹操所使?”
袁绍闻言奇道:“此话怎讲?”
审配手指着曹操之书道:“既约我同伐徐寿,何故连日期都不写明?臣聊那曹操是欲让主公先起兵南下山东,将徐寿引到黄河界上,以使徐州空虚,他好趁机取之。”
袁绍闻言大怒,“哼”了一声,道:“这曹阿瞒向来狡诈,我早料知他此信之中必有玄机。”说完看看左右众人,又问审配道:“那该当如何答复曹操?”
审配道:“主公可让曹操先起兵去徐州,然后主公再起兵。臣料那曹操必不肯先去。”
袁绍点点头,就依审配之见。曹操接到袁绍来信,笑谓贾诩道:“那袁绍让我先出兵徐州,他才肯往山东。”
贾诩道:“主公可推脱说刘表与荆州整兵,似有北犯劫架之意,故而不敢轻离许都,稍后再商讨伐徐寿之事。”
曹操点点头,依言回复。
审配对袁绍道:“曹操不肯讨伐徐寿,必因青黄不接之时,粮草不济。而我军粮草,亦是堪忧,不如挨到麦熟,再商议进兵之事。”
袁绍皱眉道:“今年无煌无灾,粮草何故如此短缺。”
审配道:“往日我们粮草除了本地供应外,还多从山东、徐州一带求购,向者两年间,徐寿于山东起兵,连年征战,粮草自给都甚艰难,更不能向我供给了。更间主公与公孙瓒大战,冀、幽一带,良田多废,本季税收也少了很多。”
袁绍沉吟半响,道:“何不加税?”
审配点点头,道:“臣也正有此见,只是……该加多少?”
袁绍想了想,问道:“我供养大军,还需多少?”
审配听了,暗自盘算了一下,道:“至少还要加征三成。”
袁绍“哦”了一声,点点头,道:“那……就依此数?”
审配领命。河北四州加税三成。田丰听说后大惊,急忙来见袁绍,道:“,主公连年征战,冀州百姓疲敝已久,实已不堪重负,主公且不可再加税了。”
袁绍愁眉苦脸道:“孤也不想如此。怎奈大军所需。”田丰苦苦相谏,袁绍只是不听。
第六十六章登坛
短短数年间,河北、中原、山东等处发生数场大战,更兼蝗灾频发,各地人口大量流失,农业生产更是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江北的各路军阀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粮草困难,而徐寿也不例外,不得不取消了征兵的计划。徐寿私下与诸葛亮、张顺、陈群等人商议良久也拿不出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陈群更是道:“两年之间,主公要尽量保证徐州、山东两地的太平。若的两年时间积攒粮草,第三年便可发兵。徐寿听了,闷闷不乐,只好改变原定方案,将出兵之事暂且押下,然而对现有的兵员却加紧训练。徐寿明白,军队若不能以数量取胜,便只好先保证质量。
徐寿将练兵内政诸事全权交给诸葛亮负责。诸葛亮将现有军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地方军,实行屯田制,主要负责屯田和保卫地方的平安,地方军有二十余万。另一部分便是正规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徐寿自山东起兵是跟随他征战的老兵,这部分都是百战余生,兵员素质普遍较高,作战经验也相当丰富;第二部分是接连征战招降的兵马,这部分素质参差不齐,既有老弱,也有吕布的保命家底一万精骑,这一万精骑也是徐寿军中最精锐的一支人马;第三部分是后来招募的新兵。徐寿招兵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这部分人素质普遍较好,只是缺乏作战经验。正规军大约有七万人。正规军不需要屯田种地,凡正规军所有负担都有国家负责,而且每人家中还能分到数目相当可观的土地。自“正规军”政策开始实施,青、徐两境一改往日风尚,人人皆以当兵为荣。
诸葛亮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将七万正规军考察了一遍,最后对徐寿提出三个问题:“兵员素质参差不一;兵士作战协同性太差;军队纪律比较涣散。”这些问题其实徐寿也都想到了,只是一直没有时间进行整顿,见诸葛亮说得一针见血,大喜,就命他全权进行整顿。
诸葛亮听了,摇摇头,道:“亮自投主公以来,向不带兵,更无战功,士兵多不信服。如此,训练便难以展开。主公需当三军之面,给亮以实职。”
徐寿点点头,想了许久,总算给诸葛亮想出一个官来,便与执掌官吏的陈登商议,计划加一个“总督”的职位,全权掌管三军的训练事宜。陈登听了,很快将消息散发出去,军中将校听说后纷纷到白毅府中道贺,恭喜他即将高升。然而当徐寿在校场点将之事,却当着三军之面亲手将“总督”印交给诸葛亮。三军尽皆惊讶。
诸葛亮听了徐寿的任命后,眼中闪过一道惊奇得泪光,然而那泪光只是一闪而过,他随之躬身拜谢。
徐寿笑着将诸葛亮拉起来,道:“以后军中诸事,还需烦劳先生了。”诸葛亮点点头,然后道:“不过,在亮就任之前,还有一个要求。”
徐寿看了孔明一眼,道:“有什么要求,先生尽管直言。”
诸葛亮道:“好。”直起身来,道:“当年高祖任韩信为将,立坛焚香再拜乃立。亮自比威信不足当年之韩信,治军之才更有不足,甫的重任,恐难以号令三军。”
徐寿明白了,原来孔明是怕自己来军中时日尚短,威信不足,难以号令三军。不过孔明的担虑也并非没有道理,徐寿原山东人马,本为草寇,后连年征战,至今除了自己,也就白毅能完全指挥的动,若就这么让孔明去担任“总督”,号令上还真有些麻烦。
徐寿点点头,道:“传令下去,三日后命全体将校士兵到校场集合。”
徐寿命令一下,很快便传遍三军。数日之后,数万将士在校场集合。由于人太多,城中校场远远容纳不下,授予“总督”的仪式便在城外的临时校场举行。
军中关于重要官员的任命原本就属于比较敏感的事,徐寿更有命令在先,所以军中的大小将校都猜到了徐寿本次集合众将士将要做的事,都成伙的议论起来。白毅站在三军之首,更是意气风发,他的老部下们自不必说,一下原来比较疏远的在军中稍有地位的将军,也纷纷赶过来向白毅道贺,后者只是微笑点头,谦虚道:“主公均令尚未下达,各位言之过早了。”
正说间,一骑人马远远奔来,众人看见,纷纷止住谈论,向来人看去,等到近前,却是刘关张三位。刘备正是受到徐寿的邀请,前来观礼的,他走到校场门口便下马,径走向自己的宾席,于路不断向人行礼。刘备在徐州也呆了几个月,各级将校大都认识,也不断有人给后者打招呼。
刘备坐定,举目看见白毅,冲他微微一笑,后者也一笑回报。
关、张侍立在刘备两边,张飞举目望望,然后问刘备道:“大哥,听说这次阅兵,那徐寿是要立‘总督’?”
刘备点点头,道:“徐寿新立总督,全权负责三军训练事宜。这徐寿,好大气魄。”刘备言语之中,也是感叹不已。毕竟为君者,最紧张的便是自己的兵权,虽然这“总督”只负责三军的训练,但是把自己的几乎所有军队都交给一个人全权负责,这对君主来说,还是比较忌讳的。徐寿能这么做,一个是为了在短期内尽快提高全军的战斗力,二是他对诸葛亮为人臣子的忠诚的绝对信任。
张飞又问道:“那这‘总督’会是谁?”
刘备想了想,道:“我现在还不知道,不过想来,最有可能的便是白毅将军。”
关羽听了也点点头,道:“白毅为将的实力自不必说,他又是徐公的未来大舅子,忠诚上也十分可靠,多半便是他了。”
张飞听是白毅,心中不悦,重重哼了一声。
刘备知道张飞当日在宴会上与白毅有些冲突,见他如此,急忙道:“三弟,今日乃是元英拜将的日子,你切不可胡来。”
张飞重重哼了一声,道:“知道啦!”
众人自清晨来来到校场,此刻太阳已经老高,虽然才三月份,却也有两份燥热。将士中有聊天聊得烦躁的,抬头看看太阳,心里嘀咕道:“主公怎么还不来。”
这时,忽然一阵整齐的马蹄声,传来,众人回头一看,只见长长的一队骑士奔来,一眼望不到尽头。为首一面黑边金绣的大旗,上书一个斗大的“徐”字。旗下一员年轻将官,身披银白色战铠,英俊不凡,正是他们的主公徐寿。紧跟着徐寿的,一个身材魁梧,手持一根狼牙棒,正是蒙田;另一个比蒙田的身材还要大上一圈,高了将近一个头,手持一根金枪,正是“舞龙金枪”,马鞍上还挂着一对银锏,正是徐寿的近卫雷震。跟在三人身后的,分成两排,左手边依次是诸葛亮、徐寿、陈登、陈群诸人,右手边是吕布、张辽、赵云、高顺等人。远远看见这队人,三军将士一起噤声,都赶紧排列好队伍,等到徐寿进入校场,七万人一起向徐寿跪下,齐声喊道:“主公——”
七万人,九百人排成一个方队,足足拉了数里长,只远远一看,便足见其声势惊人。
徐寿看看自己的队伍,满意的点点头,众将士一起起身。徐寿下马,径登上点将台,跟随他来的文臣武将却都站在点将台的两边。
徐寿站在五米高的点将台上,神情肃穆,俯视三军一眼,睥睨间尽显上位者的威严。三军将士刚才一个个侃侃而谈,这时候却都是眼观鼻、鼻观心,甚至连大气也不敢出。
“诸位将士——”
徐寿一声喊,众人齐刷刷的抬起头,都向点将台中央看去。一阵风吹过,徐寿白色的披风迎风飘舞。
“今天召集大家来的目的,就是我要宣布一项新的任命。”徐寿说完,扭头看向诸葛亮,道:“诸葛亮听令——”
“咦——叫他干嘛?”众人听见这个“任命”,便想到该是本次的重头戏,“总督”这个职位。然而——这个诸葛亮?
诸葛亮整了整衣襟,手持羽扇,从容的登上点将台,在徐寿面前跪下,道:“臣诸葛亮听令。”
第六十七章拜将
诸葛亮走到哪都随手拿着一把羽扇,到不是他特立独行,或者对那把羽扇有多么的偏好,而是当时文士的一种装束。“羽扇纶巾”在当时江南、荆襄一带文士中蔚然成风,倒也并非诸葛亮一人,只是在徐寿军中这群北方大汉之中,显得有些独特。
徐寿将手一挥,当即一个文官手捧一个托盘,托盘上覆盖着一块青布,正中央放着一块刺眼的大印。众人看见这个大印,眼睛都盯了上去心中暗自猜测道:“难道这是……”
徐寿双手捧起大印,郑重的交给诸葛亮,道:“诸葛亮,我正式任命你为三军总督,从明天起,便全权负责三军训练事宜以及大小军务。”说完,声音一缓,对孔明道:“我对你寄予厚望,你可别让我失望啊。”
诸葛亮双手接过总督大印,道:“亮定不负主公所托。”说完,便站起来,手捧大印站在徐寿旁边。
“什么——是他?”虽然自徐寿唤诸葛亮上台,众人便猜到了一些,但是听见徐寿亲口说出来,众人亦是感到十分震惊。
刘备与关羽对视一眼,也十分惊讶。刘备扭头向诸葛亮看去,细看良久,心中一动。
白毅听见徐寿任命诸葛亮为三军总督,也有些出乎意料,心道:“孔明兄弟确有经天纬地之才,然他向不习兵法,这治兵一道……主公怎么选他当三军总督?”
吕布自诸葛亮向他做媒开始,便将后者当做身怀“大才”之人,此刻见被授予三军总督,一点都不感到奇怪。不过吕布他虽是降将,但身份不同,即使诸葛亮是三军总督,自己自也不会受他节制,谁当总督,他也不会在意。
徐寿说完,又将腰中佩剑解下,双手交给诸葛亮道:“此剑本是我的佩剑,现在我将它赐给孔明,见剑如见我,今后军中诸事,孔明可先斩后奏,三军一体遵从,皆需奉从诸葛亮号令,如有违背,休怪我有言在先。”说到最后一句,冷眼从三军将士面上扫过。
三军怵然,一起拜倒,道:“谨遵诸葛总督号令。”
徐寿见众人的反映,十分满意,挥手让众人起来,然后道:“当今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诸位既为我大汉将士,需以国家为重,刻苦训练,以便将来堪当大任,上除j贼以保陛下,下灭乱匪以救百姓……”
两个原孙观手下的黄巾兵对视一眼,心道:“我们原本就算‘乱匪’,干的就是造反的勾当,怎么跟了主公却摇身一变,成了‘我’大汉将士了?”
徐寿讲了一通,便叫解散,诸葛亮便准备接任。诸多将军官员来向孔明道贺,刘备也走过来向孔明拱手道:“恭喜先生。元英对先生如此信任,看来先生飞黄腾达,不可限量啊。”
诸葛亮扭头看着刘备,眼中淡淡的精光一闪,笑道:“亮不过一介书生,玄德公乃当世之英雄,将来纵横寰宇,那才叫‘不可限量’啊。”说完,呵呵一笑。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话,心中一震,竟然呆住了。
关羽见众人都已经走了,刘备还呆呆站在那里,有些奇怪,问道:“大哥,怎么了?”
刘备没有回答,只是看着诸葛亮的背影,长长叹了口气。
诸葛亮心中却是骇然,他刚才只不过是略微一试,便知刘备胸怀大志。诸葛亮虽然才十九岁,却自信才干阅历少有人及,然而他与刘备认识许久,至今才发现刘备的心意,而他这次发现刘备的心意,还是因为见徐寿一只暗中提防刘备,心中有所思考,才有此一试,若非如此,他根本不会把如今的刘备往那方面想。只是……一试之下,果然如如主公所想!
主公这眼光……也太刁毒了吧。想起徐寿的种种做为,眉头皱了起来。
今春三月,整个大汉十三州难得的处于和平状态。徐州城中,在陈圭的主持下,徐寿的婚礼筹备工作已经进入后续,吕布也开始跟妻子商量着筹备嫁妆。
徐州城中心偏东,一座气派的宅院兴建起来,正是为徐寿准备的新房。徐寿自到徐州以来,一只住在府衙,没有自己的宅院,虽然他本人对此不以为意,但是一众手下却都不乐意,间或不断进言让徐寿建造自己的宅院,徐寿却每每推脱以银根吃紧,这倒也不尽是推脱,现在徐寿虽然有了点钱,但是养兵,买马,打造兵器盔甲,研制新式弩机等等,哪样不要花钱。前时徐寿婚期定了下来,一班文武将官又来劝徐寿建造自己的宅院,徐寿本是不应,后来在白雪的劝说下才答应了。
白雪对徐寿道:“相公你住在府衙,你乐不乐意是你的事,但是也正因此,弄的你手下那些文官武将也都跟着你住府衙,他们怎么能乐意?你想想啊,你这个主公还不建房子,你的那些属下哪个敢提及此事?”
徐寿这才恍然大悟,他原本还以为那些人都是为自己好呢,原来如此。不过话说回来,自己盖个房子住也不错。
这日徐宅落成,张顺请徐寿、白雪去看,蒙田、白毅等一干近臣也都跟着。徐宅占地面积极光,共分三后三处院落。前院主殿为徐寿平日与诸将仪式所用,环围数十栋房屋,已被城中官员临时居住;中院为徐寿日常居住所用;后院为别院,内建一小湖,亭台楼阁环湖而建,错落有致,虽少了几分精细,却宏大而有气魄,在当前状况下,能建成如此院落也算相当不错了。
张顺等引徐寿来到前院主殿,主殿尚未命名,便请徐寿命名。徐寿听了一怔,想了片刻,实在想不出来,然而在一班臣子面前,若说自己想不出个名字,实在有失体面,忽然灵机一动,喜道:“就叫‘聚义堂’如何?”
“聚义堂?”众人面面相觑。
徐寿见状,将脸一沉,道:“怎么,不好?”
众人连忙欢笑道:“好好好,聚义堂,啧啧,真是好名字……”
一个士兵手捧纸笔等物上前,笑着道:“主公既已取名,请留下墨宝,也好让下人们赶紧刻出来挂上。”
徐寿看见纸笔,更觉得头疼,不过今天徐寿心情分外的好,只迟疑了一下,便来了兴致,心道:“反正他们也不敢说我写得不好。”当即捋起袖子,拿起架势。白雪见他真要自己写字,笑着上前给他润笔,然后递上来,笑道:“我随主公这么久,都还没见过主公的真迹呢。”一众人听了,都凑上前来,凝神观看。
徐寿做了十下扩胸,略加活动,然后右手执笔。蒙田啧啧赞道:“字还未写,主公之气势便如泰山嘣倒于前。”
陈登听了蒙田这番赞美,思维一滞,可怜饱读诗书的他,竟然一下没听明白。
徐寿并不理会蒙田的话,双眼眨也不眨的盯着眼前的白绢看了良久,忽然胳膊一动,龙飞凤舞的画了几下,然后将笔一掷,哈哈笑道:“大功告成。”
众人听了,又情不自禁上前凑了一步,细看那白绢上的字迹,面面相觑,都呆住了。
忽然一声大喊:“好。”将众人吓了一跳,齐向发声处望去,却是蒙田。蒙田兴奋得满脸红光,手指着徐寿的真迹道:“主公出手,果然不凡。看这字迹,真是鬼斧神工、鬼哭狼嚎一般。”
众人听了,哑然失笑,一笑之下,方觉得不对,急忙噤声,好在徐寿并不在意,细看了看自己的“真迹”,还挺满意。
花了小半个时辰的时间才将自己的宅院转完。张顺道:“主公如果觉得没有什么问题,那从明天开始就布置家具等物事了。”
徐寿一挥手,道:“你看着弄吧。”便先走了。
不出半月时间,新宅完全落成,徐寿等正式入住进去,当夜徐寿大摆筵席,徐州大小官员都来庆贺主公乔迁之喜,连诸葛亮也难得的从校场赶了回来。
宴罢,众官散去。徐寿带诸葛亮、白毅、张顺、赵云、蒙田、雷震等来到自己专门设置的“作战指挥室”,白雪早已等在这里。
“作战指挥室”这个名词诸葛亮等都还是头一次听说,都觉得新奇。
指挥室面积很大,却十分空旷,除了沿墙摆放的一圈桌椅,其余更无一物——细心点的还能发现,北墙上还挂着一大块青布,占了整面墙一半多的面积。
张顺最先看见那块青布,灵机一动,手指着道:“莫非这里面有什么玄机?”
徐寿淡淡一笑,道:“功谋果然聪明。”然后给白雪使个眼色,白雪手下的婉儿宁儿将青布掀开,露出一件物事。众人看见那物事,先是一怔,随即想到那件物事可能是什么东西,眼睛一下瞪得像铜铃一样大,都呆了。
第六十八章十三州全图
张顺看了良久,猜测着道:“这难道是……地图?”
徐寿看着张顺脸上夸张的表情,憋了半天却只憋出地图两个字,深深鄙视了他一眼。
蒙田听到“地图”两个字,受到启发,凑上前去细看,一眼便看见“徐州”两个字,手指着“徐州”哈哈大笑,道:“我找到咱们徐州啦,哈哈……”刚笑了一半,却被一把羽扇拨拉到一边,笑声也憋了回去。原来他在地图前一站,将众人的视线都挡住了,诸葛亮毫不客气的将他推开,然后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将地图整整看了一遍,深吸了口气,表情严肃的看着徐寿,道:“主公,这是‘十三州全图’?”
众人听见“十三州全图”五个字,都大吃一惊,又向图上细看去。张顺难以置信的看了看地图,又看看诸葛亮,又看看徐寿,问道:“十三州……全图?”
徐寿笑着点点头。这确实是徐寿凭记忆画的一张“中国地图”。说是“十三州全图”,实际上比当时的十三州还要大得多。
古代没有测绘卫星,连飞机都没有,绘图极为困难,像绘制“十三州全图”这种大范围的地图,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古代五千多年文化,直到清朝才有了一幅较为完整的中国地图。而三国时代,能有一州的地图就不错了。
诸葛亮又看了“十三州全图”几眼,问徐寿道:“主公,此图从何而来?”
徐寿道:“是我祖辈积累画下来的。”他可不敢说是自己用了十天时间画的。
诸葛亮道:“此图虽然不够详细,难得的是范围之大,将我们大汉的疆土都包括了进去,甚至还有蛮夷一带的城镇,只是……主公祖上是做什么的,怎么会如此细心的记录各地的地形地貌?”
徐寿早就想好了回答,当即?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