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忠武大帝

忠武大帝第32部分阅读

    放心过来。

    “王爷,和奴赞普在府外求见。”小三子说道。哦,和奴怎么想起到我忠武王府来了?从天牢出来之后,我还没来得及去见他,他倒自己上门来了。也罢,见见他吧。当下便让玉儿回避,叫小三子去把和奴请到后院来。这次事情闹这么大,和奴应该了若指掌了,不知道待会儿见了面,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但愿他不要有什么异常的举动,要不然,他这条命可就要留在京城了,放虎归山的事儿,我李漠然绝不会做。

    “哈哈,王爷!”人还没到,和奴的声音倒先传到了,我站了起来,准备迎接。离我五步远距离的时候,他和阿布朗作势欲跪,我伸出手挥了挥,笑道:“赞普免礼,这是本王的王府,何必这么客气?”和奴听我这么说,便站了起来,我指了指旁边的椅子请他坐。落座之后,和奴打了个哈哈,笑道:“王爷近来一定是政务缠身,我可是有好些日子没见着您了。这几日多承逍遥王殿下款待,把京城看了个遍。”我一听,倒是吃了一惊,我说那天怎么不见四哥人影,原来是接待和奴去了。

    “呵呵,倒不是政务繁忙,本王刚从天牢里出来呢。”我毫不介意的说道,和奴的脸色随着我这一句话出口变了,他大概没有料到,我会如此坦白。一时之间,倒有些不知所措,慌乱的念道:“哦,这,这倒是没有听。。。”不等他说完,我笑道:“这么大的事儿,赞普不会没有听说吧。”和奴吞吞吐吐说不出话来,倒是他旁边站立的阿布朗神色异样的看着我。

    “对了,赞普今日登门,不知有何贵干?”我问道。和奴一听我问起,神色为之一缓,说道:“哦,对了,来京城有些日子了,算一算,也该回吐蕃了,所以,特来拜会王爷。”

    “哦?赞普要走了?何必这么匆忙呢,难得来一次,再过些日子回去吧。”我挽留道。和奴笑了笑,拱手说道:“多谢王爷美意,吐蕃的事务还等着我回去处理,实在是不便久留,还请王爷见谅。”

    既然人家去意已决,我再强留倒显得有些虚情假意了,点点头道:“既如此,那本王就不强留你了。待明日早朝,本王上奏父皇,设宴为赞普送行。”和奴称谢,随即叹了口气,似乎有所感触,沉默片刻之后,他说道:“此次进京,让我感触颇多啊。吐蕃在文化,朝政,民生各方面跟中原比起来,那实在是天壤之别。”

    “哈哈。。。赞普过谦了,据本王所知,吐蕃近年来在赞普的领导之下,已经今非昔比。文化方面,吐蕃参照天竺梵文,正在创造藏文,而赞普正大力推行农耕,以求结束长期以来的游牧习惯,并学习中原的农耕技术,吐蕃的官制也仿照朝庭,置三省,设六部。赞普,本王说得对么?”我笑吟吟的问道。和奴倒有没有做作,直言不讳道:“没想到王爷对吐蕃的情形是如此的了解。”

    我点了点头,站起身来说道:“吐蕃和大唐自古以来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前圣朝起,我们便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吐蕃岁岁纳贡,从未间断,即便是这几年,中原出了一些乱子,你们仍旧没有起异心,仅凭这一点,本王就对吐蕃另眼相看。赞普放心,我两国世代交好,本王保证,朝庭一定会在各个方面支持吐蕃,以求千秋万代,永为睦邻。”

    和奴也跟着站了起来,却没有说什么,看他若有所思的样子,我也不便追问,半晌之后,他拱手叹道:“进京的这些日子,王爷的坦诚让和奴钦佩不已,更兼前日之事,王爷深得民心,我相信,眼下的困难只有暂时的,有王爷在,大唐必定有中兴之日。我吐蕃对朝庭向来忠心不二,和奴愿为朝庭效犬马之劳,但凡有需要之时,只要王爷您一声令下,吐蕃数万勇士,唯王爷马首是瞻!”

    我爽朗大笑,摇摇手道:“赞普过奖了,即便是有那个时候,也轮不到本王一声令下。我等都是为父皇尽忠,君臣有别,赞普慎言,呵呵。”和奴颇有深意的笑了笑,没有说话。我拉过身边一棵杨柳树的枝条,寒冬过去了,枝条上层已经冒出了绿油油的新芽,我心有所感,转身对和奴说道:“你看,寒冬虽然残酷,可总有开春之时,万物虽枯,但只待时机一到,仍旧会复苏。”和奴自然了解我话中的含意,深深一揖,半晌无语。我拉过他的手紧了紧,语重心长的说道:“赞普,大唐视吐蕃为兄弟之邦,本王对赞普也是开诚布公,希望你我双方能携手并进,共创盛世。待时机成熟之时,本王当上奏朝庭,挑选各方面人才组成使团,开赴吐蕃,以助赞普一臂之力。”

    “我代吐蕃臣民向王爷致谢,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

    前脚刚把和奴送出大门,远远的便望见几骑飞奔而来,马上之上衣着宦官服色,我笑了笑,对身边的小三子道:“圣旨来了。”当下转身走回大厅之后,既然称病,样子还要做一做的。

    “圣旨到,忠武王李漠然接旨!”

    我稍等了一会儿,然后让小三子扶着我,慢步走了出去。来宣诏的仍然是父皇寝宫的那个值事中年太监,我一直觉得他有些眼生,好像突然冒出来似的。这会儿见我出来了,他倒不急着宣诏了,连忙上前一躬身关切的问道:“哟,千岁,看样子,您病得不轻啊?”我捂着嘴巴咳嗽了两声,上气不接下气的说道:“唉,感染了点风寒,身体适,多承公公关心了,对了,宣诏吧。”

    那中年太监看了看我,从身边小太监手中捧过圣旨,我在小三子的搀扶下跪了下去,他大声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抱病之期,不料京城出此惨剧,宫门之外,血流成河,是为大唐开国以来未有之惨案,现命忠武王李漠然,会同晋江王李浩然,逍遥王李默然彻查此事,以谢天下,钦此!”

    “儿臣领旨谢恩,父皇万岁万岁万岁岁!”

    捧过圣旨,那中年太监小声说道:“千岁,这次皇上龙颜大怒,奴才看这次不比以往,王爷您可要千万小心在意啊。”我点了点头没有说话,朝小三子使了个眼色,他立时会意,伸出手作了一个请的手势,带着那中年太监下去领赏了。展开圣旨看了又看,我不禁笑了。虽然没有亲临朝堂,但我可以想像得到,今日早朝,朝堂上的争吵是何其的激烈。几方人马必定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可到底,父皇还是下了这道圣旨。刘义啊刘义,你凌驾于朝庭之上十多年,现在,你也该歇歇了。你的绣衣使,就让本王给替你掌管吧。

    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闭门不出,晋江王,逍遥王,梁汉儒,何景轮番前来看望,都被小三子挡了回去。而且,我还上奏父皇,称抱病在身,无力处理政务,请求父皇另选贤能负责彻查东门血案。太子和刘义势大,要扳倒他们,不是那么容易,我必须得制造出一种假像,让太子和刘义以为我故意装病,实则是不敢接手这件事情。人一旦失去了警戒心,就很容易被打垮了。我考虑过了,要杀刘义,按正常的程序行不通,他的党羽遍布朝庭,手下不有大批绣衣使,如果稍微不慎,可能会逼得他狗急跳墙,我必须得有万全的准备才能下手,务求一招制敌。

    这日,和奴返回吐蕃,父皇率领文武百官在西门外送别,这次接待和奴是由我负责,怎么也推辞不过。不得已,仍旧“抱病”前往。京城西门外,旌旗招展,锣鼓喧天,御林军将士全副武装,威风凛凛。文武百官列队于两侧,父皇带着太子,晋江王,逍遥王站在最前面。我赶到的时候,仪式已经结束,和奴已经准备起行了。

    见我到了,父皇脸上露出了笑容,关切的问道:“漠然,病怎么样了?严重吗?”

    我轻咳了一声,小声答道:“多谢父皇关心,儿臣只是偶感风寒,并无大碍。”父皇点了点头,叫我好生休养。倒是太子和刘义一直盯着我,我出门之前,早已经叫玉儿替我装扮了一番,现在的我,脸色苍白,双目无神,一看就是病容满面。

    我慢步走上前去,笑着对和奴说道:“赞普返回吐蕃,谨祝一路顺风。”和奴自然知道我这病是真是假,仍旧一本正经的拱手道:“多谢忠武王殿下,祝殿下早日康复。”我点了点头,正待退下来,阿布朗却突然上前一把握着我的手,我一惊,没有动弹。和奴脸色一变,低声喝道:“阿布朗,退下!”

    “王爷,我阿布朗平生从未服过人,可王爷是第一人,如果将来有机会,真希望能和王爷切磋切磋。”他的声音很小,大概只有我们两人听到了。我心里暗笑一声,这人倒是有些执着,还是为那日校场之事呕气。当下笑了笑,低声道:“放心,将来一定有机会的。”阿布朗这才点了点头,退了回去。

    “臣和奴拜辞吾皇。”和奴率吐蕃一班人向父皇辞别,准备起程了。父皇点了点头,说了些场面话,和奴又拜别诸位王公大臣,这才带领大队人马,向西而去。他们一走,父皇便下旨回宫,临走之前,仍不忘记叮咛我安心养病。

    三哥和四哥经过我身边时,好像有什么话想对我说,但终究没有说出口,只是颇有深意的望了我一眼,各自回府去了。现在客人走了,可以放手去处置自己家里的事情了。

    “王爷,下午,雅量小筑。”梁汉儒经过我身边时,小声说道。我没有丝毫反应,小三子扶着我登上了轿子,回府而去。轿子上,我回想着那日寝宫之中,父皇对我说的那番话来。

    “漠然,为君者,识大体,顾大局,为成大事,不拘小节,甚至不择手段。你知道你的缺点在哪儿吗?不够果敢,凡事思前想后,步步为营,小心谨慎本没有错,可要看处在什么时机。如果你能明白这个道理,朕就完全放心了。”父皇这几句话我整整想了好几天,总算是明白个中含意。现在,再去猜想父皇到底想把皇位传给谁,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父皇要我自己扫平障碍,机会他会给我,就看我自己的本事了。回想起这一年来,我所做的种种,不禁有些惭愧,本以来父皇真的老了,不过问朝政了,我李漠然应该力挽狂澜,拯救万民。现在看来,倒是我自视过高,原来一切都在父皇的掌握之中。

    “帝王之术。。。”我喃喃念着。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响起,随即传来小三子的厉喝:“瞎了你的狗眼!”我掀开轿帘问道:“小三子,怎么了?”小三子一脸的怒容,躬身道:“回王爷的话,刚才一匹马冲过去,差点撞着奴才。”我闻言伸出头去往前一看,一名身着戎装的士兵骑着马正往皇宫方向飞奔,他手里举着一样东西,边奔跑边高声叫道:“前线大捷!前线大捷!”引得街上的百姓纷纷驻足观看,议论纷纷,人人喜形于色。

    “王爷,您听到了吗?前线大捷!”小三子也跟着叫了起来。我心里一紧,前线大捷?不会!绝对不会!突厥大军已经兵临山西,柳梦龙数次上奏,请求朝庭速发援兵,怎么会突然大捷?不对,一定是出什么事情。

    “小三子,快,直接进宫!”我急忙叫道。小三子脸色也是一沉,立马叫道:“快,进宫!”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第九十五章

    当我踏进父皇寝宫那一刻,我知道,一定出事儿了。父皇无力的靠在宽大而华丽的龙椅上,他的右手中拿着一道奏章,搭在椅把上垂下来,双目无神的望着外面,以至于我进来他都没有发现。

    “儿臣叩见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我跪下施礼,父皇并没有应答,我只得跪在地上,头也不能抬。好半晌,我听见父皇重重的叹了口气,将那道奏章使劲砸在了龙案上。我心里一惊,看父皇这样子,事情小不了。

    “朕有何去见列祖列宗啊。。。”父后失望的叹息声在我听来是那么的难受,我已经猜到前线可能发生的事情,山西失守,太原沦陷,我大唐李家起源之地落入蛮夷之手。

    “漠然,你起来,你起来看看,这就是朕御封的西北大营行军大元帅,云州候,领兵部尚书衔的柳梦龙给朕的奏章!”父皇愤声说道。我小心翼翼的站了起来,值事太监捧起奏章递到我的面前,我伸手接过,展开一看“太原沦陷,山西危急,蛮夷入城,纵兵抢夺,凡公私账物俱被掠走,老弱妇孺均遭残杀,臣不胜惶恐,虽万死不足以谢罪,但请陛下留臣有用之身,上阵杀敌,唯愿马革裹尸而还。。。”我冷哼一声,合上奏章递还值事太监。

    “父皇,虽然太原沦陷,山西危急,但您是一国之君,万望以龙体为重。”这些官话我虽然厌恶,却不得不说。无论换作是谁,祖宗基业都保不住,还谈什么保重身体?父皇手摸着额头,不住的摇头叹息:“祖宗起事之地,在朕手中丢失,朕真是无用至极!无用至极啊!”没有亲眼看到的人很难想象,九五至尊,高高在上的皇帝在绝望之时,骂自己无用是副什么景象。我心里虽然也难受,毕竟是我的父亲,但对父皇的态度还是有些不以为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算到了最后一刻,倘一息尚存,就应该奋战不止,长吁短叹没有任何作用。

    “父皇,请恕儿臣直言,柳梦龙好大喜功,言过其实,身为大元帅,统领西北大营四十万将士,却还在区区十万突厥蛮夷的进逼之下,节节败退,丢失城池,其罪当诛!”我朗声说道。我这话一出口,那值事太监不停的冲我使眼色,他的意思,大概是让我不要在这个时候去火上浇油。我视而不见,等待着父皇的雷霆之怒。可父皇好像并没有动怒的意思,坐直了身子,黯然的说道:“是啊,现在看来,朕当初起用柳梦龙实在是天大的错误啊。可事到如今,争论这些还有什么用?朝庭既无可调之兵,也无充饷之银,内忧外患,难道,真是天要亡我东唐么?”

    “父皇,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是稳定军心,西北大营,至今仍有三十万众,就算是三十万根木桩,突厥蛮夷砍也要砍些时日。近年来,我朝以突厥作战,屡次失利,究其原因,乃是将失军心,军失民心,军队士兵低落,无心恋战,才会有今日之败。儿臣建议,着户部速发粮饷,派遣钦差赶赴山西督战,再不济也要拖些时日。待朝庭缓过气来,再重整旗鼓,与突厥决一死战!”我在这儿说得慷慨激昂,父皇却没有了声响,等我说完之后,抬头看去,他老人家正目不转睛的看着我。神情有些奇怪,按理说,作为一国之君的他,是不该有这种眼神的,那就是羡慕。

    “父皇,是不是儿臣……”我有些诧异父皇的反应。父后摇了摇头,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走到我的身边,搭着我的肩膀向外走去。作为父皇的儿子,十八年来我还从未享受过如此“待遇”。来到寝宫门口,父皇怔怔的望着外面,远处,是一望无际的皇宫大院,国家最高的权力中心,在这里,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天下。

    “漠然,记得朕给你说过的那句话吗?”父皇有声音有些低沉,问过之后,他好像知道我回答不出来,又接着说道:“朕说过,诸位皇子之中,你最像朕。朕当年像你这般年纪的时候,也是意气风发,目空一切。现在想来,那段日子,是朕一生最为得意的。看到现在的你,朕颇觉欣慰啊。”

    我闻言躬身说道:“儿臣惶恐。”

    父皇叹了口气,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朕老了,不中用了,当年你皇祖父把帝位传给朕,也曾想好好治理国家,当一个盛世圣君,可谁想,把国家弄到如此地步。每当深夜之时,朕扪心自问,总是羞愧难当……”

    “父皇,这不是您的过错。”我小声说道。父皇摇了摇手,打断了我的话,接着说道:“祖先创业不易,万万不能毁在我们后辈手中,民间有句俗话,父债子还,朕的过错,只有靠你来偿还了。漠然,不要让父皇失望。”望子成龙,父皇殷切之情溢于言表,我感觉鼻子有些发酸,父皇年迈之时,回望自己的一生,能说出这番自省的话来,仍不失为一代明君。当下深深吸了一口气,拱手道:“儿臣当穷一生之力,中兴大唐,使我中华民族,雄霸天下。”

    父皇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点点头道:“好,这样朕就放心了。去吧,即日起,朝政由你来主持,国家事务,无论大小,皆由你来定夺。朕心力交瘁,真要好好歇息了。”我闻言一震,自古只有“太子监国”,没听说过“亲王监国”的,父皇这么说,置太子于何地?

    见我沉吟不语,父皇拍着我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道:“老五,有一件事情朕想,是时候告诉你了。”我正在思索父皇刚才的话,一时间没反应过来,随口应道:“是。”

    “再过两个月零八天,你就十九岁了。十九年来,作为父亲,朕没能好好照顾你,你心里,多少有些不快吧。”父皇这句话倒是让我有些慌乱,不知如何作答。

    “你母亲去世之时,曾求朕好好照顾你,朕当时对她说了一句话。”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看了看我,又接着说道:“朕说,朕一定会让我们的儿子成为天子骄子,朕会把江山交到他的手上,朕会培养他成为一代圣君。”我清楚的感觉到,我的心跳在加速,父皇这番话太突然了,以至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照他这么说,他一直就把我当成皇位继续人?可从我参政之前的十八年里,父皇连见也没有见过我几次,培养一话,从何说起?

    “漠然,朕问你,自你参政以前的十八年里,你在干什么?”

    我想了想,回答道:“儿臣这十八年来,一直学文习武,从未松懈过。”

    “那么,这十八年里头,是谁在督促你,教导你?”父皇接着问道。我脑中立刻浮现出王洪的样子来,心里为之一紧,若父皇追问王洪的下落,我该如何回答?当下小声回应道:“是儿臣的王府总管,王洪。”

    “那你知道王洪原来担任什么职务么?”父皇又问道。我摇了摇头,从我记事起,王洪就在景泰宫侍候我了,一直也没听他说过以前的事情。

    “王洪可以说是你的长辈。”父皇语出惊人,“他入宫之前,曾经是名震武林的大侠,据说有中原第一刀的称号。朕即位之前,微服南巡,途经鄂州之时,遇乱党行刺,情势危急,多承王洪相救,才免遭毒手。朕与他,可谓是一见如故,言谈甚欢,他当时在他姨丈家作客,于是便邀请朕一同前往。他那位姨丈也是武林中的泰山北斗,德高望重,对朕也是热情招待。朕在他姨丈家小住了几日,就是这几日,朕遇到了你的母亲。”

    “啊?母亲竟然是武林世家出生?”我吃惊的张大了嘴巴。

    父皇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不错,朕第一次看到你的母亲,那可真是惊为天人啊。生在皇宫之中,什么天姿国色早已经见怪不怪了。可你的母亲,却让朕紧紧的盯着她足足一柱香埋单,失态至极啊,哈哈……”我闻言也不禁笑了起来,我想像得到父皇当时的样子,因为我第一次看见慕容羽的时候,大概就是那副模样了。

    “事情后来的发展,就可以想到了,朕和你母亲一见钟情,互相对彼此倾心。可当时朕有事在身,不便久留,只得狠心分别。巡礼完江南之后,朕回到京城,立马派人到你母亲家里提亲。你的外公好像还有些不愿意,在你母亲的坚持之下,才答应这门亲事。可就在这个时候,问题出来了。”父后话锋一转,脸色也随之一变。“王洪,也就是你的表舅,和你母亲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就像你和玉儿一样。他对你母亲,也是情有独钟,那次到你母亲家里,也是为了提亲,可终究没有说出口。却被朕横刀夺爱,他一气之下,支身赶到京城,约朕与城外十里长亭相见,说是要一决高下。朕虽是一国之君,但到底是个男人,怎肯示弱于他?只带着一个贴身太监便去赴约,你表舅是个豪爽之人,话没说几句就要动手。就在这个时候,你母亲赶到,以死相拼,力阻我们动武,你表舅无奈之下,泪洒当场,倒也不失为一个有情有义之人。后来,事情就……”父皇的神色黯淡下来,我知道,后来王洪,哦,不,我的表舅为了母亲,净身入宫,作了宦官,为了所爱之人,作如此牺牲,当真是情感动天。而父皇的胸襟,也让我深深的佩服。试问,作为一个男人,谁肯让自己的情敌朝夕相伴于爱人左右,尽管,他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男人。

    我和父皇都沉默了,他似乎又回到当年那个时刻,虽则横刀夺爱,轰轰烈烈,但心里仍然难免有所愧疚。片刻之后,父皇叹了口气,回到了龙椅之上。

    “后来,你出生之后,王洪主动请求去照顾你,朕当时考虑他是一代武学宗师,又饱读诗书,让他来培养你,是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便答应下来。这十八年来,他兢兢业业,尽心尽力,教你学文习武,为人处世,你能有今天的成就,他居功至伟啊!”父皇的感叹让我愧疚不已,就在几个月前,我还因为表舅的老迈,考虑着让他退下来。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他失望的神情,我的心里像是刀扎般难受。这些多年的疑问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原来,朝夕侍候在我左右的,竟然是我的长辈,为了所爱之人,穷一生之力悉心培养我,此恩此情,我李漠然终生难忘。

    “漠然,你的身上不但承载着国家民族的重任,更有长辈的殷切盼望,所以,你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果你不能成为东唐的中兴明君,上,对不起国家民族,中,对不起祖宗长辈,下,对不起黎民百姓。朕一直担心你年纪青青能不能承担这么重的担子,现在看来,朕是多虑了,放手去干吧,不要畏惧任何困难。”父皇沉声说道。若是以往,父皇这么说,我必然宏篇大论,慷慨激昂,可现在,我像是有什么东西哽在喉咙里,说不出话来。只得使劲的点了点头,鼻子有些发酸,眼眶早已经发热,我不想让父皇看到这个样子,一拜之后,我说道:“儿臣告退!”

    踏出父皇寝宫的那一刻,我的步伐变得沉重起来。有生以来,本认为自己是个不受重视的人,一切都要靠自己打拼,可现在才知道,父皇从我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决定将皇位传给我,这些年来用心良苦,要将我培养成一位雄材大略的帝王,之前对我不闻不问,不过是为了要保护我。而现在,我长大了,我是不是应该去实现长辈们对我的梦想,中兴东唐,作一位盛世明君呢?玉儿曾经对我说过,或许我已经忘记了我只是个十九岁的少年,她说得没错,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未及弱冠的少年,我为江山社稷而生,注定一辈子都要为国事操劳,这是我不可逃避的责任。自古以来,男尊女卑,天经地义,缘由就在于男人因责任而伟大。

    一念至此,我加快了脚步,长嘘短叹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宣正八年二月初八,对东唐皇朝以及对我个人来讲,都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父皇连下两道圣旨,一明一暗,一道宣布,即日起,由忠武王李漠然主持朝政,而另一道,则宣布,将太子李浩然软禁,未经皇上许可,不得踏出东宫一步。一时间,朝野哗然,百官议论纷纷,别有用心之人蠢蠢欲动,整个京城处在一片动乱之中。虽然早已有所耳闻,可我仍旧不免有些惊诧,经王亭之建议,我联合晋江王,出动御林军,全城戒严,施行霄禁,并派出张剑飞等人,日夜监视东宫和刘义的府邸,并动用重兵,火速围困绣衣使衙门,不让绣衣使出动一兵一卒。刘义恼羞成怒,妄想进见父皇参我一本,谁知却吃了一个闭门羹。

    这一日,丞相梁汉儒,户部尚书梁少奎,吏部侍郎梁少卿,礼部尚书何景,御史刘玉周,京城卫戍将军曹朗等文武官员齐集忠武王府,忠武一派首次如此高调行事,而这一次,要商议的事情就是,撤消绣衣使建制。

    偏厅上,我坐于上首,诸位官员依品阶大小各自落座,粗略一数,竟然有二十来人。皆是四品以上大吏,当然,我也注意到了,这些人多是梁汉儒的门生故旧,礼部尚书何景,御史刘玉周,卫戍将军曹朗除外。

    “诸位大人!”我首先开了口,厅上嘈杂之声嘎然而止,众官将目光投向了我,等候着我的训示。

    “本王蒙父皇恩典,主持朝政,今后望诸位精诚团结,齐心协力,襄助本王共渡难关,国家多事之秋,客气话本王就不多讲了,但有一句,诸位谨记,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惜死,我东唐皇朝中兴之日,指日可待!本王愿与诸君共勉之!”

    “谨遵王爷教诲,下官等愿效死命,虽肝脑涂地,再所不辞!”众官齐声答道。我突然觉得气氛沉重了些,淡然一笑,挥挥手道:“不用如此拘谨,本王看出来了,诸位大人今天心情都不错。”

    偏厅上响起一阵笑声,我的岳父大人首先拱手笑道:“圣上英明,将朝政交于王爷主持,下官等唯王爷马首是瞻,自然替王爷感到高兴,不仅是为王爷,更是为天下百姓高兴。阴霾已过,青天渐明,王爷英明神武,必然能统率我等,同舟共济,力挽狂澜。”他这么一说,其余众官纷纷附和,奉承之声,响起一片。我一边客气的应承着,一边仔细观察,唯独何景与刘玉周两人面有不快这色,皱着眉头,一言不发。我心中有数,也不责怪于他们。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第九十六章

    “本王感谢诸位大人的厚意,不过,大人们的话,本王可不敢苟同。想本王参政不过一年,虽说有些微末的功绩,可于国于朝,不过是怀水车薪,力挽狂澜一说,本王愧不敢当。”话说到这里,众官的脸色有些不太好看了,我也没有把话说得太重,话锋一转,接着说道:“好了,今天请诸位来,是想商议一件事情。”众人均抬起头望着我,等待着下文。

    我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在厅中踱着步,并不急于说明。这话一说出来,无疑是平地一声雷,得仔细斟酌才是。走到刘玉周身边,我停了下来看着他。刘玉周连忙起身恭候,我点了点头,示意他坐下。

    “刘大人,你身为御史,掌管弹劾监察大任,本王想听听你的意见,你对绣衣使怎么看?”想必这话让在座的所有人都吃了一惊,他们心里定然已经料到今天议事的主题了。刘玉周倒没有吃惊的样子,把头一低,拱手说道:“回千岁的话,绣衣使组建至今十余年,本来是负责刑讯,侦察,以武力安抚天下的重任,可以说,当初组建绣衣使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近年来,绣衣使已经沦为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手中的杀人工具,只要是反对某人的人,都会遭到绣衣使的逮捕,不经审讯,投入大牢,屈打成招,甚至就地处死,罪恶滔天,罄竹难书!”他刚说完,众官一片议论之声,绝大多数是附议。我点了点头,嗯了一声,又来到梁汉儒身边,问道:“梁大人,不知道你怎么看?”

    梁汉儒呵呵一笑,平静的说道:“刘大人所言甚是,下官也认为绣衣使近年的所作所为,已经违背了当初组建他们的意愿,彻底的沦为私人武装,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丞相所言极是,下官也是如此认为。”

    “不错,绣衣使罪恶滔天,理应裁撤!”

    众官纷纷附议,我摇了摇手,示意众人安静,回到座位端起茶杯抿了一口,仔细品了品,叹道:“今天的茶怎么这么苦?”众人不知何意,面面相觑,梁汉儒眼珠一转,站起身来笑道:“王爷,这茶初尝是苦,可只需稍待片刻,细品之下,方有甘甜之味。”我哦了一声,仔细一品,大笑道:“不错,丞相所言果然不虚。”说到这里,我把话锋一转,放下茶怀正色道:“本王日前得到父皇的旨意,裁撤绣衣使!今日召诸位大人来,就是商议此事。各位有何高见,尽可讲来,不要有任何包袱。”

    刘玉周又是第一个发言:“王爷,依下官之见,既然千岁您已经得到皇上的圣旨,大可前去绣衣使衙门宣布皇上的旨意,撤消绣衣使建制,遣散所有人员,谅他刘义,也不敢怎么样!”

    “不不不,刘大人,这个办法不妥,相那刘义为祸朝政这么多年,权势熏天,他凭的是什么?不就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绣衣使么?忠武王殿下要砍他一条手臂,他还会乖乖伸出么?依本官之见,此事只可暗中进行,不宜声张,打他个措手不及是为上策。”吏部侍郎梁少卿说道。

    争论还在持续着,而我已经没有多大的兴趣了。主意我早就定下,根本不需要议,找他们来,也不过是走走过场,让他们知道,忠武王还是很倚重他们的。众人你方唱罢我登场,人人抒发己见,等他们都说完了,梁汉儒打了个哈哈,笑道:“咱们在这里讨论了半天,说不定王爷早有主张呢,咱们还是安静下来,听听王爷的意见吧。”众人听他这么一说,都闭上了嘴,把目光投向了我。

    “哦,呵呵,本王倒是有个想法,不知道行不行得通,暂且说出来,大家议议吧。”我客气的说道。众人都表示赞同,我清了清嗓子说道:“绣衣使组建之初,人数不过万余,多是由御林军中身手敏捷的士兵充当,而如今,刘义使用各种手段,已经将全国的绣衣使扩充到三万之多,而成员是从各地招募的亡命之徒,他们武艺高强,胆识过人,虽然只有三万余人,却足以抵得上一支精锐之师。对朝庭而言,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撤消绣衣使的建制,这是父皇的旨意,必须照办,本王也有信心,军令一下,让绣衣使这三个字就此消失。可问题是,撤消建制之后,这些人该怎么处置?”

    众人沉默了,他们大概已经想到我想干什么。好一阵之后,平日里不言不语的京城卫戍将军曹朗站了起来,这人也算是忠良之后,他的父亲曹均当年跟随李则元的父亲西征,战死沙场,与李则元的命运颇有雷同之处,后来李则元受我举荐,统兵前往西北,我便上奏父皇,让他来担任这京城卫戍将军一职。虽说是个虚职,总算是个三品大员,我留着他,自然有我的用处。这人其实也算是我儿时的玩伴,我知道他勇武过人,想当年,我和他自称双侠,还说什么要去江湖上闯荡一番,行侠仗义。现在想起,就像在昨天一样,殊不知,一转眼,已经过去快十年了。

    “王爷,末将以为,绣衣使可撤,却不能散。想这一支绣衣使,历经十数年,方有今日的规模,朝庭耗财无数,才成就了这一支精兵。不错,这些年来,绣衣使在刘义的管制之下,为非作歹,罪恶滔天。可这就像是一把神兵,用于正,则可匡扶正义,用于邪,就会遗祸人间,关键就在于掌握之人。刘义狼子野心,人人得而诛之,可王爷您不同,若是绣衣使由您来统领,必将成为一支奇兵!”

    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那些大臣们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是我想要绣衣使,一时间,众人纷纷附和,表示赞同,唯独梁汉儒紧锁眉头,沉吟不语。这倒是让我有些奇怪了,绣衣使若是为我所用,对我这一方是大大的有利,梁汉儒为何没有表示赞同?难不成,他还有另外的想法?一念至此,我轻咳两声,问道:“梁大人,不知道对本王的提议有什么意见吗?”

    梁汉儒像是刚回过神来,连忙拱手道:“哦,回王爷的话,下官以为,此事恐怕欠妥。”我没有任何反应,端起茶杯问道:“但说无妨。”

    “王爷,绣衣使被刘义经营多年,可以说对刘义已经死忠,王爷您的提议初衷是好的,但是王爷想过没有,这三万余绣衣使若是脱离了刘义,他们还会不会对谁尽忠?一旦这三万绣衣使乱了起来,那后果,可就不敢想像了。”

    我微微笑了笑,他的用意我已经明白了,当下也不点破,只是随口说道:“是在人为,若是就这么裁撤了三万精锐,本王心疼啊。”梁汉儒一听,还想进言,已经被我挥手制止,随即说道:“好了,绣衣使如何处置,日后再议。当务之急,是怎么把撤消绣衣使建制一事办好,所有人听命!”

    众人齐刷刷站了起来,躬身候命。

    “本王命你们在不经间将这个消息传出去,不管你们是酒后失言也好,还是不经意泄露也好,总之,三天之内,这个消息一定要传到刘义的耳朵里去,记住了,三天!”我大声下?br/>免费小说下载shubao2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