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藏王

大藏王第9部分阅读

    ,只看加插了大唐公主为大妃这么一条,就足以让人思量了。虽说大唐公主在吐蕃的影响力可能有限,但很多事情并不是现在能说得清的,万一,大唐公主生了有继承权的王长子呢?

    当晚,不少参与朝议的吐蕃大臣失眠了。

    第三十八章李揆到访

    在众人唇枪舌剑之时,大唐和亲使李揆却是悄悄地前往叶色拉康拜会王子赤松德赞。在离开大唐都长安之前,太子李亨特意召见了李揆,暗中嘱咐李揆要在吐蕃答复之前拜会他未来的女婿,看看这一个怎么样的人。李亨非常疼爱宁国公主李钰,要不是逼于无奈,他不会让他的小女儿远嫁吐蕃。只不过赤松德赞是金城公主的儿子,身上流着一半唐人的血。算起来,他还算是赤松德赞的舅舅,李亨心里才好受一点。但赤松德赞这个外甥就是在吐蕃也是深居简出的,李亨对这个外甥可是一点底都没有,因此特意叫李揆专门去看一看,回来还要详细跟他说。李亨甚至暗示李揆,如果赤松德赞太差,你就不要说是宁国公主,随便编一个公主的名头先应付着吐蕃,一切后果,由他来承担。李亨虽然被迫嫁女,但也是希望他的宝贝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的。

    李揆找上门来时,赤松德赞正在睡午觉。那时候别说吐蕃人,就是唐人也很少有睡午觉习惯的。李揆被告知王子在睡午觉,让他在大殿内等候,不禁觉得有点奇怪。在等待赤松德赞的时候,李揆便浏览起大殿的布置起来。在大殿的周围,李揆现了大量的字画。一面墙挂的是吐蕃的唐卡,其内容多是一些带着浓厚宗教色彩的天神鬼母什么的;而另一面引起了李揆浓厚的兴趣,挂的竟都是唐人的字画,甚至有一些是李揆熟悉的唐初名家的诗画作。如王勃的《滕王阁诗序》、杨炯的《出塞》以及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等。李揆在这里看到这些字画,顿时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甚至有那么一点激动,他知道,这些字画肯定是赤松德赞的母亲金城公主带到吐蕃的,而且肯定平时非常的喜欢,不然她的儿子不会都在他的大殿里挂起来。读着这些他早已熟背于胸的诗句,想起金城公主在吐蕃长达近四十年的寂寥生活,心想,这些字画,肯定常令公主想起遥远的长安吧?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进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

    李揆一时沉浸在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里缅怀着逝去的金城公主,连赤松德赞来到了身后都不知。

    “是不是想起了你们地公主我地母亲?”

    李揆听到有人突然在身后说话被吓了一跳。转过身来时。只是一个穿着白色锦衣身高约六尺地大男孩站在了自己地面前。他地模样虽然还是具备着明显吐蕃人地特征。但又有点另类。壮壮实实当中带着点秀气。李揆一看就知道是他要找地王子赤松德赞来了。便以臣子地身份向赤松德赞行了一礼:“下官国子祭酒李揆拜见王子殿下!下官见到公主地物品一时感怀未能恭迎殿下地光临。还请王子殿下恕罪!”

    “不必多礼。这里是吐蕃逻些。不是大唐长安。我是吐蕃王子。也不是你们大唐地王子殿下。这些繁文缛节。就不要在我这里显摆了。坐吧坐吧。坐下说话。”赤松德赞摆了摆手。等李揆坐下后才问道:“你来找小王。有什么事么?”

    李揆见赤松德赞说话干脆。行事大方得体。想来也是一个很果决地人。不禁暗中点了点头。心中赞叹。这样地男儿。方配得上国色天香地宁国公主。

    李揆从袖内拿出了一个小锦盒:“王子殿下。我朝太子殿下在下官离开长安前托下官带了一件礼物给王子殿下。以祝贺王子殿下即将到来地成年礼。请王子殿下笑纳!”

    赤松德赞接下后打开一看。见是一柄镶满各式宝石地短宝剑。

    “太子殿下言道,宝剑赠英雄。下官今日见王子殿下英姿不凡,他日定能成为吐蕃一代雄主,此剑送给王子殿下,却是最恰当不过了。”李揆见赤松德赞把宝剑拿在了手中把玩便恭维道。

    “呵呵呵,你倒是满会说话的,难怪大唐会派你来和亲。送礼是假,代公主来看看我这个未来的夫婿才是真的吧?怎么样,还满意吗?”赤松德赞笑着问李揆。

    “等一下。先让小王猜一下!”赤松德赞见李揆面有羞色,知道是被自己说中了,在李揆正想解释时,杰松德赞摆手先让李揆不要说,而自己则猜度起来了。“来之前你肯定带了不止一件礼物的,想来如果满意的话就送出其中一件,如果不满意就送出另外一件。现今你送给我的是一柄宝剑,所谓‘宝剑赠英雄’,想来你应该是满意的。拿出来看看吧,如果不满意你会送给小王什么?”

    李揆见太子殿下教给自己的小道道被赤松德赞猜了个不离十,在羞愧之余不禁也为赤松德赞的聪慧震惊,更为赤松德赞的爽朗口直感到别扭,在长安,纵使有人知道了你的小道道,但哪有人像赤松德赞那样直接赐爆的?

    “拿出来看看嘛!爽快点。”赤松德赞见李揆嘴巴成了圆型的吃惊样子,不禁乐得哈哈大笑。“跟你开玩笑的,别当真了啊!”

    “来人啊!给大唐的贵使上茶!”赤松德赞见李揆惊魂稍定,便命人上茶了。

    端茶上来的是尼玛。李揆接过后喝了一口,觉得这茶竟比长安喝开的龙井相比不落下风,想不到在吐蕃能喝到这样的好茶,便疑惑地看着赤松德赞。

    “很奇怪在逻些城能喝到这样的好茶吧?这是产自南诏的普洱茶,这茶长安知道的人不多。我是专门派人前往南诏采买回来的。这普洱茶经雪山溶化的水冲饮效果更佳,用长安的水喝可没这么好哦!”赤松德赞拿起一小杯尽饮了后说。

    这下子李揆就更佩服赤松德赞了,他怎么好像自己肚子里的蛔蛔虫,自己想什么他好像都知道。而且,作为一个吐蕃的王子,不止略懂诗书,还精通茶道,看样子,他懂得的东西还不少,真不知道这王子殿下是怎么成长的。

    第三十九章狠狠聊

    喝了一轮茶后,李揆便开始试探赤松德赞对和亲的态度了。在李揆心目中,虽然只是与赤松德赞有过短暂的接触,但早就不把赤松德赞当小孩看待了。

    “想来王子殿下也知道下官此次到吐蕃来的主要目的就是促成唐蕃两国的和亲,为两国带来和平。而且,大唐还有意与吐蕃重设互市以方便两国商贸往来,这样,不但避免边境人民陷于战争的苦难中,还能促进两国的展,不知王子殿下意下如何?”李揆见赤松德赞为人豪迈,也就不转弯抹角了,直接就把来意提了出来。

    “呵呵。小王一个小毛孩知道什么是好是坏?不过,先祖一代雄主松赞干布曾与文成公主和亲,小王的父王也曾娶母亲金城公主,这两次的和亲,据小王接触到的人都讲,是促进了两国的友谊的。也带动了吐蕃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展。因此小王觉得应该是好事吧。既然是好事,又何乐而不为?”赤松德赞说得虽模凌两可,但李揆一听就知道赤松德赞是赞成和亲的了。

    李揆又接着问:“我朝宁国公主国色天香,虽足不出户却早已芳名盛传,定是王子殿下良配。但下官听闻吐蕃赞普一般只纳吐蕃女子为大妃,如和亲这事情可就有点难办了。我唐公主身份尊贵,是不能屈与人之下的,对于这事,不知王子殿下怎么看?”

    “请问大唐有几个宰相?”赤松德赞不回答李揆的问题反而问。

    “不确定,有时多一些,有时小一些,最少要有一个,有时多达五个,一般三个,现在我朝就有三个宰相。”李揆虽然不知道赤松德赞问这个做什么,但还是回答了赤松德赞的问题。

    “就是嘛!事情是可以变通的。小王知道,我吐蕃原来只有一个大相,现在又增加了一个大相。”赤松德赞不经意的说。

    “王子殿下你的意思是增加一个大妃?呵呵呵,这果然能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老实说,来之前我朝太子殿下曾与下官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后也不知怎么处理,就让下官过来后视情况而定。没想到事情可以这样来处理,还是王子殿下英明!下官在此先谢过王子殿下了。”李揆明白了赤松德赞的意思,一直困挠着他的大问题迎刃而解,令他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心底下对赤松德赞大为感激。这一趟拜访,收获可真的是太大了,本来李揆对于能否完成此行的任务还有些拿捏不定,也担心就算是促成了两国的和亲,但没达到朝廷的要求。来之前太子殿下明知道大唐公主嫁与王子出任大妃的难度很大,但还是说不到逼不得已,不能答应让公主做侧妃,这事关大唐脸面的问题。现在的李揆可是已对完满地完成朝廷交给他的任务充满了信心了。一刹那间,所有的高原反应都似乎消失了个无踪无影。李揆脸上露出了最真挚的笑容。

    接下来两人的谈话,可就轻松得不得了。赤松德赞对大唐的一切都非常的关注,李揆便挑了一些大唐的事情说与赤松德赞听,甚至还说了不少大唐的花边新闻给赤松德赞听,极大地满足了赤松德赞极其“八卦”的心理。两人相谈甚欢。

    米玛及尼玛两姐妹和那囊曲珍时不时出来添茶时看见这两个之前素不相识的人聊得如此热火朝天也是感到非常的意外,本来只是尼玛出来添茶的,后来米玛和那囊曲珍都忍不住了,抢着出来添茶,添茶的时候还顾意慢吞吞地,想听一下他们到底在聊什么。但她们听到的只言片语却更令她们糊涂了,只听到他们在说什么王家的三太太或周家的二小姐什么的,两个大男人聊这些东西怎么聊得如此起劲,还真奇了怪了。

    聊到后来,不知不觉就到了晚饭时间了,本来赤松德赞还准备留李揆吃饭,再与他进一步研究一下崔家大小姐的趣闻的,但李揆早就答应了出席由大相代表赤德祖赞赞普为李揆一行人准备的晚宴,就只有作罢了。

    两人还约定李揆在走之前定再拜访叶色拉康。到时再好好研究一番。这一次李揆也是聊得很尽兴。李揆年龄不大。平时国子祭酒这个闲职也没多少事可做。李揆为人比较打听一些杂七杂八地事情。有空之时就欢喜与同事胡侃。但在长安里头说他还是有点保留地。没想到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更奇怪地是。赤松德赞王子殿下对这些事情感兴趣也就罢了。竟然对大唐地好多风土人情却也是极为熟悉地。难道金城公主生前就是一个打听花边消息之人?李揆想来也只有王子地母亲才会给王子说这些很多人不屑一顾地坊间传闻了。他又怎么知道。赤松德赞在后世被诸多地“八卦”娱乐新闻薰陶惯了。对这些小道道也就比这个时代地人会感兴趣得多。尤其大唐地风气较为开放。所以桃色地新闻自不免就会多很多。赤松德赞有时甚至会想。如能把这些小道大唐桃色新闻结集出版。还不知道要风靡成怎么样地一种程度呢?

    在几人吃晚饭时。赤松德赞见那米玛两姐妹和那囊曲珍都拿着奇怪地目光看自己。便问她们了:“做什么拿这种眼光看我。我脸上有花吗?”由于赤松德赞没架子。也不喜欢一个人吃饭。因此都是捉了曲珍等人和他一起吃地。

    “没有。我们只是觉得王子今天有点奇怪。从来没有见过王子和人聊得这么开心。王子笑起来地样子也很好看。我们几个算是大开眼界了。”三女说完就笑了起来。

    赤松德赞听到那囊曲珍这话不禁有点呆。是啊。自从穿越到吐蕃后。其实自己心底一直是设置了多层地防御墙。把所有人都挡在了这些防御墙之外地吧?自己何曾开趟过自己地心扉?直到来自大唐地李揆地到访。毕竟李揆不是长时间在自己地身边。加上对着唐人自己颇有些亲切感。所以才在一定地程度上放开了胸怀地吧。

    “我以后就多些这样和你们聊天。好不?”赤松德赞笑了笑对三女道。

    “好!当然好。王子你也和我们说道说道什么王家地二小姐地秩事什么地。”尼玛高兴地说。

    “哦!原来你们在偷听我们说话,难怪茶还没喝完你们就进来添茶了。看我不打你们的?”说着四人便打闹在了一起。自此以后,几人的距离近多了。

    第四十章达成协议

    有了吐蕃朝议定的基调和李揆拜会赤松德赞打下的底,唐蕃双方极快地完成了和亲方面的会谈,双方决定明年开春后大唐送宁国公主出嫁吐蕃做王子赤松德赞其中之一的大妃。并一致通过在双方边界设立互市进行双边的商贸来往,地点则在两方议定边界后定。而边界的商定亦随后在青海湟水边界举行,吐蕃这边将由大相兀论样郭代表与大唐谈判,而大唐则会选一位王亲前往湟水进行谈判。双方还商谈到一些诸如定礼和陪嫁品方面的事情。双方代表就有关细节方面继续深讨论了数天之后,在逻些城签订了和亲协议。至此,李揆的吐蕃之行可以说是取得了完满的成功!

    李揆在离开吐蕃前的一天再一次专门到叶色拉康拜访王子赤松德赞。在签定了和亲协议后,李揆就想再进一步了,看有没有把之前青海战役中被俘的五千唐军放回的可能性。这个问题比较难处理,李揆知道,吐蕃军一旦抓了俘虏,就会贬为奴隶。一般就会赏赐给了有功之臣,这时想让人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其难度可想而知!况且唐蕃之间从来没有放回过俘虏,主要也是之前很少会有唐军被吐蕃军俘虏。这个问题李揆没有向赤德祖赞提出,也没有向大相兀论样郭提出,但李揆偏偏就向赤松德赞提出了。在双大妃这件事情上,李揆知道赤松德赞虽然还没成年,没有正式进入吐蕃权力的核心,但在吐蕃还是有很大影响力的。因此,李揆特意向赤松德赞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所以没有在签订和亲协议前提出来,是担心堤这个会影响到和亲的进程(很多获得赏赐的大臣说话很有份量啊!)。

    “得陇望蜀啦?呵呵!”赤松德赞先是取笑了李揆一下,沉吟了一会后说:“释放全部的俘虏肯定是不可能的了,但是,只释放小部分,这可能性还是有的。我看你们也没那么大的胃口吧?”

    李揆赶忙摇头:“我朝是希望能释放五百多名汉族贵族子弟,当然如能把李献忠将军和部分突厥将领也一并释放就最好!”

    “这事情有点棘手,但奴隶是财富,但在吐蕃人心目中,只是值一个奴隶的财富而已。如果大唐拿等同于奴隶的财富甚至过一个奴隶价值的物品来交换的话,我想,被赏赐到大唐军俘虏的吐蕃将领是会考虑的。至于你们想换回谁,那你们就要拟出名单来了。在石堡城谈判的时候你可以就这个问题与大相商讨一下。至于李献忠,我看你们就不要提了为好。”赤松德赞还是给出了他的意见,这个事情还是有一点难度的。但实在不行,他还可以让获得大量赏赐的兀论样郭让出一些来。大量贵族子弟的被俘,想来对于大唐而言,也承受了很多来自各方面地压力吧。

    临走时,赤松德赞拿了一个锦盒,让李揆带回去送给大唐宁国公主,说是他给宁国公主的定情信物。锦盒里面装着一对心形的玛瑙宝石耳环,是赤松德赞自己亲自设计并找工匠打造的,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心形耳环,他相信宁国公主肯定会喜欢的。

    临走前拜访赤松德赞的,不单单是李揆一个。大相兀论样郭也那一天的晚上也专门拜访了赤松德赞。

    “大相,这几年时间对我吐蕃相当的重要。小王有一个想法,我吐蕃疆域辽阔,每次作战均须长距离的行军,现在我吐蕃军虽然骑兵占了大多数,但马匹的质量差强人意,我听闻西海马的质量不错,我军可以在西海沿湖设置多个西海马饲养场,多养些高大的西海马,以备今后作战的需求。在西海设立战马基地,可以应付向东、北、西三个方向的作战需求,同时,秘密对青海茹进行扩军,我看可以把伍茹和叶茹两军的三分之一兵力抽调出来,以应付青海茹几年后的作战需求。”赤松德赞在他设立的作战室地图前,一一指示兀论样郭如何部置兵力的调整。

    兀论样郭看着赤松德赞棍棒指示的一个个方向,不禁觉得异常兴奋,王子每划出的一个箭头,可能就意味着对外进行的一场战事,那就意味着巨量的财富和土地,意味着无数激烈的拼杀!这个大男孩,现在想的恐怕是整个天下!

    “王子,为什么不就近调孙波茹军扩大青海茹军而调伍茹和叶茹的呢?伍茹和叶茹久未经重大的战事,战斗力与孙波茹军比可能稍差一些,况且孙波茹军屡次与青海茹军合作,应该会更加容易溶合。”兀论样郭马上进入角色建议。

    “孙波茹军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不能动用它。”看着赤松德赞望向南诏和剑南道。

    “王子你是指南诏?”兀论样郭醒悟过来。

    “对!南诏。你在把伍茹和叶茹兵力调往青海茹扩军之余。把孙波茹主力秘密从弄塘至拉里岗一线转移到马儿敢至聿贲城一线要隐蔽好。不要让剑南道地唐军和南诏军现我军主力地转移。在这一线可随时南下南诏。向东则可攻击大唐地隽州。一旦南诏有什么异动。我军就能掌握主动。”还有很多想法赤松德没有向兀论样郭透露。一旦南诏归附吐蕃。吐蕃军只要沿着红河攻陷大唐地爱州。吐蕃就能取得宝贵地港口。会极大便利吐蕃对外地商贸来往。这对身处内6地吐蕃而言是划时代地创举。将能极大提高吐蕃社会经济文化地展。

    赤松德赞不但想取得面向大唐地港口。亦想取得面向天竺和骠国地港口。这样一东一西两个港口吐蕃所需地物资就能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同时。也便利于吐蕃对外地扩张。这些。赤松德赞也没有向兀论样郭说。这对于他们而言。是想都没想过地事情。

    “大相。在这一年里。替我选一批三千人左右十三岁到十五岁左右地吐蕃男子。先放在青海进行一段时间地基本地军事训练。要侧重体能方面地训练。这批人。来年等我成年礼前带回逻些城我将接手他们。另外。在青海地谈判中。大唐可能会提及俘虏地问题。我看可以借俘虏来换取大唐一些工艺技术或我们奇缺地物资。这方面大相把握好就行!”赤松德赞在兀论样郭走之前嘱咐道。

    兀论样郭知道这批人赤松德赞肯定会有大用。便郑重其事地答应了。

    第四十一章一棵开花的树(上首页求推荐)

    大唐使者李揆到了逻些城不到半个月,就把该办的事情办好了,事情顺利得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八月中,李揆一行人就在顺路回青海的兀论样郭的护送下离开逻些城向大唐长安进。

    有了来时的经验,李揆回程就比来的时候轻松了很多。路上也没再有人死于高原反应,李揆一行人于十月初回到了大唐长安。在李揆回到长安的第二天,李揆就在朝会上详细地向唐玄宗汇报了整个出使的过程。唐玄宗只关心能否达成和亲,而其他文臣则非常关心吐蕃的风土人情,武将们则详细地询问石堡城到逻些城的路的状况以及吐蕃军备的情况等等,不少大臣甚至在朝会散后当即邀请李揆过府作客,以作深入交谈。一时间,李揆成了朝中灸手可热的人物。

    当晚,李揆并没有答应任何人的邀请,而是到了太子府谒见太子李亨。

    “太子殿下,下官幸不辱使命,达成了和亲并为公主争取到大妃的地位,不然,真无颜回来见太子殿下了。”李揆一见到太子李亨便行礼道。

    “做得好!你做得非常好。怎样,这过程非常辛苦吧,孤看你瘦了非常多,路上肯定吃了不少的苦了。来来来,坐!坐着说话。”李亨走上一步扶起了李揆,让他坐下。

    “路途的辛苦算不了什么,只是一路上下官自知此行责任重大,恐有辜负皇上和太子殿下的厚望,有些诚惶诚恐而已。直至和亲达成,公主亦能成大妃,并没有丢到我大唐的脸,下官才算放下心来。”李揆赶忙道。

    “你说得轻松,但孤知道这过程肯定不容易的,来,细细地与孤说说。”李亨让侍女给李揆上了道茶,便听李揆介绍起吐蕃的风情人情和此行的经过来。

    在听到李揆说路上死了三个人,李亨就不禁有点担心女儿李钰不知能否适应得了。待李揆介绍这机率并不高而且有药可治时才略放了一些心。等李揆说到见到赤松德赞并称赞赤松德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时,李揆听见门帘后传来些微声响,便知道门帘后有人在偷听了,而且极有可能是即将远嫁吐蕃的宁国公主。于是把与赤松德赞见面的过程除了八卦的内容没讲之外其他的都非常详尽的一一说来。

    太子李亨听闻这次和亲如此顺利原来是暗中得到赤松德赞的帮忙,不禁不住地点头,显然,他对这个未来女婿也是极为满意的。听到后来李揆说赤松德赞甚至答应帮忙释放一些俘虏回来,李亨更是暗自沉吟:如此看来,与吐蕃的边界谈判应不会有太多的障碍,甚至可以在俘虏问题上取得一定的突破,如自己能取得父皇同意代表大唐与吐蕃谈判,就能拿到一件大功。

    正在李亨暗中思量时,一个侍女趁添茶的机会在李亨耳边说了几句。李亨笑着轻摇了一下头,便问李揆:“赤松德赞谈吐如何,可像一般蕃国男子一般粗鲁不堪?他的样貌又如何?”

    李揆一听便知是公主代问的了:“王子赤松德赞样貌堂堂,生得高大之余却又带点秀气,知书识礼,温文尔雅,实在是一个博学多才的谦谦君子。与其说王子赤松德赞是一个吐蕃人,以下官看不如说是半个唐人适合些。毕竟身上有金城公主殿下一半的血统。而且王子聪明异常,非常有见地,见识卓越群,下官虽与王子殿下见过两次面,但王子殿下给下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赤松德赞王子是下官见过的人当中最为杰出的后辈英才!”说着李揆从袖里掏出了一个锦盒,递了过去给太子李亨:“对了太子殿下,这是赤松德赞王子特意命下官带回长安送给宁国公主的。”

    李亨这边刚收下。还没来得及拆开了看。门帘后就有侍女过来拿了。李亨摇了摇头。暗道看来自己平时真地是太纵这个娇娇女了。也不看这里还有客人。竟如此地放肆!但李亨最终还是没说什么。把锦盒交给了侍女给门帘后地李钰送了过去。

    当李亨这边还在谈事情时。门帘后地宁国公主李钰却是和贴身丫环小翠拿着锦盒溜回了自己地房间。当李钰打开了锦盒看到那对赤松德赞亲自设计地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地心形地玛瑙宝石耳环时。差点没乐疯了。最要命地是。锦盒里头竟然还有一诗: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地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诗名叫做《一棵开花的树》,是用正楷手写在手帕上的,落款正是“赤松德赞”,还盖有一个刻着“赤松德赞”名字的章,李钰一看就知道这诗是赤松德赞亲自写给自己向自己表示爱意的了。因为她刚才听李揆说过赤松德赞王子能写一手漂亮的小楷并精通唐文。

    这诗题材和李钰见惯的唐诗不同,结构并不完整,也没压韵,但读来别有一番味道,诗中包含的深深的爱慕之情跃然于纸上,看得李钰脸红不已却又异常的甜密。难道,这就是恋爱的感觉吗?李钰不禁痴痴的想。看到这对特制心形耳环和这独一无二的奇诗,李钰突然间觉得似乎出嫁吐蕃也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甚至隐隐中李钰对远嫁给这个未见面就懂得讨她欢心的未来夫婿非常的期待!

    至于那对心形耳环,李钰马上就带上了,当天就引起了太子府众多女眷的轰动,在此后更在长安的贵族女仕中盛传,不久长安就兴起了一阵仿制风潮,还多出了很多类似的饰品,大大地让各类饰品制作坊大赚了一笔。由于这耳环是先由宁国公主戴起来的,后来人们就叫这些饰品为宁心饰。宁心饰在宁国公主远嫁吐蕃后一直长久不衰,不过这就是后话了。

    第四十二章谈判使(求推荐)

    宁国公主在房里看见赤松德赞的礼物是乐疯了,那边厢太子李亨与李揆的谈话还在继续。

    李亨既然有心想做谈判使,对吐蕃的一切就更感兴趣,虽然李揆之前已细说了一遍,但李亨还是让李揆再详尽地再说了一次,对于能挥关键作用的赤松德赞和兀论样郭还细问了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亏李揆记性好,否则还应付不过来。

    李亨细听了李揆所说的每个细节,尤其是细听并琢磨了赤松德赞跟李揆所说的关于俘虏的一段话后心里就更有底了。赤松德赞既然这么说,应该是有把握能放回一些俘虏才如此说的。只是耗费掉一些大唐看来很平常的物资而已。拿一些在大唐价值不高的物资换取一些贵族子弟的回归,这笔买卖非常的划算。至于边界,这两年唐蕃两国的边界并没有太大的变动,并没有太大争议的地方,只要吐蕃不狮子开大口,问题并不难解决。还有一个互市的问题,就更不是问题了,只要把前次互市的两个地方再次开通就成了。想到这里,李亨心里便有了计较。

    “李大人,你这次真真正正是立了大功了,孤准备提议父皇任命李大人为太子詹事,出任边界谈判副使,李大人意下如何?”李亨对李揆道。

    太子詹事是正三品官,比李揆现在所任的从三品国子祭酒高一级,最重要的是,太子詹事是太子的近臣,太子日后一旦登上皇位,那李揆可就大了。太子现在这样说,明显是要把李揆纳入太子一系了。李揆自然是非常乐意的,他马上跪在太子李亨面前表忠:“下官定当效忠太子殿下,万死不辞!”李揆心里非常清楚这个时候太子李亨把自己纳入太子一系的原因,自己作为出使吐蕃的和亲使,是目前对吐蕃最为熟悉的大唐官员,是肯定会被委派为与吐蕃进行边界谈判的副使,因为涉入到边界的问题,皇上肯定会选一位能代表皇上作出争议不大的边界决定权的皇新国戚来出任谈判的正使。太子既然这样说,肯定是想出任这个谈判正使了,于是李揆便乖巧地说:“太子殿下,以下官看太子应该争取出任这个谈判正使,据下官了解,这次出任吐蕃谈判使者的是吐蕃的大相兀论样郭,其基调,应该在逻些城的时候就已经获得赞普的授权了。这次谈判风险不高,反而能获取大功的机会却甚高。最次,就是只谈成了边界问题也算是功劳一件。这是争取在皇上面前表现的良机!”

    李亨等的就是李揆这句话:“李大人的提议不错。明天孤将进宫面圣争取出任谈判使者,到时李大人也跟孤一起去吧。来,我们再议议这次谈判还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第二天,当太子李亨带着国子祭酒李揆入宫在兴庆宫正殿等候唐玄宗出来时,却现有人已比他们早来了。早于一步比他们到来的,是李亨的弟弟永王李璘。李亨见状不禁暗自庆幸,还好自己见机得快,否则一旦父皇口头上答应了弟弟永王就坏了。这个弟弟一直对自己担任太子不太服气,老是跟自己明争暗斗的。

    “王弟来得很早嘛,怎么,有事找父皇?”李亨自从罗致了李揆,对争得谈判使一职胸有成足,因此面对永王时便显得信心十足。

    永王李璘却是恨得心里痒痒的。昨天他也曾派人邀请李揆来着,但被李揆婉拒了。自回府后他的幕僚齐清在听李璘介绍了李揆出使吐蕃的经过后马上就察觉出这其中的机遇,谈判使可是一个风险不高的肥差啊,事情会办砸的机会极小,这种白白的功劳,不抢是傻子!齐清几乎要建议李璘深夜进宫了,但没什么大事情是不能深夜进宫的,而且,打扰到皇上休息也不好,才建议李璘一大早的进宫面圣请求唐玄宗让永王出任这个谈判使。虽然李璘很早就来到兴庆宫求见了,但可能是唐玄宗昨夜比较疯狂,因此李璘等候了很久直到太子李亨到来都还没出来。白白地错失一个抢得先机的机会。

    尽管李璘很不乐意,但此时也只能先向他的王兄行礼问好了。在李揆向他行礼问好时,李璘就知道李揆已被太子罗致了,虽心里对李揆恨甚,但此时还有一些做谈判使的可能,如果能做成还得依仗他,便强忍下心中怒气,挤出了一丝笑容夸奖了李揆几句。

    “王兄不是也来得挺早的吗?怎么了,也有事找父皇?”李璘刚勉励了李揆几句,便开始与太子李亨针锋相对起来了。

    “呵呵。孤看王弟是为了谈判使一职而来地吧?但孤看王弟地希望不大哦!”李亨现在占尽上锋。少不免打击一下永王。

    “不到最后。鹿死谁手还不知!”李璘说这话语带双关。

    李亨一听这话。眼中不经意地略过一丝杀机。但他只是干笑了一下。此后殿里地两兄弟就不说话了。

    大殿内出现了一种令人尴尬地气氛。幸好并没有持续还久。唐玄宗出来了。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下跪行礼。

    “平身吧!”唐玄宗略显有些倦意。“今天太子与永王双双来临。是有事吧?”

    “父皇,儿臣这次前来,是自荐出任唐蕃两国边界谈判使,以为父皇分忧。”永王李璘抢先说话了。

    “哦!难得老八有这份心。不错!”唐玄宗见永王如此主动,便夸了他一句。

    “太子呢,太子过来有什么事?”李隆基看了看站在太子李亨身后的李揆。“哦!国子祭酒李大人也来了。太子莫不是也是为了自荐谈判使而来的吧?”

    “正是!父皇。昨晚儿臣还邀请了李大人过府,详细询问了吐蕃的有关情况,此刻儿臣已胸有成足,已拟定好了谈判方略,请父皇过目!”李亨说罢从袖里拿出一个卷轴,交给了近侍太监王安转交给了唐玄宗。

    李璘一见太子早有准备,就知自己出任谈判使无望了。果然,唐玄宗看过这个谈判方略后龙颜大悦。

    “好!好!好!太子此方略极有针对性,按此既定方针谈判,当能为大唐取得最大利益。就按这个方略办!太子,就由你出任唐蕃谈判使吧。”唐玄宗又转过头跟永王李璘说:“老八,这次你就不要和你三哥争了。你三哥早就拟好了谈判方略,依此方略谈成的机会大增。下次有好差事父皇再委派你去做。”

    永王李璘忙回答:“是!儿臣不知三哥早有准备要做谈判使,知道的话儿臣就不来自荐了。儿臣哪敢与三哥争呀!”

    “父皇。儿臣推荐国子祭酒李大人为太子詹事,出任儿臣的谈判副使,李大人作为和亲使出使过吐蕃,为唐蕃两国的和亲立下了大功。对吐蕃的情况也非常了解,由李大人出任副使将大大提高谈判成功的机会。”太子见父皇正高兴着呢,便乘机提出升任李揆作太子詹事并提请李揆出任副使。

    “准奏!”唐玄宗早见李揆站在了太子身后就知道什么事了,很干脆就答应了。

    第四十三章皆大欢喜

    在两日之后的朝会上,唐玄宗正式下旨委任太子李亨为谈判使,国子祭酒李揆升任太子詹事出任谈判副使,前往陇右唐蕃边界与吐蕃展开两国边界以及互市还俘等问题的谈判。

    右相李林甫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这些年李林甫在唐玄宗的默许下一直打压太子李亨,已先后贬了与李亨关系密切的韦坚、皇甫惟明及王忠嗣等人,把李亨打压在在一个非常有限的空间内。这次唐玄宗突然下旨委任太子李亨为谈判使,这是意味着唐玄宗对太子态度的转变还是对自己过于强势的一种打压?其中深意,值得玩味。李林甫看了看太子李亨,再看看刚获得升官的太子詹事李揆,不禁若有所思。李林甫心想:“难道这意味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