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自己是文学家,诗人。
夜晚看到璀璨的星空,我就想想自己是天文学家。
一看到名山大川,就想想自己是地质学家。
知道了巴菲特,我就想想自己是杰出的投资大师,誉满全球。
我想过自己是运动员,医生,科学家,发明家。
我想过自己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我总在想些出人头地的事。
每当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想象就成为唯一能够安慰我的良药。
我还写作。
我从少年时代爱上文学起,就把文学创作当作是一件无比神圣的事业。
我写小说,诗歌。
我还写日记。
把平日所见所闻全部记在日记里。
我迄今写了足足十二本日记,字数逾百万。
这上百万的日记,练就了我的写作技能,让我的一篇篇小说,一篇篇散文随笔见诸报端和杂志。
除了睡觉,我一天到晚大脑总是不能闲着。
我太累了。
所以我积劳成疾。
积劳成疾,就需要很好的睡眠。
可是,由于过度用脑,造成大脑皮层的长久兴奋,反而不能很好地睡眠。
晚上一躺下,白天发生的无数事情一股脑全都浮现眼前。
一折腾就是好几个小时。
我还能睡吗?
好不容易等到两个眼皮合一处了,一个无端恶梦就把我惊醒。
房屋的隔音也不好,此起彼伏的各种声音都难以让我进入梦乡。
我夜夜煎熬。
我夜夜苦恼。
我夜夜叹息。
于是乎,睡眠不足的脸上就没有了神采。
眼圈发黑。
眼球充血。
两眼发呆。
两眶肿起。
面色发黑。
皮肤生斑。
而且长期失眠导致脂溢性皮炎的恶化。
哈欠连连。
反应迟钝。
神情古怪。
情绪低落。
喜怒无常。
自言自语。
不喜言谈。
不善交际。
我是个典型的神经衰弱者。
我求医问药。
一个医生说:
吃安定吧。
我就吃安定。
一个医生说:
多吃些枣。
我就天天吃枣。
一个医生说:
“百合对失眠有好处。”
我就到处找百合。
我依旧失眠不寐。
当初兴起的保健品热让我一度热衷于其中。
我喝过三株口服液。
我喝过昂立口服液。
我还喝过脑白金。
老妈曾经给我买过二十多盒维生素e蜂王浆。
每日一支,半年下来,我依旧失眠。
我用过助眠枕垫。
我用过华伦神灸。
但我的失眠越来越严重。
我常常绝望地想:
看样子,失眠会永远伴随着我,直到我死的那天。
现在,我似乎可以说:
我有救了!
又是断食之功。
几天前我已经发觉,失眠已经似在与我告别。
在这十三天里,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失眠现象。
断食不仅将身体的体能耗尽,也把精力耗尽,让心态放松,让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得到抑止。
所以我每晚睡得跟死狗似的安稳、踏实。
我把精力全放在断食上了,无暇顾及其它。
所以我不胡思乱想了。
我变了。
昨夜我又睡了一个好觉。
我连梦都没做一个。
(也许做了,想不起来了)。
我起床后,感觉精神振奋,心情愉快。
我两眼炯炯有神。
眼睛清澈见底。
虽然瘦,脸色颇好。
美男子的风范再度重现。
“乌拉!”
我振臂高呼。
拜拜了,药们,治疗仪们,保健品们,还有那些偏方们。
我有些傲然。
我有预感,失眠从此将不再困扰我。
中医讲的是辨证施治。
先得弄明白病因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
已经知道病因了,所以失眠不离开我也不行了。
这就是断食的奇妙之处。
断食伟大!
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九日(星期六)
已经是断食第十四天了。
上午,我蹲在房间的地上百~万\小!说。
我习惯于蹲在地上百~万\小!说或想问题。
翻阅之际,我突然站起来走到窗前俯身向外张望。
因为我听到楼下有人在吵架。
很久之后,我回过头来,又重新蹲在地上。
直到看完了这本书,我才从地上站起身。
我下意识地弯着腰,并且膝盖半屈。
我在等待一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身体做着应付的准备。
时间过去了半分钟。
有些怅然若失。
倘若在平时,这种情况肯定站起身时就已经发生了。
我终于意识到情况与往日大有不同。
也就是说,预计的情况绝对不会发生了——
眼前发黑。
眼冒金星。
“我怎会没事?”我自言自语道。
再后来,我不禁一阵狂喜。
“太好了!”
这几天有太多的好兆头,以至于让我时时惊喜交加,不知所措了。
不错,这又是个好兆头。
我将告别低血糖症!
我患低血糖症已有时日。
每逢饥饿加剧时,一定会有眼前发黑及头晕现象。
另外,弯腰或身体下蹲稍久,也最容易出现眼前发黑的情况。
百~万\小!说久了,就会不时地眼冒金星。
知道自己有这个症状,却又陋习难改,偏偏喜欢蹲在地上。
我在上篇日记中曾经提到半个月看完金庸十四部武侠小说的事。
那是在前几年发生的,当时我还没有回到北京。
一位朋友把金庸的全套武侠小说临时搁我这里,说好半个月后来取。
我于是对这些书着了魔。
我当时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
我要在朋友到来之前,把全部小说看完。
我连轴转地看了八天。
第九天,我终于挺不住了。
我昏厥过去。
同室的朋友把我背进单位的医务室。
医生诊断:低血糖症。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自己患有低血糖症。
由于连续百~万\小!说,不注意休息,加之饮食无度,造成病症加剧,所以出现昏厥现象。
医生对正在输液的我说:
“小伙子,你可要当心自己的身体啊。”
当心什么?
出了医务室,我依然如故。
我满脑子都在想剩下的时间和剩下的书。
其实我做拼命三郎何止是这一次,平日里这样不顾疲劳、夜以继日的情况可谓家常便饭了。
一百~万\小!说,我就会忘记一切。
嗜书如命。
不知劳逸结合。
不但疲劳过度,还经常饮食热一顿、冷一顿。
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那时候,方便面是我的唯一。
因为我懒得做饭,也懒得到外面的小摊上随便吃点什么。
我把做一顿饭或吃一顿饭的时间全都用在了读书上。
低血糖就是这样在不规律、不节制的生活习惯中患下的。
我从很小时喜欢上百~万\小!说起,多少年就这样风风雨雨中走过来,对医生的警告一向置若罔闻。
回到北京后,也没有丝毫的改变,反而变本加厉。
就在我断食前夕,还被老妈带到她所在的那家医院进行身体全方位的检查。
检查的结果是:
血糖25ol/升。
身体患有多种慢性疾病。
老妈看完鉴定后什么也没说,神色黯淡。
后来二妹告诉我,老妈曾经伤心地落泪。
从此我的兜里多了一样东西:
水果糖或巧克力。
是以防不测。
但这只是应急之举。
不从平时注意劳逸结合和按时进餐,低血糖哪里能防范得住。
一九九四年全年,我数度发生低血糖症。
一九九五年二月,我一度发生低血糖症。
一九九五年三月,我再度发生低血糖症。
病情在加剧。
连我自己都暗暗吃惊。
断食的十四天,除了那次虚脱,至今没有出现过一次低血糖症。
这让我感到百思不解。
低血糖最忌讳的是饥饿,而我已经连续十四天肚腹空空。
用饥饿抵抗低血糖,听起来就是个笑话,如同有人声称自己刀枪不入,如同螳臂挡车。
然而当这笑话变作现实时,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哑口无言。
为什么完全的断食,能够化解得了低血糖?
我分析不出缘由何在。
我只是由此得出这样一种结论:
世界上的事都不是绝对的。
我们有时思考问题总是顾虑重重,瞻前顾后,事后才知道,预计的事情只是预计。
很多时候的很多顾虑真可谓多此一举。
谁都知道癌症是不治之症,但现实中患了绝症而不死的实例并非没有。
谁都知道肾炎的可怕,但患了肾炎最终没有终结生命、反而转危为安者大有人在。
病魔可怕,但最可怕的是患者僵化的思维。
我喟然长叹:我身上的病大部分都经过医生的诊治,但没有一种得到治愈,反而是饿了十几天的肚子让我看到了康复的希望。
事实胜于雄辩:
能治自己病的人,一定是自己。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唯有自己才最清楚自己的健康状况。
我们其实并不需要时时去医院。
我们其实最需要的是时时盯紧自己的身体。
我们并非缺少有效的治疗方式。
我们只是缺少及时的发现和判断,结果延误了病情。
延误病情的结果,就是让自己的身体遭罪。
为什么就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为什么把康复的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医生?
为什么治病非得用药不可?
妙手回春的医生有时也不能挽救病入膏肓的患者,哪怕他是亿万富翁。
很多偏方、民间方恰恰是不懂医学的百姓所创。
关键是懂得治病的辩证方法。
我向自己伸出大拇哥:
我是自己最好的医生!
一九九五年四月三十日(星期日)
今天是第十五个断食日。
心脏跳动正常,已没有了往日的隐痛症状。
我扪心自问:
就这样好了?
过去的日子里,我的心脏无时无刻不在症状中。
从早上一睁眼,倘若一旦感到那种不适紧紧压迫着我,我就知道这一天自己必须倍加提防。
否则随时有可能发生意外。
几年前的一天早上,我一如往日地准备去单位上班。刚一出宿舍门,胸口一种突然而剧烈的疼痛感让我顿时难以行走。
当时那种感觉如同刀搅,更如同心脏被一个巨大的磨盘挤压。
我难以忍受地叫了一声,然后扶着墙喘息,继而蹲地不起。
我蹲在地上足足有十几分钟。
后来,我慢慢从地上站起,又站了很久,才终于恢复正常。
那是我第一次遭受心脏的极度不适。
从那时起,这种不适便开始伴我岁月。
一晃就是多年。
多年里,这种巨痛已经发生过数次。
每一次巨痛,都让我遭受了巨大的折磨。
心脏有问题已经是肯定无疑了。
因为除了出现过的这数次巨痛之外,平日里,隐痛则几乎天天发生。轻则数小时,重则一天。
心脏不适可怕地纠缠着我,已经严重影响我的生活起居。
一方面,可怕的病魔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威胁到我的生命。
一方面,我对此却又等闲视之,甚至不以为然。
我从不向人透露自己有心脏不适症。
我甚至向老妈夸耀自己的心脏很健康。
因为以前到医院检查过身体,没查出心脏有问题(单位每年都组织员工到职业病医院进行检查)。
因为心脏剧痛都是突然发生,事先毫无征兆,过后又未发觉有何不良后果,所以未引起我足够的重视。
在单位时凭借职工福利因素进行治疗,辞去公职就失去这一有利条件了。
既然以前错过了治愈的机会,如今江河日下,索性不治了。听天由命吧。
在我看来心脏病是最难以治愈的疾病,一旦患了这种病,只有一生遭受痛苦,并且还要花费大量的药钱。
我自己已经失去工作了,而我的父母又都不是大款,况且他们自己也常常是疾病缠身,哪里还有多余的钱给我治这难以治愈的病。能管我吃饭就已经很不错了(事实上,我平日里服用的那些药无一不是父母花的钱)。
我怎么可以再给他们增加额外负担呢?
所以我打定主意,把最重要的疾病瞒住不说,免得他们难过。
所以,对于平日里心脏出现的隐痛,我时常不屑地对自己说:
“没什么,我不是活得好好的吗?”
我用这种阿q精神安慰自己,直至今日。
其实,不安慰自己,又能如何?
常言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症初期,一般都没有征兆。
一旦感到身体不适时,病其实已经不轻了。
几年前的那次突发的症状,其实已经向我敲响了警钟。
心脏病是当今世界的三大顽疾之一。
报载: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脏病的患者达数十万之多。
这些人中有不少是猝然而死的。
说来也残酷,断食的当天正是心脏病发作的日子。
那天凌晨,我正是被心脏的隐隐作痛折腾的心烦意燥,下决心断食跟它有很大的关系。
倘若不是它不停的折磨我,也许我还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呢。
我在写这篇日记的时候,脑子里仍有解不开的疑惑:
为什么腹内空空可以抑制心脏病?
我不相信是饮食造成心脏病的。那样的话,人们谁还敢吃饭。
但是不是断了食,减少了血脂,让心脏减轻负担了呢?
我不敢断定。
尽管我平日里也读过有关心脏病的医书,但心脏病的成因实在太复杂了,难以下定论。况且我毕竟不是医生。
身体清凉。
这倒有意思。
全身仍旧发冷,那是因为空腹的缘故。
而胸口的清凉却是第一次。
前所未有的清凉。
这清凉使人感到舒爽无比。
清凉的地方正是心脏之所在。
倘若这些年,心脏多几分这样的清凉,也许我就会重新树起生活的信念啊。
也许我不会变得如此孱弱,以至于不得不早早地放弃了工作和饭碗。
我忽然变得羞愧起来。
一本《神奇的智力开发法》我已经翻阅两年多了。
断食疗法也早已熟记于胸。
然而迟迟下不了决心,甚至有时为自己产生这样的念头而后怕。
我其实白白浪费了这两年。
别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本奇书的存在。
而我居然让这样一本书陪我枉耗健康和时光。
暴殄天物!
人其实常常犯错误。
是明知故犯。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抽烟者不是不知道烟的危害性,但你要让他戒烟,门儿都没有!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或掌握了几则有利于身体的好办法,但我们却不肯去做,宁可烂在肚子里;尽管跟别人说起来能够口若悬河。
我的悲剧其实也就是大家的悲剧。
因为我们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无病。
人吃五谷杂粮,怎么会一生没有一点病呢!
有的人,因为不肯为健康投一点资本,甚至一点时间,就让身体常常处于疲惫中。
有的人,手里拿着奇技妙诀,而让自己的身体江河日下。
悲哀呀!
下午,我又去了小林。
空气清新。
阳光透过枝叶的间隙斑斑驳驳的泄下。
枝桠们舒张开来,伸向天空,去索要阳光。
绿叶已成繁茂的一片,显出无限生机。
芳草青青。
春向纵深延伸。
我走到一棵老槐树前。
老槐树历尽沧桑,斑痕累累。
然而它并未有死去,而是在蓬勃的春色里,在万绿丛中,萌生出自己的那一片绿芽,让它既属于自己,又属于春天。
青春再现!
我不禁振臂一声高呼。
我的生命正向青春重归。
我将死而复生。
我将创造一个自己的奇迹。
而个人的东西又总是为众生所共享。
我愿与我同龄的人们共享生命。
我拥抱老槐树,犹如拥抱自己的生命。
我亲吻老槐树,如同亲吻自己的情人。
我在老槐树下久久站立。
然后,我在它面前庄重地跪下。
我热泪盈眶。
一九九五年五月一日(星期一)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
今天也是断食的第十六天。
断食已近尾声。
如果不出意外,我的断食应该可以圆满结束了。
我不禁有些激动。
因为我比断食十五天的基本计划还多了一天。
按要求,断食其实已经结束了。
之所以延长了一天,是想看到宿便被排下的情景。
原崎勇次的书里明白地说明十五天后宿便会自动排除。因为没有见到,有些不甘,也体味到了断食的好处,就多加了一天。
多一天就会有多一天的好处。
实际上我不再指望还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十五天的断食已经获益匪浅。
这次断食唯一的遗憾也正是没有看到宿便的排下。
为了等待它,我甚至拒绝和全家人会餐。
因为今天是五一节,难得全家人都休息。三世同堂,大宴是少不了的。餐桌上那么多好吃的,看着就馋涎欲滴。
但比之身体的健康,它又显得无足轻重。
一年中有许多节假日。
但人们平日里给自己的肠胃放过几天假?
大肆饕餮,脑满肠肥,唯恐亏了自己。
世人皆浊我独醒。
没有看到宿便排下,让我有些怀疑原崎勇次书里的说法,也许是断食过程中有什么纰漏吧。
总之目的已经达到,因此决定结束断食。
明天早晨,又能喝到奶茶了。
现在是晚间二十三时五十分,对于生命极限的挑战行将结束。
此时,我感慨万千。
我却变得一句话都没有了。
何须言语。
腹中空空地度过十六日。
我没有死,反而神气十足。
我心眼灵通。
我心体安康。
我耳聪目明。
我的意志得到了考验。
我的毅力达到了飞跃。
我坚定了生活的信念。
我理解了人生的妙谛。
我有了战胜困难的动力。
我看到了美好的明天。
短短的十六日。
残酷的十六日。
十六日是生命的沧海一粟。
十六日是生命的沙漠一粒。
十六日让我参透了生与死。
有时候,为了生,人就需要死一回。
死一回,人就会体味到生的意义。
凤凰涅槃。
上午,有一位远方的朋友打来电话问我:
“最近在忙什么?”
我十分深沉地告诉他:
“我在参禅。”
他说:
“什么,你说你在参禅?你信仰宗教了?”
我哈哈一笑:
“我没有信仰宗教,但我进入了一种宗教般的境界。”
朋友不解地“哦”了一声:
“是什么境界?”
我说:
“不是用语言能表达清楚的。总之,将来我们见面时,你一定能看出我跟过去不一样了,一切都不一样。”
我说的豪情万丈,且十分自信。
是的,我怎能不自信。
我是凤凰涅槃过的。
我还没有看到未来的我。
但我已经在预见未来的我。
尽管我现在已经皮包着骨头。
今天早上去早市,看到早市门口有量体重的,我量了一下,只有97斤。就是说,断食让我瘦去了十几斤。
比一个窈窕淑女还淑女。
但我很得意。
未来,得到的一定比失去的多。
所以,我坚信未来让朋友看到的是一个焕然一新的我。
时针已经指向零点。
心中鸣响起新的一天的钟声。
永别了!
一九九五年五月一日。
永别了,过去!
附:
以上都是我十五年前的日记。
十五年前,我经历了一次死的考验。
但我没有死。
所以我在这里讲述我十五年前的故事。
十五年前,正是我的身体差到了极致。
我相继患上了大大小小、症状不一的二十多种慢性疾病。
二十多种完全可以夺去我生命的疾病。
那正是我最为美好的年华。
那正是一个人最值得骄傲的年华。
所以,一旦患上这么多的疾病,前途没有了,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没有了,希望也就该结束了。
好在我没有让希望在手指缝里溜走。
所以我才有了今天。
今天的我是什么样子?
140多斤的体重,最重时150斤,按我的个头,基本标准。
头脑灵活,思维活跃(但开车时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这让我与汽车彻底无缘)。
精神饱满,心情快乐(但也有不豫之时,基本上是股票炒赔了时)。
每天能够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所以基本不失眠,而且从来没有胃口不好的时候。
平日里很少有病,大不了偶尔的患一次感冒。
要说最大的疾病,那就是内热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尽管我这些年花费了很大的气力来研究它。
所以我的眼睛视力仍不算好,但夜盲和色盲已然消失。
还有就是每每劳累过度时,心脏略感不适(隐隐作痛),劳累当然是指脑力劳动。
十五年前的慢性疾病,大多已经彻底消失,不曾彻底消失的则大为改善,有时偶尔一犯。
根治这些病我没有花费一分钱,主要靠了这十六日的断食。
是断食彻底清除了体内毒素,还身体一个干净的肠道环境,杜绝了疾病的再度入侵。
又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了身体的免疫功能。
身体的免疫力提高了,精神的免疫力也随之提高。
所以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压弯了我的腰。
十五年前,我哆哆嗦嗦地拿着两万元血汗钱进了股市,不到一年,赔了有一多半。
断食磨练了我的意志,也练就了我的忍受力。
就在一九九六年到一九九七年,在股市出现的罕见的大机遇中,我赚回了本金还挣了不少钱。
一九九九年到二零零一年,我再次尝试到投资带来的快乐。
二零零六年至二零零八年,我又一次成为股市里的赢家。
够了,已经够了。
我不想再说我在其他方面的变化。
饮水思源,如果不是那次断食,我的孤魂也许早已在碧落黄泉间游荡。
所以,我感谢那次断食,感谢原崎勇次的那本书。
当然,更感谢自己。
是自己在关键时刻做出了关键的决断。
人世间,拯救得了自己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
所以,我在此说了半天,最后的一句话就是:
善断者都是伟大的。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伟大一次吧!
二零零九年七月三十一日
《鹊桥仙范蠡》写作谈
浣纱西子,馆娃宫里,永日长歌有几?吴王怀里笑东风,谁道是,此心迁矣。
功成不退,悲哉文种,一点英魂天地。决荡纵横铁将军,唯有羡,西湖逸事。
范蠡的故事版本有很多种,我在此取其中之一,即范蠡功成身退后携西子隐去,泛舟西湖。
范蠡可谓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智者,他能看透世态炎凉、阅人心腑,真正做到了淡泊功名,进退自如,所以他活得很滋润。
范蠡的形象在我心中萦绕已久,所以下笔时,无数有关他的事迹浮现眼前。但古今写范蠡的诗词有很多,有正面颂扬的,有侧面烘托的,其中不乏精品,所以要写好它还真不容易。
对于我,不走别人的老路,别开生面一直是平生所努力追求的。
欧阳修的《踏莎行》对我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从男女双方着笔,一在征途,一在闺楼,两地情牵,愁似春水,绵绵不断。前后两幅画面,一写征途,一写闺楼,描绘的空间不同,但却发生在同一时间内。
这是一种被我视为双线式结构的写法,它比中国传统单一式结构显得复杂,在浩瀚诗海中极为罕见。
我在想,任何一种写作技巧都是人发明的,不在于该不该发明,而在于成功不成功。欧阳修的《踏莎行》很有名,已经成为其代表作,无可非议。
我借鉴了它,写出《鹊桥仙范蠡》。
上阙从西施的角度写,主要写西施与范蠡的坚贞的爱情。作为复国的计划,西施被越国以美人计送与吴国,为达目的,西施必须要取宠于吴王,但无论她怎样在夫差怀里娇媚,她的心中始终不忘自己与范蠡的爱,任凭被夫差所宠(吴王夫差甚至为其建造馆娃宫),矢志不渝。因为只有范蠡才是她的唯一的爱,范蠡的人格魅力是不能被夫差所取代的。
下阙从文种的角度写,主要写文种的几许悲剧。文种与范蠡是好朋友,且同是楚国人,为了施展个人才能,两人一同来到越国,共同承担越国复国使命。文种却没有范蠡的识人之能,所以一朝辅佐勾践取得复国愿望后,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继续留在勾践身边,结果最终被勾践所杀。文种可以纵横沙场,但不能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所以他是一个悲剧式人物。他死时无限忏悔,他的灵魂只能徒羡范蠡携西子泛舟西湖。从他的角度写,从反面衬托范蠡的高明。
上下两阙,一写范蠡之感情世界,一写范蠡的超人智慧。却都是采用曲笔,从他人角度写,没有一笔直接刻画范蠡本人的。
虽然借鉴了欧阳修的写法,但这首词与前者还是有几处不同。前者的词中男女间是夫妻或情人关系,他们的思情是相互的。而我的词中,西施与文种毫不相关,没有感情上的牵连。另外,前者的词中两个人的感情是直露的,所以不用曲笔。而我的词中,西施与文种毫无瓜葛,两者却都与范蠡相关,写他们,其实是在反衬范蠡,所以采用的是曲笔,上下阕均如此。
一首诗尽可以借鉴他人的写作手法,但应该有不同之处,这样做才是成功的借鉴,如果处处皆同,那就不是借鉴,而是模仿了。
模仿与借鉴,不仅显示的是一个人创作水平的高下,而且反映了善不善于学习。
《兰陵王静芝表姐》归属何体?
月明夜,千里寄情故地。忆囊日,豆蔻年华,别去双亲泪难止。嫩眼看柳翠。星雨珍花酷似。身西北,一口吴音,梦里江南话兄妹。
青春似流水。琉璃月华前,情向谁寄。思来难负卿卿意。择婚好吉辰,你尊我礼,惹群芳多少羡忌。齐眉总添喜。
中岁。为家累。憔悴为何求,阅尽人世。已然
心把高原系。待临月圆日,乡情未已。释然还笑,小女成凤子骄子。
2009年4月14日,我将这首赞颂表姐扎根西北高原的《兰陵王》上传给《杨柳青文学网》,获得发表。
“诗韵流觞”版版主落梅如雨对它作了如下按语:
“从江南到高原,也是不易也,怎堪年年梦里江南,呵,于今女凤儿娇,也算修成正果。
兰陵王正格结句似乎是两三字句,不知此依何体。”
落梅如雨所言两三字句的《兰陵王》是指周邦彦体。此体三段130字,前段11句7仄韵,中段
8句5仄韵,后段10句6仄韵: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
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韵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
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
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钦定词谱》在该体下作了如下注释:“此调以此词为正体,宋元人俱如此填。若辛词、刘词之添韵,陈词之句读小异皆变格也。”
实际上,《钦定词谱》录有五首《兰陵王》,除了周词,还有秦少游体、辛弃疾体、陈允平体和刘辰翁体。辛、陈、刘三体也都是三字结句。但秦体却是七字结句,而且是《兰陵王》一词的首体。《钦定词谱》言:“此调始于此词,应以此词为定格,但后段结句,作七字句,宋人无如此填者,故以周词作谱,仍采此词以溯其源。”该体三段131字,前段10句6仄韵,中段
8句5仄韵,后段9句6仄韵。词如下:
雨初歇韵帘卷一钩淡月韵望河汉句几点疏星句冉冉纤云度林樾韵此景清更绝韵谁念温柔蕴结韵孤灯暗句独步华堂句蟋蟀莎阶弄时节韵
沈思恨难说韵忆花底相逢句亲赠罗缬韵春鸿秋雁轻离别韵拟寻个锦鳞句寄将尺素句又恐烟波路隔越韵歌残唾壶缺韵
凄咽韵意空切韵但醉损琼卮句望断瑶阙韵御沟曾记流红叶韵待何日重见句霓裳听彻韵彩楼天远句夜夜襟袖染啼血韵
落梅如雨说我的《兰陵王静芝表姐》“不知此依何体,”我为之遗憾。《钦定词谱》是迄今为止词之“最善本,”而且秦观的词又是《兰陵王》的首体,置之最前面,落梅如雨竟然不知道!如果看看我这首词的平仄与句式,就应该知道是依秦体而填的。
呼唤真情
有一家网络论坛上,有一位名叫xyu的写手;去年一年,我看过她近百首的诗词。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xyu。她的作品里,除了悲情,就是怨情;除了离愁,就是别泪。离开了这些,她就什么都不会写了。
很难想像一个人整日不去工作,不见亲友,不到商场购物,毫无正常的生活秩序,只在自己的闺室里孤影自怜、以泪洗面,完全沉浸在逝去的感情回忆中。
一个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尚且能够与姐妹们探幽访胜,吟诗品茗,谈古论今;脸上也曾有过一时之欢笑。
难道当今还有比林黛玉更伤情的女性?
xyu女士如今依然有新作发表,依然是伤春、悲秋的内容,说明她一如往日地生活。况且,据我所知,她已人到中年,早已不是易于流泪的年龄。那么,她作品里的忧愁作何解释?
任何诗词作品都有其思想性和创作意图。我们都知道旧时代的女性言其爱情不幸是在向她所处的那个社会作控诉,意在向人揭示其不幸的根源。所以无数缠绵悱恻的感情发泄的背后,隐含着对于世道黑暗的不满和怨忿。在她们眼泪的背后,是强烈的生活光明、解脱不幸的期待和渴望。她们追求爱情自由,没有哪个会无病呻吟,也没有哪一个是以文字做游戏,自欺欺人地把一时或者根本不曾有过的愁绪没完没了诉诸笔端。
而今,那个摧残弱者心灵的旧时代已离我们远去。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里,没有无尽之忧。虽然一些人难免会在感情上遭受一时的挫折,但生活的路子是宽广的,择偶的机遇永远并且自由地存在;况且当今的女性敢爱敢恨敢于追求个人的幸福,失恋只会化悲痛为力量,怎么可能会一棵树上吊死!
也许有人会说,曾经有过的伤痛是现实存在的,诗人有权力尽情的倾诉。诗词固然是言情的工具,诗人固然有尽情倾诉的权利。但别忘了,一时之痛并非永久,爱情也不是生活的唯一。把一时之痛当做永恒来写、把爱情当做全部生活来反映,这是本末倒置、以偏盖全,很容易给人造成这样的错觉——作者仍旧是生活在黑暗的旧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说,xyu女士上百篇的诗词里无一例外的眼泪,恐怕她自己都需要认真反思了。
xyu女士其实很擅长写作,可惜她不该在感情上钻死胡同。一条黑走到底,就容易让人变态,让作品失味。
诗词需要真情实感,只有真情才能打动读者。古今中外那些流芳不朽的诗词作品无一不是感情的真诚袒露,其苦、其乐都发自肺腑,是对生活的由衷感受。
以古典诗词写哀情,在我看来是对古人的刻意模仿。尤其是词,长期以来就是婉约派为宗。婉约派的长处正是表现凄惋之情。这很迎合当今一些诗词爱好者的感情口味。这些人学习写作首先?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