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我的作品

我的作品第5部分阅读

    封,并且还把有没有古色古香,有没有古意境当做是一首诗成败与否的标志。真是让人扼腕啊!

    一卷《诗词》充分的体现了作者宏大高迈的气魄和二十世纪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一部《迦陵诗词集》将作者叶嘉莹半生悲欢离合的生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品中都有着作者不同于古人的境界(虽然其中有些意境都是从古典诗词中化出),我们何以不肯承认、不肯去学习呢?是因为他们都不是古人!是因为他们的胸襟与情调与古人不合啊!

    我们的先人没有我们现代的先进理念,可是却创造出世人瞩目的文化瑰宝。

    我们有着我们祖先所没有的先进理念,可是却只知道因循守旧,只走先人走过的老路子。

    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老祖宗的东西也许可能会在我们手里毁掉。

    我们的诗词什么时候才能切除痼瘤、一身轻松地走路?

    我们的诗词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春天的真正来临?

    我想,我们与其空喊与时俱进,不如就闷头自己做个先行者,这比叶公好龙、邯郸学步要来得实在。

    一千年多来,在我们的身后,我们的先人始终用一双期待的眼睛看着我们。

    我们实在应该让先人们的眼睛变得惊喜、清澈、明净起来!

    《南乡子梁祝》创作谈

    旧日吕思清,教我痴狂不夜城。蝶翅一春煽几许,声声,浑忘红男绿女情。

    谁料又东风,此夜燕京邂逅中。皓发已添十载梦,难盛,一抹琴弓缱绻生。

    这首词的内容是表现吕思清高超的演技水平。

    吕思清,旅美小提琴家,曾获意大利国际小提琴赛金奖。在当今世界乐坛,吕思清无疑是顶尖级的人物。九十年代时我曾在北京聆听其演奏《梁山泊与祝英台》;戊子年11月,又在电视上见其再奏此曲。

    词的上阙,写吕思清演奏《梁祝》带给我的震撼,夸张地表现我在听其演奏后,历经岁月,而这首乐曲融入并影响我的感情生活,常常萦绕我心,挥之不去。

    下阙则是再次聆听其演奏的情景。由于其缠绵悱恻的演奏使我十几年来不能忘怀,以至于华发变白,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然而,一闻音乐再起,情不自禁地再度陷入痴狂中,不能自已。

    中国历史上,表现音乐的诗词不少。白居易的《琵琶行》,李颀的《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等,均写得十分出色。但纵观这些成功之作,无一不是从正面对演奏者进行刻画的。譬如,先对演奏者作简单叙述或描写,然后就其炉火纯青的演奏技艺作比喻、排比或拟人化的表现。

    写作其实有很多技巧,或正面、或侧面描写;直接表现也罢,间接表现也罢,总之都是艺术地再现。写作的技巧告诉我们:艺术是为写作服务的,没有艺术不是为写作存在的,也没有艺术写作绝对的禁区。

    这首词创作时,我发复读了白居易、李颀、李贺等人的诗,但我不想简单地模仿他们,而是想最好能够避免直接、正面的表现。

    我想到了苏东坡的《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这首写梅花的词里,作者一字不提梅花、没有一句刻画梅花的形象,反而用大量的笔墨表现鸟雀(上阙)和人(下阙),看上去离题万里,其实是用鸟和人对梅花作侧面的烘托: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酸微已着枝。

    这种技法才是我这些年所孜孜不倦地追求的。

    我在词里并没有一句直接表现吕思清形象的,没有一句写他如何演奏小提琴的,更不曾写他的技巧如何精湛、如何高超;相反,却是处处写我自己,“蝶翅一春煽几许”、“雪发又添十几梦”、把我写得如痴如醉又疯疯癫癫,恰恰是反衬了吕思清琴技的高超与绝妙。

    文学创作少不了借鉴别人的写作经验,但想成为一个好的诗人,单纯模仿是不行的。诗词要有自己的东西,这东西必须有别于他人。

    所以说,一首好的诗词,首先要有创新意识。

    从某种角度说,创新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东西,那他永远只能被别人所笼罩。

    三首《玉楼春》,一种遭遇

    长安街畔坛朝暮,无数行人相与度。百年回首意悠悠,风雨情怀天地物。

    一生俯仰需风骨,万事蹉跎知肺腑。铜墙凝铸古今明,碧水绕来听壮曲。——《观中华世纪坛抒怀(新韵)》

    羸身如柳经风雨,难解相思离故土。灯前空腹读《离马蚤》,秋雨悲心知李杜。

    偶然蘸墨狼毫舞,几度无师琴艺苦。经年游寺蜡酥油,长忆不堪烧少许。——《少年忆》

    拳拳索句耕耘事,人似痴狂终日醉。屡经风雨惯崎岖,常恐巫山云不是。

    情来还似江河泻,笔怯何关平水滞[注]。蓬莱犹隔万重波,望眼几条舟子济。——《作诗咏怀》

    第一首词我在2009年02月26日上传至《杨柳青》文学网古诗词版后,编辑梅苑对它所下的按语是:

    “下片起句,略有出律。”

    第二首2009年03月19日上传给《杨柳青》文学网,结果,编辑梅苑对它的按语是:

    “正少年不解愁滋味的时光,欣赏。后段起句略有出律处。”

    两首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下阙的起句出律了。

    情况果真如此吗?倘若下阙起句出律了,那么,上阙起句也必然出律,因为《玉楼春》的上下阕是一样的。

    《钦定词谱》里《玉楼春》共有四体,前三体是顾琼和牛峤格式,顾琼两首,牛峤一首。无论依谁而填,出律之言都并非妄言。问题是还有一个李煜体,李煜体与前三者在上下阕的平仄上有所不同。为了使大家看出它们的区别,我将顾琼体其一与李煜体转载于下:

    拂水双飞来去燕韵曲槛小屏山六扇韵春愁凝思结眉心句绿绮懒调红锦荐韵话别

    ◎●⊙○○●●◎●◎○○●●⊙○○●●○○◎●◎○○●●◎●

    多情声欲战韵玉箸痕留红粉面韵镇长独立到黄昏句却怕良宵频梦见韵

    ⊙○○●●◎●⊙○○●●◎○◎●●○○◎●⊙○○●●

    晚妆初了明肌雪韵春殿嫔娥鱼贯列韵凤箫声断水云间句重按霓裳歌遍彻韵临风

    ◎○⊙●○○●○●○○○●●●○○●●○○○●○○○●●⊙○

    谁更飘香屑韵醉拍阑干情未切韵归时休放烛花红句待踏马啼清夜月韵

    ⊙●○○●●●○○○●●○○○●●○○●●●○○●●

    第一首为顾琼体,《钦定词谱》在该体下的注释中称“其前后段起二句,第二字、第六字俱仄声,第三句第二字、第六字俱平声,第四句第二字、第六字亦俱仄声。”

    第二首为李煜体,该体上下阕首句的平仄与顾琼体完全不同,不仅是第二字、第六字不同。

    拿我的词与上录两首作比较,一看就知道是按照李煜体而填的。

    让我不解的是,梅苑君为什么不能将它与四体逐个对照一下,就如此草率地下结论。作为一个版主,首先应当有丰富的诗词知识,其次还应该细心一些,遇到一种自己不熟悉的体式,需要缜密地与别体做一番核对,而不是形而上学地生搬硬套。

    梅苑君不仅在此很不够细心,而且对第二首词的解读也同样存在偏差。第二首词可不是“少年不解愁滋味”,全篇都表现的是一种早熟的悲秋滋味,无论“灯前空腹”还是“秋雨悲心”,也无论是“蘸墨狼毫舞”还是“无师琴艺苦”,都体现了一种成熟少年对于生活与志趣追求无助的苦闷回忆,(“偶然”与“几度”的使用并非只是为了对仗工稳),词的最后两句,对少年岁月思忆难持时点起的酥油蜡烛与其说是一种无奈,倒不如说是痛苦。

    无独有偶。2009年03月30日,我再度上传给该网一首《玉楼春作诗咏怀》,体式上依旧是按李煜词填写。

    这首词写我多年写作的一种如痴如醉的情状,表现我为诗孜孜不倦、饱经人生风雨的精神和不能登堂入室的苦闷。词的结尾“蓬山”象征理想和志向,“舟子”象征实现理想的载体。蓬山相隔千万里,那是需要大船的,而靠着一只小舢板渡济,太难了!词中的我是一个矢志不渝的形象,而不是干巴巴的抽象的说教。

    这回的责任编辑是琴韵如水。琴韵如水的按语如下:

    “韵味稍有不足。继续努力!”

    有意思。

    这回斑竹们不说它出律了,因为我在篇后特别注明是按李煜体填写。

    也许网络斑竹就是在做一种仙人指路的工作。反正人无完人,再好的作品也有不足之处。

    在此我不敢托大,狂妄地认为自己的作品完美无缺。琴韵如水的这番按语也许有道理,我也的确需要“继续努力”。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琴韵如水当日推荐另一位版主梅苑的一首诗,其中的按语几乎将世间所有的赞语都用上了。她的按语给人们的感觉是:梅苑君的作品完美无缺,难能挑剔。堪比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我反复品读这首梅苑君的作品,却始终没有品读李杜苏辛的感觉,相反倒嗅出一股粗俗、浅薄、玩世不恭的味道。

    我终于回过味来:版主们要膨胀或压缩一个人全靠的是关系呵!

    看来我真的是错了;错就错在没有在这里低调做人,而是过于张扬了。

    因为在这里,我不过是棵小草,版主们才是参天大树。

    他们堪比诗词大师。

    也许他们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归朝欢哈默尔恩》——西方文明谈

    五彩长袍吹笛客,一曲缠绵迷鼠魄。争来相舞带风流,满街窸窣腥膻迹。身已

    长河溺,谁来应把酬金给?叹无情,一声长笛,多少儿童失。今日堪羞闻

    鼠塞,欲断城衢众生急。东风一爿废园林,芸芸垃圾如山积。主人何处觅?无

    边鼠族居中逸。古都城,文明怎及,日日流行疫。

    世界著名童话作家格林兄弟曾有一篇《神奇捕鼠人》的童话,说的是700多年前,一位身穿五彩长袍的神秘吹笛人用笛声把小镇的老鼠全部引到河里淹死,平息了这里的一场旷日持久的鼠患。但居民却食言拒付酬金,吹笛人一怒之下又用笛声带走了这里所有的儿童。

    戊子年,德国政府首脑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顽固的坚持在其首都会见喇嘛一行,对其分裂中国的卑劣行径做暗中的默许。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就在这一年,德国北部小城哈默尔恩——格林童话故事《神奇捕鼠人》的发生地,老鼠真的在这里以爆炸性的速度繁殖,根源在于城区中心地附近有一座无主的废花园,里面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成为老鼠的天然庇护所。

    不干涉别国内政,这是中国政府外交的基本原则之一,本着这一原则精神,中国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建交时的中外联合公报并非只是要求一国的承诺,而是双方一致的公认和遵守。试想,中国让一个德国分裂组织在我国境内频频活动,德国人会是怎样的态度?中国人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德国人这样纵容、庇护一个外国的分裂组织,其后果是严重的。信守承诺,历来是做人的准则。《神奇捕鼠人》的童话故事中,哈默尔恩人不讲信誉,结果被神奇捕鼠人用笛声诱惑走了全部的儿童。这个故事本身引人反思。纵容一个外国分裂组织,实际上是给自己带来后患。就如同哈默尔恩城区中心的无主花园,你让垃圾在此堆积成山,不生鼠患那才是怪事。

    这首词的上阙为格林兄弟的童话《神奇捕鼠人》的内容;下阙为童话故事发生地——哈默尔恩今日的灾祸。

    用诗词表现政治事件,很容易同政治事件本身一样,落个说教化的议论化的结果。所以,避免政治说教,当是诗词内容中极力规避的。因为诗词是形象的艺术,多了抽象,必然使形象模糊。杜甫的《北征》、李商隐的《韩碑》等政治性很强的诗,都十分注重对事件本身的描写,而少议论,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古代诗词在这方面有丰富的写作经验。迄今为止,它仍然是再现政治生涯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诗词写作手法当然应该多样性,在注重传统写作手法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变现形式。我的这首《归朝欢哈默尔恩》可谓是这方面的一种尝试。这首词的上阙以格林兄弟的著名寓言做内容,就颇有些奇特。格林兄弟的《神奇捕鼠人》讽刺了哈城人的言而无信,而戊子年的鼠患虽然不能说是失信的必然结果(童话毕竟是童话),但传言的鼠患变成真实事件,却是一种默契:遵守诺言是做人的一种准则,否则灾祸早晚就要来临。上下阕一为童话,一为现实,起到了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这里有力地讽刺了西方文明的虚伪性和两面性。这比直接了当地议论要艺术得多。

    从几首诗词的遭遇说《杨柳青》文学网

    2009年6月初发生的一桩事,不得不让我对《杨柳青》说个bc。

    事情的缘由是我在6月5日上传的三首诗词中,《绝句北京威尔夏业主》被退稿,

    《十六字令环保三吟》和《清平乐春之声》则被人蓄意屏蔽了id。

    6月8日上午,我发现自己的作品中《绝句北京威尔夏业主》被退稿,责任编辑江

    风的退稿意见认为有平仄问题;随之又发现另外两首小词的点击率为零。所以怀疑是被

    人屏蔽了id,因为我们都知道网上一首诗的点击率绝不可能为零,何况我在《杨柳青文

    学网》上还算有几个读者,他们认可我的作品。所以我每首诗词的点击率总在数十次乃

    至上百次。而此次三天时间里竟无一人点击,这不是很奇怪吗?

    除此之外,还有更早上传的一首《古体卧云植物园》也在退稿栏中找到,责任编

    辑琴韵如水未作任何退稿意见。

    我当即给江风版主发出短信。询问两首小词是不是被他屏蔽了,并且表示了对此事

    的强烈不满。

    中午,江风版主给我发来四条短信(其中前两条内容完全重合)。前两条中,声称

    他一向很欣赏我,他不可能也不想屏蔽任何人的作品,更何况是我的。

    第三条,解释头天晚上(6月7日)他为了让我的作品更精细一点,才作了退稿处理

    。希望个别不符平仄的字更动后再发上来。

    江风版主的后一条短信是专门谈《绝句北京威尔夏业主》的,而且说法与前条大

    相径庭:

    “昨天,你反映北京威尔夏业主事情的是小词,我已审核通过了。不知道怎么就没

    有出现在作品列表中了。或许是某种原因,网站不愿意发表这样的作品吧?不过,这是

    我瞎猜的,没有根据呵。”

    我的《七绝北京威尔夏业主》原作如下:

    朝朝梦里喜搬迁,醒看楼空屋自闲。

    欲问开庭是何日,法官隔水看鱼斑。

    版主江风退稿的理由是此诗第三句“欲问开庭是何日”的“是何”二字平仄存在问

    题。退稿意见全文如下:

    “是字处应用平声字,何字处应用仄声字。呵,之所以退回,是希望您处理好这些

    细节,让这首七绝以最佳的状态给作者一个惊喜。按您这首七绝的平仄推论,平仄格式

    应为:⊙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平平。(韵)请对照一下下好么?”

    当天,我再度给江风版主发短信,反驳他的退稿意见,认为有平仄问题的说法并不

    准确。

    2009年6月9日早上,我发现被退的《绝句北京威尔夏业主》已被发表,编者江风

    作了如下按语:

    “按整首诗的平仄而论,‘是何’两字处的平仄虽显然出了,但作者关注民生的态

    度,应该受到肯定。是故通过审核。”

    而且我注意到,被琴韵如水退稿的那首《古体卧云植物园》也一并获得发表。

    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是我的作品被屏蔽是肯定无疑的,他既然不承认是自己所为,我也不能一口咬定

    就是他,因为毕竟不是亲眼所见,也毕竟这个版块上不是只有他一个斑竹。

    二是他对待稿子的说法和做法前后自相矛盾。前面他承认是自己退的稿,而且有明

    确的退稿意见;后面又解释自己审核通过了。既然前天已经审核通过,为什么两日后才

    发表?

    关于退稿意见,我不敢苟同。唐诗中,“仄仄平平平仄仄”这种格式历来有几种变

    体,其中之一是“仄仄平平仄平仄”,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第三句:“正是江南

    好风景”;刘禹锡的《春词》第三句:“行到中庭数花朵”;还有朱庆馀的《近试上张

    水部》第三句:“妆罢低声问夫婿”,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在给他的短信中,已经

    以上述例证加以反驳。然而他在审核通过后的编辑按语中仍把自己错误的意见附于其中

    ,这种做法显得固执且蛮横。不久前已经有过这样的先例,正是这位江风君,五月下旬

    曾将我的一首绝句以出律为由退稿,我举了数首七律名篇的例子加以反驳。他以七律和

    七绝不同为由,坚持将自己的意见附于编后语中,看得出是一个自以为是、顽固不化又

    不肯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至于江风君解释原诗已经编审通过,猜测不能被发表的原因是“网站不愿意发表这

    样的作品”,更不能令人置信。网站为什么就不能发表这样的东西?这是揭露社会生活

    中的不合理现象,又不是颠覆国家和攻击国家制度,并且事件已经在多家报刊上披露过

    的,是众所周知的。退一步讲,倘若网站不愿意发表此类之作,一个小小的版主有什么

    权利给与审核通过?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十六字令环保三吟》和《清平乐春之声》自6月5日发

    布三天以来,点击率始终为零。就在昨天我给江风发短信进行质问后的两个小时,我发

    现点击率开始迅速上升,这说明在此之前它们确实是在被屏蔽之中。倘若不是被他屏蔽

    ,那么,是谁屏蔽了它,又是谁为其松绑的?这两首词也是江风作的编辑。按理,责任

    编辑审稿完毕,也应该是责任编辑将它发布,难道《杨柳青》的编辑和发布是两种程序

    需多人操作?

    还要说明一下:当天早间,我看到《退稿》栏目中被退的《北京威尔夏业主》已经

    不见踪迹了。在此之前我已经被多次退稿,每次如果不是我自动清理,被退稿件始终都

    留在那里;这一次我没有清理,它却失踪了,咄咄怪事。而《古体卧云植物园》也获

    得发表,但退稿仍旧留在那里。

    当天,我写了一篇很长的帖子,上传到《杨柳青文学网》的“杂文版”上,对“古

    韵流觞”版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了尖锐的披露。在此摘录几段:

    “我自今年2月重回《杨柳青》发布作品以来,可谓历经曲折,几乎所有的

    版主都对我的作品做过这样或那样的异评,我先后被退稿件已达十次以上,占我全部发

    布作品的八分之一,可能也是这个网络上最多的。版主们总是以大师专家自居,摆出一

    副训斥小学生的架势,对我进行评头品足。固然,我有几首诗的确有押韵问题(使用了

    新韵而未加以注明),所以退稿无话可说。但多数被退的理由是平仄问题。我每次都据

    理力争,并拿出前人的诗词加以佐证。版主们不肯承认自己无知,在极不情愿的审准发

    表的同时,不忘了在按语中对我进行讽刺和反驳,以显示他们正确。还有的,仅因为我

    在作品中使用了一些最新词语,竟被其退稿。有些版主,连我的作品都没读懂,就妄下

    评语,比如我的一首《更漏子烟台记事》是写友情的词,版主不分情由,就下了“流

    俗”的结论(请大家仔细想一想“流俗”的含义)。现在,进而出现了封闭我作品id的

    事件,倘若这样下去,我只能乖乖地从这里蒸发了。如果这就是办网者的意愿,如果这

    就是办网者想看到的,那办网的目的就有些掩耳盗铃了。如果这只是某些人的个人行为

    ,我倒想请大家来动动脑筋:这样的现象究竟要不要提倡。我想遭受过如此待遇的绝不

    是我一个人。版主们何以如此肆无忌惮的施为,究竟是在损坏《杨柳青》的声誉,还是

    在为其呕心沥血?不客气的说,《杨柳青》上最差的版块就是‘古韵流觞’,版主们的

    诗词素养差不说,而且心胸个个狭窄,容不得别人纠正他们的错误。这个版块已经到了

    鲜有网友问津的地步。去年初来这里,看到一首诗词的点击数在100多次,都是最少的

    了。如今,这个点击数却已经算是最多的了。为何出现了这种境地?难道不值得我们的

    网络开办者深思?”

    “我深知自己这样做一定得罪了版主们,也深知这样做的后果。但我还是这样做了

    。因为我早已成为他们的眼中钉,把我批臭了他们好解气,也显得他们有水平。倘若他

    们这样做真的能把诗词水平提高了,那我倒是乐于被批个遗臭万年。但是,怕就怕‘古

    韵流觞’有朝一日成为这个网上的不幸撤版者,成为无人问津的孤岛(当今有不少网络

    的古诗词版都在明显萎缩,尤以《杨柳青》为甚)。”

    “我也没有在此成名的野心。我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发表诗词,也算小

    有成就了。尽管有些作品确实写得不够好,被版主批评也是无可厚非,但吹毛求疵就性

    质不同了。不少真正有古诗词修养的刊物编辑们也都没有对我的作品横挑鼻子竖挑眼,

    因为谁都明白,一个人的作品不可能篇篇皆佳。杜甫苏轼做不到,我就更做不到。但在

    这里,我的作品似乎成了伪劣品的代名词了,包括被推荐的(不信大家可以去看我的作

    品,有几篇未被挑毛病的)。我要是想出名,干嘛跑到这里被人整天横挑鼻子竖挑眼,

    被人说得一文不值。这是在成名?这是在自取其辱!但受了羞辱,还不想走,是因为受

    了挫折就撤退不是我的性格,更何况现在网络上几乎没有一块清静之地。就是想跑,跑

    到哪里去?”

    “文学的复兴和繁荣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有一个良好的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的环境,而不是一些人卑微地做小学生在那里听人讲课;一些人则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

    ,更不能嫉贤妒能;这样做只能阻碍交流,是自绝于诗友。版主自己也是从诗友当中提

    上来的。所以他们的水平并不比诗友高多少,甚至还不如诗友。当了几天版主就把自己

    当做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说好听点,是盲目清高;说难听点,真把

    自己当根葱了。去问问那些卓有成就者是不是在别人面前老摆架子。

    最近看到有人开始对推荐作品提出异议,这是好事,说明读者或诗友不再甘于被囿

    于摆布的位置。先不说异议是否正确,异议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它告诉版主:真正懂诗

    的人在读者当中,你们的评论对与否,还要看读者们是否接受。所以,版主们想混日子

    可不太容易。想要为所欲为,或强词夺理都是不可取的。真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开

    阔胸襟才是正道。

    人是这样,网络也应是这样。办网络就像开商场,又要顾客买东西,又要板着面孔

    将人拒之门外,你的生意还能够兴隆吗?我们办网络的人不会是想做孤家寡人吧?花了

    钱,又花费了那么大的精力,就是想让自家找难堪?

    如果不是,那就还是应该有一颗为网民服务的心。应该从提高全体员工的文学素质

    和职业素养着手,进而优化网络服务质量。

    你有梧桐树,何愁引不来金凤凰!”

    遗憾的是,我上传给《杨柳青》的这篇贴子当日被退稿。

    《杨柳青文学网》的总编辑小晓追梦在退稿意见中这样说:

    “关于编辑审核,每位编辑的水平不一,严格要求作者或许对作者也是一种

    力求进步的方式,至于作者的理解度就另当别论。对于屏蔽id之说纯属无中生有。因为

    杨柳青目前的系统问题,编辑审核是一回事,发布到首页又是一回事。”

    至此,我已经分明觉察到《杨柳青文学网》上一股潜流的涌动。这股潜流就是上下

    间一种默契的相互保护,和为了一个整体的利益而不惜枪口一致对外;说难听点,叫做

    “沆瀣一气。”

    “严格要求作者或许对作者也是一种力求进步的方式,至于作者的理解度就另当别

    论。”说得比唱的还好听,这还是把作者看成是小字辈,他们自己是大人物。小人物要

    乖乖地听命于大人物,因为小人物的命运掌握在大人物的手中。在他们的眼中,他们就

    是专家,就是大师,就是大腕,就是在指点别人“进步”,他们才比李杜苏辛。这副自

    命不凡的心态让他们高高在上,要让无数诗词爱好者对他们顶礼膜拜。不说自己文学功

    底差,职业素养欠缺,反而责怪作者的理解存在问题。我对诗词写手们的确都是怀着崇

    敬之心,尊重他们的创作成果,倘若看到一篇别致不俗的作品总是由衷地赞赏;但我对

    名不副实、或者滥竽充数者从来都是不屑一顾。我遇到过很多不学无术的网络版主,我

    也的确见过一些不知廉耻的版主,但如此不知廉耻,而且还是一个大网站的总编辑还真

    未曾见。一个有脸面的总编辑为人处事从不会飞扬跋扈,而是十分谦恭;一个有素养的

    总编辑更应该给人海纳百川的气度,从不会要求别人怎样,而只会严格要求自己。这样

    推诿责任,把自己手下人的过错大加掩盖,这样袒护自己的手下,不让人说他们的不是

    ,也只有这个网站上的人了。倘若她真心实意地想提高《杨柳青》网的知名度,想让网

    络办得有声有色、有模有样,那么对于一切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意见一定会虚心听取和研

    究,对于自己手下人的不良行为会严格约束。而只会护短的做法让人看到的是他们的浅

    薄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悠的心态。

    至此,我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我难以在此处继续呆下去了。很明显,《杨柳青》网

    不需要我,也不欢迎我。这个版块需要的是对斑竹们唯唯诺诺、毕恭毕敬、一杆子打不

    出个屁来的人,是把他们当作如来、菩萨供奉的人,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而且还要搧

    了你的嘴巴,你必须满脸堆笑、甚至把整个脸都凑过去让他打的人。说他们的不是,甚

    至发帖子揭露他们,那就是“大逆不道”,犯上作乱,是捋虎须,那还得了!一个网络

    的形象全都在总编辑的脸上,总编辑对人的态度如何,总编辑的度量如何,对待别人意

    见上就能看出来。

    当时满怀热情地来,如今十分沮丧地决定离去,我的心情难以用语言来表述。不过

    我庆幸的是,短短三个月,在这里看到了一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缩影。

    网络上,的确有许多很值得人反思的东西。

    好诗词标准浅谈

    一首诗词到了读者的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评判。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鉴赏水平不一,而且欣赏角度和口味的差别,造成感受各一。所以才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

    问题是,评判一首诗词好坏总得有一个起码的标准。

    在网络上,读者与诗友可以对其进行任意的评判,但作为版主,就不能不有一个通盘的考量。

    说到诗词的评判标准,恐怕没人否认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两个绝不可被取代的因素。

    作品的艺术性相对比较容易鉴别,赋比兴的艺术手法随着《诗经》的诞生为世人所知。三千多年来传世的诗词作品,大多都是这种艺术手法的忠实奉行者。

    作品的思想性也并非复杂难辨。

    思想性无非是有褒贬的感彩在此。

    ——作者对人对事的态度,总会在字里行间流露。

    思想性也无非是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作者对腐朽反动的事物和对新生进步事物是褒是贬全然不能隐匿。

    实际上,评判作品的标准绝不仅仅是这两个方面。

    诗词历经数千年,每一个历史阶段上都会有其不同的内容。譬如,唐朝的鼎盛时期,就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不约而同地抒写边塞诗;李白则正面高歌太平盛世,这是时代使然。大宋灭亡后,许多先朝遗民词人不分男女,纷纷抒写这段惨怆的历史,抒发亡国之痛;这也是时代使然。抗日战争爆发了,没有人置国家与民族危难于不顾,而去写什么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这更是时代使然。

    所以,一首好诗必然要求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任何事物历经岁月后都有一个发展革新的问题。

    一味地效仿古人的作品,处处模拟古人,连意思都是古人的,味道更是古色古香,不知道变通,更不知道创新,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创作,倒不如说是剽窃。

    所以,一首好诗应该让人看到它与历史上同类作品的不同之处。

    古人的诗词里总有羌笛、杜鹃、扁舟、琴瑟、栏杆、总有朋友间分手时的长亭、折柳和南浦,有这些意象实属必然——它是当时生活的体现。而我们今日的诗词里出现这些东西,就让人感到不伦不类了。倘若通篇都是这样或类似这样的意境,那就让人认为你是生活在古代而荒诞不经了。

    所以,一首好诗必须要有全新的意象和意境。

    尽管屈原的《离马蚤》我们读起来感到很拗口,但它是几千年前楚国地道的方言词语。李白大量写作乐府诗,其中的词语明白如话;白居易每每写诗力求通俗晓畅,甚至还读给老太太听,直到对方听明白为止。柳永将当时的俚语注入词中,李清照的词如同大白话;晏(殊)欧(阳修)苏(轼)范(成大)之词读之如淙淙溪流。但凡诗词创作上卓有成就者,无一不在语言上大众化。毋庸置疑,那些用词晦涩难懂的作品绝对不应该在好作品之列。

    所以,一首好诗词在语言上必须贴近大众。

    显然,一首好诗词的因素应该是全方位的。即使不能够面面俱到,那么,思想性和艺术性之外,有时代感、有创意、语言清新应当是必须的评判标准(对于时代感不强的诗词应力避推精成灾)。

    有些作品写法上还算新颖,但思想性不高,语言上也没有做到大众化,相反倒是古董味十足,这样的诗词即使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也仍不能被列为好作品。

    网络上有些古诗词版的版主凭着自己浅薄的一点文学素养、较低的思想品味和难以容人的胸襟,把真正符合标准的作品弃之一旁,而把一些时代感不强、境界不高、甚至是游戏成分颇浓的作品推为精品,这其实是在异化甚至玷污古典诗词,显示了其市井的行径。这样的作品,人们不会去骂作者,而是要骂推荐者。

    有些作品使用了典故,这应该区别对待之。使用过多的典故,本身就是一种诟病;而有些典故,引用得十分生僻,造成整首作品的诗意被隔,从艺术的角度说,这是失败的。

    《忆秦娥荷人》创作谈

    园影寂,和风无奈红颜悒。红颜悒,相思成疾,芳心谁恤?

    墨蘸一片书堂壁,知音醉舞风流笔。风流笔,一腔肺腑,五湖芳泽。

    仲夏夜,灯火阑珊。我漫步于林中花园,赏阅着点点荷花在微风中摇曳。

    池上水波荡漾,花香阵阵。花如波中仙子,亭亭玉立。圆圆阔阔的荷叶,衬托着洁白的花萼,娇艳无比。每朵花都是一位美人,而美人是需要大众的呵护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