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一个年轻高官的精神突围:部长手记

一个年轻高官的精神突围:部长手记第2部分阅读

    天问汇报说:“我们有一位同事说,刘必胜在网吧上贴了一条关于段丽娟副市长是陈孝廉情妇的贴子,有人按图索骥,通过ip地址找到了刘必胜,打他只是一次小小的警告,记者们从这一事件中受到了威胁,言论和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他们群情激愤,准备联络报社的记者一起,到市政府上访。”

    叶天问一惊,心想,记者们好歹也是有知识的人,在事情的原因还没有调查清楚之前,怎么这么莽撞行事呢?赶紧说:“稍安勿躁,你先劝一劝大家保持安静,我马上过来了解一下情况。”

    郑达非焦急地道:“叶部长,请您赶紧过来,新华社驻卫津记者楼伟杰案件对我们的记者刺激很大,他们不愿意成为第二个楼伟杰,正想找地方出气呢。”

    叶天问缺少管理媒体的经验,郑达非一惊一咋,便莫名地恐慌起来。在他刚上任的时候,就出现记者群体到市政府上访事件,岂不是说明他管理工作的无能,还不得把他的政治前途葬送了吗?叶天问暗自捏了一把汗,用沉稳的语气说:“郑台长,我们不能用怀疑的理由来判断事物,更不能凭着这个来推断事实真相,是不是?更不能动不动就搞群体性上访,要知道群体性上访事件或群体件,是领导最为担心的事情,也是领导最痛恨的事情,上访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有可能让问题变得复杂化,公安机关不是正要调查吗?我们要等到公安机关的调查结论出来,再商量下一步的措施,你看,这样行不行?”

    第十六章:神秘包裹

    “行,有什么不行?我郑达非一切行动听指挥,领导说什么都行,只是记者大多是年轻人,情绪冲动,聚集起来,准备上访,还有人已经通过手机短讯,把消息捅到了市委书记那里,为了平息记者们的愤怒,安抚人心,我们得给他们不要闹的充分理由。”

    “好,好,我马上就过来,在我到来之前,请你千万不能让记者走出医院。”叶天问边说话边穿鞋,挂了电话正待拉开门,门铃突然间尖锐地响了起来。

    “谁?”

    透过猫眼,叶天问见楼道的灯影里,站着一位不速之客。叶天问打开门,一个身着西装、剪着一个板寸头的陌生男子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一只黑色的塑料袋,脸上含着温和的微笑,朝着叶天问欠了欠身子,很有礼貌地问:“请问这是叶县长家吗?”

    叶天问虽然之前在西藏当的县长,但是,回来之后很多人依然叫他叶县长,并成为人们对他的尊称。

    “嗯,嗯。”叶天问慌乱地点点头,见对方要进门的样子,又不由自主地侧过身让开了身子,对方走进门来,看出了叶天问焦急的神态,问:“叶县长要出去?”

    “有个急事需要去处理一下,请问您有事吗?”

    “哦,是这样的,有个朋友托我给叶县长带来一点小礼物,不成敬意,请叶县长收下。”

    “哪位朋友?”

    “叶县长认识的。”来人微微一笑,把黑色包裹靠着墙壁放好,说:“叶县长既然很忙,今天就不麻烦叶县长了,咱们改天再聊。”

    “行,好。”叶天问握着对方伸过来的手摇了摇,瞟了一眼黑色包裹,来人侧过身从叶天问身边闪出门去,朝着他招一招手,头也不回地走下楼去。

    叶天问关上门跟着下了楼,一辆黑色的奔驰轿车屁股冒出一团青烟,飘然融入迷蒙的夜色之中。

    第十七章:新闻界三剑客

    “这人会是谁呢?哪里的朋友?”这个问题在叶天问的脑海里滚了几滚,然后又被眼前必须去处理的麻烦事挤了出去。

    在叶天问的印象里,记者架子都大,脾气也大,好些官员因为与记者打交道时不慎重,被记者揪了辫子,在仕途上栽了很大的跟斗,从此一蹶不振。叶天问对前途还有着美好的幻想,自然不想步他们的后尘,所以先前对记者总是敬而远之,谁知道鬼使神差,他居然成了必须时常与记者打交道的官员。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叶天问理解记者们的火气。在他上任之前,新华社驻卫津记者楼伟杰,在夜市与人口角,被对方用刀捅了,送到医院不治身亡,凶手至今没有抓到。这位记者以写新华内参而闻名遐迩,无论是官场、还是民间的事情,都通过他捅到了最上层。这使他成为卫津市最知名的记者,同时也是最不受欢迎的记者之一。楼伟杰生前的最后一个月,在新华社内参上发表了一篇颇具份量的调查报告,直指房开商屯积土地,有意推高房价的混乱状况,引起高层注意。国土资源部责成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特别督查组,深入卫津市开展土地清理和督查工作。民间有传说,正是楼伟杰的这篇内参,参掉了卫津市房地产老板唾手可得的数以千万计的利益,最终成为他丢掉性命的导火线。据警方提供的初步调查报告显示,杀害楼伟杰的凶手并没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原因可能仅仅是两人在夜市上发生了口角。由于缺乏凶手提供的直接证据,这份来自官方的案件报告没有得到家属的认可,也没有被社会舆论所接受。

    叶天问第一次听说刘必胜的大名,原因就是新华社记者楼伟杰的案子发生之后。出于对新闻记者的保护,宣传部与警局方面对有可能遭到报复的记者进行了初步的排查,以便让记者所在单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在记者遭到实质性威胁时,由警方提供保护。陈洪涛、刘必胜和楼伟杰并称为南原新闻界“三剑客”。新华社记者楼伟杰站在全国的视野进行新闻报道;陈洪涛则是卫津日报社的记者,从本土视野上来反映现实;刘必胜则站在电视传媒的角度,大胆触及社会敏感的问题。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以新闻报道为武器,抑恶扬善,受到卫津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第十八章仗义执言

    刘必胜作为市电视台新闻部的著名记者,平常敢于仗义执言,他的不少报道曾经引来某些利益集团的恐吓和威胁。建立保护新闻记者的制度是在叶天问到任之前,但叶天问在政府办时,曾经参予过这项工作,到宣传部之后特地召开了专题会议,专门研究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叶天问交待过电视台的领导,要求特别强调采访纪律,对涉及曝光问题的采访应当两人一组,以便相互之间有个照应。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但问题防不胜防,刘必胜仍然出了事。假如说仅仅是私人怨恩发生一点矛盾摩擦,出现小小的打架斗殴事件,本来不足为奇,一旦与时下正在风闻的事件扯在一起,不仅会引起群众的好奇,更会引起相关领导的重视和关注,这样,一件小事件的性质就会在领导关注下,在网民推动下不断升级,有可能朝着不可预测、无法把握的方向发展。

    “这个时候,你去凑什么热闹呢?”在出租车上,叶天问气愤愤地道,心想,本来就是一位喜欢触及矛盾的记者,许多被曝光的人正瞪大眼睛等着你出事呢,偏生自己不小心,搅进一堆麻烦事里去,这样不是叫人有机可趁了吗?

    叶天问打车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租车刚停下,郑达非走上前面,替叶天问拉开了门,说:“叶部长,打搅您休息了。”

    “郑台长,记者们没有出去吧。”郑达非虽然职务低,但年龄比叶天问大,叫他职务叶天问觉得礼貌一些。

    “没有。”郑达非边说边引着叶天问往医院大厅走去。这时,叶天问的手机又响了起来,叶天问一看是市委郝建华书记的电话,吃了一惊,朝着郑达非摇手暗示,然后走向一个阴暗而僻静的角落,摁下接听键后,毕恭毕敬地道:“书记,是我,小叶,请问书记有什么指示?”

    “你在哪里?”书记直截了当地问。

    叶天问犹豫了几秒钟,决定还是向书记说实话为好:“书记,我在市第一人民医院。”

    “哦?”郝书记停顿了一下,说:“电视台那位叫刘必胜记者挨打的事,你已经听说了吧?”

    “是,书记,我到医院来看望他,顺便调查了解情况,再向书记汇报。”

    第十九章:书记指示

    “行,行。”电话那一端,郝书记似乎十分满意,说:“既要安抚好伤者,又要做好记者们的工作,不要额外生出什么事端,小叶呀,作为新闻媒体的领导和管理部门,我们不仅要用好媒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同时也要管好媒体,趁这个机会,召集市属新闻媒体负责人开一个会,新闻媒体工作者从事新闻报道时,要立足于新闻事实进行报道,没有确切事实与证据,捕风捉影的事情不能报道,社会上或者网络上发布的流言蜚语不能参与,更不能推波助澜,要把这作为一项铁的纪律要求严格执行。”

    “是,书记。”郝书记的一番话高屋建瓴,让叶天问一下子开了窍,找到了处理当前事态的办法,也增强了妥善处理好问题的信心。话音未落,郝书记挂掉了电话。叶天问走向郑达非时,心里颇为纳闷,心想,郝书记对于流言没有加以任何情感性的语言评述,只说是捕风捉影,再重一点也就是流言蜚语,而不是说谣言。处于市委书记这个位置上的干部,掌握信息的及时程度及信息的准确度都是普通干部所无法比拟的,如果流言是谣言,像郝书记这样原则性强的领导,一定会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现在连郝书记都对此事态度暧昧,说明这些天来极具浸透性的流言,可以推定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郑达非按着电梯的摁钮,把一双好奇的眼睛对着叶天问。叶天问闪身进了电梯,把手里的手机扬了扬,说:“郝书记的电话。”

    郑达非的神经一下子绷得紧紧的,不安地抹了抹覆盖额头的头发,喃喃地说:“郝书记这么关心这事?”

    郑达非脸色都变了,嘴唇发青发紫。走出电梯穿过长长的走廊时,叶天问轻轻拍了拍他的肩,安慰道:“没事,郝书记只是随便问一问。”

    郑达非恼恨地说:“这些记者扛着个摄像机,屁颠屁颠地跟在领导屁股跑,就以为攀上领导了,自以为了不得了,什么事情都往上面捅。”

    第二十章新闻自由

    “不往上面捅,难道往外面捅吗?过去还可以采了釜底抽薪的办法,把报纸收缴了,把广播电视台给关了,或者把网封了,现在,”叶天问笑着说,“这些都不灵喽,信息传播渠道多,而且快,刚刚发生的事情,一转眼就上了网络,再想捂盖子能够捂得住吗?需要转变观念了,同志。”

    “一遇到事情就封锁消息,就封网,官员权力太大了,危机感太强了,造成他们过于敏感,一旦发生一点小事情,弄得人人自危,生怕我们记者再捅出什么不好的消息,给他们的仕途带来什么麻烦。”郑达非的语气里有很大的怨气。

    “这个,是时下的体制决定的,官员确实是权力过大,但是,我们也不能不考虑复杂的情况,稍为不注意,某些小苗头容易酝成大灾难。”叶天问是政府官员,自然站在政府官员的角度思考问题,心里并不苟同郑达非的意见,他一向坚持遇事以疏导为主的原则,但疏导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郑达非知道了叶天问在这件事上的立场,不再说什么,只是微微一笑。叶天问担心刚才的话过于古板,又道:“不过,话又说回来,社会是分工合作的,把社会管理交给政府,把新闻报道交给媒体,这叫各司其责,政府不能因为有了权,就干涉新闻报道的自由。”

    “责权不分,仍然是体制管理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两人来到病房门口,几个坐在走廊椅子上的记者,见到他们走过来,抬起头笑一笑,算作招呼。病房里挤满了人,郑达非分开众人领着叶天问往里走,说:“宣传部叶部长来了。”记者们听说领导来了,自动地往墙边靠,留出了一条通道。

    刘必胜躺在床上,头上包着白色的绷带。上下颌骨错位,嘴巴歪到了一边,说话艰难地吃吃吐着粗气。一个身材魁梧强壮的记者坐在床边,边和刘必胜交谈,边在采访本子上记录着什么。电视台一位年轻的高个子记者扛着摄像机,在拍摄采访刘必胜的镜头。

    第二十一章紊乱综合症

    叶天问对坐在床边记者的相貌颇为面熟,却一时想不起在哪儿见过。

    “必胜,叶部长看望你来了。”郑达非把叶天问让到床边。叶天问伸过手去握住刘必胜的手。刘必胜把头转过来,努力想向叶天问绽出一个笑容,无奈嘴却歪得更厉害了,样子看起来也更加难看,表情更加痛苦。看着这一情景的人,禁不住失声笑了起来。

    一位年轻记者开了一句玩笑:“那些,罚一个多嘴杯也罚得这么厉害,让咱们老刘乐得嘴都合不拢来。”

    病房又是一阵哄笑。刘必胜眼下的这模样确实也太搞笑了,两张嘴像小丑表演节目一般,各歪到一边,怎么努力也合不拢来。叶天问曾经看过一部科教片,介绍的就是合不拢嘴的病症,叫:“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假如病症轻微,只需要医生校正一下就行了,严重的还得施行手续。刘必胜是被打歪的,与自然的病症又还不一样,不知道该怎么治疗。病房的笑声让叶天问的情绪也受到感染,几乎笑将起来。他敛住笑容,说:“必胜,你好好养伤,警方已经介入调查,而且我们会随时关注调查进展情况,督促司法部门严肃处理。”

    坐在床边的记者站了起来,说:“案件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打手们在踢打老刘时,还报上了家门,可见他们有后台撑腰,猖狂之极。”

    “对,记者无职无权,但不是任人拿捏的柿子。”

    “放心,警方非常重视这件事,相信一定会秉公执法,依法办事的。”叶天问说,转过身问郑达非,“检查的结果怎么样?需不需要动手术?”

    “医生只是给刘必胜作了初步处理,综合诊断报告明早才能出来。”

    叶天问说:“要求医院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这话从叶天问嘴里吐出来时,他自我感觉有一点假模假式的味道,于是安慰刘必胜说:“你好好休息,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组织会帮助你处理。”

    刘必胜只是啊啊了几声,吐不出什么清晰的字句,他想和叶天问说些什么,无奈越想说话,嘴巴却歪得越厉害,吐出来的话更加吱唔不清,急得他眼泪都滚出来了,一双手死死地拽住叶天问的手不放。

    他还真是受委屈了。叶天问心里想。

    第二十二章记者利益

    床边的记者说:“希望组织保护记者的利益,给记者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叶天问忽然想了起来,眼前这位身强体壮的记者就是被称为“三剑客”的陈洪涛,是卫津日报社会新闻部的记者,性格豪爽,疾恶如仇,以敢于大胆采写揭露性的新闻报道而闻名。“三剑客”中一位于不久前离世,刘必胜又惨遭毒打,陈洪涛大概是同病相怜,兔死狐悲,听到刘必胜的遭遇,马上赶过来看望,并抓紧时机对刘必胜进行采访。

    叶天问警觉地瞟了他的红色采访本一眼,心想陈洪涛把刘必胜事件报道出去的话,会不会惹出什么乱子。当着那么多记者的面,叶天问不好干涉他的采访自由,于是尽量把感情融入话语里,说:“这个要求合理,也是我们宣传部门的同志应当做的,但是,我们关心同志们不够,提供的环境条件,技术条件都还不够好,今天这个事情,我承担责任,愿意与同志们一起,共同努力,改进新闻报道环境,改进新闻报道工作。”

    叶天问一番真诚的话打动了在场的记者,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谢谢叶部长能够这么说,不过,我们更希望看到叶部长的话能够落实。”

    不待陈洪涛说完,郑达非提议道:“我们在这里影响医生的治疗,也影响刘必胜休息,隔壁就是医生办公室,大家到隔壁办公室坐坐,请叶部长跟我们作指示?”

    第二十三章邂逅美女主播

    叶天问见到郑达非脸上焦虑的神情,知道他此时非常担心,一个是担心浑身带刺的陈洪涛说出出格的话来;再一个害怕在病房里说的话,传到领导的耳朵里,板子又将打在他这个主持工作的副台长身上。他想借这个机会,让叶天问与记者多接触一下,聊一聊,知道记者们有多难缠,了解他这个主持工作的副台长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叶天问只是担心记者们上访,闹出什么令领导不愉快的事情来,现在见记者们都这么平静,并没有丝毫上访的异动和迹象,他甚至怀疑,记者要到市政府上访的讯息都是郑达非捏造出来的,目的就是想把他叫到医院来承担责任。他本想拒绝郑达非的提议,转念一想,既来之,则安之,难得这么多记者在场,顺便与记者们聊一聊,了解一下他们的思想状态,融洽一下感情,也就不虚今晚之行。恰好有医生过来给刘必胜输液,郑达非借此示意叶天问走出病房,叶天问朝刘必胜扬了扬手,跟着郑达非身后走出来,记者们跟着鱼贯而出。

    陈洪涛叫住叶天问,说:“叶部长,借一步,我向你汇报一个事。”

    “什么事?”叶天问反问。据他所知,陈洪涛是一个我行我素,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居然有问题需要向他汇报,他感到十分好奇。

    “有什么问题一起汇报,别单独开小灶了。”郑达非见时间不早了,担心叶天问没有时间倾听记者们的意见。

    陈洪涛爽朗地笑道:“用你们的话说,我们是传统平面媒体,你们是新兴的立体媒体,尿不到一个壶里头。”

    郑达非尴尬地搔了搔头。叶天问心想,还真是一个刺头。陈洪涛见叶天问的态度有些暧昧,痛快地挥了挥手,说:“既然领导时间宝贵,咱也不麻烦领导了,小琪,走。”

    第二十四章花容月貌

    陈洪涛转身朝身后招了招手,一个身材高挑、穿着时尚的美女从走廊深处飘而来。叶天问一愣,待女人从他身边走过时,她身上飘逸出来的馥郁气息,让叶天问心里一紧,呼吸似乎突然间停止了。女人长着一张可爱的瓜子脸,虽然算不上国色天香,也足以称得上风清气爽、风韵十足。叶天问忽然觉得这女人面熟,好像在哪里见过。女人似乎也认识他,在走廊拐角时,她回过头嫣然一笑,轻妙地摇了摇手算作告辞。灵透的笑容从藕粉般洁净的脸上浸漫出来,宛如梦寐以久的人在灯火阑珊处。叶天问就那么痴了一下。

    郑达非窥到了叶天问的情态,走上前介绍道:“她就是我们新闻主播的白雅琪,就这么一个人才,省台还想挖走,釜底抽薪,想让我们关门歇业。”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家有能力往高处走,那还得让人家走。”叶天问淡淡的道,忽然问了一句:“她,结婚了?”在叶天问的印象里,白雅琪仍然是一个单身女性。

    “还没呢,高不成低不就的,就熬成了剩女。”

    叶天问眼睛望了一眼空洞的走廊,心想,还没结婚,晚上却跟着一个男人走了,那关系不是明摆着的吗?无风不起浪,网络说她是一驾公共汽车,看来还真不假呢。郑达非站在一旁观看着叶天问迷离的眼神,似乎想起了什么,忽然道:“叶部长不也正单身吗?你才华横溢,她花容月貌,称得了郎才女貌呢,要不要我发扬一下革命传统,帮你组织一下,牵个线,搭个桥?”

    叶天问被他窥透了心思,颇不好意思,拍了拍郑达非的肩,笑道:“我这不是调查了解电视台的情况吗?你老哥子真是,想到哪里去了?”

    第二十五章社会等级秩序

    “没事没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郑达非说又说,“这姑娘是我看着长大的,人还不错。”

    叶天问笑道:“爱美人之心,人之常情,这没有错,问题是借工作之机说这个事,在别人听来,好像有以权谋私,趁机揩油之嫌了。”

    “以权谋私还得男情女愿,战争年代老干部与漂亮女知识分子的婚姻,多少以权谋婚的,最后不都变成了纯洁无私的革命感情了?”

    叶天问说不过郑达非,只得点头认输,服气地道:“是,是,我的郑大台长。”说着话,两人一起走进了办公室。

    办公室刚刚清扫过,一大股苏打味让叶天问颇为不适应。前些天,叶天问的一位同学刚从医院割了胆囊出来,抱怨道:“卫津医院的环境真差,在里面住一个星期的话,没病都会呆出病来。”对此,叶天问深有同感。他原来还以为记者们什么领导都见过,官本位的意识不会很强烈。

    叶天问坐下后,环视一圈,见记者们居然按一定职位和长幼次序坐着,目光毕恭毕敬地投向他,不觉有些诧异,心想,记者号称为无冕之王,应当最具有和自由精神,以今天这个情势而言,至少会议室的这些记者,对于官员和权力是心存敬畏的。原来见得多官场会议的不平等方式,并不等于他们有反对这种方式的意识,相反,通过耳濡目染,这种官本位意识反而有可能在心里扎根下来。这让叶天问觉得,要反抗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无异于一场革命。他整理了一下思路,说:“因为工作上的接触,在座的我只认识两位,其它的都不熟悉,我请郑台长给我介绍一下。”

    郑达非站起来,按顺时针方向的顺序,把在座的记者向叶天问作了介绍。叶天问边和被介绍到的记者握手,边用心把他们的面相记下来。这样的见面方式人多且众,一般的人是难记住众人的。叶天问偏生掌握了这样的本事,只见过一面也能够保证在今后相遇时,像从数据库里调取影像资料一样,迅速把与之相关的信息资料调出来。

    第二十六章:过目不忘

    这种本事是叶天问的一位老师教导的,这位老教师曾经在省委办公厅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在政治运动中被下放到中学教书。他以身言教,把许多领导的本事、以及典故演说给同学们听。其中说到一位领导水平不高,但记忆力特别好,读文件看报能够过目不忘,尤其是记人的本事,只要见过一面,不管在什么地方再次相逢,都能够随时记起来。正是依靠这种惊人的记忆力,为他赢得了很好的人缘,赢得了领导的信任。虽然这位老师已经辞世,但每每想这位老师,叶天问总是感慨万端,政治运动不幸让社会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官员,万幸的是却给乡村子弟送来了一位优秀的引路人,使得从那所学校出来的学子,许多人都选择了从政,在官场中干得风生水起、仕途上平步青云者有十来位。

    待叶天问与所有的记者都对过脸,握过手,郑达非就像音乐喷泉一般,突然旋律高扬爆发出一股热情来,说:“下面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叶部长作重要指示。”

    叶天问以双手示意大家安静,说:“凡是会议都隆重,凡是指示都重要,我想作为记者,大家见得多了,今天我就不必鹦鹉学舌,也来一通重要指示了。”

    这话让记者们放声一笑,室内紧张的气氛顿时显得轻松了许多。

    “今天我们一位同事在工作中出现意外,我的工作没有做好,不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我承担责任,今晚我是代表市委郝书记来看望刘必胜,并跟大家见个面,我来部里时间,今天见个面,算是一面之缘,以后还会缘长缘远呢,今天借医院的办公室,把会议开到人家的地盘上,我们把主题放简单一些,就今天这个事,大家有些什么意见和看法,我们怎么改进工作,畅所欲言,怎么样,哪位先说?”

    第二十七章待遇问题

    在座的记者们都被叶天问诚恳的态度所打动,特别是当他说到代表郝书记来医院时,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这时,只见郑达非与新闻部主任刘利明交换了一下眼神,刘利明清了清嗓子,说:“我先说几句,感谢郝书记和叶部长对我们电视台的关心,对我们记者的关心,我想说今天这个事儿,还真不是个事儿,说明我们的工作环境差,工作压力大,记者的工作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

    叶天问开始还在笔记本上认真的记着,听到这儿觉得味道不对。刘利明这几句开场白,只是单方面以记者的视角来突出问题,不过,叶天问很快就转回了思路,心想,今天是来了解问题的,哪能像平常那样一触及问题就皱眉头呢。想到这里,仍旧抬起头微笑着鼓励刘利明继续说下去。

    “记者的工作环境差,我想说两个方面,刘必胜遭遇歹徒暴力袭击,而且是在工作中遭遇袭击,说明我们记者工作的外部环境差,这一点我想叶部长已经看到了,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什么了,我向叶部长反映的是,记者的内部环境并不好,电视台属于定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这一块工资本来就定得低,原来靠两大块来补助,一块是网络收益补助,现在网络收费上划到省网络公司之后,补给电视台的部分只是原来网络收益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仅够维持电视台正常的业务和行政开支,另一块就是稿费收入,原来我们是靠广告来支付这一块,自从电视台费用由市财政局统一支付之后,记者已经四个多月没有拿到稿费了,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

    第二十八章:改革利器

    关于电视台的问题,叶天问也曾经听说过一些,虽然事实相差不大,但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有实质性差异。电视台的问题在市政府领导眼里,管理存在着很大的漏洞,电视台职工的收益幅度前后差别太大,主要是原来他们自收自支,坐收坐支,依靠网络收益大肆发放奖金,各个部门又利用自有的频道资源进行创收,利用创收的广告收入发稿费,电视台干部职工的收益,远远高于市里其它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上个月,税务部门对电视台的财务状况及工资奖金发放进行调查,对电视台职工开出了高额欠税罚单,引起了电视台职工的强烈不满,投诉到郝书记等市委领导那里,电视台的矛盾暴露出来。当然,同样的问题在卫津日报社同样存在,只是表现的方式不一样。与电视台职工外泄的情绪相比,传统新闻媒体记者表现得更内敛、更有内涵。在履新宣传部副部长之前,市长曾向南曾专门找他谈话时,除了就卫津市的城市文化定位、品牌宣传做出指示外,就涉及到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的管理问题,尤其提到电视台和报社的体制改革问题。提到外界以及电视台内部对电视台领导层的意见,主要就是电视台掌握频道资源的各部主任及制片人、著名主持人及著名记者等,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与亲友合股成立文化公司,经营电视台的各种业务,电视台应得的收益,包括职工的利益,被这些由各部门主任掌控的大大小小的公司瓜分了。

    “你的任务就是拿起改革这件利器,把各个新闻媒体存在的这种战国林立的纷乱局面统一了,把国有文化公司做强做大。”曾向南市长的要求十分明确。

    第二十九章:天下乌鸦一般黑

    叶天问在组织部门呆过,对干部职工在会议等公众场合的一般心理有所了解。依照从众的习惯,或者不想暴露个人思想的习惯,如果不涉及自身利益,他们一般是不会表明自己的态度。即使遇到危险,也会像沙漠中的驼鸟一般,把头埋进沙子里规避危险,哪怕屁股还高高地朝天翘着。前几天网络新闻上就报道这样一件令人愤慨的事,在广东开往内地的一辆长途双层大巴车上,一位歹徒公然当着众乘客的面,一位年轻女性。受害人大声呼救,所有的乘客竟然假装听而不见,充耳不闻,任由歹徒对受害人进行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蹂躏。以眼下的情形而言,刘利明以这种方式开了头,谈的又是涉及职工利益的事情,等于为这次会议确定了一个明确的基调,接下来几乎所有的发言都会围绕着这个基调来进行,等于下面的时间将被白白浪费掉。叶天问思想敏锐,是一个主导性极强的官员,自然不希望以这种方式浪费时间,在刘利明发言还没有结束的时候,他确定需要把会议的主题基调牢牢掌控在手里。刘利明发言一结束,他不失时机地插上一句话,说:“发言很好,简明扼要地指出了电视台目前存在的一些难题,我会带回去抓紧研究,我刚才说过,为了不浪费大家宝贵的时间,我们开一个查摆问题的短会,前面同志说过的问题就不要重复了,下面发言的同志说新问题。”

    听了叶天问的话,记者们或掩面沉思,或面面相觑,似乎都在揣摸叶天问的喜好和倾向性。大概最后记者们认为,叶天问像其它领导一样,只喜欢报喜不所忧、喜夸大而不喜欢缩小,于是后面发言的同志,在发言时都先加上一句赞扬叶天问深入基层、关心记者、工作勤奋等话语。叶天问内心里倒是不情愿开会事先加上一个限定,但与其参会者围绕待遇问题发一通牢马蚤,把一个见面会或者碰头会开成发泄怨气会议的话,让医院的人听了去,倒是把宣传文化系统的干部职工看贬了。这个限定又让记者谈问题少了,说成绩多了;记者们说话的语气少了许多尖锐,多了许多平和。从内心来讲,这并不是叶天问所希望的结果,这会让他在第一次与记者见面中,给人留下少年老成、无所进取的印象。当然,就当下会议的气氛而言,他也发现记者眼里流露出来的神情发生了变化,由刚刚充满期待的眼神转而变得几分漠然,言外之意大概就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当官的都不过如此吧。

    第三十章:普通人的感动

    站在叶天问的角度而言,记者们对他的期望无限大,因为那是在人们看来无限大的权力产生的魔幻般影响,就其实质而言,叶天问手里的权力其实是有限的,要维持被殴打记者刘必胜的权益,他得去协调公安等部门;要解决记者们的待遇问题,他得和电视台研究一揽子计划和方案,待市委和市政府分管领导审批之后,还得跟财政局等部门协商;要把主持工作的郑达非提拔扶正,他除了向书记反映,还得与组织部门协调,并请组织部门出面考察,如此等等。当然,对于宣传文化系统的工作安排及科级以下人员进退去留,他的权力又是无限大的。如果他认为某一位记者存在问题,他只要跟身边的郑达非副台长叽咕一句,这位记者非得下课不可。由此看来,权力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它就是一个可以无限变幻的魔方,哪里能够看得透呢?只有局中人方知其中味。

    待记者们说完,轮到叶天问讲话,他无非表个态,说会认真研究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最后郑达非的几句总结,无非是夸奖叶天问关心群众的话。会议结束时,看得出记者们尽管不是十分满意,但先前愤懑的情绪已经不见了。他们扬言要上访的目的,无非就是要引起领导的重视。领导既然来了,还召开了会议,目前尚未能够实质性地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他们还能有什么话说呢?记者陆续离开后,叶天问想在离开医院之前,再去病房探望刘必胜一眼,有意与郑达非落在后面。

    待他们经过病房门口时,留下来照顾刘必胜的同事站在门口恭敬在候着,小声告诉他们说刘必胜刚打了止痛针,睡着了。叶天问交待了几句要好好照顾刘必胜的话,在外人听起来像是打官腔,叶天问却是发自内心的,说完这几句话时,他似乎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回头看郑达非,眼睛明亮地出现了泪花一般的亮光,叶天问心里十分感动,心想,作为普通人,我们是多么容易被他人的善心与善言所感动啊。

    第三十一章司机的愿望

    站在电梯里,叶天问与郑达非面对面,默然不语。除了工作上的见面,他们彼此了解不多。走到医院门口时,高原的夜晚格外的沉静与清凉,叶天问哆嗦了一下身子。

    郑达非说:“我开车来的,我送你回家。”叶天问正想说句什么,一个人影从旁走近前来,叫了一声:“叶部长。”随即灵活地把叶天问手里的包摘走了。郑达非笑道:“还是部里的同志敬业,我想替叶部长当一回业余司机都当不成。”刘根根呵呵笑着朝轿车跑去。

    叶天问准备挥手告别,谁知手刚一抬起来,便被郑达非伸出双手接住,说:“叶部长辛苦了。”

    叶天问摇了一下便松开了,叮咛一句:“刘必胜的医疗费你们想办法给解决一下,其它的事情我们下来再想办法。”

    “谢谢叶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