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这么关心我们电视台的工作。”
叶天问坐上车,朝着站在车边的郑达非摇了摇手,车随之滑了出去。叶天问悄悄观察着刘根根,奇怪他怎么知道自己到了医院的呢?莫非有人在他身边安插了暗探吗?
刘根根的名字突然让他想起前几天听来的故事,说刘根根是家中独子,家里希望他子孙发达,按着此意取了一个名字,叫刘根发。计划生育政策又只准生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长辈的意愿,有人就取笑他,说你根发什么,按照时下的政策,你能够生一个儿子,替刘家留一个根根就不错了。哪想到刘根发对这句话竟然信以为真,居然要求组织出据证明,向户籍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把名字改为刘根根。巧合的是,结婚三四年没有生子的刘根发,改名之后,媳妇居然怀上了孩子,十月怀胎诞下一个胖大小子。因此,他认为是改名给他带来了好运,之后遇到别人问他的姓名,他便仰首挺胸,满为得意地报上大名:“本人姓刘,名根根,你们一定要连起来叫,叫我刘根根。”第一次坐他的车,当他这么自信十足地介绍自己时,叶天问起初还有些莫名其妙,等回味过来,突然间笑得几乎晕倒。
第三十二章坐收渔利
据说刘根根遭遇笑话多了之后,想到儿子也慢慢成长,对留根之担心已无虞,曾有意改名叫刘小根。刚动了这念头,恰逢电视剧《刘老根的幸福事》在电视上火了起来,大街小巷里都听到赵本山用苍凉而略带滑稽的乡音在大声吼叫:“刘老根,刘老根,你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私底下一寻思,我改名刘小根,岂不是有攀附刘老根、借赵本山出名之嫌吗?这么一想,最后坚定信念,决定将刘根根进行到底了。
车驶出了医院之后,刘根根说:“叶部长,以后你晚上到哪里有事,吩咐我一声,我开车送你。”
“没事没事,打车也非常方便。”叶天问不好拂却他的好意,嘴上客气道,忽然问:“刘师傅,你怎么知道我到了医院?”
见叶天问在乎这个问题,刘根根微微一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这阵子卫津的晚上不是很平静,关心领导也是我们的职责,”停了一会又说,“你还是像同事一样叫我刘根根吧,我喜欢这称呼。”
“行。”叶天问爽快地答应,呵呵笑着。
刘根根说:“以后我就专职负责为你开车,免得你换来换去的坐车不方便。”
叶天问此前对宣传部的情况作了摸底,宣传部只有三台车,一台车专门调为躺在省肿瘤医院的陈啸天老部长专用,部里就只剩下两台车,一个就是刘根根这台本田轿车,一台是日本三凌吉普。宣传部除了两位副部长,还有同属于副县级外宣传主任、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科室也多。僧多粥少,平常用车本来就极为紧张,如果再把本田轿车作为叶天问专用,留给其它领导及科室用的,只有一台车了。他当然明白刘根根这个提议的意思,因为前任常务副部长在的时候,这台本田轿车就属于刘卫东专用。刘根根当惯了专职司机,待刘卫东进去之后,他犹如习惯了单独主子的宠物一般,待失去了主子之后,被人唤来唤去,显得茫然无措。叶天问的到来无疑能够使他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在叶天问上任的第一天起,他表现得格外的积极主动,希望得到叶天问的认可,重新恢复到原来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叶天问本来想拒绝这类提议,又怕伤了刘根根的积极性,故而保持沉默。刘卫东之所以引起公愤,一个人独霸一台轿车无疑是其中的原因。当然,这并不等于叶天问独占一台车会同样引起公愤,因为有刘卫东在前确定了规矩,叶天问依此例跟进,在部里的其它人看来,自然就变成了一种惯例了。用车和用花形容女人还不一样,后者的两个人,第一个是聪明人而第二个是蠢才。对前者而言,第一个是勇于承担风险的改革者,第二个则是毫无风险摘取胜利果实的坐收渔利者。
第三十三章知性网友姐姐
刘根根把叶天问送到市委宿舍楼下,待叶天问上了楼,进屋打开了灯之后,楼下传来两声汽车的喇叭声,间接地告知叶天问,他刘根根走了。叶天问站在门前顿了顿,微笑着摇了摇头,心想:这个刘根根还真是个有心人。
身上残留医院苏打水的味道让叶天问感觉略有些不爽,他冲进卫生间把身上的衣服全部丢进洗衣机里,放开水龙头从头到脚冲着身子。等全身舒爽了,在迷蒙的水雾中,叶天问突然间想起那个与陈洪涛形影相吊的美女主播白雅琪,就是这样一台人人可以攀爬的“公共汽车”,原来还把她当成娴静淑女来心仪,说明自己在审美判断上真是幼稚得可笑。
叶天问穿好衣服,今晚脑子里塞进了太多的东西,一时间来不及消化,穿着睡衣兴奋地在屋里走来走去。后来,他干脆走进书房打开电脑,登录了,居然还有几位好友在线,其中一位叫“马里亚纳海深沟的浮冰”的好友马上向他送来了一个清浅的微笑,问:“还没有睡吗?”
在世界最深的海沟里,哪里会来浮冰呢?如果不是对对方所有了解,肯定会认为这个充满矛盾同时又具有男性粗犷想象力的网名,一定是一位男网友,如果这样判断,那还真是错了。这位网友真实身份是一位在机关工作的女性,叶天问和她在网上聊天已有几年,后来还多次通过电话,她的声音富于女性具有穿透力的磁音,很是温柔动听,平常交流起来也细致而有耐性,她年龄比叶天问大几岁,经历的事情比叶天问多,可以说是叶天问的人生或者职场难得的导师之一。
在叶天问心里充满了矛盾的这个静夜,居然还见到她在线,并且主动向他打招呼,说明她闲着无事,且心情很好,真是个想睡觉遇到枕头,想交流遇到了挚友。叶天问心里略为有些激动,不由得想奉献一个热烈的表情,叶天问开始想奉献一个热烈的吻,后来觉得如果奉献这样的表情,对于这位富于知性的大姐和导师来说,或许她在心理上也能够理解和宽容,但他的表现未免有些浅薄了,于是奉献了一个拥抱的表情之后,再搭上了一朵花。把这两个表情发送出去之后,叶天问稍显紧张地看着对话框,不知道对方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不过,从叶天问的内心深处来说,在这样的深夜,在网络这种缺乏外部监督的情景之下,面对着这位大姐和导师,是可以敞开内心灵深处最隐秘部分的。
第三十四章:深夜的情感交流
“马里亚纳深沟的浮冰”马上回应了一个羞赧的表情,回了一句话:“刚约会回来,意犹未尽,来逗老姐了?”
叶天问心里一笑,回道:“没,没,只是想姐姐,姐姐就在,感觉人生多么美好啊。”这种在现实环境里根本无法说得出口的话,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那么自然就说出来了。
“去,去,少来。”对方用了嗔怪的语气和表情。
“真是想呢,不过,对姐姐的想是属于思想和心灵中最纯洁的部分,请姐姐不要误会。”
“马里亚纳深沟的浮冰”马上回了一个满脸通红的表情,说:“你真是个坏蛋。”
叶天问知道对方的心思也活泛起来了,即刻收起了暧昧的表述语气,说:“我真是有问题想向姐姐请教,是这个想。”
“马里亚纳深沟的浮冰”沉默了一会儿,似乎长吐了一口气一般,回了一句:“你真是个大大的坏蛋,哦,我说错了,你是坏透了的驼鸟蛋。”
叶天问立刻边笑边回了一个大笑的表情。随后把晚上遭遇的事情用几句简单的话说了,最后说:“我原以为记者是最富于独立、与自由精神的,我记得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之所以成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电视台,即信条就是,‘尽量保持客观世界的公正,而不加以任何个人的评述’,可是我今晚遇到的记者们,开会的坐位按照行政机关的一套排定,在表述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思想观点时,表情唯唯诺诺的,毫无独立的精神可言,我真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马里亚纳深沟的浮冰“道:“老虎在笼子里养久了,不仅失去了虎啸山林的气势,甚至可能连基本的生存技能也忘掉了,最后只会向人类乞食。”
“什么意思?”
“我们没有给记者提供独立的经济与社会环境,而是采取圈养的方式,由政府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这就像笼子的老虎,哪里敢对喂养它的饲养员施威呢?”
第三十五章:神秘黑色包裹
叶天问顿时恍然大悟,呵呵笑着回了两个重叠的词:“精辟,精辟!”
“马里亚纳深沟的浮冰”回了一个开心大笑的表情。等到睡觉的时候,叶天问一边想着这个开心的表情,一边回想着在医院里议论的事情,身体感觉像睡在一片温暖而清浅的沙滩上,迷迷糊糊地沉进了夜的深处。
3
自从叶天问接受刘根根的服务之后,刘根根每天准时来接他,叶天问很快就习惯了上下班由刘根根接送的方式,甚至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时候到了没有见到刘根根的车,心里倒有点欠欠的了。
市委宿舍离卫津市新建的行政中心距离还是有些远,晚上回来转一趟公共汽车,多花一点时间就是。早上就不同了。俗话说得好,三十年前睡不醒,三十年后睡不着。叶天问虽然刚三十出头,过惯了自由单身的生活,夜晚上上网看百~万\小!说,稍为一折腾,时间便到了一两点钟,早上就喜欢癞一下床,美美地小睡一个回笼觉,在他看来,这简直就是一种比神仙皇帝还享受的生活。过去依靠闹钟强迫自己起来,现在好了,每天早上刘根根把车开到楼下,按两声叭喇,或者不停地打电话叫醒他。有了这种方便,叶天问可以在床上多靠几分钟。人们常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告诫读书郎要重视早晨的时光,叶天问抓紧时间多睡几分钟的觉,又属于另一种惜时如金的方式。
这天,刘根根在楼下按响了汽车喇叭,叶天问跳下床穿衣服,草草洗漱一番,拎着提包匆匆出门。在门口换鞋时,不小心踢倒了靠墙的黑色塑料包裹。叶天问伸手把包裹扶靠墙立着,目光好奇地盯着包裹看了几眼,突然想起了送来包裹的那个神秘人物,叶天问当时离得走得急,还没有来得及问来人的名字,更没有弄清楚包裹里面的东西。叶天问低下头去,拉开塑料袋望了望,似乎是用纸包裹的云南普洱茶。叶天问也想起来了,来人叫他“叶县长”,说是老朋友从云南捎来一包普洱茶给他尝一尝。
普洱茶是云南的名茶,前一段时间市场上普洱茶炒得火热,把普洱茶的名声叫得更响了,凡到云南或者从云南出来的人,普洱茶几乎是非捎不可的馈赠佳品。
“是哪位朋友捎来的礼物呢?”叶天问边下楼边在心里问,坐到车上的时候,想起关于普洱茶的故事,不禁会心一笑。
第三十六章假味普洱茶
曾经有一种传言,说普洱茶是加入马尿等发酵而成。传言者还振振有词,当年普洱茶在茶马古道上,用马托运出境,茶商们发现加入马尿发酵的普洱茶别有一种神秘的味道。这类别有用心的传言大有可能是对普洱茶的造谣中伤。为了给普洱茶正名,央视记者专门拍摄了一期介绍普洱茶制作过程的专题节目。叶天问看了这期节目,对普洱茶的形成过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传言中普洱茶制作需要发酵的过程没有错,真实的故事却是因为云南茶商把普洱茶向皇帝进贡时,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曾经有一年的茶不小心被雨浸湿过,因为来不及换了,仍然诚惶诚恐地进贡给皇帝,之后等着受到皇帝处罚,出人意料的是,皇帝喝过了被雨水浸泡过的普洱茶,对它纯正的味道大加赞赏,并给了茶商丰厚的赏赐。正如许多科学成果都是一种异外巧合而得到的一样,这种经过发酵而变得别有风味的普洱茶大行于世。
宣传部办公楼是一栋老房子,穿过长而黑暗的走廊,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如果是在晚上,或者没有人的星期天,更是让人觉得有几分清凉甚至寒碜。常务副部长的办公室在中间,隔壁是长期紧锁着的两间部长办公室。越过部长办公室,又是两间副部长办公室,按照传统的格局而言,部长室在中间,常务副部长办公室在右边,另两位副部长在左边,属于左臣右相的布局。此时紧邻部长室的副部长韩梦龄下到县里任党建扶贫队长去了,门也是一直紧锁着。三间紧锁的门不透光线,让本来阴暗的走廊更加幽暗。
办公室目前的格局是由部长陈啸天定下的,他生病住院之后,常务副部长刘卫东挑战陈啸天的权威,不愿意坐左边的办公室,把部长室对面的两间办公室腾了出来,挂上了常务副部长的牌子,常务副部长室与部长室相对,给人的感觉就有与陈啸天唱对台戏的意思。刘卫东在对面坐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贪污事发进去了。部里便有一种传言,说是刘卫东本事还不济,想挑战陈啸天的权威,结果是马跌前蹄翻身落马。
第三十七章藏地秘码
叶天问出任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后,办公室主任卓越就是否坐原来的常务副部长办公室,征求他的意见。叶天问知道常务部长室在陈啸天的对面,有与老部长唱对台戏的典故,故而回避这种嫌疑,让卓越重新调整了办公室,又回到左臣右相的老格局中。这个格局也给了叶天问另外一种不妙的感觉,好像依然生存在老部长陈啸天的阴影之中。但是,原来这种格局在宣传部里形成了定势,谁挑战这种定势,等于挑战一种业已成型的习惯。刘卫东挑战这种传统归于失败,叶天问自我感觉资历尚浅,不足以挑战这种权威。从内心上来说,他也不愿意住进刘卫东的办公室里。按照民间的说法,原来的领导出事,伤鸦及屋,让办公室带上很浓重的霉气,人们会有意回避沾染这种霉气,省得于前程不利。叶天问虽然号称无神论者,也像机关中许多人一样,对于传统根深蒂固的有神论,平时能够回避则尽量不去触碰它,一旦不能绕过去,也就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算是将信将疑了。
其实,就世间事而言,许多东西还是具有因果关联的。如果不是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卫东“进去了”,他做梦都不会想到有遭一日居然会转到宣传部这个单位。从给他这么年轻的干部提供主持一个部门机会的角度出发,有一条被人们争取不休的真理在这里可谓正确,那就是“他人的存在就是我的敌人”。
之前,叶天问出任团市委副书记后,不到一年被省里抽派援藏,在西藏担任县长职务。用援藏干部的话说,西藏的一个县与内地的县不可同日而语。这话得分两个层次来说,从人口上来说,西藏一个县的人口,几乎就相当于内地一个乡或者大的行政村;从经济总量上来说,仅相当于内地一个普通乡镇。当然,这也仅是以内地作为参照物,如果以沿海发达地区的村作为参照,西藏一个县的经济总量,甚至还不如沿海一个发达的村。话又说回来,任何事情都是相对而言的,以国土面积而论,西藏一个县的版图则几乎相当于内地一个地区甚至是两个地区的面积。西藏一个县地下所蕴藏的宝藏,有可能相当于内地几个地区地下所蕴藏的宝藏。在西藏,叶天问每每把地下的宝藏向内地干部炫耀时,总是遭到内地干部的讥笑:“当然,如果以叶县长所在的县城为圆心,以此出发,以县域的边境为半径,打一个几万公里的洞把地球穿通,把这个圆洞里的宝藏全部纳进来,我自然相信。”每到这个时候,叶天问只能斥之以鼻,讥笑道:“‘竖子不足与谋’,因为你们不了解西藏。”
第三十八章档案室的秘密
援藏结束后,叶天问回到卫津,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尚且是排名前三甲的副秘书长。据以往的经验,或者根据紧跟着常务副秘书长一般的发展轨迹,这个岗位最大可能调任方向有三个:一个是按部就班接任常务副秘书长,那么,像叶天问这类三十五岁不到,且已经拥有了丰富任职经历的干部,将有着远大的发展前程;一个是继续跟领导锻炼几年,与领导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之后,有可能出任县市委书记;一个是出任市局的某个局长位置,掌握一个方面重要的事务和资源。
按理说从西藏的县长岗位过来,可以直接就任内地的县市委书记,之前关于他的任职,也有过这方面的考虑,影响领导最后下决心的情况有两个方面。根本原因是西藏的县长与内地的县长在人们心中的份量不可同日而语,就犹如非洲国家的总统,与欧美等国家的总统,在世界心目中的份量不可同日而语一样。叶天问在西藏虽然混了个县处级,但彼县处级非此县处级,彼县处级在内地人心里,充其量不可是一个乡镇长的份量而已。
另一个附加原因是叶天问年纪轻轻就援藏去了,在卫津领导层和组织部的档案里,除了挂一个名字之外,没有谁对他存在具体的印象。也就是说,叶天问这个大活人,在领导心目中不过就是一个符号,所谓“知人善用”,领导们对眼前生动活泼、力求上进的干部的安排任用尚且犹豫再三,生怕用不好或者用错干部,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哪里会放心把一个县交给一个“符号”去管理呢?基于此,虽然中央和省里的文件再三要求对到艰苦地区工作过的干部,要予以提拔重用。文件的要求是一回事,落实到具体的干部具体的人又是一回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早就有这样的体验,甚至还会在某种场合反复教育:“你只是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人民,不能因为你是人就享有人民的权利。”另一类更尖刻的语言甚至说:“不能把人当成|人民,更不能把人民当成|人。”总的意思是说,作为个体,我们无法享有规定给公共群体所享有的权利。事实上,人们很容易能够体会到公民的权利与个体权利享受的区别。叶天问回来还能够出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在领导身边工作,算是领导看在他与内地官场联系较少,属于涉世不深、足可信任的一档,认为他有培养前途而作出的安排。
第三十九章人非人民
在官场中混,并不是像中学课本《连升三级》里那位大字不识、做官却顺风顺水的张好古一般,受到算命先生鼓动,稀里糊涂就去考进士,稀里糊涂巴上了当朝权贵魏忠贤,稀里糊涂在官场中一路升迁。现代官场中人贵在善于领会领导的意图,贵在知道感恩,并以某种方式报答领导的恩情。这种恩情于公于私都是要报答的,公心重的领导,就需要以公心去报答。私心重的领导,就需要以私心去报答。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自从资本社会出现之后,人生几乎就变成了一种投资,学习是一种投资,勤奋工作也是一种投资,甚至连微笑这种简单的表情,都可折算成一种投资。手里握着某种权力资源,当人们在使用这种资源时,也变成了一种投资。投资什么方向,具体到什么项目,拥有资源的人都会犹豫再三、考虑再三。如果是心怀天下的人拥有这种资源,他们对于投资所需要的回答,就是要求受益方以最大的公心回报社会。同时,希望这种公心会变成一枚种子,不断地在人们心里生根发芽,以累累硕果促进社会进步。私心重的人拥有了资源,他们希望投资受益人给他们个人提供更多的回报。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更希望受益人成为私人的爪牙,替他们捞回更多的资源。
叶天问尚属于理想主义一代,无论对生活或者工作,大体还抱着单纯的思考,希望用勤奋工作来赢得领导的信任、群众的支持。在副秘书长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便完全进入了工作状态。没想到一个人“进去了”,居然把他这个与宣传部八杆子打不着的单位联系在一起。使得以前关于他发展轨迹的种种预测都落空。依此看来,关于副秘书长在官场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样适用于“人不是人民”一个道理。
第四十章小道消息
叶天问离开内地官场很久了,当周边的同事都在纷传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进去了”时,他对此并不以为然,这种单纯曾被同事视为麻木的表现。他认为,宣传部与市政府是两个不同的系列,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另一个系列的干部出了某种问题,像是与自己息息相关一般,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由此也证明,在地广人稀的西藏,由于地域空间的广大,人与人之间交往十分少。相比之下,人与自然表现出某种更加密切的关系。到了内地,这种关系颠倒了个儿,人与自然更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了。
叶天问对风传的小道消息的麻木,并不意味着此事与他无关。他从人们诡异的笑容里面,感觉到此事与他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因为好事者把可能的接任者排了一个队,叶天问毫无疑问地成为其中的候补队员。由此证明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等他领会后一个命题时,已经得到了确切的消息,组织已经提名他出任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了。
关于宣传部,叶天问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印象。模糊的印象是在团市委任副书记的时候,经常与宣传部一起开展活动。无非下发一些读书单子,或者开展某种宣传活动,叫宣传部长到台子上坐一坐,讲一讲话。在西藏的时候,县委宣传部长经常拿着报告来向他要钱,要钱的项目是如此的纷繁杂乱,令人不堪其烦。
当然,他对宣传部原有一个最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市委宣传部的老部长陈啸天,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说的比唱的还要好听。写起文章,洋洋洒洒几千上万字,称得上如长江之水汹涌澎湃、气势如虹。陈啸天成了市委宣传部的样板和榜样,以至于连续三届无人敢问津宣传部长的位置,陈啸天也就一直担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成了卫津市官场中的一位不倒翁。副部长换了一轮又一轮,陈啸天依然“我自岿然不动”,哪怕他生病躺在床上已经两年多,他依然是市委宣传部的牌子和精神支柱。
第四十一章出事的部长
现实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化,人们不再崇拜英雄和榜样,但卫津人谈论陈啸天时,往往要用对于英雄般顶礼膜拜的语气,仿佛谈论的是神而不是普通人。一个人能够在人们印象中树立起这样高大伟岸的形象,一般只有宗教般的神灵能够做到。但陈啸天是人而不是神,在叶天问的印象里,他不过是一个温柔敦厚的长者。在学识上,他则是一个著作等身的文化大家。这样一个看凡平常的人能够拥有这么多的粉丝,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文化成为这个社会的稀缺资源。
知道叶天问即将出任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当然,这只是领导的口头语,正式文件是“主持宣传部日常工作”。宣传部还有两位副部长,对叶天问的任命,按理说在下文的时候,应当有排名在之前,或者之后的明确写法,但不知是领导的有意考验呢还是文件草拟者的失误?没有明确的职位排定,也就缺乏明确的责任,之后造成了许多误会。
此时,事情的发展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既然领导说他是常务副部长,社会上的好事者不明就理,自然以领导的说法为准,称他为宣传部的常务副部长。在真理缺失的社会,领导的话就是真理,换而言之,领导的话一旦变成了真理,权力就有了操控一切的可能,真理也就找不到了容身之处。再则部长生病躺在床上已有两年,不能再管理宣传部的具体事务,只是偶通过指示精神遥控宣传部,绝大多数时候,陈啸天连指示也不发布,这就等于说宣传部一亩三分地就是叶天问的责任田,种什么不种什么,完全由他负责操控。等到陈啸天哪一天身体支撑不住了,听从召唤,两脚一撑去汇报工作之后,叶天问理所当然就升任宣传部部长了,接着就有可能进入市委常委,成为卫津最年轻的市委常委了。
把他的升迁建立在某一个人的生死上面,叶天问听着朋友这一番高论,内心有一种犯罪感。但是,从他出任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经历来看,人生的轨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不是刘卫东副部长“进去了”,他哪里又能够拣得这么一枚“好桃子”呢?
第四十二章一不小心犯错误
关于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是“好桃子”一说,同样是建立在陈啸天病了,叶天问可以独立自主地处理宣传部的工作,同时获得竞争宣传部长这个最佳有利位置来评价。人生不是推牌九,也不是打扑克,只要是拿在手上的牌,任何一张都会理顺成章地打出去。常务副部长距离宣传部长也就紧挨着的位置,但二者之间的实际距离有可能十万八千里,个别人轻轻一跳就上去坐稳了,绝大多数常务副部长可能一辈子也走不到部长那个位置上。叶天问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把出任常务副部长当成锻炼的机会,增强自己的人生经验。如是而已,不敢有更多的奢望。
“跟着组织部,天天有进步;跟着宣传部,一不小心犯错误。”好事者都喜欢充当他人人生的导师。对于就任新职位之前的岗位培训,除了来自领导方面和自己百~万\小!说学习,掌握宣传工作规则之外,其它更多经验则来自于朋友甚至于民间。前面听到的这一句话,在刘卫东副部长出事之后,与其说是一种教导,倒不如说是一种警告。在就任某一职位前,岗位培训是十分明确的,只需要掌握某一类相对固定的规则,基本足以应对新的工作和环境要求。但关于了解宣传部的职责和能力训练,叶天问似乎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进入路径。从他人提供的信息中,他无法梳理出于自己有用的东西。按照以往的经验,叶天问进入某一个新单位之前,只需要多向老同志请教,查阅单位近十年来的档案资料,然后根据单位的工作流程,完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顺利进入新岗位要求的工作状态。这个百试百灵、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和办法,在他出任宣传部常务副长时完全失效了。
走上新岗位的头几天时间,他就觉得这个部门的诡异。宣传部涉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而意识形态犹如自然的气候状态,也是诡异多变的,“一不小心会犯错误”,只是人们对于这种心理感受的真实描述,对他来说,则意味着一种严峻的考验。在这种纷繁多变的情形下,“文人相轻,自古亦然”的历史沿袭,加上文化人的小心眼和挑剔等种种考验,陈啸天能够连续三届担任宣传部长,成为卫津市宣传文化系统的形象和精神支柱,足见其超人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与陈啸天相比,叶天问自感难以望以项背,更难以仰其鼻息。
刘卫东副部长以身言教,亲身示范,向他提供了“一不小心犯错误”的鲜活事实,验证了这个民间真理的正确性。不过,当他了解了刘卫东副部长“进去了”的缘由时,又觉得这个前任犯错太小儿科了,太不应该了。他自己写书之后,向企业拉赞助出书,然后下文要求各县市购买,还把自己的书作为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的主要读物,以此达到出名并赚钱的目的。
第四十三章部长的辩护词
写书,两位部长都写。陈啸天写书,也出书,同样也是由宣传部支助出版,然后再由各县市委宣传部订购,另一部分由新华书店发行。叶天问对比翻看了两人所写的社会学和民俗学著作,刘卫东的文笔和水平不在陈啸天之下。为什么一正一副两位部长干着同样的事情,一位被人们捧上了天,一位则被送进了地狱呢?
对于两人不同结局的解释,民间有多种说法。绝大多数人归结为命。说陈啸天命中注定要受到人们爱戴。刘卫东命薄,命中带此种灾难。按照办理案子的官方说法,党政规章和国家法律的规定不同,造成了不同时期干同样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宣传部的高人们改编了一句著名的经典,“真理向钱(前)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出于吸引教训的原因考虑,叶天问得知即将调宣传部任职后,认真调查了解和分析了刘卫东的案子,认为还是宣传部内部高人切中要害,毕竟是搞理论的,一语中的,直接触及问题的实质。刘卫东不仅自己出书,然后借此向下面各县市宣传部下文推销,后来还发展到把她女儿所写的幼稚的散文,也当成了爱国主义教材,借助和新华书店搞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向全市的中小学生推销,人手一册。
有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刘卫东取财之道,未免也太无道了。”古人把借助书画等贿赂官员的手段,称为“雅贿”。刘卫东此种赚钱方式,完全称为上是“雅赚”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即使是如此之雅、称得上是君子的爱财之道,居然也被作为“贪污和贿赂”处罚了,而且还把自己给弄“进去了”。他在拘押期间,感觉特别委屈,写了长达数万言的辩护词,核心就是为自己作无罪辩护。后来,叶天问也看到了这份辩护词。刘卫东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和证据,说明上级宣传部门也在组织人写书,或者出版某某领导和某某老同志的书,由政府买单后,通过宣传部门的渠道向下发放。由于针对性不强,缺乏具体的读者对象,这类书籍往往堆放在过道上一段时间之后,直接送到了废旧品回收站,造成了国家财政资源的大量浪费。刘卫东还说,他出书卖书虽然通过宣传渠道,但基本上还是由读者自费掏钱购卖,而上级发放的大量宣教书籍,基本上是通过财政买单的方式,转嫁到纳税公民的头上。
第四十四章风口浪尖
辩护词写得逻辑严密,文采飞扬。相同的事实并不等于相同的犯罪行为存在。就像陈啸天写书,虽然也通过宣传渠道发放,也赚了一些钱,但他不是以赚钱为目的,而是以教育民众,宣传和弘扬民族文化为主要目的。刘卫东初期也是抱着写书表达思想、寓教于其中的想法,实际上也产生过这样的社会效果,等到后来发现这是一条生财之道后,他完全偏离了既定的方向。与上级发放宣传资料相比,虽然行为相同,书籍的内容和质量也相差无几,但上级的书籍是一个组织的决定,非以赢利为目的的个体行为。从这两方面来说,刘卫东的辩护词又完全偏离了正常的逻辑轨道。
不管怎么说,由于刘卫东的犯错,把叶天问推到了宣传部这个复杂的职位上,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别人把宣传部比喻为一个吊诡多变的漩涡,叶天问到宣传部上班一段时间后,有两个最直接的心理感受,一种心理感受是变成了一头老黄牛,牵着牛鼻子的则是无数的绳索。在他上任的时候,书记和市长都找他谈话,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就卫津市今后的重点宣传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书记要求通过加强对卫津市民族文化的宣传,打造卫津市的品牌和形象,提升卫津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市长则要求宣传工作要紧扣卫津发展的脉博,宣传报道社会经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各单位各部门要宣传部门多报道他们单位的工作,提升部门的形象和影响力。宣传文化部门的同志,则要求叶天问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影响力,重塑宣传部门的形象和权威。众多的鼓励让叶天问一度心潮澎湃,认为宣传部门的工作不仅可为,而且大有作为。他一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然而,真正进入宣传部门工作之后,叶天问觉得自己竟变成了行将过河的小马,面对着碧波荡漾的小河,无数的职业指导令小马无所适从。每一个职业指导都只是从各自的角度来阐述问题,并没有站在一个适宜于被教育对象的角度。叶天问对宣传部的工作初步了解之后,最大的心理感受就是,宣传部是务虚部门,玩的是太极拳,享受的是太极幻境。
第四十五章档案里的秘密
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很希望做一种发得上力、使得上劲的工作。新官上任三把火,轰轰轰三把大火烧过,不仅能够对单位的工作有所促进,同时能够让领导和同志从具体的工作中,看到他的实际工作能力,欣赏到他过人的才华。但是,他感觉宣传部门的每一项工作,玩的就是太极拳慢悠慢悠的招式?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