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力、获得应该的利润,这又有什么错?可这个企业不死亡的话,就成为了独裁统治者!死亡了的话,是不是又死得很冤枉啊——这个企业根本就没有使用任何违法的方法啊!难道发展生产力,壮大企业,赚取利润也有错?
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货币,难道就不应该进行保值增值?难道要看着别人一点一点地把自己手中的货币掠夺走,这才是正义?看着别人对自己手中的钱有觊觎之心,难道就不可以采取一些打压的措施,难道就不可以压制对方,迫使对方不能发展生产力?或者发展自己的生产力,发展到可以反剥削对方,达剥削对冲,甚至从对方那里剥削得更多一些利益过来也会有错?
讨论到这里,最后得到的结论竟然是:会妨碍生产力的发展!
这未免太过严重了吧,肯定是我的分析哪里出错了!例如,银行利率,有银行利率的情况下,货币就不会枯竭!永远都不会枯竭!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11123利息的骗人把戏
利息,这是一种骗人的把戏!根据价值守恒定律,稍微一琢磨就知道了,不过,肯定有人认为:“用你自己的歪理,证明你新的歪理,是不是太说不过去啦?”
说的也是,我写来写去都是在用自己的思考,没有跟那些伟大的著作,那些伟大的思想进行对比,更加没有引证,这种写作方法好像很是不妥当。我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可以使用,可又不想落入到自我循环论证的圈套,所以我就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这个观点,如果还是能得到同样的结果,那么是不是说,我这个结论具有相当大的可信度?
货币,本身不具有任何价值!那么我在这里使用的黄金,作为货币也是不具有价值的,只有当其作为生产原料时,才会具有价值。每一种商品都可以用货币的数量,来表达其含有的价值量,那么,现在假设,我手中有100克黄金,作为货币本身而言,它不具有任何价值,但是我现在不想用它去买任何商品,我就把这个毫无价值的东西丢到银行去存着,定期,一年。一年之后,我再从银行里取出来,加上得到的利息,假设本息共102克黄金,数量是变了,但是作为货币而言它还是没有任何价值,所以,我是不是可以说,就算我拿到的货币本息共有10000克黄金,但是我手里仍然没有多出一点价值量,所以利息就是一个骗人的把戏,就算把货币的数字玩到天那么大,骗人的把戏,还是骗人的把戏。
这个证明如何?肯定有人大喊:“什么狗屁证明!只要把这些黄金拿到市场上去,买来一些商品,那不就有新的价值量跑到手里来了!你这个证明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呵呵,觉得被我戏弄了的读者千万不要生气,听我慢慢道来。正如读者说的,得把这些黄金拿到市场上去,存储在里面的价值量才能得以体现出来。
在用货币买商品的时候,作为货币的黄金,他的记账功能就显现出来了,我卖掉某些商品获得的价值量,假设为,换成了货币黄金,把价值量临时装在黄金里面,当我想用价值量购买商品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些黄金来证明,我手中临时存放着价值量,购买到含有价值量相当的商品。可是作为记账用的黄金,我把它存在银行一年再取出来,它记下来的数据有了变化,变成了102价值量——这是不是说:“我先前卖掉的那些商品中含有的价值量,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一年之后,生产的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短了,所以,加注在商品里面的价值量就增加,变成了102啦?”
如果读者真相信这种说法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将变得非常混乱——那些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零的山、草、树等所具有的价值量,是不是就该是无限大啦!是不是说,我们越努力精雕细琢地生产好某个商品,这个商品含有的价值量就会越低,卖的价格就会越小!
这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恰恰相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商品中的价值量就会越少——如果要从生产力上来说,除非是生产力倒退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会增加,产生了价值量相对升高的现象!或者是市场供需关系变化了,需大于求,商品具有的价值量,才会因为市场规律的原因上涨。
在这一年的存款时间内,存钱的肯定不只是我一个人,那是不是说只要在银行存钱的人,其生产的商品,要么是因为生产力倒退,要么是因为市场上对商品的需求数量对于商品的供应数量来说,变得更加大了,所以取钱的时候数量变大啦?
好像也不太对劲儿啊!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个世界要么会倒着发展,要么永远都不会出现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等等的灾难——只要银行存在,我们把钱一存,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数量肯定就会迅速攀升,完全是蒸蒸日上的情况。这两个原因在这里是不是可以完全否定啦!既然不是这两个原因,那会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银行发放贷款的原因呢?
发放贷款?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也就是银行把手中的货币存放到某些企业、组织或者个人的手中,到了还款期限的时候,也就是银行定期存款的时间到了,该取现或者转存什么的!可是这里面还是问题,贷款利率会让银行的货币数量增加,但是,这增加的数量是不是具有相对应的价值量的增加呢?
假设银行用来放贷的货币数量为b,收回来的时候是11b,这多出来的01b到底是怎样多出来的——大家肯定认同一点,那就是贷款人利用b,赚到了比01b更多的钱,所以,贷款人必须把获得的钱,进行利润分配,银行分得的利润就是01b,而我这个存款人,相当于间接把贷款给了这个企业,按照利润分配的原则,贷款人针对我的存款进行利润分配时,按照比例,我总共获得的利润应该为01,扣除银行的这个中间人服务的各项收费,所以,最终我就应该获得002,这样就说得通了。不过这个贷款人到底是怎么获得这01b的货币的呢?如果这说不通的话,这个看似合理的说明也就报废了。
我们先不管那些还不上贷款的贷款人,看看这些能还上贷款的人到底是怎么样把这个货币数量变大的!贷款人在拿到b这么多钱的时候,他要做的就是用来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进行生产,在规定的还款时间里,必须在生产中剥削到比01b更多的剩余价值,他进行的贷款才能给他带来好处——这个时候,我们已经知道这01b的价值量是从职工身上来的,那么职工身上又是如何多出01b的?难道是因为他们在贷款人这里进行生产时,所有职工获得的工资总额多了01b,然后被贷款人当成剩余价值装到了自己的包里?不对啊!贷款人自己是不可能制造出这些货币来,他就是想装也没法装啊!
对了,是从买商品的消费者手中得到这些货币的!这样也不太对劲儿啦!——这是不是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消费者手中的货币,在贷款人生产的商品开始销售到还款期这段时间内,多了01b的数量?消费者自己不可能生产出这些货币,也就是说,消费者手中的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根本就不可能扩大01b(否则,就变成我前面的那些论证了),消费者手中的货币是不够买这突然多出来的价值量的,那么消费者只好少购买价值量为01b的其他商品。
可是这样的话,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的销售收入总额就会少01b,他们的生存就受到了威胁——银行不可能把储户存在银行里的钱全部放着不动,在符合准备金率的情况下,银行里的钱肯定有很多都是用来发放贷款的,这个数量在现今这个社会肯定是非常大的——那么这些生存受到威胁的企业、组织或者个人中可不可能有得到银行贷款的?肯定是有的,贷款因此还不上,银行是要受损失的,就现今非常发达的整个银行业来讲,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损失的贷款的货币数量与收回来的贷款本息的货币数量相等。
或者把所有的贷款都收回来了,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却少了一个数量:“获得的贷款利息-存款支付的利息”,空缺出来的货币不能再覆盖的交易,很可能就退回到以物换物,持续下去,货币最终消亡——加快货币流动可以暂时解决掉这个现象,不过这已经涉及到下面的问题,这里不进行详细说明,只一句话:如果那么容易就能改变货币流速,这个世界就不需要增加或者减少货币发行量啦。
在保持市场上流动货币总量的基础上,银行增加发放贷款的数量,以更大的贷款让贷款人还贷款,可这样整个社会背负的银行债务将会越来越大,还不起贷款的人会就会越来越多,雪球滚到最后,要么损失更大,最终破产,让存款人所持有的货币数量变得更少(不过,这就是利息是骗人把戏的最好证明),要么就不得不接收所有还不上贷款的贷款人资产,以股东的身份控制贷款人,持续下去,银行最终会变成经济独裁者。
以上的这些结果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所以银行最好的方法就是迫使消费者手里自己多出这些货币来,迫使发行货币的组织增加货币发行量。
增加货币发行量的组织在一个国家应该就那么一个,消费者要从这个组织里面获得这01b的货币,会怎么办?难道只需要跑到这个组织去要钱,就行啦?可是这个组织为了保证货币的书面价值量跟实际价值量相等,是不会白给消费者钱的,货币发行组织的最终会选择某些银行,把这些新发行的货币以贷款的形式发放给银行!消费者只好在这个组织的关系银行,或者其他什么放贷人手中去贷款,把这新增加的01b的货币以贷款的形式拿出来。可是这个增加发行出来的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又从何而来?货币本身不具有价值,那肯定不是从这个发行组织上来,那应该是从消费者在贷款时,所抵押的物质资本、信誉等等东西上来——可是如果以贷款的形式发行货币的话,那么消费者又从什么地方,找那因为贷款利息而多出来的货币呢?那不是又落入到前面,那些推论出来的不好境况去了吗?
看来只有一种办法可以用来处理增加发行的货币,银行用来当银行存款准备金。可是用来当准备金,这些货币所表示的价值量还是没有来处。
这么看来,增加货币发行量也就不行啦!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也只能是骗人的把戏——银行就把这些增加发行的货币以利息的形式送到存款人手中,对于银行来讲,根本就没有任何价值量的投入,导致我所存储价值量的货币表示,一年之后就由变成了102,如果我不存钱的话,一年之后,我就被银行剥削去了002当时所代表的价值量,这就迫使无数的人把货币存储到银行保值,银行却可以在拥有大量的货币之后放贷给贷款人,获得含有价值量的利息,这样一来,价值量就会慢慢地向银行集中。
存贷款的企业、组织因为有剥削的对象可能还会发展。存贷款的个人,特别是依靠卖劳动力为生的个人,情况恶化的速度会相当吓人,他们存钱也只能保值,不存钱,用来生产更多的劳动力,却会让企业、组织在其身上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贩卖自己的劳动力,这种商品根本就不能为自己赚取到剩余价值!如果个人还向银行贷款了,那么这个人就只能自己从自己的血汗里往外挤(也就是自己剥削自己),让别人从自己身上得到更加更加多的剩余价值的同时,自己从自己身上剥削出贷款利息,用来偿还贷款。偿还完贷款之后,个人手中掌握的价值量不但不会增多,反而更少,那么个人只能走上一条价值量归于零的死路。
1113商品买卖中的货币
以上的分析,怎么看,都是把货币推向了一个剥削工具的地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的分析有误,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一个是我已经看到了事情的一部分真相。
我写出了这些东西,我当然还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所以我就先排除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我回过头看上好几遍,都觉得前后联系过于松弛,不能给人一个总体的感观,所以,我想从货币伤害商品买卖的过程再进行一次论述,也就是利用时间这条主线进行一次贯穿,再次确认一下第二个原因到底正不正确。
任何交易进行前,买方必须得有货币,卖方必须得有商品。为了便于论述,我先把整个人类世界进行简化,世界上就只有两个人,一个买方,一个卖方——或者可以这么说,我用计时器,在人类进行经济活动时,突然暂停计时器,时间凝固在某一刻,这个时候,我相信,一个人一个人挨着去调查,结果肯定可以得出,无论这个人在哪里,做着什么,把自己与自己进行的买卖也算进去,每个人肯定都有资本的流出与流入,我就在这个时候,把所有的卖方、买方的人格进行同类合并,最后,人类世界就只剩下两个人,一个只卖,一个只买。我用“甲”来称呼这个卖方,用“乙”来称呼这个买方。
在交易进行前,我还得假设,甲手中有一碗价值量为+b的杂酱面,乙手中有价值量为+b的货币。
11131一个人的买卖
买卖双方彻底分开的话,是不是觉得有些极端,那么,我们先来看看,把甲乙两个人综合一下,变成都可以买卖,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现在的情况是,甲乙二人都能在脱离对方的情况下进行自己跟自己的买卖,而且不会导致各种商品的生产销售出现任何异常状况。
例如只有甲一个人的买卖过程。甲自己吃掉价值量为+b的杂酱面,生产出价值量为+b的劳动力,再用劳动力生产出价值量为+b的杂酱面……这样的话,甲一直处于自我资本循环中,没有任何的效益,没有任何的亏损,可以无限地延续下去——在甲的这个循环买卖中,要保证一切健康的话,必须得涉及到其他商品的生产与买卖,不过我们却可以这样认为,在商品种类齐全的买卖中,只是把+b拆分开来,投入到其他商品生产中去,然后又从其他商品生产出来的劳动力中拆分出+b来生产杂酱面,中间这个过程一简化,就成这个形式了。
这里就存在问题了,交易,没有利润的交易,在经济社会中谁会干?那我们还得加入利润进去。为了不麻烦,我就直接把b拿出来当这个利润——也就是剩余价值。甲现在有一碗价值量为+b的杂酱面,无论甲手中有没有货币,交易都非常简单,不过在这里,没有货币是不行的!我们假设有货币的存在——甲在生产这一碗杂酱面的时候,获得的工资是,被自己剥削走的剩余价值,也就是利润为b,两个资本合在一起,就可以买下这碗杂酱面,可是这样对于甲来说还是没有利润,甲只能使用自己的工资去买杂酱面,可又不够?怎么办,他就跑到自己的钱库里贷款,还款时间不限制,利息为01b!好了,现在甲有了+b的货币,买下这碗杂酱面,生产出来的“劳动力”的价格至少应该是+11b才不会亏本,我们再算上这个商品的利润b,卖的价格至少该是+21b。甲在买“劳动力”作为生产杂酱面的原料的时候,就算把前面所有的获利合在一起,也只有+b(卖杂酱面获得+b)的货币,又缺少货币了,怎么办?又只好去自己的钱库贷款11b,本息共121b,新生产出来的杂酱面,再加上利润b,售卖价格至少该为+321b,把前面所获得的货币合在一起为+21b……如下表:
交易次数 商品 交易前(交易利润b,归入下一次交易的货币存量) 交易后(贷款利率为01)
商品价格 货币存量 贷款本息 投入资本 支付货币 货币存量 贷款金额 投入
1 杂酱面 +b 0 +b 0 b +11b
2 劳动力 +21b +b 11b +11b +21b 0 11b +221b
3 杂酱面 +321b +21b 221b +221b +321b 0 111b +3321b
4 劳动力 +4321b +321b 3321b +3321b +4321b 0 1111b +44321b
当甲第n次买卖进行的时候,商品的价格应该为:
+[n/09-(1-01n)/81]b
当这个n趋近与无限大的时候,两种商品的价格也就趋近于无限大,可是实际上,生产杂酱面和“劳动力”这两种商品,所花费的价值量一直都是+b,所增加的货币全都是为了保证利润而进行的贷款造成的,就算没有贷款利率,可这个货币泡沫还是在变大,只有在没有贷款利率、商品买卖利润的情况下,货币在这里才会使交易变得更加明朗。
本来应该简化买卖过程的货币,却把买卖过程弄得更为复杂化,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利润和利率都是不能排开的,而且进行了这么多年,存在就应该有所道理,那是不是说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就像买卖的商品再多几种?
商品多了几种,每种商品都要有利润,而甲手中根本就不可能找到支付这些利润的货币,所以只好自己在自己这里贷款,贷款也得有利润,所以就得有利息……一推下去,就甲一个人,自己跟自己进行买卖,到最后,什么买卖也进行不下去了,因为他不但会陷入一大堆非常复杂的计算之中,如果再给他加上什么社保、股市、期货、分期付款……再加上各种法律法规的话,本来就非常复杂的买卖过程,一下就变成了刀山火海——到最后,那巨大的,超过他所有资产的贷款,无论他站在银行这一方,还是站在贷款人这一方,都有一个经济欺诈的罪名,什么关联交易等等的罪名,要偿还的话,就只能能靠急剧地剥削自己,可这又会违反劳动者保护法,就算没有这些法律,一旦甲的身体有什么意见,来个什么罢工,他建立起来的所有利润阶梯就会全部崩塌,判自己一个没有利润的无期徒刑——无论这个许多人合并出来的甲,每天所具有的劳动时间有多长,但是这个长度永远都不可能背离人数的基础、不可能背离人类身体的基础,所以,甲每天能创造的价值量肯定有个最大值,一旦需要创造的价值量超过这个最大值,就会伤害自己的身体,一伤害身体,这个最大值就会下降,一下降……身体崩溃!经济崩溃!
商品种类多了不行,还有什么方法?自己给自己增加货币发行量?没有价值量来兑换,有跟没有一个样!那就想办法使甲每天创造的最大价值量这个数字,以比货币需求量增速更快的速度增加——发展生产力?倒退生产力,都没用,商品的价格是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的!只有一个办法,增加人口,一个“甲”变成两个“甲”,这样的话,还不如跟乙进行买卖。
11132两个人之间的买卖
现在,甲乙两人站在一起,甲手中有一碗价值量为+b的杂酱面,乙手中有价值量和面值都为+b的货币。我们暂时还是不把他们两个分派到买与卖单独的一方,那么,乙买到这碗杂酱面之后,肯定是用来生产“劳动力”卖给甲。
甲乙两个人进行的买卖,如果都不计较利润的话,那么价值量为+b的杂酱面与“劳动力”就会在两个人之间无限制地循环下去。
一加入利润,那么我们还是b拿出来当这个利润好了,第一次交易,乙的货币量刚好足够买一碗杂酱面,但是两个人进行第二次交易的时候,“劳动力”的价格因为加上了利润所以,价格应为+2b。甲手中的货币只有+b,甲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自己给自己贷款。
我们现在就来看看甲乙两个人的交易进行下去,会有什么结果。给自己贷款,自己手中的货币量一定,没法增加的话,就不能进行贷款,所以甲肯定具有发行货币的权利。甲给自己增加的货币发行量为b,然后再贷款给自己。甲用+2b的货币,去买乙的“劳动力”——这个时候,乙肯定知道,甲手中的货币量本来只有+b,当甲拿出+2b时,乙一下就能猜出,多出来的b是来自哪里——在乙眼中,这个新增加的b就成为一张欠条了,而且上面的还款日期是“永远”,乙会不会接受这个交易呢?不接受的话乙就没有利润了,接受了的话,至少有这么一张欠条在,不怕甲不还。乙把“劳动力”卖给了甲,甲生产出一碗杂酱面,价格就该为+3b。现在乙麻烦了,手中的货币也差b,怎么办?甲的例子在前,乙就给自己增加货币发行量b。乙接受甲的自我增发的货币,甲也不能不接受乙自我增发的货币。甲手里货币的数量现在是+3b,还掉贷款,还剩+2b,但是乙新生产出来的“劳动力”的价值又该为+4b……这样下去,甲乙都会发现发现:自己获得利润之后,却不能用上次买“生产力”的价格再买下来,相反,还得给自己增加不计息的贷款,才能有足够的货币买下来,这样才能进行再生产——这比没有利润都差多了——为了还上贷款和得到利润,自己的商品价格也得提高,一直这样进行下去,因为一碗杂酱面产生的贷款数额,肯定会在某一天超过自己所有资产价值量总和的十倍、百倍……这个时候,自己的选择只能在放弃买卖与放弃利润之间选择!
按照前面论述的情况,甲乙放弃与对方进行买卖的话,那么等于放弃了利润,要获得利润就不能放弃,可是不放弃利润的话,这种超过自己所有资产价值量总和的货币,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实质上的价值量增加,如果对方以什么金融法律法规一审核自己,肯定得坐牢——一家总存款只有1亿克黄金的银行,发放出去的贷款却有1万亿克黄金,哪个国家允许这样的银行存在?
自己增加货币发行量不行,甲乙只好找到对方:“我两个进行买卖的时候,使用的货币的数量不够啊,我们是不是该增加一些货币的发行量啊?”于是两个人一起增加货币发行量——这时,甲乙二人都不用再通过自己向自己贷款,把这个货币加入到买卖中,可以通过互相的应证,确立对方新发行货币的虚拟价值量——没有实物相对应,只能是虚拟的——可是这个增加的发行量无论增加多少,只是使用在价值量为+b的杂酱面和“劳动力”之间的买卖上,要让货币的面值跟实际代表的价值量相等的话,根本就不可能,除非增加的货币面值都是0克黄金,这又跟没有增加发行量没有任何区别。虚拟出来的价值量在这里就破灭了!每次交易的利润都是b,增加发行的货币无论是多少,总有一天会消耗完,又得继续增加发行量,继续下去也只是把虚拟的价值量吹到无限大,实际上甲乙二人手中没有增加任何现实的价值量,也就是说这个方法还是不行。
增加发行量不行,甲乙只好试着互相贷款。不计利息的话,刚刚贷款出去的货币,立刻会又回到自己的手中,算一下,手中的货币增加的量只有+b,下一次交易,与对方对冲掉贷款之后,自己想要买对方的商品,还得像对方贷款,这样持续下去,结果还是只有+b的货币在流动,除此之外,甲乙两个人还在贷款上玩着过家家:乙借给甲b→甲借给乙2b→乙借给甲3b……这样下去,到最后,肯定是互不相欠,跟直接用+b买卖没有任何区别。贷款额度又会超过自己所拥有的总资产,监狱肯定要坐穿。
加上利息又怎么样?连不计息的贷款都处理不了,加上利息,更加处理不了。
甲乙两个再次走到一起:“只有我们两个人,根本不可能产生任何利润啊!是不是再找第三个人?可是我们两个本来就是很多人合并出来的,在进行任何交易的时候,出现的三个人,也可以等同地合并成两个人,一个卖,一个买!难道走到尽头啦?”
看来,甲乙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通过货币来谋取利润,有货币反而麻烦,直接把货币扔到一边,以物换物,两个人的心思都放在自己生产的商品上,还能获得经济以外的很多成果!
11133买卖双方彻底分离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两个人之间有利润存在,但是货币在买卖中不会出现前面所论述的糟糕情况?看来只好试试把买卖双方彻底分开啦!甲只管卖,乙只管买。
甲手中有价值量为+b的杂酱面一碗,其中含有的剩余价值量为b,乙手中有价值量为+b的货币,第一次买卖完成,甲获得利润b,乙获得商品;第二次交易,甲再次拿出同样的杂酱面,乙再次拿出同样的货币,利润b又到甲手中,乙再次获得商品;第三次……这样下去,甲获得的利润肯定是没有止境的。
可是这个假设存在着一个问题,甲乙两个人如何进行再生产?这些货币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这两个问题不解决的话,这样完美的交易根本就不能存在。
把自己跟自己的交易排除在“买卖”这个范畴之外。如果甲在自己生存所需物资,以及进行生产的生产资料等物资需求方面,都是能够自给自足的。那么甲进行再生产的问题就可以解决掉,我们可以把甲卖给乙的商品当成甲生产力过剩,生产出来的,多余产品的处理——这个处理的意思是,甲无论如何都没有时间、可能,来正常使用这些产品。在这里,如果乙不存在的话,甲只能把价值量为+b的杂酱面当成垃圾扔掉,所以甲把杂酱面卖给乙获得利润可以从b,直接上升到+b,这真是一个美丽的结果啊!我们再来看看乙,乙只是买,所以乙的生产力相对于甲来说,是落后一定程度的,要进行再生产,就必须得从甲这里买这碗杂酱面,这样才能进行再生产。看来这样的情况,对甲乙双方来说都是非常美妙的。
可是这种分析有一个漏洞,那就是,甲乙为什么还要进行再生产,继续重复这个买卖?乙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乙就不用管啦!可是甲自己给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对了,不是商品,应该是物资——甲给自己生产出各种生活、工作等等需要的物资之后,才生产这碗杂酱面的,也就是甲对任何物资上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了,没有更多的需求,这才生产出这碗杂酱面的。这个时候,甲把杂酱面当成垃圾卖给乙,得到了无数个+b的货币,这个货币对甲而言,又有多少用处?储存价值量,以备后患?可是,乙本来就是在甲这碗杂酱面的支持下才能完成再生产,灾难来临的时候,这个乙是不是应该还是这个情况呢?别说甲用手中的货币在乙那里买到什么必须的物资,就是断供一次,乙的再生产就会一下崩塌掉,也就是说,储存的货币到时候没有任何用处,根本不能买到任何物资。而且,甲本身就能自给自足,他自己应该也会对一些能意料到的灾难进行一定的防患准备,根本就不需要乙的参加。说到最后,还不是相当于甲,一直在把+b的价值量白送给乙?对了,还有货币的问题——一下也就明了啦,这哪是什么货币,分明是乙一直在不停地向甲打欠条,还款期限是“永远”。
否定了一种情况,进入第二种情况。现在只好把自己跟自己的交易也进行拆分,也就是说,甲乙二人无论做任何事都必须依靠对方。甲卖,乙买!
问题又来了,这种单方向的交易怎么可能存在?甲需要的商品根本就没处买,还得把生产出来的东西卖给乙,就算利润大上天了,甲却只能守着自己生产出来的一大堆粮食,饿死!守着自己生产出来的衣服,冻死!乙生产出来的东西,又该怎么办?根本就没地方卖,于是乙就不用生产任何商品了,全部由甲供给。可是用不了多久,甲就会饿死,冻死,乙又不能自己生产商品卖给自己,吃穿住行等等需要的商品断货,乙也还没有被饿死,就会被困死!最后,看来只有一个办法能挽救这种交易,那就是,甲需要的商品,全部由乙白送;乙进行再生产,生产出来的商品全部白送给甲,以供甲进行再生产。
面对这样的结果,甲在货币上获得的利润一下就变相成为了零,乙支付出去的货币也就成为没有代表任何价值量的废物了。
1114货币与杂酱面的关系
通过1、2、3部分的论述,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货币似乎始终不能在杂酱面这个商品上找到利润,无论我们采取何种措施,结果都是一样,有利润,杂酱面的买卖必将终结,没有利润,经济的活动性就会完全被压制。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与杂酱面价值量之间的关系,似乎已经不能称为博弈,相反,简直就是就是一对你死我活的冤家。
为了保证货币充分显示杂酱面含有的价值量+b,那么杂酱面的价格必须是+b。社会中的货币量是固定的,如果把b拿出来当商家从职工身上剥削到的剩余价值,价格为+b相当合理,但是作为职工生产出来的商品“劳动力”的价值量,却因为b的原因一直在流失,把买卖双方进行简单综合以后,就可以看出,为了保持利润b,要么最后把职工这个这个买方变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要么就在商家之间进行内部的你争我夺,形成一个经济独裁统治;要么增加货币发行量、存贷款、利息等等货币工具,暂时延缓经济崩溃,让银行慢慢地把所有人手中的资产挖光。
此外,由于合格标准之争,杂酱面的价值量与货币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化,要么由价值量打破货币带来的价格体系,形成各种各样,针对商品特殊性的价格体系,同样的商品面对不同时间、地点以及客人的变化,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存在着暴利、暴亏的对等可能性;要么由货币打破商品特殊性,不分好坏,彻底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计价,形成商家与客人(大部分是其他商家的职工)的盈亏相对固化。
112杂酱面的正负属性
前面总结中有一句话,不知道读者们是否已经理解,我们再来读一下这句话:“由价值量打破货币带来的价格体系,形成各种各样,针对商品特殊性的价格体系,同样的商品面对不同时间、地点以及客人的变化,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面对任何客人,都存在着暴利、暴亏的对等可能性。”
大家读懂没有?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总结只适合用在物物交换上,更不要以为只是合格标准之争中产生的需要!因为我说的不只是这些,在这一部分,我就将对各位读者阐述更多的关于这方面的东西。
这个问题,加入文化知识资本、工序资本会变得好讨论得多,可是,对于那些本来就对我提出来的这两种资本,抱着怀疑态度的读者来说,就显得很是不公平了,那好,在这里,我还是依靠物质资本来进行讨论。
这个世界上,应该有些生病的人对食物含有配料的要求,相当严格,还有些具有特殊过敏体质的人,对食物含有配料的要求也相当严格!如果说这些人是少数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一下:用农药、化肥等种植出来的粮食、蔬菜,以及由各种草料、饲料等喂养出来的牲畜,制造出来的肉类食品或食品原材料,在符合国家的食用标准下,在现今全球污染问题存在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肯定,这些生产杂酱面的材料,肯定含有对人类身体有害的物质,只不过这些物质含量比较小而已,但是一旦进入人的体内,还是会造成一定伤害的,或者是在人体内进行积累,当积累达到一定数量后,才开始破坏人的身体。如果读者赞同这个说法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商家生产的杂酱面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
我们肯定杂酱面里面存在着危险因素,也肯定里面存在着有利因素,现在,我就把这些危险因素归入杂酱面的“负属性”,把有利因素归入“正属性”,就算很多杂酱面没有危险因素,我至少可以说,它们的负属性为0克黄金。
1121正负属性与货币的关系
商家把价值量为+b的两碗杂酱面端到甲乙两个客人面前,当甲乙两个人吃第一口的时候,还会出现第二个问题:
由于身体原因,甲的食物里不能含有一点重金属铅,只要再摄入一点点,就会铅中毒;乙的食物里必须含有一定的铁,摄入的铁不足,就会有生命危险。
这个问题有点特殊,因为我把杂酱面的坏因素进行了夸大——实际状况中,我根本就不知道会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不过用来讨论杂酱面的价值量的正负属性却非常适合,如果这个问题在读者的眼中很是不恰当的话,请读者们自己找到个类似的问题,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