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明心宝鉴(原文+翻译)

明心宝鉴(原文+翻译)第4部分阅读

    招?。,诸侯不忍丧其躯,官吏不忍刑罚诛,兄弟不忍各分居,夫妻不忍令子孤,朋友不忍情意疏,自身不忍患不除。”子张曰:”善哉!善哉!难忍难忍!非人不忍,不忍非人。”

    忍耐在。

    《景行录》云:”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张敬夫曰:”小勇者,血气之怒也。大勇者,礼义之怒也。血气之怒不可有,礼义之怒不可无。(此句重刊本作”小大之殊,不可不知。”)知此,则可以见性情之正而识天理人欲之分矣。”

    恶人骂善人,善人总不对。善人若还骂,彼此无智慧。不对心清凉,骂者口热沸。正如人唾天,还从己身坠。我若被人骂,佯聋不分说。譬如火烧空,不救自然灭。嗔火亦如是,有物遭他,我心等虚空,听你翻唇舌。

    老子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凡事留人情,后来好相见。

    或问晦庵(即朱熹。)曰:”如何是命?”先生曰:”性是也。凡性格不通不近人情者,薄命之士也。”

    先儒曰:”为人所不能为,方称奇男子。忍人所不能忍,乃是大丈夫。”

    柔弱护身之本,刚强惹祸之由。

    译文:

    第七章戒性篇共十五条

    《景行录》上说:”人的性情如水。水一旦倾倒就无法收回,性情一旦放纵就无法回复。控制水的人,必定运用堤防;控制性情的人,必定依靠礼法。”

    忍住一时的气忿,可以免除百日的担忧。

    该忍就忍,须戒则戒。不忍不戒,小事酿成大事。

    一切各种烦恼,都是从不肯忍生发的。面对关键时刻和处境,妙在有先见之明。佛经中叫”无诤”,儒家经书上叫贵在无争。多好的一条快活路,世上却少有人去走。

    忍耐是内心之宝,不肯忍是身体的祸殃。舌头虽柔软却长存于口,牙齿折断只因其刚硬。思量这个”忍”字,多好的一个快活方法。片刻不能忍,烦恼就会像日月一样长。

    愚昧不明容易生出嗔怒,都是因为事理不通。不要添加内心火,权且当作耳边风。长短家家都有,冷热处处相同。是非没有真实的表现,归根结底终归都是空的。

    子张将要离去,向孔子告辞:”希望赠我一句话作为修身的美德。”孔子回答:”各种行为的根本,忍是上策。”子张问:”什么叫忍呢?”孔子回答:”天子能忍国家就不会有祸害,诸侯能忍就能成就大业,官吏能忍就能晋升职位,兄弟能忍家庭就能富裕起来,夫妇能忍就能携手共度终生,朋友能忍交情就不会废止,自身能忍就不会有祸患。”子张问:”不能忍的话会怎样?”孔子回答:”天子不能忍会丧失自己的国土,诸侯不能忍会丧亡自己的身体,官吏不能忍会遭到刑罚的诛杀,兄弟不能忍就会分家住,夫妻不能忍就会让子女成孤儿,朋友不能忍情意就会疏远,自身不能忍后患就无法根除。”子张感叹道:”好极了!好极了!忍太难太难了!不是人不能忍,不能忍就不是人。”

    能忍就能长在。

    《景行录》上说:”委屈自己的人能与众善处,争强好胜的人必会遭遇强敌。”

    张敬夫说:”小的勇敢,是出于血气的愤怒。大的勇敢,是出于礼义的愤怒。血气的愤怒不可有,礼义的愤怒不可无。了解这一点,就可以发现性情的正道并且认识到天理与人欲的区别。”

    恶人骂好人,好人总不回应。好人如果还回骂,彼此都缺乏智慧。不去回应心境自然清静,骂的人嘴都热得起泡。正像一个人朝天吐痰,最终还是落到自己身上。我若被人骂,就佯装耳聋不去分辩。就像火烧空物,不去救火自然就会熄灭。嗔怒之火也像这样,有东西被它烧着了,我的心境等同于虚空,听凭你翻弄唇舌。

    老子说:”上等士人与世无争,下等士人争强好胜。”

    凡事都须留个人情,以后才好再相见。

    有人问朱熹:”什么是命呢?”先生回答:”性情就是。凡是性格不开通不近人情的人,都是薄命之人。”

    前辈儒士说:”能做别人做不到的,才称得上奇男子。能忍他人所不能忍的,才是大丈夫。”

    柔弱是护身之本,刚强是惹祸的根。

    劝学篇第九凡二十三条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礼记》曰:”博学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性理书》云:”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庄子曰:”人之不学,若登天而无阶。学而智远,若披祥云而睹青天,如登高山而望四海。”

    不登峻岭,不知天高。不履深渊,岂知地厚?人不游于圣道,焉可谓贤?

    《礼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太公曰:”人生不学,冥冥如夜行。”

    韩文公(即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曰:”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人不知学,譬如牛羊。

    朱文公曰:”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老矣,是谁之愆?”

    朱文公曰:”家若贫,不可因贫而废学。家若富,不可恃富而怠学。贫若勤学,可以立身。富而勤学,名乃光荣。惟见学者显达,不见学者无成。学者乃身之宝,学者乃世之珍。是故学者乃为君子,不学则为小人。后之学者,各宜勉之!”

    徽宗皇帝劝学:”学也好,不学也好,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如禾如稻兮,国之精粮,世之大宝。如蒿如草兮,耕者憎嫌,锄者烦恼,他日面墙,悔之已老。”

    《直言诀》曰;”造烛求明,读书求理。明以照暗室,理以照人心。”

    刘通曰:”蚕质合丝,待缫方出。人情怀知,须学乃成。”

    《礼记》曰:”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

    书是随身之宝,才是国家之珍。

    《论语》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到老,不会到老。

    《论语》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诸葛武侯诫子弟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悲叹穷庐,将复何及也?”

    先儒曰:”儿曹当以读书通世务,不可以世务分读。”

    先儒曰:”让古人便是无志,不让今人便是无量。”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道非谈虚,释非参禅,儒非文章。若谓有禅可参,是诬释迦;有虚可谈,是诬老子。夫子忠恕一贯,颜子斋坐忘,孟子知言养气,若谓是文章本头功名种子,虽能眼到口诵,不识心会方行,是诬孔颜孟氏矣。”

    卫由曰:”宽惠博爱,敬身之基。勤学者,立身之本。”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陶渊明诗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译文:

    第八章劝学篇共二十三条

    孔子说:”学问广博而志向诚笃,好问爱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礼记》上说:”学问广博记性强,又能谦让敦厚善良,努力践行而不懈怠,这就叫做君子。”

    孔子说:”聪敏又好学,不以向不及自己的人求教为耻。”

    《性理书》说:”从事学问的顺序:广泛学习,认真发问,审慎思考,清楚辨别,坚定实践。”

    庄子说:”人不学习,就像登天没有阶梯一样。学习而因此智识深远,如同腾驾祥云去观睹青天,又像登上高山去眺望四海。”

    不登峻岭,不知道天实在高。不亲临深渊,哪里知道地实在厚。人不学习圣人之道,哪里能称作贤能?

    《礼记》说:”玉石不雕琢就成不了玉器,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德。”

    姜太公说:”人一生不学习,就会昏昧不明如同夜行。”

    韩愈说:”人不通晓古今,就像牛马穿上了人的衣裳。”

    人不懂学习,如同牛羊一般。

    朱熹说:”不要认为今天不学习还会有明天,不要认为今年不学习还会有来年。岁月流逝了,时光不为我延续。呜呼!人一下子就老了,这是谁的罪过呢?”

    朱熹说:”家庭如果贫困,不能因穷而放弃学习。家庭如果富裕,不能仰仗富贵而停止学习。贫穷而若能勤奋学习,就可以在世上安身。富裕而能勤奋学习,名声才会显耀。只看见学习的人声名显达,没看见学习的人一事无成。学习是随身之宝,学习之人是世间的珍宝。因此学习的人才会成为君子,不学习的就会成为小人。后代的学习之人,请各自好好努力!”

    宋徽宗皇帝劝勉学习:”学习也好,不学习也好,学习的人如同稻苗,不学习的人如同蒿草。如同稻苗,就是国家的精粮,世间的大宝。如同蒿草,耕耘的人憎恶嫌弃,锄草的人为之烦恼,有朝一日独自面壁,后悔时已经老了。”

    《直言诀》说:”制造蜡烛是为了寻求光明,读书是为了寻求事理。光明用来照亮暗室,事理用来照亮人心。”

    刘通说:”蚕茧的质地适于抽丝但也要等待缫作才能抽出丝来,人的秉性怀有智力,但须要学习才能有成就。”

    《礼记》说:”独自一人学习没有朋友,就会浅陋少见识。”

    书是随身宝物,人才是国家珍宝。

    《论语》说:”学习就像追逐追不上似的,追上了还害怕失去所学的东西。”

    学到老,不会到老。

    《论语》说:”爱好仁义却不爱学习,其蒙昧处在于偷懒;爱好正直却不爱学习,其蒙昧处在于尖刻;爱好诚信却不爱学习,其蒙昧处在于飘忽不定;爱好勇猛却不爱学习,其蒙昧处在于胡作非为;爱好刚强却不爱学习,其蒙昧处在于狂妄。”

    孔子说:”为人子弟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对兄长要尊重,谨慎而诚信,博爱众人,亲近仁德之人。行为上还有余力,就再去学文艺典籍。”

    诸葛亮告诫子弟说:”君子的行为,以清静养身,以勤俭培养道德。性情不淡泊无以表明心志,心境不宁静无以达到高远境界。学习须要清静,才能须靠学习。不学习无法增长才能,不清静无法成就学业。怠慢轻巧就不能研究精细,凶险暴躁就无法陶冶性情。年龄与时间飞驰而过,意志与岁月一同失去,终于枯败坠落,在破房内悲叹不已,又哪还来得及呢?”

    前辈儒士说:”你们应当通过读书来精通世事,不可因为世事而分心读书。”

    前辈儒士说:”对古人谦让自叹弗如便是没有志向,对今人不肯谦让便是没有气量。”

    朱曙青先生说:”道教不是清谈空虚,佛教不是参禅,儒家不是文章。如果认为有禅可参,这是诬陷释迦牟尼;认为有清虚可谈,这是诬陷老子。孔夫子一贯忠诚宽恕,颜回乐道安贫,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孟子说养浩然正气,如果认为文章本为功名的种子,虽能过目成诵,不知道内心理解了才行,这就是诬陷孔子颜回和孟子。”

    卫由说:”宽宏慈惠博爱,这是敬重身体之基础。勤奋学习,这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少年易老学问难成,分分秒秒都不可小视。不曾察觉池塘春草还沉浸于梦乡中,庭院台阶前却早已落满了枯黄的梧桐叶,秋声已经四起。

    陶渊明诗写道:”壮年不再来,一天没有俩早晨。应当及时勤努力,岁月从不等候人。”

    荀子说:”不累积每一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累积涓涓细流,就无法汇聚成江河。”

    训子篇第十凡十七条

    司马温公曰:”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父教师严两无外,学问无成子之罪。暖衣饱食居人伦,视我笑谈如土块。攀高不及下品流,稍遇贤才无语对。勉后生,力求诲。投明师,莫自昧。一朝云路果然登,姓名亚等呼先辈。室中若未结姻亲,自有佳人求匹配。勉旃(旃[zhān],”之焉”的合音。)汝等各早修,莫待老来徒自悔。”

    柳屯田(即柳永,宋代词人。)劝学文:”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白侍郎勉学文:”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教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若惟不耕与不教,是乃父兄之过欤!”

    《景行录》云:”宾客不来门户俗,诗书不教子孙愚。”

    庄子曰:”事虽小,不作不成;子虽贤,不教不明。”

    《汉书》曰:”黄金满盈(盈,通”籝”,箱笼一类的容器。),不如教子一经;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吕荣公曰:”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鲜矣。”

    太公曰:”男子失教,长大顽愚。女子失教,长大粗疏。”

    养男之法,莫听诳言;育女之法,莫教离母。男年长大,莫习乐酒;女年长大,莫令游走。

    严父出孝子,严母出巧女。

    怜儿多与棒,憎儿多与食。

    怜儿无功,憎儿得力。

    桑条从小抑,长大抑不屈。

    人皆爱珠玉,我爱子孙贤。

    《内则》(即《礼记内则》。)曰:”凡生子,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盘革,女盘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目。十年,出就外传,居宿于外,学书计。”

    庞德公(汉末襄阳人,有令名。)《诫子诗》云:”凡人百艺好随身,赌博门中莫去亲。能使英雄为下贱,解教富贵作饥贫。衣衫褴褛亲朋笑,田地消磨骨肉嗔。不信但看乡党内,眼前衰败几多人。一样人身几样心,一般茶饭一般人,同时天光同时夜,几人富贵几人贫。君子贫时有礼义,小人乍富便欺人。东海龙王常在世,得时休笑失时人。大家忍耐和同过,知他谁是百年人。瘦地开花晚,贫穷发福迟。莫道蛇无角,成龙也未知。但看天上月,团圆有缺时。”

    译文:

    第九章训子篇共十七条

    司马光先生说:”养育孩子却不加教育是父亲的过错,教诲引导要求不严是老师懒惰所致。父亲认真教育、老师严格要求这两点都不缺,而学习上还没有成就,这就是孩子的罪过了。不缺吃穿衣食无忧,享受人伦之乐,将我的笑谈视如土块。向上爬不上去只能落入下品之流,稍稍遇上有贤德的人就会无语应对。勉励后学诸生,努力求学求教诲,投奔贤明的师长,不要让自己懵懂无知。一旦果真飞黄腾达,声名显赫,可与前辈相提并论,家里如果尚未婚娶,自然会有佳人上门求婚。勉励你们各自都早点修习,不要等到年老了白白地后悔不已。”

    柳永劝学的文章:”父母养育自己的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不关爱自己的孩子。虽然教育了却不严格要求,这也是不关爱自己的孩子。父母教了而孩子却不肯学,这是孩子不爱护自身。虽然学了却不勤奋,这也是不爱护自身。因此养育孩子一定要教育他,教育则务必从严,严格要求则孩子一定会勤奋,勤奋就一定会有成就。学习则平民的孩子都能成为公卿显要,不学习则公卿的孩子也会沦为平民。”

    白侍郎勉励学习的文章:”有田地却不去耕种,粮库就会空虚,有书却不教,子孙就会愚昧无知。粮库空虚,年岁就会匮乏,子孙愚昧,就会疏远礼义。不去耕种和不加教育,这些都是做父亲和兄长的过错啊!”

    《景行录》上说:”宾朋不上门来,家庭就会粗俗,诗书不用于教育,子孙就会愚昧无知。”

    庄子说:”事情虽小,不去做就不会成功;孩子虽然聪明,不教育就不会开化。”

    《汉书》说:”黄金装满箱,还不如教给孩子一种经籍;送给孩子大笔财富,还不如教给他一种手艺。”

    最大乐趣莫过于读书,最要紧事莫过于教育孩子。

    公孙丑说:”君子不自己教孩子,这是为什么?”孟子回答:”情况不允许。教育的人必须面容端正严肃,端正严肃还不行,接着就容易发怒,这样就会造成父子反目关系紧张。孔子教育我就是面容端正严肃,孔子从未超出严肃的限度。自己教孩子,容易父子反目。父子反目,情况就很坏了。因此古代人互换孩子来教育。父子之间不能苛责其向善,苛责其向善父子就会疏远,一疏远,不好的兆头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吕荣公说:”家里没有贤德的父兄,外面没有严厉的师友,而能有所成就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姜太公说:”男孩子失去教养,长大后就会顽固愚昧。女孩子失去教养,长大后就会粗俗荒疏。”

    养育男儿的方法,不要让他听信各种胡说八道;抚育女儿的方法,不要教她疏离母亲。男儿长大以后,不要学习音乐饮酒;女儿长大后,不要让她到处乱跑。

    严厉的父亲就会培育出孝顺的儿子,严厉的母亲就能培养出手巧的女儿。

    怜爱孩子就多给他棍棒严加教育,憎恶孩子就多给他吃食放纵他。

    怜爱孩子没有功效,憎恶孩子却见效果。

    桑树枝条要从小扭曲它,长大以后就扭不弯了。

    人人都爱珍宝,我却喜欢子孙贤明。

    《内则》说:”凡是生育孩子,要选择适合的|乳|母,一定要求她性格宽厚慈惠,温和善良庄重,谨慎而少言语,让她做孩子的老师。孩子能吃食,教他用右手吃饭。能说话,要教男孩唯唯女孩喏喏地答应。男儿头上盘革,女儿头上缠丝。六岁后,教他数数和地理地名。七岁,男女不同床睡觉,不一起吃饭。八岁,进出家门以及上桌吃饭,一定要跟在长辈之后,开始教他礼让。九岁,教他数字算术。十岁,走出家门接受传授,住在外面,学习书法、计算。”

    庞德公《诫子诗》写道:”平常人各种技艺都好带在身上,赌博门内不要去接近。赌博会让英杰好汉成为贱民,能叫富贵者沦入饥寒境地。衣衫褴褛让亲友见笑,田地一点点耗损,同胞骨肉都要生气。不信的话只要去看看乡里,眼下已经家境衰败的人有多少。一样的人的身体几样的人心,一样的饮食一样的人,同时天亮同时入夜,又有多少人大富大贵多少人贫困不堪。君子贫困时也能保持礼义道德,小人一旦富贵就要欺压他人。东海龙王长存于世,走运之人不要笑话背运之人。大家都忍耐着一起和气地过生活,知道谁能活到百岁呢。贫瘠的土地上花都开得晚,贫穷之人福气也来得晚。不要说蛇没有角,有朝一日长成一条龙也不可知。只要看看天上的月亮,月圆之后就有月缺之时。”

    省心篇第十一凡二百五十二条

    《资世通训》:”阴法迟而不漏,阳宪速而有。”

    阳网疏而易漏,阴网密而难。

    《景行录》曰:”无瑕之玉,可为国瑞。孝弟之子,可为家宝。”

    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但存一子孝,何用子孙多?

    父不忧心因子孝,夫无烦恼是妻贤。言多语失皆因酒,义断亲疏只为钱。

    既取非常乐,须防不测忧。

    乐极悲生。

    得宠思辱,居安虑危。

    荣深辱浅,利重害深。

    盛名必有重责,大功必有奇勋。

    甚爱必甚费,甚誉必甚毁。甚喜必甚忧,甚赃必甚亡。

    恩爱生烦恼,追随大丈夫。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子曰:”不观高山,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

    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素书》云:”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欲知未来,先察已往。

    子曰:”明镜可以察形,鉴古可以知今。”

    过去事明如镜,未来事暗似漆。

    《景行录》云:”明旦之事,薄暮不可必。薄暮之事,哺时不可必。”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未归三尺土,难保百年身。既归三尺土,难保百年坟。

    巧厌多劳拙厌闲,善嫌懦弱恶嫌顽。富遭嫉妬贫遭辱,勤曰贪婪俭曰悭。触目不分皆笑蠢,见机而作又言j。思量那件当教做,为人难做做人难。写得纸尽笔头干,更写几句为人难。

    老子曰:”上士闻道,谨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景行录》曰:”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梁栋之材成。水有所养,则源泉壮而流脉长,灌溉之利博。人有所养,则志气大而识见明,忠义之士出。可不养哉!”

    《直言诀》曰:”镜以照面,智以照心。镜明则尘埃不染,智明则邪恶不生。人之无道也,如车无轮,不可驾也。人而无道,不可行也。”

    《景行录》云:”自信者,人亦信之,吴越皆兄弟;自疑者,人亦疑之,身外皆敌国。”

    《左传》曰:”意合则吴越相亲,意不合则骨肉为仇敌。”

    《素书》云:”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疑人莫用,用人莫疑。

    《论语》云:”物极则反,乐极则忧。大合必离,势盛必衰。”

    物极则反,否极泰来。

    《家语》云:”安不可忘危,治不可忘乱。”

    《书》云:”致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预防其患也。”

    《讽谏》(讽谏:以婉言隐语相劝谏。)云:”水底鱼,天边雁,高可射兮低可钓。惟有人心咫尺间,咫尺人心不可料。”

    天可度而地可量,惟有人心不可防。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对面与语,心隔千山。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太公曰:”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劝君莫结冤,冤深难解结。一日结成冤,千日解不彻。若将恩报冤,如汤去泼雪。若将冤报冤,如狼重见蝎。我见结冤人,尽被冤磨折。

    《景行录》云:”结冤于人,谓之种祸。舍善不为,谓之自贼。”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常防贼心,莫偷他物。

    古人云:”若听一面说,便见相离别。”

    礼义生于富足,盗贼起于饥寒。

    贫穷不与下贱,下贱而自生。富贵不与骄奢,骄奢而自至。

    饱暖思滛欲,饥寒起盗心。

    长思贫难危困,自然不骄。每思疾病熬煎,并无愁闷。

    太公曰:”法不加于君子,礼不责于小人。”

    桓范曰:”轩冕以重君子,缧绁以罚小人。”

    《易》曰:”礼防君子,律防小人。”

    《景行录》曰:”好食色货利者气必吝,好功名事业者气必骄。”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说苑》云:”财者,君子之所轻。死者,小人之所畏。”

    苏武曰:”贤人多财则损其志,愚人多财则益其过。”

    老子曰:”多财失其守正,多学惑于所闻。”

    人非尧舜,焉能每事尽善。

    子贡曰:”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者也。”

    人贫志短,福至心灵。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成则妙用,败则不能。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击壤诗》云:”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你害别人犹自可,别人害你却何如?

    嫩草怕霜霜怕日,恶人自有恶人磨。

    有名岂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胜碑。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

    有意得其势,无风可动摇。

    得道夸经纪,时熟好种田。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张无择曰:”事不可做尽,势不可倚尽。言不可道尽,福不可享尽。”

    有福莫享尽,福尽身贫穷。有势莫倚尽,势尽冤相逢。福宜常自惜,势宜常自恭。人生骄与奢(人间势与福),有始多无终。

    太公曰:”贫不可欺,富不可势。阴阳相推,周而复始。”

    王参政(即王安石[1021-1086],宋神宗时曾任参知政事。)”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功,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遗子孙。”

    《汉书》云:”势交者近,势竭而亡。财交者密,财尽而疏。色交者亲,色衰义绝。”

    子游(孔子的弟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黄金千里未为贵,得人一语胜千金。

    千金易得,好语难求。

    好言难得,恶语易施。

    求人不如求己,能管不如能推。

    用心闲管是非多。

    能者乃是拙之奴。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小船不堪重载,深径不宜独行。

    踏实地,无烦恼。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是病是苦,是安是乐。

    非财害己,恶语伤人。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景行录》云:”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机不密,祸先发。

    不孝怨父母,负债恨财主重刊本作”贫苦恨财主”。。

    贪多嚼不细,家贫怨邻有。

    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但愿有钱留客醉,胜如骑马倚人门。

    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仁义尽从贫处断,世情偏向有钱家。

    吃尽千般无人知,衣衫褴褛有人欺。

    宁塞无底坑,难塞鼻下横。

    马行步慢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人情皆为窘中疏。

    《礼记》曰:”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避酒祸也。”

    《论语》曰:”惟酒无量不及乱。”

    《史记》曰:”郊天礼庙,非酒不享。君臣朋友,非酒不义。斗争相和,非酒不劝。故酒有成败,而不敢泛饮也。”

    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礼佛者,敬佛之德;念佛者,感佛之恩;看经者,明经之理;坐禅者,登佛之境;得悟者,证佛之道。

    看经未为善,作福未为愿。莫若当权时,与人行方便。

    济颠和尚警世:”看尽弥陀经,念彻大悲咒。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经咒本慈悲,冤结如何救。照见本来心,做者还他受,自作还自受。”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荀子曰:”公生明,偏生暗。端悫(作德)生通,作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书》云:”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其小人之为也。”

    荀子曰:”士有妬友,则贤友不亲。君有妬臣,则贤人不至。”

    太公曰:”治国不用佞臣,治家不用佞妇。好臣是国之宝,好妇是家之珍。”

    谗臣乱国,妬妇乱家。

    太公曰:”斜耕败于良田,谗言败于善人。”

    《汉书》云:”曲突徙薪曲突徙薪:比喻防患于未然。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整日梳妆合面睡。

    画梁斗栱犹未干,堂前不见痴心客。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万物有无常,万物莫逃乎数。

    万般祥瑞不如无。

    天有万物于人,人无一物于天。

    天不生无禄之人,地不生无根之草。

    大富由天,小富由勤。

    《诗》云:”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

    莫道家未成,成家子未生。莫道家未破,破家子未大。

    成家之儿,惜粪如金。败家之子,用金如粪。

    胡文定公曰:”大抵人家须常教有不足处,若十分快意,提防有不恰好事出。”

    康节邵先生曰:”仁者难逢思有常,平生慎勿恃无伤。闲居慎勿说无妨,才说无妨便有妨。爽口物多终作病,快心事过必为殃。争先径路机关恶,近后语言滋味长。与其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

    饶人不是痴,过后得便宜。

    赶人不要赶上,捉贼不如赶贼。

    梓潼帝君(道教神名。道家谓玉帝命梓潼掌文昌府及人间功名、禄位事,因此称为梓潼帝君。)垂训:”妙药难治冤债病,横财不富命穷人。亏心折尽平生福,行短天教一世贫。生事事生君莫怨,害人人害汝休嗔。天地自然皆有报,远在儿孙近在身。”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吴真人曰:”行短亏心只是贫,莫生巧计弄精神。得便宜处休欢喜,远在儿孙近在身。”

    十分惺惺使五分,留取五分与儿孙。十分惺惺都使尽,后代儿孙不如人。

    越j越狡越贫穷,j狡原来天不容。富贵若从j狡得,世间呆汉吸西风。

    花落花开开又落,锦衣布衣更换着。豪家未必长富贵,贫家未必常寂寞。扶人未必上青霄,推人未必填沟壑。劝君凡事莫怨天,天意于人无厚薄。

    莫入州卫与县衙,劝君勤谨作生涯。池塘积水须防旱,田地勤耕足养家。教子教孙多教艺,栽桑栽柘少栽花。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

    堪叹人心毒似蛇,谁知天眼转如车。去年妄取东邻物,今日还归北舍家。无义钱财汤泼雪,倘来田地水推沙。若将狡谲为生计,恰似朝开暮落花。

    得失荣枯总是天,机关用尽也徒然。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无药可医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家常守分随缘过,便是逍遥自在仙。

    宽性宽怀过几年,人死人生在眼前。随高随下随缘过,或长或短莫埋怨。自有自无休叹息,家贫家富总由天。平生衣食随缘度,一日清闲一日仙。

    花开不择贫家地,月照山河到处明。世间只有人心恶,凡事还须天养人。

    真宗皇帝御制:”知危识险,终无罗网之门。举善荐贤,自有安身之路。施恩布德,乃世代之荣昌。怀妬报冤,与子孙之为患。损人利己,终无显达之云程。害众成家,岂有长久富贵。改名异体,皆因巧语而生。祸起伤身,尽是不仁之召。”

    仁宗皇帝御制:”乾坤宏大,日月照鉴,分明宇宙,宽洪天地,不容j党。使心用,果报只在今生。善布浅求,获福休言后世。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万种强图,争似随缘节俭。心行慈善,何须努力看经;意欲损人,空读如来一藏。”

    神宗皇帝御制:”远非道之财,戒过度之酒。居必择邻,交必择友。嫉妬勿起于心,谗言勿宣于口。骨肉贫者莫疏,他人富者莫厚。克己以勤俭为先,爱众以谦和为首。常思已往之非,每念未来之咎。若依朕之斯言,治家国而可久。”

    高宗皇帝御制:”一星之火,能烧万顷之薪。半句非言,折尽平生之德。身披一缕,常思织女之劳。日食三餐,每念农夫之苦。苟贪嫉妬,终无十载安康。积善存仁,必有荣华后裔。福缘善庆,多因积德而生。入圣超凡,尽是真实而得。”

    老子送孔子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于人,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也。曰:聪明深察,反近于死;博辩闳远,而危其身。”

    王良曰:”欲知其君,先视其臣。欲识其人,先视其友。欲知其父,先视其子。君圣臣忠,父慈子孝。”

    家贫显孝子,世乱识忠臣。

    《家语》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知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景行录》云:”能自爱者未必能成丨人,自欺者必罔人。能自俭者未必能周人,自忍者必害人。此无他,为善难,为恶易。”

    富贵者易于为善,其为恶也亦不难。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千卷诗书难却易,一般衣饭易却难。

    天无绝人之禄。

    一身还有一身愁。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轻诺者信必寡,面誉者背必非。

    许敬宗(许敬宗[592-672],唐大臣,曾主编《文馆词林》。)曰:”春雨如膏,滋长万物,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扬辉),普照万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者恶其照鉴。”

    《景行录》云:”大丈夫见善明,故重名节于泰山;用心刚,故轻死生如鸿毛。”

    外事无小大,中欲无浅深。有断则生,无断则死。大丈夫以断为先。

    子曰:”知而弗为,不如勿知。亲而弗信,莫如勿亲。乐而方至,乐而勿骄。患之所至,思而勿忧。”

    孟子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也作鎡錤[ziji],大锄。),不如待时。”

    《吕氏乡约》(亦称《蓝田乡约》。北宋吕?br/>电子书下载shubao2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