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明心宝鉴(原文+翻译)

明心宝鉴(原文+翻译)第5部分阅读

    吕大钧兄弟在家乡蓝田制订的”乡约”。)云:”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成,患难相恤。”

    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足深信。

    人不知己过,牛不知力大。

    不恨自家麻绳短,只怨他家古井深。

    侥脱,无辜报。

    赃滥满天下,罪拘福薄人。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太公曰:”人心难满,溪壑易盈(校正本作”海水难量”。)。”

    天若改常,不风即雨。人若改常,不病即死。

    《状元诗》云:”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孟子云:”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木从绳则直,君从谏则圣。

    佛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莫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

    苏东坡云:”无故而得千金,不有大福,必有大祸。”

    《景行录》云:”大筵宴不可屡集,金石文字不可轻为,皆祸之端。”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争似不来还不往,也无欢喜也无愁。

    康节邵先生曰:”有人来问卜,如何是祸福。我亏人是祸,人亏我是福。”

    大厦千间,夜卧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二升。

    不孝谩烧千束纸,亏心枉焚万炉香。神明本是正直做,岂受人间枉法赃?

    久住令人贱,贫来亲也疏。但看日,相见不如初。

    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孟子曰:”为仁不富矣,为富不仁矣。”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公心若比私心,何事不辨?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

    老子曰:”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过后方知前事错,老来方觉少时余。

    杨雄(即扬雄[前53-18],西汉成都人,长于辞赋,著有《太玄法言》。)曰:”君子修身,乐其道德。小人无度,乐闻其誉。修德日益,智虑日满。”

    子曰:”君子高则卑而谦,小人宠则倚势骄奢。小人见浅易盈,君子见深难溢。故屏风虽破,骨格犹存;君子虽贫,礼义常在。”

    《家语》曰:”国之将兴,实在谏臣。家之将荣,必有诤子。”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云:”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濂溪周先生(即周敦颐。)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说苑》云:”山致其高,云雨起(重刊本作”兴”。)焉。水致其深,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福禄存焉。”

    《易》曰:”德微而位尊,智小而谋大,无祸者鲜矣。”

    荀子曰:”位尊则防危,任重则防废,擅宠则防辱。”

    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说苑》云:”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小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孟子曰:”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直言诀》曰:”事君父者以忠孝,为君父者以慈爱。家与国无异,君与父相同。德显以扬名,惟忠与孝。荣贵不招而自来,辱不逐而自去。”

    老子曰:”六亲不和不慈孝,国家昏乱无忠臣。”

    《家语》(即《孔子家语》,原书27卷。今本10卷,系三国魏王肃搜集和伪造。)云:”慈父不爱不孝之子,明君不纳无益之臣。”

    奴须用钱买,子须破腹生。

    着破是君衣,死了是君妻。

    莫笑他家贫,轮回事公道。莫笑他人老,终须还到我。

    是日以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于斯何乐?

    《景行录》云:”器满则溢,人满则丧。”

    羔羊虽美,众口难调。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汉书》云:”金玉者,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自古以谷帛为贵也。”

    《益智书》云:”白玉投于泥,不能污湿(重刊本作”浊变”。)其色。君子行于浊地,不能染乱其心。故松柏可以奈(耐)雪霜,明智可以涉艰危。”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从(从,通”纵”。)他酒价高。

    入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太公曰:”日月虽明,不照覆盆之下。刀剑虽快,不斩无罪之人。非灾横祸,不入慎家之门。”

    赞叹福生,作念祸生,烦恼病生。

    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骄。

    得福不知,祸来便觉。

    太公曰:”良田万顷,不如薄艺随身。”

    《周礼》云:”清贫常乐,浊富多忧。”

    房屋不在高堂,不漏便好。衣服不在绫罗,和暖便好。饮食不在珍馐,一饱便好。娶妻不在颜色,贤德便好。邻里不在高低,和睦便好。亲眷不择新旧,来往便好。养儿不问男女,孝顺便好。兄弟不在多少,和顺便好。朋友不在酒食,扶持便好。官吏不在大小,清正便好。

    道清和尚警世:”善事虽好做,无心近不得。你若做好事,别人分不得。经典积如山,无缘看不得。忤逆不孝顺,天地容不得。王法镇乾坤,犯了饶不得。良田千万顷,死来用不得。灵前好供养,起来吃不得。钱财过壁堆,临行将不得。命运不相助,却也强不得。儿孙虽满堂,死来替不得。”

    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能修,仙道远矣。

    孝友朱先生(朱仁轨,字德容,唐代人。终生未仕,隐居养亲,死后人私谥孝友先生。)曰:”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颜子曰:”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跌。”

    着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景行录》云:”广积不如教子,避祸不如省非。”

    病有工夫急有钱。

    得之易,失之易;得之难,失之难。

    宁吃开眼汤,莫吃皱眉粮。

    桓范曰:”若服一缕,忆织女之劳;若食一粒,思农夫之苦。学而不勤不知道,耕而不勤不得食。怠则亲者成疏,敬则疏者成亲矣。”

    《性理书》云:”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酒色财气四堵墙,多少贤愚在内厢。若有世人跳得出,便是神仙不死方。

    人生智未生,智生人易老。心智一切生,不觉无常到。

    译文:

    第十一章省心篇共二百五十二条

    《资世通训》:”阴间的法律执行得迟却不会有遗漏,阳世的法宪执行得快却有脱逃的。”

    阳世法网粗疏而易疏漏,阴间法网密集而难逃。

    《景行录》说:”没有瑕疵的玉,可以成为国家的祥瑞器物。孝顺恭敬的孩子,可以成为家庭之宝。”

    宝物总会用完,忠孝却享用不尽。

    家庭和睦即使贫穷也好,不仁不义就是豪富又能怎样?只要有一个孩子孝顺,哪用得上子孙繁多?

    做父亲的不担忧烦心是因为儿子孝顺,丈夫没有烦恼是由于妻子贤惠。话说得太多必有失误都是因为喝酒,仁义断了亲人疏远了只是为了钱。

    已经得到了非同寻常的欢乐,就要提防预料不到的烦恼。

    快乐到了顶点就会生出悲伤。

    受恩宠时要考虑到羞辱,安居乐业时要顾虑到危急时刻。

    荣光很多耻辱就少了,功利太重了害处就大了。

    名声太盛定会有严重的指责,功劳大必定有奇伟的勋业。

    太爱必然太破费,过度赞扬必定损毁得很严重。过度欢喜必会十分忧愁,贪赃太多必会加速灭亡。

    恩宠喜爱会生出烦恼,要去追随大丈夫之流。庭院前长出了祥瑞的草,好事还不如没有发生。

    孔子说:”不去登览高山,凭什么知道跌倒坠落的祸患?不走近深渊,凭什么知道淹溺而毙的祸患?不观瞻大海,凭什么知道风浪的祸患?”

    荀子说:”不攀上高山,不知道天实在高;不亲临深壑,不知道地实在厚;不聆听前代君王的遗训,不知道学问实在太大。”

    《素书》上说:”从过往的古事中推论检验今日之事,因此就不会困惑不解。”

    想要知道未来之事,先要考察以往之事。

    孔子说:”明镜可以照见外表,借鉴历史可以了解今天。”

    过去之事明了如镜,未来之事暗昧似漆。

    《景行录》上说:”明早的事,黄昏之时也还未必会发生。黄昏时的事,下午点时也未必有影子。”

    天上有预料不到的风云,人有突然降临的灾祸和福气。

    身体还没埋入土中,就难以保全长命百岁的身体;已经入土为安,也还难保百年之后坟墓依旧还在。

    手巧之人厌恶太劳累,笨拙之人讨厌清闲。善良之人嫌他太软弱胆小了,坏人又嫌他太顽劣了。富裕了会遭人嫉妒,贫穷呢又会让人羞辱。勤奋呢会被称作贪婪,节俭呢又被说成悭吝。触目所及一切不加分辨,人都笑他愚蠢,见机行事又被说成是j滑。仔细思量哪件事是教人应当做的呢,人难做,做人难。写到纸尽笔墨干,再写上几句做人难。

    老子说:”上等士子听到道德教诲,谨慎地遵照着去做;中等士子听到道德教诲,有的听进去了,有的就溜掉了;下等士子听到道德教诲,不该发笑的地方也会大笑不已。”

    孔子说:”早晨听到了真理,晚上就死了也心满意足。”

    《景行录》说:”树木要有所滋养,就会树根牢固枝叶繁茂,栋梁之材由此生成。水流要有所补给,就会源头壮大而流脉绵长,灌溉的好处便很大了。人要有所教养,就会志向高远而见识贤明,忠义之人由此培养出来。能不好好教养吗?”

    《直言诀》说:”镜子用来照脸,智慧用来照亮内心。镜子洁净则不染尘埃,智慧聪明则不生邪恶。人没有道德,就像车没有轮子,没法驾驭。人没有道德,将寸步难行。”

    《景行录》说:”自信之人,别人也信任他,吴越两敌对之国,都能结成兄弟;不相信自己的人,别人也不相信他,自身之外一切都是他的对手和敌人。”

    《左传》说:”意气相投则吴越都能相互亲近,意气不合骨肉同胞都会成为仇敌。”

    《素书》上说:”自疑者不相信别人,自信者不怀疑别人。”

    有疑虑的人就不要使用,使用的人就不要去怀疑。

    《论语》上说:”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快乐至极就会生出忧愁。结合得太紧了必定会分崩离析,气势太盛了必定会衰落。”

    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坏事到顶了好事就会到来。

    《家语》说:”安乐时不可忘记危险,太平时不能忘记动乱。”

    《尚书》上说:”要在作乱未发生时达到太平,要在危险未发生时保护好国家,这都是在预防这些祸患。”

    《讽谏》说:”水底的鱼和天边的大雁,高处的可以射下来低处的可以钓上来。只有人心存在于咫尺之间,咫尺之间的人心却无法预料。”

    苍天可以量,大地可以测,只有人心无法防。

    画老虎只能画皮却难以画出骨骼,了解人只了解他的外表却无法了解他的内心。

    面对面说话,两颗心之间却隔着千重山。

    大海干涸了终究能看到底,人即使是死了也不知道他的内心。

    姜太公说:”平常人不能光看他的外表,海水无法用升斗来测量。”

    劝你不要结冤仇,冤仇结得太深就解不开那个结了。一旦与人结成冤家,多长时日也解不彻底。如果以德报冤,就像热水泼在冰雪上。如果以冤报冤,如同豺狼又遇上了毒蝎。我看所有的结仇之人,全都受到冤仇的折磨和伤害。

    《景行录》上说:”与人结冤家,称之为种祸。舍弃好事不做,称之为自害。”

    不要相信比正直还正直,必须防备仁爱外表下的不仁爱。

    常存一颗防贼之心,更不要去偷别人的东西。

    古人说:”如果只听一面之词,就会造成亲友疏离分手。”

    礼义由富足而来,盗贼由饥寒造成。

    贫穷不一定下贱,下贱都是自己生成的。富贵不一定骄奢,骄奢都是自己到来的。

    饱暖了就会生发出滛乱的欲望,饥寒时就容易生出偷盗之心。

    经常想想贫困危难,自然就不会骄傲。每每想到疾病的煎熬,并不会有忧愁烦闷。

    姜太公说:”法令不横加于君子身上,礼义不能用于苛求小人。”

    桓范说:”轩车冠冕是用来尊重君子的。桎梏枷锁是用来处罚小人的。”

    《易经》上说:”礼义是用来管束君子的,法律是用来防范小人的。”

    《景行录》上说:”喜爱饮食美色财物功利的人气量必定悭吝,喜爱功名事业的人气势必定骄横。”

    孔子说:”君子通晓礼义,小人通晓功利。”

    《说苑》上说:”钱财,是君子看轻的东西。死,是小人所畏惧的。”

    苏武说:”贤明之人如果钱财太多就会损害他的志向,愚蠢之人如果钱财太多就会增加他的过错。”

    老子说:”钱财多会丧失操守,学得太多会对听到的东西感到困惑。”

    凡人并非尧舜一样的圣贤,怎能每件事都做到尽善尽美?

    子贡说:”自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思想更丰盛的人了。”

    人穷志短,福到心灵。

    不经历一件事,就不会增长一种智慧。

    成功缘于会巧妙运用,失败则由于不会运用。

    是非整天都有,不去听它自然就没有了。

    前来搬弄是非的人,本身就是是非之人。

    《击壤诗》上说:”平生不去做令人皱眉的事情,世上应该没有对你切齿痛恨的人。”

    你去伤害别人都还可以,别人来伤害你却又如何?

    嫩草怕霜打霜怕见太阳,恶人自然会有恶人来折磨他。

    有名声岂须刻在顽石之上,路上行人的口口相传胜过立着的石碑。身上怀有麝香自然会飘散出香气,又何必迎着风口站呢?

    有意志者就能获得气势,没有风能动摇他。

    道行高尚要夸赞他苦心修炼,时令成熟正好播种。

    孟子说:”拥有道德的人帮助者甚多,失去道行的人帮助者甚少。”

    张无择说:”事情不可做绝,势力不可倚仗尽。话不可说绝,福不可享尽。”

    有福不要享完,福享完自身就会遭遇贫穷。有势力不要倚仗尽,势力尽了便见冤家碰头。有福应时常自己珍惜,有势力应时常自己谦恭谨慎。人生的骄奢之气(人间的势力与福气),大多有始而无终。

    姜太公说:”贫穷者不可欺侮,富贵者不可趋炎附势。阴阳互变,周而复始。”

    王安石的”四留铭”说:”留下用不完的本事,还给大自然;留下用不完的俸禄,还给朝廷;留下用不完的财物,还给百姓;留下享不尽的福气,传与子孙后代。”

    《汉书》上说:”依靠势力交往的人很亲近,但势力一旦尽绝交情也就完了。通过财物来交往的人很亲密,但财物一旦用尽交情立即就疏远了。依靠容貌来交往的人很亲热,但一旦年老色衰恩义也就断绝了。”

    子游说:”侍奉君主,屡屡进谏,势必就会受辱。对朋友频频给予劝告,势必就会疏远。”

    拥有黄金千两也不为富贵,得到他人一句有用的话胜过千两黄金。

    黄金千两易得,好语一句难求。

    好话难以得到,恶语容易出口。

    求人不如求自己,会管事不如会推事。

    有心去管闲事,惹来的是非必定很多。

    能干者反倒成了笨拙者的奴仆。

    了解的事情越少烦恼越少,认识的人越多是非也越多。

    小船经受不起沉重的载荷,路径深僻不宜独自前行。

    脚踏实地,心无烦恼。

    黄金不为贵,健康快乐更值钱。

    疾病就是痛苦,健康便是快乐。

    不义之财害自己,恶语出口伤他人。

    人为钱财而死,鸟因吃食而亡。

    《景行录》上说:”利益可与人共享而不可以独占,计划可以独自来做而不可与众人合谋。独占利益就会失败,与众合谋就会泄露机密。”

    计划不缜密,祸害就会先发生。

    不孝敬者埋怨父母,欠债之人痛恨财主。

    贪吃就嚼不细,家穷就会嫉妒邻居富有。

    在家里不会招待宾客,出门在外才知道热情接待的主人太少。

    但愿有钱能留客人饮醉酒,胜过骑马靠在别人家门口。

    穷人即使住在闹市也没人认识,富人即便呆在深山里也会有远来的亲戚。

    世情或冷或暖,面子有高有低。

    仁义都从贫穷之处断绝,世情都爱偏向有钱人家。

    吃尽千般苦也无人知晓,衣衫褴褛却总有人相欺。

    宁可去填塞无底洞,也赶不上填鼻子下横着的嘴那样难。

    马走路慢都是因为瘦,人不风流只因为穷。

    人情都因身处窘困而日渐疏远。

    《礼记》上说:”养猪的酿酒,不是要用来招致祸患的,但官司却越来越多,则是酗酒之辈惹的祸。因此前朝君王制订酒礼。一次献酒的礼制,宾客和主人都要再三拜答,于是终日饮酒也不会喝醉。这是前代君子用来规避饮酒的祸害的办法。”

    《论语》上说:”喝酒量小不会带来祸乱。”

    《史记》上说:”去郊外祀庙拜天,没有酒不成祭祀。君臣之间朋友之交,没有酒不合乎礼义。战争和平,没有酒无法劝和。因此酒里有成功也有失败,不敢滥饮乱喝。”

    孔子说:”敬畏鬼神并远离之,可以说是聪明贤智。”

    不是他该祭祀的祖宗神灵却去祭奉,这是奉承讨好。见到正义之举而不为,这是没有胆魄的表现。

    礼敬佛祖的,是敬重佛的功德;念佛的,是感念佛的恩德。读经书的,是要明晓经书的道理;打坐参禅的,是要登临佛的境界;得道觉悟的,是要证明佛的教义。

    念经还不是善,享福还不是本愿。不如当权之时,给人行些方便。

    济颠和尚警世之语:”读尽阿弥陀佛经,念透大悲咒。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经咒的本质是慈悲为怀,如果结下了冤仇该如何去解救?佛经能照见人的本心,作孽的人还得他自己承受恶果,自作还是自受。”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为求生而伤害仁义,反而牺牲生命来成全仁义。”

    士子有志于追求道德却以粗衣恶食为耻的人,不值得和他谈论道德。

    荀子说:”公正就会带来明察,偏心就会蒙昧不明。遵循道德做事就会四面逢源,虚伪为人就会处处受阻。诚信就能如得神助,夸夸其谈就会产生迷惑。”

    《尚书》上说:”傲慢凌人,自以为贤明却悖反道德,这是小人的作为。”

    荀子说:”士子拥有妒贤嫉能的朋友,则贤明的朋友不会与之亲近。君主拥有妒贤嫉能的臣属,则贤能之人不会前来归附。”

    姜太公说:”治理国家不任用佞臣,治理家政不使用佞妇。好的臣子是国家之宝,好的主妇是家庭珍宝。”

    j臣祸害国家,妒妇扰乱家庭。

    姜太公说:”斜乱耕耘在良田上行不通,谗言乱语在好人这里行不通。”

    《汉书》上说:”提议防患于未然的人没有恩泽,境遇艰难恶劣时相助的人成了上等客人。”

    整天梳妆打扮,睡觉时却都得素面朝天。

    画梁斗栱上油漆还没干,堂前已看不到痴心等待的客人。

    人只要还有一口气息就可以千般运用,而一旦一命归西万事便都作罢。

    万物都有消亡之时,万物都无法逃脱宿命。

    万种吉祥瑞兆还不如没有呢。

    上天有万物赐给人类,人类却没有一件东西可回报上天。

    上天不降生没有福禄的人,大地不生长无根之草。

    大富由上天决定,小富则由勤劳决定。

    《诗经》上说:”大富之人就会骄傲,太穷的人就会忧愁。为贫穷忧愁就会作盗贼,骄傲富有就会施暴虐。”

    不要说家业还未成功,等家业有成时子女还未出生呢。不要说家业还没破毁,等到家破之时子女还未长大呢。

    成就家业的儿女,爱惜粪土犹如金子。败家之子,挥金如土。

    胡安国先生说:”一般来说,为人持家要常常保持有不足之处,如果太过快意满足了,就要提防有不巧的坏事发生。”

    邵康节先生说:”仁爱之人难遇,要想到人生有限,平生要谨慎,不要自恃无伤害。闲居之时要警惕不要说没有妨碍,刚刚说了无妨便有了妨碍。爽口食物吃多了终会酿成病,快意事情做过头了必会成为灾殃。事事争先前途机关险恶,接近后头的话语意味深长。与其在病后能服药来治,不如病前自己能预防。”

    饶恕人不是痴愚,过后便会得到好处。

    追赶人不要赶上,捉拿盗贼不如把他赶走。

    梓潼帝君遗训:”妙医好药难治冤仇病,横财不会让命中注定的穷人富起来。做人亏心会折尽一生的福气,言行上有缺陷上天会让他一生贫穷。没事找事,事情找上门来时你不要埋怨,害人而遭人害时你休得嗔怪。天地自然都有报应,远的会应在子孙身上,近的会应在自己身上。”

    药只能医治不会死的病,佛只救度有缘的人。

    吴真人说:”行为有缺陷做事愧对内心就会永远贫穷,不要白费心机搬弄心计。得到好处的地方也不要欢喜,远的会报应到子孙,近的就报应在自身。”

    有十分的聪明心机只用它五分,要留下五分给子孙。十分心机都用尽了,就会落得后代子孙不如他人。

    越是j滑狡诈就越会贫穷,j滑狡诈本来就为上天所不容。富贵如果能通过j滑狡诈来取得,世间的愚公就只能喝西北风。

    花落花开,开了又落,锦衣布衣轮换着穿。豪富家庭未必能长久富贵,穷人家也未必永远孤寂贫穷。扶持人未必要扶上天,推人落井未必要下石填。劝大家凡事不要埋怨上天。上天对于个人并无厚此薄彼之意。

    不要走进官衙,劝大家勤劳小心经营生活。池塘积水来防备旱灾,土地辛勤耕耘就足以养家糊口。教育子孙要多教他们一些本事,要多栽桑树柘树,少去栽花。是是非非休要去管,渴了就饮清泉,烦了就去煮茶。

    可叹人心毒如蛇蝎,可知天眼转动如车快。去年乱拿东邻家的东西,今天还得归还给北边人家。不义之财如沸水泼雪,苟且取得的土地如流水冲沙。如果将狡诈诡谲当作生活,正好像早上开放傍晚就落的花。

    得失成败都是天命,机关算尽也徒然。人心不足蛇能吞象,世事归根到底还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无药可以延长卿相的寿命,有钱也买不来子孙贤德。日常安守本分随缘度日,便是逍遥自在的神仙。

    放宽性情胸怀地活几年,人的生死只是短暂的瞬间。随它是高是低只随缘度过,有长有短都莫去抱怨。自生自灭不要去叹息,家穷家富都顺由天意。平生的衣食用度都要随缘,清闲一天便是做一天的神仙。

    花开不选择穷人家的土地,月照山河到处一片光明。世上只有人心险恶,凡事还是上天养育着人。

    真宗皇帝的诰谕:”认识到危险,终究不会落入法网。举荐好人贤者,自然会有安身的道路。施布恩德,就会造就世世代代的繁荣昌盛。胸怀妒忌报复冤家,这是给子孙留下后患。损人利己,最终不会有飞黄腾达的前程,祸害众人成就自己的功名,哪会有长久的富贵。不得不更名换姓乔装改扮,都是因为太会说话导致的。惹火烧身,都是为人不仁招致的。”

    仁宗皇帝的诰谕:”乾坤宏伟正大,日月照临万物。朗朗光明的宇宙,宽洪大量的天地,却容不得j臣。使用心计阴谋,因果报应都会兑现在今生今世。乐善好施少求回报,获得的福荫都不用去说后代了。千般玩弄计谋,都不如本分做人。万种强力图谋,哪比得上随缘而过节俭度日。心里奉行慈悲善良原则,哪需努力读经;一心想要害人,纵读如来许多经藏也是徒劳。”

    神宗皇帝诰谕:”远离不符道义的钱财,戒除过度饮酒。居家必择邻居,交往必选朋友。嫉妒之心不要有,谗言乱语不出口。骨肉同胞中的穷者不要疏远,别人家中的富者不要去高攀。约束自己应以勤俭为先,爱护众人应以谦和为要。常常想想过往的不对处,每每念及未来的过错。如果依照我这些话去做,治理家庭、国家皆可长久。”

    高宗皇帝诰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半句是非之语,会折去平生所积功德。身上穿的一丝一线,要常常想到织女的劳作。每天吃的三餐饭食,要每每念及农夫的辛苦。如果贪婪嫉妒,终究不会有十年的安康生活。积善积德,必会带来后代的荣华富贵。福气好运,大多因为积德所致。进入圣贤境界超越凡人,都是真诚实在带来的。”

    老子送给孔子的话:”我听说富贵之人送人钱财,仁爱之人送人话语。我虽然不能比别人富贵,却可以仁爱之人自居,就请允许我送您一句话:聪明贤能,明察秋毫,反而接近死亡。博学善辩,气势高远,反而会危及自身。”

    王良说:”想了解君主,先看他的臣子。想了解一个人,先看他的朋友。想了解做父亲的,先看他的子女。君主圣贤,臣子忠诚,父亲慈爱,子女孝敬。”

    家穷就会凸显子女的孝顺,乱世就会识别出忠臣。

    《家语》上说:”水太清澈就养不了鱼,人太明察就交不到朋友。”

    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去其将帅,而个人却无法夺其意志。”

    生下来就知道真理的人,是上等之人;通过学习而知道真理的人,就次一等;处境窘困之后才去学习,又次一等;处境窘困之后还不去学习,这样的人最下等。

    君子有三种考虑,是不能不了解的。年轻时不学习,长大后就没有才能。年老了却不去教育后代,到死了就没法去考虑了。富有时不去布施,穷困时就没法给予了。因此君子年少时顾虑长大后的情况就会致力于学习,年老时考虑到死后的事就会致力于教育,富有时考虑到贫困时就会致力于布施。

    《景行录》上说:”能够爱惜自己的人未必能成就他人,而自欺者必定欺罔他人。自己能够节俭的人未必能周济别人,压制自己的人必会害人。这没有别的原因,做好事难,做坏事易。”

    富贵之人容易做好事,他要做起坏事来也不难。

    孔子说:”富贵如果可以去追求,即使挥鞭赶马的人,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可强求,那就听从我自己的爱好好了。”

    千卷的诗书虽然很难却也容易,一般的衣食说起来容易却也很难。

    上天不会断绝人的给养。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忧愁。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轻易许诺的人守信的必少,当面赞誉的人背后必定非议。

    许敬宗说:”春雨如油,滋长万物,行人却厌恶它造成道路泥泞;秋月如镜,普照大地,佳人喜欢赏月,盗贼却厌恶它照亮一切。”

    《景行录》上说:”大丈夫见识贤明,因此把名节看得重于泰山;用心刚毅,因此把生死看得轻如鸿毛。”

    身外之事无大小之分,内心欲望无深浅之别。有所判断取舍就能生存下来,没有决断就会死去。大丈夫要把决断放在首位。

    孔子说:”知道却不去做,还不如不知道。亲近却不信任,还不如不去亲近。快乐刚刚到来,快乐而不要骄傲。灾患到来了,认真考虑这件事情却不要忧心忡忡。”

    孟子说:”虽然有聪明智慧,还不如顺应形势。虽然有大锄等好工具,还不如等待节令。”

    《吕氏乡约》要求:”道德功业方面要相互劝勉,过错要相互约束。礼义与风俗相辅相成,患难之时要相互体恤。”

    怜悯别人的凶事,为别人的好事而感到高兴,在别人急需帮助时济助他,在别人危难时拯救他。

    亲眼看到的事情还怕它不真实,背后说的话哪值得深信?

    人不知道自己的过失,牛不知道自身力气大。

    不去怪自家的麻绳太短,却只埋怨别人家的古井太深。

    侥幸也能脱免,无辜也会遭报应。

    贪赃泛滥遍及天下,犯罪被抓的都是福薄之人。

    人心似铁硬,官府法律如炉火炙人。

    姜太公说:”人心很难有满足之时,沟壑却容易填满。”

    苍天如果改变其规律,不刮风就是下雨。人如果改变其常规,不生病就是死。

    《状元诗》写道:”国家走上正道天意也会顺应,官吏清廉百姓自然安定。妻子贤惠丈夫的祸患就少,子女孝敬父亲的内心就会放宽。”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仁爱,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不仁爱。国家兴废存亡的原因也是这样。天子不仁爱,不能保有四海;诸侯不仁爱,不能保全社稷;卿大夫不仁爱,不能保全宗庙;老百姓不仁爱,不能保全身体。现在的人厌恶死亡却乐于为人不仁,这就像讨厌酒醉却要逞强喝酒。”

    孔子说:”第一个开始制作陶俑陪葬的人,一定是没有后代的吧?”

    木头用绳墨未衡量就能取直,君主听从劝谏就会圣明。

    佛经说:”世间一切有所作为的法相,犹如梦幻泡影,如朝露亦如闪电,应该这样来看。”

    一派青山景色幽美,前人留下的土地后人来收成。后人得到收成也不要欢喜过头,因为还有来收成的人在后头呢。

    苏东坡说:”无缘无故地得到一大笔钱,不是会有大福,就一定会有大祸。”

    《景行录》上说:”盛大的宴席不可屡屡聚会,勒石铸铜刻字不可轻易去做,这些都是灾祸的开端。”

    孔子说:”工匠想要做好他的活,一定先要磨快他的工具。”

    正像不来也不往,没有欢喜也就没有忧愁。

    邵康节先生说:”有人来询问卜筮之事,怎样才叫祸福。我亏欠人家就是祸,人家亏欠我就是福。”

    拥有千间大房子,夜里也只能睡一张床。拥有万顷良田,每天也只能吃三顿饭。

    不孝敬的话,烧千束纸也没用。内心有愧,焚万炉香也是枉然。神灵本来都是正直的,哪会接受人间的枉法贿赂?

    住得太久了会让人看轻,人太穷了亲人也会疏远。只要看看天后,再相见时已大不如当初。

    口渴时一滴水都像甘露,喝醉以后再添杯还不如没有。

    酒不会醉人,人自己就醉了。容貌不会迷住人,人自己就迷住了。

    孟子说:”追求仁义的不会发财,追求发财的不会讲究仁义。”

    孔子说:”算了罢,我还没见过喜欢道德像喜欢美貌的人。”

    奉公之心如果能同私心相比,还有什么事办不成?对道德的想往如果能同对情感的想往一样,早就成佛多时。

    老子说:”过于固执的人,不明白道德修行。”

    过后才知道原先的事情错了,年老了才发觉少年时时间宽裕。

    扬雄说:”君子注意自身修养,对道德津津乐道。小人没有节制,喜欢听人美誉。修行道德每天都会进步,智谋思虑就会天天自满。”

    孔子说:”君子地位高时会更加谦卑,小人受宠后则会仗势欺人,骄奢无度。小人见识短浅容易自满,君子见识高深却不易自满。因此屏风虽然破旧,但骨架尚存;君子虽然贫穷,但礼义常在。”

    《家语》上说:”国家将要兴盛,根由就在敢于进谏的臣子。家庭将要发达,一定是因为有敢于进言的子女。”

    孔子说:”不了解宿命,就没法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法立身;不知道与人交谈,就没法了解他人。”

    《论语》上说:”有德行的人必定有自己的言论。有自己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行。”

    周敦颐先生说:”灵巧的人爱说话,笨拙的人沉默。灵巧的人劳累,笨拙的人清闲。灵巧的人狡猾,笨拙的人修德。灵巧的人不祥,笨拙的人吉利。天下人都笨拙,法律政令就能畅通到底。上头安稳下面顺从,风气清正,弊端清除。”

    《说苑》说:”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云雨就会产生。水达到一定的深度,蛟龙就能生长。君子达到了自己的道德,福禄就都有了。”

    《易经》上说:”道德微薄而地位尊贵,智识小而谋略大,不会招祸的太少了。”

    荀子说:”地位尊贵就要防范危险,责任重大就要防止半途而废,独自得宠就要防止受辱。”

    孔子说:”人一定是欺侮自我,而后别人才欺侮他。家庭一定是自己破坏了,而后别人才来破坏。国家一定是内部自我攻击,而后别人才来攻击。”

    《说苑》说:”当官的一旦仕途成功后就会懈怠,疾病往往是在稍稍痊愈时加重。祸患由松懈懒惰而起,孝敬由于妻儿而衰减。明了这四点的人,能够做到善始善终,谨慎小心。”

    孔子说:”地位高却不宽厚,礼节上不恭敬,办丧事时不哀伤,我依什么来观察他的德行呢?”

    孟子说:”没有贵族就没法治理平民百姓,没有平民百姓就没法奉养贵族。”

    《直言诀》说:”侍奉君主、父亲要用忠诚孝敬,做君主、父亲的要慈祥仁爱。家和国家没有不同,君主与父亲一样。道德彰显就能声名远扬,只有忠和孝,能使荣华富贵不招而至,屈辱不逐而自去。”

    老子说:”六亲不和是因为父不慈祥子不孝敬,国家混乱是因为没有忠臣。”

    《家语》上说:”慈父不爱不孝之子,英明君主不收容无用之臣。”

    奴仆须用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