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明心宝鉴(原文+翻译)

明心宝鉴(原文+翻译)第6部分阅读

    去买,儿子须从破腹产。

    穿得再破也是你的衣服,死了以后还是你的妻子。

    不要笑话他人家穷,万事轮回终究有个公道。不要笑话他人年老,到头来还是会轮到我自己。

    这些日子一旦过去,寿命也随之削减,如同少了水的鱼,还有什么理由能快乐得起来?

    《景行录》上说:”器物装满了就会溢出,人自满了就会丧亡。”

    羔羊佳肴虽美味可口,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却难以调理。

    一尺宽的玉璧并不是宝物,每寸光阴都很珍贵,都要抓紧。

    《汉书》上说:”金玉,饿时不能吃,寒时不能穿。自古都以粮食布帛为贵。”

    《益智书》上说:”白玉即使扔到泥土中,也不能污浊它的颜色。君子置身于混沌之地,也不能扰乱他的心境。因此松柏能够经受住霜雪严寒,聪明智慧可以度过艰难危险。”

    孔子说:”不仁爱之人,不能长久遵守约定,不能长久享受欢乐。”

    无求于人就能处处拥有好人情,不饮酒管他酒价有多高。

    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

    孟子说:”气候顺时赶不上地理位置有利,位置有利赶不上人心团结。”

    远处之水难救近处之火,远处亲人不及近处邻居。

    姜太公说:”日月虽然明亮,照不到倒扣着的盆子下面。刀剑虽然锋利,不会用来斩杀无罪之人。飞来横祸,不会进入谨慎人家的大门。”

    称赞感慨福气就来了,心生歹念祸事就来了,烦恼忧愁疾病就来了。

    国家清明有才之士便显珍贵,家里富有小孩就会骄气十足。

    获取福气时不知晓,祸事一来便会觉察。

    姜太公说:”拥有万顷良田,还不如有一门小小的技艺带在身上。”

    《周礼》说:”清正而贫穷者会常葆快乐之心,污浊而豪富者会时时忧愁。”

    ”房屋不在于门堂高大,只要不漏雨就好。衣服不在乎绫罗绸缎,只要暖和就好。饮食不在乎山珍海味,只要吃得饱就好。娶妻子不在乎容颜外貌,只要贤惠有德行就好。邻里不在乎地位高低,只要相处和睦就好。亲戚不挑剔新旧,只要互相来往就好。养孩子不用问是男是女,只要孝顺就好。兄弟不在乎多少,只要和气温顺就好。朋友不在乎酒食之交,只要相互提携帮助就好。官吏不在乎大小,只要清明廉正就好。”

    道清和尚警世之言:”好事虽然好做,但没有善心却接近不得。你如果做了好事,别人是分不得的。经书典籍堆得像座山,没有缘分却看不得。忤逆不孝,天地都容不得。律法统治天地,触犯了就饶不得。拥有良田无数,死去以后却用不得。亡灵之前的供养很好,却起不来吃不得。钱财堆得比墙还高,将死之际却带不走。命运不帮忙,却也勉强不得。儿孙虽满堂,死时却没人能替得。”

    想修行仙道先得修人道。人的道德都不能修,仙道就更远了。

    朱孝友先生说:”一辈子让人路,也差不了一百步;一生都让人田,也差不了一小段土地。”

    颜回说:”鸟处境窘困时就会啄人,野兽处境窘困时就会扑食,人窘困时就会欺诈,马窘困时就会跌倒。”

    用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景行录》说:”大量积蓄还不如教育子女,躲避灾祸还不如省去是非。”

    人一旦生病就有的是时间,一旦着急起来就会有钱。

    得到容易,失去也容易;得到难,失去也难。

    宁愿喝开心的汤,也不要吃皱眉的粮。

    桓范说:”身穿一根线,也要想到织女的辛劳;嘴吃一粒饭,也要考虑到农夫的劳苦。学习却不勤奋就不懂得道德,耕耘却不勤劳就得不到食物。怠慢就会让亲人变成路人,恭敬则会使路人变成亲人。”

    《性理书》说:”接人待物的要点,就是自己所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行为上有不到位的地方,就反身自省。”

    酒、色、财、气是四堵高墙,多少的贤人愚者都被围困其中。如果有世人能从中跳出,就是不死神仙的诀窍。

    人生下来时智慧还没产生。智慧产生了人就容易衰老了。心智一切都产生了,不知不觉人的寿期也就到了。

    立教篇第十二凡十七条

    子曰:”立身有义而孝为本,丧祀有礼而哀为本。战阵有列而勇为本,治政有理而农为本。居国有道而嗣为本,生财有时而力为本。”

    《景行录》云:”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要,曰俭与勤。”

    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

    勤者富之本,俭者富之源。

    《孔子三计图》云:”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幼而不学,老无所知。春若不耕,秋无所望。寅若不起,日无所办。”

    《性理书》云:”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古灵陈先生为仙居令,教其民曰:”为吾民者,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妇顺,夫妇有恩,男女有别,子弟有学,乡闾有礼。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婚姻死丧,邻保相助。毋惰农业,毋作盗贼,毋学赌博,毋好争讼,毋以强凌弱,毋以恶凌善,毋以富吞贫。行者让路,耕者让畔,班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则为礼义之俗矣。”

    《性理书》云:”教人者,养其善心而恶自消。治民者,导之以敬让而争自息。”

    《礼》云:”为君止于仁,为父止于慈,为子止于孝,为友止于信,为弟止于敬,为国人交止于信。若为斯道,可以为政理矣。”

    王蠋(蠋,音zhu。)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文中子(文中子:隋王通[584-618]私谥,王勃祖父,著有《中说》。)曰:”治官莫若平,临财莫若廉。”

    《说苑》云:”治国若弹琴,治家若执辔。”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张思叔座右铭曰:”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庄,衣冠必整肃。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未深省。书此当座隅,朝夕视为警。”

    范益谦座右铭:”一不言朝廷利害边报差除;二不言州县官员长短得失;三不言众人所作过恶;四不言仕进官职趋时附势;五不言财利多少厌贫求富;六不言滛媟(媟[xiè],轻慢。)戏慢评论女色;七不言求觅人物干索酒食。”又曰:”人附书信,不可开拆沉滞。与人并坐,不可窥人私书。凡入人家,不可看人文字。凡借人物,不可损坏不还。凡吃饮食,不可拣择去取。与人同处,不可自择便利。凡人富贵,不可叹羡诋毁。凡此数事,有犯之者,足以见其意之不肖,于存心修身大有所害,因书以自警。”

    武王问太公曰:”人居世上,何有贵贱贫富不同?愿闻其说。”太公曰:”富贵如圣人之德,皆由天命。富者用之有节,不富者家有十盗。”武王曰:”何为十盗?”太公曰:”时熟不收为一盗,收积不了为二盗,无事燃灯寝睡为三盗,慵懒不耕为四盗,不施工力为五盗,专行窃害为六盗,养畜太多为七盗,昼眠懒起为八盗,贪酒嗜欲为九盗,强行嫉妬为十盗。”武王曰:”家无十盗,不富者何如?”太公曰:”人家必有三耗。”武王曰:”何名三耗?”太公曰:”仓库漏湿不盖鼠雀乱食为一耗,收种失时为二耗,抛撒米谷秽贱为三耗。”武王曰:”家无三耗,不富者何?”太公曰:”人家必有一错二误三痴四失五逆六不祥七奴八贱九愚十强。自招其祸,非天降殃。”武王曰:”悉愿闻之。”太公曰:”养男不教训为一错,婴孩不训为二误,初迎新妇不行教训为三痴,未语先笑为四失,不养父母为五逆,夜起赤身为六不祥,好挽他弓为七奴,爱骑他马为八贱,吃他酒劝他人为九愚,劝(食)他饭命朋友为十强。”武王曰:”甚矣,诚哉斯言也。”

    三纲(纲: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译文:

    第十二章立教篇共十七条

    孔子说:”立身处世有礼义而以孝敬为根本。丧葬祭祀有礼制而以哀悼为根本。打仗布阵有功业而以勇敢为根本。治理政事有规律而以农业为根本。领导国家有方法而以繁育后代为根本。发财有一定时机而以努力为根本。”

    《景行录》说:”治理政务之要旨,叫公正清廉。成就家业之要诀,叫节俭勤劳。”

    读书是起家之根本,遵循事理是保家之根本,勤俭是治理家业之根本,和顺是整治家庭之根本。

    勤劳是致富之根本,节俭是致富之源头。

    《孔子三计图》说:”一生的计划安排在于勤奋,一年的计划安排在于春天,一天的计划安排在于早晨。幼小时候不学习,老了以后就没什么知识。春天如果不耕种,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早晨如果不早起,一天就办不成什么事。”

    《性理书》上说:”五种礼教的条目是:父子要有亲情,君臣要有礼义,夫妻要有分别,老幼要有秩序,朋友要有诚信。”

    古灵陈先生担任仙居县令,教诲百姓说:”凡我百姓,当父亲的要仁义母亲要慈爱,哥哥要友爱弟弟要恭顺。儿子要孝敬妇人要顺从,夫妻之间要有恩义,男女要有分别,子弟要学习,乡亲之间要有礼节。贫困患难时,亲戚要互相救助;遇婚姻死丧,邻里要相互帮助。在农业上不要懒惰,不要做盗贼,不要学赌博,不要好斗打官司,不要仗强凌弱,不要以恶欺善,不要借富吞贫。行人要让路,耕种者要让田畔,头发花白者不于路上负重行走,这样,礼义之风便会形成了。”

    《性理书》上说:”教育人,培养他的向善之心,其恶性自然消弭。治理百姓的人,引导百姓恭敬谦让则争强好斗自然止息。”

    《礼记》上说:”做君主的到仁爱为止,做父亲的到慈爱为止,做儿子的到孝敬为止,做朋友的到诚信为止,做弟弟的到尊敬为止,国家间交往到诚信为止。如果遵循这些方法,那么治理政事就可以条理分明了。”

    王蠋说:”忠臣不会侍奉两个君主,贞烈妇女不会嫁给两个丈夫。”

    王通说:”治理官吏赶不上公平重要,遇到钱财之事没有比廉洁重要的。”

    《说苑》上说:”治理国家像弹琴一样,管理家政像执鞭赶马。”

    孝敬应当尽力,忠诚应该连性命都不顾。

    女子要钦慕贞洁,男人要效仿才能优秀之士。

    张思叔座右铭说:”凡是说话一定要忠实诚信,凡是做事一定要笃诚恭敬。饮食一定要注意节度,字画一定要工整。容貌一定要端庄,衣帽穿着一定要整齐严肃。步伐一定要安详自如,住家独处一定要端正清静。做事一定要从谋划开始,说话一定要考虑行为。日常道德一定要坚持,承诺一定要兑现。看到善事就像自己所为,看到恶事就像自己患病一样。总计这十四条,我都尚未深入省思。写下来放在座角,从早至晚都把它视为对自己的警戒。”

    范益谦的座右铭:”第一不议朝廷的利害关系,边境急报和官吏任免;第二不议州县官员的长短得失;第三不议众人作为的过错罪恶;第四不议仕途上官吏的趋炎附势;第五不议财物利益的多少厌恶贫穷追求富有;第六不议狎戏轻慢评论女色;第七不议求人找物硬索酒食。”又写道:”别人附上的书信,不可以拆看或扣压。和人并排而坐,不可偷看别人私信。凡到别人家里,不可偷看别人写的文字。凡是借人东西,不可损坏不还。凡吃东西,不可挑挑拣拣。与人共处,不可只顾自己方便。别人富贵,既不可感叹羡慕也不要诋毁中伤。但凡以上这几件事,如果有人违背原则,就足以看出他的居心不良,对于潜心修养大有害处,因此写下来警戒自己。”

    周武王问姜太公说:”人活在世上,为什么会有贵贱贫富之不同,想听听您的说法。”姜太公回答:”富贵就像圣人的道德,都是由于天命。富有者在使用财物上有节度,不富者家里有十种偷懒。”武王问:”什么是十种偷懒?”太公回答:”时令成熟却不去收成是第一种偷懒;收成屯积不了是第二种偷懒;没事点灯睡觉是第三种偷懒;慵懒不耕种是第四种;不下气力与工夫是第五种;专门行窃为害是第六种;养儿蓄女太多是第七种;白天睡觉懒起是第八种;贪杯纵欲是第九种;嫉妒他人是第十种。”武王问:”家里没有这十种偷懒,还不富有的是怎么回事?”太公回答:”这样的人家必有三种耗损。”武王问:”什么叫作三种耗损?”太公回答:”仓库漏雨潮湿却不遮盖,让老鼠鸟雀乱吃一气是第一种耗损;播种收成错过时节是第二种;抛撒米谷使之脏污跌价是第三种。”武王问:”家里没有这三种耗损,还不富有的是为什么?”太公回答:”那样的人家必有一过错二失误三痴愚四不足五忤逆六不祥七奴从八下贱九愚蠢十固执。自己招致祸患,并非上天降下灾殃。”武王说:”全都希望听您讲讲。”太公回答:”生了男儿却不教育训诲是第一种过错;婴幼小孩不加教育是第二种失误;刚迎娶新娘时不加教诲是第三种痴愚;还没说话就先笑是第四种过失;不赡养父母是第五种忤逆;夜里裸身起床是第六种不祥;喜欢拉他人的弓是第七种奴从;爱骑他人马是第八种下贱;喝别人酒还要劝别人喝是第九种愚蠢;吃别人的饭还要指使朋友是第十种固执。”武王说:”够了,这些话真是太对了。”

    三纲指的是:君主是臣子的纲,父亲是子女的纲,丈夫是妻子的纲。

    治政篇第十三凡二十二条

    明道先生曰:”一介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

    唐太宗御制:”上有麾之,中有乘之,下有附之。币帛衣之,仓廪食之,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

    《童蒙训》(宋吕本中撰,三卷。是书为其家塾训课之本,所记有师友遗闻及立身处世读书仕宦之要。)曰:”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

    当官者,必以暴怒为戒。事有不可,当详处之,必无不当。若先暴怒,只能自害,岂能害人。

    事君如事亲,事官长如事兄。与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仆。爱百姓如妻子,处国事如家事。然后能尽吾之心,如有毫末不至,皆吾心有所未尽也。

    或问:”薄,佐令者也。薄所欲为,令或不从,奈何?”伊川先生曰:”当以诚意动之。今令与薄不和,只是争私意。令是邑之长,若能以事父兄之道事之,过则归己,善则唯恐不归于令,积此诚意,岂有不动得人?”

    凡异色人,皆不宜与之相接。巫祝尼媪之类,尤宜罢绝,要以清心省事为本。

    刘安礼问临民。明道先生曰:”使民各得输其情。”问御史。曰:”正己以格物。”

    韩魏公(韩琦[1008-1075],宋相州安阳人,被封魏国公。)问明道先生。说:”立朝大概前面路子放教宽,若窄时,异日和自家无转侧处。”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子贡曰:”位尊者,德不可薄。官大者,政不可欺。”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孟子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书》云:”木以绳直,君以谏正。”

    《抱朴子》(晋葛洪自号抱朴子,并以名其书。)曰:”迎斧钺而敢谏,投鼎镬而尽言,此谓忠臣也。”

    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顾东桥先生座侧铭:”言行拟之古人则德业进,功名付之天命则心事闲。报应会及子孙则治政公,受享虑及疾病则费用俭。”

    先儒曰:”处事不可不斩捷,存心不可不宽舒,待己不可不严明,与人不可不和气。”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居位临民现宰官者,必非无因,每见仕途上人都认自家是某官某宦,不知自家就是救世的活佛。有功者赏,有过者罚。除害安民,慈惠多方,只是一个恰好,不可太过不及。果能为人父母公祖,使地方老幼男女个个得所,化成极乐世界,家家供俸,人人顶礼,官也做了,佛也成了,何等心安,何等快捷,较之面壁修行,云壤万仞矣!”

    译文:

    第十三章治政篇共二十二条

    程颢先生说:”一个人,如果能用心爱惜财物,对于他人定会有所帮助。”

    唐太宗御制:”上头有人指挥,中间就会有人乘机而上,下头就会有人附和。供给你钱财布帛,国家仓库养着你,你的一切俸禄,都是民脂民膏。底层百姓好欺虐,上天却难欺瞒。”

    《童蒙训》说:”当官的方法,只有三件事:清廉、谨慎、勤劳。知道了这三项,就知道怎样安身了。”

    当官之人,一定要戒暴怒。事情有不妥,应当详尽了解处理,定无不当之处。如果先就暴怒不已,只会害了自己,怎会害到别人?

    侍奉君主如同双亲,侍奉官长如同兄长。与同僚相处如家里人,对待吏属如奴仆。爱护百姓如妻小,处理国务如家事。这样做就能竭尽自己的心意,如果还有一丝一毫没做到位的地方,那都是因为我的内心有未尽力之处。

    有人问:”县薄,是辅佐县令的。县薄想做的,县令有时并不听从,该怎么办呢?”伊川先生回答:”应当以诚意来感动他。如今县令与县薄不和,只是出于私心。县令是一县之长,如果能以侍奉父兄的方式侍奉他,有了过错都归于自己,有了好事就惟恐不归功于县令。保持这一份诚意,哪还有感动不了的人呢?”

    凡是异样种类的人,都不宜和他们来往。巫祝尼姑之类的,应该断绝联系,一切要以清心省事为本。

    刘安礼询问治理百姓之事。程颢先生回答:”让百姓各自都能表达自己的心情。”又询问御史的职责。回答:”端正自己的行为来研究事情。”

    韩琦询问程颢先生。说:”一个王朝建立时大都前面的路子都要放宽教化,如果管得太紧,他日会让自家没有可转身的地方。”

    孔子说:”不教化他,一旦犯法就把他杀了,这叫做虐杀。不训诫他就要求成功,这叫做残暴。命令下晚了却要求准时完成,这就叫害人。”

    提拔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在邪恶的人之上,就能使邪恶的人也变得正直起来。

    提拔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服从;提拔邪恶之人,把他们安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服从。

    自身行为端正,不用下令就能得到执行。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令百姓也不听从。

    言语上忠诚守信,行为上诚笃恭敬,即使在蛮野之国也能得到贯彻执行。言语不忠诚守信,行为不诚笃恭敬,即便是在州县之内,能得以通行无阻吗?

    子贡说:”地位尊贵之人,德行不能薄弱。官职大的人,施政不能欺人。”

    孔子认为子产拥有君子的道德表现为四个方面:他对自身举止要求恭谨,侍奉上级要求尊敬,养育百姓要求普施恩德,使唤百姓要求遵守道义。

    子张向孔子请教仁。孔子回答:”恭敬就不会后悔,宽厚就能团结众人,守信则人人信任。聪敏就会取得功劳,给人恩惠就能指挥他人。”

    孔子说:”君子给人恩惠却不耗费;让百姓劳作,百姓却不怨恨;有欲望却不贪婪;神情安详而不傲慢;态度威严却不凶猛。”

    孟子说:”要求君主去做艰难的事不断向善这就叫做恭顺,对君主陈述善事规避邪恶就叫做敬重,我君主做不到就叫做败坏政治。”

    《尚书》说:”木头借助绳墨来取直,君主借助劝谏来正己。”

    《抱朴子》说:”直面刀斧之灾而敢于进谏,被投进热锅之中还能说出自己的正确意见,这样的人就叫做忠臣。”

    忠臣不怕死,怕死就不是忠臣。

    顾东桥先生座右铭:”言行举止总跟古人相比道德修养就能不断进步,功名利禄听凭天意安排则内心清静。考虑到报应会延及子孙治国执政就会公正公平,接受进贡享品顾虑到患病受罪日常花费就会节俭。”

    前辈儒士说:”处理事情不能不斩钉截铁,居心不能不宽舒大度,对待自己不能不严明,与人相处不能不和气。”

    二眉曙青朱先生说:”占着一定地位当官治民之人,一定不会没有因由。每每遇到仕途上的人都把自家认作是某某官职,却不知道自己其实就是救世的活佛。有功劳者给予奖赏,有过错者予以惩罚。除去祸害安抚百姓,慈爱施恩,都要求做到刚刚好,不能太过头了也不能没做够。果真能做百姓的父母祖宗,使地方上的男女老幼个个都能各得其所,将人间变成极乐世界,家家供奉,人人顶礼膜拜,这样子官也做了,佛也修炼成了,该是多么的心安理得,多么的迅捷啊,与面壁苦修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治家篇第十四凡十六条

    司马温公曰:”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

    勤俭常丰,至老不穷。

    待客不可不丰,治家不可不俭。

    有钱常备无钱日,安乐须防病患时。

    健奴无礼,娇儿无孝。

    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太公曰:”痴人畏妇,贤妇敬夫。”

    凡使奴仆,先问饥寒。

    时时防火发,夜夜防贼来。

    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成。

    《景行录》云:”观朝夕之早晏,可以识人家之兴替。”

    司马温公曰:”凡议婚姻,先须察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何如,勿苟慕其富贵。婿苟贤矣,今虽贫贱,安知异时不富贵乎?苟为不肖,今虽富盛,安知异时不贫贱乎?妇者,家之所由盛衰也。苟慕一时之富贵而娶之,彼挟其富贵,鲜有不轻其夫而傲其舅姑,养成骄妬之性,异日为患,庸有极乎?假使因妇财以致富,依妇势以取贵,苟有丈夫之志气者,能无愧乎?”

    安定胡先生(即胡瑗[993-1059]:北宋初学者、教育家。学者称安定先生。)曰:”嫁女必须胜吾家者。胜吾家者,则女之事夫,必钦必戒。娶妇必须不若吾家者。不若吾家者,则妇之事舅姑,必执妇道。”

    男大不婚,如劣马无缰;女长不嫁,如私盐犯首。

    文中子曰:”婚娶而论财,夷虏之道也。”

    司马温公曰:”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分之以职,授之以事,而责其成功。制财用之节,量入以为出,称家之有无,以给上下之衣食及吉凶之费,皆有品节,而莫不均一。裁省冗费,禁止奢华,常须稍存赢余,以备不虞。”

    顾东桥先生曰:”厚费以多营,不若省事以守俭。”

    先儒云:”待客当洁不当丰,不惟不能继,亦非所以惜福。”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主人为一家观瞻。我能勤,众何敢惰?我能公,众何敢私?我既美衣美食,众何可受饥寒?我既男婚女嫁,仆婢须令得所。一夫一妇,天下之正道。孤阴寡阳,人间之缺陷。无子不敢不娶,有子多妾何为?或娶妾久而无出者,恐负彼青春,未免闺怨,又当及时为之觅良配而成室家。免了多少孽冤,解却多少缠缚。至于精气渐衰,年华渐迈者,对青镜而自生愁叹,尚问娇柔悦汝乎?知得岁月有限,黄金买我不出,美色窥我不见也。”

    创业艰难,守者不易。前人用尽心力无非为儿孙计,后人深加体贴,不惟保全见在,益复广大门庭。不肖之子,视一切如土芥,弃之惟恐不速,甚至家无立锥,游手好闲,甘为人下而不知自耻,良可悼与!与其求人甚难,追悔不及,莫若慎之孑始,克勤克俭,早图万全之策。

    译文:

    第十四章治家篇共十六条

    司马光先生说:”凡是一切年幼者,无论事情大小,都不得自作主张独断专行,一定要向家里的长辈禀告请教。”

    勤俭就能常保丰足,到老也不至于处境窘迫。

    招待客人不能不尽量丰盛,管理家业不能不节俭。

    有钱时要时常防备没钱的日子,健康快乐时要提防生病的时候。

    健壮的奴仆不懂礼节,娇惯的孩子不会孝顺。

    教诲媳妇要在刚娶进门之时,教育孩子要在他还是婴幼的时候。

    姜太公说:”痴愚之人害怕媳妇,贤惠妇人敬重丈夫。”

    但凡使唤奴仆,必须首先问寒问暖关心其温饱。

    要时刻防患火灾的发生,夜夜提防盗贼。

    子女孝顺双亲快乐,家庭和睦万事成功。

    《景行录》说:”观察早晨晚上起歇的早晚,可以看出一家人的兴衰成败。”

    司马光先生说:”凡是商议婚姻,首先需要考虑对方女婿和媳妇的性格品行以及家教如何,不要贪慕一时富贵。女婿如果贤德,现在即使贫贱,怎能知道他日就不会富贵呢?如果是不成才之人,当下即使富贵至极,怎知他日就不会陷入贫贱呢?媳妇,是家庭之所以盛衰的原因。如果贪慕一时之富贵而娶了她,她挟持自家的富贵,很少有不轻视丈夫并对公婆傲慢的,养成骄横忌妒的禀性,他日为害哪会有尽头呢?假使是因为媳妇家的财产而致富的,倚仗媳妇的权势而取得显贵地位,如果是拥有大丈夫志向之人,心里能不感到愧疚吗?”

    胡安定先生说:”嫁女儿必须胜过我家。胜过我家,那么女儿侍奉丈夫,一定会毕恭毕敬谨慎小心。娶媳妇必须是不如我家的。不如我家,那么媳妇侍奉公婆,一定会遵守妇道。”

    男子长大了还不婚娶,如同劣马没系缰绳;女子长大了还不出嫁,犹如贩卖私盐犯法一样。

    王通说:”婚嫁而讲究钱财,这是野蛮民族的做法。”

    司马光先生说:”凡是做家长的,必须谨守礼法,来教育使唤子弟及家人,分配他们职守,安排他们事情,然后要求他们完成。制订财物开支的限度,量入为出。根据家里物产的有无,来供给全家上下的衣食以及吉凶事宜的费用,都有一定的规格限制,而没有不均衡统一的。裁省各项冗费,禁止奢侈,总须稍存赢余,以备不虞之需。”

    顾东桥先生说:”花费丰厚而多方经营,不如省事而节俭。”

    前辈儒士说:”招待客人应当讲究清洁而不应讲究丰盛,不只是不能为继,也不是依靠这样来珍惜幸福的。”

    二眉曙青朱先生说:”主人被一家人看着,我能做到勤快,大家哪敢懒惰?我能克己奉公,大家哪敢自私?我既然能好吃好穿,大家哪能忍受饥寒?我既然是男婚女嫁,奴婢也应让其各得其所。一夫一妇,是天下的正道。孤男寡女,都是人间的缺陷。没有儿子就不敢不再娶,有了儿子还娶那么多妾做什么呢?或者娶了妾很长时间又不把她休了,生怕耽误了她的青春,难免生出闺怨,又应当及时替她寻觅良配而结成家庭。这样可以免去多少冤气罪孽,解除多少束缚。到了精气神逐渐衰竭,年纪逐渐老迈,对镜自生忧愁感慨,再问娇嫩温柔的女性能使你身心愉悦吗?知道岁月有限,拿黄金来买我也不把妻妾休了,美人上门我也视若无睹。”

    创业艰难,守业不易。前代人费尽心机,无非是替子孙考虑。后辈能深入体谅这种心情,不只是能保全现在的,还能扩大门庭。不成才的子女,将一切都视如土块芥末,弃之惟恐不及,乃至于家无立锥之地,游手好闲,甘居人下都不知羞耻,实在是可悲啊!与其求人太难,追悔莫及,不如从头开始,谨慎小心,勤俭持家,早日谋划好万全的计策。

    安义篇第十五凡五条

    《颜氏家训》曰:”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者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曹大家(即班昭。嫁曹世叔,早寡。班固著《汉书》未成而卒,汉和帝令其妹班昭续成之。又为皇后及诸贵人当老师,号曰大家[”家”,读作”姑”]。著《女诫》等。)曰:”夫妇者,以义为亲,以恩为合。欲行楚挞,义欲何义?詈骂叱喧,恩欲何恩?恩义既绝,鲜不离矣。”

    庄子云:”兄弟为手足,夫妇为衣服。衣服破时更得新,手足断时难再续。”

    苏东坡云:”富不亲兮贫不疏,此是人间大丈夫。富则进兮贫则退,此是人间真小辈。”

    太公曰:”知恩报恩,风光如雅。有恩不报,非为人也。”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顺境易度,逆境难堪。饱暖之家,弗肯虑及饥寒。谁无亲族姻眷,邻里乡党,贫不能举火,孤寡无力完娶,一概置之不问,大伤天和,富贵岂能常保乎?逢岁小旱,民不聊生,减己粮而赈救,活人多矣。内不居功,外不求知,谓之阴德,莫可限量。”

    译文:

    第十五章安义篇共五条

    《颜氏家训》说:”有了人类而后才有夫妻,有了夫妻而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而后才有兄弟。一家之内的亲属,就是这三种关系罢了。自此以往,以至于九族,都以这三种亲属关系为根本。因此这三者对于伦理是最重要的,不能不忠笃诚守。”

    班昭说:”夫妻,是依靠道义来使关系亲近的,依靠恩德来结合一起的。如果要施行鞭挞惩罚,那么道义还叫什么道义?如果进行谩骂叱责,那么恩德还叫什么恩德?恩德道义全都断了,很少有不分离的。”

    庄子说:”兄弟是手足,夫妇是衣服。衣服破了可以换新的,手足断了就很难再接上。”

    苏东坡说:”富贵者不去亲近,贫贱者不去疏远,这才是世间的大丈夫。富贵者就去趋附,贫贱者就呵退他,这是人间真正的小人。”

    姜太公说:”知恩图报,风光常在。有恩不报,这不是做人之道。”

    二眉曙青朱先生说:”顺境时容易过,逆境时难过。饱暖家庭,往往不肯考虑到饥寒。谁没有亲眷姻属,邻里乡亲,穷到不能开伙,孤寡无力娶亲,一概置之不问,这就大大伤害了自然的和谐,富贵又哪能常保呢?遇到小旱年成,民不聊生,减少自己的粮食来赈灾救人,能救活的人就多了。在家里不居功自傲,对外不求人知,这就叫做积阴德,后福将无可限量。”

    遵礼篇第十六凡二十一条

    子曰:”居家有礼,故长幼序。闺门有礼,故三族和。朝廷有礼,故官爵序。田猎有礼,故戎事闲。军旅有礼,故武功成。”

    晏子曰:”上无礼,无以使下;下无礼,无以事上。”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有勇而无礼则乱,小人有勇而无礼为盗。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言不和,貌且恭。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程子曰:”无不敬。”

    曾子曰:”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孟子云:”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出门如见宾,入室如有人。

    《少仪》(《礼记》的篇名,记载贵族子弟应学的礼仪。)曰:”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若要人重我,无过我重人。

    太公曰:”客无亲疏,来者当爱。”

    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

    栾共子曰:”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

    《礼记》曰:”男女不同坐,不亲授。嫂叔不通问,父子不同席。”

    《论语》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宣康府家训》:”儿曹凡见艳色冶容年长者如姑母,年少者如儿女,年相若者如姐妹。若能如此把持,庶几不至越礼。”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耳可为,目鼻可为,舌心则无不可为。能为人所能为,不为人不为。每日应事接物,如驾顺水之舟,只须掌得舵稳。当行则行,不履邪径;当坐则坐,无偏无倚;当立则立,端凝不苟;当言则言,是非不阿;当揖则揖,当拜则拜,无事一毫矫强,何等自在!有时劳筋骨,苦心志,饿体肤,都只安心顺受,切莫怨天尤人,可上可下,能屈能伸,心性圆明,了无色相,才是顶天立地一个汉子。”

    老少长幼,天分秩序,不可悖理而伤道也。

    译文:

    第十六章遵礼篇共二十一条

    孔子说:”住家时有礼节,因此长辈晚辈都讲排行秩序。妇女有礼节,因此三亲和睦。朝廷有礼节,因此官职讲爵位秩序。狩猎有礼节,因此军事清闲。军队有礼节,因此用武就能成功。”

    晏子说:”地位高的人没有礼义,就无法驭使地位低的人;地位低的人没有礼义,就没法侍奉地位高的

    shubao2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