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1]。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2]。”
[1]衽(rèn):衣襟。[2]渎(du):水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1]。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1]僎(zhuàn):文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1],祝鮀治宗庙[2],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1]仲叔圉(yu):卫国大夫。[2]祝鮀?o):卫国大夫。
子曰:“其言之不怍[1],则为之也难。”
[1]怍(zuo):惭愧。
陈成子弒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弒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1]。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1]蘧()伯玉:卫国的大夫。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1]?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1]栖(xi):忙碌不安。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1]骥(ji):良马,喻指才华出众的人。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1]。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1]公伯寮(liáo):孔子的弟子。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击磬于卫[1]。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2],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3]”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磬(qg):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2]蒉(kui):用草编的筐子。[3]“深则厉……”出自《诗经≈8226;邶风≈8226;匏有苦叶》。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1],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2]。”
[1]薨(hong):古代诸侯去世。[2]冢(zhong):长,大。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1]。
[1]胫(jg):小腿。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第十五篇卫灵公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1]。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2],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1]陈:军队的排列。[2]俎(zu):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1],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2],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1]蛮:南方的民族。貊(o):北方的民族。[2]舆(yu):车。衡:车辕前端的横木。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1],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滛,佞人殆。”
[1]辂():古代的一种大车。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1],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1]阙(ē):存疑。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1];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馁(něi):饥饿。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1],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1]莅(li):来,到。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1],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1]蹈:踏入。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1]。”
[1]贞:坚定。谅:固执。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第十六篇季氏
季氏将伐颛臾[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2],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颛臾(zhuān,yu):今山东省费县内。[2]兕(si):雌犀牛。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1],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便(pián)辟:装模作样,内心邪恶。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1],乐宴乐,损矣。”
[1]佚(yi):同“逸”,。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愆(qiān):过失。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诚不以富,亦只以异。”[1]其斯之谓与?
[1]“诚不以富……”出自《诗经≈8226;小雅≈8226;我行其野》。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第十七篇阳货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1]。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2],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归:同“馈”,赠送。豚(瞡):小猪。[2]亟(qi):屡次。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1],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莞(wǎn):微笑的样子。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肸召[1],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2]。吾岂匏瓜也哉[3]?焉能系而不食?”
[1]佛肸(bi,xi):晋国大夫。[2]涅(niè):可做黑色染料的矾石。缁(zi):黑色。[3]匏(páo)瓜:俗称“瓢葫芦”。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1]?”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蔽:同“弊”,弊病。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1],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迩(ěr):近。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1]?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1]《周南》《召南》:《诗经》国风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色厉而内荏[1],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2]!”
[1]荏(rěn):柔弱。[2]窬(yu):爬墙和钻洞。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1],德之弃也。”
[1]“涂”同“途”。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1];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1]忿戾(li):凶恶。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1],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钻燧(sui)改火:古人钻木取火,四季用不同的木料。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1],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2]。”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3],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4]。”
[1]讪(shàn):诽谤。[2]窒(zhi):阻塞不通。[3]徼(jiāo):抄袭。[4]讦(jié):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第十八篇微子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1],三黜[2]。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士师:古代掌管刑狱的官员。[2]黜(chu):降职或罢免。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1]归:同“馈”,赠送。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1],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2]。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3]:“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长沮(ju):站在泥水中的高个子。桀(jié)溺:浸在水中的大个子。桀:同“杰”。耦(ou):二人并力耕田。[2]耰(you):古代平整土地的农具。[3]怃(wu):失意的样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1]莜(diào):古代除草的农具。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1]: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1]逸民:没有为官的贤才。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1],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1]鼗(?):拨浪鼓。
周公谓鲁公曰[1]:“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1]鲁公:周公的儿子伯禽。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1]。
[1]季騧(guā):八人的事迹不祥。
第十九篇子张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1],小德出入可也。”
[1]逾:超越。闲:界限。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1],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2],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宫:房屋,秦代以后专指帝王住所。[2]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1],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1]绥(sui):安抚。
第二十篇尧曰
尧曰:“咨[1]!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2],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3],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4];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5],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1]咨:赞叹。[2]躬:自身。[3]蔽:遮掩。[4]万方:各地。[5]赉(lài):赐予。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1]屏:同“摒”,去除。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老子哲理(八十一章)
上篇·道经
第一章玄妙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1]。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2]。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3],众妙之门。
【注】
[1]道:将“道”字一分为二:上有首,下有走,首表示人的思想,走表示物的运行,“道”是力量与规律的化身![2]徼(jiào):边界。[3]玄:深,此处作动词解,“玄之又玄”同样的用法有“损之又损”,见第四十八章。
第二章圣人无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顺其自然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万物之宗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1]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
[1]“挫其锐……同其尘。”衍文,详见第五十六章。
第五章天地至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2]!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3]。
【注】
[1]刍(chu):喂牲畜的草,以刍狗反衬天地和圣人的主宰地位。[2]橐?o):鼓风器;龠(yuè):管子。[3]中:内心、适度。
第六章天地玄根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1]。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2]。
【注】
[1]是谓:一种韵文语法,参见全书各章;牝(p):阴性、雌柔。[2]勤:尽力多做,辛劳。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适可而止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道德自然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1],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2]
【注】
[1]阖(hé):关闭。[2]“生而不有……是谓玄德。”在第五十一章重复出现。
第十一章有利无用
三十辐共一毂[1],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2],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3],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4],无之以为用。
【注】
[1]毂(gu):车轮的中心,有圆孔,可以插轴。[2]埏(yán):土坯;埴(zhi):粘土。[3]牖(you):窗户。[4]利:益处。
第十二章清静守正
五色令人目盲[1];五音令人耳聋[2];五味令人口爽[3]。驰骋畋猎[4],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5]。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
[1]五色:中国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为正色。[2]五音:中国古代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加上变徵和变宫,与现代的七个音节相合。[3]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爽:差失。[4]畋?án):打猎。[5]妨(fáng):伤害。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恍惚体验
视之不见,名曰夷[1];听之不闻,名曰希[2];搏之不得,名曰微[3]。此三者不可致诘[4],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5],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6]。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
[1]夷:平。[2]希:少,同“稀”。[3]微:小、隐。[4]诘(jié):追问。[5]皦(jiǎo):清晰。[6]恍惚:灵感。
第十五章善道之士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释[1];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2];飂兮若无止[3]。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注】
[1]涣:散开。[2]澹(dàn):安然的样子。[3]飂(liu):飘。
第十六章归根复命
致虚极,守静笃[1],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2]。复命曰常[3],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
[1]笃(du):厚实、专一。[2]命:本性。[3]常:永恒、不变。
第十七章圣德明君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1]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2],百姓皆谓:我自然。
【注】
[1]“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在第二十三章重复出现。[2]遂:成功。
第十八章大道若废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执道无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第二十章我本愚人
唯之与阿[1],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2]!众人熙熙,如享太牢[3],如春登台?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