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这就是汉朝

第17章 瓦解帝国的骗局

    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南阳方城县)。陈胜有“字”,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他不是贫下中农。在封建社会,有个“字”可是不容易的。刘邦很牛吧,早年也没有“字”,他实际叫刘季,是他老爸随便给起的,所谓“伯、仲、叔、季”,刘季等同于刘四和赵四什么的差不多,刘邦是刘季当上皇帝之后自己取的。

    陈胜有“字”代表他是有一定身份的,至少不是贫下中农,但不能代表他的家境就好。比如说刘备,堂堂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还要织席贩履为生,他也有“字”(玄德)验证身份不同于一般百姓,但穷还是穷,有“字”不能当钱花。

    史书记载,有“字”的陈胜家境贫寒苦大仇深,出门穿的衣服都是洞,这放在如今很有摇滚范很文艺,但在当时只能说明他穷得太“残忍”了。

    陈胜的物质生活很骨感,但精神生活很丰满。手里没钱话的时候他就去给人打工种地,休息的时候与工友聊天谈理想谈奋斗,是不是喷出几句豪言壮语,其中一句至今是励志类图书必不可少的名言。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怀有鸿鹄之志的陈胜在长大成人后混得不错,虽然他家里很穷,但在当地人缘还是挺好的,朋友多了口碑就不俗,加上陈胜读过几年书有点学问,所以在事业单位谋了一个差事,担任屯长。这个屯长不是一屯之长的意思,并非行政职务,而是军衔,属于秦朝军队的下级军官。虽说职位不算高,但陈胜总算端上了铁饭碗。如果他就这样一直混下去,说不定可以熬到高级军官的位置,但历史注定陈胜的人生不会那么简单滴。

    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和他的搭档吴广带着900多人去渔阳(今北京密云)戍守。当时正值雨季,队伍走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的时候遭遇大雨。那年月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赶上大雨再来个山体滑坡泥石流之类就没法赶路了。故事发展到这里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很多历史书籍尤其是我们的历史教材是这样说的:“秦律规定戍卒如果不能按时到达一律斩首,陈胜和吴广一商量,迟到是必然的,千辛万苦赶到那里就是找死,大家逃跑了被抓到也是死,不如造反吧,万一成功了大家就荣华富贵了,即便失败了也死得很壮烈,于是在陈胜和吴广的带领下,这900多名戍卒就反了。”

    这种说法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占卜等方面。据竹简内的记载,秦律的规定是如果戍边迟到三到五天的话给予批评,六到十天以上则进行罚款,具体金额根据迟到天数来定。其中明文规定了如果因为天气等不可抗拒的原因导致行军或者工程无法进行,可以停下来,政府不会追究。陈胜带领的这支队伍是因大雨无法按时赶到目的地,这在秦律中是允许的,即便惩罚也无非是训斥或者罚款,绝对不会掉脑袋。

    问题来了,既然秦律根本没有说迟到就杀头,陈胜和吴广为什么那么说呢?

    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他们也不知道秦律究竟是如何规定,二就是他们明知道怎么回事却撒了谎。

    第一种可能性有些说不通,前文说过在秦朝想当官或者当吏必须要懂法,即便你不能像赵高那样门门通,至少要把自己负责的那块的法律背熟了,否则每年的测试不过关必下岗。陈胜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他不可能每天混混噩噩的瞎混,他能从一个穷小子成为屯长,必然是懂法的,最起码工作范围内的法规是明白的,吴广大概也是如此。

    即便陈胜和吴广真的不懂这部分法律,当他们带队出发时,上一级的官员也会给他们普及一下法规,因为如果陈胜和吴广没有把工作弄好,上级领导也会受到牵连。

    总而言之,陈胜和吴广应该是知道秦律对于戍守迟到是怎么规定的。也就是说他们向戍卒们说了谎。他们为何要这样做呢?

    根本原因还是陈胜的那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胜有远大的理想并且愿意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这样的人必定会关注时局。当时秦帝国已经如同一栋危楼,只要狠狠的冲击几下就很可能将其摧毁。陈胜要等待的就是一个机会,当一支近千人的队伍交给他时,他知道机会终于来了。陈胜要鼓动大家跟随他造反,但这件事风险太大了,必须要有一个充足的理由。如果陈胜实话实说,告诉大家我们秦朝有规定哈,像这种因为下大雨迟到的没事,不会追究责任,我就是想造反,大家跟着我干吧,估计那900多人会认为陈胜是神经病。陈胜编个瞎话,说迟到就要砍头,你们去了也是死,不如和我一起造反吧,就算死了也很有个性,要是成功了那就赚大发了,你们都是开国元勋。这样说才更有吸引力,至少让人觉得造反更有前途。

    陈胜和吴广商量好打算起义,但他们没有马上采取行动,而是进城溜达了一圈。他们干什么去了?找算命的。要说这秦始皇坑术士也是有道理的,这帮人就是惟恐天下不乱。给陈胜和吴广算命的这位先生为了钱是什么反革命宣言都敢说,他告诉陈胜和吴广造反是可以的,前途是光明的,你们必然会成功的,令陈胜和吴广信心大增。

    接下来发生了两件很诡异的事情,首先是戍边队伍的厨子做鱼的时候发现鱼肚子里有一块绸帕上面写着“陈胜王”,厨子差点没被吓背过气去,此事成为整个队伍的谈资。随后在晚上更令人心惊胆战的事儿出现了,荒野中的神祀内响起了狐狸的嚎叫,大家听着听着突然转成了汉语:“大楚兴,陈胜王”,神叨叨的气氛弄得900多人都不敢出帐篷。

    接连发生两件怪事令大家在第二天早上都以惊恐的眼光看着陈胜,而陈先生昂着头十分淡定。想必大家也猜得到,鱼肚子藏字以及半夜狐狸叫都是陈胜和吴广搞的,他们买来鱼将绸帕塞进鱼腹,深更半夜跑到神祀学狐狸叫宣传造反学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戍卒们相信陈胜是上天派来带领他们造反的,是命中注定的领袖,跟着陈胜打天下准没错。这种事纯属封建迷信活动,但却实实在在的能够蛊惑人心。历朝历代有造反理想的人都会来这么一招,比如刘邦同志就是这样,他从自己出生时的场景开始瞎编,说神龙下凡附在他妈妈身上这才有了他,他每次喝醉了酒就会有龙影出现。刘邦的身边的人也跟着起哄,刘邦曾有一段时间在山中避难,他的老婆吕雉总能找到他,刘邦问其原因,吕雉说刘邦所在的地方上空常有一团云气,所以特别好找(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

    总而言之吧,陈胜和吴广这么一弄,让大家都对陈胜另眼相看。接下来就比较血腥了,陈胜和吴广要杀掉两个人,这两位倒霉蛋是这支队伍的最高领导将尉。将尉的级别比屯长高,主要是县政府的官员来充当,换言之就是文职人员在军队挂职锻炼。将尉是清楚秦律的,他们不但绝对不会和陈胜一起造反,而且一旦知道陈胜他们有起义的念头,必然会当着众人的面戳穿陈胜编造的迟到就杀头的谎言,到时候事情就不好办了。所以陈胜和吴广决定先下手为强,他们故意没事找事当着将尉的面商议逃跑,结果就吵了起来,之后就动了手。将尉不想杀人,所以就是拳打脚踢,陈胜和吴广则是抱着砍不死你不停手的理念死磕。文官原本就打不过武将,再加上两个将尉根本没有拼命的精神准备,结果三两下之后就被杀了。

    陈胜和吴广解决了将尉之后召集大家开会,陈胜发表了重要的演讲,阐述了造反是不得已的,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是必将成功的,你现在不跟着咱哥俩干,以后就没这机会了。说着说着,陈胜抛出了一句震古烁今的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饱含着理想、信念和追求的豪言完全把场面给镇住了,陈胜能想出这么给力的话真不容易。900多人均被陈胜的热烈演说所感染,大家群情激昂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中来,秦末大起义就这样拉开了序幕。</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