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的这支起义军战斗力究竟怎么样?我们先看看领军人物的实力,陈胜和吴广是秦军队中的下级军官,史料中没有关于他们在造反之前曾率兵参加大型战斗的记载,也没有提过他们饱读兵书,也就是说这两位带兵就是摸着石头过河,那种感觉很像《西征梦》的那段对话。
飞机驾驶员(问郭德纲):你去过美国吗?
郭德纲:我没去过,你去过吗?
驾驶员:我也没去过。
郭德纲:那咱别胡来了,赶紧拉闸问问道吧!
说完领导的水平,再看看士兵的水准如何。陈胜起义军大概有八九百人,由于是去戍边的,因此应该接受过基础的战斗训练,但没有实战经验,喊打喊杀都是纸上谈兵而已,遇到身经百战的正规军就是鸡蛋碰石头。
战斗装备方面又如何呢?如果根据史书的记载来看,基本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也就是起义军的武器是木头棍子,甚至还有人说一些士兵拿的是锄头和耙子。真的那么惨吗?秦朝对于战斗物资尤其是兵器的管理相当严格,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担心有人造反,他收缴了天下的兵器回炉冶炼,铸成了12个铜人,据传一个铜人重约六万斤。这12个铜人如今已经不见踪影,一点遗迹都找不到了,有人说被项羽烧毁了,也有人说被放进了秦始皇陵。总而言之,秦始皇限制兵器在民间的使用,也就是说一般的老百姓想弄到刀枪剑戟之类的并不容易,但陈胜的这支队伍是被派去守边关的,即便不能人人都配备武器,至少也要装备一部分人,起义军应该不至于是“木头帮”,多少还是有点金属兵器的。至于锄头和耙子,那更是无厘头了,队伍是承担军事任务的,又不是去垦荒的,带着农具干什么?
战马和战车在冷兵器时代相当于现代战争中的飞机和坦克,起义军在战马方面也就是三四匹,多了估计也没有,战车方面应该是零,这种高配置武器只有正规军才能配备,一般是不会给小规模的队伍的。
总而言之,这支起义军的情况就是领导军事才能很一般,士兵作战能力很一般,器械装备很一般,也就是说整体战斗力很一般。这种杂牌军打个乡村县城什么的也就是勉强够用,要攻击比较大的城市差不多就是自寻死路了,但历史往往就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向前发展。
起义军正式造反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先是攻占了大泽乡,随后打下了蕲县,接下来连克五县,再接下来更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起义军将陈收归到了势力版图中。
之所以说不可思议,因为陈不是一般的地方。陈就是今河南淮阳,春秋时期是陈国的都城,战国时期曾作为楚国的国都。秦统一天下后将陈作为郡治,也就是省会城市。陈地处南北交通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换言之这座城市无论在政治意义还是军事意义上来讲都是相当重要的,因此秦政府派重兵把守。我们都知道秦军的杀伤力,那是可以荡平六国血洗匈奴的武装力量,起义军想要硬碰硬攻占陈看上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起义军还真完成了,而且还是很轻松的完成了。
陈胜吴广莫非有什么妙计?没有,他们在军事智谋方面真的很平常。
起义军吃了什么药或者捡到秘籍都变成武术高手了?也没有,这种狗血的情节只有武侠小说中才有。
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很简单:守城的根本没抵抗当得到起义军杀过来的消息后,郡守和县令展示出了领导的水平,以最快的速度逃跑了。陈的领导班子只剩下郡丞(副郡守),这位同志很敬业的坚守城池,却不明不白的被不知道从哪里射出的“黑”箭给射死了。士兵们一看领导跑的跑死的死也就放弃抵抗了,起义军兵不血刃浩浩荡荡的开进了陈。
拿下陈之后,陈胜召集当地的官员和豪杰开会。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所谓豪杰不是武林大侠,而是有钱有势的豪门望族,这些人虽然没有官职,但影响力相当大,陈胜想要稳固自己在陈的统治没有豪杰们的支持是万万不行的。
这次的会议开了很长时间,实际上主要的话题就两个,第一件事是拍马屁,官员和豪杰们慷慨报部门之前得到政治经济以及军事要闻,所谓狗仔遍天下谁都挡不住。
信陵君有一次和魏王下棋,魏国情报调查局通报赵王率兵在边境线上舞枪弄棒的,看那架势就要打过来了。魏王大惊失色,信陵君却十分淡定:“只是赵王打猎而已,不必担心,我们再下两盘。”
魏王不愿在信陵君面前丢人只好提心吊胆的继续下棋,但心思根本不在棋上,一顿乱走令信陵君都不好意思赢。过了一会,情报部门再次汇报,赵王是打猎不是带兵侵犯边境。魏王以万般不解的眼神望着信陵君:“公子是咋知道的?”信陵君依旧淡定:“我有个门客能够打探到赵王的情报,那边的一举一动我都会提前知道,我早就得知赵王要在今天打猎了。”
信陵君最牛的还不是情报网,而是他窃符救赵两破暴秦,这在当时是很轰动的事情,详细的情节在这里就不多讲了,毕竟不是《信陵君传》,啰嗦太多就跑题了。总而言之吧,信陵君是反秦先锋人物。
秦帝国建立后,六国的遗老遗少们一直惦记着复国,秦始皇凭借威望还能够弹压住,到了胡亥时期就根本管不了了。加上秦朝统治者自作孽赋税徭役过重肉刑泛滥导致名不聊生,老百姓巴不得秦帝国赶快灭亡,最好能恢复到分封制时代。这股反秦的力量需要一位精神领袖,曾打爆秦军的信陵君荣誉当选,他的事迹被广泛传扬越传越邪乎,等到胡亥时期基本成为了神话级人物,是反秦联盟的偶像。信陵君的门客也因此获得了重视,反秦的人十分敬仰他们,秦政府则想方设法抓捕他们,于是张耳与陈馀就成为了通缉犯,但也成为了陈胜的座上宾。
张耳与陈馀认为陈胜不要着急称王,应该抓紧时间打基础,培养自己的精兵强将,扶植六国君主的后代为王,自己则掌握兵权,这样就可以顺应老百姓的推翻暴秦恢复分封的意愿一呼百应战无不胜了。等到天下一统的时候,你兵权在握威望极高,大家自然会拥戴你了,称王还是称帝还不是随你便。你如果现在急于称王,会让天下百姓觉得你不是来解救他们的,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你夺取天下后和秦始皇没有什么区别,你就得不到支持了。现在起义军涌现出不少,秦军有些顾此失彼,你要是称王的话必成众矢之的,到时候秦军会集中力量打你,你根本撑不住。
与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人相比,张耳与陈馀是少数派,但真理往往就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张耳与陈馀为陈胜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革命大道,1500多年后一位谋士向一位起义军领袖也提出了类似的战略思想,这位领袖采纳了建议最终成就帝业,那位谋士叫做朱升,而那位起义军领袖叫做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称为九字国策。
张耳与陈馀的话仍陈胜陷入矛盾中,他不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际上陈胜在大泽乡起义时喊出的口号是“大楚兴,陈胜王”,所谓“大楚兴”就有为楚国复国的意思,是符合当时的潮流的,但在一连串意想不到的胜利之后,陈胜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在他看来缓称王固然有道理,但也有风险,我扶植一位六国君主的后代,别人也可以这样做呀,谁能保证只有我的军队可以一呼百应呢,万一是别人先打到了咸阳灭了秦朝,我怎么办?还是应该先下手为强,趁着现在人气正旺的时候赶快称王号令天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被私欲笼罩的陈胜最终还是选择了无视张耳与陈馀的建议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自称为陈王。这是陈胜人生中的巅峰期,但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踏上一条不归路,他犯下的急于称王的错误最终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背离了民意的陈胜注定失败,暂时的辉煌只是等待将其毁灭的对手的到来,这个人物即将出场,他的出现将让攻无不克的陈胜起义军灰飞烟灭。</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