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这就是汉朝

第19章 周文的奇迹

    陈胜在称王后整顿兵马,起义军这一路打过来收编了不少地方武装,人马已达数万人。陈胜派出三支队伍开始新一轮征讨,第一路由吴广领军沿着豫西走廊向咸阳进发,第二路则由周文任统帅杀奔函谷关直扑咸阳,第三路的领导是武臣,他的任务时领军攻打赵地。

    三路兵马派出后,陈胜很快得到了消息,消息来自武臣军队,一个很好的消息和一个很坏的消息。好消息是武臣的军队势如破竹连战连捷攻下40城,沿途百姓也是积极响应,队伍不断壮大由几千人变成了几万人。在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之后,随即而来的就是让陈胜差一点撞墙的坏消息,武臣看到形势不错决定单干,他在两位谋士的鼓励下称王了。这两位破坏团结的谋士大家也不陌生,就是之前劝陈胜不要急于称王的张耳与陈馀。这事听起来有点令人匪夷所思,张耳与陈馀不让陈胜当王,却积极怂恿武臣这样做,难道他们和武臣有仇。

    张耳与陈馀是聪明人,他们看出来和陈胜混没什么前途,所以找个机会就跑到了武臣的军队当参谋。在大泽乡起义之后,各地反秦实力如雨后春笋般暴涨,起义军那是此起彼伏,但称王的首推陈胜,他已经成为秦政府悬赏捉拿的头号反贼,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其他起义军的领袖称王不称王就纯凭政治觉悟了,所谓枪打出头鸟,黑锅已经由陈胜来背了,大家就都解放了,封王还是称帝随便你,反正举国上下都在关注陈胜。这一点可以参考三国时期的曹,曹具备篡汉称帝的实力和资历,但他至死也没有这样做。当孙权写信劝曹当皇帝的时候,曹的答复是“这小子是打算将老夫放在炉子上烤呀”。曹说的是大实话,他知道刘备和孙权都想称帝,但都不想在政治上担代汉自立的风险,所以就积极鼓动曹先踏出一步,曹偏偏就不上这个当。当然,他的儿子曹丕后来还是篡了汉,但那是后话了,毕竟不是曹本人干的。

    总而言之吧,武臣称王脱离陈胜的领导了,陈胜派出的这支军队等于制造了一个争天下的对手,要多郁闷有多郁闷。在武臣自立门户之后,吴广的军队也传来了消息,这位起义军二把手还是比较忠心的,他没有背叛陈胜。当然,他也没资本和陈胜翻脸,因为他的军队被挡在路上了。吴广的人马西进起初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打到荥阳死活就是过不去了。当地守军很好的安抚了百姓,然后森严壁垒坚守不出,吴广的“军事才能”终于得以充分体现,面对厚厚的城墙一点辙都没有。部将劝他绕道过去算了,但吴广坚决不走就要和荥阳的城墙较劲,这一拖就是好几个月,守城的军队和起义军两两相望。

    武臣自立为王,吴广在荥阳锻炼攻城能力,真正让陈胜欣慰的只有周文,更准确的说周文在西进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奇迹。

    周文在陈胜的队伍中是个很特别的人,他曾在春申君(战国四少之一)和项燕(楚国名将)手下办事,参与过一些重大政治和军事活动,但他本人却没有处理过什么比较紧要的政务,也从未带兵打仗,因为他的工作很特别,史称“视日”,翻译成现在汉语就是观天象,再通俗点说就是算卦的。你千万别小看这个差事,在当时无论政治还是军事事务都讲究天时地利,算卦的这种特殊人才不可或缺,所以周文一直混得不错。

    鉴于周文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所以陈胜分给他一路兵马,但陈胜也知道周文根本没打过仗,所以不敢给他太多兵,怕全被他往死路上带,只给了他三千人。周文的任务是策应吴广的大军,如果有机会的话也可以向咸阳闯一闯。从陈胜只给周文三千兵马的来看,估计他是拿周文这队人马当炮灰用的,但大大出乎陈胜意料的是,周文愣是让这三千人成为了核武器,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无坚不摧,高歌猛进攻破函谷关兵抵骊山附近的戏(今陕西临潼境内),距离咸阳仅有几十公里了。那时候就是没有高速路和汽车,要是有了的话,咸阳就完蛋了。

    这是奇了怪了,难道周文确实有经天纬地的军事才能,他怎么能够让这三千人无敌不破的呢?答案其实一直都在,陈胜大泽乡起义后连战连胜的时候它就出现了,武臣连下40城的时候也是它从中帮忙,周文西行势如破竹同样是它的功劳,它就是“民意”。

    秦帝国统治者的一系列不得民心的暴政已经让天下百姓忍无可忍了,陈胜领导的起义掀起了全国规模的反秦浪潮,那些被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压得喘不过起来的贫苦大众日盼夜盼陈胜的队伍来拯救。虽然陈胜称王失去了一部分民心,但当时很多百姓还是没有考虑那么多的,先把秦帝国整垮了再说,当看到起义军到来时积极配合,里应外合令很多城池是不攻自破。

    顺应民意是周文的军队一路通关的根本原因,周文也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一些工作。他的军事指挥才能确实一般,但他除了算卦之外还有一个强项,那就是搞宣传。这一路打过来,周文不断写传单发海报向老百姓宣扬起义军是多么的仁义,是多么渴望将大家带出水深火热。周文对舆论的利用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他的队伍不断壮大,打到骊山的时候已经有数10万人,千辆战车了,那真是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呀。

    消息传到咸阳,胡亥真的急了。他实际上早就知道陈胜在大泽乡起义的事情,但他没当回事,群臣说起义军都是胡扯的,只不过是地方毛贼而已,靠城管和执法大队就能搞定,无需正规军出马,陛下不必为这种小事心。

    秦帝国大臣对于起义军的蔑视除了迎合胡亥的心理外,还来自对秦军的强大以及秦帝国的兵器制度的信心,这两点我们在前文中提过,秦军的精锐是虎狼之师,连匈奴都能给灭了,打起义军那还不是如同巴西队踢中国队一样吗,留点面子也能宰你一个8-0。秦帝国对兵器管理相当严酷,一般人搞不到兵器,所以大臣们认为所谓起义军无非是一伙拿着木棍或者农具的队伍而已,地方武装足够对付他们了。

    正是这种盲目的自信让秦帝国未能在第一时间组织兵马对陈胜的起义军进行围剿,导致起义军的规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至兵临城下叫嚷着改朝换代。</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