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说到皇位继承一事,赵佶贵为皇族,当然也有争夺皇位的机会,要说赵佶这个王爷对那个皇位没有任何的想法,那么不但天下的臣民也不会相信,就连他自己不能说服自己。
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上,皇位的争夺向来惨烈,古往今来,不知多少的王子和皇族中人为了这个位置而手足相残,不知多少声名显赫的权贵和屡立战功的将军们为了得到这个位置,即便身败名裂,再赔上自己整个家族的宝贵生命也在所不惜。
只要登上这个位置,坐上那个椅子,这个千万人之上的位置,就可以拥有一切,天下就尽在手中,千千万万的人就是你一个人的臣民,对其中的任何一人都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此外,还有看不完的世间艺术珍品,尝尽世间的美食,当然,还有后宫里的六宫粉黛,每天能享尽艳福,自己想要哪个漂亮的女人就可以随时临幸那个漂亮的女人,快乐似神仙,不用再去妓院里消受美人恩。
当中的任何一项,都会令任何一个凡人称心如意,不能有再好的了。
对,绝对的权力,无限制的权力,无监督的施政,一言九鼎,哪个人看不顺眼就让那个人身败名裂,想要哪个人富贵就让那个人一飞冲天,可以说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种感觉,绝对要比做二十一世纪的美国总统不知好了多少倍。不像美国总统克林顿那样,虽说长得高大英俊潇洒,才能优秀再加上业绩不凡,但只是在白宫里惹上了一个主动贴上来的莱温斯基,就差点让其身败名裂。
在赵佶的眼里,自己想要登上这个九五至尊的位置,可能性不大,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虽说没有什么能令别人失望之事,但也没有什么能让别人高兴之事,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完全是平平凡凡的一个太平王爷。
虽说当朝皇帝宋哲宗最近因其皇子早夭问题而闷闷不乐,食欲不振,身体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胜在其年纪尚轻,但还算头脑敏捷,政事也不落下。虽说只是亲政几年,但已经颇有政绩,大宋国泰民安,而且,军事方面也不赖,通过连续用兵,和西夏打了一个平手,虽说不算太过惊天动地,但联想起以前的皇帝和西夏打仗总是胜少败多,因此也算得上是可圈可点了。
但生死之数,决定由天,命运不是由人力所能操控的。完全不像穿越者天良那样,早已洞悉未来,在将来哪位王爷可以当得上宋朝皇帝,他完全知道,因此完全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赵佶是想过万一自己的皇兄宋哲宗归天以后,自己是否有可能会登上那个位置,但同时,他又想到即使自己的皇兄真的是归了天,自己的上位,也很悬。对于将来的皇位来说,有两个最大的敌手,自己的皇弟,也就简王赵似是其中之一,他是赵佶他老子宋神宗的第十三个儿子,按理他应该排在自己的后面,但其有利之处是他与当朝的皇帝宋哲宗是同母同父的亲兄弟,他们在宫里有一个共同的母亲朱太妃。
正所谓“杀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由于他们有同一个母亲,血缘太过接近,因此赵似与宋哲宗的关系最密切,经常帮着自己的同母的亲生兄弟处理政事,因此有着相当多的政治经验,深得宋哲宗的信任,再加上其人于重大事情的处理上不偏不倚,素有贤名,对朝中百官也甚为优待。因此,在朝中的众臣皆认为,若宋哲宗不幸驾崩,他这个同母的兄弟一定会是继任皇帝的最佳人选。
还有另一个人是申王赵佖,若说按皇族的排序,他是最近的一个皇子,他是赵佶老爸宋神宗的第九位皇子,而赵佶则是第十一位皇子,他亦相当不错,和赵佶一样琴棋诗画样样皆通,在外也素有贤名,更难得的是他很崇拜包拯,做事不谓强权,鼓励限制官员的贪腐行为,并举行减税政策,以疏解民困。
因此,赵佶的这位哥哥虽说在朝庭上声望不显,但其在一般民众中声望极高。若是放在二十一世纪的民主选举,毫无疑问他会获得皇位。但是放在古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能不能获得皇位,起决定性的绝对不是民心,而是上任皇上临死前的遗愿,或者是太后的决断。
而且,古代和现代,胜和败的后果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胜则皇袍加身,败则永不超生。永远不像美国选总统那样,胜则自然高兴,功成名就,享受选民的欢呼;败亦毫不在乎,拍拍手掌,祝贺一下对方,之后继续稳妥地当他的大官,或者筹备下一次的大选,再接再厉,再争上一次。
要争取那九五至尊的皇位,一次失败了,就基本上没有可有能东山再起的机会。因为皇位争夺战的胜方很有可能会将败方关起来,永不再用,甚至可能从肉体上消灭这个曾经威胁过自己皇位的人,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亲兄弟。例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归天后,雍正和他另外十多个兄弟争得不亦乐乎,当雍正最终皇位得手后,将他的兄弟们全都圈禁起来直到死,甚至还将夺嫡的劲敌,自己的亲兄弟八皇子和九皇子起名为“猪”和“狗”,最后更将他们害死。
可想而知,古时候那些皇子对皇位都可以说是相当执着,对待自己的手足兄弟尚如此残忍,不留情面,更何况是对待其他的人。
而对于端王爷赵佶的自己呢?他自己深知他自己的风流韵事,可以说是整个开封只要是有心人都能打听得到,经常会从街坊里面传出其又光临了哪个妓院头牌的消息,虽说大部分都是街头巷尾传出来的,但也绝对不是空穴来风,有很多是有根据的,甚至还经常从坊间传出了哪一个院的头牌有了端王的种,也就是有了赵家皇族的后代之类的新闻,所有证据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都指向了端王赵佶一个人。
更令人难堪的是在此之后,还传出了有好几个女人带着婴儿,走到端王所居住府邸的大门口哭哭啼啼之类的,示意端王不要不理他自己的儿子。
再到后来,甚至是连说书家也忍不住了,凭空做出了一些戏剧,而主角几乎全部是端王爷,主要讲述端王赵佶在京城的风流韵事,但令赵佶最不爽的是,这些有关自己的戏剧还颇为流行,不久,这些风流韵事就传到了朝堂之上,听说就连宋哲宗和太后都知道了。
赵佶知道,古代谁当皇帝虽说都是由离世前的皇上指定的,但一般都不会在自己年轻且仍在位的时候指定太子,怕会引起宫廷纷乱,更何况当今的宋哲宗无子,身体又不见得太好,说得不好听的话他可能随时会在未有指定谁是接班人的情况下一命呜呼。
赵佶想过这样的事情,就是如果自己的皇兄真的发生了这样那样情况,那么皇帝的位置就空了出来,既然皇位虚空,那么由谁来决定太子之位呢,当然是由皇太后,现在资历最高的两个女人分别是宋哲宗的亲生母亲朱太妃和嫡母和他父亲宋神宗的皇后向太后。虽然说朱太妃是当今皇上的亲生母亲,但其地位却比不过向太后的,再加上其个性一向都很软弱,不想涉及政治上的事。因此在很多的事情上都比不过向太后的话语声音大。
至于赵佶的母亲陈贵妃呢?和朱太妃一个模样,也不想牵涉入政治旋涡里面的争斗,陈贵妃生性淡薄名利,早在皇宫为妃时就不喜欢和别的妃子争宠。而且,她对自己的儿子了解太深,知道他不是当一个皇帝的料。因此,这位妇人对于自己的儿子赵佶能否继位大统,她的兴趣不大。只因这位母亲见惯了皇室兄弟为争夺皇位而引起的手足相残,她甚至认为,只要自己的儿子能够当上一个太平王爷,自己就心满意足了。
就连赵佶自己也感到有些心灰意冷,他自认自己除了对诗词和艺术方面有些修养外,对于治政之类的事兴趣缺缺,觉得这些枯燥无味,所以没有太大的兴趣学习处理政事。因此对于政治,赵佶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
因此,赵佶自认皇位和自己无缘,不是输给他的皇兄申王赵佖,就是其皇弟简王赵似。
若说中国历史上艺术成就最出色的皇帝,那么赵佶当仁不让为个中翘楚,和那个著名的灭国南唐李后主有得一拼,史学家说宋徽宗琴棋书画,踢球比赛,品竹调丝,吹弹歌舞无一不晓,无一不会,更无一不爱,是个多才多艺的皇帝。
但是中国的历史已经充分地说明了:多才多艺,会吟诗作赋的人,绝对不适合做皇帝,南唐的李后主如此,这个日后的宋徽宗也是如此,想当年,宋大祖灭南唐,多才多艺的南唐李后主投降后依然难逃劫数,被宋朝皇帝用牵机药害死,后世宋朝又出了一个和李后主一样的皇帝,世人都说这是宋朝这样对李后主的报应。
当然,宋徽宗的死要比李后主的死要惨多了,宋徽宗死后的尸体据说还被金人做成油来燃烧,而李后主毕竟还可以风光大葬。
日后,有人用宋仁宗和宋徽宗作比较,宋仁宗时期是大宋最鼎盛,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治武功,是终宋一朝最好的时期,国无外患,内修文德,百姓安居乐业,大清官包拯也是那个时代的官员,他办案时,不畏强权,敢于顶撞权贵,让大宋官员人人都忠于职守,贪墨较少。因此说宋仁宗皇帝却绝对是别的不会,但很会做皇帝。
至于宋徽宗赵佶呢?绝对是别的都会,但是就不会做皇帝,重用贪墨和腐败的官员,把整个大宋搞得一团乱,经济崩坏,更导致了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最后还让金兵南下,灭亡了北宋王朝。
话说当赵佶和天良他们两人早在交谈时,他们两人没有注意到的是在兰桂舫的上方,有一对眼睛从头到尾地监视着这一切。</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