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宋好郎君

第十四章 猜灯谜

    两个女娘很是效率,大约半个时辰就寻来了十七八个会纸活的人。()赵良就命人将屋子里其他东西圈都搬走,留下个偌大的空间,作为加工花灯的场地。赵良又亲自外出,在大街上寻了两个懂绘画的人,高金利诱让他们来帮忙点缀一二,其实在这宋朝,最不缺的就是文人墨客,有些多才多艺的读书人,如果没有机遇的话,可能一辈子都没什么出息。

    当王高订购的红纸和竹子送来后,赵良也不多说什么,各自分工,以最快的速度加工出花灯即可。

    有钱好办事,这在哪个时代都行得通,在赵良的银钱熏陶,和各种奖励措施下,这些工人倒也一个个做的飞快。林婉儿至此终于明白了赵良的意图,非要留下来帮忙,却被赵良连哄带骗的哄回去了。

    因为赵良在这段时间要写很多灯谜,如果林婉儿在他面前忙的香汗淋漓,自己指不定会写出什么来呢。反正人手足够,就不劳驾她了。

    赵良当然知道宋朝工艺发达,自己就算做出再好看的灯也不大可能卖的出去,所以只能在其他方面下功夫了,至于其他方面,自然就是猜灯谜了。中国猜灯谜的历史发展久远,但真正普及却是在南宋,自己在的这个北宋,还没那么多花样,至多也就是几个自诩文采突出的聚到一起,临时做灯谜来猜。

    整个下午,整个胭脂坊里都忙得乌烟瘴气,期间自然有很多昨天来过的窑姐儿来买胭脂,赵良只能一一打发回去,并给她们留下悬念:赏灯时再会……

    一直忙碌到掌灯十分,这第一天的赶工才算结束,赵良看着屋子里悬挂的二十多个花灯,满意的点了点头,其实二楼还挂着一百多个……这一百多盏灯,可把那两个画师累得够呛,想想吧,一百多幅画,一个下午画完,并且画出来的东西不能相同,还必须是那些年轻女娘喜欢的才行,他俩人又不是唐寅,能画出一百多幅已经实属不易了。

    当然了,最累的自然莫过于赵良,一百多个灯谜亦是叫他心力交瘁,但他毕竟是老板,也就不能抱怨了。幸亏自己以前每逢元宵节都会玩儿灯谜,不然的话他此时也不敢这么做。

    当天晚上,赵良直接在胭脂饭里的偏房里安身,毕竟回杜三娘那里也是睡地板,他还没那么好的习惯。第二天,由于有事情要做,赵良难得的早早的爬了起来,这时大街上忙碌的工人早已不见了踪影,各个店铺门前的花灯全都点燃,早早的就将这个城市渲染出了节日的气氛。()

    赵良没时间吐槽,因为随着工人们的陆续到来,第二天的赶工也就迫在眉睫了,他的原定计划是做出三百盏灯,自己现在还不能掉以轻心,就算绞尽脑汁,也必须想出与数量相符的灯谜。

    “花开问君采,花落又谁家。”

    是夜,赵良站在自家门前,口中喃喃念道。此时大街上早已灯火通明,而自家身后悬挂的灯笼,却还是熄灭着的,因为他要将那神秘气息维持到最后一个。

    大街上早已出现了数不清的人群,但为数最多的,自然是各大青楼中的窑姐儿,她们成群,或行走,或坐轿,趁着这难得的闲暇,纷纷外出。“姑爷,您太累了。”站在赵良身后的王高低声呼唤了一声,白天里,这姑爷汗如雨下的写灯谜的场景,可是历历在目的:“现在是否可以点灯了?”

    赵良回头看看,只见身后自家店里的三个女娘,人手端着一盏红烛,都在静心等待着花灯燃起的那一刻。

    “大家两日来辛苦,是回报的时候了,掌灯!”赵良大手一挥,铿锵有力的说。

    三个女娘应命,纷纷转头去点自己负责的花灯。这花灯赵良做了个小机关,只要点燃最下面的一盏,便有引信连接,只消片刻,所有挂在屋外的红灯便会同时亮起。

    一时间,三排花灯自下至上纷纷燃起,一楼的店面,二楼的偏房,三楼的寝室,还有楼顶,多多少少大约一百盏灯同时亮起,而在屋顶的花灯赵良还用竹竿做了个螺旋桨,上面的花灯在微风的吹动下第次旋转,很是炫目,一束束彩旗从每盏灯之间串联,做着完美的修饰与点缀。

    一时间,整个马前街光亮仿佛集中到了这里,在那霞红的光晕下,无论是男人看女人,还是女人看男人,都会出现非一般的诱惑力。赵良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在这种有如以前ktv里的聚光灯差不多的环境下,即使让王高去勾引那些窑姐儿,估计也十拿九稳……

    “姐妹们,快看,那里的花灯好是炫目,大家不若去看看?”一群准备去御前街看灯的窑姐儿停下脚步,看着赵良的杰作忍不住感慨。距离远些,甚至仿佛看到了一条彩色的飞龙在舞动。

    “是呀,这般好玩的事物,应拿去御前街才是,且不知道做这灯的主人究竟是谁家人。”

    “有什么好猜的,大家过去看看便是。”

    “是极,是极。”

    不多时,赵良的胭脂坊钱便围满了各色窑姐儿,甚至比前天卖胭脂时都多。毕竟是一年一度的赏灯节,整个汴梁,此时已到了全民同乐的时候。赵良更是一扫之前的颓废气息,再次意气风发的站在店前,抱拳笑道:“承蒙众位姐姐赏脸,小可聊表寸心,摆花灯于马前街前,实乃小生之幸,得以和众位姐姐共度良宵……”

    越说越觉得不是回事儿,急忙拉了拉距离自己最近的一盏灯:“此盏花灯之上所绘为一对雨燕,小生不才,在这之上题灯谜一首,不知哪位姐姐能够寻来答案?”

    “呵!原来是赵郎君,奴家们正是寂寞,赵郎君莫不是天上送给奴家的福星?”一个窑姐儿跃跃欲试的说。

    “也罢,今日不去御前街了,就看赵郎君能弄些什么花样。”有人附和。

    赵良腼腆的笑笑,要的就是不让你们走。瞬即又严肃起来:“姐姐勿要将小可比作福星,真真能折煞死人,要猜小可这灯谜,却是有条件的,哪位姐姐答对了,与之对应的花灯便送与姐姐,若答不对嘛,那就要姐姐破费,买下这盏花灯,姐姐们觉得可行?”

    “赵郎君休要多言,奴家们自舍得那些银钱,只怕郎君舍不得自己的花灯罢了,出谜便是。”有个明显急性子的窑姐儿催促道。

    “好,此图所绘是两只雨燕,我在之上出的题目却与雨燕无关。”赵良不知从哪里寻来一个纸扇,一只手扶着花灯,另一只手确实将纸扇打在了灯谜上:“谜题便是,鸳鸯双双戏水中,蝶儿对对恋花丛,我有柔情千万种,今生能与谁共融;红豆本是相思种,前世种在我心中,等待有缘能相逢,共赏春夏与秋冬……”

    “这个灯谜的谜底为八个字,不知哪位姐姐能愿意试试?”

    听完这个谜题,那个催促赵良的窑姐儿顿时变了哑巴,这道题难度实在太高了,倒是这谜题充满诗情画意,想了想道:“赵郎君出个灯谜居然都这般似水柔情,我等还没去猜,就为郎君的谜语乱了方寸,这倒叫奴家们如何是好?”

    “是呀赵郎,只是不知答对了灯谜,真的能如谜题所言一般,今生得与赵郎与共?”

    “姐姐莫要才此玩笑,灯谜归灯谜,切莫混淆啊。”赵良也是被那窑姐裸的话吓得不轻,倘若杜三娘知道了那还得了?所以急忙解释了一句。

    看赵良一脸为难的样子,顿时一个善解人意的窑姐儿挺身而出:“这个灯谜奴家很是好奇,赵郎只管给答案便是,这盏灯,奴家买了。”

    “还是姐姐直白,这盏灯小生用心良苦,却要三百文铜钱才卖,姐姐要继续?”赵良昧着良心说,这盏灯其实前前后后连本带利也不过几十文的成本,他张口就要三百文,倒也做足了个奸商的身份。

    “无妨,郎君只管取灯便是。”

    这时后面的窑姐儿就有站不住的了,顿时就有一个上前两步:“仅凭赵郎的这八句诗就不止三百文,奴家愿出一千二百文的一足贯,郎君可愿将灯卖与奴家?”

    “你这女娘好不知廉耻,莫不是迎春坊的粉头?”先前那窑姐儿明显不乐意了,不过有男人在场,出于矜持,也没说什么更难听的话。

    “赵郎乃是生意人,自然是价高者得了,更何况奴家确实心喜赵郎这副灯谜,又有何不可?”那迎春坊粉头义正词严的说,说着便从荷包里掏出一两的碎银递给赵良:“郎君取灯便是,但若赵郎后面的灯谜都有这般的诗意,奴家全都买了。”

    赵良忍不住感慨,这财大气粗,果然在哪个朝代都好使啊……

    “好了,接下来的灯谜尽不会这般难猜,希望姐姐们踊跃参加,尽快给出答案。”赵良将银子收起来,没想到生意居然这般好做,当下更加精神抖擞了,指着第二盏花灯道:“这一盏上面所绘乃是山水,而灯谜则是:画时圆,写时方,有它暖,没它凉。”

    “这个灯谜打一物,姐姐们猜猜看吧。”

    说完急忙转头看去,这才发现自己的话居然白说了,只见那些窑姐儿居然全都围向了迎春坊粉头那里,纷纷索要着谜底究竟是什么。“情投意合,地久天长?这八个字和灯谜有什么联系吗?”那个买了灯的窑姐儿喃喃念道,接着目光一瞬,看着赵良道:“赵郎君真真好是多情……”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