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石勒
石勒(274~333),并州上党人氏。石勒的一生就是一部辛酸艰险、可歌可泣的励志大戏,他的成功之路就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坎坷崎岖小山道。从奴隶到皇帝,从丝到高富帅,石勒的人生很传奇,很励志。
因为石勒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奴隶皇帝。
其早年境况甚至比朱元璋还惨。朱元璋好歹是个和尚,是个乞丐,算是个自由职业。而石勒则完全是个奴隶,整天被压榨、被欺负。
其实在石勒小的时候生活条件还好一些,他老爸是羯族部落的一个小队长,算是底层社会的中层人物,反正至少饿不死。而且石勒这孩子很争气,每次他老爸搞不定的事他都能搞定。凡是遇到手下不听话、不服管教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石勒出面解决的,专治各种不服。
没办法,人家石勒虽然年纪小,毛还没长全,但他不仅讲信用,还特能打架。在军队里、生活上都是个很有人气、很有口碑的人。
自己人缘好、讲义气,这还给了他去大城市旅游见世面的机会。在石勒十四岁的时候,就长得相当魁梧壮硕,是个标准的胡人汉子。这个时候他就作为脚夫跟着一群乡亲父老去洛阳做生意、跑江湖。
但这次出门旅游对石勒来说既是长见识的机会,也是一个差点身死人手的危机。
跟着老乡大部队进入洛阳,吃了两块烧饼后,石勒不知道是有感而发还是突然神经病,反正他就是靠着洛阳城门突然就仰天长啸,秀起海豚音了。
石勒这一叫后,瞬时之间天地变色,风起云涌,天现异象,场面壮观。额……当然这是一部历史,不是科幻,场面没有前面说的这么夸张,但是至少围观的人是有的。而且石勒运气不好,围观的人中有一个是西晋中央政府大官——王衍。
王衍这人能力不行,人品不行,眼光……额也不行。但是这次他还就真看得很准,见到石勒后,王衍立马就对手下说:这个少数民族小伙子筋骨奇特,面相富贵,一看就是个做大事的人。但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嘛,以后不知道会不会干出什么祸国殃民的事来,你们还是赶紧地把他给我收了吧,死活勿论。
真搞不懂,王衍的眼光是有时会失灵么。看石勒的时候这么准,看刘渊的时候那眼神还不如老鼠呢。
还好不幸中的万幸是石勒溜得快,早就溜回家洗洗睡了。王衍那些狗腿子连他人影都没见着。这就是所谓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吧。
在当时,少数民族和汉人一般都是混居的,这样不仅便于中央政府对内迁胡人的管理,而且也有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但是这样做的话,有个问题就出现了,当时少数民族人民是相当没有地位的,老是被汉人欺负瞧不起。
所以像石勒这种羯族人虽然在自己部落里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一拉出来溜溜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很不公平,人也是不平等的,我们羯族人民压根没地位嘛。
就算自己才华横溢,学富五车,文可治国,武可安邦。但就因为我出生不好,不是纯种汉人,那我这辈子照样也是奴隶的命,没有出头之日。
而石勒面临的就是这种窘境,我是很能打架,很有人气,也有些名气。但就因为我是羯族人,所以我出不了头,成不了事。
当然了,这个世界上还是有眼光好的人的。当时石勒村里的老前辈和一些算命的都觉得这小伙子不错,是个做大事的人,很有前途。于是就劝村里人对石勒好点,别老是不拿他当人看。
然而这些善意的劝告并没有让石勒得到真正的尊重,反而是让他收到了大把大把的嘲笑和鄙视。他石勒天生是羯族人,这就够了,他没机会干大事的。
石勒很无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幸中的万幸是,还是有两个人从此以后就对石勒另眼相看,对石勒特殊照顾的。这两人一个叫郭敬,一个叫宁驱,日后给予了穷途末路的石勒很大的帮助。
公元302至303年之间,天下大乱,兵祸连年。八王之乱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司马颙部将张方和司马乂等人大战于洛阳,而且这时候齐万年的叛乱刚刚平定,并州又闹起了饥荒。百姓日子没法过了。
石勒作为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他的生活就更艰难了。基本上吃是吃不饱的,穿是穿不暖的,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他成了战争和天灾的最大受害者。
最要命的是,他的老家也被卷入了战争,鬼子进村了。村民没办法,就逃吧,石勒运气不好,在逃亡路上和小伙伴们走散落单了。
一个人走散后,石勒立马想到去投靠阳曲的宁驱。宁驱是个好人,对我不错,我还是去他那儿混饭吃吧。然而石勒去是去了,却还是在中间发生了点小意外,一个叫刘监的都尉看上他,想把他给卖了,想贩卖人口。
大家不要觉得奇怪,在那个时代,汉人认为只有汉人才是人。其他的少数民族都是为了给汉人提供服务而存在的,你们这辈子的人生价值只能在伺候汉人上才能体现,要不然你就是个废人,没用的人。
再说了,老子会卖你是老子看得起你,说明你还有点用。你应该感到高兴荣幸,你还是从了老子吧,下半辈子你给人家当牛做马就得了。
还好宁驱对石勒还是真不错的,一看有人看上了石勒,要对他下手,便立马把石勒给藏起来了。你还是躲着吧,真被卖了,你这辈子就完了。但是你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呀,你石勒总不能一辈子藏着掖着不见人吧。
然而你身为羯族人,一出门就有被拐卖的危险呀,所以阳曲这地方石勒是待不下去了,人贩子太多了。最后实在没办法,石勒只好继续跑路,先逃了再说吧。
在逃亡的路上,石勒又遇到了他的第二个恩人——郭敬。两人老乡见老乡,一见面就是抱头痛哭,并开始痛诉背井离乡、饥寒交迫的流离岁月,场面那是相当感人,相当凄惨。
俩人哭得差不多的时候,石勒就说了:现在咱穷呀,饿呀,连树皮都没得啃了,我看要不这样吧,反正我们这些少数民族都是穷人,都是吃不饱快饿死的人了。咱们要不狠狠心,抓一打人,把他们骗到冀州去卖了得了。
敢情石勒在和人贩子的斗争中快速成长起来了,想要倒个个,自己操刀当人贩子。
但是后来事情的发展形势和石勒想的完全不一样,石勒一说出这个馊主意后,现世报立马就来了。并州刺史司马腾和石勒的想法一模一样,这么多胡人吃不饱、穿不暖,又是社会各界人士的欺负对象,这里头有商机呀。
反正我这边军饷是不够了,手头紧,缺钱花。得了,那我就把你们这些人卖到山东那儿换饭吃吧,这是不要本钱的买卖呀。
很不幸,石勒被抓了,也处在被卖的胡人行列。自己的拐卖人口大计还没付诸实践,自己就被人给卖了,石勒这是倒霉到家了。
这几百号胡人奴隶在被押往山东的路上,受尽凌辱,受尽磨难,当时的境况没比上几个世纪贩卖黑奴的情况好多少。而且押送过程中,为防止有人逃跑,每两个胡人被绑在了一起,小个便、抓个痒都闲不出手来。
不幸中的万幸是押送的官员中有一个叫郭阳的人,他是郭敬的堂兄。有了这层关系,石勒这一路上还不至于吃多大苦,算是有点后门的奴隶。
就这样,石勒被当成奴隶卖给了茌平人师欢,主要工作就是帮他种田养马放牛。反正你就是个奴隶,让你干嘛就干嘛。
其实对于奴隶这个职业,石勒并不陌生,之前他就给宁驱和郭敬干过活,这俩人也算是石勒曾经的主人。不过这俩人比较厚道,对石勒青睐有加,没拿他当下人看。
然而石勒的运气不是一般的好,这次的师欢也不例外,对石勒也是另眼相看。当然了,这其中除了和石勒相貌不凡,能文能武有关外,还和石勒的一些奇遇有关。
相传,石勒在种田的时候,老是能听到田里有金戈铁马、战马嘶鸣的声音。这也很正常,毕竟当时天下大乱,到处都在打仗嘛。但是问题就出在咱村没打仗呀,这是十万八千里以外的声音,你丫这都能听到,顺风耳呀,真是奇才。
所以当时的师欢也很器重石勒,没拿他当一般的奴隶看待。你小子不仅筋骨奇特,还有特异功能,有前途呀。
然而好景不长,石勒当奴隶后不久就出事了。这一天,石勒同学正在武安一条小河边干活呢,突然就来了一群散兵游勇,一看这儿有胡人,这回有钱赚了。于是立马就把石勒等人给抓了,准备把他当奴隶给卖了。虽然石勒已经是奴隶了。
看来胡人在西晋还是个抢手货。
抓了石勒后,这群当兵的高高兴兴唱着国歌就回家去了。但是他们在路上犯了一个和一只笨猴子一样的错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个错误致使石勒成功逃离魔爪,并成功摆脱了奴隶这个身份。
在路上,这群人贩子突然就看到了一群鹿。于是人贩子立马丢下石勒等人,跑去抓野鹿了,石勒因此重获自由。
其实只要是聪明的人想一想就知道,你在路上走着走着,有可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野鹿在街上散步么?虽然以前的野生动物保护得比较好,但也没到这种程度。所以说,其中定有蹊跷。
石勒脱离魔爪后,就遇到了一个头发白花花老人,这老人就对石勒说了:刚才那群鹿就是我变的,我是神仙,飞下来救你的。而你石勒有皇帝命,将来是天下之主,总不能被这群散兵游勇给收了,所以我出手救了你,你以后注意点安全吧。
石勒一听,不管这老头说得对不对,反正老子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了。得了,师欢那儿我也不回去了,就就地起家当强盗吧。
于是,石勒大力召集和他一样穷得没饭吃的人当起了山贼。但他这山贼和一般占山为王的人不同,他们这群人人人手头都抢了或偷了一匹马,而且个个强悍能打架,打起架来那都是不要命的。
其实这群人人数不多,总共才十八人。但其中就有夔安、支雄、桃豹、张噎仆、郭黑略、支屈六等优秀人才,日后为石勒的后赵立下赫赫战功。这些人号称十八骑,组成了石勒最初的军事力量,是石勒的绝对嫡系部队,相当忠诚,相当能打架。
而且石勒和一般没啥理想,没啥见识的山贼不同,石勒很有远见,很会经营自己的强盗事业。石勒带着这十八个人到处抢劫偷盗,到处杀人越货,但是他抢到的那些钱物并没有用来吃喝嫖赌,而是拿去拍马屁,结交权贵去了。
石勒去结交的人叫做汲桑,他是茌平牧场的一个老大,手下有好几百牧民,很有实力。汲桑这人很不简单,江湖传闻,这小伙子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力能扛鼎,很能打架,是个猛张飞之类的人物。
由于石勒这人很识相,很会送钱送礼,所以他和汲桑的关系相当铁。特别是之后俩人在八王之乱中成为战友,相互照应,并肩作战,在战争中培养建立了深厚感情。
俩人关系铁到什么程度呢?石勒原名不叫石勒,曾用名为匐勒,石勒这个名字就是汲桑给取的。
305年,王浚、司马腾等人打败司马颖后,司马颙为平息众怒,废了司马颖。司马颖手下公师藩一看主子被欺负了,便立马举旗造反,自称大将军,声讨司马颙。
这个时候,汲桑和石勒等人眼看机会来了,便也趁乱起事,率领手下几百号牧民前去投靠公师藩,准备跟着公师藩大干一场。但是后来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很失败的商业投机。
投靠了公师藩后,石勒被封为大队长,领兵前去攻打平昌公司马模,结局是石勒大败。不仅是这时候的石勒不行,老大公师藩是更不行,造反没多久,他就被濮阳太守苟晞给斩了。
没办法,老大没运气,没能力,第一次从事造反事业是大败亏输了。汲桑和石勒只好又灰溜溜地逃回茌平牧场,但是他们的革命热情丝毫不退,依然在暗中招兵买马,发展势力。
307年,歇了两年后,汲桑和石勒再度出手,再度联手起义造反。这次,汲桑自称大将军,自己当老大,同时封石勒为先锋官。造反原因为为成都王司马颖讨回公道,要诛杀司马越及司马腾等人。
参加革命后,石勒表现优良,屡立战功,先后大败冯嵩、司马腾等人。之前给公师藩打工的时候,石勒不知道是隐藏实力、深藏功与名了还是咋地,反正和现在百战百胜的石勒完全就是两个人。
石勒一路由北向南杀过来,气势汹汹,脸不红、心不跳、气不喘的,很嚣张。司马越一看形势不好,便开始焦虑坐不住了,于是立马派遣大将苟晞前去抵挡。
苟晞到了前线后,和石勒干了好几架,算是阻住了石勒南下的步伐。双方对峙于平原、阳平等地,开始了持久战。司马越一看,你苟晞还是挺不错的嘛,不仅能擒杀公师藩,还能挡住石勒,但是这样对峙下去也不是办法呀。得了,我还是亲自去前线给你加油鼓气吧。
于是,总司令司马越亲自带人前往官渡给苟晞加油助威。司马越这招看似很傻,但实际上却很管用,司马越一到前线,苟晞立马就打了一场大胜仗,一仗就赶跑了汲桑和石勒。毕竟领导就在我后面看着呢,我多多少少得表现一下。
汲、石两人大败后,开会商量了一下,眼前自己根基不稳,又大败亏输了一次,形势很不好。于是两人决定前去投靠汉王刘渊,好歹人家现在是明目张胆地和西晋对着干,有实力,有志气,跟着他混,有前途。
但这俩人运气不好,在去投奔新老大的路上,又被西晋政府军打败一次。这次失利后,汲桑、石勒两人走散,汲桑更是倒霉到家,直接被斩杀于平原。
石勒逃出晋军追杀后,投靠了汉王刘渊,并被封为辅汉将军、平晋王,受到重用。
石勒从此在汉国站稳脚跟,开始他的成就霸业生涯。自己白手起家,没根基,没实力不要紧,当年刘皇叔还不是照样颠沛流离,到处换东家,但最后还不是照样能够成就霸业,开基建国。
所以说别老是看不起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人,也许他们是在游历民间,微服私访,最后关键时刻再出手放大招。
在石勒开始他的平晋之旅之前,他还为刘渊做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但正是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石勒这人不仅很能打架,而且玩起权谋来,那也是一套一套的,分分钟弄死你。
石勒投靠刘渊后不久,刘渊即正式称帝,建立汉国,当时天下英雄应者如云,纷纷前来投靠刘渊。但是在山西乐平郡却还有一支乌桓人马,总共有两千多人,由张伏利度统领,死活不去认刘渊当老大。所以刘渊很郁闷,诱惑又诱不过来,打又打不下,这两千多人是个硬骨头,太难啃了。
石勒一看,你刘渊虽然家大业大,但也不是万能的嘛。得了,我初来乍到,也没啥功劳,那我就给你把这两千多人解决了,让你看看我石勒的手段吧。
于是石勒自告奋勇前去搞定张伏利度,刘渊一看,这小伙子不错,干活很积极嘛。那你就去试试吧,我也考察一下你能力怎样。
随即石勒假装得罪了刘渊,刘渊也假装赏了石勒一顿一丈红,石勒便假装衔恨刘渊而前去投靠张伏利度。张伏利度一看,你是刘渊的敌人,那就是我的朋友呀。于是重用石勒,并让他带兵去汉国抢劫捣乱。
捣乱抢劫这事儿石勒很擅长呀,是行家里手,没个三天两天的就干了好几大票,看得张伏利度那些手下是一愣一愣的。石大哥真是个人才,真牛逼呀,跟着你混有钱抢,有肉吃。
石勒眼见自己深得敌人人心,便立马开始着手准备绑架张伏利度的事。这个机会来得很快,在一次张伏利度开内部会议的时候,石勒直接下手把他给逮了,一点面子也没给。
逮了张伏利度以后,石勒相当嚣张,牛逼哄哄地问他那些手下:你们觉得我和老张谁适合当老大呀?你们要看清楚形势好好说,我以后不会亏待你们的。
这个时候张伏利度还在石勒手上呢,而且石勒确实是有能力,有手段。所以,张伏利度那些手下立马承认你石勒是老大,是小主。
摆平张伏利度后,刘渊一看你这小伙子不错呀,是个人才。便封其为山(崤山)东军事总司令,并将张伏利度那些手下全部划归石勒管辖。
此后,石勒便开始独当一面,和西晋政府及各路诸侯一战到底。
石勒和西晋抗争以来连战连胜,先后拿下壶关、魏郡、钜鹿、常山、襄阳、等地,先后擒杀王粹、冯仲、赦亭、王康、王赞、苟晞等西晋军事将领。一时之间,石勒声威大震,军势浩大。
而且在刘曜等人陷落洛阳,活捉晋怀帝的时候,也是靠石勒在平城成功牵制住了王衍的二十万军队。石勒在汉国灭晋的战役中,贡献良多。
但就是这么个百战之将,也是一个杀人狂魔。在平城和王衍的大战中,王衍军队大败亏输,溃不成军。石勒不仅夺走了司马越的尸体,将其焚毁,他还大开杀戒,射杀西晋军队十几万人,并默许手下杀食西晋降兵。
在对待自己的亲人上,石勒也是喜怒无常。他的姐夫张越有次和他聊天吹牛逼的时候,无意中说了石勒几句坏话,石勒就直接把这倒霉姐夫拉出去砍了,一点面子也不给。
从今天的人道主义来讲,石勒手上沾满鲜血,罪恶累累,骨子里透出一股兽性。很难相信,在石勒建国后,他竟然是信奉佛教的。
但是另一方面,石勒又是一个识人才、重人才的人,连前面说过的王衍他都想收为己用。在他征战天下的这几年,他身边也聚集了很多人才,其中像张宾、张敬、徐光、程遐等都是有王佐之才的人,这些人聚在一起号称“君子营”,他们和十八骑都是石勒的左膀右臂,为石勒的后赵立下汗马功劳。
现代,有人说石勒是一世枭雄,一世霸主。但也有人说他是杀人狂魔,是“人屠”白起之流。
在我眼里,石勒是个有大功、有大过、罪责不可原谅的一个人。就像是一个杀了好人的好人一样,瑜不掩瑕。
311年,石勒为争夺地盘,争夺权势,亲手杀死曾经的战友王弥。之后再和老大刘聪打报告说王弥这小子要造反,我已经帮你把他给解决了,我厉害吧。
刘聪得知王弥被杀后大怒,老子是老大,他有没有造反由我说了算,什么时候轮到你石勒来指手画脚了。但是这时候石勒将在外,兵强盛,是不能随随便便打骂惩处的。所以,最后刘聪选择忍气吞声,大事化小,还封石勒为镇东大将军、并幽二州军事总司令,以安其心。
这之后,石勒又和晋元帝司马睿及冀州刺史王浚、并州刺史刘琨、乐安太守邵续、乞活军等各方诸侯打了好几场硬仗。在乱世中生存,在乱世中成长,石勒的军队越打越多,实力也越来越强大。
318年,汉昭武皇帝刘聪病死,这时候中原地区群雄逐鹿的局面已经变成了汉国一家独大的形势。而整个汉国中,又属刘曜、石勒的势力最为庞大,靳准这些小喽啰就不值一提了。
之后在靳准事件中,石勒与另一位汉国大将刘曜之间兵戎相见,反目成仇。刘曜兵败后回到自己的老窝长安当皇帝、搞制度、平叛乱去了。而石勒这时候也回到自己的根据地——襄国好好经营自己的地盘,好好发展经济,发展民生。
这时候中原地区名义上刘曜是老大,是皇上,连石勒也是得听他的话,乖乖给他打工的。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石勒是随时都会罢工,炒老板鱿鱼的。
刘曜回到长安,为稳住石勒,为搞好外交关系,自己好一心一意剿匪平叛乱。便封石勒为赵王,封其老婆为王后,其世子为王太子,其他的冠冕、马车、警卫队更是总统级的待遇。刘曜对石勒也算是豁出去了,等老子平叛后再来找你算总账。
但是石勒作为一世枭雄,他是不会领你刘曜的情的,你封我为太上皇都没得用。我不会再对汉赵忠心耿耿,不再会给别人打工了。我想自己单飞搞创业,想自己拿钱开公司。
再加上这时候刘曜和石勒之间的外交使者出了个事故,这个事故直接导致石、刘两人之间的彻底决裂,彻底成仇。
事情是这样的,刘曜作为刚上任的皇帝,还封了石勒若干头衔,也算是很给石勒面子。石勒怎么说也得派个使者去说两句客套话的,他派去的使者叫做王修。
王修去了刘曜那儿动了动嘴皮子,说了一堆好话,眼看就要收工回家了。但是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叫曹平乐的人站出来对刘曜说话了:你以为石勒派人过来是真心实意地要和你搞关系呀,他还不是为了观察咱汉赵内部实力强弱。要是让他知道了咱现在兵力都在剿匪那儿,他石勒还不得趁虚而入,立马带兵杀过来呀。所以说,老大呀,你千万不能让王修活着回去,要不然咱麻烦大了。
刘曜一听,也对呀,要是石勒现在杀过来,我还真挡不住。于是,刘曜立马派人追回王修,当然了,追回的是王修的首级。
石勒一听自己的小弟在外面被人家欺负,被人家砍了,立马就来气了:你们刘家人有什么好牛逼的,要不是老子辛辛苦苦在外面给你们干活打架,你刘家人能有今天?现在还封我为赵王,别说是王了,就算是皇帝,老子也是想当就当,赵王我还不稀罕呢。
石勒说这话确实是有这资本,毕竟人家也是一方霸主,有没有当皇帝还真只是个名号问题。
这之后,石勒便开始兢兢业业朝着皇帝的方向发展自己。除了没正式称帝外,其他的像太医、尚书、太学之类的国家机构应有尽有。在当皇帝之前,石勒先当了个土皇帝。
从与刘曜决裂至灭亡汉赵之间的这段时间,石勒主要做了两件事——构建和谐社会和扩大地盘。
作为一个羯族奴隶小青年,多半还是个文盲,石勒却能很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这点是很难得的。
与刘曜决裂后不久,石勒即在襄国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开了四所文武学校,并让一些高干子弟和知识分子前去当老师。
且不论这些老师、这些学生的水平怎样,但可以肯定的是,石勒比刘曜有远见。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战乱之余,还能考虑到教育问题。不得不说,石勒考虑得很周到,或者说是他的智囊团队很牛逼。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石勒的教育体系中,是有考试制度的。这在我们今天看来很正常,但在当时这可是首例,可以说,石勒是考试的发明者、创造者。现代对考试深恶痛绝的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找到口诛笔伐的目标了。
除了在教育方面有投资以外,石勒还在田租、养老、文学、赏罚等大事上下足了功夫。可以这么说,石勒为当皇帝做的准备要比刘曜多得多,这也就难怪后来石勒的成就远要高于刘曜。
而在另一方面,石勒作为天下雄主、有志青年,也从未忘过开疆扩土,从未忘过夷灭各种不服。
在与刘曜相安无事的期间,石勒先后打败鲜卑日六延、邵续、徐州刺史蔡豹、鲜卑段匹磾、青州刺史曹嶷等人。势力逐渐扩大,江山日益巩固。
在整个开疆扩土的过程中,过程很艰辛,结局很甜蜜。当然,石勒也是有遇到对手的,与偏安一隅的东晋之间也是有摩擦的。其中对石勒造成最大威胁,石勒也得让他三分的人是祖逖。
祖逖是东晋大将,是主动去找石勒麻烦的。按理说,对待这种“不知好歹”的人,石勒应该是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的。但是祖逖这人实在是有能力,会打仗,石勒那些手下没几个是他的对手。
石勒没办法,自己不争气,打不过人家,而且英雄惜英雄,石勒与祖逖之间还是惺惺相惜的。石勒最后只好努力和祖逖示好,来硬的玩不过你,就和你来玩软的。
总的来说,石勒这招效果还是挺好的,两人之间消停了好几年,和平共处了好几年。和平相处的岁月里,小摩擦肯定是有的,但都是些小打小闹,双方基本是在对峙打持久战。
祖逖北伐的步伐是被石勒用非武力手段阻挡住的,两人都是百战之将,绝代名帅。若是操起家伙火拼的话,定然是苍生浩劫,流血千里,百姓受苦。不战而屈人之兵,石勒对待祖逖的战略方针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321年,祖逖忧愤而死,石勒趁此机会,一鼓作气,重新夺回祖逖北伐以来拿下的城池。自此之后,石勒与东晋之间的争战攻伐总是胜多负少,在气势、实力上彻底甩开东晋几条街。
324年,石勒与刘曜之间的战争正式打响。直到330年,石勒擒杀刘曜,灭亡前赵,并得到传国玉玺。
石勒便正式称帝,建立后赵,定都于襄国城(后迁都于邺城),石勒是为后赵太祖皇帝。封其老婆刘氏为皇后,儿子石弘为大单于,侄子石虎为太尉、中山王。
但是对于这个封赏,有一个人是很不满意,很不高兴的,这人就是石虎。人家石虎是想当大单于来的,结果这位子被石弘这小子给抢去了,自己就得到个太尉。
所以石虎心里很不爽,对石勒这一脉人很不满意。在石勒活着的时候,石虎还不敢怎样,还不敢乱来,只能兢兢业业干活打工。但在石勒百年之后,石虎就立马长刀出鞘,露出了凶狠獠牙,通过流血事件夺得帝位。
对于石虎这种心理变态、心灵扭曲的人来说,做出任何事情来都不奇怪。石勒算是真正的养虎为患,自己辛辛苦苦一点一点打下来的江山就葬送在了石虎手上,雄卧于中原大地的后赵帝国毁于石虎之手。当然了,这是后话。
石勒称帝后,继续开疆扩土,发展势力。一时之间,使后赵王国成为了当时北方最为强大、最为富庶的国家政权。但是后赵和东晋在这个时候却同时选择了休养生息,划江而治,双方也没发生什么大的战役。
至少,这对生于战火,死于战火,在战火中求生存的五胡十六国的老百姓来说,这是件天大好事。
333年,当了三年多的乱世皇帝后,石勒病重将死。在死之前,石勒交代了后事:我死之后,你们这些小兔崽子不要乱来,一切按照我的遗嘱去做。我死后三日之内就把我给埋了吧,也不用再守孝,不用禁止婚姻喜事、喝酒吃肉,别让地方官丢下工作跑到首都来奔丧,也不用找珍宝钱物给我陪葬,一切就简吧。
另外,我儿子石弘年纪轻轻,也没见过啥世面,这就要靠所有政府大小官员齐心协力、兢兢业业辅佐他了,以后辛苦各位了。再有,你石虎也给我老实点,不要乱来,做好本分的事就行了。要是石弘这小子实在不行,你也不能乱来,就把自己看做是周公、霍光好好替我儿子干活吧。
333年7月,五胡十六国时期最初的一位绝世枭雄石勒就此病死于床上。没有降旗哀悼,没有万人空巷送行,没有金棺银椁的相伴。
石勒一生生得平凡,活得嚣张,死得安静。
石勒死后,其儿子石弘即位。但是石弘和他老爸石勒完全不是一路人,石弘这人爱好文学,平时有事没事就喜欢吟吟诗、诵诵词、养养花啥的,很文艺。
要是生在清平年间,石弘会是个好皇帝,至少不会是昏君。但是他很不幸,他活在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年份里头,他注定会是个失败者。而致使他成为失败者、成为受害者的人,正是石勒留给他的一颗定时炸弹——石虎。
其实我们从石勒死前的遗嘱也可以看出来,石勒的为政理念就是宽简务实,懂得民间疾苦,懂得人心所愿。因此在其死后也只是想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悄然离去,而不愿去影响世人正常生活。而在其生前,为了江山稳固,后赵安定,石勒也是做了很多事情的。
除了上面说过的兴建学校、扫除社会文盲,重视人才、重用人才之外。石勒还特别重视农业生产,能真正做到劝课农桑,减少苛捐杂税,其税率甚至比西晋时期还要低。这给战乱了几十年的中原地区老百姓来说,无疑是做好的修生养息。
在恢复农业生产方面,石勒做得相当好,连刘渊也颇有不如,就更别说刘聪、刘曜这些二流人物了。
另外,石勒在反腐反贪上也下足了功夫。西晋就是毁在贪污奢靡上的,我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可不允许像西晋一样被吃喝玩乐耗死。为此,石勒下手狠抓贪污受贿官吏,重罚徇私枉法之辈,并为此不惜牺牲自己,自己主动献身,豁出去了。
在古代,晚上是有禁行令的,天黑了、月亮出来了,你就给我好好待在家里热炕头,哪都别去,别出去压马路了。不管你是皇上还是乞丐,都给我安安分分的吧。
但是石勒为了反腐反贪,就故意来找茬来了。石勒故意在怀里揣了几包大中华,几瓶二锅头,直接对看守城门的人道:兄弟,你看看,咱有钱。要不你老人家看在钱的面子上,放兄弟一马,让我出去玩玩吧。
这看门的不知道对面来的是石勒呀,但也照样是很公正守法,就是死活不给你开。老子不抽烟,不喝酒,你少来这套。
石勒一看,哎呀,好官。于是,第二天,这位看大门的哥们就升官发财,被石勒提拔了。
虽然石勒做这种以身试法的事儿是损了点,但这也是检验一个人是不是好官,是不是清官最为直接的办法。这办法很笨,却很实用,至少要比情妇告发好吧。
当然了,作为一个皇帝,石勒首先还是作为一个人,一个羯族人。所以在他的血液里,天生就有对汉人的怨恨和憎怒,天生就和汉人合不来。所以,在他的后赵政权中,汉人永远是比胡人低一个等级的。
说让你们当年尽情蹂躏我们的,谁让你们当年要贩卖我的,现在老子发达有地位了,也该是有冤的抱冤、有仇的报仇的时候了。
当时石勒在表面上是有拉拢一些汉族世家的人的,毕竟自己国家还是汉人居多,总得找几个有人气的人来笼络人心嘛。但是对待寻常老百姓,胡人永远是上品人士。
有一次,一个醉酒的胡人老百姓到处乱逛,到处乱走,一不小心就逛到了皇宫里,在皇宫内发了一次酒疯(创举呀)。一看这么个情况,石勒当场就发飙了:你们这些看门的都是瞎子呀,这么大一个人,说让他进来就让他进来,要你们何用。
但是看大门的那是觉得相当委屈:老大呀,这个酒鬼是胡人,讲道理是讲不通的。而且我们也不敢对他下手,不敢对他动粗呀,咱得尊重胡人嘛。
石勒一听,那是相当高兴,转怒为喜。你这小子真会说话,还真敬重我们羯族人,我们胡人也算是丝大翻身了。得了,看在你们积极促进民族关系大发展、大和谐的份上,我就原谅你们吧。你们做得很好,好好干吧。
由此可见,石勒这人心里是很有民族偏见的,他不准有人在他面前说“胡”字,容不得汉人和胡人平起平坐。胡人有事没事欺负一下你们汉人是很正常,也是很应该的,你们汉人就应该好好忍着。
这一点从石勒与一个大臣樊坦之间的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来,这件事还和我们今天吃的黄瓜有关。
有一天呢,一个叫樊坦的大臣就从家里到皇宫去觐见石勒。但是在路上意外就发生了:他的衣服、行礼、饰物全被胡人给抢了。
一个当官的被老百姓当街明目张胆地给抢劫了,这事儿怎么说都显得很怪异,也很不正常。但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这就是正常的事,没抢你命就很不错了。
石勒一看,樊坦衣衫褴褛、全身挂着破布就这样进来和自己见面了,这不是看不起我吗。所以石勒很不高兴,直接问樊坦道:你小子几个意思,不想干了是吧。一个当官的仪容仪表就这样?你出门不穿个西装,带个领带,那至少也得照下镜子吧。
石勒发火,樊坦就更火了,回道:这还不是那些该死的胡人干的好事,这些畜生没文化,没道德,我被他们劫财了。
但是这话一说出口,樊坦立马知道自己说错话了。自己不仅在石勒面前说了“胡”字,还大骂了胡人一顿,这不是把石勒也骂进去了吗。
所以,樊坦话一说完,就立马下跪磕头认错,态度相当诚恳,眼泪都出来了。
还好石勒那天心情好,见樊坦认错态度良好,也就没有再深究。而且还请樊坦吃了一顿饭,安慰一下。
然而大惩没有,小戒还是必须有的。在饭局上,石勒就端着一盘胡瓜(即黄瓜)问樊坦了:你知道这是啥吗?
樊坦一看,你小子这不是坑我么,我总不能直接说胡瓜吧。于是。樊坦大人急中生智,憋出了十六个字: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
石勒一听,你小子还算识相,今天就放过你吧。得了,这胡瓜以后也不能这么叫了,那就叫黄瓜吧。
就这样,大名鼎鼎的消暑凉菜、减肥良药、美容利器——黄瓜因此得名。
其实石勒对待汉人的态度还是算好的,至少和他侄子石虎比起来那已经是特殊待遇了。后来的石虎那位爷简直就没把汉人当人看,杀死一个汉人和捏死一只蚂蚁的感觉是一样一样的。
在今天,我们很难用几句简单的话去评判石勒这个人,石勒做事太不按常理出牌了。
一方面,石勒冲冠一怒杀害姐夫张越,杀害土木工程没搞好的从事中郎刘奥,杀害让段末柸弟弟逃回辽西的所有地方都尉。而另一方面,石勒也放过侮辱过胡人的樊坦,放过让酒鬼溜进皇宫的看门士兵,放过上书争论不休的廷尉续咸。
一方面,石勒自视胡人高人一等,在政策上压榨汉人。而另一方面,他又重用汉人世家大族,甚至有次去拜访汉人隐士而受到侮辱也毫不在意。
一方面,石勒杀人不眨眼,流血千里,伏尸百万,连手无寸铁的降兵都不放过。而另一方面,石勒却始终不对自己的侄子石虎下手,最后养虎为患,酿成大祸。
石勒既是个乱世枭雄,励志大戏主角,又是个千古罪人,杀人狂魔。
石勒在一次和大臣徐光喝酒聊天吹牛逼的时候,就问徐光了:老子作为开国皇帝,很牛逼吧。你觉得我和历史上哪个开国皇帝比较像呀?
徐光一看,拍马屁的机会来了,立马道:老大呀,你老人家英明神武,雄姿英发,文韬武略,决胜千里。像刘邦、曹操这种货色和你压根不是一个档次的,你也就比轩辕黄帝略差点吧。
石勒一听你小子真会说话,但我自知之明还是有的,你说得太太好听,太假了。于是便道:像曹操、司马懿这种人专权独政,欺负汉家、魏家的孤儿寡母,不是好人,我很鄙视他们。
但是刘邦这人哪,有雄才大略,我要是碰上他,也就只能给他打打下手,肯定干不过他。而光武帝刘秀呢也是一代雄主,要是碰上他,我还是有机会和他逐鹿中原,平起平坐,共分天下的吧。
这是石勒对自己的评价,简单来说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从一个被贩卖的奴隶,一步步走到皇帝这个位子,石勒确实是有资格把自己比拟为刘邦、刘秀。
而且在争战杀伐上,石勒甚至要比这两位爷牛逼些,毕竟石勒自己是从尸体堆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每次打仗都是不要命的。但是在知人善任、驭下之术上,石勒却不如刘邦,在重视文化教育、勤俭省刑上又明显不如刘秀。
石勒这人重于武,轻于文,是个乱世霸主,是个征战霸王,但在治国行策、构建和谐社会上却没有长远眼光,没有建立万世基业的能力。因此,他的后赵寿命也远不如刘邦、刘秀两位爷建立的汉。
!。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