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三国后世名人录

二十三、张宾

    23、张宾

    张宾(?~322),是石勒身边的军事参谋长、狗头总军师。身份类似于周武王身边的姜子牙,刘皇叔身边的诸葛亮。可以这么说,若是没有张宾,石勒顶多就是个刘曜、项羽之类的货色,成就远没有当时那么大。

    张宾他老爸叫张瑶,是西晋中山太守,是个地方父母官。因此,张宾小朋友打小家里条件就好,至少在乱世里不愁吃,不愁喝,不愁哪天被饿死,生理需求是很好地被满足了。

    吃喝不愁后,张宾同学就开始对自己充电,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了。简单来说,他的精神需求就是看书,玩命地看书。而且他看的都是历史经典名著,百家论点之书,涉猎广泛,不求甚解,只看大略。就像我们今天一样,一天解决一本中短篇没问题。

    但是人家张宾看了以后,就是有收获,有心得,有总结的。根据一般历史规律,啥事会发生,啥事发生了以后该如何处理,他都是心中有数,脑中有办法的。

    这不像我们囫囵吞枣地一天看完一本,只求速度不求收获。三天后,连主角是谁都忘了。

    所以人家张宾看的书多,是个知识分子,有才。而且是那种经天纬地之才,不是经文诗词之才。

    在一次和自己的弟弟吹牛逼的时候,张宾就说了:哎,老子的才华连张良、诸葛亮都不比不上,只可惜我怀才不遇,没碰上刘邦、刘备这种识货的人呀。

    其实从张宾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来,张宾是个自视甚高、恃才傲物的人。但是从他后来的为人表现来看却正好相反,他完全不是这样的人。

    有句话叫“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但是反过来也一样,小时不佳,长大未必不会了了嘛。

    张宾成年后,先是在中丘王司马铄手下打工。但是张宾就觉得在司马铄手下干活没前途,你一个小小的藩王,连八王之乱都没你的份,还老是不听我的话,你这种既不参与社会竞争,又不重用公司人才的企业肯定撑不了多久。我还是早点回家洗洗睡吧。

    张宾第一次的商业投机很失败,很没前途,他也就随便玩玩,浪费了好几年青春。然而在这个时候,他第二次投资的机会就来了,他的第二个老板就是石勒。

    石勒投靠刘渊后,被封为辅汉将军,成为一方大将。这时候的他已经开始独自对抗西晋军队,开始独当一面,开始整天带着人马找汉人打群架。在他行军至崤山以东的时候,张宾找上门来了。

    张宾与石勒的第一次见面场景毕较特别,与众不同。

    张宾一看你石勒是个人才,是个好老板呀,于是便又对身边的小伙伴道:现在群雄并起,诸侯争霸,手上有兵的人到处都是,想当皇帝的人也有不少。但我看哪,真正能成大事、能打胜仗、搞定群雄的人就只有辅汉将军石勒了。

    于是,张宾立马操着一把长剑就直接往石勒那儿去了,而且他去的不是石勒家里,而是直接去石勒他的军队大本营。进了大本营后第一句话就是:让姓石的赶紧的出来见我。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作为一个军队总司令在外面扎营打仗的时候,突然就有一个人抱着一把ak47就冲进你的大本营了。而且啥事不干,就嚷嚷着要见你们老大。这很明显就是来挑事的嘛,你要么是脑子进水了,要么就是诚心来找茬的。

    但是,有很多看起来不正常的事情在石勒、张宾这种历史名人眼里看来,它就是正常的。反正最后石勒可能也是脑子进水了,他不仅没去找张宾麻烦,还顺顺当当地拿了个官给他当。据说,两人相处得还行。

    但是如果你希望仅凭这种怪异的出场方式就博得观众喜爱,博得石勒信用,那明显是不可能的。石勒虽然暂时让张宾在他手下干活,但也就仅仅拿他当小秘书看,你和一般的狗头军师也没啥区别,顶多就是干活积极点,工作认真点,想法多一点,反正就是没拿他当什么大人物看。

    而张宾这时候毕竟还是石勒的军事参谋之一,在石勒寇江夏、害新蔡、杀王康、斩王弥等事件上,他还是能说上几句话的。虽然你石勒没有拿我当诸葛亮看,但老子有才华,有人缘,有远见呀。总有一天,你石勒就会对我另眼相待的。

    张宾的机会很快就来了,这次机会就出在石勒与司马睿之间的一次决斗上。

    事情是这样子的。当年汉国刘聪已活捉晋怀帝司马炽,北方中原剩下一个烂摊子,刘曜、王浚、刘琨等各个大小诸侯相互混战,后来的晋愍帝司马邺这时候还窝在长安,不敢出头呢。而司马睿则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在建康站稳了脚跟,就等着你北边的司马炽、司马邺这些人挂掉后我接班当皇帝了。

    这时候的石勒已大破王衍军队、诛杀王弥,气势正盛。便直接聚兵于葛陂,要和江南司马睿玩大的,搞个决战,一战定胜负。但是石勒这时候运气不好,就在他连别墅宫殿、农业政策都在葛陂搞好,就等着南下灭司马睿的时候,天灾发生了。

    在这个时候,雨季来了,瘟疫也来了。石勒手下的那些兵个个都是北方大汉,可能是一到南方就水土不服了还是咋地,反正石勒军队这时候死了好一批人。搞得石勒相当痛心难受,老子天王老子阎王爷都不怕,却偏偏在伤病面前倒下了。

    而且这时候,不仅是内忧,连外患也来了。人家司马睿的势力虽然被你赶到了长江以南,但人家好歹是家族企业,家大业大,有一大批手下给他撑腰呀。好好地一个江南还是有人的,不是你石勒说打就能打下的。

    司马睿政府一看你石勒还牛逼到天上去了,真欺负我汉族没人么,当我们都死啦。于是司马睿便立马组织军队阻抗石勒,广发英雄帖,大力集结勤王部队于寿春一带。现在石勒仗势欺人,不让老子过一天安稳日子,狗急了还跳墙呢,把老子逼急了,老子就用所有家当和你拼命。

    但是司马睿这次性命还是没能拼成,因为这时候石勒那边的情况确实是相当不容乐观。石勒现在是进退两难,要进军吧,我这儿又闹瘟疫,这仗没法打。要退兵吧,又搁不下这面子,而且司马睿那儿虎视眈眈,不会让我轻易跑路的。石勒很为难,最后内部研究决定,开研讨会解决问题。

    毕竟高手在民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听取群众的意见总是好事。

    在会上,首先进行发言的是右长史刁膺同学:老大呀,我看哪,这仗咱是打不赢的。要不这样吧,咱干脆和司马睿投降算了,人家好歹是正朔,是司马家的顶梁柱,我们也算是弃暗投明了。反正不管怎么说,先忽悠司马睿把寿春的兵马撤走再说吧。

    对于这种自我放弃式意见,石勒唯有呵呵一笑。老子好歹是个枭雄,这种事我是不会做的。

    被石勒鄙视后,刁膺退下。第二个站起来发言的同学是中坚将军夔安:石哥呀,现今司马睿军队人多势众,士气正盛。咱还是不要和他硬拼,不要和他干架吧。我们还是赶紧地找个高点的地方避避雨,避避司马军的锋芒吧。

    石勒一听还是很不高兴:你小子不会是怕了吧,老子没去找司马睿的麻烦他就应该烧香戒斋拜菩萨了,老子干嘛要躲他呀。

    被石勒破口大骂后,夔安也灰溜溜退下。这时候十八骑中剩下的孔苌、支雄等人就一起发言了:石哥呀,这会赶紧地结束吧,别浪费时间了。我们现在就应该趁着司马睿军队没有集结完毕,赶紧地带人杀过去,直接杀了江南那些姓司马的,抢人抢钱抢粮食去,不要误了抢劫的良辰吉日呀。

    石勒一听,立马就乐了:所以说你们这些二愣子这辈子顶多就是个打仗刽子手,杀人恶狂魔,一点战术眼光都没有。你这方法显然只有那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才会用嘛。

    石勒眼看自己的这些手下一个比一个不靠谱,便只好去问自己的智囊团老大——张宾:小张,你怎么看?

    张宾立马就对石勒说了:石哥呀,不是我说你,你上半辈子对人家司马家做出了那么多那么绝的事,你老人家间接活捉司马炽,屠杀西晋降军十几万,杀害司马家族人口好几千。你觉得你还有脸面和司马睿投降吗。所以说嘛,投降是不可能的,而且现在连续下了一个月的雨,到处闹水灾,葛陂这个鬼地方我们也是不能再待下去的。

    我们必须得撤军,得往回走,但这不叫逃跑,这叫战略性转移。你老人家再好好看看邺城这地方,邺城固若金汤,四周山河环绕,是兵家必争之地。你要是再能拿下河朔之地,征伐不服者,怀柔归顺者,再以邺城为根据地,壮大势力,那你成就肯定不小呀。

    张宾的这段话倒是有些像当年诸葛亮对刘备说的隆中对,而且事实证明,这番话的重要性绝不逊于诸葛的三分天下学说。因为张宾话中之意不仅是让石勒抛下司马睿不管,更是让石勒前去经营北方,将工作重点放在河朔一块,并以邺城为根据地,建立国家基业。

    当时的天下大乱主要还是北方胡人侵华的战乱,江南地区虽然也有李特、陈敏等人的叛变,但相对还文艺些,不似刘曜、石勒等人的残暴屠杀,烧杀劫掠。对于石勒来说,北方中原才是自己的舞台,你们江南这些阿猫阿狗自己一边玩去吧,当下老子的任务是搞定北方再说。搞定内战后,再来对外发动战役。

    话虽如此,石勒本人却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出来混了这么多年,他一直都是带兵打到哪算哪,完全没有要找个地方落脚,找个地方安家的意思。就像游魂野鬼一样,没有一个归宿,就算你是百战百胜,无人能挡,那顶多也就是个游击队,没有成就霸业的底蕴。

    所以在这时,张宾就非常准确地为石勒指出了当前的战术思想,成功让石勒开始他的霸业征程。

    很多人会奇怪,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刘皇叔一直都是颠沛流离,老打败仗,完全不是曹操等人的对手。但是自从有了诸葛亮以后,刘备一夜之间丝大逆袭,连续打了好几场大胜仗。

    这是什么原因呢?诸葛亮并没有为刘备的战争出一分力气、拉来一个士兵,也没为刘备发明什么精良武器装备呀。其实个中原因很简单,这就是一个思想、一个战术、一个计谋的作用而已。

    这就像是一份工作一样,没有它,你会饿死,有了它,你的银行卡就会定期生钱。有没有这张银行卡的区别很大,这不是一兵一将就能够取代的。

    从此以后,石勒相当看重张宾,张宾一下子由一个普通参谋变身成为一代军师。石勒为示尊重,不呼其名,而呼其为“右侯”。

    石勒最后采纳张宾的建议,趁着司马睿军队未齐、人马未到的时候,带着人马往北方逃走。你们自己聚兵搞聚会去吧,老子不陪你们玩,先走了。

    这之后,石勒一直带兵经略北方,没有再主动找过司马睿的麻烦。石勒在刘聪手下和刘曜等人并驾齐驱,一起消灭北方诸侯势力。而张宾在石勒灭向冰、擒段末柸、降辽西流人、斩王浚等重大事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石勒身边最重要的智囊。

    319年,石勒在张宾、张敬、程遐等人的劝谏下,以襄国为根据地,自称赵王。张宾这时候被封为大执法,相当于国家总理的位置,成为百官之首,群僚老大。

    然而天妒英才,天不假年,天公不作美。石勒称王后三年不到,张宾即病死,结束了他智计谋略层出不穷的一生,结束了他跟随石勒平定天下的峥嵘岁月。

    张宾死后,石勒经营了八年自己的地盘后,成功称帝,定都于襄国(后迁都邺城),建立自己的后赵基业。

    和历史上很多如张良、诸葛亮、刘基等智谋近乎于妖的军师不同,张宾死后并没有给地球、给世人留下些什么。他没有像张良那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美誉,没有诸葛亮那样的各种江湖传说,也没有刘基那样的传奇人生。甚至连后来的王猛也要比张宾略强些,毕竟小王同学还有机会、还有命去一手治理一个国家。

    张宾有的只是满腔智计谋略,整脑子高瞻远瞩,还全都奉献给了他的知己——石勒。

    张宾死后,程遐接替他的位子,但是这两人显然不是一个水平的人,程遐在为人处世、智谋韬略上完全赶不上张宾。一个是清华北大研究生,一个是家里蹲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学术上,两人不在一个档次。

    所以石勒就很郁闷,经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感慨:老张呀,你命不好,死得早,这不怪你。但你走后就剩下这种货色和我一起打工干活了,和你比,他们完全是白痴二货呀,你这不是要我老命吗?

    石勒很郁闷,但是没办法,像张宾这种不世出的人才,不是哪个年代都有的。

    前面说过,张宾这人有才有文化,是个很灵光的人,但从他年轻的时候和他弟弟说过的话来看,这人还是有些小自负的。但是张宾的事迹再次表明,我们不能以一个人一时的表现来评价这个人的综合素质。毕竟小时不佳,长大后未必不会了了嘛。

    据历史记载,张宾这人不仅是“算无遗策,机不虚发”。在为人上,他还能做到“谦虚敬慎,开襟下士”(“谦虚谨慎”这个成语就出自张宾),这点是相当难得的。

    当你是一个普通农民,普通工人,普通小职员的时候,你可能会对周围人民群众整天乐呵呵的,和他们打成一片。但是突然有一天你丝大翻身,成为大地主、暴发户的时候,你还会看得起曾经和你一起撒尿和泥丸的小伙伴吗?你还能够平易近人地对待身边每一个人吗?你还能做到谦虚谨慎,和善待人吗?

    反正张宾是做到了。至少在为人处世、人缘交际上,张宾甩了王猛好几条街。

    有人说像张宾、王猛这样的人为胡人异族效力,置汉人于不顾,纯属于汉奸国贼。但是事实上,他们选择外企后,加快了外企的发展步伐,减少了各个企业之间的兼并战乱。

    至少在他们工作的企业里,都有过短暂的市场统一,民生发展,社会和谐。生活在这个时候的广大人民群众还是能好好享受几天安稳日子的。

    若是他们当初选择了与汉人共进退,与司马家共存亡的话,他们顶多也只是第二个祖逖,第二个王导,第二个谢安。混得不好还可能会卷入世家大族之战,死于权力斗争。

    对于张宾、王猛的老板对象选择,个人认为无可厚非,无对无错。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