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陆机
陆机(261~303),由于他是在西晋太康年间出道发迹,故而江湖人称“太康之英”。
但是首先为大家所熟悉的应该是陆机的祖先,他爷爷是陆逊,他老爸是陆抗。这两位爷可都是吴国的顶梁支柱,随便拿一个出来那都是能镇住场面,能安邦定国的人物。
作为东吴世家大族之一,陆家在晋国统一天下后,仍然享有盛名,为江南各个士族所敬重。而这其中与陆家的那两位牛逼的祖先有关外,其实还与陆机兄弟有很大的关系。
陆机与其弟弟陆云是陆家的杰出代表人物,这两位小爷在江湖上人送绰号“二陆”。而作为一个现代人,你可能听说过陆逊,听说过陆抗,却从没听说过陆机、陆云。这很正常,因为你诗词歌赋读得太少了。
在文学诗词上,“二陆”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他们的老爸,他们的爷爷,而且是高出了好几个档次。
在陆机很小的时候,他老爸陆抗死在了工作岗位上。而这个时候的吴国已经岌岌可危,朝不保夕,晋国随时都有打过来的可能。然而吴国老大孙皓这时候却还继续生活在酒池肉林里头,对晋国完全没有防御之心。
但是皇上不急太监急呀,陆机小朋友虽然年龄小,毛都没长全,但他有一颗为国效力,保家卫国的心呀。于是,在这个危急关头,小陆机就毅然决然地继承了他老爸的军人身份,以牙门将领的身份亲自带领他老爸手下的士兵,亲自出操,亲自练兵。
这时候,小陆机只有十四岁。
十四岁的时候,你在干吗?你应该还在初三的课堂上准备中考,你应该还在为零花钱而和父母亲闹别扭,你应该还在为自己时有的怦然心动而害羞不已。但是再看看人家陆机,他都已经拿着刀枪剑戟站岗查哨去了。
在十四岁,比陆机苦、比陆机惨的人要多得多,中国历史上最不缺的就是穷人、苦人。也许这些人就在我们中间,也许这些人早已习惯了自己的生活,也许你的内心也很同情这些人。
那么在平时我们就应该给这些人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照顾,更多的鼓励。一件事最后通过报道后才引起大家的关注的话,那么就说明这件事已经恶化到了一定的程度了,你这时候的关爱帮助也许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而十四岁的可怜的陆机和很多人一样,也没有得到过多的帮助,最后他也没那个能力力挽狂澜,救国于旦夕。
而陆机小朋友在十四岁的时候之所以有机会去当这个牙门将领,这除了和他老爸的关系有关外(当然,这是主要原因),还和陆机本人身上的某些特质有关。
他的这种特质简单来说就是气质。这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在陆机的日常生活中却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
陆机小的时候就相当与众不同。据说这小孩说话的时候声如洪钟,步履如风,稳坐如山,而且他还特爱学习,很会写作文,很会写诗词。简单来说,陆机和他爷爷,和他老爸一样,骨子里都透出一股儒将的风范,一股大将之风。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一个军事将领光有气质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得有实质内容,必须得有能力才行呀,这才是一个优秀军事将领能打胜仗、能立足于世的根本。
六年之后,陆机二十岁。这时候的晋国已经兵分六路前来攻取吴国,行将朽木的吴国在强大的晋国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一个国家瞬间分崩离析。
而毛刚长全的陆机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他和弟弟陆云俩人眼看形势不对头,吴国这是要不行了呀。于是这俩人携手逃离了俗世人间,逃离了司马家的天下,这俩人携手隐居去了。
自此以后,陆机兄弟整天在家里种菜浇花读书写作文,也不出来压马路,也不和其他同病相怜的东吴士族联络搞派对。这兄弟俩在家这么一藏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头,俩人头悬梁、锥刺股,主要工作重点就是读书学习。
289年,闭关十年后,带着满腹经纶,带着五车诗书,带着所有东吴士族的希望。陆机和陆云兄弟从江南一路北上,来到了洛阳,找到了当时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政府高官——张华。
这俩人之所以找到了张华,是因为张华这人在当时的江湖地位是很高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二陆去拜访张华只有一个目的:求官。
这俩人闭门苦学十年之后,眼看着自己满血复活,学有所成了,便立马出来到政府机关找活干。而且他们找对了人,张华作为当时西晋王朝少有的眼光长远的人,自然是很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利用。
所以在二陆找到张华,在这位西晋柱石面前小露了一手飞扬的文采,敏捷的才思后,便立马受到了张华同志的热烈而高调的表扬。俩人在这次面试中,完全俘获了主考官张华的芳心。
在张华的帮助下,陆机当上了国子监祭酒,陆云则当上了一个小县城的县令。后在八王之乱的时候,两人都去投靠了成都王司马颖,并在司马颖手下担任重要官职。
在俩人告别张华的时候,张华都不知道?你这明摆着是故意刁难嘛。
再说了,人家这两位祖先已经身死人亡,驾鹤西游了,你就不能积点口德,说话客气点呀。所以陆机也很窝火,很恼怒。但是这时候他还不敢发脾气,因为他现在正在西晋中央政府里头,周围全是卢志那边的人,一个说话不小心,以后肯定会遭到这些官员的报复。
所以陆机最后只能选择忍气吞声,只能弱弱地这么反驳一句:你和卢毓、卢廷(这俩人是卢志他爷爷、他老爸)是啥关系,我就和陆逊、陆抗是啥关系。
陆机为人够机警,够伶俐,这话说得卢志哑口无言。他本来是想羞辱一下这两个亡国小伙的,没想到现在反被别人羞辱。然而这次陆机与卢志之间的口头交恶,也给后来陆机遭受卢志的陷害埋下了伏笔。
而在二陆去拜访侍中王济的时候,情况也比较惨,也没看到对方有什么好脸色。
双方见完面,送完礼,说完几句好话后,就开始吃饭了。在饭桌上,王济直接指着桌上的一盘羊肉说道:你们江南那个鸡不生蛋,鸟不拉屎的地方,肯定没有这种美味佳肴吧。来来来,你们这些乡巴佬多吃点。
王济这话说得就很不地道了,你这不是明显的地域歧视么。他肯定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西晋灭亡,司马家的人也不得不去江南混饭吃,去江南讨生活,去吃“乡巴佬”吃的东西。
陆机一听王济说这话,那就相当不高兴了,立马回道:江南的美味佳肴肯定是有的,而且要比你这羊肉好吃多了。我老家的蒸鱼那才是人间美味,绝世好菜呢,。而且关键是,我家的菜不像你们一样老是放这么多酱油,难吃死了。
被陆机这么一顶撞,王济立马萎了。算了,拼口才我还真搞不过你。
在当时,陆机、陆云有才华,是受到很多西晋人物如张华、司马颖、司马晏等人的看重的。你是个人才,那我们就会看好你,给你官当。
但是从二陆在洛阳的遭遇不难看出来,西晋政府官员中有很多人对二陆的态度是很不友好的。这其中原因比较复杂,和二陆的出生有关。
陆机出生于东吴陆家,是东吴的世家大族。陆家在东吴的地位就和荀家、王家、贾家在在西晋的地位是一样一样的,都是士族领袖。所以,二陆在江南的地位自然也就高人一等了,在自己的地盘,大伙一看你是陆家人,多多少少肯定是会给你三分颜面的。
再加上,陆机他爷爷、他老爸那都是东吴顶梁人物,那都是拯救过孙吴王国的。在东吴人看来,你陆家人很值得尊崇。所以在江南,陆机很有优越感。
另外,陆机这人的功利心相当重。在他闭关十年的时候,他写了一片大名鼎鼎的论文——《辩亡论》。在这本著作中,陆机主要论述了吴国孙家在江南兴衰存亡的历史原因,是一篇吴国的总结性文章。
但是当时陆机写这篇论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却完全是出于私心:给他祖宗争光,在论文里头使劲地表扬他两位祖宗。
其实这种自矜其功的行为也可以理解,就像我们作为现代人,谁还没和自己的小伙伴们晒过几张证书奖状,几张满分数学卷子呢。但是仅是从陆机的这一行为来看,他这人很重视功名。
所以在陆机隐居十年后,他还是要千里迢迢赶到国家首都找官当去。这和陆机本人超强的功利心有关外,还和他祖宗有关。我两位祖宗那都是超级大牛人,闻名世界呀,那我也得好好努力,不能丢了这人呀。
另外,还有一个最最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陆机身上承载了所有江南贵族进入中央政府为官的希望。
在晋国灭了吴国后,像顾雍的后代顾荣、孙贲的后代孙惠、薛综的后代薛兼等一大批吴国遗臣组成的士族依然活跃在东吴一带,但也仅仅是局限于东吴一带。因为当时晋人得势,吴人失势,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过来人在仕途上也就不得寸进了。
而作为晋国的士族,卢志、王济等人自然就很看不起吴国的士族,在政治上不断打压这些人。归根结底,二陆在洛阳的遭遇充分体现出了当时社会上两大类世家大族之间深深地矛盾。
而二陆作为吴国士族的领袖人物,再苦再累,他们都得坚持下去。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自己远在东吴的江东父老打开西晋仕途的大门。
所以,除了对自己的仕途很上心外,二陆还相当照顾远来洛阳求官的江南人士。陆云当年就说过这样的话“阶途尚否,通路今塞,令人罔然”。我们二陆作为东吴人求官的先驱,已经在洛阳被欺负得不像样子了,希望以后的江南人士不会步我们后尘吧。
在二陆自己求官成功后,他们还帮助过江南士人纪瞻、戴若思等人求得官职。二陆俨然成了荆南士人眼中的老大哥。
然而就是这个陆机、陆云两兄弟挤破脑袋都想挤进去的西晋中央政府,最终也害得两兄弟身死人手,构害被杀。
著名文学家朱东润先生在他的《陆机年表》中说过这样的话:吴国虽已灭亡,但山河仍在,江南风光依然无限好。陆机、陆云二人大可终老山林,尽享鹤子梅妻之乐。干嘛还要去洛阳追求名利,攀附权贵去呢。最后的下场还不是身死人手,沦为权利斗争的牺牲品。
在当时,西晋政府已经腐败至极,内部斗争日益况也和管仲、乐毅差不多,您老人家看着办吧,必须给我百分之两百的信任。
其实这也没什么,当年秦国甘茂在出征之前还不是照样和秦惠文王立下息壤之盟,要求秦王给予自己绝对的信任。但是现在陆机的情况和这不同,因为他遇到的主子是司马颖,潜伏在司马颖身边的想要陷害陆机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而这其中就有一个陆机的老相识——卢志。
卢志一看你陆机真不会说话,你也有今天,我不陷害你都对不起我自己。于是便立马跑到司马颖那儿给陆机说坏话:陆机这小子是自比乐毅,把你比作昏君燕惠王呀。这小子太猖狂了,这是明摆着欺负你呀。
司马颖一听,也对,陆机说话是有点难听。但是没办法,我都给他元帅当了,总不能反悔吧,就先这么着吧。
卢志的这次暗中陷害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自此之后,司马颖便开始不信任陆机,开始忌恨陆机。发展到最后,在一系列的奸佞小人的诱导下,诛杀陆机。
陆机率军遇到司马乂的军队后,相当给面子,一见面就在鹿苑大败亏输,败了一仗。其实一次败仗也不要紧,胜败乃兵家常事嘛,你底子好,有二十万人呢,完全可以卷土重来嘛。但是陆机性命该绝,在这次败仗中,陆机的一个仇人孟超也战死了。
孟超这人呢,仗是不会打的,兵是不会用的。但是在抢劫方面,这人绝对是个行家里手,绝对是专业的。陆机带着大队人马还没和司马乂开战呢,孟超就开始下手拦路抢劫了,一路行军,一路烧杀劫掠,连百姓的一鸡一鸭他都没放过。
作为领导,陆机这事儿必须管呀。陆机一点没给孟超面子,直接抓了掳掠的孟超手下。孟超一听说自己的人被抓后,当场就火了,你小子摊上大事了,敢在老子头上动土,不知道老子朝廷有人嘛。
于是,孟超也不给陆机面子,立马带着一群小弟就到陆机这儿来抢人,直接把自己抢劫的部下给救走了。抢完人后,陆机立马萎了,也不敢对孟超怎么样。强中自有强中手,你狠你牛逼,我认输,我不惹你了,行了吧。
但是事情到这还不算完,孟超抢完人后,立马恶人先告状。直接出去发传单宣传说陆机这小子图谋不轨,要造反了,大伙都看着吧。
就这样,孟超在陆机的军营中上蹿下跳,到处给陆机说坏话。反正我已经和你决裂了,也不怕你是我的顶头上司。但是孟超的运气也不好,就在鹿苑之战中,孟超也战死了。
按理说,孟超这么一死,陆机的日子应该清静多了,毕竟军营里最嚣张、最猖狂、最不听话的人已经死了嘛。但是事情远远没有陆机想得那么美好,因为孟超在朝廷里确实是有人的,他有个哥哥在司马颖身边当官,他哥哥叫孟玖。
孟玖一看,我弟弟怎么就在你陆机那儿死得不明不白了呢,肯定是你陆机暗中陷害了我弟弟,我早就听说你俩闹矛盾,私底下闹得不可开交了。你肯定是趁着打仗的机会,公报私仇了吧。
所以孟玖很忌恨陆机,立马跑去司马颖那儿告黑状:老大你看哪,陆机手上有二十万军队,但是呢,见到敌对势力一个照面就被司马乂给打败了。他这明摆着就是暗通外敌,要造反嘛,您老人家还是趁他没啥气候,没啥防备的时候把他干掉吧。
而且孟玖这人在司马颖那儿确实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人缘好。孟玖的黑状这么一告,司马颖手下那些将领王阐、牵秀、公师藩等人立马附和孟玖,证实陆机确实是要造反。
司马颖听后,相当恼火,老子不仅重用你陆机,还救过你的命,你竟然还敢造反。于是,司马颖立马派牵秀到前线捉拿陆机,就地格杀。
303年,牵秀奉司马颖之命杀害陆机于军营前线,享年四十三岁。同时被害的还有陆机的弟弟陆云、儿子陆蔚、陆夏。
陆机死后不久,司马颖、司马颙等人成功擒杀长沙王司马乂,西晋政府大权依然旁落,司马颖当上了暂时的皇太弟。
陆机在临死前充分展现了他的非凡气魄,显得相当从容淡定。但是在淡定的背后也隐藏了陆机内心深深地哀叹,老子本是江南秀逸才俊,东吴文雅人杰,今日却被奸佞小人无故构害,怎不令人唏嘘心痛。
“华亭鹤唳,岂可复闻呼”。这是陆机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若真是如朱东润先生所言,陆机隐世不出的话,估计他现在还在东吴喝酒下棋写作文呢。
作为一个政府官员,陆机是东吴士族领袖,打开了东吴人入朝为官的大门。陆逊、陆抗为东吴保家卫国,陆机、陆云则为东吴士人照亮光明前途之路。
但是自己再政治、在军事上,陆机的表现是不及格的。作为元帅,他容忍部下犯上作乱,行事犹豫不决,打仗大败亏输,陆机终归不是个帅才。
而作为一个文学家,陆机深受世人推崇,他的文学作品也价值千金。他的作品《平复帖》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相当有研究价值。
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陆机是个失败者;作为一个文学家,陆机是一个成功者。
正如他在《挽歌》中所说:“人往有返岁,我行无归年。昔居四民宅,今托万鬼邻。昔为七尺躯,今成灰与尘。金玉昔所佩,鸿毛今不振。”
既知世事艰难,那又何必入仕呢。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对于陆机来说,功利心太重是他的死穴。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