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三国后世名人录

二十六、司马越

    26、司马越

    司马越(?~311),是八王之乱最后的大赢家,也是西晋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室野心家。在司马越之后,再无总揽朝政的权臣,因为这时候西晋已接近灭亡,野心家们对西晋再也提不起兴趣,全都自立门户去了。

    在八王之中,司马越是最远离司马家嫡系的一个人,是庞大的司马家族的旁枝末节(河间王司马颙也是司马家的旁系人物,其与司马衷的亲近程度和司马越并列倒数第一)。司马越与司马衷的血缘关系要比其他六个藩王远多了,

    东汉末年有个洛阳令叫司马防,司马防有八个很有名气的的儿子,人称“八达”。其长子叫司马朗,次子叫司马懿,三子叫司马孚,四子叫司马馗。司马馗有个儿子叫司马泰,西晋建国后,司马泰被封为陇西王,后改封为高密王。

    而高密王司马泰的长子便是本章男主角司马越。作为高密王世子,在司马泰死后,司马越肯定是能继承高密王的爵位的。但你毕竟是司马家的旁枝末节,天下姓司马的人多着呢,不缺你一个。

    你司马越在司马家族是可有可无的人物,所以在最初,司马越也只是在政府当了个不大不小的官职——骑都尉。

    骑都尉是个比两千石的官职,相当于今天一个市长的待遇。以我这种贫农的眼光来看,司马越已经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人物了,但是在自己的家族中,司马越的确只是个小人物而已。

    但是人家毕竟是皇室人物,所以司马越还有一些特殊照顾,有机会兼职司马衷的老师,兼职担任散骑侍郎,兼职担任侍中。古代的官职多的一塌糊涂,你有能力、有关系的话,就让你当个够,反正都是些芝麻小官。

    当然了,西晋政府虽然在总体上没啥作为,没啥能力,但也不是说就因为你姓司马,就会给你各种官当,会给你各种福利的。司马衷多多少少还是得根据你的能力给予官职的。

    而司马越本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是这么一位可以胜任以上所有官职的人才。据说,司马越小朋友打小就平易近人,礼贤下士,能与民同乐,深受百姓爱戴。是颗好苗子,是司马家的未来之星。

    但是有句话叫做“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很适合司马越。随着环境的变化,人心也是会变的。在逆境中,在乱世中,能始终一颗赤子之心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一个生命以热血青年为开局,以乱世枭雄为结局。

    后来的事实证明,在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环境极度不稳定,各种恶势力都在蠢蠢欲动的时候,你的出人头地的机会也会随之而来。而司马越发的就是这种国难财、不义之财,在乱世中逐渐成长并发家致富的。

    291年,皇后贾南风阴谋策划杀害杨骏,而此时的司马越作为皇后的一方的人物,也参与了这次政变。事后,杨骏被杀,司马越则借此上位,因功被封为辅国将军、尚书右仆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司马越表现良好,成绩突出,后又被授予东海王爵位,获封为司空。

    在西晋中央政府,司马越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借着皇帝昏庸暗弱,妖后弄权的机会,司马越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但是在这个时候,比起前面那几位杀得如火如荼的藩王来说,司马越相对来说还是很老实的。潜伏在政府机关中,司马越静观局势变化。

    八王之乱中,在司马玮、司马伦、司马冏等人相继败亡后,司马乂成为朝廷实际掌控者。这引起了司马遹与司马颖的深深不满,于是在303年,二人携手合作,联手举兵攻打洛阳的司马乂。

    不得不说,中央政府的兵马就是比地方的兵马能打仗。虽然你兵分两路,以多欺少,但我打架厉害,打仗牛逼呀。司马乂面对司马颖和司马颙的联军,并无惧色,勉强和对方战了个平手。

    对于司马颖的陆机这路部队,司马乂算是抵挡住了。但是对于司马颙的张方部队,司马乂讨不到任何便宜,还直接被张方一路打到了洛阳,双方在洛阳城下进行决战。

    其实这次决战说到底是一场鏖战。双方一个在洛阳城墙外,一个在洛阳城墙内,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额……肯定不想敌人进来。双方这么一僵持就是好几个月,外面的打不进来,里面的也只能堪堪守住城池。

    其实这时候双方的情况都不是很好,司马乂这边暂时是挡住了张方的进攻,但糟糕的是,洛阳城眼看就要断粮了。而张方这边,虽然是把洛阳城团团围住了,但是自己的战友陆机大败亏输啦。而且看司马乂这架势,这是要和我血战到底呀,洛阳城一时半会儿肯定拿不下来。

    但是这时候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整个战局,这人就是司马越。此时的司马越虽已被封为东海王,但他却还是留在中央当官,并没有回到自己的封地东海国去(山东那一带)。

    张方不知道这时候洛阳城就要断粮了,岌岌可危。但司马越是明白人,他是知道的,他知道洛阳城就要撑不住了,你司马乂就要败兵了。

    所以司马越很紧张,你张方要是打进洛阳,拿下司马乂,那我不也要跟着倒霉,跟着完蛋。老子还年轻,以后的路还长着呢。我不能就这么跟着司马乂一条死路走到底,我要下车换船,重新找东家,叛离司马乂。

    司马越越想越不对头,越想越害怕,最后恶向胆边生,司马越决定做一件保命的事,一件特不厚道的事。

    司马越决定背叛司马乂。他趁着司马乂那些手下都在看城门,直接趁虚而入,把司马乂给绑了。但是仅仅绑了司马乂是不够的,人家张方还待在你家门外呢。于是,司马越决定坏事做到底,直接把张方请进洛阳城来。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张方在司马越的帮助下,拿下首都洛阳,一把火杀死了司马乂。最后在洛阳烧杀劫掠干了一大票后,拉着几大车金钱美女回司马颙那儿去了。

    在这整个事件中的关键人物是司马越,那么在张方攻进洛阳的时候,司马越在干吗呢?这时候的司马越正在家里睡大觉呢。司马越同学这时候表现得相当聪明,老子阴了司

    马乂这么一手,帮你张方拿下洛阳,也算是大功一件了。但是老子懂得功成身退,懂得急流勇退呀,你们玩你们的,老子先深藏会儿功与名再说。

    这就是司马越同学聪明的地方,你说你要是好不容易干掉司马乂后,突然发现这儿还有个野心勃勃、虎视眈眈的人在这等着当国家总理,等着接班司马乂呢。那你还能让这人活,还能留着这人么?

    在家装病热炕头正是司马越明哲保身的最好办法。

    等张方屁颠屁颠地唱着国歌回到长安后,司马越同学的病立马就自动好了,立马就跑出来当了尚书令。

    这时候的司马颙还在关中当他的河间王,镇守长安(当时正在和雍州刺史刘沈打仗);司马颖则坐镇邺城,当他的成都王,暗中掌控朝政。

    而这时候在洛阳,在西晋中央政府真正能说得上话的人却是司马越。谁让你一个个跑那么远当王爷呢,现在朝廷无人,小弟我就勉为其难当回洛阳老大了。

    司马越老老实实地当了一年的尚书令后,于次年(304年)正式起兵讨伐邺城的司马颖。在张方的洛阳大战后,司马颖成为了最后的大赢家,但他当时并没有趁机占据洛阳。而是安安心心地在邺城当他的皇太弟,实际上,是当他的土皇帝。

    司马颖这时候虽被封为皇太弟,打他自己完全没拿自己当国家下一代接班人看,而是直接把自己当成国家领导人,当成正式皇帝了。凡是司马衷用的东西他都用,凡是司马衷玩的东西他也玩,完全按照皇帝的规格来要求、武装自己。

    这就很不好了,嚣张是要付出代价的。

    洛阳的实际老大司马越就看不下去了,你司马颖好歹是个皇太弟,这皇帝的位置迟早是你的呀,何必急于一时呢。你也太猖狂了,我还想当皇帝呢。于是,司马越立马起兵,以司马颖越制僭号的名义讨伐司马颖。

    而且司马越这次出征是动真格的,完全是去玩命,因为他除了自己亲征以外,他还带走了一个重要人物——皇帝司马衷。既然皇帝要御驾亲征,那在后面端茶送水、捏腰捶腿的大臣也得跟着去呀,要不然皇上渴了饿了想管理朝政了找谁去呀。

    所以当时跟着司马衷一起受苦受难去的人有很多,但是在前面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打败仗,一次做俘虏的机会。最后在双方的荡阴之战中,司马越一方损失惨重。

    司马越作为大都督带领十万大军到达荡阴后,遇到了司马颖手下大将石超。石超带着手下五万大军抵挡司马越。本来双方就兵力悬殊,你司马越还有王师撑腰,正站在道德制高点呢。按理说,你是不应该输的。

    但是这时候的石超也知道自己处于劣势,在兵力、人心、道义上都处于下方。那我肯定就不能和你硬拼呀,我就必须和你玩阴的,玩计谋。

    于是石超趁着司马越手下右卫将军陈眕大意没防备的时候,突然率军杀过来。这次突然袭击直接杀得司马越军队大败亏输,连司马衷、嵇绍、王戎等人都先后被拉到邺城成了司马颖的俘虏,司马越运气好,带着残兵败将逃到了下邳。

    一方是十万王师,一方是五万目无君上的乱军,就是这样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最后大败亏输的却是实力强的那一方。看来,兵家大事绝不能以兵力、仁义来论胜负。

    晋书上称司马越年轻的时候“有令名”,但是从这场荡阴之战以及后来的与刘乔的战役来看,司马越是越活越不如以前了。

    不进则退、一年不如一年,司马越退化得很严重。

    这时候王师大败,司马颖气势正盛,站在了职业生涯的顶峰。而你司马越则是兵败如山倒,惶惶若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若是直接逃回洛阳,估计还是会被司马颖追杀,最后像司马乂一样身死人手。

    所以司马越在危急关头认准了方向,八百里加急直接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东海国。逃回老家后,司马越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在东海国收小弟,拉势力。最后在刘洽、曹馥等一干人才的帮助下,重整旗鼓,重新组织起了一支像模像样的正牌部队。

    但是仅仅依靠这么一支刚拉起来的的部队是不可能和司马颖、司马颙等人扳手腕的。我连司马衷都搬出来了,还是输给了司马颖的手下石超,这次没有百分之两百的把握我是不会出兵的。

    于是,司马越在自己新生力量基础上,又进一步连结范阳王司马虓和安北将军王浚两路人马,组成一支强大的联盟军和司马颖叫板。

    在去和司马颖、司马颙拼命之前,司马越还不得不先解决一个很不听话的人,这人就是徐州的东平王司马楙。当年司马越荡阴战败,落魄一时,他本是想途径徐州的下邳回到东海国的。但是这时候镇守徐州的司马楙很不识相,他闭门不纳,连给司马越落个脚、喝碗水的机会都不给。

    所以等到司马越重新发达,丝逆袭后,他第一个找的就是你司马楙的麻烦。你一个固步自封、半辈子就守着巴掌大的地方的人也敢和我对着干,老子可是要成为国家总理的男人。你得罪了大人物,摊上大事了。

    而另一方面,眼看司马越东山再起,势力庞大,司马楙立马萎了。早知道你有今天,当年我给你提鞋都行,我肠子都悔青了。最后司马楙没办法,只好灰溜溜地抱着官印和司马越装孙子,和他投降。

    你司马楙客气,我司马越自然也得表现得很客气。算你小子识相了一回,要不然老子大军压境,直接打得你你妈都不认识。

    司马越并没有过分为难司马楙,只是给他挪了挪位子,让他去兖州当刺史去了。司马越自己则坐到了徐州都督的位子上,算是鸠占鹊巢了。

    欺负这种软柿子,司马越倒是个行家里手。

    解决好内部问题,扫清后方障碍后,司马越立马联络上了司马虓和王浚:现在咱老大司马衷又被抢到长安司马颙那儿去了,咱还是赶紧的去抢人,去立大功去吧。

    于是,三路联军共推司马越为盟主,广收人才,广封高官。反正现在国家领导人司马衷还在司马颙那儿呢,你司马越就勉为其难当回老大,领导小弟们干革命吧。所以这时候凡事都是司马越说了算,俨然组成了一个小朝廷。

    这就很不好,太高调了,你司马越为人臣子,举兵征伐、惩恶扬善是可以的,但你也不能专权独裁,搞特殊待遇,拿自己当皇帝看呀。

    而且你司马越不长眼,你的随意调兵遣将惹到一个人了,这人就是前面说过的刘乔。

    刘乔这人运气不好,晚生了几百年,要是早生两百年,他指不定还能混个王侯爵位(虽然在西晋他的官也不小)。这是因为刘乔姓刘,是汉室宗亲人物。

    刘乔参加过灭吴之战,参加过诛杀杨骏之变,弹劾过司马冏的宠臣董艾,是个有才有骨气的人,这从他和司马越对着干也能看出来,这点值得表扬。但也正是因为他的硬脾气,他硬是要和司马越作对,硬是要投入司马颙的怀抱,这也最终导致了他的兵败逃亡。

    刘乔卷入了司马家的内斗,成为司马越攻打司马颙的一个跳板,成为八王之乱的牺牲品。

    但是刘乔之所以会对司马越各种不服,和司马越玩命,这还得赖司马越自己。

    司马越原先的本意是想让自己的好战友范阳王司马虓当豫州刺史的,但这个时候的豫州刺史是刘乔呀,人家正霸占着豫州,在豫州生活得滋润着呢,你来瞎搀和啥。

    司马越做事没考虑别人感受,尽管前面有艰难险阻,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把司马虓安到了豫州刺史的位子上,再把刘乔调任为冀州去。这就引起了刘乔先生的深深不满,老子在豫州好好的,干吗要调职呀,老子不干。

    所以刘乔一听说司马越起兵后,便立马派自己的儿子刘祐在萧县灵璧阻挡司马越西进。刘乔的这一举动赢得了司马颙深深地好感,你小子这是在无偿替我抵御外敌呀,有前途,我很看好你。

    于是,司马颙也派出了自己的部下司马释、张方、刘弘、石超、吕朗等人前去接应刘乔,你们现在前线当一会儿吧,老子现在长安享几天清福再说。

    司马颙的这些手下虽然最后还是败了,但不得不说,他们的前期表现还是很不错的。

    司马越很不幸,他要么是还处在荡阴惨败的阴影里没走出来,要么就是一打仗白痴,反正他这次又输给了刘祐。喊口号、拉横幅、做宣传司马越是很积极,但在打仗方面,司马越还是个幼儿园级别的人物。

    这时候范阳王司马虓就看不下去了。你司马越作为老大,应该起个模范带头作用嘛,你怎么就这么不经打呢。得了,还是我来扶你一把吧。

    于是,司马虓立马派遣手下大将田徽带着八百个骑兵前去协助司马越。不得不说,司马越的人就是和这八百个骑兵没法比,人家的战斗力很明显甩了你几条街。

    司马越得到援助后,又去找刘祐干了一架,这次形势大逆转,丝大逆袭。刘祐一战即溃,其本人也战死疆场。刘祐兵败如山倒,还牵连到了刘乔的后军,导致刘乔也一起溃败。

    从此以后,刘乔带着手下几百个人逃到了河南平氏,开始低调做人,低调做事,退出了西晋权利斗争的舞台。直到311年司马越病死后,刘乔才敢重新做人,重新出来当了豫州刺史,重新焕发第二春。

    刘乔作为司马越东山再起打败的第二个人,却无意中成就了司马越,送给了司马越一个大礼。在刘乔战败后,司马颙惊惧交加,整天愁的那是茶饭不思,这最终导致了司马颙做了一个相当错误的决定——自毁长城。

    打败刘乔后,司马越立马攻占了首都洛阳,继续挺起胸膛做人,继续当他的联盟军老大,继续向西边的长安城挺近。

    这时候的司马颙就坐不住了,你司马越还真有两下子,能找大司马虓和王浚这样的帮手。连刘乔、石超、王阐都打不过你们了,在荡阴之战的时候,真不该让你活着回去。你这要是联军杀过来,我可挡不住呀。

    我不是董卓,身边有个吕布。我身边牛逼点的人物只有一个张方,这可真打不过你们。

    但是后来事实证明,即使司马颙手上有个吕布,也会被他出卖掉的。

    最后司马颙很害怕,一害怕他就想和司马越好好喝酒谈判,最好是握手言和,别再来找我麻烦了。我带着手下小弟投降还不行么,这事儿就这么算了吧。

    但是这时候他的小弟张方不在司马颙那儿,他正带着兵驻扎在霸上,按兵不动呢。

    张方这会儿既不来长安保护司马颙,也不去洛阳和司马越干架,反正就是一副看戏的姿态。

    张方这个举动很白痴。你已经深深地卷入了八王之乱,想要退出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会儿你又拥兵自重,两不相帮的话,最后不管谁赢了,都得拿你开刀,找你麻烦。谁让你这么能打仗呢,留着也是个祸害。

    然而事实证明,张方没那个命撑到司马越和司马颙分出胜负。因为司马颙看不下去,率先拿他开刀了。

    张方这人是个武将,是个武夫,也没啥文化水平。在他手下干活的人也比较痛苦,挨骂挨打是经常的事,而且他骂人不是那种“你要是在古代,肯定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的这种不带脏字的骂法,而是直接爆粗口,直接骂娘的。

    要是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话,还是趁早辞职,别再张方手下打工了。但是就有这么一个人,他心理承受能力很不好,还一直待在张方帐下干活,这人名叫毕垣。

    毕垣受到过张方大爷的辱骂羞辱,心里很不服气。于是他决定陷害张方,利用政治力量杀死张方。而他用的这个方法也没啥创意,和之后郭猗陷害刘乂而使用的方法如出一辙。

    整个事情正是由这个叫毕垣的人引起的,他趁着张方在霸上犹豫不决、隔岸观火的时候,在司马颙面前说了张方的坏话:张方这小子现在正在霸上享清福呢,完全不管您老人家的死活,他这明摆这是要造反呀。我看哪,你还是先下手为强,先把张方干掉吧。

    司马颙想想也是,你小子带着军队在霸上干嘛呢,既不过来帮我打架,抵御司马越,又不来回长安和我好好守城池,你这是要造反是吧。

    再加上这个时候司马颙见司马越兵力强盛,联军气势汹汹,就已经萎了,已经怕了司马越了。他急需向张方借一样东西送给司马越,以求其罢兵息事。

    这个张方能借给司马颙并骗得司马越罢兵的东西就是张方本人的项上人头。

    但此时的张方手上毕竟还有兵呀,不是你司马颙说杀就能杀的。要是和张方玩命,你司马颙也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最后,司马颙决定玩阴的,他要找人去刺杀张方。

    这个被派去暗杀张方的人叫郅辅,严格意义来说,这郅辅是个老实胆小、富有同情心的人。

    因为有同情心,他在张方早年落魄贫贱的时候接济过他,在张方眼里,他是个大恩人。因为胆小怕事,他在司马颙的淫威之下屈服了,被其利用,前去暗杀张方。张方对郅辅没有一点点防备,没有一点点怀疑,最后死于恩人之手。

    在那个道义缺失的年代里,发生什么事情都不奇怪。

    张方死后,司马颙立马将其人头送给了司马越:我之所以会变坏,全是被张方这小子带坏的,我想做个好人,哥们,给个机会。现在老子把首恶铲除了,我会好好对待司马衷的。就算皇帝虐我千百遍,我待皇帝如初恋。你司马越就回去吧,别来麻烦我了。

    但是司马颙很明显把这个肮脏的世界看得太简单了,杀害张方完全是自毁长城,给司马越打败自己的机会。

    司马越得到张方的人头后,不仅没退兵,还拿着人头到处去招降司马颙的部队:你们自己看看,跟着司马颙混就是这个下场,再跟他混下去,哪天被你们老大弄死都不知道。你们还是赶紧地来投降我吧,降者不杀。

    在司马颙这颗人头的帮助下,司马越成功招降吕朗等人,瓦解了司马颙的部队。这时候联盟军将领祁弘便趁虚而入,攻进长安,杀了好几万人。在司马越等人保护下,司马衷回到洛阳。

    司马衷正式脱离了司马颙的魔爪,但又堕入司马越的魔爪。

    长安城破后,司马颙逃到了太白山。但他运气实在是好,后又东山再起,重新夺回长安城。晋怀帝即位后,本想重新起用司马颙,但司马颙在入洛阳拜官的时候,被南阳王司马模所杀,同时被害的还有他的三个儿子。

    而司马颖运气霉司马颙那么好。司马颖被王浚和司马虓打败后,本想去投靠自己的部下公师藩,但在半路上直接被司马虓给逮了。俘虏司马颖后,司马虓并没有杀他,而是把它关了起来。一个多月后,司马虓病死,司马颖被司马虓手下刘舆杀死。

    而在联盟军这边,司马越等人迎回司马衷,把朝政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司马越因此被封为太傅,成为西晋政府一哥。司马虓被封为司空,但他无福消受,一个月后病死。王浚则被封为幽州刺史,开始割据一方,野心渐起。

    司马衷命不好,生下来就先天愚型,整个生命中充斥着杀戮、欺骗、利用与阴谋。好不容易脱离虎口,回到洛阳,不久之后却还是暴毙身亡了。

    对于司马衷的死,也有人认为是司马越下的毒手。但是没有人证,没有物证,还告不倒司马越。

    公元306年,东海王打败河间王司马遹、成都王司马颖,成为八王之乱最后的胜利者。但这时候摆在他面前的也不是一个完整的西晋政府,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因战乱而满目疮痍,因权力斗争而人才凋零的西山。

    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千年前的孟子就说过这样的话,但后人往往不能引以为言。

    回到洛阳后,司马越先后平定了汲桑、王弥之乱。并在战乱中收服了乞活军的一支——李恽、薄盛部队,这使得司马越兵力更加强盛,势力越来越庞大。司马越也就逐渐变得狂妄自大,目无王法,并先后斩杀国舅王爷延及散骑侍郎高韬等人,司马越因此大失人心。

    但是你人是杀了,皇帝是欺负了,你心里也过意不去呀。现在你这么嚣张,哪天皇上不高兴了,大臣不高兴了,反了你怎么办。你虽是国家总理,但也没曹操那么厉害,势力那么庞大,人心那么稳固呀。

    所以司马越不想在中央政府待下去了,这里的人对我不咋地,都不和我一块干革命,都对我失望了,我再待下去也没意思了。

    于是,司马越便给晋怀帝打了个报告:现在匈奴人相当嚣张,整天来找我西晋的麻烦,我看不下去了,您老人家还是让我去前线打仗去吧。我要为国争光,为国出力。

    晋怀帝假装挽留了一下司马越后,立马签字盖章同意司马越奔赴前线打仗去,你老最好这次出去以后再也别回来了,我是真心再也不想见到你了。

    但是就这样把司马越打发出去是不够的,他要是不求进取,只求自保,或是直接找个老窝当他的土皇帝去了怎么办,那不是太便宜他了吗。

    于是司马越前脚刚走,晋怀帝立马和他玩阴的,立马发邮件给苟晞,让他赶紧地起兵讨伐司马越,杀死司马越算我的,我在后面给你撑腰。

    之前在司马越作威作福,专权独裁的时候他就得罪过这位苟晞大爷,说起得罪的缘由也很搞笑,和他之前得罪刘乔的原因一模一样。

    苟晞原先是兖州刺史,位高权重,本来他在兖州待得好好的,司马越这时候又来瞎捣乱了。

    司马越一个叫潘韬的手下就来打报告了:老大呀,人家苟晞是个人才,有能力,会打仗。现在又是兖州刺史,位极人臣,兖州可是个军事要地呀,这小子要是有异心、要谋反的话,咱肯定挡不住呀。您老还是赶紧地给他挪个窝,换个位子吧。

    于是在潘韬的挑拨离间之下,司马越把苟晞调到了青州去。这就彻底得罪苟晞了,人家原来在北京工作得好好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很好,但你突然把他调到非洲考察野生动物去,这谁受得了呀。

    所以,苟晞很生气,你司马越太欺负人了,老子不跟你干了,要和你决裂。

    而现在苟晞报仇的机会来了。在外有匈奴入侵,内有苟晞声讨的情况下,司马越被逼到了绝境。在夹缝中艰难生存,最后在项城忧惧而死。

    司马越死后,他手下秘不发丧,想把其尸体秘密抬回东海国埋了再说。但是司马越运气不好,尸体被抬到半路的时候,石勒率军杀过来了。

    石勒在平城追上西晋大军后,成功斩杀西晋十余万部队,活捉大臣公卿王衍等人。而司马越的尸体也未能免于难,被石勒抢去了。

    得到司马越的尸体后,石勒一点也不客气,直接放把火给他火葬了。火葬的时候,石勒没哭更没哀悼,反而是嘴中念念有词:你司马越身为皇室贵族,却率先挑起战乱,致使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你这种人死有余辜,现在我替天下人把你挫骨扬灰了,也算是惩恶扬善,打击恶势力了吧。

    成为杀人狂魔石勒口中的奸邪首恶,司马越应该很荣幸,也应该很羞耻。

    贵为西晋国家总理、东海王的司马越死后连下葬的机会都没有,也算是给他半生争权,半生杀伐的报应。没有死于胡人之手,司马越是幸运的。但没死于国家战乱,以身殉国,司马越也很不幸。

    其实司马越是很聪明、很有韧性、很懂得因势利导的一个人,这从他懂得功成身退,懂得避实就虚,在荡阴之败后还能东山再起的经历就看得出来。八王之乱中的八个藩王有莽夫,有傻缺,有奸邪小人,也有个别野心家,但真正能称得上枭雄的也就只有司马越一人而已。

    一个没能力、没眼光,有人才、会残暴的枭雄。

    然而相比于其他七个藩王,司马越还算是善良的,至少司马衷在他手上吃的苦头要少些。在取得八王之乱的重大胜利后,他本可一手遮天,一手掌控朝政,但他却是选择了退出洛阳,退出权力中心,并最后导致了自己的败亡。

    这可能就是司马越走的最失策、最错误的一步棋。但是对于晋怀帝来说,司马越的出走无疑是给了他喘息的机会,给了他活得更好的新鲜空气。

    奢靡、清谈、叛乱等等这些都是西晋灭亡的原因,但是真正让西晋王朝实力大损的却是这次八王之乱。作为八王之乱最后的大赢家,司马越对西晋破坏毁灭程度可想而知。

    司马家的天下最终毁于司马家人之手。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