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苟曦
苟曦(?~311)。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出生寒微,没钱上学,没钱习武。但是他们能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历经风雨,不断学习,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在自己的努力下,艰苦奋斗,最后成就一番事业。
这种人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比较着名的就有刘邦、朱元璋等人。上帝没有给你一个美好的开始,却能给你一个美好的结局。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而本章男主角苟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苟曦出身于贫微,成长于寒门,祖宗三代都是贫农。在西晋,他是个正宗的寒族人士。但就是这么一个下品人物,最后却在自己的努力下,官至青州刺史、太子太傅,割据一方。在司马越死后,更是一手遮天,专权独政,成为西晋一哥。
在西晋,社会上的门第之见是相当严重的,前面介绍过的贾充、羊祜、杜预、王戎等人哪个不是出生名门,哪个不是官二代、富二代。没办法,人家国家机关实行的政策就是九品中正制,官二代是饿不死的。
但是这就苦了穷二代的人了,老子的爷爷是农民,老子的爸爸是农民,老子是农民,老子的儿子还是农民,我家就没有翻身的希望了是吧。在今天,不管你是文盲还是海归博士,都有一起找工作的机会,但在当时,你只有在家种田的机会。
苟曦也是个贫农,但和普通贫农不一样,他是个有能力、有力气、能打仗的贫农。
机会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你要是没那个能力,没那个准备,那机会来了也没用。由于苟曦本人是个很有决断力,很果敢,很能打架的人,所以他之后得到了一个当官的机会,他当的第一个官是司隶校尉从事。
司隶校尉从事是个什么官呢?这个官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关键还是得看你的个人能力。司隶校尉倒是个大官,这个官职比较特殊,它既有带兵的权利(规定是一千两百人),又有监督的权利,它的监督对象是朝廷百官,比一个州的刺史还要牛逼些。
所以历来当官能当到司隶校尉的也算是位高权重,政府的里头有头有脸、能说得上话的一位人物了。至少在你监察百官的时候,各种猫腻,各种油水,各种私利就会随之而来了。像当年的袁绍、诸葛亮、张飞等人都当过司隶校尉一职。
而司隶校尉从事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司隶校尉手下的幕僚。在中国古代,朝廷管制不严的情况下,一个官员是可以招募若干个幕僚给自己干活的。反正老子有的是钱,就请几个人给我的政治工作提提意见,写写文件啥的,这很正常。
而苟曦这人有个大优点、大技能,那就是处理各种政事的能力特别强。对什么政务庶事都是得心应手,处理得恰到好处,这为他赢得了很大的名声。当时他的顶头上司,也就是司隶校尉石鉴那是相当器重他的。
不仅仅是自己的领导觉得自己干活不错,就连司马家的、司马冏、司马乂、司马越等人都很看好苟曦。毕竟你在司隶校尉从事的岗位上干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狗屎总会发臭的。
当然了,苟曦之所以能以贫民的身份跻身于高端大气奢华的西晋政府,这和他的能力有关外,还和他的交际能力有关。
你司马家的政府就快要完了,奸臣、权臣、真小人、伪君子啥的什么人都有,就是好人少,我要想在这儿混下去,就必须和一些大人物搞好关系呀,要不然被弄死都不知道。于是,为了巩固自己在政府的地位,保全自己的性命,苟曦决定去拍马屁。具体来说,他是去送礼。
凡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丧或是某些生日纪念日啥的,苟曦送礼送钱送购物卡那是送的相当积极。只要你是洛阳首都贵族,只要你在中央政府说上话,那你就是我名单上的送礼对象,值得我跟风拍马屁。
之后苟曦在兖州当老大的时候,虽然远在地方为官,但苟曦心在首都呀。虽然一时半会钱礼送不到,但我会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送给你。地域上的距离阻挡不了我送礼拍马屁的决心。
后来在八王之乱司马冏当总理的时候,苟曦真正迎来了它的春天。这时候苟曦名声在外,敢做大事,敢得罪人,敢在很多大爷头上动土。苟曦是个真正办实事的人,他被司马冏提拔为尚书左丞。
其实尚书左丞这个官说大也不大,每年也就四五百石的工资,但是它的地位比较特殊,因为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督查百官,管理纲常礼仪这些事情,有弹劾举报不法官员的权力。
所以,苟曦这个官其实很吃香,其中很有猫腻,有很多赚外快的机会。但是苟曦这人呢在为官上是个酷吏,一向以不讲情面的为人之道行事,搞得大家见到他面都不敢打招呼,就怕你去法院告我。
虽然得罪人,但这同时也给苟曦赚取了好政绩,好名声。老子是好官,是严格按照程序办事的,你们这些有背景、有好爹的官二代少在我面前犯罪。要不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谁的面子也不给。
但是苟曦施展才华的机会很快就没有了,因为这时候司马冏倒台了。你作为司马冏的手下,肯定也是会受到牵连,会被炒鱿鱼的。但是人家苟曦确实是有能力、有名气呀。于是,新上台的司马乂同学又继续启用苟曦,封其为从事中郎。
之后,司马乂也倒台,但苟曦还是好好地在中央当官,之后还参加了荡阴之战。在司马虓手下工作,当上一方大官,成为兖州刺史。
在仕途上,自己升官升得很快。这时候的苟曦还是个正值磊落、铁面无私的人,是个天生当法院院长的料。但后来事实证明,对别人严的人,对自己却一点都不严,作奸犯科啥事都干。
在政治干得好,有名气,苟曦是个良吏形象。但真正让苟曦名动天下、令人(当然是反抗西晋的人)闻风丧胆的却是他在军事上的事迹。
成为司马越、司马虓那边的人物后,苟曦先后打败汲桑、吕朗、刘伯根、公师藩、石勒等人,成为司马越仰仗的最重要人物,成为叛军以及匈奴人的最大敌人。
当时西晋唯一能打仗的,唯一能和石勒、王弥这些人扳扳手腕的人就是苟曦。司马越打仗本来就不行,更别说去和匈奴势力拼命了。王浚则忙着发展自家势力,密谋搞独立,压根不鸟你西晋死活。刘琨则自身难保,能在夹缝中生存下去就不错了。
在当时,西晋武力值最高的人也是苟曦。当时苟曦是被看做白起、韩信这种神人的。但是从后面他所做的事情来看,他没有韩信那么会打仗,却有白起那么会杀人。
在和各种叛军,各种敌人作斗争的时候,苟曦和他领导司马越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这两人一个是元帅老大,一个是冲锋陷阵的大兵,两人成为了最佳拍档,成为西晋屏障,成为匈奴灭晋的最大障碍。
这两人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他们俩拜了把子,结成了异姓兄弟。
但是事实证明一切以利益为基础的关系,一切不以感情为基础的关系都不是好关系,都是闹着玩的。而苟曦和司马越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毫不牢靠,在小人的挑拨之下,瞬间断裂。
这个挑拨离间的小人叫潘韬。潘韬是司马越手下的幕僚,眼看苟曦得志得意,他就看不下去了,羡慕嫉妒恨了。
于是他跑到司马越那儿给苟曦说坏话:现在苟曦是兖州刺史,位高权重,兖州是什么地方,那可是人家曹操发家致富的地方。你看哪,苟曦这人也不是啥好人,也不会尽给你司马家出工出力,这人早晚会变节的。你看要不这样吧,你赶紧地把他调到青州那儿去吧,反正那儿也不是啥军事要地。
司马越想想也是,兖州这么重要的地方在一个外人手里还真不放心。于是,司马越立马从苟曦手上夺得兖州,自己当了兖州老大。再把苟曦打发到青州去,但又怕他心里不高兴,有意见。于是又给了苟曦一大堆头衔,封了他一大堆大官,当然了都是有名无权的官职。
这事就做得很不厚道了,你明里和人家拜把子结兄弟,暗里又去抢人家地盘。你这种人要是在黑社会混,最先被砍的就是你。
所以苟曦很生气,很恼火,但也没办法。谁让人家姓司马,是国家总理呢,他说是啥就是啥吧。
而潘韬虽是成功阴了苟曦一手,但仅仅这样显然是不够的。苟曦虽然吃了暗亏,但他好歹还是个一方诸侯,还是个一方霸主呢,你潘韬打蛇没打到七寸呀。于是,潘韬决定再接再厉,继续加班加点去找证据(没有证据也要制造证据)陷害苟曦。
是可忍孰不可忍,忍无可忍,无须再忍。老子不发威,你潘韬还真以为我是病猫了。最后苟曦大怒,立马给司马衷打报告,说潘韬陷害忠良,图谋不轨,要求立马逮捕并枪毙潘韬等人。
但人家潘韬是有后台的,朝廷没人谁敢和你苟曦掐架呀,他后头有个司马越给他撑腰呢。所以苟曦这状自然就告不成了。但经过这件事以后,全世界都知道了你苟曦和司马越合不来,你俩这是要翻脸呀,而当时的晋怀帝司马炽自然也是知道这事儿,知道自己手下两大干将闹别扭的。
但是作为皇帝,司马炽不仅没有去装孙子,给这俩人当和事老。他还在这俩人中间加了一把火,他想让俩人火拼。
作为司马家正朔,作为西晋老大,司马炽却选择了支持苟曦。这也是个相当无奈的举动。司马炽和他的前任司马衷很不一样,人家司马衷是老老实实地干一辈子傀儡,干一辈子八王的小弟,对八王屁都不敢放。
而司马炽走马上任后,野心家们还是拿他当司马衷看,还要他当傀儡,还是当他不存在。司马炽本人一点都不傻,他是有反抗精神的,他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很不满意,很想夺回皇帝权威,很想翻身做主人。所以,他这时候就要打败他的第一个对手,也是当时最大的野心家——司马越。
而在当时能和司马越叫板扳手腕的人只有苟曦,所以最后司马炽也站在了苟曦那一边。
但是司马炽当时是被架空的,他除了能给苟曦一点精神支持外,对他毫无帮助。反而是整天给他发邮件,要求他立马和司马越翻脸,立马带兵去和司马越干架。
苟曦可不傻,老子现在只是青州刺史,一个地方司令,哪干的过中央政府总司令呀。他司马越虽然打架不行,但手下人还是有的,只要他振臂一挥,还是有很多人会听他的话的。再说了,老子现在正和农民起义军、和匈奴侵略者干架呢,哪有功夫管你司马家的事,哪有功夫管你司马炽的死活。你先靠边等等吧,等老子有空了再去理你。
所以,苟曦虽然收到了司马炽让他讨伐司马越的圣旨,却是一直不肯动手,而是去和各地起义军打仗。当时天下大乱,最不缺的就是穷人,青州也不例外,也有穷人联合会,这些人一旦联合起来,就会闹事,一闹事就会造反,一造反就需要镇压。苟曦到了青州后,首先就和起义军干了一架。
这次的起义军领袖叫魏植,是西晋顿丘太守。这人很倒霉,本来他当他的太守当得好好的,死后拿个死亡抚恤金、红色锦旗啥的很正常。但是这时候战乱起了,天灾来了,他的地盘穷人多起来了。
穷人一多,吃饭问题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发展到最后,这些人实在是穷得连树皮都被啃光了,就只好造反到处去抢吃的去。而造反干大事就必须选个老大出来呀,这个当老大的倒霉蛋就是魏植。你身为西晋政府的地方官,有当官的经验,会为咱人民群众办事。就你了,你当老大吧,带领着兄弟们干吧。
就这样,魏植被迫当上了起义军老大,人家一个当官的,吃喝嫖赌啥也不愁,最后却被逼到造反当老大的地步,真倒霉。
这时候苟曦就坐不住了,现在整个西晋老子是老二,你们也别乱来。我该杀杀,该镇压还是会来镇压的。总的来说,魏植没啥本事,苟曦一到、一干架即被打得落花流水。但是前线打仗是没啥困难,真正让苟曦担心的却是当时留守在青州的他弟弟——苟纯。
苟纯作为苟曦的弟弟,打仗还是很有两下子的。他虽然算不上宿将,也算不上猛将,但至少也是熟悉军务,弓马娴熟。就靠这两下子,在西晋混饭吃已经足够了。
但真正让当时的苟纯能够名扬天下的却是他的残暴不仁。
当时民间流行这么一句话:小苟酷于大苟。
大苟即是苟曦,苟曦有个外号叫“屠伯”,意思就是说他这人杀戮心很重,杀人不眨眼,不拿人命当命看,看到谁不顺眼就杀谁,反正他是老大,谁也管不住他。而小苟指的就是苟纯了,苟纯在杀戮这方面表现得比他哥好多了,他哥不敢砍的人他去砍,他哥不想杀的人他去杀,反正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摊上这么一个替补青州刺史,可想而知当时青州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子那是相当不好过。苟家兄弟压根不把下人当人看,不把人民当人看,这样的人越有能力,越有势力,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还好青州人民群众没有忍受苟家兄弟多久,这俩人就败亡了。打败苟曦、苟纯的人就是前面说过的曹嶷。
在苟曦去镇压魏植等农民起义的时候,他弟弟苟纯作为苟曦的嫡系人物帮其驻守青州,稳固总后方。但是这个总后方很不安全,很会招事,它招来了王弥手下的一个大将曹嶷。
前面说过,王弥为狡兔三窟之计,曾让手下曹嶷去青州开疆扩土,找地盘去。而这时候镇守青州的正是苟纯,两人一攻一守在青州鏖战。
而远在前线的苟曦一听说有人打他老窝青州的主意,弟弟苟纯只有关门闭守、坐地挨打的份,便立马赶了回来,和苟纯联兵抵抗曹嶷。
曹嶷的领导王弥之前就和苟曦干过一架,结果是王弥大败亏输。而这时候作为小弟的曹嶷也轮到和苟曦干架,曹嶷自然不敢过分表现自己,很给面子地输给了苟曦好几仗。而苟曦也礼尚往来,赢了好几仗后,还了曹嶷一份大礼。
这天秋高气爽,天气宜人。双方又在捉对厮杀,斗兵斗将斗阵法斗得不亦乐乎的时候,突然就起大风了。其实打仗的时候吹点风也没关系,谁出门还不踩个狗屎,遇点倒霉事呢。但是这次的风不一样,这风不是微风,不是清风,而是龙卷风,是飓风。
但是事情坏就坏在这风它不好好吹,它是一直朝着苟曦那头吹的。苟曦这就倒霉到家了,你说要是真刀真枪和你硬干吧,咱谁输谁赢还不好说,但曹嶷这小子占尽天时呀,连老天都帮他。这风吹的老子连眼睛都睁不开,这仗没法打呀。
最后在上帝的帮助下,曹嶷成功击败苟曦,把苟家兄弟赶出了青州。自己在青州当上了老大,开始他的修筑城防生涯。
苟曦作为西晋王朝末期最会打仗的一个人,却大败给了王弥手下曹嶷,连自己的老窝都给人家端了,相当没面子。不得不说,打仗有时候不仅要靠实力,还得靠运气。
苟曦逃出青州后,逃到了高平城(山西东南部),重整旗鼓,准备东山再起。当然了,他这东山再起并不是要去和曹嶷拼命,人家匈奴人已经大举南下,要把我西晋给灭了,我再死抱着青州不放,也得天天和匈奴人打架,我还是回去捡西晋的便宜去吧。
于是,苟曦又重新将自己的老窝搬到了仓垣(河南中东部),好好在这里发展势力,这辈子当个土皇帝、当个地方诸侯就得了。恰巧在这个时候,晋怀帝司马炽打发走了司马越,让他去前线打匈奴人去了。所以,晋怀帝立马给苟曦发了个邮件,要他立马带人去攻打司马越。
苟曦一看,自己报仇的机会来了,终于可以和你司马越对着干了。况且现在有皇帝在后面给我撑腰,那我带兵去打你司马越就是合法的呀,就是义战呀,是可以收买人心,趁机壮大势力的呀。于是,苟曦便立马部署人马要和司马越决战。
在和司马越正式开战(当然最后也没开战成)之前,苟曦还赶跑了在河南留守的司马越部下潘韬。本来苟曦的意思是直接抓了潘韬就枪毙了得了,反正老子杀过的人多了去了,也不在乎你一个。
但是潘韬这小子在逃跑方面的确是很有一套,还没等你苟曦的狗腿子拿着手铐来抓他,他立马撒腿就跑了。最后苟曦到死都没能报仇,被潘韬逃过一劫。在司马越死了之后,潘韬都还继续在西晋当官,成为洛阳的一哥。
能从八王之乱的权力斗争中幸存下来,从西晋的各种内部、外部战争中活下来,最后熬到老大的位子,潘韬的确是有两下子。
这时候的苟曦和晋怀帝这两位搭档也不管匈奴人的侵略,整天就相互写信发邮件密谋杀掉司马越,这么大的事得好好部署商量嘛。商量到最后,全世界都知道苟曦要杀司马越了,司马越也坐不住了,一面和匈奴人周旋,一面部署人马要和苟曦决战。
这就很难为司马越了,你说石勒、刘曜、王弥这些人整天烦的我头都大了,整天来找我打架也就算了。你司马炽、苟曦还不给我省心,还要来找我麻烦,你这不是拖我后腿么。
我在外头给你抵御侵略者,你在里面给我穿小鞋,太特么欺负人了。所以司马越很郁闷,很心碎。最后就这么一抑郁,司马越大爷就这么撒手人寰、驾鹤西游了。
苟曦这仗是打不成了,仇也报不了了。但苟曦最后肯定不会想到,他的仇却被他的大仇人,他的大克星——石勒给报了。
当然最后苟曦也是死于石勒之手,苟曦和司马越这对冤家在阎王殿也可以抱头痛哭了。
苟曦这辈子杀人无数,斗得过叛军,杀得了贫民百姓,他的手下败将也有石勒、王弥、汲桑等枭雄人物。但真正让他扬眉吐气的却应该是这次整死司马越的事件,毕竟前头的胜利都是小胜,都没有伤敌根本。
而在他弄死司马越后,西晋王朝真正能说得上话的人就是他本人苟曦了。这个胜利的回报实在是太大了,一下就把他推向了职业生涯巅峰,让他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但是这个时候的西晋毕竟已经是行将朽木,快要挂了。所以苟曦也没当几天老大,这时候就发生了永嘉之乱,他老板司马炽被活捉,他本人也败于石勒之手。
胜利来得太容易,回报来得太丰厚,自己的灭亡也来得太迅速。
司马越死后,王衍的二十万大军又被石勒打败,西晋王朝就变得更加岌岌可危,更加风雨飘摇。洛阳城也是朝不保夕,随时都有被刘曜、王弥等人攻破的危险,晋怀帝随时都有被杀被俘虏的危险。
但是这时候的苟曦却在仓垣发展得很好呀。他以仓垣为老窝,通过之前的人脉和人气,树立起自己的威信,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小朝廷,成为一方超级诸侯。但是并不满足于自己有实力,苟曦还想当曹操,想挟天子以令诸侯。
于是,苟曦立马给晋怀帝司马炽写信道:洛阳这鬼地方连年被打,连年闹旱灾,已经破败得不像样了,没准哪天匈奴侵略者就打进来了。你老人家还是别再那地方待了,咱还是换个地儿挪个窝吧。我仓垣是个好地方呀,您老人家要不来我这儿躲躲,我管吃管喝管旅游,全免费。
司马炽收到苟曦的邀请信后,和政府官员开会讨论了很久,到底要不要答应苟曦呢。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
瞎子都知道,苟曦这人没安好心。司马炽要是去了他那儿,能给好脸色看么,还不是拿他当汉献帝看。心情好的时候会请他吃饭逛青楼,心情不好的时候还不是该打打,该骂骂,不拿自己当皇帝看。
去投靠苟曦就意味着这辈子都要寄人篱下,晚上想吃个夜宵都得申请写报告。
但是苟曦信中说的话是千真万确的,再在洛阳这个鬼地方待下去,迟早会被刘曜这群人给灭了。洛阳能挡住匈奴人一次,能挡住两次,但挡不了第三次呀。到时候洛阳陷落的话,司马炽自己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所以当时的政府官员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去仓垣跟着苟曦混,另一派则主张留在洛阳死守,自己再穷再苦也不能去求自己的员工,不能给自己的员工当傀儡,丢不起这人。而在反对派中,反对的呼声最高的就是苟曦的死敌——潘韬。
当然了,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司马炽的手里,你是老大,你自己做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司马炽决定收拾行李投靠苟曦去。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死也要死在自己人手里。
作出决定后,司马炽立马打包干粮,拖儿带女准备跑路,但是等他一出门才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解决。作为一个皇帝,逃命也得有逃命的样子呀,洛阳到仓垣总不能靠脚走过去吧,你得有马车呀。
而当时的洛阳就是穷得连马车也没有了!
司马炽没办法,想要走水路,但能下水的船只全都被匈奴人给烧了。司马炽只好逃回皇宫,准备改变逃跑路线,准备西进长安。但还没等他把跑路路线图画出来,就被刘曜等人给逮了。
311年,晋怀帝司马炽被俘,洛阳城陷。最后从洛阳逃到苟曦那儿的只有豫章王司马端等人。
但是晋怀帝被活捉对苟曦是没啥影响的。你司马炽有没有、在不在都无所谓,反正平时就没当你存在过。而这时候的一个皇室人物司马端前来投靠苟曦,给了苟曦一个很大的机会,一个挟“太子”以令诸侯的机会(王浚也立了个太子,但这太子明显不如司马端高端洋气上档次)。
豫章王司马端跑到苟曦那儿后,立马就升级了。苟曦立马尊奉司马端为太子(司马炽还没死,还不能称帝),自己为太子太傅,实际上是老大,并将自己的老窝迁到了蒙城。
司马端从一个王爷升级到了太子,苟曦从一个诸侯升级到了国家总理。两人因祸得福,发了一把国难财。
卿本贫民,却在朝夕之间,野鸡变凤凰。从贫农到国家总理,你这明显是个暴发户呀。
所以苟曦一当上老大后,他就受不了了,就开始骄奢淫逸了。大兴土木,纵欲杀人,恣情享乐。凡是他以前没干过的坏事,这会儿全干完了,也不管手下百姓、同僚官员的死活。连去劝谏的手下阎亨也被他杀死了事,完全是个暴君形象。
所以这个时候苟曦的人气全无,有条件、有远见的全都叛逃找新老板去了。再加上蒙城又闹起了瘟疫,石勒又一路冲杀过来,苟曦岌岌可危。
但苟曦本人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自从当上总理后,埋藏在他内心的残暴不仁、肆欲纵情全被召唤了出来,不理政务,不行仁政,这是要败亡的信号。
311年,石勒打败王衍部队后,一路南下,兵锋直指蒙城的苟曦。石勒先是在阳夏大败苟曦部将王赞,后又突袭蒙城,苟曦毫无防备,直接被石勒活捉。
当了俘虏后,苟曦苟延残喘,又在石勒手下干了一个多月的汉奸。最后,石勒实在是放心不下身边有这么一个厉害人物,便将其杀害,同时被杀的还有苟曦的弟弟苟纯。
自此之后,苟家人退出历史舞台。在匈奴人的铁骑下,汉人节节败退,号称韩信、白起的苟曦也未能幸免,死于石勒之手。此时距离司马越身死仅有六个月,距离洛阳陷落、司马炽被俘仅有三个月。
苟曦这人令行禁止,带兵很严,打仗很牛。在他的早期军事生涯里,基本上是魔挡杀魔,佛挡杀佛。当然这其中有比如像石勒那时候经验不足,还是个打仗菜鸟有一定关系,但这和苟曦本人的作战风格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个优秀军事将领,苟曦若是心术很正,人品很好。最后再不济也能混个为国战死的名声,运气好点还能当个中兴之将。但他自己却误入歧途,走了一条千百年后都会被唾弃的黑路。
作为杀人狂魔,苟家兄弟的杀人能力毋庸置疑。在汉人中,这种残暴程度是很少见的。不仅是对平民百姓,就连自己人苟曦也照样下黑手。
苟曦除了有个志同道合的弟弟苟纯外,他还有个比较小的弟弟叫苟道怜。苟道怜小朋友虽然年龄小,但他有一颗为国效力,为他哥哥干活的心呀。于是,苟道怜的妈妈就去求苟曦,希望他能给弟弟在部队安排个工作。
这本来也就是件小事,你一个有头有脸的政府大官,给亲戚安排工作很正常嘛。要是一般人,随便给他找个天天做办公室吹空调、玩游戏的的活也就算了,再欺负也不能欺负自己人嘛。
但苟曦却偏偏没有这个觉悟。
苟曦这人呢说话也很直,在安排工作之前,直接就对他婶婶说了这样的话:苟道怜要真是去当了兵,我是不会把他当做弟弟看的,我会一律同仁。他要是犯了啥罪,该杀杀,该打打,我不会手下留情的。你要想好了,当兵是很苦的。
如果这位婶婶知道他的侄儿说的都是真话,而不是场面话的话,她死都不会把自己的儿子交到这位屠伯手里的。
后来通过裙带关系,苟道怜在苟曦的部队里当了个小官。但是苟道怜也不安分,在军队里还真犯了事,而且是按罪当斩的大事。这时候苟曦早年监督百官的铁面无私的精神就体现出来了,管你是我小舅舅还是未来丈母娘,我都公事公办。
于是,苟曦还就真一刀砍了苟道怜,一点面子也不给。在情理法面前,苟曦毅然决然地站在了法的那一边。这种人要是生在二十一世纪,那是绝对的活包拯,也是绝对的恐怖分子,人人都会避而远之。
后来在去参加苟道怜葬礼的时候,苟曦说了这样的话:作为一个军人你犯了罪,我不能姑息养奸,一定要杀你。但作为你的哥哥,我现在那是相当痛心,相当心碎呀。
其实后来的岳飞也干过这种事,但他也只是打了他儿子岳云而已,还没到杀人的那种惨绝人寰的地步。
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看,苟曦这种人谁也不喜欢。虽说你是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了,但你也忒较真了,谁当个官还不得护个犊呢,谁不当个领导还得谋点福利呢。
在对抗外来侵略者的时候,苟曦勇气可嘉,表现值得表扬,但他的残忍好杀却将他的功绩全都毁掉了。生在那个年代,不懂点安民定边的谋略,不找个有本事、有实力的外援,不搞个劝课农桑的政策是混不下去的。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