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不战而胜

第一百四十五章 问路

    常云涛的想法是一定要找到几个在这个行业里可以诚心帮自己的人,至少要有一个领路人,才能减少走弯路的机会。()

    厉军之前只知道常云涛想涉足医药行业,但是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并没有明确的计划,还只是摸情况的阶段。

    所以,听到这么突然的一问,当然摸不到头脑。

    常云涛也是再具体点,这样比较容易约别人出来谈。这样吧,事情我已经转达了,他的态度也很明确,一定帮忙。具体的细节你电话里跟他说吧!”

    具体的事?常云涛自己也想不清楚,还没有做起来,也就没有遇到具体的问题,而且确实对这个行业也不熟悉。

    想了半天才给沈黎明通了电话:“沈科,你好,我是小常,常云涛。()”

    电话那边说:“就叫我沈黎明,或者黎明吧。厉军把你的想法跟我说了,因为我也不负责具体的业务,也不知道具体该找谁才能帮到你!”

    常云涛说“我也没有搞清楚,我的这种做法该属于什么形式。如果仅仅是药房,那也简单了,我自己建或者收购都可以。可是我还要提供初步诊断,提供医疗建议,包括配药。算医疗中介?肯定不是,我也不想做这个;私人诊所?有点相近。可是私人诊所的责任是行医的那个医生个人的,我要做全国连锁的,又该如何界定呢?”

    沈黎明说:“既然这样,我就找两个相关的处级的人,帮你约一下,你们再细谈。对路最好;不对路,再找别人!”

    常云涛一想,也只好这样了,连声说谢谢。

    过了一些天,沈黎明打来电话,说约好时间了,问常云涛是否有空去北京一趟。

    当然有空!这是常云涛目前的头等大事,满口答应,并说了一个会所的地址,后来想想,说还是约个地方,常云涛派车去接。

    上海这面的会所经营完全走上了正规,每年的营业收入5000万朝上,虽然在餐饮行业算不上什么,但是管理上要容易一些,消费档次也是不一样的。

    有了这个成功先例,并且为了发挥会所交际的作用,秦志磊急着在北京找了一个地方,还找了当地一个大佬做合伙人,开了第二家红酒会所。

    在北京一时很难找到一块好的地块做房地产项目,这里也就是唯一一个单独做红酒会所,与地产项目分离的城市。

    常云涛很少在这里招待客人,绝大多数用不着这种排场,这次决定要利用一下,只有把这些人镇住了,他们才会高看你一眼,才会真心帮你,这也算是墨菲定律吧。

    考虑到会所的管理与服务,现在会所购买了一些高级房车,车辆私密性比较强,帮客户接一些重要的来宾。原本秦志磊想卖点豪华的,加长凯迪拉克或者加长悍马之类的,后来讨论下来,来的以真正的富豪为主,这些车本来不如他们的法眼,利用率也不高,这种妆点门面的方式低级了点。而且许多客户本来就是要低调的,后来就作罢了。

    有些来宾让车接,重要的是感受,毕竟这里外人轻易进不来,有了会所专车就方便多了。

    常云涛自己无需去接几位,而是直接等在会所就可以了。

    晚上下班以后,沈黎明带着两个人坐着会所派的车来到会所,见了面帮常云涛做了介绍。

    沈黎明根据常云涛的要求,找来的两个人,一个是负责药房管理的,一个是负责私人诊所的。

    两个人都是中层干部,但是因为都是有权在手,平时吃喝是不少的,也都是见过世面的人。

    还真不知道京城还有这么一个高级会所,颇为惊奇。

    沈黎明也没来过,但是多少知道点,估计是厉军跟他介绍过。

    他就跟两个人狂吹了一通,两人一听说这里会员只有199个,而且100万入门费起板,连连咋舌。

    常云涛知道沈黎明的话不是很准确,有点以讹传讹,但是也不点破他,笑着说到:“这个也是一种消费心里,门坎越高,越有人想进。”

    常云涛把当班经理喊过来,让他交个洋鬼子品酒师陪着三个人去酒窖参观一下,顺便挑几瓶好酒过来。

    三人走了一圈回来,已经有点晕晕的,品酒师加经理一阵忽悠,他们感觉打开眼界,好像进入了另外一种消费层次,对常云涛自然而然就多了一份钦佩之情。

    不过常云涛还是不急,吃饭的时候开始聊起其它的事情,自然而然地说起了其它几个项目,让对方觉得自己深不可测。

    最后不等常云涛开口,沈黎明就开始帮他问问题了。

    两个人听了,连连说常云涛有想法。

    其实卫生系统这几年压力也很大,医疗保险,医患矛盾,高价医药,看病难,一大堆的问题困扰着他们,常云涛做的这些事出发点都是好的,做的好不仅能够造福于民,而且也能帮国家解忧。

    如果做出一定成绩,在造点舆论,他们就可以给上面举荐一下,如果各级政府机构大力推荐、宣扬与支持,那就更好了。

    常云涛觉得他们的话里多少有点阿谀的味道,太过一诶之词,不过说到舆论,倒是打动了常云涛。

    就像当初炒股票一样,雇佣了一批专家、媒体帮着自己操作的节奏,或正面或负面,作用非常之大,专家意见、社会舆论对老百姓的影响很大,对领导的决策影响也不可忽视。

    如果要想在这个行业里面做一些新的尝试,尤其是在不明地带开拓,这种事情都要未雨绸缪,才能给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先说了一大堆好话,这两个人还是诚恳地给了一些建议。

    前期在摸索阶段,尽可能要安全,最好就是开药房。药房也有坐堂医生,就用这种模式。

    对外宣传相对可以宽松点,但也要避免开方、私人医生之类词汇的,家庭医生也最好打个引号。

    书面文件,可以以医疗顾问,健康顾问的形式签约。

    一旦推行开展起来,被民众认可了,在此基础上再加强完善管理制度,就可能获得管理机构的正式认可,并纳入管理体系,政府提供行业发展指导意见。

    这就叫“摸着石头过河”。

    常云涛终于石头落体,心中有了谱,可以放手去做了。

    当然也要做好管理预防工作,一个是从业人员的管理,一个是如果有事故发生,如何开展危机管理。

    减少负面信息,才能长远发展。

    也有可能别人会仿制自己的模式,行卖狗屁膏药之实,这个就要事先与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出现一个解决一个。

    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这几个人,尤其是有沈黎明在其中尽力帮自己摇旗呐喊,可以结交一大批人官员,,获得多方位的信息,这对以后连锁机构在全国范围的开展,以及收购药厂都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常云涛又一次感叹人脉的重要性。

    有了关系真的是好办事,厉军也多次与自己谈到,金融方面就是如此,别人觉得很难办的事,到有些人手里就几位简单,只要打个电话给学长、学弟就解决了。北大、人大的许多教授手下一批银行行长。

    亲戚、邻居、同学、战友都是人脉的资源,如果没有这些,都靠自己去社会上结交,不是不可能,但是难度与成本都要大得多,成功的几率要小很多,所需的时间要长许多。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