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古匕异缘

第四十章 阴阳宝卷

    老者干咳了两声,似是在想该从哪里说起,又不知二爷底细深浅,这才试探着问道:“不知你可听说过白莲教之事?”

    二爷暗自吃了一惊,他曾遍读各类奇书野史,宗教典籍,怎么会没听说过白莲教?

    其实对宗教类略有研究的都知道,在我们华夏大地上,自古至今,人们除了信奉本土的道教文化,儒文化,以及后来传入的佛文化,自南北朝以来,特别是宋明以来,对炎黄子孙影响最大的便是这所谓的白莲教。

    说来这白莲教最早本源于佛教的净土宗,早期称为白莲社,白莲宗,白莲会。本来也是一个正统的教会,由于在各时代发展过程中名称迭经变迁,支庶繁衍,明目百出,只清代至民国就有弘阳、混元、收元、老官斋、龙华、八卦、天理,、义和团、红枪会、大刀会、小刀会、天门会、无极会、快道、扇子会、妙道会、红灯会、九仙会、天皇会、无极老母会(黄道会)、天神会、六离会、方道会、大道门、报德门、十祖门、金丹道、老师道、坐功道、老佛门、学好教、贤圣教、大佛教等等数十种之多,且教义又在演变中吸收了道文化元素,形成一个独立的教门,因主张反对黑暗向往光明,人人平等的教义,而被贫苦大众所接受。

    由于行事隐秘,白莲教历来都被正统的佛道所不齿。到了后期也多被沦为野心家作为实现抱负的工具。也因此被各朝代的封建统治者视为邪教异端而加以打压,很少写入史册。总的来说这白莲教是除了佛教、道教以外,华夏宗教史上另外一支对中华民族影响最深的宗教组织。也可以说是一千多年来,发生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种“异端”、“左道”、“邪教”的总括。

    说起来最轰动的莫过于发生在光绪十七年,热河地区的金丹道大暴动。虽然历时只仅仅一个月,却造成了死伤数十万,清政府损失两年的国库收入为代价才收场的悲惨结局。

    二爷突然想到石碑上的碑文,上书有“混元”两字,难道这里就是所谓的混元教墓地?

    “当然知道,有一些肤浅的了解”邱二爷此时生怕打断了老者的话。

    “不知你可曾读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老者的音调突然变得无比的欢快轻松:“其中有一篇叫《白莲教》的,不知你读过没有。”

    邱二爷听他说完,一时有些哭笑不得,心想这老者也可能在洞中呆的太久了,思维一下子竟能跳跃这么大,这说着说着怎么又说到晚清的禁书上面来了?

    苦笑了一下,只得硬着头皮回道:“看过手抄本,还记得,怎么讲?”

    “哦,那你还记不记得第一段是怎么写的?”老者颇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势。

    二爷听了一时竟然忘了还在地洞之中,差点没笑出声来。心说你还想要我像私塾里的学生一样,背颂一段给你听吗?

    那老者看二爷不语,又接着说道:“要说当年,我也是个饱读诗书的秀才,虽然岁月无情磨砺之下,至今还能清楚的记得开篇时说道:白莲盗首徐鸿儒,得左道之书,能役鬼神。”停了一下,复又喃喃自语道“不错,就是这句。”

    二爷听出他话音有些轻微的颤栗,似乎触到了心中某点,好像他的整个人生都和这句话有着扯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一般。

    邱二爷正沉思的当口,老者又突然问道:“你是不是去过菜河岸的土丘密林?”

    这话把二爷惊了一大跳,心道这老者究竟什么来头,这事他都知道。

    “是啊,你老人家怎么知道?”

    老者哼了一声,没回答他的话,反问道:“你现在洞底是否听到有流水之声?这是一条奇异的阴脉,自龙湖始,一直通到邑城老子的故居”

    二爷惊得长大了嘴巴,半天没说出话来。不由想起黄纸残卷上的几句话,原来这阴脉真的存在,难怪,邑城会出如老子这般的千古奇人。

    这时又听老者说道:“那土丘之地,正是天地自然,鬼斧神工造化而来的,玄阴之脉的唯一入口。”

    二爷一时间神思狂涌,脑中瞬间又闪过那夜土丘张开的巨大黑洞,这般百思不得其解的种种,都被老者几句轻描淡写的话揭开了神秘面纱。

    愣了半天,二爷这才手抚着身旁的巨型石莲问道:“那,这和混元教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问得好。”

    老者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

    “明末时期,闯王进京,清兵入关,天下生灵涂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浩劫,有一位得道的旷古隐者,游历四方,看到山河上下,白骨遍野,感慨自己一身通天彻地所学,未能为民造福,心中惭愧万分。”

    “这一日隐者来到邑城地界,在老子《道德经》碑文前膜拜,敬老子天纵奇才,心中感慨万千,伫立不去。入夜便在老子的太清殿打坐小憩。”

    “夜半之子时,隐者突感大殿之下阴气翻腾,如一条狂龙低吟挣扎,用灵识一探,发现这条奇异的阴脉,暗含华夏荣辱兴衰的无上命理,深不可识,唏嘘不已,暗叹天地造物之奇,心中一动,便把自己毕生所学,一夜之间著成了一本旷古的奇书,并为其取名曰《阴阳宝卷》。直到天将破晓之时,才算大功告成。复又想到此奇书如落到不良人之手,不光不能为民造福,还会掀起血雨腥风,给中华大地带来无穷的祸患。于是又将刚完本的宝卷付之一炬,心中倍觉惋惜,思前想后,这隐士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于是将宝卷的内容分章以无字真言之法注入到地底的玄阴脉之中,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一位胸怀天下的旷世奇才发现,并为其所用,为世人造福。”

    “做完这些之后,这隐士又将自己一团灵识凝聚逼出,隐于太清大殿之内,这才志得意满,仰天大笑,直冲云霄,这才迎着朝霞,扬长而去,自此不知所踪。”

    “时光荏苒,二百年后,天下依然战乱不休,直到咸丰年间,蒙城,涡阳,亳县一代灾情严重,人们为反抗清廷压迫,寻找出路,这才有了捻军起义,一时闹的沸沸扬扬。”

    “就在这一时期,出了一位被后世万民敬仰的大英雄,那就是一生颇富传奇的西捻军十八营总帅,陕西地区的起义领袖白彦虎。”

    提到白彦虎,二爷并不陌生,这白彦虎可以说是反封建起义史上被后人评价最高的一位。

    白彦虎少年时曾在清真寺跟一位师傅读经习武,后来参军,因看不惯清军暴行又回家务农,谋勇双全,见识非凡,深得当地百姓敬重。后来做了西捻军十八营统帅,运筹帷幄,屡建奇功,令清兵一时闻风丧胆。

    白彦虎生有三子,俗语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这三个孩子都生的骨骼清奇,有勇有谋,不幸的是,大公子二公子都在反清兵围剿时,为保护当地百姓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当年涡阳的捻军总旗主张乐行在安徽挑大旗反抗清庭压迫,发英雄帖邀四方起义领袖共谋大事,白彦虎因有战事缠身未能赴约。再后来捻军与太平军的李秀成,陈玉成兵和一处,征战四方,十几年后被清廷名将曾国藩和李鸿章所灭,最后剩下白彦虎一支苦苦支撑。

    由于大势所趋,被逼无奈之下,白彦虎决定翻越雪山,远迁当时北方俄沙皇境内流亡,临去世时他思念魂牵梦绕的故乡,一再叮嘱后人:“若有一天,故乡重见天日,你们回家乡,一定要到西安府的西城门,把城门使劲地叩响,让我听,那时,我就和你们一起回到家乡了!”

    一代英豪的临终之言,至今都让后人无限唏嘘。

    “不知这位白老英雄和你说的有何关系?”

    二爷听出这老者话语虽然看似平静,但说起白彦虎之时,却隐隐参杂着一种别样的感情,一时也琢磨不透。

    “年轻人先别急,听我把话说完。”老者似乎能看到邱二爷想法一般。

    “当年,捻军总旗主张乐行邀天下义军领袖齐聚一堂,共商大事,白彦虎并没参加,为视尊重和决心,便派他的小儿子白重霄前去议事。”

    “这白重霄当年才二十几岁,是白彦虎三个儿子里唯一一位对道法痴迷的后生,生来便有非凡的天赋。他携着身怀有孕的妻子,加上三个贴身的护卫,乔装改扮,艰难绕过清兵的重重盘查,历尽艰辛,几个月的时间才到达安徽与张乐行会合,但那时议事早已结束,都正忙于战事,张乐行以贵宾之礼相迎,以示感激。”

    “临返回之前,白重霄听闻当地距邑城的老子太清宫只二百里之遥,心中敬仰之极,思量着兵荒马乱的年头,性命随时不保,怕错过这次此生便再难有机缘前去膜拜一番,于是催马一人直奔邑城方向而去。”

    “白重霄赶到老子太清宫时以残阳西斜,膜拜一番后人困马乏,索性就在太清大殿中休息过夜。”

    “子夜时分,万籁俱寂,熟睡的白重霄突然见一位白衣人衣诀飘飘,自太清大殿凌空而下,怀中抱着一本古朴的宝卷,闪闪发光,含笑而立,并对他招手示意。”

    “白重霄身不由己,迷迷糊糊跟在他身后,随他走出大殿,并随那白衣人凌空而起,一路向东南方向飞腾而去。”

    “这一路穿云追月,无数的村庄河流在他们脚下电闪而过不多时,前面的白衣人就停在了空中,庄重威严,周身霞光四射,天空的星月一时都不禁黯然失色。”

    “白重霄战战兢兢的向前下方望去,只见暮色掩映中一座古城遥遥而立,古城外一个大湖荧光闪耀,旁边一个奇大的土丘,土丘上楼宇林立,好像一座寺庙,又似不是。”

    “白重霄正纳闷间,就见白衣人用手掌轻轻一划,下方漆黑的大地上顿时显现出一条晶莹的绿色长河。”

    “那长河自湖中始,一直像来时的方向蜿蜒而去,晶莹剔透,像有生命一般涌动不息,那景象奇异之极,十分像一条翻腾的巨龙。”

    “白衣人把怀中的宝卷双手托出,递于他面前,示意他接过。那宝卷之上金光闪闪,书着四个大字:《阴阳宝卷》。”

    “白重霄慌忙伸出双手来捧,不想到手中却是空空如也,一片虚无。心下不由大惊,眼看那宝卷一道金光,直坠而下,向那龙颈之处坠落下去,瞬间就隐没在那耀眼的绿色河流之中。那绿色晶龙一声沉闷低吟,便在漆黑的大地上消失不见了。”

    “白衣人不由摇头一叹,似是很是惋惜,伸出食指在他眉心间轻点,白重霄就觉得身体脚下无处受力,一下子从云端遥遥跌落了下来。”</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