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你说梁丘据又忠诚又爱你,有什么根据?”晏婴反问。
“我有什么喜欢玩的东西,别人没有,可是老梁都能弄到来给我;不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什么时候喝酒唱歌,他都随叫随到。由此可见,他的心中只有我。”
“主公,从前他活着的时候我不好意思说他,怕大家伤和气。现在他死了,我可要说他几句实话了。一个臣子受国君的宠爱大大超过别人,那就是不忠;一个儿子把父亲的爱都占据了,那就是不孝;一个老婆把老公霸占了,那就是妒妇。什么是忠臣?忠臣要让大家都有机会表达对国君的忠心。什么是孝子?孝子要让兄弟们都有机会表达孝心。什么是好老婆?好老婆要把老公给二奶三奶们一同享用。主公您是国家的主人,什么东西没有?可是为什么别人都弄不到,只有老梁能弄到?说明他在排斥别人;大家谁不想陪您喝酒唱歌啊,可是为什么每次都是老梁?说明他在暗中阻止别人。这种人,您还要厚葬他?”晏婴的话,听上去总是那么有道理。
“嗯,有道理,那算了。”齐景公觉得晏婴说得对,取消了厚葬梁丘据的计划。
活着的时候不收拾你,死了也要收拾你。
“老梁你奶奶个熊的,叫你贪。”晏婴总算出了这口气。
第二章栽赃、分赃、分赃不均
转眼又过了一年,到了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
这一天,从晋国地下办事处传来一条消息。
“啊,这是真的?”晏婴听到了消息,大吃一惊。
“千真万确。”
“唉。”晏婴叹了一口气,很久没有说话。
晋国发什么什么事?什么事让晏婴这样震惊?
——栽赃
夏天的时候,中军元帅韩起病了,病得很厉害,属于老年痴呆加半身不遂,实际上就在等死了。中军元帅病成这样,于是按照排位,中军佐魏舒代理中军元帅。
对于某些人来说,大树就要倒了。
山雨欲来。
祁盈是祁奚的孙子,也是杨食我的朋友。祁盈有个异母弟弟叫祁胜,兄弟两个关系一直不好。
这年夏天的时候,祁家发生了一件事情,祁胜跟好朋友邬臧玩换妻游戏,结果被祁盈知道了。邬臧,晋国大夫,是邬姓始祖之一。
“好你个王八蛋,学谁不好,你学庆封?玩换妻,找死啊?”祁盈很生气,也很高兴,这下找到机会收拾这小子了。
不过,祁盈决定先去问问司马叔游。
“你脑子进水了?”司马叔游是祁盈的朋友,听他说准备收拾祁胜,当头给他泼了一瓢冷水:“《郑书》里写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着。现在是贼人当道,没事还要防着三分,你现在没事找事,不是找死吗?《诗经》里说了:世道已经很邪恶了,别自己给自己找病。你就当没这事,暗中劝他注意点不就行了吗?”
司马叔游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可以说已经非常够意思了。
“可是,这是我们家族的内部事务啊,跟国家有什么关系?”祁盈不听劝,实际上,他早就想收拾祁胜,好不容易找到了机会,轻易自然不愿意放过。
可惜的是,这个时候没有人给他讲螳螂捕蝉的故事。
你抓住了别人的把柄,却忘了别人也在抓你的把柄。
祁胜并不知道事情已经败露,第二天又约了邬臧来玩换妻。
两对时尚新潮男女正玩得爽歪歪,就听见门外一声断喝:“上。”随后,大门被撞开,涌进来十多条大汉。
四个光屁股男女被当场捉拿,并有滛具若干被收缴。
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祁家发生的换妻门事件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为街谈巷议的题材。
老百姓也就是过过口舌瘾,意滛一把而已。可是,有人就看到了机会。
魏舒和智砾来找晋顷公了,首先汇报了最近祁家发生的事情,然后智砾说了:“主公,祁胜和邬臧虽然有罪,可是两人都是大夫,轮不到祁盈去抓啊?他这是把家法当国法,擅用私刑啊。”
晋顷公本来就稀里糊涂,听智砾这么一说,觉得也有道理。
“那,魏元帅,你看怎么办?”晋顷公问魏舒。
“先把祁盈抓起来再说。”魏舒来的意思,就是这个。
于是,祁盈被抓起来了。
到了这个时候,祁盈才想起司马叔游的话来,晚了。
祁家乱成了一锅粥。
怎么办?大家伙在一起商量对策,什么人都有。
一通商量,没有个结果。
“我听说主人已经确定要被杀了,既然这样,不如咱们先把这四个狗男女给杀了,也让主人临死前出一口气。”一个门客建议。其实他是魏舒收买的卧底。
“好啊好啊。”大家叫好,一窝蜂拿了刀剑,然后一窝蜂去了监房,一顿砍瓜切菜,把那四个风流男女给剁成了肉酱。
“这帮脑残。”卧底笑了。
尽管抓了祁盈,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处置他,毕竟罪名不是太名正言顺,而且如果人家把人放了,也就没理由再关着他。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从祁家传出消息,说是祁家把祁胜和邬臧都给砍了。
“嘿嘿。”魏舒笑了,立即下令:“召开六卿紧急会议。”
由于韩起卧床不起,因此六卿只到了五卿,除了代理中军元帅的魏舒之外,还有范鞅、赵简子、智砾、中行寅。
看看大家到齐,魏舒先做了主题发言,把祁家最近发生的事情简单说了一遍。最后说:“根据举报,祁家正准备造反。来人,带证人。”
证人被带了进来,一共三个,都是魏舒在祁家收买的卧底。
三个证人开始揭发祁盈的谋反计划,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些都是编的,祁盈根本就不会造反。不过,大家都装做很惊讶很相信的样子,瓜分祁家的地盘是大家的共同愿望。
“按照祁盈的罪行,应该灭门,大家是否同意?”魏舒又作了总结。
所有人都同意。
祁家完蛋了。
事情还没有完,魏舒还有计划。
“来人,再带证人。”魏舒下令,还有什么证人?
又进来三个人,赵简子认识其中的一个,那是羊舌家的人。
“根据举报,杨食我勾结祁盈,共同谋反。你们三个证人,给你们做污点证人的机会。”魏舒下令。
三个证人都是被魏舒收买的,一通瞎编乱造,把杨食我也牵连了进来。
“杨食我勾结祁盈造反,证据确凿,各位有什么看法?”魏舒问,他盯着赵简子。
“这个,是不是要再调查一下?”赵简子知道这是陷害,可是,现在是人家魏舒为老大,自己也不能太明显为杨食我辩护。
“还用调查吗?”魏舒大声问。
“不用。”另外三个人齐声回答。
赵简子无语。
于是,另一项决议产生:羊舌家族与祁家同罪,灭门。
赵简子敢怒不敢言,他知道自己保护不了羊舌家了。
五卿分别回家,准备甲兵,共同出兵。同时,派人通知韩家。消息到了韩起这里,韩起干瞪眼说不出话来,他已经快死了,现在只能死得更快。
赵简子没有办法,他也只能出兵。回到家里,赵简子一眼看见杨食我的一个儿子正在自己家里与自己的儿子无恤聊天。
“小子,你过来。”赵简子把杨食我的儿子叫了过来,杨食我的儿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小心翼翼走了过来。
“我跟你说完话,你就立即给我走,出西门一路向西,不要停,一直到秦国。听见没有?”赵简子压低了声音说。
“元帅,为什么?”
“不要再问,现在就走,到时候你就知道了,走吧。”赵简子狠狠地在杨食我儿子的肩上拍了一把。
杨食我的儿子似乎已经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后退两步,给赵简子跪下,磕了一个头,转身走了。
五卿联军,灭了祁家和羊舌家。
祁家因为早就出事,已经有人预先逃走。而羊舌家完全没有防备,惨遭灭门。
杨食我的儿子从赵家出来,一路狂奔到了秦国,逃到了华山仙谷,后来定居华阴,以杨为姓。
这,就是杨家的开端。
陕西杨姓,史称杨氏正宗。
中国第六大姓杨姓,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开始。
从前的赵家和现在的杨家都被灭门,但是,二者的原因是完全不同的。
赵家被灭,完全是权力斗争,所谓因猖狂而灭亡。那是狼与狼的火拼,群狼咬死了独狼。
杨家被灭,则是利益瓜分,所谓因拥有而灭亡。这是狼与羊的关系,群狼撕碎了绵羊。
就像拥有一个美女,很多男人都想杀死你。同样,当你拥有一大片土地,很多比你权势强大的人就都想消灭你。而你,低调也罢、隐忍也罢,都难逃厄运。
所以,美好的东西往往是灾难的种子。
回想叔向,那是一个多么睿智的人,可是,他不够坚决。他知道自己的封邑将会给儿孙们带来灾难,可是,他没有坚决地送出去,他还存有几分侥幸。
所以,尽管叔向很渊博很聪明,他确实比不上士会,比不上孙叔敖,比不上子产,也比不上晏婴。他费尽心思要保护自己的家族,可是,他仅仅死去七年,家族就被消灭了。
这个时候我们回想起叔向母亲当初对杨食我的判断:豺狼之声,狼子野心,必然害惨羊舌家族。
其实,杨食我就算哭声像凤鸣,羊舌家族也难逃这样的命运。他们唯一的机会就是放弃封邑,就像公象唯有放弃自己的象牙才能摆脱人类的黑手。
就算叔向的儿子不是杨食我,而是杨食他或者杨食你,也是同样的下场。
说来说去,责任在叔向身上,他本可以避免杨家的悲惨命运的。
——分赃
祁家杨家被灭,事件轰动全世界。
两家的地盘暂时没有瓜分,魏舒在等,等什么?等韩起咽气。因为只要韩起不咽气,瓜分地盘最多的就必然是韩家。
韩起在一个月后咽气了,临死前的回光返照他只嘟囔了一句:“叔向,我见了你该怎么说啊?”
韩起死后,魏舒正式担任中军帅。这个时候,开始分肥肉了,魏舒可以名正言顺地多拿多占了。
魏舒把祁家的地盘分为七个县,羊舌家的地盘分为三个县,一共是十个县,不小的地盘,这也就难怪六卿们始终在寻找机会切掉这块猪肉。
魏舒将十个县这样分配,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司马乌为平陵大夫,魏戊为梗阳大夫,智徐吾为涂水大夫,韩固为马首大夫,孟丙为盂大夫,乐霄为铜鞮大夫,赵朝为平阳大夫,僚安为杨氏大夫。
切猪肉的基本原则是,魏、智、赵、韩四家各得一县,中行和范家没有,为什么这样?看看地图就会发现,范家和中行家的地盘在东部,与这十个县都不接壤。因此,只能是另外四家在紧挨自己的地盘拿到一个县,至于范家和中行两家,主要是拿到祁家和羊舌家的财产作为补偿。
剩余的六个县的大夫,名义上都是选任贤能,其实都是魏舒的亲信。
魏家原本地盘最小实力最差,经过这次分肥肉,一跃而成为仅次于智家的大家族,这就难怪乎魏舒为什么一定要置祁家和羊舌家于死地了。
其余五家其实都有不满,不过没人愿意出头。
到这个时候,晋国基本上瓜分完毕。
晋国六卿,家家都是在担任中军帅期间拼命扩充实力。
正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假公济私占了大便宜,魏舒总觉得好像有点激起公愤的意思,还有点不太放心。于是,这一天把大夫成(鱼+专)给请来了,要向他讨教一件事。
“老成啊,你说,我让我弟弟魏戊担任梗阳大夫,会不会有人说我假公济私呢?”魏舒问,很真诚地。
“还用说,那就是假公济私啊。”成(鱼+专)心里这么说,嘴上不能这么说,他想了想,说了:“那怎么会?魏戊当上梗阳大夫,那完全是他的能力摆在那儿啊。你说魏戊,那是谦虚谨慎,彬彬有礼,慷慨大方,无私奉献。这么说吧,给他一个县都屈才了。”
“那,我这算是举贤不避亲?”魏舒笑了,他很受用。
“太举贤不避亲了,您想想,当初周武王夺得天下,兄弟就封了十五个,同族的封了四十个,这都是举贤不避亲啊。武王之所以封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是自己的亲戚,那是因为他们确实有才能啊。《诗经》这样写道:‘唯此文王,帝度其心。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国,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元帅您哪,你的德行简直比得上文王了。”成(鱼+专)一通马屁拍了过来,早就想拍,今天终于给了机会,当然要尽情了拍。
“你说得太好了,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那什么,下次再有机会,也给你个县大夫当当。”魏舒这个高兴,顺便也卖个人情出去。
成(鱼+专)兴高采烈从元帅府出来,之后满世界去说这次对话,说魏舒如何礼贤下士,怎样谦恭礼让,怎样关注民意民生,怎样廉洁自律等等。
贾辛被任命为祁地大夫,这里是祁家当年的大本营,所以非常重要。在上任之前,贾辛来见魏舒。
“伙计,我给你讲个故事。当年贾地的大夫贾大夫长得很丑,但是娶了个很漂亮的老婆,那就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结果呢,漂亮老婆很不满,三年都不说话不笑一下,怎么办呢?贾大夫面临了周幽王同样的困境。后来,贾大夫想了个办法,有一天,他带着老婆去打猎,恰好一只野鸡飞过,贾大夫拈弓搭箭,只一箭,把野鸡射了下来。再看老婆,笑了,而且说话了‘老公,你射得好准啊’贾大夫当时深有感慨地说:‘看来才能不要收藏起来,要是我不能射的话,你可能永远也不会说笑了。’所以,男人要能射,不射是不行的。你看你,其貌不扬,话也不多,要不是这次平定祁家和羊舌家叛乱有功,我真是不知道你的才能。我这次派你去祁,是个很大的挑战啊,你要全力治理好,啊,随时向我汇报。啊,最重要的,你始终记住是谁提拔了你,要忠于谁。”魏舒说了一大通,核心思想就是两句:好好干,无限忠于魏家。
贾辛当然明白,表达了忠心之后,去上任了。
其余几个县的大夫在走之前也都接受魏舒的训话,同样也都表达了忠心。
对于魏舒的这番举动,孔夫子孔老先生又看走了眼。在《左传》里有如下记载。
仲尼闻魏子之举也,以为义,曰:“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又闻其命贾辛也,以为忠:“《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忠也。魏子之举也义,其命也忠,其长有后于晋国乎!”
魏舒分明假公济私,孔老夫子还以为他大公无私。
——分赃不均引发的后果
魏舒的一系列做法引起其余五卿的不满,很快,其余五卿就有了应对。
第二年,魏舒命令赵简子和中行寅率领晋军在原陆浑戎的地盘上修筑大城,防备楚国。这两位本来就对魏舒不满,又被派了这么个苦活,两人骂骂咧咧就去了。
一边筑城,两位就商量怎么也让魏舒难受难受,最后想出一个主意来。什么主意?子产用过的办法。
两人就在当地收缴了四百八十斤铁,打造了一个鼎,鼎上刻上了刑法,什么刑法?当年士匄制定的刑法。
“狗日的他以为什么都是他说了算,咱们弄个刑鼎,谁说了也别算,以后奶奶的依法办事。”两人制刑鼎就是这个目的,暗地里还拉上了范鞅。
按理说,这两个人不过是下军的帅佐,哪里有资格制刑鼎?可是他们就制了,而且运回去放在朝廷门口,就这么执行了。
魏舒这次算是吃了苍蝇,有口难言,因为这鼎实际上是赵、范、中行三家搞的,韩家和智家暗地里也有沟通,如果自己反对,那就是一比五,事情闹僵了,只能自己倒霉。
“奶奶的,我认栽,我认栽还不行吗?”魏舒忍了这口气,他现在更加清楚,什么时候也不能孤立自己。
从子产到赵简子,虽然都是铸刑鼎,目的完全不一样,自然,评价也就不一样。子产铸刑鼎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因此他是法家;赵简子铸刑鼎是权力斗争的结果,而且上面的刑法按孔子的说法就是“晋国之乱治也”,也就是说那个法太过时了。因此,赵简子什么也算不上。
但是不管怎么说,赵简子总算替大家出了一口气。
转眼又过三年,这一年,周敬王派人来晋国,两个来使名叫富辛和石张。
“我们代表周王感谢元帅对于中央的无私支持,感谢晋国人民的无私奉献。”两位来使先把套话说完了,然后进入正题:“为了防备王子朝的反攻倒算,贵国在我们伟大首都派遣了志愿军,一转眼五年过去了。谁没有老婆孩子?谁没有亲戚老表?谁不想回家抱着老婆睡觉啊?为了大家都能够跟家人团聚,周王希望让贵国士兵回国。可是王子朝还要防备,怎么办呢?周王希望贵国继续发扬大局精神,能够率领天下诸侯帮我们把首都修缮完好,那样的话我们就不怕王子朝了。”
说了一通好听的,实际上就一件事:请晋国帮我们修首都。
魏舒想了想,没想明白。可是,范鞅早就想明白了,实际上亲家刘文公早就悄悄地给他打好招呼了。
“元帅,这个建议好,想想看,帮他们把城修好,我们的士兵就不用住在那里了,大家不是都要感激你?”范鞅赞成。
魏舒想想,觉得范鞅说得有道理。
“好,就这样了,通知全世界诸侯都来帮忙,我担任修城总指挥。”魏舒还从来没有在全世界诸侯面前露过面,要借着这一次机会长长脸。
当年冬天,各国诸侯都派人跟着魏舒去修伟大首都了。尽管各国都已经不太尿晋国这一壶,可是为这点小事得罪晋国也不太合算。
各国出人出物都出了,可是抱怨声骂声就没有断过。魏舒亲自指挥修城,结果满耳朵都是各国人问候他娘的声音。
到这个时候,魏舒才回过味来,这次又吃了范鞅这个王八蛋的苍蝇。
魏舒很郁闷,于是干脆把修城的事情交给韩不信负责,自己率领着亲信打猎去了。
俗话说:人要倒霉了,喝凉水都塞牙。心情不佳的魏舒竟然在打猎过程中突发心脏病而死,享年五十六岁。
魏舒鞠躬尽瘁了,范鞅接任中军元帅。后来在魏舒下葬的时候,范鞅命令撤去魏舒的柏木外棺,因为魏舒是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偷偷跑去打猎,不享受烈士以及因公死亡的待遇。
腐败分子范鞅终于公正了一次,当然,实际上他是在携私报复。
第二三六章破解史前文明
伟大首都的城墙到期完工了,各国军队骂骂咧咧回了自己的国家。
魏舒的死大快人心,每个人都说他自作孽不得活。而最高兴的有两个,一个是范鞅,他现在是晋国的老大了;另一个是范鞅的亲家刘文公,他认为从今以后自己的亲家会更加帮忙。
可是,刘文公错了,他忘了范家当年是怎样老妈舅舅和外公联手害死自己儿子的。
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刘文公召集了诸侯大会,会上提出趁着楚国内乱,由晋国牵头,诸侯联军讨伐楚国。刘文公的真实意图是,由联军帮助他捉拿在楚国境内的王子朝,永绝后患。
“亲家,别忽悠我了,想让我挨骂是吗?”范鞅拒绝上当,散会之后笑嘻嘻地对刘文公说。
“亲家,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帮个忙,我们捉了王子朝就撤军,怎么样?”刘文公露了底。
“嘿嘿,别说咱们只是亲家,就算是我亲爹给我挖坑让我跳,我也不跳。”范鞅话完,拍拍屁股,走了。
刘文公很失望,也很恼火,没想到亲家这么绝情。
“你外孙个奶奶的,你女儿生小孩没屁眼。”刘文公对着范鞅的背影低声骂道,没注意到这实际上也是在骂自己。“不靠你们,老子自己也能干。”
刘文公发了狠,裙带靠不住,靠自己。
当年,吴国攻打楚国,一举攻占了楚国首都郢都。刘文公知道,干掉王子朝的绝佳机会到了。
——老聃的发现
来看看王子朝的队伍怎样了。
树倒猢狲散。
当初逃往楚国的时候,每个人都知道,这一去楚国,就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谁愿意走呢?原本大家都是为了更大的利益跟着王子朝干,可是如今不仅更大的利益没有了,连原来那点利益也都没有了。在楚国,大家都是难民,难民的日子那叫什么日子?
这个时候,要想保住原来的利益就只有一个办法了:卖主求荣。
召伯盈就有这样的打算,所以在王子朝率领着众人流亡楚国的时候,召伯盈躲了起来,等到大家都走了,他出来了。
召伯盈组织了城里剩下的人们打扫街道、张灯结彩,准备迎接解放军进城。
等到王室和晋国军队到来,召伯盈就率领着全城百姓大开城门,出城迎接。
“总算盼到你们了,你们可算来了,王子朝那个狗日的祸国殃民、无恶不作,害苦了百姓啊,你们真是大救星啊。”召伯盈现在成了起义军首领了,热烈地欢迎着解放军进城。
单穆公看着召伯盈直想笑,心说这小子变得还真快,弄得好像是自己的卧底一样。怎样处置他?单穆公当然知道该怎样做。
“老召,从今以后咱们捐弃前嫌,共同为王室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吧。”单穆公紧握着召伯盈的手,激动地说。
单穆公明白,如果这个时候杀掉召伯盈,那就会让整个京城的人人心惶惶。所以,留下召伯盈是必须的。
当天,单穆公、刘文公和召伯盈盟誓,进一步稳住召伯盈以及王子朝余党。
京城安定之后,周王回京。
召伯盈官复原职、保留封邑,同时单穆公下令,所以随同王子朝流亡楚国的人,只要同王子朝划清界限,回归祖国,将既往不咎,保留原有待遇。
召伯盈官复原职的消息传到王子朝流亡队伍之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来就人心不稳,现在更是人心思归。
第一个溜走的是尹氏固,当初看见召伯盈没有来,心里就有些打鼓。如今听说回去之后能官复原职待遇不变,再看看王子朝的队伍已经七零八落,东山再起希望渺茫,尹氏固就下定了溜回去的决心。
一个星光闪闪的夜晚,尹氏固悄悄地上路了。
回到洛邑,尹氏固主动自首,单穆公也没有为难他,直接发还封邑,官复原职。
等到尹氏固回国并且官复原职的消息传到王子朝流亡队伍之后,就算是彻底炸了锅。一开始还是夜里开溜,后来干脆白天大模大样开拔了。
从流亡到楚国之后不到一个月,王子朝的手下就走得七七八八,剩下老婆孩子几十个人,其余的都跑了。
“咱们也跑回去吗?”老聃的老婆问。
“你听说过秋后算账这回事吗?”老聃反问。
老聃并没有跑回洛邑,不过他也并没有留在王子朝的身边,他跑了,带着老婆孩子跑到了苦县。跟他同时跑的,还有尹喜。
历朝的典籍太多,老聃没有办法带走,因此仅仅带走了那块最后发现的金砖。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老聃的远见,仅仅两年之后,单穆公和刘文公见形势已经稳定,于是开始秋后算账,当初跟随王子朝的家族全部受到清洗。
《左传》:鲁昭公二十九年,京师杀召伯盈、尹氏固及原伯鲁之子。
600
老聃一家和尹喜一家来到苦县,隐姓埋名,自耕自种。有人问起姓名,就说是周朝战乱前来避难的难民。
“我姓李,叫李耳。”老聃为自己取了个化名,大致,取化名的祖师爷就是老聃了。尹喜也取了个化名,名叫关尹。
定居下来之后,老聃开始潜心研究那块金砖上的图形和文字。
金砖上的图形是一个圆中两条鱼首尾相连,在今天,就叫做太极图,又叫阴阳鱼。至于文字,老聃并不认识,只能潜心破解。
老聃这一潜心研究,一口气就到了鲁定公五年(前505年)。这一年是吴国大军攻占楚国,楚国方城山以外成了一盘散沙。
刘文公派出了特别行动队,实行了代号“暴风计划”的刺杀行动。刺杀行动非常成功,王子朝在楚国被暗杀。由于楚国正处于灭亡状态,因此无法对刘文公的暗杀行动采取任何回应。
后来,王子朝的后人以朝为姓,不过改写为晁。
王子朝,晁姓得姓始祖。
王子朝的死讯很快传到了老聃和尹喜这里。
“看来,我要走了。”老聃说,他怀疑自己将是下一个被暗杀的对象。
“他们不知道我们在这里,怕什么?”尹喜说。
“不然,附近很多人已经怀疑我的身份了,似乎有人已经猜到了我是谁,我必须要走,否则不仅是我,还要连累大家。”老聃下定了决心。
“那,去哪里?我跟你走。”
“不,我一个人走,我去秦国。我走之后,大家就都安全了。”
“为什么去秦国?为什么不去齐国?或者鲁国?”尹喜问。
“齐国鲁国都是将要内乱的国家。当然,除此之外,我还有别的打算。”
“那,既然你要走,给我留下点什么来吧,别让你的学问失传了。”尹喜提出要求。
“好吧,我答应你。”老聃答应了。
于是,老聃在随后的几天里潜心著作,写下了洋洋洒洒五千余字。而这五千余字分为道经和德经,合称《道德经》。
《道德经》写成之后,尹喜看了一遍,大吃一惊,因为其中太过玄妙,有些地方完全不能理解。
“老兄,你这些文字包含了什么?其中的玄妙从何而来?难道就是冥思苦想出来的?”尹喜大为困惑。
“关兄,实不相瞒,这里的玄妙不是冥思苦想就能想出来的。之所以我能写出来,是因为我这些年来潜心破解,最近豁然开朗,感觉已经破解了我那块金砖上的大部分文字,这些文字高明玄妙,匪夷所思,其内容所言竟然是宇宙的生成和天地的玄妙,其中的道理我称之为道。不过,到现在我还没有全部明了。”老聃说到,原来一切玄妙来源于金砖。
“啊,那上面那幅图是什么意思?”
“不要小看了那幅图,那幅图我称之为太极图,包含了无穷的内容,包括宇宙天地人的生成运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你大概解说一下。”
“天外有天,称为宇宙。宇宙无边无际,一开始空空如也,后来无中生有,分为阴阳两个部分,这太极图中两条鱼一阴一阳,大小相当,就是整个宇宙。宇宙不断膨胀扩大,成混沌状,之后天地生成。”
“你说太极图包含万物,还有什么含义?”
“天有阴阳,人有阴阳,因此我想,地也有阴阳。我从文字中似乎看到,说是我们所处的地原本是个球形,你看着太极图为圆形,不正好是地吗?我们称之为地球。太极图中两鱼在游,岂不是暗示地球在转动?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么我一路向西或者一路向东,最后岂不是又回到这里?向东是大海,无路可行。因此我想一路向西,或许就能从海上回到这里。”
老聃说到这里,尹喜已经瞠目结舌。
“那,那,那你说这些,与治国处世有什么关系?”尹喜想了想问。
“哈哈,万物原本相通。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尹喜终究还是没有听得太明白,他只知道老聃留下的文字十分玄妙,今后必将流传千古。
老聃走了,西出秦国。
有记载说老聃死于秦国,又有说老聃一路向西,到了印度。还有说老聃一路向西,不知所踪。究竟是怎样的结果,至今是个谜。
而那块神秘的金砖,也随着老聃而不知所踪。
——史前文明
关于金砖,未见于任何史册,纯属推断。
人的任何思想,必然都是有来源的。我们历来研究《道德经》,都是只说《道德经》的内容,而不去探究老子的思想从何而来。
如果说老子关于治国的思想来源于对现实的思考和对前朝典籍的研究,那么,他关于道、关于宇宙起源的思想来源于哪里?世上没有无源之水。
任何的思想,一定有他生成的基础和环境,因此时至上个世纪,在人类社会科技高度发达,对宇宙探索不断取得成就的前提下,才提出了宇宙生成的新理论。那么,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是凭什么提出同样的理论的呢?那时候既没有研究宇宙生成的必要,更没有相应的知识,难道他的思想是凭空而来?
所以,必须要找到一个至少最近乎合理的解释。
从老子的职业入手,我们发现,他供职于国家图书馆,能够研读接触前代的古籍。而搬家的过程很可能是他发现更早以前遗物的机会。
那么更早以前是什么年代呢?我们可以想象为史前时代,那个时候人类文明程度非常高,但是人类一朝毁灭,在毁灭之前特地留下了关于宇宙的描述,寄望于幸存的后代能够看懂。
或者,我们认为我们的祖先就是人类毁灭的幸存者,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我们难以理解的知识,譬如老子所说的宇宙起源,譬如脉络、譬如八卦图等等。
这样的解释也许听上去荒唐,但是,在有更合理的解释之前,我们认为这就是合理的解释。
也许有一天人类因贪婪而毁灭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老子所说的无欲无为了,那难道不是人类长期存在的必然条件吗?或许,那就是我们曾经毁灭掉的祖先们在临死前的感悟吧。
——解读道德经
要解说《道德经》,首先必须搞懂这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来解释什么是人法地。
什么是地?地就是土地河流山脉水草,人类生存于土地,要适应土地。因此,就有了所谓逐草而居或是逐水而居。居于什么样的土地条件,就要适应怎样的地理条件,就要有相应的生活和生产手段,这就是所谓的因地制宜。
这就是人法地。
那么,什么是地法天?
天就是阳光雨露,雷电风暴,气候条件,四季变化。人类居于土地之上,要适应土地的条件。但是,土地的收成受制于天气,阳光如何、雨水如何等等。风调雨顺就丰收,大雨干旱冰冻飓风就受灾,这就是天气对于人类生存的影响。因为土地条件相对固定,选择了土地之后,就要看天吃饭了。人们可以选择土地,但是不能控制天气。
这就是地法天。
什么是天法道?
道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律,而不是人生存的规律。
天地运行在于循环往复,自生自灭。无为无欲,最终天长地久。
这就是天法道。
什么是道法自然?
自然就是宇宙中最根本的规律,道只是自然在天地之间的映射,大规律下的小规律而已。所以,道还必须要遵循宇宙的规律。宇宙的规律同样循环往复,此外还有始有终又无始无终,无中生有有然后无,还有很多人类无法理解无法了解的规律。
这就是道法自然。
实际上,以上的说法也可以说成是人法天地,天地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在讲述了人法天地,天地法道,道法自然之后,整部《道德经》所提倡的实际上是人不要法天地,而去法道。看上去,这把人提升了一个或者两个层次,是好事。可是,事情并不能这么看。
如果人法道是正确的,那为什么不干脆人法自然呢?把人提升到道的水准不是更好?但是老子明白,人是不可能法自然的。自然太大,人类既不能了解自然也不能理解自然,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可能法自然。
天地是没有欲望的,可是人是有欲望的,是趋利避害的。
看上去老子的思想把人的层次提高了一个档次,但是,人和天地是不一样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是有欲望的,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