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说:“明年春天你一定要回来,翻译局和海军部都等你来主持工作,这样艰巨的任务除你之外任何人都无法承担。”可是曾纪泽以身体欠佳为名,迟迟不肯回国。李鸿章和曾纪泽是好朋友,直接去信责曾纪泽不识大体:“海军之事全指望你了。我们年纪都不小了,我也早想借病告老还乡,可是我们都受圣上的隆恩,唯有鞠躬尽瘁,共度时艰,你怎可藉病推脱?回国沿途注意考察西洋各国海军设施。中法战争后,各省都需偿还两千万两白银洋债,海军暂时拿不出太多的钱来购买巨舰。但缺钱是次要的,将领才是最缺乏的。热切盼望你回来用西法振兴中国海军。”在李鸿章的诚挚邀请下,曾纪泽回国了。
筹办海军,人力和财力始终是李鸿章最为劳神的两件大事。常额经费虽定为每年四百万两,实际上从未收足。急得李鸿章大声疾呼:“海军至今不名一钱,不得一将,茫茫大海令我望洋兴叹,深感恐惧,我该如何是好!”不仅李鸿章一人关注着海军部,西方国家也密切注视着海军部的发展。《北华捷报》的一位记者注意到海军部的窘迫状况:“海军部目前状况十分简陋,想担负起它所指定的任务,还需很多的努力。”不久,海军部正式成立,以醇亲王奕?、李鸿章和曾纪泽三人为组织核心。一位外国驻京记者报道说:“这三位高级官员的确是当时所能获得的既有真正能力服务、又值得信赖的人物。他们很有希望能为帝国作出一番具有永久利益的事业!”
不论朝廷内部如何吹捧,外界媒体怎么宣传,李鸿章心里清楚,不论人才、经费问题,单是海军衙门的人事构成就存在着诸多缺陷。首先,主要官员均为兼职,无专门任职人员。醇亲王奕?兼管神机营,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曾纪泽的兼职更多,除在总署和同文馆任职外,先后在户部、刑部、吏部兼任侍郎。其次,海军部很快成为官员安插子弟、拉关系走后门的场所。海军部的章京部,除李鸿章极力保荐的傅云龙是汉人外,其他是清一色的旗人。所谓旗人,即八旗成员。八旗是清朝建立之初创立的一种军事和社会组织,在清朝入主中原上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旗人并非都是满人,八旗分为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清朝在满汉之分,主要是旗民之别。“旗”即满、汉、蒙三族旗军的成员,“民”即旗人以外的普通百姓。近代以后,“旗”已成为特权和地位的象征,旗人子弟一不会打仗,二不能种田,三不屑做工,四没本事做官,只是吃着祖宗留下的老本,等着朝廷给些闲职做做。海军部职权大、利益多,刚刚组建空额很多,皇亲国戚、官宦子弟、候补官员一下子蜂拥而来。
新官上任三把火,醇亲王奕?决定和李鸿章视察北洋海防。沿线视察了大沽口、烟台、威海卫、旅顺口、大连湾等处炮台、船坞、学堂、兵防情况。醇亲王的行动惊动了英、法驻华海军司令,特意率舰队到旅顺和烟台参观,一则向中国海军最高长官表示敬意;二则想告诉奕?,和我们相比中国海军还有很大差距。
李鸿章大力发展北洋海军一事很快遭到中外各界的非议。外国报纸报道说这是中央向地方的妥协,是海军中央化的彻底失败。兵部侍郎黄体芳则表示:“北洋海军不是中国沿海的海军,而是直隶天津的海军;不是海军衙门的海军,而是李鸿章个人的海军。奏请立即撤去李鸿章海署会办大臣一职,让曾纪泽取而代之。”
再说最敏感的经费问题。海军部成立后经费并未增加,原先归北洋海军独享的四百万两银子如今还要顾及南洋海军饷需,连朝廷也想着从海军衙门捞一把,海军经费流入颐和园建设的数量不少。慈禧太后年事日高,希望将清漪园作为颐养天年之所。光绪帝宣布扩修清漪园为颐和园,于慈禧六十大寿时竣工。光绪对海军衙门下令:“正款备海军之用,杂款供修建颐和园之用。”乍一听此令不无道理,经费主要仍用于海军建设,剩余零款用来修建颐和园。然实际上北洋海军早已陷入经济窘境,近十年未添设任何军舰,正款尚不敷出,哪里还有杂款!李鸿章明白,朝廷的正款、杂款之说不过是客套话,为“老佛爷”做寿,有钱要捐,没钱也得捐,还不能少捐。李鸿章究竟挪用了多少经费修建颐和园,历来说法不一,最保守的数字也突破了四百万两白银,这可是全国海军整整一年的经费!仅让海军衙门捐钱还不够,清廷竟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大肆搜刮钱财。醇亲王奕?写信给李鸿章,说建万寿山银子不够用,希望李鸿章和各位督抚能筹集二百万两银子。李鸿章心领神会,立即号召各位同僚督抚捐款,不久,各地捐款达二百六十万两。万里海疆的安危就这样换成了昆明湖的一池清水、万寿山的几堆石头。
尽管用人、经费等方面危机重重,海军衙门之设毕竟对海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船只购买上,除被赫德骗购的十艘破船外,向德国订做了两艘铁甲船,命名为“定远”号和“镇远”号,是为北洋海军吨位最大的主力舰。李鸿章亲自登舟试航。这一天,北风凛冽,海浪起伏,李鸿章乘坐的“定远”号铁甲舰行驶平稳,并没像蚊子船那样稍遇风浪就颠簸不止,且行船速度和订单上注明的相差无几。李鸿章兴奋得老泪纵横,说道:“中国自创办水师以来,也就是它最令人放心!”李鸿章又相继购买了德国穹面钢甲巡洋舰“济远”号、“经远”号和“来远”号。到1888年,北洋海军已初具规模,拥有巨型铁甲船2艘、高速巡洋舰7艘、炮船6艘、鱼雷艇6艘、练船3艘、运输船1艘,共计25艘,号称“亚洲第一”!
第9章派遣留学生
19世纪70年代,中国只有两家造船厂,一是位于上海的江南制造总局,一是福州船政局。前者虽生产小型船只,但主要产品是枪炮军火,船舰不过是副产品。福州船政局素有“海军的摇篮”之称,不仅制造各种船只,还附设“船政学堂”,专门培养制造、驾驶船只的人才。福州船政局本是闽浙总督左宗棠所创建,然他不久调任陕甘总督,其起步发展主要是靠继任者沈葆桢完成。沈葆桢是福州本地人,因此对船政局事务格外用心。
1873年,沈葆桢向朝廷奏请培养造船人才,仿照赴美幼童之例执行,将留学生派往造船业发达的欧洲。派遣海军留学生的奏议得到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李宗羲、陕甘总督左宗棠等人的热烈支持。总理衙门决定由沈葆桢负责派遣事宜。正当沈葆桢为此事殚精竭虑之时,日本入侵台湾,沈奉命巡台,海军留学生之事暂被搁置。台湾事务平息后,沈葆桢调任两江总督,离开了一手经营的船政学堂。
临行前,沈葆桢将派遣海军留学生一事交给船政大臣丁日昌。然丁日昌署任船政大臣后,身体每况愈下,奏请专任福建巡抚,将船政事务推了出去。海军留学计划再次搁浅。
由于经费紧张,丁日昌最终决定派遣三十人赴欧留学。学制由五年改为三年,去时坐的头等舱改为二等舱,回国路费以后再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经费问题解决了,谁来担任留学生监督又成了问题。派中国人,对学生情况容易了解,然像容闳那样熟悉国外情况的中国人毕竟难找;
派外国人,对国外情况熟悉,然与学生沟通相处并不容易。沈葆桢推荐了法国人日意格。日意格是福州船政局所聘教习,在中国任职多年,对中国情况和船政学堂学生比较了解。沈葆桢认为其为人稳重,能够信任。李鸿章对日意格半信半疑,决定分别选派一个中国监督和一个外国监督。丁日昌推荐船政总考工李凤苞出任中方监督。然李凤苞和日意格在天津会面很不投机,当即表示不接受这个使命。
出国的日期日益临近,李鸿章想出了一个折中方案,由日意格率学生赴法,李凤苞率学生赴英。日意格坚决反对这一方案。经过三年交往,日意格对每个孩子的脾气秉性、资质高下十分清楚,忽然把学生分出一半,日意格一方面为失去信任而委屈,一方面为学生前途忧心忡忡。他表示,尽管李凤苞不愿与其合作,但他并不在意,从学生前途考虑,希望还是不分开为好。他的诚心得到李鸿章的认可,令李凤苞与日意格共同负责将海军留学生送往欧洲。
海军留学生与赴美幼童一样,均为公费留学。不同的是,海军留学生规模要小得多,赴美幼童在四年内送出了一百二十名学生,海军留学生总共才三十人;赴美学生经费达一百二十万两,海军留学生只有二十万两。赴美幼童目的在于培养一般性科技人才,因此学习时间较长,最长达十五年;海军留学生是为培养造船与驾驶船只的专业人才,学习时间只有三年。赴美幼童年龄大多在十二到十五岁之间;海军留学生年龄大多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许多人都有家口之累,为使其在国外安心学习,政府还给家属一笔生活费。三十名留学生并未一同赴英,第一批留学生有十二人,其中包括林永升、严复等。
海军留学生注定要经历坎坷,到英国后仍诸事不顺。按照英国皇家海军学校的规定,外国留学生比例不得超过20%,这样十二名中国学生不能一次性全部进入学校。经驻英公使郭嵩焘一再交涉,英国海军部才勉强答应放宽标准。然英国皇家海军学校又规定,学校课程分六个月和九个月两种,无论哪一种都得在9月1日前提出申请,通过英文考试后才能于10月1日入学。海军留学生于5月到达英国,离考试规定日期尚早,英语水平也相差甚远,不得不首先学习语言。海军留学生很快投入到如饥似渴的学习当中。他们参观英国的造船工厂和海军学校,亲自登上舰艇实习设防、备战、布雷、放炮等技能。勤奋很快得到回报,留学生们都融入了英国海军生活学习当中,除脑后海军帽下拖了一条辫子外,几乎看不出他们与英国海军学员的分别。
海军留学生们的最大梦想,是能进入世界闻名的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继续深造。然因名额和英语水平的限制,第一批的十二人中仅有一半通过入学考试,于当年10月1日进校,次年6月以优异成绩毕业。六人中严复英语学得最好,李凤苞请求英国允许他继续留校深造,以便日后回国担任教师。其余五人都被派到英国舰队实习,并于实习期满后回国。在中方监督李凤苞的报告中,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和严复四人最为出色。
海军留学生回国后,南、北洋海军争相留用。严复接任福州船政学堂总教习一职,后成为中国第一代的翻译家。严复在翻译方面的成就还与李鸿章有关。
首批赴英海军留学生中,严复一直被公认为最优秀的学员。其他学生学习期满后,李凤苞特意将严复留在英国皇家海军学校继续深造。严复果然不负重望,成绩优秀,尤其显示出在外语方面的天才。李凤苞回国后特意向李鸿章保荐严复,认为此人可担大任。李鸿章对这个留学回国的年轻人很感兴趣,决定亲自召见。
一天下午,李鸿章办完公事,斜卧于榻,“吧嗒、吧嗒”地抽着水烟。严复进来向李鸿章问安后,很拘束地站立一旁。李鸿章一口一口地吸着烟,半晌才睁眼问道:“你从英国都学到哪些本事?”
不等严复回答,又问:“哪一项最为精通?”严复忙答:“英语学得最精通。”李鸿章问:“什么词都可以翻译么?”严复谦虚地说:“一般的词汇都能翻译。”李鸿章把手一伸,举着手中的水烟袋问:“这个你给我翻译一下。”严复在英国钻研了各种翻译技巧,掌握了大量词汇,可水烟袋这个词还真没见过,一时语塞。李鸿章正襟危坐,道:“连水烟袋都不能译,你还要好好学习。”
严复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胸中的傲气一扫而光,暗暗憋一口气,定要将翻译学好。
李鸿章决心把派遣海军留学生之事坚持下去。经费上不再光让福州船政局出钱,北洋海军自愿承担一部分。第二、第三批留学生先后赴英,共计三十余人。然当第四批留学生整装待发时,中英之间发生琅威理辞职风波,英国政府将怨气发泄到留学生身上,拒绝接收中国海军留学生。派遣海军留学生之事就此中断。
第10章北洋海军覆亡
北洋海军成军后,东起鸭绿江,南到胶州湾,以大沽、旅顺、威海为防御重点,初步形成了海上防御体系。
大沽是北洋海军的第一个军事基地。大沽毗邻京津,为京师海上门户;也是李鸿章的根据地,便于李鸿章控制指挥。鸦片战争以来,大沽口历经三次外敌入侵,仅存五座破损的炮台。李鸿章视察大沽情形后,认为破损炮台的台基尚可利用,但需加固营垒,前边加筑西式护台。李鸿章增建炮台多座,调运新式大炮,出海口由北洋舰队与淮军共同镇守,大大增强了大沽的防御能力。不久,五座船坞构成的大沽军港体系渐次形成。除船坞外,李鸿章还设立了与之配套的煤厂、汽机房、锅炉房、熟铁厂、炮厂等一系列工业。然这毕竟是第一次尝试。大沽船坞建成后,李鸿章才发现其只能容纳体积较小的炮艇,铁甲舰、巡洋舰根本无法容身。镇远、定远、扬威等巨型战舰终日停泊在港湾之外,遇有问题只能到上海的洋船坞中修理。建立新港迫在眉睫。李鸿章最终选择了旅顺。
旅顺扼渤海咽喉,守津京门户,且水深口小,常年不冻,是难得的天然良港。为避免同样的失误,李鸿章特意委派英、德两国专家赴旅顺挑选筑台和建坞的具体地点。旅顺港历时十年建成,耗资三百多万两白银,前后分两期竣工。第一期工程结束后,旅顺港渐成规模,拥有炮台二十余座、大炮八十余门,拦水坝、积水渠、铁路及碎石马路、电报局、医院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第二期施工时,李鸿章采用公开招标形式,权衡再三,选定一家法国公司承建。法国工程人员顶着英、德等国的压力,使旅顺港工程顺利完工。此后,李鸿章又建成供停泊操练之用的威海卫基地,从而形成大沽、旅顺、威海的三角防御体系。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事。朝鲜政府通过清驻朝商务总办袁世凯转告李鸿章,希望清廷出兵镇压国内起事。刚刚亲政、急于有所作为的光绪帝多次令李鸿章出兵朝鲜。但李鸿章奏曰:北洋海军可战之船共有八艘,其余只能运输军饷和平时操练,海上交锋没有必胜把握;陆军兵力亦捉襟见肘,如抽调大部出境援朝,国内防务势必空虚。因此,我军应采取防守战略。光绪帝驳回李鸿章的奏议,下拨三百万两白银,要求其积极备战,随时准备出兵援朝。李鸿章仍然按兵不动。李鸿章一再拖延,引起朝中大臣的普遍不满。他们纷纷上书弹劾,认为他贻误战机、畏缩退让。日本军队占领朝鲜后,一直在寻找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李鸿章偏偏不采取任何行动,使日本白白在朝鲜耗费时日。
1894年7月23日,日本政府终于“忍无可忍”。日军攻入朝鲜皇宫,建立了傀儡政权。24日,朝鲜傀儡政权宣布对清宣战。25日,日本军队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护航舰和运兵船,正式发动侵华战争。李鸿章最担忧两件事:一是北洋海军缺乏优秀的军事统帅指挥前敌;二是北洋舰队几年没有添置新舰,防守有余,进攻不足。李鸿章制订了十六字方针:“严防渤海,力保沈阳,集中兵力,再图大举。”此战略虽强调海防之重要性,却忽略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给战争的进行留下了严重隐患。
9月17日,北洋水师十一艘军舰护送清军在大东沟登陆后准备返航。途中遇到十二艘悬挂美国国旗的军舰。突然,十二艘船舰上的美国国旗全部换成日本旗帜,向北洋军舰发动袭击。中国军队奋起还击。双方激战了5小时,北洋舰队损失惨重:五舰被击沉,六舰负伤,死伤官兵千余人。日军有五舰受到重创,死伤六百余人,并先行撤离战场。
水陆两线作战清军全部溃败,一时议和舆论甚嚣尘上。慈禧令户部尚书翁同?到天津同李鸿章商谈和战之事。翁同?是当时主战派的领袖,见到李鸿章后严厉责问其为何迟迟不肯发兵,以致贻误战机!李鸿章怒目而视,冷笑道:“翁师傅主管户部,平时向您要经费时总遇冷脸,事到临头才来责问。我倒想问问您,那几条军舰能靠得住么?”翁同?反问道:“为臣者本应尽职尽责,为何不再向朝廷请求?”李鸿章答曰:“朝廷疑我飞扬跋扈,大臣弹劾我贪财舞弊,我若继续索要经费,今天还有李鸿章么?”翁同?争他不过,把话题引到战局问题:“东北乃龙兴之地,如果失守如何是好?”李鸿章坦白道:“奉天军队实靠不住,我鞭长莫及,东北防务一点把握都没有。”半个月后,辽东半岛沦陷,奉天危急!
而此时,北京城内歌声悠扬,鼓乐冲天,正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紫禁城和颐和园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丝毫看不出战争的痕迹。“老佛爷”五十大寿时就因法国人作祟没过好,这次可要好好庆祝一番。总管太监李莲英下令,这段时间内凡可能令“老佛爷”不高兴的事一律不准奏报!这一做法果然有效,慈禧下令,大赦天下,放假三天。李鸿章可没闲着,前线救急电报雪片似的发来。李鸿章加紧了求和步伐:一面派人以祝贺俄国新帝即位为名请求俄国出面调停;一面委托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赴日议和。李鸿章对德璀琳充满期待,对外宣称:如果德璀琳和伊藤博文谈判顺利,中日可先停战,再议和。日本政府此时全无议和之意,认为德璀琳不符使者资格,拒绝与其谈判。德璀琳在日本呆了几天,连伊藤博文的面也没见着,觉得很没面子,便找个借口:“本日接到恭亲王电报,说日本政府已承诺由美国政府来仲裁,所以本人没必要在日本逗留,即刻返回中国。至于李鸿章的信函,我已在日本邮寄给伊藤伯爵。”随后灰头土脸地回到天津。日本报纸评论德璀琳此次斡旋是:“冒然而来,怅然而返,真是好生奇怪!”
李鸿章焦急等待德璀琳和美、德外交调解时,日军连续攻陷金州、大连,向旅顺猛扑。旅顺口与威海卫隔海相望,是渤海门户。日军决定以“重大伤亡代价攻取旅顺”。日军攻占旅顺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城行动,全城仅留三十六人负责掩埋尸体。负责旅顺船坞工程的龚照?,金州失陷后逃回天津。李鸿章令其回旅顺前线效力。然日军进攻旅顺时,他弃船厂于不顾,乔装改扮混在士兵中逃跑了。当时人们编了“文官三只手,武官四只脚”的歌谣讽刺淮军逃跑之快。李鸿章一生都以淮军为荣,此次败逃实使其遭受了不小的打击。
日军的下一目标是威海。李鸿章令丁汝昌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守住威海卫。当时朝野均指认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贪生怕死、畏敌避战,要求将其立即撤职。北洋海军总教习德国人汉纳根评价道:“有人责备北洋海军,殊不知这不是北洋海军的过错,也不是丁提督的过错。有人钳制海军,丁汝昌不能做主。”这个人就是李鸿章。李鸿章认为中日军队实力悬殊,攻打旅顺时,丁汝昌曾请求舰队与日本决一死战。李鸿章坚决反对,对丁汝昌说:“你在威海卫守住那几只船,其余不关你的事!”
日本此时突然改变战略,在报纸上公开刊登议和“价码”:中国赔偿军费四亿两,并将日目前所占之区割让日本。清政府认为条件虽苛刻,却有议和的希望,任命邵友濂、张荫桓为全权大臣,赴日谈判。一向主张议和的李鸿章对此次议和态度并不积极,他认为日本此时提出议和,其中定有蹊跷。果然,清方使臣还未踏上东瀛,日军便发动更大攻势。二人使团的迅速成行明确显示出清政府无心恋战、急于求和的真实意图,也使日本政府坚信,战争越扩大就越有利可图。
1895年2月2日,威海卫失陷。统帅丁汝昌早已作好与北洋舰队同存亡的准备。丰岛海战后,他将儿子丁代禧留在身边,儿媳张氏和孙子丁旭山送回原籍。临行前他交代张氏:“我的生命已交给了国家,你一定要照看好我的孙子!”刘公岛保卫战开始后,丁汝昌向李鸿章表示:“唯有船没人尽而已!”丁汝昌派人将鸦片送到船上,以备如果不能战死就服毒自尽。为防止受伤军舰落入敌手,丁汝昌用广丙舰的鱼雷炸沉了已搁浅的靖远舰,又在定远舰中部装上火药,将其炸毁。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吞鸦片自尽,实践了“舰队亡则人亡”的誓言。丁汝昌向广大官兵许诺的最后一天终于来到了。傍晚,丁汝昌收到李鸿章的电报,上面写着“援兵无期”!
最后的希望破灭了。深夜时分,水陆兵民万余人向他哀求活命。丁汝昌叹口气,道:“与军舰同生死是我的职责。但我的死可以救你们的命。”他向大家暗示自己死后可投降日军以求活路。并交代部下牛昶销毁北洋水师的提督印。丁汝昌服下事先准备好的鸦片,次日清晨气绝身亡。
牛昶和杨用霖主持了投降事宜。杨用霖当场拒绝,口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走入船舱,饮弹身亡。护军统领张文宣同时自尽。美国人浩威建议以丁汝昌的名义投降,牛昶在投降书上盖提督大印。几人将责任推到丁汝昌身上。可怜丁汝昌死后蒙羞,家产全被没收,子孙流离失所。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在威海商民联名提议下,方由袁世凯上奏为其平反昭雪。
1895年2月17日,日本舰队徐徐驶入威海港。中国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等十艘军舰换升日本国旗。只有康济舰仍悬挂黄龙旗,载送着丁汝昌、刘步蟾、杨用霖等六人的灵柩。下午1点,十艘中国军舰全部编入日本舰队。4点,康济舰在汽笛的哀鸣声中,冒着潇潇冷雨,凄然离开威海。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精心培养的海军人才同他洋务救国的梦想一起覆没了。
第11章炸炮三局
江南制造总局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兵轮、第一台车床、第一磅近代火药、第一炉钢,也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李鸿章砍破了罩在中国上空几千年陈腐而坚固的幕布,放进了一股新鲜空气。这空气让进取的人兴奋不已,让退缩的人恐慌惊诧。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李鸿章是勇敢的。
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李鸿章发现太平军用洋枪,尤其李秀成的部队洋枪最多,最不好打。他由此得出结论:外国“炮火绝妙精厉”,“只有用洋人的军火才能制服太平军”。1862年6月,李鸿章的淮军中出现了洋枪队。洋枪杀伤力有限,李鸿章很快领悟到“西洋兵法是以炮为主,以枪为辅”,而计划练成万人以上的炮兵,尽快将太平天国镇压下去。
新式炮兵装备的炮,须是洋炮。当时洋炮有长炮、短炮两种。长炮即加农炮,又分12磅、24磅、32磅等数种。12磅以下属轻炮,多用于野战,有效射程1000米,最大射程3500米;24磅以上属重炮,多用于近距离的攻城夺池,或者用来装备要塞。短炮类似于今天的迫击炮,又叫田鸡炮,因其形状如怒吼的青蛙而得名。这种炮炮身短小,口径颇大,发射时固定在45度角,通过增减炸药来控制射程远近,可用于野战,也可用于攻打城池。洋炮炮弹有实心弹、榴弹等几种,其中榴弹杀伤力和破坏力最大。
购买洋炮和炮弹,花费浩繁。英人从英国军舰上偷来的一颗12磅炸弹就卖三十两白银,一颗破的铜帽也要十九两白银。李鸿章的淮军虽然控制了全国商业中心上海,税收可观,又享受诸多特权,但时间长了,经济上也难以为继。于是,李鸿章向清廷奏准自办军火生产。
李鸿章首先调早有此志的丁日昌从广东急赴上海主持建造兵工厂。丁日昌还没赶到上海,李鸿章就迫不及待先派参将韩殿甲设一局开始制造军火。丁日昌赶到后,李鸿章命他再设一局,专门仿造国外各种新式炮弹。有了这两个局还不够,李鸿章又命知州刘佐禹与“英国专家”马格里共同主持第三局制造炸弹。李鸿章将三局合称为“上海炸炮三局”,当时人则统称它们为“上海洋炮局”。
炸炮三局所造之炮为轻便的迫击炮(田鸡炮),生产能力较为低下,一个月统共才造六七尊。三局中刘佐禹、马格里之局用了许多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西方机器,雇用了不少洋工匠。韩殿甲、丁日昌之局没有这样的条件,只能用中国工匠手工生产。一个月下来,刘佐禹、马格里之局生产炸弹四千多颗,而韩殿甲、丁日昌两局合起来不过六千余颗。后来,刘佐禹、马格里之局由上海迁往苏州称苏州洋炮局,厂址就设在太平天国的纳王府,马格里经李鸿章允准,又从国外购买了一批机器,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一个星期即可生产两千枚炮弹,还能制造各种规格的开花炮,把上海两局甩在了后面。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后,将苏州洋炮局迁到南京,改为金陵制造局,始终将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李鸿章的洋炮局越办越有名,由此成为公认的洋务派首领。李鸿章说:日本学习西方成功了,我们也一定能够成功。照此发展一百年,中国可永远自立。
第12章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正在镇压捻军的李鸿章收到丁日昌一封信,得知上海虹口有一个洋人办的铁厂,不仅能造枪炮,而且能制造轮船。如今洋人愿意出售,要价十万两。早想发展造船业的李鸿章十分动心,无奈囊中羞涩。恰在此时,有个被革职的海关道翻译愿拿出四万两银子促成此事,算为自己赎罪。李鸿章遂即让丁日昌再从海关拨借两万两银子,并把上海丁日昌、韩殿甲的洋炮局合并起来组成江南制造总局。
“总局”是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创意,所谓“总”就是说不单单造船,还包罗各种机器。当然由于财力和人力有限,各种机器指的也都是军械方面的机器,开展民用工业是后话。这并不代表李鸿章不懂得民用工业的重要性,他早就对西洋机器的各种功用看得相当透彻。他说:洋机器可用于耕田、织布、印刷、制陶等,其妙就妙在能够借助水火的力量节省人力。这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不外乎是一个机关牵引另一个机关,一个齿轮推进另一个齿轮,一个零件带动所有零件动起来罢了。它的样子很简单,一看就明白,它的原理也很容易理解。既然这么简单,我们中国人哪有不会的道理。我预料过不了几十年,中国富裕的农民、有钱的商人都会仿效洋人制造机器,通过机器赚大钱、谋大利。
言下之意是机器十分简单,靠它来发展民用工业,中国的农民、商人只要有钱都能自己解决,而官府所要做的是发展军事工业。
江南制造总局又叫江南制造局、江南机器局、上海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下设五个分厂,分别负责生产不同的军用器械:一厂制造枪炮,二厂生产和修理船舶,三厂炼钢,四厂制造火药,五厂制造机器。附设翻译局,专门负责翻译国外的科技书籍,提供技术支持。还有图书馆、工艺厂、库房、公务厅地图局、大船坞等设施,一应俱全。后来,江南制造总局又添设了炼钢厂、栗色药厂和无烟药厂。钢厂里的炼钢炉每天能产钢3吨,可以用来制造炮筒和枪管;栗色药厂和无烟药厂制造枪炮用的火药。栗色药厂制造的栗色饼药,供新式大炮用;无烟药厂制造的无烟火药,供快枪快炮用。江南制造总局倾注了曾国藩、李鸿章师徒二人大量心血,从经费的筹措到机器的采购,从中外管理人员的委派到机构的设置,曾、李都亲自过问,费尽心机。
江南制造总局创办后,数年之间就造出轮船四艘,洋枪、大小开花炮、样火箭等数千件。
李鸿章说:江南制造局是中国最大的军工厂。
沈葆桢说:凡直隶督臣和江南各省使用的武器,都是由江南制造局提供的。
端方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枪炮弹药比以前有很大进步。枪炮、子弹、炼钢等厂成效昭然。
盛宣怀说:金陵、天津、福州、广州、汉阳等厂的兴起,都借鉴上海制造局的成规,是它开的好头。
可见江南制造总局在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江南制造总局最重要、也是曾国藩和李鸿章最关心的工厂是轮船制造厂。江南制造总局成立后,先是购买了拥有较为先进机器的铁厂,后又陆续添置了大船坞等一系列造船设施。曾国藩并特意奏请江海关的一成洋税作为江南制造总局轮船制造专用经费,正式雇佣了洋工匠开始造船。江南制造总局的造船厂分为三个部门,分别生产船壳、锅炉和汽机,用三个洋工匠作为三个部门的领工,再配置几百华工协助和学习。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造出了中国近代的第一艘大型新式兵轮。它长十八丈五尺,宽二丈七尺二寸,牵引力392马力,载重600吨,船身由坚木制成,内部机器系国外的旧机器休整后使用,而汽炉和船壳则是由总局自己制造的。曾国藩为之命名“恬吉”。继“恬吉”之后,江南制造总局几年之内几乎每年都有一艘新船下水,“操江”、“测海”、“威靖”、“海安”、“驭远”、“金瓯”等兵船陆续问世,其中最大的达1900马力,载重2800吨。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里骄傲地说:这些船在外国属于二等,但在中国属于头等的了。
然而,不久李鸿章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在19世纪的国际造船业中,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轮船无论从样式、性能、功用和成本等方面都大大落后于国际同行业的水平。李鸿章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轮船只能载十来尊大炮,样子虽然像新式的兵船,可是比起外国兵船的坚利差得远。福建、上海附近的兵船,装载量还不如商船多,行驶速度也不如商船快。
又说:我们现在所造的船,都是西方国家淘汰的旧样式,平日无非巡防,遇到国家有事,只能运送些粮草兵员,到洋面上去打仗是不可能的。
更让李鸿章不满意的是,这些性能不怎么样的船,成本却极高。当时中国造船业不仅缺乏技术人才,而且与造船业配套的其他工矿业发展都跟不上。也就是说,江南制造总局不仅雇佣洋人做指导,而且一切造船材料都从国外进口。等于把西方的造船厂搬到了中国。由此发生的运费、关税、洋人的高薪,使得在中国造一艘旧式船的钱比从外国直接购买一艘新式船的钱还要多。李鸿章致沈葆桢的一封信中说:我们这里的招商局从英国购买了三艘轮船,艘艘装货多、用煤少、速度快,每艘七八万到十万不等。而上海等地轮船制造厂造的船,每艘船少说也得十万两以上。我们从外国厂家定购的新式康邦机器150马力的轮船,只要十几万两银子,上海制造的旧式机器50马力的轮船,仅工本费和员工薪金合算起来就要三十万两银子。
简直是说造船不如买船。大轮船制造不出,小轮船质量差、无法下海,成本又高,江南制造总局知难而退,几年之后停止了轮船生产,把精力主要集中在枪炮生产上。枪炮和弹药的生产成了江南制造总局最主要的业务。
其实,轮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在枪炮的生产中同样存在。机器设备的简陋、技术人员的不足、资金的缺乏,始终是江南制造总局的大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江南制造总局的任何产品都不能紧跟时代。如总局成立之前,世界通用美国林明敦枪,中国每年要向国外大量购买。江南制造总局以美国林明敦枪为主要仿造目标,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试验,终于成功,所产枪支不但在外形上和林明敦枪完全一样,性能上也相差无几。但人们几乎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发现,就在他们研制林明敦枪的时候,国际上的制枪技术又有了大的改良和发展,林明敦枪已经变成了陈旧的样式,濒临被淘汰的边缘。江南制造总局千辛万苦研制出来的林明敦枪,军队各营不愿意要——太过时了,派不上用场!李鸿章无?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