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顾城文选

顾城文选第16部分阅读

    与灵的事,而非人与人的事;所以在这点上“使用语言”和“面对语言”的提法对我是没意义的。当然我早期使用过语言,在写抒情诗的时候,写《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时候,特别是我对人说话的时候,我考虑到语言;那是因为我感到人是有灵的,可以用语言穿过人达到,而使人在灵下醒来。但是在我认识到灵是灵,人是人,人未必需要灵,未必需要为灵照耀的时候,我就只在意与灵相通,而不奢望与人相通了,也就是说我没有了面对人的苦恼了,我也就不存在使用语言的问题了。语言于我是自生的,像树叶一样。

    59

    现在看来我很像是死了的人。我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所以死亡是没有的。我又好像死过了,可以往前推想。这都是玄理。谁也不知道死亡究竟是什么,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死亡是一个概念;也就是说死亡只是我们对死亡的一个想法,如果你没有了这个想法死亡也就没有了。

    60

    当人们“忘记了死亡和爱情的时候”29,会表现为两种状况。一个呢,你开始觉得这个事情——死亡和爱情——已经是跟你没有关系的另个过程了,这时你即临近冥冥;还有一种状态,他陷入到麻木的物化中了。这两种境界好像差不多,和光同尘也罢,行尸走肉也好,都是个无动于衷,形式近似。但实际上是不同的。

    神明留下的痕迹(10)

    我们可以知道不同在哪里。我们来到世界上,获得身体和感知,这是一个外化的东西;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这又是唯一的东西,他的世界赖此存在。所以你拿枪对着他的身体,一般来说他是不同意的。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如果命运到这一步,它也是自然的,就像秋天来了、春天来了,它也是个自然过程一样;而这种接受的态度实质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生和死在一念之间,曾经对于我的重要,在于处于主动状态——你是活着的。写诗的时候,灵悟的时候,万象皆新,无所不在,你是活着的;不写诗的时候,则一片沉闷,基本处于死的状态。这是一个可怕的对比。那时我只接受生不接受死。

    慢慢变了——我活的时候,我可以变化多端做一切事情,做鱼做鸟,做人,说话;我死了的时候,我像泥土一样安静。这是整个同一的过程,我想它需要休息,变得干净,就像树林里落满雪。真有死亡的话,恐怕也是这样一回事情。我到过中国东北,那儿有冬天;春天来的时候,所有的树、所有的花都格外新鲜。可是在新西兰没有冬天,它所有的树一直绿着,绿到后来很疲倦。我想如果有死亡的话,这便是它的意义所在。死亡好像一个季节,让万物得到休息。

    书包网

    顾城文选(86)

    61

    我那个《滴的里滴》说:“门开着门在轻轻地摇晃”——“整个下午都是风季”——“你是水池中唯一跃出的水滴”——老子说嘛,人在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恐惧,是因为有一个身体,所以“极至无身,何患之有”?佛教的“空”和“解脱”和这个都有关系。我觉得到这只是一个开始,从这以后呢,你可以开始你真正的生活了。

    你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做一切你喜欢做的事情,而这种喜欢不是源自对人世的绝望,不会成为放纵、发泄和破坏。那将是十分自然的一个生活,像是孔子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矩”是内心律法,因此“随心所欲”也就是它的“矩”;你进入完全的自由,也就是不再选择。就是这样一种如是的生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这样的,十分自然的,最为简单的,完全是你自己的真实生活。

    62

    不是,是没有生命也没有死亡的这样的体验,和这样的体验产生的人生观30。

    63

    也是一样。可要是不忘记它可就不那么一样了。死亡会是时刻在那儿的,而爱情却是像灵感一样,从来不是我们所能把握、控制的。它是冥冥创造的一个花朵,一个错乱,在人间体现为一个妄想;当它不被忘记的时候,你就难免陷在这个妄想里,我只能说它是一个美丽而危险的事情。

    64

    爱情31。爱情于人世间是虚妄的,但同时于生命中又是最真实的。它的到来让你感到生死的真切。我喜欢这种感觉,它到来的时候,什么问题都少了。

    65

    听天由命32。你人死不死都无所谓了,诗,死不死又有什么关系呢?汉字这么麻烦,又这么漂亮,这就已经积累了它的灭亡的因素了。它有它的命运啊!而且严格地说,一切有生,一切必有死,你不接受也不得不接受。

    不接受的结果不过是你吓得要死,恨得要命,把现在的好日子都给糟蹋了,于结果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你看,人又抓不住现在,又在设想明天,又是恐惧,又对过去追忆,又忙于记录,要捕捉、交待什么,这是一种没落的文化状态。一只鸟在跳的时候,从这块石头跳到那块石头,才不想那么许许多多。写诗也是这样,写一行,走一行最好;如果跟出来许许多多差不多并行的句子,那就坏了,都是杂念吧33。

    人在失去了生命和光明的支持以后,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他不得不为自己想出一千种办法,而这一千种办法都不能帮助他。

    66

    我怎么说呢?我正像跟你说的,一进梦就回北京了,不用买飞机票,也不用签证,一闭眼睛不就回去了吗?而且我感觉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永远不会变成其它的人,我可能变成一个猪,或者一条鱼,但是变成一个西洋人,恐怕是这辈子没有什么希望了。

    67

    我心目中的中国,是“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中国,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中国,这是我喜欢的中国。《红楼梦》的清洁、独断、自在的女儿性,这一女儿性和中国的自然、光明的佛性的重合,中国哲学至《红楼梦》显现为这么一种清净的女儿性情,东方的美丽真是达到了美的极至。对于我来说,这是中国,她给我生命,她让我感到生命,她的光和水通过我,让万物充满生机。

    如果中国就是一个渴望变成美国的东西,中国就是一个大吃大喝,就是一个试图模仿西方建立他们的制度的这么一个大机器,那可以说它跟西方同我一样,距离遥远。这时我要重复我十五岁写在《生命幻想曲》中的一句话:“世界与我无关”。这个“我”既不是顾城,也不是我的皮肤、身体,是那个跟冥冥相通的从那里来还要回到那里去的呼吸、水,和精神;这时恰如你对一片月光说,你属于什么,那便是十分可笑的。

    68

    神明留下的痕迹(11)

    中国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符号。作为一个精神的遗传、精神的生理,或者就说成“生活经历”来讲,它跟我息息相关。比如说北京出现了

    这样的事情,它对于我就是一个生理刺激,致使我不能不作出反应。但同时我知道我作出的反应于现实是毫无意义的,同那个“月光”是没有关系的。我会参加革命,但不会参加政治。

    69

    我是希望中国有希望的。这是我要说的话。但是呢,我也知道这个希望所要求付出的代价。比如我们都说甘地的和平主义,甘地的和平主义不光是坐在那儿绝食,也不光是坐牢,甘地他出身上等阶级,是受过英国教育的律师,但是他在种姓制度严明的印度土地上,像个贱民一样光着头,然后从这个村子走到那村子,他自己劳动,养羊、纺线,当他成为最普通的印度人的时候,印度人跟随他。他有自己的信仰,人们也总结了他的理论所谓和平主义,但并不是仅仅因为这一美妙的理论,或者以西方的角度审视为他做出的那些结论,而是因为他的心和人民的心成为了同一个,这时候人民也就出现了。人民,说实在的,听话听多了,特别是中国人,有那么长的历史。说起毛泽东,早期革命的时候,穿的是布衣,他们可以给老乡挑水,跟人民吃一样的东西,不管这是幻象还是整个历史对人类理想的一个嘲笑,但是这么大的事情,这种心的力量,是由这些最基本的一个个现象表现出来的;可以说,他们是从那做起的;如果人民吃不上整顿饭,你也就吃半碗饭的话,人民是会跟随你的。

    书包网想百~万\小!说来书包网

    顾城文选(87)

    最后为什么起来了?不是因为“民主”,那是一个说法,是因为(此二字录音难以辨听)要饿死了,这个中国人他受不了。所以在这一点上,我是信仰人格的力量的。所以说你是不是付这个代价,决定了你是不是能做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共产党人有留日的,有留法的,留英留俄的,他们大多本身就是地主子弟,他们本可以过一种吃喝玩乐或者人上人的生活,可是他们走上了推翻自己的阶级的道路,那个时候是杀十个剩一个,可这一个还会上,这个还比较容易,但是在你可以做人上人时,你还做一个人下人,这就是最最不容易的,最体现人格力量的了。不管怎么样,周恩来到死也就只有两千块钱。

    1992年6月7日

    伦敦

    (录音记录经作者笔正)

    关于《城》1的两封信

    xx:

    行到德国,像是小时的北京。有雪,也有干了的树枝在风中晃动。我恍惚觉得沿着窗下的街走下去就回家了,可以看见西直门——那黄昏凄凉的光芒照着堞垛和瓮城巨大的剪影,直洇开来。

    在梦里,我常回北京,可与现代无关,那是我天经地义要去的地方。太平湖或中华门,现在都没有了;晴空中的砖和灰土筑的坡道、酸枣树,都没有了;可我还在上面行走,看下边和以后的日子。

    我知道有一件事情,人们不说,但总时时露出来一点。这事是关于我的。

    我知道是这件事使我在城里各个地方找不到出路。我站在一个地方,看,就忽然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只有模糊而不知怎么留下来的心情还在。一件继续的事,像我小时候,在一条很长的走廊里,把手伸得高高的找粉笔,这条走廊也会变成颐和园的长廊,而我的手一直伸着,不知是示威还是已经投降。这是我独自承担的事情。

    诗中说:“沿着水你要回去/票一毛一张”,我艰难地划动着河水……

    《城》这组诗,我只作了一半,还有好多城门没有修好,但是我想先寄给你看看。这也许是一本新的《西湖梦寻》,我不知道,我只是经常唱一句越南民歌:可怜我的家乡啊——

    1992年4月10日于柏林

    xxx:

    你好,电传收到。我们即将启程去美。

    几个字要改:“蠡”字要加立刀、“伯其”的“其”——“其子”加竹字头、“伯喜”的“喜”要写成“喜”加“否”字。

    简复电传如下:

    1.《午门》中的“”,字盘上没有,是缺字所致。

    2.《虎坊桥》中<大地……>、<金黄的花……>括号的用法是,用<>,不是用()——有字幕、书名的暗示,与其它章节中的括号用法不同。翻译时译文最好也能采用这个符号。

    3.《虎坊桥》中依莲娜确是瑞典著名画家。依莲娜画风新鲜恐怖。

    4.《白塔寺》中比尼它似人似物又似胡人外宾,是梦中听到的名字,我查过书未解。“红旗北站”是意象中的地名,似由红旗歌谣所化。

    5.“蓬”字似是错误,但比“篷”要有感觉,所以是一个正确的错误。

    6.厢红旗确系地名,似在西山附近,北京军区所在,想是清代“镶红旗”所化。

    7.《建国门》中“祥”是“详”的通感所生。“哀情不祥”如解,同卦象上的语感,“兵者凶,妄作不祥”那样。“哀情不祥”似是一个报告,意思是积累的悲哀,可能会引起灾难。

    8.《甘家口》中“红段”是误,应为“红缎”。“流牛车马”是一个变形的词,是古词“木牛流马”和现代街景“车水马龙”在街角圆镜中的显现。

    9.《象来街》中“伯箕”是一个组合的古人名字。“伯”“箕子”之类。“橱房”比“厨房”感觉好,有“木”字边。“关老爷”字面作关公解,当然也是官老爷的谐音。

    10.《公主坟》“母亲地前面”是“地”不是“的”。一则造成一顿一挫,二则也有坟场之意。

    加注:《首都剧场》中“过花厅”——“花厅”确有实地,明代东西“花厅”为艺妓院,清为慈禧太后娘家所在地。

    请代问候jhon。

    顾城

    1993年8月26日

    《顾城寓言童话诗选》后记

    那时我读《昆虫记》,知道小虫子很忙,和人一样,有许多事,有一份生活。它们要过完自己的日子,很努力;可时常有意外发生——鸡一啄,蜘蛛网一动,一阵雨,都可能使它们的日子中断,或仅仅是小学生放学,蹦蹦跳跳,都有可能。虫子太小,不能抵抗外界事物的变动,倒霉的情形也就无限多。看蝉唱完歌,从树上掉下来,就为它庆幸,到底是唱完了;秋天,蚂蚁把它抬走,一点一点??这就是我对昆虫世界最不美丽的看法。

    想到人,就不然。人幸运机巧,压制了飞禽走兽,不许它们开口,还成立了动物园、博物馆,看它们的笑话。甚至吞刃吐火,自己飞过天去,到月亮上捡石头。人也算够得意的了,虽比上(帝)不足,比下边的亿兆生灵可是强得多;(要知道每一阵秋风都把多少蜉蝣吹到水面上去呵!)就是有位可查的祖先,这等事也只能想想,写一部《西游记》。

    当今之世,除了看不见的神和微生物外,谁能拿人奈何?真是。

    可人又好像偏偏无可奈何,家里嘟嘟囔囔,街上骂骂咧咧,喝酒、打球、娶媳妇都出版了许多理论,就不用说联合国一百多个国家坐在一块,辩论是不是给伊拉克发最后通牒了。

    顾城文选(88)

    我写寓言,本无深意,若要归类,也非定理,只是把那些让人麻烦的念头一古脑地交给鸟兽木偶,让它们像人那样过过生活——吵吵嚷嚷、热热闹闹,一通别扭至精疲力竭,趴在地上,也就领略了为人的不易。

    这样,让从动物园、博物馆走出来的人也受点惊吓,回家再做什么,就心地安泰,不致冒出郁郁之气来。

    1992年12月

    “我们是同一块云朵落下的雨滴”(1)

    ——1993年2月23日于西班牙讲话并答问

    (主持者西班牙语开场介绍)

    翻译对作者:他开场白完了以后呢,他现在就拿你的诗跟学生介绍一下。

    他说他现在提一个问题,那么你就可以从回答这个问题开始,开场你的讲话了。他的问题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诗人对你这样一个现代诗人有什么重要性?

    (对翻译)那么就是说,我可以在这里谈一谈中国文学、中国诗歌了?

    翻译:哎,对,你就从回答他的问题开始,进入你的演讲。我给你翻译。

    (对听众)

    中国人讲到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诗人,往往采取一种敬畏的态度,就像讲到了父亲,他们因之感到荣耀、很骄傲,(译)同时又害怕这个父亲管他们,同时又想依靠他们的父亲。(译)而对于我来说,我们古代的诗人就如同我的一个过去的兄弟,我们是从同一块云上落下的雨滴。(译)不同的只是有的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落下来了,有的晚一些。(译)有的落在大海中间,有的落在树叶中间,有的落在沙漠里。(译)我有些不幸,落在一片沙漠中间。但是在我降落的时候,我依旧能够想起,我和他们在一起时的生活。(译)

    每一滴雨水落到地上,它们汇在一起成为河流,又变成海洋,海洋飘升为云朵,云朵又化为雨水,这个过程往往复复。(译)现在我在这里,希望能稍稍描述一下,这些雨水,它们在不同的时间落下来时,产生的一些美丽的闪光。(译)

    两千三百年前,出现了中国第一个重要的诗人,叫屈原。(译)比屈原还要早,大概在两千五六百年前,中国编了一本民歌诗集,叫《诗经》。(译)《诗经》里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它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就是说一只鸟,或者一个小虫子,它滴滴滴滴叫,它在寻找它的朋友。(译)我想这就是一切诗歌的吧。因为爱,因为希望。(译)

    至屈原,自他的诗里降至人间的美丽景象,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声音,它已经具备了中国艺术一个非常特别的美的感觉。(译)它写一个天上的女孩子,天女,降到水中间的一个岛屿上,(译)她眼睛这样微微眯着,忧愁地看着远方。(译)秋风吹着她,她的衣服轻轻飘起。(译)这时候河边的树,树叶就都落了下来。(译)这是一种特别打动中国人的美,非常自然。(译)

    在这自然的叙述中间,有一个重要的隐含,就是目眇眇兮愁予——她在忧愁地看着远方,她在找什么或是等什么吗?(译)

    屈原在另首诗里说:太阳在一阵阵暗下去的时候,我还是要继续寻找,天上地下,吾将上下而求索,上天下地地找。(译)这是屈原写在《离马蚤》里的,那首诗几乎是中国最长的一首古诗了。(译)

    屈原在这首诗里旅行在天上,俯瞰整个大地。(译)他好像在回忆他作为“云”的历史,但是他没有化为云朵,而是滴落水中,他跳进河里,就死了。(译)

    他差不多是中国古代唯一的一个反抗这个天命的怀疑天命的诗人了。后来的中国人好像认下了这个悲哀。(译)

    他在一首诗里说:白杨树一直响一直响,从古代起就一直在坟墓上这样地摇响着。(翻译:白杨树?)哎,白杨多悲风,萧瑟尽忠骨。白杨——风一直悲哀地吹响着白杨树。(译)

    屈原之后,可以说这种悲哀的情绪像河流一样一直在流动,直流至一千五百年以前,大概是。(译)这是许多泪水汇成的无可奈何的一条河。(译)中国有一个差不多是一个政治家和皇帝的诗人,叫曹操的就说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对着酒唱歌,人是什么呀?(译)接着他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就是人就像露水一样,早上的露水一样,它消去的时候多么痛苦呵。(译)

    中国没有像西方这样的上帝,它也没有一个希望的习惯。可以说很难想象它有可能产生出什么特别美丽、动人的东西。(译)但是到了中国的中古时代,这个意想不到的情形就产生了。(翻译:中古是什么时代?)大概是一千五百年前,唐代以前,魏晋时代。(译)中国的这个虚无和悲哀的河流忽然停顿了流动,它好像聚成了一片湖泊,甚至是海洋。(译)

    就是说在中国人不再寻找希望的时候,忽然它到达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境界中间。(译)这时候出现了又一个中国的重要的诗人,这个诗人叫陶渊明。(译)他在政治上是全无作为的,但在诗歌上却达到了一个与天融汇一体的境界。(译)

    他和很多中国古代诗人一样,继续喝酒,喜欢喝酒;(译)他在一首也是喝酒的诗里写了这样的话,他说,唉,这个可能很难翻译吧?——结庐在人境——在人间盖一个小房子,而无车马喧——没有车和马的喧响。(译)他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意思就是说,问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盖这个小房子还能做什么呢?他说我的心其实在很远的地方,这个地呢,那么也就在很边远的地方。(译)

    书包网想百~万\小!说来书包网

    顾城文选(89)

    接着他说出了可谓千古有名的话:(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忽然就看见了南边的山;(译)他像云一样升起,像空气一样体验着;(译)鸟飞来飞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黄昏的时候,山,升动的空气非常漂亮,鸟静而自在地飞着;(译)最后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中间有一个最为真实的涵义,当我想说它时我已经忘记了语言。——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译)

    “我们是同一块云朵落下的雨滴”(2)

    这是一个中国式的特有的自由境界。(译)使人惊讶的是他作为一个人写出了这样的句子。(译)

    到了一千三百年前,他这个境界就溶成一片,出现了许许多多漂亮的诗歌。(译)在唐代开始的时候,有一首初唐最美丽的诗,就是《春江花月夜》。(翻译:春江花落叶?)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写的。这首诗开始得非常漂亮,(译)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水不断注入大海的时候,江水跟海连成一片,这时月亮就升起来了;(译)他写天和地之间这种美丽的月光,鸟在月光中飞,一直在飞,但飞不出月光去——鸿雁长飞光不度;(译)这是一个永恒的寂静。(译)在月光下的水里,鱼也在游泳,它们在水上画出花纹——鱼龙潜跃水成文。(译)他在这首诗里还说,昨天晚上梦见一个很小的水潭,花落在潭中,哎呀,春天都过了一半了,怎么还不回家呀——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译)整篇这非常美丽的诗里边,看不见诗人,看见的是鱼、鸟、落下的花、摇动的树,月光将它们照耀成一片。(译)这样的诗歌简直不像人写的,那是天写的。(译)

    在中国的唐代,出现了禅宗这样的哲学。(译)可以说中国哲学至此进入了一个完美的境界。(译)中国诗歌令人惊异地表现着这个境界,(译)表现着解脱、超越出人类情感的这种美丽。(译)唐诗里也会出现人,像李白有名的诗里说:在花中间放一壶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时候,无人在旁,就举起杯子,请月亮一起喝酒,又请了影子,这样就有三个人了。(译)在中国诗歌中间,很清楚地表现着人是万物中之一物,(译)它们随着自己的性情、自己的命运,非常优美地跟万物一起做这个世间的游戏。(译)

    李白另首诗里说: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嗯,我简直没有办法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传达这中间的美丽,只好说:八月的时候,蝴蝶就变黄了,它们两个蝴蝶就飞到西边的一个花园去……(译)

    这些诗里没有对一个观注、一个看法、一个思想的任何陈说,你看到的就是宇宙万物,诗歌就像宇宙万物一样在自行变化。(译)如同中国的禅宗,它不解释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是这样的,它不说这个问题,它取消了这个问题。(译)这跟西方的艺术表达是非常不一样的,在这一点上。(译)

    一个人在没有“我”的时候一切都成为他,如同王维——另一个唐代诗人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你看不见一个人,你也看不见自己,但是你听见一个说话的声音;(译)王维在另一首诗里他写(磁带换面;空一段)

    在这些诗歌里,既有跟万物融在一起的这种快乐和美丽,又有它们分离时候的这个思念。(译)李白在一个几乎每个中国小孩儿都会背的诗里边他是这样说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起眼睛看见月亮,低下头就想起了家乡。(译)这时你简直觉得月亮就是他的家乡了。(译)

    所以在中国唐代,人的这种归宿感、精神的归宿感问题,似乎得到了完美的解决。(译)——在许多时候,他们已经想起了他们并不是狭小的人类。(译)

    这个美丽的景象持续了二三百年的时间,之后中国的这种精神就开始黯淡下去了;(译)诗歌好像海水成为云朵,之后又重新变成了雨滴那样,变成了一个个孤独的个人吟唱。(译)

    唐代末期,有一个诗人叫李贺,(译)很年轻的时候就死了。(译)他在一首诗里说: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我有个迷失在梦里的魂不能回来,就是我找不到我的归宿,这时候呢,鸡一叫,天就成白色的了。(译)晚唐最后一个皇帝李煜的词里边这样写:流水落花春去也——就是花也落了,水也流了,一切都是无可奈何,春天也走了;(译)天上人间——过去的事就像天上的梦一样。(译)

    这时令他们伤感的已经不光是一个人世的逝去,不就是亲人呵,自己的生命呵,的失去,不止是因为这些而陷于的茫然;这时悲叹的已经是一个巨大精神世界的退隐了。(译)

    这种退隐到了元代的时候,几乎就变成了最后的一线残阳了。(译)有一个元代词人,马致远他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翻译:断?)断肠人,断肠——肝肠寸断哪,人在天涯(笑)——你就随便“断”吧。中国诗歌没有标点,所以有各种读法。(译)

    中国人在失去了它这个精神的境界之后,它恢复到了个人;而个人仍旧在生活里,这个时候它依旧要创造它的艺术。(译)这时候就变成了一种很生活化的艺术。(译)

    南宋诗人辛弃疾词中这样说,他说:近来读古人的书哇,就没有一点儿地方是对的——读来全无是处。(译)——他失去了与天地和谐的那个境界。(译)

    书包网小说上传分享

    顾城文选(90)

    但是重入生活也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译)他在一首诗里边写他的大儿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就是说,这诗非常简单,说他的大儿子在那锄豆子,二儿子在织一个鸡笼子,最无赖最好玩儿的这个小儿子呢,躺在这个河边上,在剥一个大莲蓬。(译)这首诗也是他喝醉了写的,但是他听见了这些生活的声音。(译)

    “我们是同一块云朵落下的雨滴”(3)

    中国的诗歌从这转折,就变成了小说,它开始讲人的生活了。(译)后来出现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小说。

    中国人写小说的时候很少哭,他们都是在笑。(译)最有代表性的当然就是《西游记》这样的。(译)这一下中国这个好像很老的这个脾性呵,忽然又变成小孩儿了,在这时候。(译)这是中国式的现代主义。(译)一直到毛泽东和文化革命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个脾气在继续。(译)但是这已经跟我们要讲的中国诗歌有些脱开了,跟这个诗的境界已经关系不直接了。(译)

    我刚才说的这些诗人,他们很幸运,从云朵上他们落在了河流里、大海里,我呢,则落在了一片沙漠中间。(译)中国有一种超乎人世的美和自由,也有一种超乎人世的无所不为;(译)所以中国终于爆发了文化革命,一切的文化秩序,一切和谐的美丽都被破坏了。(译)我是在一片既没有东方文化传统又没有西方、世界文化营养的这样一个情况下,这样一个人类文化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文化空白中间,开始写我的诗歌的。(译)

    不能读书的时候,我读我的生命,在我的血液里有一滴雨水汇入海洋又变成云朵的记忆。(译)

    一九七零年的时候,我在一个荒凉的地方放猪。(译)春天一些鸟向我飞来,我就很激动;因为大地上没有人。(译)那些鸟飞过我头顶时竟然全都降了下来,落在我的周围,像朋友一样,像认识我一样,对我热烈地叫个不停。(译)它们走后,我继续听着它们的声音,我听见了天地万物在春天说话的声音。(译)

    我拿起笔开始写。(译)就像李白说的,文章是天做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诗好像是天已经做好的,我只是把它写下来。(译)一九七一年,我在一个河边,在强烈的阳光里边,写下了《生命幻想曲》。(译)

    好多年后我看到老子书里的话:淡若海,漂无所止。就是平静得像海一样,漂下去,没有目的。我很震动,怎么说的同我经验的一样?(译)我就想我们曾经是在一起的,是云朵上的雨滴。(译)

    文化消失的时候,有时并不是坏事情。(译)庄子说:官知止,神欲行。意思是说当你的感官、你的思想停止的时候,你的神,你的灵动就出现了。(译)中国评诗时说“空则灵”——没有的时候,就自由了。(译)

    我的一首诗里,好像也显现了这种十分平静的跟天在一起的感觉:风摇它的叶子,草结它的种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1——中国诗里曾经这样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个时候没有声音要比有声音好。(译)所以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译)我在这首诗的结尾说:有门,不用开开,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我们靠着这个门站着,但是门不打开,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译)

    中国古代评唐诗时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最核心的表达,你一个字都没提,但是呢,却说了全部。(译)中国诗歌所以非常美呵,也就在这了,它停止在适当的地方,留下空间让神通过。(译)

    一九八八年以后,我到了新西兰一个小岛上,把身体交给了劳动;四年之后有一天,我忽然看见黑色的鸟停在月亮里,(译)树上花早就开了,红花已经落了满地。这时候我才感到我从文化中间文字中间走了出来。(译)中国的神是自然,这个自然是像水一样平静的心;(译)万物清清楚楚地都呈现在你的心里;(译)一阵风吹过,鸟就开始叫了,树就开始响了。(译)这个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译)

    关于我和中国诗歌就讲到这,我今天说的是中国文化中间最为安静的一面,同现代世界大不一样的一面;(译)中国文化还有很热闹的一面,我们下回可以谈。(译)完了,谢谢大家。(译)

    问(中文):你谈的都是诗歌,你不涉及别的文学形式吗?

    我觉得诗歌最能表现中国的这种无我的境界。(译)人类有很多相同的东西,我这回想讲一点儿东方特有的东西。(译)再有就是我仅仅是一个诗人。(译)

    问(西文);翻译:他问你,你介绍你的诗歌,和中国古代诗歌,这样一脉相承下来的。他问你,那你为什么不用古汉语来表达呢?因为他认为古代汉语可能更能表达你刚才讲的这个思想。

    我同时一直也在写古体诗,只是拿出来的很少。(译)

    我觉得诗的语言应该直接是你的语言,讲话也是一样;(译)就像我现在没有穿古代的袍子似的,并不一定只有使用一个过去的形式才能传达那个精神。(译)形式是无所谓的,关键是跟这个内容跟身体合适。(译)

    再有,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思想,都是变化的,遵循这个变化也是对中国哲学的顺从。(译)中国有一本《易经》,就是讲变化的;变化是中国文化最有生气的部分。(译)

    顾城文选(91)

    问(西文);翻译:她提的问题是,在中国诗歌里面很少讲到妇女,它不像西方诗歌。那么她问你,在你的诗歌里是不是有妇女题材的?

    我首先回答的一点就是中国的诗歌里面不是不讲妇女,它是讲妇女的,只是我今天没有讲多少就是了。(译)像白居易写了一首《长恨歌》,里边讲一个女子,说:梨花一枝春带雨——像白色的梨花一样——一枝白色的梨花带着春天的雨水——讲这个女子漂亮。(译)

    “我们是同一块云朵落下的雨滴”(4)

    中国也有女诗人,有一个李清照,她写女子也是写她自己的时候说:人比黄花瘦——比秋天的花儿还要瘦。(译)

    中国将女子不太当人,这点倒是跟西方的一个区别;就是写诗的时候经常把女子当成花儿,或者狐狸,或者一阵吹过去的风,当作这样一种气象。(译)

    我在诗里是非常喜欢写女孩子的;(译)因为那是唯一能够看得见的神灵。(译)但是这种女孩子也许就不光是一个人了,她是一种气息;她不光是一朵花儿,她还是花的香气。(?br/>shubao2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