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宋韵风流

宋韵风流第16部分阅读

    原来魏炯等人火速奔回宋营搬兵,众将闻听大急,由宋汉生和徐立各领二百人马飞速向小镇疾驰而去。来到镇外李烈与金兵交战之处,所有人都惊愕的看着那一地金兵尸体,足有百多人,血流遍地,残肢断臂到处抛洒,头颅内脏落了满地,当真惨烈非常,显然经过剧烈的厮杀。真难以置信,这竟是李烈一人造成的。徐立和宋汉生大急,连忙顺着金兵战马的蹄印痕迹急追,跑了几十里,终于来到断崖之处,将二十多名看守马匹的金兵抓获,经过审问,才知李烈果然只身杀了百多名金兵冲出重围逃到这里,无奈之下跳到崖下,竟然没被摔死,不过已经身受重伤,千户已经带领百多名金兵下崖追赶去了。

    众人来到崖边向下观望,不由都倒吸了口凉气,这么高的地方掉下去怎么会幸存,他们这位李烈将军难道的不死之身?徐、宋二人急得直跳脚,连忙组织兵士下崖,又耽搁了很长时间,两人急得眼睛都红了,不过却不能急赶,还要细心观察地面痕迹,经过寻找,终于看到了篝火,找到李烈。

    徐立看到赫尔必,抽出腰刀就要砍死此人,李烈连忙将他喝住,说明赫尔必已经归降。李烈温言劝慰两将,这才押着降兵,辨明方向直向濉溪方向而去。一路上李烈向徐立和宋汉生询问了前线的情况。

    自从李烈走后,宋营众将都十分惭愧,也明白了李烈的苦心,大伙聚在帐中研究作战计划。李烈临走所说的围城打援之策众将早在临安禁军之时就听李烈讲解过,还进行了战术分析,所以一套集合众将智慧的作战方案诞生出来。王铁军、徐立率军围攻濉溪城,不断用投石车将较小的火药包将城墙炸得岌岌可危,打击守城金兵士气,让他们产生即将城破,难以守住之感,逼迫守将向萧县求援,另一方面由文睿、魏群带领完整的海、林两营八千人秘密绕过濉溪,在濉溪和萧县的必经之路是设下埋伏,三天后,终于等来了萧县的七千援兵,被两将一举歼灭,同时由士卒换上金军盔甲服装,利用晚间夜色昏暗之机冒充中伏败退的溃兵骗开萧县城门,兵不血刃的拿下萧县。至此,濉溪已经成为一座孤城,城中金兵士气极低,几天内宋军就要向濉溪发动总攻。

    李烈听罢两人的汇报,思索了一下,吩咐士卒将赫尔必带了过来,询问为何濉溪以外为何会有他们这一队骑兵。

    赫尔必连忙将所有知道的情况说了出来。原来赫尔必正是濉溪守将之一,前几日夜晚有个宋军打扮的人偷偷摸到城下,说是有要事见城守,守军见他只有一人,便将其用绳索系上城头,在见到城守史古塔后,此人才说出详情,原来此人为宋军在灵璧一战中被宋军收编的金兵,无意中听到文睿和王铁军的谈话,才知道李烈已经离营到附近游玩,史古塔闻听此事,当即派赫尔必领三百骑兵偷偷出城,四处搜寻李烈踪迹,意图将李烈擒拿,好威胁宋军退兵,那名认出李烈的金兵便是那个叛逃之人。

    李烈这才知道为何会突然出现这么一支金军,而且还有人能认出自己。心下暗暗决心回去要好好整顿一下军纪,将不安定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也想到了一个办法,于是对赫尔必道:“今天我给你个立功的机会,如果此事办成,我将在军中独立一营,让你成为统领,仍旧统领归降的兵士。”

    赫尔必闻言心中一喜,“末将一定完成将军交代的任务!”

    李烈点头道:“好!你这就挑选手下可信心腹回城,劝说城守投降,如其不从,你可将其击杀,然后接管军队,开城投降。我这是为了减少杀戮,不然小小濉溪早就被我攻破了,我可以告诉你,我军已经占领了萧县,濉溪已成孤城,其余的你就自己看着办吧!”

    赫尔必闻言大吃一惊,没想到神不知鬼不觉间,萧县已经被宋军占领,怪不得城内几次派人乞援都毫无音讯呢!这李烈将军不但神勇无敌,用兵更是神鬼莫测啊!心中更不敢存有异想,当下磕头道:“赫尔必定然不负将军所托,请将军放心!”

    李烈哈哈一笑,“你的命运这次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反正我大军三日后必将强攻濉溪,到时可就没有什么可说的啦!我会下令将满城金人全部诛绝,不留一个活口,至于你,只有三天时间,如果你出尔反尔,不按计划行事,我有办法让你生死两难!好啦!你去挑选人手吧!”

    赫尔必汗流浃背,“我一定完成任务,绝不会再起二心!”说完去挑选人手回城。

    宋汉生看着赫尔必的背影,轻轻问道:“将军,这个金人能靠得住吗?”

    李烈一笑,“我根本就没想他到底靠不靠得住,他能杀死城守开城投降当然好,如果他出尔反尔的话,咱们也没有什么损失,反而能使他们士气更为低落,这种事何乐而不为呢?”

    徐立在旁边翘起大拇指,“将军英明啊!”

    李烈一脚踹在他的屁股上,笑骂起来,“臭小子,好的不学,学起溜须拍马了!回去给我好好整顿军务,再不能出现这种临阵投敌的事啦!”

    天色渐明,一行人已经来到临涣镇,宋汉生派人找来郎中为李烈左臂正骨,自然又少不得受了一番苦楚,诸事已毕,李烈才在客栈内好好的睡了一觉。

    李烈实在是太累了,这一觉直睡了一天一夜,到了第二天早晨才醒了过来,只觉得全身仍然酸疼,他知道这是用力过度的结果,强打精神,率领军队向宋营行去。

    及到中午时分才来到宋营外,营中众将早就等在营门之外,见李烈安然回来,连忙上前施礼,正在此时,一名探马跑了过来,下了战马,单膝跪地向李烈行礼道:“禀报将军,濉溪城门大开,金军投降了!”

    四十一武夷山麓悬棺洞(上)

    李烈闻言心中一喜,“走!咱们看看去!”

    众将点齐兵马,直奔濉溪城东门而来,来到东门外,果然见城门大开,赫尔必领着一众金军将领等在城门口,见李烈到来,赫尔必紧走几步,来到李烈面前,将手中所提布包打开,里面赫然是一颗血淋淋的人头,赫尔必将人头掷于地上,单膝跪倒,向李烈行礼道:“大将军,末将幸不辱命,斩杀城守史古塔及其亲信三十二人,率全军四千七百人归降!”

    李烈亲手将他扶起,携手向城门走去,边走边道:“赫尔必将军,咱们可是不打不相识啊!从今天起,所有真心归降的金兵我就交给你来统领,其余顽固不化的我也不杀他们,就让他们去开矿干活吧!”赫尔必连忙谢道:“多谢将军信任,今后末将一定誓死追随,不辜负您的期望!”

    李烈知道他杀了城守,率军投降,确实已经没有了退路,当下点头道:“将军放心,我李烈一言九鼎,只要你忠心投靠,过几日我就独立出一营,设陷阵营,由你担任统领,对你和我手下将领一视同仁,还望将军鼎立相助啊!”

    赫尔必见李烈如此信任器重自己,心中感动,不觉眼圈一红,“您放心,将军但有所命,赫尔必万死不辞!”

    宋军进入濉溪城,至此,宿州全境落入李烈手中。

    萧县被文睿占领,歼敌一万余人,其中死伤四千余人,其余人被俘,已经被押送至濉溪,加上濉溪的四千七百降兵,两下合起来有一万一千多人,李烈再次对这些降兵进行了收编,挑出金兵中的汉军编入六营,筛选出的女真人,如果愿意归降的便归入新成立的陷阵营,由赫尔必统领,又分别在林、海两营挑选三十名中下级军官和五百名忠诚士兵编入此营,将亲卫魏炯和刘立峰充任赫尔必的副手。一方面加强陷阵营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也起到钳制和监视的作用。陷阵营收编女真人四千人,其余俘虏则押往烈山等地开矿,同时给张进北去信,让他派几名有能力的文员到濉溪和萧县管理政务。

    一切安排妥当,李烈信步走到县衙后院去看望韩猛。

    走进房间,见方雪晴正扶着韩猛在房间里缓慢行走活动,韩猛高壮的身躯扶着方雪晴娇小玲珑的身子,便如老鹰和小鸡般相映成趣,李烈不由一笑。

    两人见李烈进来,连忙双双跪下给他磕头。韩猛将一颗硕大头颅磕得咚咚直响,方雪晴更是满眼泪花,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救下他们性命的少年公子竟是宋军的统帅李烈,如此身份尊贵之人为了让他们脱险,竟然孤身面对几十个凶狠的武林中人,后来听说更因此被数百金兵围困,九死一生,险些失了性命,现在见到李烈用绷带挂在脖子上的那条胳膊,两人心中感激敬佩之情无以言表,只有不停叩头。

    李烈连忙将二人扶起,“两位快快请起,不须如此大礼!”

    方雪晴哽咽道:“将军为了我们两人不惜以尊贵之身甘冒奇险,身受重伤,险些送了性命,我们当真感激万分,方雪晴实在无以为报,就将这幅家传的藏宝图献与将军!”说着从怀中取出一张泛黄的白绢,双手呈上,韩猛不善言辞,在旁边一个劲儿点头。

    李烈并没有接,反向后退了一步,“方小姐,李烈出手相救是看到你们有情有义,可不是贪图什么宝藏!”

    方雪晴见李烈不接,再次跪倒在地,“将军,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小女子全家都因这幅图而丧命,如今只剩我孤伶伶一人,要这些财富又有何用?再说,我和韩大哥根本就没有能力保护地图,它对我们而言,只是个祸害,只会为之丧命。而将军为国为民战场杀敌,正可用之壮大实力,小女子恳请将军收下,万勿推辞!如果将军不受,我宁愿将其焚毁也不让宝藏落入那些江湖宵小之手!”说完将白绢高举过头,直直的看着李烈。

    李烈本也对此很感兴趣,不过此物乃是人家方家祖传之物,不好开口讨要,如今方雪晴态度如此坚决的要交出藏宝图,他也就不再推辞,顺水推舟,伸手接了过来,然后将方雪晴扶起,“既然小姐如此说,李某便收下,日后启出宝藏,一定将它用之于民,造福苍生。”

    李烈小心将白绢放入怀中,这才笑着对韩猛说道:“韩猛至仁至信,忠勇可嘉,小弟十分佩服,不知你可愿意加入我的军队?”

    韩猛大喜,“小人愿意追随将军,以报将军大恩,纵使肝脑涂地也万死不辞!”

    李烈闻言大喜,从此军中又添一员猛将,“太好啦!等你伤好以后,立刻找我报到!”

    韩猛连忙应是。李烈看看两人,忽然促狭一笑,“你二人共经患难,一个自幼孤苦,独身一人,另一个亲人尽丧,无依无靠,我有意作一回红娘,撮合你二人结为夫妻,以后相依为命,举案齐眉,可好?”

    韩猛不想李烈竟说出这样话来,顿时慌了手脚,满面通红,连连摆手,“这如何使得!韩猛不过是个杀猪的粗人,万万配不上方小姐的,不行!不行!”

    李烈扭头看一眼方雪晴,见她肤白似雪,眉目如画,长长睫毛下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如今满面红晕更显娇美,是个标致的美人儿,和韩猛相比确实有些不相般配,不由心下有些踌躇,后悔提起这个话题,却见方雪晴露出好看贝齿,轻咬一下嘴唇,盈盈向李烈一拜,“多谢将军成全,雪晴愿意嫁给韩大哥!”

    李烈闻言反而一愣,连忙摆手道:“这个……这个方小姐,李烈只是一提,你是否愿意要考虑好,不可勉强!”

    方雪晴看了一眼脸红如血,手足无措的韩猛,微微笑道:“韩大哥心地善良,有情有义,几次舍身相救,雪晴能嫁给他为妻是雪晴的福分呢!”

    李烈点点头,“这就好,此事就这么定了,等韩猛伤势好了,本人亲自为你们主婚!”

    方雪晴一拉韩猛衣襟,一同跪下叩头,“多谢将军!”

    四十二武夷山麓悬棺洞(中)

    武夷山位于福建西北部,处在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麓,面积约70平方公里。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潆洄、碧水丹峰、风光绝胜的美景,古人说它“水有三三胜,峰有六六奇”,被誉为“奇秀甲东南”。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及一百零八景点。不仅全年有景,四季不同,而且阴晴风雨,其山川景色亦幻莫测,瑰丽多姿。武夷宫、九曲溪、桃源洞、云窝天游、一线天——虎啸岩、天心岩、水帘洞各有神韵。它兼有黄山之奇、桂林之秀、泰岱之雄、华岳之险、西湖之美。远在夏商前,古越族人就在武夷山繁衍生息。在悬崖绝壁上,留下了距今近4000年的“架壑船棺”、“虹桥板”等文化遗存。早在汉代,武夷山就被朝廷册封为天下的名山大川,并成为历代名士和禅家的盘桓之地。名儒显宦、文人墨客接踵而至。西汉西期,闽越王在武夷山建造王城,使武夷山成为江南一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南宋时期武夷山更是集一时之盛,一代理学巨儒朱熹在武夷山结庐讲学,生活长达40多年,开创一代理学之先河,撑起了中国古文化的半壁江山!把当时的武夷山推到了“执全国学术之牛耳”的文化巅峰,所谓“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

    ??武夷岩茶与武夷风光一样享誉天下,“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山不高有高山之气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碧水丹山之中拥有“三三”、“六六”、“九九”之胜。“三三”指的是碧绿清透盘绕山中的九曲溪,“六六”指的是千姿百态夹岸森列的三十六峰,“九九”指的是翘首东望矗立山中的九十九岩。

    ??

    ??武夷大峡谷森林密布,植被多样,野生动物出没期间,幽谷溪流瀑布景观诱人,。其中“二谷二瀑”最为精彩,二谷是红河谷、翡翠谷;二瀑是青龙瀑布和凤凰瀑布;

    此时山路上銮铃脆响,几个人沿着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缓缓而行。当先一人身穿月白色长衫,头戴儒生方巾,手中拿着一把山水泼墨的纸扇,顾盼间神采飞扬,此人生得俊俏中蕴着潇洒,儒雅中透着英挺,就见他一带手中缰绳,回头对身后同样骑在马上的一位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老道说道:“道长,那地图上只标注了一小块地方,这武夷山这么大,可到哪里去找啊!”

    那老道微微一笑,“贫道年轻之时曾云游过这一带,武夷山的东部绝壁岩洞中有“架壑船棺”、“虹桥板”,乃是远古先民丧葬遗存,我在地图上发现那些模糊的标示好像是在那一带,咱们还是到那里看看吧!”

    这时一个清脆悦耳的声音笑道:“好你个老道长,怎么不早说,咱们可是都在山里转悠了好几天啦!”

    不用说,这几个人正是李烈、浮尘子、萧若兮和几名特战队员。

    原来自李烈大军取了濉溪后,李烈便率军回到宿州,这时正好张进北求见,李烈连忙将他让进屋里,两人相见自是亲热几句,寒暄一番,之后张进北就向李烈说起这段时间宿州的情况。经过几个月的治理,宿州已经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张进北和各位文员将各县和州府的政务打理的井井有条,根本没有什么需要李烈操心的重要事情。至于郭倬和李汝翼二人,则被张友仁和郭庆生忽悠得够呛,每天吃喝玩乐,变着花样的玩耍,早将来这儿的目的忘了个干净,加上张进北给了好多金珠财宝,更是乐不思蜀。李烈闻听哈哈大笑,“还山兄好手段,就这么架着他们,不该让他们知道的就小心一些,其他的随他们去!以后我会重赏张、郭二人,你叫他们好好干,变着花样的玩儿,我给出钱!哈哈!”

    两人笑了一阵,张进北这才说道:“大人,咱们的作坊将火炮试制成功啦!”

    “什么?真的?太好啦!”李烈一下跳了起来,一把拉住张进北的手,“走!咱们看看去!”

    张进北带着李烈来到城郊的一座小山上,见山脚下密密麻麻盖满了房屋,那是各种武器作坊,在小山坳中也有十几间作坊,那里正是研制火炮的秘密基地。来到作坊,早有负责的一名军官走了出来迎接,正是曾经当过李烈亲卫的陈彦东,此人粗通文墨,为人机警,曾被李烈派到毫州治理地方,严峻去了以后,李烈就把他推荐给张进北,让他负责所有作坊的安全保卫,尤其是火器和这个火炮作坊。

    陈彦东将他们带到实验场,见两门火炮正摆在那里,几个工匠指挥这士卒调校火炮的炮口,众人见李烈到来,连忙将火药倒进炮口,用木杵夯实,然后放入铁球,点燃引线,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炮口冒出一股浓烟,那大铁球打在七八百米外的山岩之上,将岩石轰下来一大片。

    张进北只是听李烈说火炮厉害,今日一见不由惊得目瞪口呆,半晌发不出声来。

    李烈见所有人都吃惊非常,不禁苦笑,若是让他们见到现代战争中那种万炮齐发的场面那还不吓死?可惜现在只能打实心炮弹,要是能研制出开花弹就好了。

    李烈见两门炮一个为铜制一个为铁制,不由奇怪,连忙问陈彦东,这才知道原来是因为现在的生铁不过关,质地很脆,不能生产火炮,只能用熟铁,一门火炮几千近重,原材料根本就不够,所以才用铜制了一门,就是这样,还是花了七八千两白银才有了这两尊火炮。

    李烈这才知道原来这个时代钢材竟然这么取贵,竟都是一锤一锤打出来的,所谓千锤百炼就是说得这种打制钢材的方法。李烈前世的家乡就是一个铁矿区,所以从小就见惯了那种炼钢的熔炉,所以连忙按照记忆里那些最简单的土高炉画出图纸,命陈彦东加紧将高炉炼钢搞起来,同时让张进北不遗余力的帮助,要钱出钱,要人出人。

    张进北、陈彦东和几名工匠对这前所未见的图纸看个不停,真难相信就是这个东西就能一次几千斤上万斤的出产精铁熟钢,李烈将要注意的各种事项一一讲完,见大家都惊奇的看着自己,不由一笑,“就按这图纸建设吧!希望几个月后我们有成百上千的火炮,到那时,咱们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啦!所以,保密工作一定做好,决不能将技术泄露出去!陈彦东可以用重刑,对泄密者绝不手软,绝不姑息!听清楚了吗?如果泄密的话,我头一个找你!”

    陈彦东不禁额头冒汗,“大人放心,我一定将所以作坊管好!绝不泄密!”

    李烈点点头,“陈彦东,我一直很看好你,不要让我失望,几个月后,我要大批的精钢刀枪、盔甲、手雷、和火炮!这些做好了,我一定升你的官,大大的官!哈哈!”

    回城途中,张进北不无忧虑的说道,“大人,咱们这么大的动作不怕朝廷知道吗?再说,照你的要求生产武器,经费也会很吃紧呐!”

    李烈沉思一会儿,郑重说道:“注意保密!这是一方面,我们要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加速发展起自己坚强的实力,到那时,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没有人会再给咱们威胁,所以一定要抓紧今年冬天到明年上半年这段相对平静的时期发展起来,等到金国缓过劲来,朝廷就顾不上咱们啦!至于钱财经费,这个由我来想办法,你不用操心,放手大干就成!”

    张进北点点头,“好吧!我一定尽力!”想了想又道:“我说大人,您什么时候迎娶我家小妹啊!”

    李烈挠挠头,“这事先放一放,我先到福建去一趟,等回来再说吧!”

    就这样,李烈和浮尘子、若兮一起来到武夷山,同时命宋汉生带领三百人的特战队秘密分批到山下集合,准备寻宝。

    李烈经江西上饶来到武夷山,几人在山上转了几天,仍然毫无头绪,方圆百里的范围太大了,又没有大的参照物,实在如海底捞针一般。如今听浮尘子说山麓东部有可能是宝藏埋藏点,不由精神一振,将手一挥,“走!咱们到东部看看!”

    在武夷山的小藏峰、大藏峰、白云岩、大王峰、观音岩等处,迄今尚遗存有架壑船棺与虹桥板等古物。所谓“架壑船棺”是古时候聚居在武夷山一带古越族人葬俗的遗物——一种形制奇特的棺柩。船棺外形分两类:一类为两头翘起如船形;一类方形其状如盒,俗称“函”。所谓“虹桥板”,也就是用来支架船棺或架设栈道的木板。在三千多年前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武夷山的先民们又是怎样把一具具船棺吊上悬崖绝壁间的洞|岤里进行安葬,至今仍是个谜。

    李烈几人经过一天的跋涉,终于在浮尘子的带领下来到了悬棺之处,仰头向壁立的山岩看去,见上面有着无数的岩洞,难道这就是古先人的葬身之所?李烈记得自己在后世很喜欢研究一些神秘事件和现象,ufo、百墓大三角洲、水晶头骨、玛雅文化中的飞行器、二战中身份不明的部队、千古之谜金字塔、复活节岛巨石阵、法老的诅咒、尼斯湖水怪神农架野人之谜等等,其中中国的悬棺也是谜团重重。

    见过悬棺的人,第一感觉都是特别的神秘,而神秘之中的神秘,就是古代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是怎么把这些沉重的棺木放到高高的悬崖峭壁之上的。这个问题也是悬棺千古之谜的核心,大家提出了种种猜测,堆土法、涨水法、地质变迁和绞车……

    然而这些方法似乎都无法合理地解释这个谜中之谜。这个悬了几千年的悬棺悬谜究竟何时能揭开?

    一个秘密的揭开引发了更多的神秘。这些崖墓的主人是谁?这些棺木又是怎样被放上去的?

    李烈记得自己曾经见过一则关于龙虎山崖墓的报道,

    江西龙虎山,沿着卢溪河顺流而下,两岸的千尺绝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天然洞|岤,龙虎山一带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洞里面藏着无字天书和金银财宝。但是,由于这些洞|岤都在距离水面20米到100米的悬崖峭壁上,因此人们无法上去看个究竟。20世纪70年代,一些风化后的木板掉落,洞里的秘密才露出端倪。

    原来,这是一种崖墓葬。随着更多的封门板跌落,越来越多棺木重见天日。有的是群葬,一个洞|岤放置了十几具棺木,也有夫妻葬,更多的是独葬,都被放置在峭壁上的天然洞|岤里,而且都选择了朝阳的一面。

    早在1978年,江西省就成立了专门的龙虎山崖墓悬棺考古工作队。怎么样能进入绝壁上的崖洞?成为工作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最初工作队设计了一个汽油桶方案,但是成本太高。汽油桶的方案被否定后,考古队决定用毛竹搭架子试一试。高高的竹架让现代人终于有了与悬棺对视的机会。考古队首先选择了悬棺较多的13号洞。但是,谁敢徒手沿着几十米高的竹架爬上去呢?

    当地几位经常攀岩采药的药农自告奋勇。药农从崖洞带下来一些坛坛罐罐和篾片,这些在药农眼里的破破烂烂很快被送往文物鉴定部门,整个考古队边整理其它的棺木,边焦急地等待着消息。

    经过国家文物局鉴定,悬棺主人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

    国家文物局经过碳14鉴定,发现这些文物已经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也就是说13号洞的悬棺主人生活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

    根据诸多的陪葬品,考古队判断,13号洞悬棺的主人是我国古代的百越民族。春秋战国时期,百越民族生活在今天的武夷山和龙虎山一代。他们遇水而安,择水而居,死后也选择临水而葬。

    考古队一共发掘了18具棺木,这些棺木都是独根的楠木制成,有房形棺、船形棺等多种样式,大的有一千多斤重,最轻的也有300多斤重。放置悬棺的地方,上至峰顶、下距水面或者空谷,都有数十米甚至一百多米,而且上下左右都是异常陡峭的石壁。一直以来,悬棺都被包裹在重重迷雾之后,而如何把几百斤重的棺木放到悬崖峭壁之上,始终是这个千古之谜的谜中之谜。

    悬棺如何被放到悬崖峭壁之上,引发种种猜测。

    1997年开始,龙虎山旅游集团面向社会悬赏30万人民币,招募破解龙虎山悬棺悬谜的智慧之士。

    有人猜测当时使用了热气球。两千多年前,有没有热气球还尚待考证,试想,古人驾驶着热气球,拉着数百斤甚至上千斤的棺木,就算他能用热气球带着棺木飞到几十米的高空,那他怎么样才能把棺木放进去?

    还有一种方法是堆土说。从山下堆土至洞口,把棺木放进去后,然后再把土运走。堆土法遭到了大多数专家的反对,尤其是龙虎山地区,悬棺大多在临水的悬崖上,显然,堆土法无法实现。

    堆土法不成立,有人提出了地质变迁说。两千多年前,卢溪河的水位比现在高出很多,那些今天看来高高在上的洞|岤当时距离水面很近,人们用船把棺木运到洞口,很轻松就放进去了。

    船棺葬是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是福建、江西的武夷山区)的一种古老的葬俗,其基本特征就是把死者遗体放进形状似船的棺材里,再行安葬。安葬船棺的方式,又有悬挂岩洞、架在树上和埋入土中之分。迄今所发现年代最早的船棺,是从武夷山观音岩和白岩取下的两具棺木,均用完整的楠木刳成,和现在闽南等地使用的渔船形制基本相同。经碳素测定,两具棺材的制作时间距今三千五百年以上,约当夏商时代;也有人估计是商周时代。用为土葬葬具的船棺,大多从四川地区出土,一般呈独木舟形状,年代最早者不超过战国中期,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

    由历史文献的记载可知,自古以来,我国南方许多民族都有以船为棺的习俗,上述考古成果不仅印证了文献记录,而且为研究这种葬具和葬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但是,古人为何以船做棺?这种习俗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寓于这种习俗中的观念是什么?众说各异。

    流行在福建武夷山区的一则民间传说称,远古时期,有个名叫武夷的小伙子自远方而来,披星戴月,餐风饮露,辛勤开山,他须发皤白、子孙满堂时,此处已变成苍松翠竹四季常青的秀丽田园,天上的神仙也前来流连。因武夷开山有功,众仙封之为“武夷君”,这一片青山碧水也因此得名武夷山。武夷君临终前嘱咐子孙:死后将遗体放入灵槎,以让其渡过天上的银河;并在灵槎内放置鱼干,作为他送给天上仙友们的礼品。子孙遵其遗嘱,用圆木刳成灵槎,放入武夷君的尸身和鱼干,又在他生前居住的小藏峰东面岩壁的罅隙里,架上木板,置灵槎于木板上,让其划棹飞游。此事传开后,许多想修真成仙的人慕名而来,修行讲道,采药炼丹,待到道行圆满时,嘱弟子把自己的尸身放在灵槎里,搁在峭壁悬崖间的木板上,以渡河登仙。这些悬架灵槎的地方,后来被冠以“仙游岩”、“升日峰”、“飞仙台”、“升真洞”等美名。所谓灵槎,即迄今藏于武夷山岩壁石隙间的船棺,当地人称之为“架壑船”,并把搁置船棺的木板称作虹桥板。古人诗云:“三曲仙岩有架船,栉风沐雨几经年;古今共看长如此,愿借灵槎上九天。”说的正是船棺的来历。旧时来武夷山向武夷君进香的人们,均以干鱼献祭,出典也在于此。

    以现代科学的眼光看,用灵槎登仙来解释船棺的起源当然是不可信的,但是也有人认为以船为棺的习俗的形成,确实是建筑在以河划界的人世与彼岸之关系的认识上的。如陶思炎先生指出,正因地上的河流难于涉渡,使古人幻想在冥界与人世之间,生死异路,阴阳隔膜,必有一条河流作为分野,以船为棺,就是借此造物把亡魂送过河去,除了“入地为安”的心态和祝祷转世再生念头之外,实际上也强化了人间与鬼境间的差异。所以说造船技术被移植到丧葬风俗中,是意在促成并加快生死两界的分隔,创造一种纯观念的各有所奔的情境,以求生者与死者各各相安。

    另有学者认为,以船为棺是古代越人的葬俗。古越人多生活在江河海滨,善于造船和用船。当他们产生了鬼魂观念之后,便在幻想中把现实生活附加给鬼魂世界,以为死者生前不可或缺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在那个世界里也同样需要,于是就有了以船为棺的殓葬方式。无论是武夷山岩壑中取下的船棺,还是在四川考古发掘中出土的船棺,其形状大小多与现在江河中使用的舟船大致相同,故这种葬俗应是近水民族生态环境和水上经济生活的投射。在认同船棺葬起源于古代越人葬俗的前提下,亦有学者推测这种习俗是该民族曾经历过大迁徙的历史的折射,故以船为棺的真实用意,是想让死者的灵魂返回到遥远的故乡去。

    还有学者认为,以船为棺的源头应是盘瓠系统等少数民族的葬俗,但这种葬具的原型其实是一种碓米工具——舂塘,由于它和古人的独木舟的制作方式相似,也是用整段树木挖凿而成,所以引起后人的误会。又有人指出,以船为棺是初民生殖崇拜观念在殡葬仪式中的表现,所谓船棺,其实就是一个象征母体芓宫的容器,具有寄托灵魂和催发生命的双重功能,目的是祈望死者的复生或再生,重新回到氏族社会的大家庭中。

    李烈看一眼浮尘子,从怀中拿出白绢,将它铺在一块平整的大石头上,四角用碎石子压住,仔细对照地形研究起来。若兮也跑过来,认真的看着藏宝图,两人看了半天,仍然找不出头绪,不由有些着急。“我说道长啊,您也看看图纸吧!怎么我都看不出图上画的地形有和这里相近似的地方!”李烈抬头问浮尘子。

    “不忙,你们看山势走向,由西向东成一个‘几’字,咱们向里边走走吧!”浮尘子一笑,“我好像抓住了点什么!”

    四十三武夷山麓悬棺洞(下)

    若兮连忙问道:“道长,您就给我们讲讲吧!我都快闷死啦!”

    浮尘子一笑,“若兮别急,你看!”说着一指藏宝图,“这幅图上虽然没有标注具体的参照物,可你们难道没发现这幅图还可以翻过来看吗?”

    李烈恍然大悟,连忙将白绢翻转着铺在石头上,那白绢薄如蝉翼,正面的图案刚好能够透过来,显示在上面,仔细观察,不正是一个“几”字型吗?李烈一拍大腿,“太好啦!有眉目了,道长怎么不早说?”

    浮尘子笑道:“不是我不早说,我也是刚刚看过地形才想到这种可能的!”

    若兮早已急不可待,吩咐三名特战队员收拾东西,马上向前边那个无名山谷出发。

    一路上两边山岩越来越陡峭,待行出五六里地光景,两侧山岩已经将当中的山谷挤压得只剩几十米宽,抬头向上观看,蓝天变成了狭长不规则的一线,壁立的岩石峭壁陡峭如刀砍斧劈一般,足有几十上百米高,山岩上偶尔有顽强的小草、松树生长,不时有一两声猿猴野兽的啼叫,让人不禁心惊胆寒,因为山谷随着地势的逐渐狭窄,谷中穿过的风愈发强劲,不定哪一块因为经过常年累月风吹日晒而风化松动的岩石就会掉落下来。几人都小心翼翼的向前行走,后背紧紧贴着两侧山岩,以防有小石子从上边滚落砸在身上,这么高的地方如果有东西掉落下来,即使一枚小小的石子都会要了人的小命。

    若兮有些紧张,小手紧紧的抓着李烈的一只胳膊,随着众人向前走,连向上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马匹已经留在谷外,由一人留下看管,李烈一行六人在山谷中默默行走,没人敢大声说话,唯恐声音大了产生回音震动,上面落下石头来。

    李烈感受到若兮的紧张,心中不由暗笑,“这小丫头听说有寻宝这么好玩儿的事哭着喊着要跟来,如今还没怎么样,就这样一付战战兢兢的模样,到时真发生什么意外情况可得千万小心保护着点!”若兮在李烈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崔婉大家闺秀,处处温婉可人,李烈爱其温柔恬静,跟她在一起犹如在春风中徜徉,温馨而亲切,让人只想搂在怀里轻轻温存;而若兮则清纯可爱,性格率真直爽,这种快乐健康的阳光女孩更符合李烈的性格,所以对她一向都是呵护备至。所以经不住若兮几句娇嗔厮磨只好答应让她跟了来,现在不觉有些后悔,这里好像有些不妥当,这儿才是外围,不知以后会碰上什么危险。

    正想着,浮尘子突然打了个手势,让大家都停了下来,李烈刚要开口询问,浮尘子将手指放在唇边,示意他噤声,然后侧耳静听。

    李烈见他神色凝?br/>